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10篇】

2024-03-05 13:42:49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10篇】,欢迎参考。

教学方法改革 篇一

1.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缺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走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无法与城市小学相比。就以我校目前的状况来说,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器材也买进一点,但是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就连教材都没有。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是很难得到改变的,这也是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2.兼职体育教师较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

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低年级4节,中高年级3节,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就专职教师而言、在冬天的寒风、夏天的烈日下都不大愿意上室外课,更别说兼职教师了。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连最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很少经历过专门体育教学培训,因此体育课也就成了活动课。近期内难以保证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3.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由于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不太规范、器材少,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没有得到改观,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4.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即:教师是主体,教学中过多地主导;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少,运动量又小,因此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再一个是学生缺乏创造性、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安排的内容多又难,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学练时间,约束了学生思考、探索等客观因素。

二、如何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1.适应教育教学大纲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的《体育与健康》规定:体育课“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推进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关注健康意识,促进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①因此,根据新课标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定,体育教育教学应该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的一大趋势。

2.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联系的群体,他们都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现代教育发展强调个体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所以,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小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主导与主体统一的教育教学方式。第二,信息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具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人才,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培养有创造性的、丰富多彩个性的人,也需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三,现代教育的个性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农业社会的教育目标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而且要培养发展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既是人才的培养,更是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适应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设置,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有用的人。

3.不断满足多元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来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基于多元教育理论,小学体育教育教 学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因此,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该摒弃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革新教育理念,开拓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断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尽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关注到学生个体、关注到学生需求、关注到学生未来发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适应学生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多元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多元需要。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网,2010-7-20.

参考文献:

[1]孙宝全。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赤峰学院学报,2012.01.

[2]高枫。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探析[J].体育教育,2012.03.

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篇二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是远远不够了,实际操作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将教学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实际操作当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到该技术。此外,就我国就业形势来说,实际操作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为保障学生在今后就业当中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能力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缺乏一定创新意识,从而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也相对陈旧,长此以往,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会产生倦怠,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兴趣,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无法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发展。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相对陈旧

当前,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依然以教师作为教学中心,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课堂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高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随意性,其实际操作又缺乏一定系统性,让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由此,教师通常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都会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分开讲授,此外,一些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根本无法对教学设施进行普及,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以提升。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措施

(一)将信息技术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

教育体制的改革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我国对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机遇,教师必须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力量,将信息技术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灌输的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都有一定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个性独立,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尊心也比较强,渴望教师的关注,同时又相对矛盾,教师必须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多多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于学习能力强、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当予以鼓励,帮助其解决困难,使其产生信赖感,从而达到促进学习效果的最终目的。

(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及观念

教学方法改革 篇三

一、高校教育学专业的地位和改革

(一)高等教育的任务与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级专门人才。与此同时,现在社会需要的也是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很多企业看重的不再是高学历、高文化,而是高能力、高技能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所以我们的教育要进行改革,而且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呈飞跃式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尤其是我们的教育水平,更是非常落后。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落后的状态,发展教育,提高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所谓寒窗苦读数十载,培养一个人才需要很长很长的实践,需要经过多年的累积与沉淀。高等教育直接面向社会,为社会输送专门性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二)高校教育专业的地位与改革

高校教育类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可见,教育专业的地位是不可言喻的,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和发展。教育专业,是培育未来教师的,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将会面向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专业的职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境地,而且有很多的教育单位就职人员已经接近饱和,而高校毕业生是有增无减,这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部分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其他就业岗位;二是随着高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使教育专业逐渐走向了综合化发展趋势,因此不少专业的学生开始跨行业就业。

二、高校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高校教育学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是比较滞后的。事实证明,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而真正的问题就是在于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即教学能力不强。作为一名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是其必备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而现如今,教育学专业学生普遍教学能力较差,成为了制约教育学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这也成为了高校教育学专业教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关于高校教育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在部分学生实操技能差、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无法迅速的解决等。而这些问题的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造成的呢?主要还是由于部分高校教育学专业的教学方法落后。众多教师仍然是片面的追求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却没有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机会,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很多学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实践教学的缺失,正是导致学生教育能力差的一大主因。

三、高校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对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来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努力实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大部分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采取尝试学习法。

