龟兹新闻网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最新3篇

2023-12-23 12:42:18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整编的网络暴力相关案例最新3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 篇一

【关键词】网民评论 “杭州飙车案” 舆论效应

一、网民评论的内涵、特性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个人PC的普及,网民的数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网民对网络的熟悉程度提高,对网络多功能应用能力增强。网民评论是指网民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表的评论,它是网络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评论区别于正规的新闻评论,它来自网民的思考抑或随意的情绪发泄;形式上,有评论文章或只言片语。

二、杭州飙车案的网络舆论风暴

“杭州飙车案”发生在2009年5月7日晚8:10分,年仅20岁的“富家子弟”胡斌驾驶一辆改装的红色三菱跑车在街头与朋友“飙车”。在杭州市文二西路时,胡斌的车子飞速由东向西行驶,将看完电影正穿过斑马线回家的谭卓撞飞20多米。事故现场,围满了愤怒的群众。谭卓因伤势严重不幸身亡。随着这起交通事故被报道、转载,不仅引爆了网络舆论,而且使其演变成“网络事件”。

(一)事实反差:“70码”VS“二层楼高”、“撞飞”

5月8日下午,杭州交警就飙车撞死人案召开新闻会。交警公布的初步调查称,根据肇事者的口供,肇事车“当时车速在70码”。

飙车事发地的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一交通事故。报道中目击者告诉记者“人飞得像二层楼那么高,然后从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没有夸张。好几个过路人是目击者,他们以为是一个保险扛在空中飞,结果摔下来一看是个人。”

(二)网络舆论:质疑车速

事件发生后,在国内各大论坛和网站上,网民发帖或跟帖表明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有众多网民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和常识,对警方报称的车速“70码”表示质疑。据统计,腾讯网当日事故报道的网民评论达4489条,而报道车速“70码”的第二条新闻时,网民评论即猛增至26288条。

天涯论坛上,一网民通过演算和假定称,如果时速70码的车能将人撞飞20米远、5米多高,那么被害者需以40公里/秒的速度相向而来。让一个普通人达到这个速度显然是天方夜谭。随后有其他网站的网民转帖并另设讨论区“那70码被害人跑得真快,时速可是40公里啊!”、“谭卓可跑得比博尔特快多啦”、“别把那70码的车撞坏了”、“网民相信GOV”等网民评论源源不断。

对于网络上对车速的质疑,各家传统媒体都予以了跟踪报道。网络媒体和网站也纷纷转载和链接。

(三)杭州警方:车速等专家鉴定后再公布

几天以后,杭州警方称车速要经有关专家鉴定后公布。杭州19楼网络论坛的网友“铁面包工头”发出呼吁:有关部门的回答很模糊,我们先动手开始搜寻这些信息。网友“bobline”在事发后把被害者谭卓从西城广场回来到金成花园的路走了一遍,并图文并茂详细分析了事发时的情况。80后作家、赛车手韩寒也在自己的博客上,从专业的角度认定事故车速应该在100码以上。

网络上的争议声可谓一片哗然。与“70码”谐音的“欺实马”广为流传。类似于“为了你我的生命安全,请大家以70码的速度顶贴顶起5米高20米远”的网络流行语也迅速流行于网络。

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网民评论的大量出现,产生了巨大的舆论效应。“杭州飙车案”中,网络舆论风暴大大推动了案件的调查和判决。

三、舆论风暴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暴力 舆论污渍

根据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心理能量在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要寻求释放。网络舆论的主体是网民。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由于网络的匿名性,BBS、个人博客、SNS等成为部分网民情绪宣泄的出口。这也导致了粗俗、暴力语言在网民评论中出现。

网民使用谩骂甚至恶毒的语言直指胡斌。百度贴吧出现了“希望你以后生了儿子,到25岁被某大官撞死,要求不多”这样的帖子,“垃圾,浪费人民的粮食”、“”、“脑残”、“败类”等词语也出现于各网站。甚至有版主以谩骂胡斌的语言作为头条,迎合部分网民发泄的欲望,获取点击率。

