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01-16 15:44:1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经常使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

二、重点、难点:体会露义深刻的句子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疑奉、责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一、谈话: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主要词句,再接洽概括自然段段意。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环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论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狐疑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必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熟悉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环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总结全文: 经由过程古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疑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力,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古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立场对待学习。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接洽,精讲钻研。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疑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疑奉”是什么意思?(相疑的程度深,疑仰、崇奉)

“册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高尔基曾说过“册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经常使用词语。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疑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接洽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立场?(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因陋就简。)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3、减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入手下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立场)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体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疑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料想之外。)

⑤人们清楚明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开导?(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疑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疑)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第二课时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力?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②提问: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板书假想: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 一慢一快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

打破迷疑 献身科学

教后记: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

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三、课堂反馈练习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

哲(zh6)学家 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

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

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zhu

“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

哲(zh6)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sh^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

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

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

(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1~3题。

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议论解答:

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

(“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

(50秒钟)

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

(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

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

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

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

(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认真求实的态度。)

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

(是后者)

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也会有错的”)

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

2.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

(五)读写“思考·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小资料】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四

一、复习导入

1、激趣

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③要怎样读这句话?

3、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

4、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

5、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

三、讲读第4自然段

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

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

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

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

5、指导朗读:(慢,重)

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四、讲读第5.6自然段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2、你们觉得伽利略的可贵在哪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

哲(zh6)学家 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

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

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zhu

“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

哲(zh6)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sh^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

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

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

(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1~3题。

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议论解答:

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

(“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

(50秒钟)

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

(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

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

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

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

(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认真求实的态度。)

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

(是后者)

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也会有错的”)

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

2.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

(五)读写“思考·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

最新范文

桃花心木优秀教学设计(最新4篇)01-16

《看雪》教学设计(最新4篇)01-16

小学五年级《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优01-16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最新7篇】01-16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4篇】01-16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精选4篇)01-16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6篇】01-1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3篇)01-15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最新4篇)01-15

《尊严》教学设计【优秀5篇】01-15

78 2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