(一)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操作的机会

要让学生认识到锻炼实践操作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让她们明白,作为高校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经验丰富的实操能力。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学生不仅仅要听懂教师所讲的知识,还应该时刻的观察教师授课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做好笔记。还要经常的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向教师取经,要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索学习。对于教师安排的实践课程,例如让学生自己站在讲台上讲解相关教学内容,学生就要充分的把握好这次机会,要主次的争取这次宝贵的机会。授课前,要对这堂课进行必要的备课,在备课时,还应该提出几个有内涵的问题,在课堂上讲课时可以向同学们提问,同时,要做好整个授课过程的安排,也可以增添很多和同学互动的环节,要做到环环相扣,各知识点的良好衔接,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要让同学们能够跟着自己的脚步走,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程中来,都能够听懂并且深刻的记住这堂课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遇到有同学提出的问题而自己不会解答时,一定不要慌张,可以和同学相互讨论,也可以在课后去搜集资料寻找答案,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也是一次难得的经验。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还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教育学专业教学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断加大对实践工作的投入。在课程安排上,要为学生安排更多的课时来进行实操练习,教师在授课时也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教育能力,传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实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纠错,并且让学生从这次错误中受益,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各系各科之间的联系,积极的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学习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不断的改革高校教育学专业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促进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篇四

关键词:大学 物理课程 电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89-01

物理学是将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基本运动形式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探索物理研究内容的关键性时期,对大学物理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物理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为物理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所以新时期大学物理教师应该尽量积极探索将理论教学融入于实验教学的措施,为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大学物理电学教学现状

在大学物理课程体系中,电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教师在开展电学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一般不注意探索教学改革措施,仍然沿用传统单一僵化的灌输式教学,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极大限制了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1]。同时由于在大学物理课程中会涉及到大量公式、定理方面的知识,教学抽象性相对较强,如果教师在组织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就必然会造成教学活动的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相关电学物理知识,但是却往往无法对电学物理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导致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无法在物理实验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对学生电学知识的学习和电学技能的掌握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新时期必须尝试结合大学物理教学的实际要求对教学改革措施进行探索,探寻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策略,在提升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加以培养,为学生未来更好的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大学物理课程中电学部分知识的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大学物理电学部分知识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物理人才培养需求,对大学物理电学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并且只有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措施,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改革效果,保证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效果,为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电学知识奠定基础[2]。下面本文就从理论结合实验组织两个方面对电学教学改革进行深入分析。

1.大学物理电学部分理论知识的讲解

对大学物理电学知识体系进行划分,发现按照教学方式,要想在教学实践中促进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教学的有机整合,就应该将其分为课堂理论知识引导性讲授以及课下实验仿真理论知识总结两个部分,针对不同部分实施差异化教学指导。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仍然结合教材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基础性讲解,但是在每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适当的添加与此部分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研究项目以及工业成果等资料,让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形成正确认识,并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在完成电学部分相关章节的教学活动后与学生分享学部分知识脉络图,让学生结合脉络图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为学生实验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在探索教学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电学理论知识一般需要借助公式推导来完成,因此部分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人很难对理论知识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如电阻电容的特性方面知识、振荡电路的输出形式等,为了保证这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就可以探索将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教学活动相融合的措施,完成课后实验模拟和方针工作,让学生对物理电学理论知识形成更为直观的理解和认识[3]。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Multisim软件辅助课后仿真模拟实验的完成,让学生在仿真模拟实验的理论推导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大学物理课程电学部分实验教学措施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将实验教学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课程,对学生实施更为专业的教学和指导。但是受到当前我国电学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的限制,教师往往需要在同一个实验室中开设多个实验活动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无法实现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全面培养。所以高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为实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鉴于此,在充分分析大学物理实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将仿真模拟和实验操作进行有机结合的措施,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提供重要的保障[4]。即在完成理论部分知识的讲解后,教师让学生自觉利用 Multisim 软件完成相关电学知识点的模拟实验,撰写实验预习报告。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中完成相关实验活动,并将实验结果与仿真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自身错误并加以改正,进而促进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有效提升。这样就能够为大学物理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全面优化。

结语

大学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在培养优秀科研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对大学物理电学部分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整体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进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所以新时期必须加强对大学物理电学教学改革的重视,以电学教学改革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索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措施,为大学物理电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和大学物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玉莹, 徐建。 大学物理课程电学部分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5(7X).