如此充满语言暴力的网民评论,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危害。首先,这种非理性式的人身攻击,损害了公民的正当权益;其次,网民评论中暴力语言的使用,降低社会的文明程度,还可能诱发其他危害行为;第三,网民评论中的这种语言过激行为,刺激公众情绪,扰乱了人们正常的思考和判断。

(二)焦点流变 舆论漂移

随着网络舆论的蔓延,“杭州飙车案”所受关注度显著提升。该网络事件的焦点很快由“70码”转到了“富二代”“权力的不负责任”等等。

本来,一起交通事故,调查原因,让肇事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该是事件的核心。但由于该事件中涉及的“富家子弟”“高档跑车”,网民的关注焦点发生了漂移。“有钱就了不得啊”、“富家纨绔子弟”、“现在有钱人都空虚到了极致”等言论在网上流传,关于飙车者家庭背景的议论四起。

5月13日,杭州市政府表示,飙车富家子同伴并非领导亲属。至此,网上的流言有所平息,但民众的“仇富”心理,以及对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的高度敏感可见一斑。

心理学认为“首因效应”,即人们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会产生影响。一方面,网民对传统媒体关于事故的报道容易产生“有钱人肇事”的印象。如 “富家子飙车,撞死浙大才子”等新闻标题,着眼于“富家子”、“才子”这样的字眼,忽略生命个体的平等和事件的客观性,加剧网民的心理偏向。另一方面,公众容易受到第一时间得到的信息的影响。关于富家子飙车的帖子,在有关权威部门未及时信息的情况下,流言找到空子,通过网络这个开放性的平台迅速闯入了网民的耳目。这也导致了事件的焦点发生流变,出现舆论漂移。

(三)质疑罪名 舆论偏颇

5月15日,因飙车超速行为涉嫌“交通肇事罪”,公安机关对胡斌予以刑拘。此后,网上质疑声不断。有网民认为,胡斌在繁华地段飙车,对公众的安全是一种漠视,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有网友愤怒地表示“这样的人,跟故意杀人没什么两样”、“撞死了人就得一命赔一命”等等。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网民片面的言论的蔓延,公正的观点则逐渐被淹没。众多网民评论中透露出来的愤怒和膨胀的正义感,使网络舆论带上了强烈的感彩乃至偏见。因此,网民的盲目跟帖,发表非理性评论,不利于事件客观公正的解决。

结 语

通过对“杭州飙车案”的分析,可见网民评论的舆论效应。网民评论是公民话语权的表现,从中可以听到草根阶层的声音,也引起传统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杭州飙车案”中,网民对车速、量刑等关键问题的质疑,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推动了事件朝透明、客观、公正的方向发展。但网民评论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事件中的暴力语言、焦点流变、舆论偏颇等。■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③王强华:《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④李琳,《从网络的发展看舆论监督的本位回归》[J],《今传媒》,2005(6)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 篇二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61-02

一、网络环境下新疆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现状分析

(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战略的实施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构成的现实威胁

利用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是其显著特点之一,长期以来,西方从未停止过对中国“西化”“分化”的活动。敌对势力想用“互联网崩裂中国的长城”。从20世纪90代后半期开始,西方国家各大媒体开设中文网站,扩大西方国家对华传播的范围,延伸并扩展其“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西方国家把中国政府对网络的依法管理污蔑为侵犯了“互联网”自由,宣称中国的信息网络管理限制了信息的自由流通和言论自由,他们积极培植境内外“”组织,给予经费支持,充分利用网络从事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制造各类暴力恐怖活动等,严重地影响了新疆社会稳定。

