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优秀5篇】

2023-07-15 08:48:49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一

语文教学中网络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激发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是,兴趣并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强,而多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转化。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比萨斜塔的大幅图画,同时说道:“你们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你们谁

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那样,也在这座铁塔上给我们做做这个试验?”这时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让学生读词句解释,然后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使教学形式变得单调枯燥,而且学生对词句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不但花很多时间、精力,而且效果不佳。例如:教学第二环节时,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被人们奉为真理,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却对此话产生了怀疑,提出了两点疑问。书上用了一大段枯燥的文字叙述出来,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根据课本叙述的内容,设计了CAI课件,并演示给学生看,使他们通过多媒体,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不正确的,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三、创设教学情境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许多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情绪进入课堂,情绪又具有很强的情境性。

例如:教学第三个环节时,先让一位学生上台扮演伽利略,我说:“大家请看青年数学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过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并请伽利略操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去,“入境”地学习。同时还进行“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说什么?”的口语交际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原有认识,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实践证明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得到强化,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

【教学模式】

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2、据标自学、合作交流。

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

4、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

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会受到启发。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说学:

⑴ 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⑵ 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拟标:

(根据师生的交流,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合作交流。

3、自学生字词。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

再读课文:

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

2、小组交流,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

3、师生交流,教师有机点拨。

导学课文一、二两段:

1、齐读第一段:

⑴ 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2、自学课文第二段:

⑴ 同法自学。

m.shancaoxiang.com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合作补充。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1、拓展延伸:

⑴ 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情况。

⑵ 从两人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1、测标总结:

2、引导预习:

⑴ 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⑵ 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

⑶ 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

第二课时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文章第一、二两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学习。首先老师检查大家课前预习的情况。

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课文为什么要把他们写到一块?从文中哪 句话可以看出?(指名读)

(多媒体: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产生疑问)

2、说学拟标:

⑴ 说学:

就这一句话,你想到些什么?或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自由说)

⑵ 拟标: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民主地加以补充整理成本节课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整理好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导学课文第三段:

师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自己尝试能读懂哪些问题,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1、学生自学课文第三段。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地方和有困难的地方。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

1、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收获。

2、点拨导学:

⑴ 学法点拨:

课文中亚里士多德的话以及伽利略的分析叙述很抽象,并不是很好理解的。如果我们借用一种方法来帮助理解,那就要简单多了。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好呢?

① 小组合作借助方法理解课文。

② 小组推选一人演示方法,并再推选一人根据方法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③ 教师对学生运用学法理解的情况进行小结。

⑵ 重点点拔:

① 把这段中最后一句话改成带句号的句子。

② 试着根据板书背诵第三段。

导学第四段:

师:用“读、想、画、议”的一般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

1、学生自学。

2、小组自由交流收获。

3、汇报交流:

你读懂了些什么?

4、重点点拨:

⑴ (多媒体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没有关系”)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词相当重要?所以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句中的“高处”具体、恰切地应该怎样说?(多媒体:请在括号里加上一个合适的词:( )高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说说原因。

⑵ 来观看伽利略做试验的人们议论伽利略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教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胆大妄为、固执”两个词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1、拓展延伸:

⑴ 多媒体:“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联系实际说说这句话给一你的启示。

⑵ 学生试验(两个铁球)

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1、课内测评:

填空:

⑴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伽利略带着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德的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高处落下来,总是_________________。铁球往下落的______________跟铁球的_________没有关系。

⑶ 伽利略公开试验前,人们议论纷纷,都认为_____________。议论的话,我们在朗读时应读出_____________语气。当人们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大家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通过这 篇课文的学习:___________(谁)使我深 受教育,我爱学习他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课内小结:

⑴ 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

⑵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引导探学:

教师做两次试验:一次是两只一大一小的玻璃球,一次是一大一小的纸片,都同时从高处落下,结果两玻璃球同时着地,但两纸片却是一先一后着地,这是为什么?请有兴趣的同学们翻阅有关资料,找出原因,然后告诉老师。

4、引导预习:

把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有选择地引用到下文的学习当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感受伽利略经过质疑和试验发现真理,并用公开试验揭示真理的过程,领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感受课文言语逻辑严谨、用词准确深刻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课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大的代表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我们来看一下。(教室做两个球同时下落的实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桌桌面上)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2.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理解:信奉。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导朗读,把要强调的意思强调出来。

2.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又一位年近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带着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板书:怀疑——试验

我们来品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我们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断)

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里的两个结论的呢?

伽利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时候,他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吗?(不相信。)读书看看,怎么证明他不相信?

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不看书,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自己练一下。(学生练习两分钟,指名练习说。)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我们再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去思考,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伽利略的试验的特点是: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

“反复”强调了次数多,就是说他是反反复复地做。

辨析:“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的不同。从而理解伽利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五、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导读第五自然段

2.导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作者写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出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怎么理解这句话?