[2]潘宇。 浅谈大学物理中力学与电磁学部分内容的有效衔接[J]. 今日湖北旬刊, 2015(3).

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篇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经研究,决定对全县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了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衡水市委办公室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落实情况,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有关政策举措,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

二、调研内容

1.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全面了解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是否研制出台县级层面实施办法。重点摸排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兼职情况(专职为校内专任和一专多能教师,兼职为校外聘请教师)师范生比例、学历、专业背景、职称、在职培训等专业发展情况及效果,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具体举措。全面了解改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吸引力等情况,重点是职称评聘、在职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采取的具体举醋。

2. 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情况。系统了解中小学思政课保障规定课时、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材内容、教研队伍建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情况,深入分析目前中小学“大思政课”开展和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思政课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研共同体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采取的具体举措。

3. 提出意见建议和改进举措。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短板,围绕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举措,以及需要中央、省、市层面予以推动解决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方式

此次调研采取面上摸底和重点调研的方式进行。

1. 面上摸底。各乡镇对属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情况进行摸底,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原因,并提出下一步改进的思路举措和意见建议。

2. 重点调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组成调研组,围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情况对县市区中小学开展实地调研,视情了解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实地调研名单、调研时间等另行通知。

教学方法改革 篇六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计算机工程制图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工程制图的概念

市场的快速扩大使得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以长足发展,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百所院校开设此学科,有超过五百所院校开设了相关设计类学科,但在专业制图软件操作上的规范性与高效性仍相对滞后,制图能力与设计能力脱节的矛盾十分突出,无法满足日益发展需求的设计教育现状。工程制图是设计师之间相互交流的规范语言,是方案设计乃至整个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施工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性的提高以及行业的迫切需要,计算机辅助绘图(Computer Aided Drafting)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简称为CAD。

二、计算机工程制图教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学制内开设的计算机软件课程从专业应用角度可分为四个方面。一类是使用AutoCAD辅助设计软件,完成工程制图,或三维模型;第二,是三维造型、场景设计和建筑动画;第三,是版面编排和平面设计软件,用于效果图后期编辑和制版;四是非线性编辑软件(一般作为选修课程),用于建筑漫游动画等流媒体文件后期合成。作为院校的设计专业的软件教学,就应该在宏观上划分出软件类别,进而才能针对不同软件定位和应用领域确定课程教学方向,选择相关软件,分析专业差异,开展组织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兼有文、理等学科的内容,具有学科跨度大等特点,因而,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整合课程资源,突出专业特点。鉴于传统教学的模式,是根据专业文理倾向不同的特点而通常采用两种教学模式:即按艺术类的艺术教学模式和按工程技术类的理工科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同时存在是专业教学的必然结果,但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会发现,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各有千秋,但都缺乏符合专业教学特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在环境艺术基础教学中,软件操作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而计算机工程制图又是软件操作课程的基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空间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室内设计中正确运用计算机软件通过图示、图解法阅读、绘制图形等技能,进而加强设计能力。学生可借用计算机制图技术设计再现各种施工图或设计全新的方案。自课程开设以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都直接借用了工科类机械制图的教学方式方法。然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由艺术类招考录取的,无论是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都不是强项,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诸多的困难和矛盾,如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以及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不适的严重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本专业的教学不能完全匹配。艺术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十分突出,这就要求课程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进行相应的改革,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一种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以满足真正适应专业要求和满足社会需求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室内空间设计为核心的设计学科,空间的布置、色彩的搭配、材料的选择、施工的工艺等,是环境艺术设计设计重要的研究方面,这就要求在课程中适当引入美学法则、人机工程学、材料学以及人文学等内容,要考虑空间的划分、构建等各阶段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素,因此专业的学习目的在于解决空间环境与人、环境与社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诸多关系。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第一个软件课程,它是培养设计思想的必要过程,是实现设计作品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在于为今后的设计创意奠定基础,也为设计的传达和实施创造更多可能性。因此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熟悉现代制图的观念,提高空间造型水平,促进设计表达能力,变再现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才能使学生把握知识、提高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计算机工程制图的知识体系来看,它主要以专业制图要求为依据,以专业透视和手绘效果图为基础,从而规范高效地完成制图。那么www.shubaoc.com,如何将把前期相关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贯穿在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中就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其并非仅仅停留在讲授计算机软件相关知识与操作技巧的层面上。此外,把握基本原则是建立一切关系的必要条件,不论是在图形的分析过程中,还是在设计作品表达过程中,制图规范要求和合理制图步骤都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们将计算机工程制图教学内容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平面制图部分,包括平面图、天棚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大样图等。使用线型、线宽、图层工具、绘图工具、修改工具、标注工具等,结合投影理论,绘制施工图的各个元素,学习AutoCAD制图的常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的基础制图教学;二是三维制图部分,学习使用三维造型工具,建立基本体造型和三维造型编辑命令,让学生树立视图概念、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结合专业的要求进行内容设置。这些都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基础教学内容,是根据专业的特点而制定的,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中自始自终围绕着专业特点进行,内容设置上也以规范和创新为基础展开。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相对于传统手绘制图是一种锻炼手、眼、脑配合的练习形式,一方面可以高效制图、便捷传输,另一方面也能激发设计师的想象空间,激发设计灵感。在整个图形的表达过程中能充分进行思维构想,所以在课堂上除了案例操作演示、快速表现练习外,要通过临摹范图,强调制图规范,还要通过开放性题目,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设计水平。