(二)境内外“”的分裂活动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构成新的挑战

近年来,境内外“”利用网络组织策划对我国领土完整的分裂活动和暴力恐怖袭击等刑事犯罪活动,境外分裂分子利用互联网点多、互动、覆盖力强等特点,以此为平台对新疆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有不断扩大之势。如埃及“伊斯兰之声”网站在网上举办“有奖知识竞赛”,鼓动新疆境内网民参赛;散布“伊斯兰知识的”的“世界伊斯兰网”公开在新疆地区发展会员,向会员在网上传播宣传品;新疆区内一些地下讲经点,则直接从网上下载境外网上信息,进行“网上教经”。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已发现建立于美国、德国、土耳其等国家、专门针对于新疆的反动网站、网页达50多个,这些网站与国内的“维吾尔之声”、“和田玉”、“伊斯兰之声”、“真主唯一”等维吾尔语网站“友情链接”,交互渗透,影响恶劣,如近期查获的《要么独立,要么死亡》、《悲惨与奋斗中度过的人生》两张光碟,均从网上下载。新疆境内打掉的一些暴力恐怖团伙和“伊吉拉特”组织大都是通过互联网与境外恐怖组织取得联系寻求支持,或者是利用互联网发展成员、接受和行动指令。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典型的以为首的“世维会”通过“维吾尔在线国际”等网站大肆煽动宣传、传播谣言,境内“”通过QQ群、论坛、个人空间大量发帖组织实施的一起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2010年阿克苏“8.19事件”也是“”利用互联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和制爆技术,煽动宗教狂热所导致的,是典型的自发式暴力犯罪活动,犯罪分子就是受极端思想的影响,通过网上受教,自己制造炸弹,实施的暴力犯罪活动。总之,网上联络、网上指挥、网上培训、网上进行民族分裂思想渗透、网上传播暴力恐怖知识和技能、网上发展组织已经成为境内外“”渗透的主要渠道之一,对我防控布控打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三)加大向大中院校青少年进行思想渗透

目前,境内外的“东突”暴力恐怖势力通过网络向大中专院校的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进行渗透,企图从根本上与我争夺青少年,为他们分裂活动培养后备人才。他们通过网络发表文章,把在新疆推行的“双语”教学上升到“民族文化灭绝”上来,极具蛊惑性,同时,利用民族不满情绪排汉、反汉;利用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积极地向大中专向大中专院校渗透,争夺教育阵地和青少年。因此,面对网络时代给高校带来的挑战,就必须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一支精通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工作队伍,负责对校园网的总体监控和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以确保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四)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民族主义

网络民族主义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形成的一种民族主义表达途径,借助于网络平台,民族意识在网络时代获得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出现了“网络民族主义”的现象。我国的“”、“”等民族分离主义也利用互联网上来进行分裂活动。1996年在德国慕尼黑成立的“东突厥斯坦新闻信息中心”,该恐怖组织长期利用互联网进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的宣传、煽动以暴力手段进行的“圣战”,通过爆炸、投毒等手段制造恐怖事件,危害极大。

二、确保网络时代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网络安全监管队伍,形成完善的监管网络

由于公安系统对网络监管有一定的经验网络监管工作可以由公安系统从整体上进行,负责主要的网络安全监管工作。下面以2011年库车县公安局网安工作为例,做一阐述。

1、网络管理监察工作。(1)目前,库车县有7家网站备案(龟兹新闻网、库车在线、库车县人民政府网等),并定期进行网上监督巡检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置;(2)目前库车县共有网吧44家,网吧档案资料均在网安大队进行备案,所有的网吧按照网安部门的要求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每年年初组织全县网吧业主签订网吧安全责任书,定期召开全县网吧业主管理会议;(3)互联网上网用户基础数据备案工作,目前网安大队已经与库车各电信运营商进行沟通,将电信运营商备案的全县上网用户信息必须无条件的到网安部门备案,目前累计备案上网用户信息8000余条;(4)2011年5月11日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设我局“网安警务平台”网站平台,拉近了网安民警与网民的距离。真正实现了把网安工作搬到互联网上开展,目前网站点击率达到300余次,运行效果良好;(5)通过网上巡查监控建立了库车县分类专用qq群,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获得有害信息200余条,反动网站100余条,行政处罚6人,批评教育4人。

2、互联网信息监控。一年来,我局网安大队民警在互联网开展对境内、境外以及涉及本地互联网信息监控,截止目前累计发现网上有害信息1825条,互联网信息996条,被公安局采取的信息45条,被地区国保支队采用的32条,省采信息2条。

