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5篇)

2022-12-11 05:42:26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5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考虑,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示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同学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自身容易写错的字。

3、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4、考虑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考虑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同学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考虑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发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考虑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假如……那么”“……但是”“假如……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安排作业:

1、誊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考虑:伽利略为了证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他人有哪些反应?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考虑: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考虑: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考虑: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考虑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二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情简介】

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课文中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

【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从质疑、分析、反复试验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应该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学重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明白伽利略的思维过程。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图文结合4.举例法法5.引用资料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我们都预习了,那下面这组词语谁会读?(指名读)一人读其他同学跟读1遍。

(出示:信奉 哲学家 伽利略 怀疑 分析 反复试验 比萨斜塔 事实 证明)

2、预习的真棒,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注意课文的内容,做个有心人。

3、课文读了,再看看这些词语,你能简要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先看着这些词语,练习说一说。(指名回答)

三、读文品人物品质。

1、师:课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那么通过读文,我们还知道了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板书:伽利略 伟大),说他伟大,并不仅仅因为他在科学研究领域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还因为他身上所具有的某种精神和品质。那么伽利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开始吧!(幻灯: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

1、 交流。

预设:

(一)第一自然段:学生时代的善于提问、善于思考、善于辩论。讲解生字“辩”,并出示相近字“辨、辫”,进行区分,并举例进行运用。

(二)品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之深”,感受“伽利略”怀疑之勇敢。(2、5自然段)

1、师:权威指的是谁?为什么?从哪看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2、 什么是“信奉”?仅仅是简单的相信吗?这是大家对信奉的初步了解。那咱们都来读读第2自然段,看你能从哪些词句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a(2自然段)

①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一个人相信吗?是一代人相信吗?是代代人相信,而且一信就是两千年啊,可见信奉时间之长啊。

②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信奉人数之多)

③意大利、希腊:地域之广(板书)

④不容更改(态度坚决)

⑤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真理吗?(罪名之大)

b(第5自然段)

1、师:除了第二自然段,你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出示: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会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指名读句子)

2、师:找的真好!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一个字、一个词、哪怕是一个标点都不要放过。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重点品味胆大妄为、竟、固执)人们对伽利略的不满、责备、鄙视都源于什么?

3、师:这段话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崇拜。这叫侧面烘托。

4、师:那现在你觉得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生答)

5、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亚里士多德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对他的话是深信不疑的,而且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崇拜着,这就是信奉。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表示怀疑,(板书:怀疑)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就等于怀疑权威,就等于挑战真理,就等于向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宣战。此时的伽利略将会面临着什么?(生答)

6、师:是啊,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使伽利略不仅要面临着人们的嘲讽,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还有生命的危险,但他为了追求真理,宁愿忍受嘲讽、宁愿承受压力、宁愿付出生命,那你透过怀疑这个词,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 (板书: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

(三)、研读“分析过程”,体味“思维之严谨”

1、师:咱们继续,你还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读出来的?师:(出示5: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来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来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2、师:看大屏幕。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句话指那句话?(幻灯6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师: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就是(幻灯6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铁球越( 重 ),下落的速度就越( 快 )。或者是球越轻,下落的速度就越慢。

5、师:那现在咱们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越重落得越快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我把10磅重的'球和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点幻灯)让它和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点幻灯)那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落得快还是慢?认为落的慢同学举手。认为落得快的同学举手。下面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找出你的理由(生再读这段话)。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指名说)能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师:有道理。点幻灯:快)认为落得慢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理由。(适时提问)确实也是这么回事。(点着幻灯慢。)看来大家都不是胡乱的猜测呀,而是经过了认真的分析呀。同学们,注意了,这两种结论都是在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前提下,又做的是同一个实验,可是却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一个快一个慢,这怎么解释呢?这用亚里士多德观点确实解释不了,于是伽利略才对他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看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啊,而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得到呀!(板书:缜密的思考)孩子们敢于怀疑固然可贵,但怀疑的基础是成熟的思考。

(四)抓住“反复试验”,感悟“伽利略缜密的思考”(4自然段)

1、师:你还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

2、(出示: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反复是什么意思?重复是什么意思?重复就是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做实验,一点变化也没有。那伽利略是简单的重复吗?他还会怎么试验?(生想象答)伽利略就这样高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球的重量不同的做了许多次试验,这就是反复。透过反复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一丝不苟、认真、坚持)对待科学这样认真、这样一丝不苟、这样执着,这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啊!(板书:严谨的科学态度)那伽利略这样反复的做了许多次试验的结果都是什么?(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 ( ),铁球往下落的( )跟铁球的( )没有关系。 )

(五)走进“公开试验”,领会“伽利略的勇于追求真理”(6自然段)

师:公开试验后,人们又有什么反应?(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师:当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又会有什么反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动笔写一写。

幻灯8看大屏幕:当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_____。______说:“_____。”

四、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的价值。

1、师:伽利略的公开试验,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什么?(生答)

幻灯9出示:

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说的话也不全是对的。

2、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生答)

3、师:是啊,伽利略秘密试验只是证明自己的推想是正确的,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公开试验,则是为了让人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和道理,那就是,一起读____。

4、师:大家明白了,你明白了什么?