其次,设计流程中,通常是先画出总平面图,然后分解画出各角度立面图、以保证设计表达的准确性;在内部图形的处理上则采用剖面图和节点大样图来明确表达出其细部线型关系、材料工艺等信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专业定位和学习目的,要在课程中安排出适量课时进入到设计工作室了解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流程,了解所学知识在行业中的定位,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参考文献:

教学方法改革 篇七

【关键词】 金融会计;教学方法;实证分析

金融会计课程的教学采取的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重点放在向学生介绍基本核算方法及存款和结算业务的处理。但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以此发展出来的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造成学得不实,用得不专现象的出现。本文以金融会计教学为切入点,对其教学方法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三方面。

第一,学生对实际操作的生疏感。如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有关账簿只知其意,对运用不感兴趣。而这部分内容又恰好是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对于具体的会计业务不会处理,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金融会计》所涉及到的会计流程和凭证与普通会计有着一定的区别,如何使学生真正把握这种区别,做到对金融会计学与用的结合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处理不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停留在每个分录处理上,当遇到较为系统化的操作时就容易把有关知识弄混,更不能实现实务操作。即使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按流程真实操作图章、凭证、账簿、报表,并通过对具体的经济业务的分析、处理,完成编制、传递凭证、登记账簿、填写会计报表的工作,但由于该课的授课量大,内容多,造成有的学生还没有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又必须马上学习新知识。即传统授课对重点和难点突出不足,造成课时分摊现象,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问题。

第三,课程内容更新欠缺,主要表现在与现实需求间的差距。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与深入时时刻刻为金融会计提出挑战与机遇。众多学者认为,金融会计工作具有业务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所以金融会计教学应尽量采用阶段性模拟方式,重视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研究现实的兴趣,做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研学”在动态中的互促互进。

以上问题的出现,看似出在学生方面,实质则是教师与教学上的问题,这是高校教育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有做到普遍规律与特殊性结合、教与学结合、师与生结合、课堂与课外结合,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高教学的产出质量。这为《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可能与平台,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尚未形成权威的成果,但众多大学与研究人员都在从事相关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进了该课程的建设。他们多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引入课堂映象,即把学生熟悉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会计工作环境,把抽象复杂、枯燥的经济内容变为形象生动的直观实例;二是增加生动有趣的实务案例,如以银行业务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把最新的一些实务趣闻、案例作为背景材料,或者以现实金融状态下银行的具体举措来为学生设计讨论题等等;三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实践能力,即给学生自我学习与创造的空间,变被动为主动,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使实践内容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

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统一的对“教学方法”的定义。如: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王策三著,《教学论稿》)等等。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教学方法是一种动态的、相互的、以教学任务(目标)为指导的规划与实践的结合物。