3、涉网案件侦办。一年来,库车县公安局网安大队民警共计协助上级部门协查办理案件16起,网上落地抓获犯罪16人,上报涉网案件基本信息28篇,协查落地库车县网民通过破网工具浏览境外敌对网站24人,抓获在逃人员3人。

(二)加大主流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的建设,构建舆论的主体力量

1、建设新疆本土特色的重点网站。例如,自2001年12月18日成立以来,天山网始终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搭建了天山网、移动手机报、新疆数字报刊三个平台;拥有汉文(简、繁体)、维文、英文、俄文四个语种的五个版面,维文版实现了阿拉伯文字、斯拉夫文字和拉丁文字的三种维吾尔文字网上自动转换功能,其吸引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增强,正全力打造新疆网络的强势品牌。

2、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强化政府网站的媒体功能,将有效提高政府的舆论引导力,有助于将政府议程转化为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更好的接受监督。但不容乐观的是,自治区的政府网站仍处于起步阶段,功能的发挥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引导主流舆论的特殊功能。

3、以“天山网”为依托,加大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少数民族语种和英文、俄罗斯文网站建设,努力满足国内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上网学习、娱乐的需求,满足国外网民的信息需求,政府则要加大对区内各级政府网站和重点网站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培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系统开发和服务人才,增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应答群众诉求、驳斥敌对势力网站的反动宣传、引领网上舆论的主要阵地。

(三)加强媒体网站的舆论引导,解答网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1、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后,社会各界群众均有震撼,公众对权威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各种谣言随之而起,群众心理恐慌、愤怒情绪剧增。各大媒体及时公开事实真相,对事态进行了滚动式报到并积极进行引导,才逐步将群众的心态平复。在“7.5事件”的报道中,天山网于7月6日迅速推出“乌鲁木齐‘7.5’烧暴力犯罪事件”专题,设置了现场目击、新闻报道、权威、各界声音、救援纪实等14个栏目,转载稿件1049篇,原创新闻99篇,视频30个、图片200多幅,集中力量全方位公开报道“7.5事件”,起到了安稳民心、教育民众的积极作用。

2、搭建广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可在政法系统、理论宣传部门(例如社会科学院、党校、报社等)建立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密切关注舆论动向,积极跟帖,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开通网上论坛的方式,对网民提出的敏感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梳理,唱响网上理论宣传的主旋律。

(四)加强网络安全的技术研制以及法律应对

网络暴力相关案例 篇三

近年来,英国接连发生多起由网络色情和暴力引发的未成年人悲剧,包括针对儿童的待和暴力导致的自杀等,令人触目惊心。英国社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网络监管的重要性, 舆论普遍认为加强互联网管控的做法对保护孩子健康安全成长很有必要。由于社会多年来的持续推动,英国的网络环境日渐健康。这体现了英国社会为创造无害网络环境付出的努力,也是监管机构、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用户共同做出的正确选择。

英国反欺凌协会(ABA)在英格兰东南部地区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网络暴力问题日趋严重,给小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受访的227名年龄在10~11岁的孩子中,相当多的人在使用社交网站,尽管社交网站用户的年龄应该在13岁以上。1/5的受访儿童表示,曾经收到过来自网络或电话的中伤。

英国市场研究局(BMRB)曾对英格兰1163位家长进行了访问,他们孩子的年龄在8~14岁。结果显示,89%的家长认为网络暴力造成的危害和其他暴力同等严重,54%的受访家长说他们未曾和孩子就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而进行沟通。23%的家长表示他们可以让自己10岁或10岁以下的孩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随意浏览网站,38%的家长说他们会让孩子在10岁左右就拥有一部手机,10%的家长表示孩子在八岁的时候就会送他们一部手机。

“家长和学校必须充分意识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过早地拥有手机和随意使用电脑,网络暴力的危害性也愈发明显。”ABA主席克里斯托夫・克洛克指出,“我们已经了解到全国22%的中学生已经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但是直到现在才知道年龄更小的孩子们也难以幸免。”