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这样严谨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因为他学习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这种方法也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

六、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怀疑————试验————公开试验

如果……那么  反复   拿着、脱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结合课文内容,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两个同样重量的小铁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提出疑问: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家,伽利略是晚他两千多年,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却敢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提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说得对呢?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学习生字。

腊:l 扩词:希腊、腊梅、腊月

哲:zh 有智慧扩词:哲学、哲人、哲理

违:wi 不遵照、不依从。

近义词:违反(符合、遵守)

扩词:违背、违反、久违

释:sh “采”部,说明,解说。

扩词:释放、解释、如释重负、爱不释手

宣:xuān 公开说出来,传播,散布出去

扩词:宣布、宣传、宣告

成语:照本宣科、秘而不宣、心照不宣

斜:xi “斗”部,歪,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扩词:倾斜、斜线、斜视

胆:dǎn 胆量

扩词:胆大妄为、胆小如鼠、胆战心惊

脱:tuō (皮肤、毛发等)脱落

扩词:脱掉、脱发、脱离、脱落、脱帽

成语:脱口而出、脱胎换骨、临阵脱逃

四。交流不懂的字词。

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次?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段落还可以多读几次。

理解课文内容。

1.我们先来弄清两个问题

⑴伽利略是谁?(学习第一自然段)

⑵亚里士多德是谁?(第二自然段)

读读他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 。

他的话在人们的心中就是真理,真理不必多想,一定是正确的,有谁会对、敢对真理产生疑问,证明“真理”是错误的呢?你们敢吗?

2、伽利略就有这个勇气。这勇气从何而来呢?(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能看出什么?

3、你们相信伽利略的话吗?他的话可信吗?从哪个词哪句话能看出来?(第四段: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再读课文“伽利略带着……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

4、可是在当时,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是怎样的一种思想让人们有如此的态度?(填表)

试验前              试验后

态度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思想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5、同学们,我们现在也有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我们班有没有勇敢的伽利略敢到前面来做试验……

一场精彩的试验结束了,这场试验是成功的,在座的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一位记者,当你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一幕,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伽利略吗?

6、试验成功后人们的态度?为什么欢呼?(填上表)

7、组织学生讨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

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写一写

指名领读,每个词语写2遍。

二、找一找,连一连

可结合此题做一下拓展,结合预习讲讲科学家的故事。

三、讨论交流

成功以后,人们又会说什么?伽利略为什么要做实验?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你还能想到什么?

四、默读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要在本学期第一次默读前进行学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方法,在本课进行小结:你认为默读有什么好处?在实践中有什么困难?有没有好的建议提给大家等?

五、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让学生写则日记,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下落速度与重量没有关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它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个原因是在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读后交流:

(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 当作、胆大妄为 不容更改的确、违背

发现了什么?(多音字)

(2)出示第二组词语:辨辩辫    (     )论家     不寻常    解答

你觉得应该填哪个?怎么区别这三个字?(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根丝线扎成辫)

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

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聚焦“胆大妄为”

1、当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时,人们有什么反应?

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2、自由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看出?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吗?

4、过渡: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胆大妄为”、“固执”,请你再细细地品读全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极其固执,用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

1.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通过图解、数学算式理解伽利略通过假设推出的两个不同结论。

3.深思。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大胆地怀疑,会遇到什么麻烦?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来回答。

(1)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责备”等词语感悟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经到了盲目迷信、盲目崇拜的地步。

(2)补充资料: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他还被人们称为“人类的百科全书”。

(3)引读:难怪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生接读),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接读)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接读)

漫漫2千多年,谁都不会违背他!谁都不会怀疑他的话——(接读)但25岁的伽利略却这样想——(接读)这难道不是胆大妄为,固执透顶吗?

(二)品读“妄为”,体味“试验”之严谨

1、出示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2、朗读感受“反复试验”。

(1)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2)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

(3)你从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中感受到什么?(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三)对话“固执”,感悟“真理”之坚守

1、出示句子: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2、语言转换:如果你是伽利略,请你现场向你的学生宣布——(训练)

3、情景对话:如果你是伽利略的学生,听到教授这样的宣布,你会对他说什么?

4、体会“固执”:伽利略坚持要公开试验,遭受的仅仅是嘲笑讥讽的压力吗?

屏幕阅读有关布鲁诺的资料,追问:面对人们的嘲讽,面临怀疑权威将要受罚的危险,伽利略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试验?

5、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的句式选择一句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四)小结:此时,如果还用“胆大妄为”“固执”来评价伽利略,你觉得这两个词的内涵应该是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执着追求)

五、品味文本主旨

1、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自由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4、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仔细读读课文中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

5、结语:伽利略说:“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科学在不断地进步,许多新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愿我们都能像科学家们那样,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最新范文

《周处》教案(最新10篇)07-15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9篇】07-15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精选7篇07-15

《风景如画》【优秀2篇】07-15

心理辅导教案【优秀6篇】07-15

环境教育教案(最新10篇)07-15

角的度量教案(优秀3篇)07-15

圆的面积教案【6篇】07-15

难忘今宵教案(优秀10篇)07-15

为你服务教育网教案【精选3篇】07-15

77 5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