5、出示11:现在我们也明白了:______。

6、师: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师总结:是啊,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伽利略的伟大也就在对权威的尊重而不盲从,对真理追求的勇气和执着。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五、作业。

1、 班级读书会。课下读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走进并解释更多的伟人,开班级读书会。

2、 办班级专刊。写一写我最崇拜的科学家的故事,办一期班级专刊。

3、 写给伽利略的一封信。跨越时空,给伽利略写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

4、验证:一个棉球和一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结果会是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着地吗?

【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伟大

产生疑问 不迷信权威

科学分析 思维缜密

公开试验 勇于追求真理

反复试验 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好教材。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采取了“块状教学”。所谓的“块状教学”,是相对于“线形教学”而言的。传统采用的“线形教学”法一般以文章的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的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劣势在于老师“圈”得过牢,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而“块状教学”法则打破了这种常规的教学步骤,它不是简单地把识字,学词,分段,学习课文内容分割开或者把课文内容的情节分割成几大部分来学,而是在课堂上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实施对“听,讲,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培养。我在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时,也尝试着使用了“块状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直接入题。

2、给出一组关键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书思考,用这些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组关键词是我精心选择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词语,它们提示了文章的关键内容,能让学生化难为易,不知不觉中走过了总结、概括的过程。

3、然后以“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让学生默读写感受。这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品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之深”,感受“伽利略”怀疑之勇敢。

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引导学生读懂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伽利略面临的压力和危险,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我重点抓住了“信奉”和“怀疑”这两个词,着力渲染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之深,来衬托伽利略怀疑之勇敢,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第二板块:研读“分析过程”,体味“思维之严谨”

这部分主要通过对伽利略分析推理部分的理解,感受伽利略并不是胆大妄为,而是经过缜密思考之后才产生怀疑的。这部分是一个难点,光靠语言的描述很难说清楚,于是,采取了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情况下,猜测把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拴在一起,和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谁快谁慢,猜完之后,让他们到文中去寻找自己的理由,讲解时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这样,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理由也说得清楚。另外教师又通过课件演示,讲解伽利略分析过程,使抽象的思维变得直观,孩子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第三板块:抓住“反复试验”,感悟“伽利略缜密的思考”

这部分主要抓住“反复”这个词,让学生体会它与重复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伽利略的严肃认真,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板块: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的价值

把明理的过程融进了感悟人物品质的教学中,让学生有一条清晰的阅读思路。也让学生明确了伽利略是经过怀疑—分析---事实证明的过程,从而感受到伽利略的伽利略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做法,但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差距的,在课堂上仍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渲染亚里士多德在人中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时,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公开试验的部分没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另外,课文读的不够,像这样明理的文章本来就应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品人。但由于教学时的紧张,忽略了读得形式的多样,读得层次的递近,读得程度的提升,似乎缺少了语文味。另外,统领全文的问题“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也觉有些生硬,但不知如何处理,请各位同行指教。

分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三

【备课思路】

本文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和试验,学生较难理解,特设计cai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目的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授课方法】

1、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2、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25课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学生自主读书。(读书的形式不限)

2、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授新课

1、同学们,如果条件许可,你们谁有勇气像伽利略那样站在比萨斜塔上为我们做一做这项试验呢?

2、同学们,光有勇气是不够的,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吧!

⑴ 谁愿意读一读。

⑵ 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态度如何?

⑶ 当时意大利的年轻数学家伽利略也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吗?

3、后来伽利略又是怎样做的呢?请看思考题,讨论。

4、当人们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人们会怎么说?

5、现在让我们去亲身体验一下,当年伽利略做公开试验时的情景吧!谁愿意当伽利略?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呢?

6、出示cai课件,演示公开试验: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听到了什么?

⑶ 这时人们会怎么说?

7、从这件事中,人们明白了什么?

8、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教师小结

谁能用“先写……接着写……最后写……”说说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

五、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俐略 大胆怀疑 勇于实践

亚里士多德 先后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

【教学模式】

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2、据标自学、合作交流。

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

4、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

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会受到启发。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说学:

⑴ 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⑵ 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拟标:

(根据师生的交流,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合作交流。

3、自学生字词。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

再读课文:

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

2、小组交流,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

3、师生交流,教师有机点拨。

导学课文一、二两段:

1、齐读第一段:

⑴ 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2、自学课文第二段:

⑴ 同法自学。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合作补充。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1、拓展延伸:

⑴ 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情况。

⑵ 从两人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1、测标总结:

2、引导预习:

⑴ 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⑵ 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

⑶ 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

第二课时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文章第一、二两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学习。首先老师检查大家课前预习的情况。

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课文为什么要把他们写到一块?从文中哪 句话可以看出?(指名读)

(多媒体: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产生疑问)

2、说学拟标:

⑴ 说学:

就这一句话,你想到些什么?或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自由说)

⑵ 拟标: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民主地加以补充整理成本节课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整理好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五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最新范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优秀10篇)12-11

《灰雀》优秀教学设计优秀4篇12-11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12-10

五年级上《组合图形面积》教学设计【优12-10

《蜜蜂》教学设计【优秀5篇】12-10

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优12-10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教学设计12-09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优秀的教学设计优12-09

课文《散步》教学设计(优秀3篇)12-09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12-09

78 2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