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传授法、谈话法和练习法。随着社会实践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在交流与传达知识与技能方面又发展出了演示、实验、参观、讨论、作业、交流等方法。但长久以来,人们多把教学方法看作是教师的事,与学生没有关系,实际这是片面的。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尤其大学)是教与学的结合过程,是动态的。所以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多地把教学方法视作一种在课堂中、课堂外,连接着教师与学生的系统物,其目标就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产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产生了一种组合的教学方法,传授――接受法、问题――发展法等等。但并非这种组合就可以解决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激发学生能动性的同时可能会失去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偏离正确的教学目标。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仍在不断深入之中。

教学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不得不提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自欧美,对现代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产生较广泛的影响。目前尝试应用的主要有三大类,即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和随机访问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赵蒙成对三类方法作了总结(2002),他认为:“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支架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帮助,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并设计、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为学生持续的建构奠定基础。“随机访问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总体仍是一种概念模型,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具体情境与特殊问题需要单独设计解决(虽然均具有一种普通的环节构成)。但这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而且该视角在学术界与实际应用中已经展现出了其价值。

现代教学中还有一种“研究性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教与学的过程性、老师与学生的体验性、教学主客体的一体性(参与性)。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该理论实质上也是一种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如研究性教学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成果产出方面更注重考查学生对调查、观察、实务问题的解决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二、案例分析

不难发现,现代教学中的诸多理论与实践的尝试都是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的,这与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也是相符的,传统式的填鸭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创新人才需求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以金融会计学的教学为例作简要的实例分析。

金融会计与普通会计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抓重就轻,注意对学生学习层次性的引导。这应该成为教学中的基础,也是建构性教学的基础。笔者将其归结为:“结合不同教材的层次性、强调金融会计的实用性、突出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强化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这既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建构了一个知识结构的“支架”,并为他们留下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如在支架环节中,适当加入一般金融会计不会考虑的商业银行存贷款核算、投资核算及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保证教学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把握金融会计的基础知识体系,不但激发好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调动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打牢基础知识。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中,课程中尽量在每一章设有一节课堂讨论课,一般由多道小题构成,如各类形式与题材的自由讨论,各类形式的自由抢答课,对不同国家货币的辨识等等。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金融会计的学习兴趣是建构性教学以及发挥他们创造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与过程。建议采用的措施可归纳为:“课件背景设计强调新颖,总体布局突出生动、直观,愉悦视觉+脉络清晰、注重归纳总结、充分利用图表展示+教师与学生针对现实问题的讨论,从而相互激发,关注学科的最前沿”。

建议课件中设计多个背景版面,并在版面中加入适当小图,使背景视觉效果更出色,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提高课件的利用率,同时,这些背景绝大多数突出了相关的金融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过程中,适当注意选取多套风景作为部分章节的背景,随着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可能会在视觉与心理上产生一种厌烦感或疲惫感,清新风景作为课件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与转换学生的这种不自觉心理,有“随着课程接近尾声,知识的不断掌握,心情越来越明朗,学起来越来越轻松”的喻意。每章结束时,添加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趣味图片,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在无形中鼓励他们多读书,起到双吸引、双激励的作用。

每一章都采用先易后难,以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在每一部分中都列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真正掌握知识,使难点不难,重点更重。在每一章中,课件都力争对难记、易混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生动的归纳总结。如贷款损失准备金变化情况表、结算方式特征、手工联行往来、电子联行汇划基本方法、所有者权益关系图等等。通过归纳总结,零散的知识得到了梳理,学生的思路也有了系统,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图表可以更直观地把知识传达给学生,所以,课件应有意加大对图表的使用,包括程序图、业务流程图、操作示意图以及相关的凭证单据的图表展示,如活期存取业务流程、定期存取业务流程、电子资金的划汇不同模式等等。

课堂讨论课的设计是必要的,其内容也必须与现实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本学科最前沿动态,并通过课堂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再进一步通过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的关注、对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关注。这也是对学生创造力与研究性的一种激发,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建构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实际应用。

当然,在课堂之外,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对其运用与开发更值得教学研究者去不断探索。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做讨论。

这种实例分析对解决金融会计教学中现存的诸多问题有什么帮助呢?笔者已经在开篇讨论了问题:学生对实际操作的生疏感、学生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以及课程内容更新欠缺三方面。通过实例分析,显然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兴趣、教学情绪、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都影响着教学成果的产出,但归结起来仍集中于教学方法上。从分析中可见,笔者所设计的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尝试把教师视作教学中的一个有机部分,成为教学方法中的一个功能键,所以其态度、兴趣和情绪必须也必然以方法为指引棒,服务于教学成果的高质量产出要求。教学中的另一个有机组成是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小群体也会对教学成果产出产生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激发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中的有利资源,避免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证分析中,这也是一条内在原则。当然,做到这一点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应用。所以,对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而言,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是心理学知识与应用方面。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 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教学方法改革 篇八