鼓励青少年和儿童沟通的政府宣传活动负责人吉恩・格罗斯表示,社交媒体和手机短信让孩子们越来越疏远。她说,这种现象对女孩子的影响尤其严重。以前,女孩子搞小团体排挤其他女孩的手段是通过语言,但是现在她们有了社交网络和手机短信这一类全新的沟通工具,就算放学之后也躲不开网络欺凌。女孩子在受人欺负的时候比较不容易说出来,因此她们更加处于弱势。她表示:“学校老师应该和孩子探讨这类话题,教育女生如何拒绝,不要盲目跟从,让她们了解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欺凌。”

由全国校长协会(NAHT)支持的“打击欺凌”调查,一共访问了4605名未成年人,发现在全国11~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28%的孩子曾经遭到“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有别于面对面和言语传播的欺凌行为,而是通过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科技工具对别人进行欺凌。

调查报告还说,长期的网络欺凌行为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不可小觑。有1/5的受害者表示他们因为害怕受到欺凌而不敢上学,19%的人感到缺乏自信而抬不起头来,14%的人说他们担心自身安危,5%的人因为被欺凌而发生自我伤害的行为,3%的人尝试过自杀。受到网络欺凌的不只是孩子,10%的老师说他们也受到网络欺凌,48%的受访老师表示他们听说过或看见过其他同事被骚扰。

“打击欺凌”活动负责人埃玛・简・克罗斯指出:“网络欺凌影响到非常多的人,问题相当严重,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政府、学校、家长、慈善组织和互联网供应商必须联合起来对付网络欺凌,保护弱势群体。”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数以百计的英国未成年人遭遇过网络恶棍的诱骗讹诈,被胁迫参与网上色情活动。在两年时间里,专责处理对未成年人实施犯案件的警察机构(CEOP)破获了12宗涉及青少年在网上遭的罪案,共有424名受害者受骗上当,其中184名是英国孩子。

隶属于英国重大有组织犯罪局的CEOP主任安迪・贝克介绍说,网络虐童者在网上谎称自己是未成年人,诱使受害者参与网上色情活动或分享,待对方上钩后即变脸,威胁要把这些图片视频发给对方的家长和朋友。网上诱骗、胁迫和儿童的作案速度可以非常快,从“嗨,你想衣服吗”到受害人开始自我伤害,整个过程只要四分钟。

在这12起罪案中,后来有17名受害人自杀。其中一名是17岁的苏格兰青年丹尼尔・佩里,他今年夏天遭网络恶棍诱骗,以为自己在和一名美国少女视频聊天。对方然后摊牌,敲诈数千英镑,否则就把这段视频发给他的家人和朋友。他接到讹诈邮件惊慌失措,一小时后从桥上跳河自杀。

执行最严厉的网络过滤措施

2013年7月22日,英国小王子乔治出生。同日,首相卡梅伦发表公开讲话,宣布出台一项改革草案,重拳打击互联网色情,保护未成年人。该草案规定,英国的宽带运营商必须为用户提供互联网屏蔽系统,且默认开启。系统安装后,色情、、等不适合未成年人浏览的内容,将被禁止访问。如果用户希望浏览此类网站,需要由宽带账号持有者本人向宽带运营商申请解封。与此同时,屏蔽系统还将覆盖英国的手机移动网络,以及地铁和餐厅等公共场所的Wi-Fi网络。

英国这场自上而下发起的“净网行动”,被称为“西方世界对色情内容最为严格的限制”。事实上,不仅仅是色情,被宽带运营商列入“黑名单”的内容还包括酒精、烟草、、、自杀、自残、武器与暴力、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文件共享与黑客、约会等。

卡梅伦政府这样强硬的“净网”态度,与之前发生的两起骇人听闻的虐童案不无关系。在2012年,英国的一名12岁女童与一名五岁女童惨遭和虐杀。据调查,这两起案件的凶手经常浏览包含儿童内容的网站。

“马克・布里杰(绑架、并杀害五岁女童阿普丽尔・琼斯的凶手)活在虚幻世界里,他的世界包括在网上观看虐童图片。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这些猥亵图片数量不断增加感到很担心。”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行政总裁菲利普・诺伊斯指出,“本案表明,观看这种卑劣图片与实施严重有着一种令人担忧的联系。”

英国社会对此进行了集体反思,呼吁加强网络监管和在网络空间“除恶”成为英国媒体的主流观点。《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分别刊登专栏文章,提出加大对互联网管控的力度,以增加获取此类图片的难度。

2010年卡梅伦政府上台后,将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年,慈善机构“母亲联盟”(Mothers' Union)首席执行官雷吉・贝利受卡梅伦首相的委托进行独立调查。在对网络、报纸、杂志和影视作品中的色情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经过六个月的考察和评估后,该机构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色情暴力等内容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贝利在报告中提出,监管机构应该负起更多责任,互联网企业和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他建议网络服务提供商为家长提供便利,让他们掌握选择网络内容的主动权,屏蔽不适宜孩子的内容。伦敦互联网交换中心专家马尔科姆・赫蒂对此也有同感,认为要从根本上淘汰那些负面、不健康的网络内容,网络服务商必须赋予网络用户充分的工具和手段,以便自由选择和自我保护。

“形势已刻不容缓。最近几年,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不久前,每户家庭只在客厅里放一台电脑,在父母的监管下,孩子接触的机会很少。而现在,各种信息渠道让孩子很容易接触到网络色情。”卡梅伦在一次讲话中表示,“改革草案的出台旨在净化互联网,加强对互联网色情内容的监管,防止儿童受到互联网色情内容的侵害。”

从2013年7月22日开始,英国执行了10年来最为严厉的网络过滤措施,给网络公司施压,阻止有关色情内容传播,号召进一步加大打击网络色情行动的力度。为配合此次“净网行动”,英国政府还要求搜索引擎运营商屏蔽有关儿童色情的搜索条目,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起一道“防火墙”。

微软最先做出响应,英国的必应(Bing)搜索引擎依据英国儿童侵犯与在线保护中心提供的“黑名单”,过滤搜索结果,一旦发现不良词条的搜索,即弹出警告。紧随其后,谷歌宣布将10万关键词列入“黑名单”,针对这些词条的搜索将不再显示任何结果。此外,谷歌的安全搜索(SafeSearch)过滤器,原先可以由用户关闭,自2012年12月起,该关闭选项在英国被移除。

在这场“净网行动”的推动下,英国电信、天空、维珍传媒和TalkTalk四大宽带运营商到2014年2月为止已全面安装屏蔽系统,新用户默认开启,老用户将被询问是否开启。因为名义上屏蔽系统的安装并非强制,而是出于宽带运营商的自愿,所认仍有一些小运营商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拒绝跟进。英国政府对此发言施压,要求他们向大运营商看齐,使得英国成为民主国家中对互联网监管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

英国对互联网上色情内容尤其是儿童色情内容的打击,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1996年8月,伦敦警察厅夜店及性与犯罪科发表一封致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协会(ISPA)的公开信,列出132个涉嫌色情犯罪及儿童色情相关图片和文字的新闻组,要求运营商禁访这些新闻组。随后,英国警方宣布将对互联网运营商实施突击检查,重点调查网络色情问题。然而这一行动计划遭到猛烈抨击,因为英国警方作为一个非民选机构,竟然试图在未经议会辩论的情况下,实施内容审查。

同年,一家名叫英国互联网自律协会(IWF)的半官方机构成立。公众可以向其举报含有非法或疑似非法内容的网页,举报信息将被提交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及警方。一经确认,被举报网站即被列入“黑名单”。在政府的施压下,英国的互联网运营商、移动运营商、搜索引擎运营商纷纷采纳这份由互联网自律协会编制的“黑名单”,对网络内容进行过滤。

类似的“净网行动”早已在英国展开,以屏蔽手段过滤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最早的是英国电信集团(BT Group),于2004年推出Cleanfeed系统,对“黑名单”上的网站予以屏蔽。2007年,时任英国内政部大臣的威农・克科尔要求英国的互联网运营商于当年年底之前在自愿的基础上安装Cleanfeed屏蔽系统,否则将强制实行。启用Cleanfeed后,用户打开被列入“黑名单”的网站,将会收到“网页无法找到”的错误提示。

在2011年,英国宽带运营商TalkTalk公司推出“HomeSafe”家庭上网监控系统,使用者可监控电脑、平板电脑、游戏机、手机等不同终端的上网情况,获得卡梅伦首相称赞。

该系统还收录了6500万个网址,可动态过滤“黄、赌、毒”及恶意网站。“HomeSafe”最初是作为备选项提供给宽带用户的,自2012年3月起,TalkTalk公司将其设置为默认项。一旦安装,用户再要关闭,必须提出申请。

研发甄别准确的网站屏蔽系统

英国政府打击传播色情、暴力、极端思想内容网站的“净网”行动,首先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

统计数字表明,为了保护孩子免受网上不良信息影响,截至2013年,在英国有5至15岁少年儿童的用户当中,主动安装了家庭过滤软件的占了43%。

在政府的强劲推动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互联网企业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一年多来,英国国内各网络运营商执行英国政府的命令,分别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过滤可能包含或内容的网站。

然而屏蔽系统也封杀了一些对未成年人毫无伤害的网站。

例如,一家旨在用于教育目的的孕后辅导网站和一家保时捷中介与咨询公司网站由于被英国移动和宽带服务供应商O2屏蔽,致使英国用户无法登录。

此类“误杀”的例子并不在少数,由于屏蔽系统无法做出准确甄别,很多含有敏感词的合法网页也被屏蔽,包括“性教育及性健康咨询”“与家暴受害者帮助”“儿童保护服务”“自杀预防”“药物咨询”等。甚至宗教、政治讽刺、同性恋、女权主义之类的网站,也被一些屏蔽系统“误杀”。

2014年1月,很多英国玩家发现自己无法更新3D大型竞技场战网络游戏《英雄联盟》,原因是游戏的更新链接中出现了多处“S”、“E”、“X”三个字母相连的情况,导致其被屏蔽。玩家不得不打电话给宽带运营商,要求关闭屏蔽系统。家中有未成年人而无法关闭者,只好请朋友帮忙下载。

英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学校的上网场所,大多安装有屏蔽系统,部分学校还会阻止学生访问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网站。

上述情况的出现,引发了英国一些机构和民众对“净网行动”的质疑。

伦敦传媒学院研究人员的一次调查显示,由于大多数英国网民并未察觉到Cleanfeed屏蔽系统的存在,因此用户无法确知访问失败的真实原因,是该页面确实不存在,还是被禁止访问。近2/3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由互联网自律协会或英国电信制定的审查标准,他们希望能够明确告知自己所访问网站是否已被屏蔽,如果有网站被误封,也将有机会提出申诉。

“卡梅伦首相支持的屏蔽系统封杀了性健康网站、反家暴网站、同性恋网站和饮食失调服务网站,封杀了对于年轻人而言至关重要的很多信息。”美国成人娱乐产业组织“言论自由联盟”负责人黛安・杜克在伦敦的一次会议上发言称,“这些屏蔽系统未能保护孩子们免受欺凌及网络侵害,而是将孩子们遗弃在了黑暗中。”

除色情内容外,Cleanfeed也被用于封锁涉嫌“美化恐怖主义”的内容,以及涉嫌传播盗版的网站。南安普顿大学的互联网法律教授莉莉安・爱德华兹讽刺其为“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完美的静默审查机制”。

英国《新政治家》杂志评论认为,“过度封锁”适得其反,反而导致“社会上最易受伤害的人群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得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最新范文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优秀6篇】12-23

后进生转化案例万能优秀10篇12-23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精选5篇)12-22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精选4篇】12-21

次贷危机案例(最新10篇)12-21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通用3篇】12-20

投资理财案例分析范文最新9篇12-20

邮政营销案例【优秀5篇】12-19

教学案例怎么写(优秀2篇)12-19

交通事故处理案例范文【精选8篇】12-18

148 27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