金融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金融学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对社会宏观经济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也能提高对金融理财与风险控制的深入认识,是一门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学科。金融学教学的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十分复杂,应用于实践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逻辑分析与数理模型分析,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也是十分复杂的。当前金融学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我国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方法上甚至是教学理念上都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实践应用的问题,金融学教学中这一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新时期,金融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出的学生并不能满足金融实践领域人才稀缺的需求,理论难以运用到实践中,实践中的问题也不能应用理论进行解决,这就使得金融学教学与实践需要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在金融学教学中,涉及了繁多理论上的专业术语和分析方法,这些理论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掌握,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选择易于学生理解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学生与教师都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的思考与探索的。此外,我国大多数的高等学府都没有设立实践应用的设施与场所,课程安排上更是缺少实践这一环节,理论与实践缺乏结合的机会,学生自然无从了解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对于所需处理的问题也是无从下手。

(二)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有限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也展开了教学,但是很多的学校或独立学院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上还存在着不足,教学人员的教学方法也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目前很多的高校教学人员都是从其他院校聘任来兼职的、从退休教学人员中返聘回的、还有很多的是新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这三种教学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增高。这三种从教人员并不能说不能胜任金融学的教学工作,但是在他们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兼职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存在着临时打工者的心理,内心对教学任务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价值感,不如在自身的岗位或原来的岗位上工作有激情,也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改革,基本上是按照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与实际教学需求可能存在很大的出入。而引进的新毕业年轻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系统的学科结构,充满活力也愿意与学生交流沟通,但是他们很多并不是师范类的专业毕业,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没有系统的概念,又没有教学经验,虽然愿意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但是更多的是在学习教学方法和应用教学方法。以上所述事实对高等教育的金融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着障碍,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方法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实践的应用,难以满足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

二、新时期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

高等教育机构在规模、形式等多方面都存在不同,因此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有所区别,在培养实践所需人才的目标下,针对不同学校的在校学生的素质水平,应当结合学校在金融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特点,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课本,教学时利用更多的案例分析等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级别、不同级别的高校都应当组织教学人员进行教学方法上的交流研讨,并积极探索各类院校不同的教学方法,听取基层教学人员的意见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当结合实践,根据不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不同需要基础上,选择当前金融领域中最实际的问题和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教学中进行讲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形成院校自身的教材课程内容,这样的方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理论知识,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教育机构还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金融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时期金融学的教学方法,促进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

(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当前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人才,金融学教学关系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各项业务开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与人们的投资理财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何种学科的教学都是为了应用于实践,因此金融学教学方法上应当更注重指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如何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理论知识的水平。例如结合当前金融环境让学生进行投资理财的分析判断,创设一种金融危机的背景,让学生进行应对对策的分析等等。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还要鼓励学生更多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启发学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更多的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单纯理论知识上的告知。学生即使发现和感兴趣一些实际问题,也往往不会总结,此时教学方法上的引导就能够发挥很大的帮助作用。此外,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还可以通过院校与实体金融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的要求培养专门型的人才,利用企业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这样的合作模式下院校能够掌握更多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类型,以此为切入点的金融学教学改革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这样的合作不仅仅让学生有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也让企业得到了最先进的理论指引,在发展上也能得到更为坚实的动力。

(三)提高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改革动力与能力

新时期金融学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依靠基层从教人员,从教人员掌握最全面的教学状况,也是最具改革创新的主体。高等教育院校应当不断提高从教人员的改革创新能力,建立起提升从教人员能力的培训进修体系,帮助其进行业务上的提升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做更多的传授。对于兼职和退休返聘的从教人员,应当建立起他们对工作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在教学中积极努力的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培养出更多出色的学生。提高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改革动力还要适当的引入激励机制,对于在改革教学方法中具有出色贡献的教师人员要给予奖励,这样才能促使金融教学的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当然,激励机制应当是双方面的,对于教师努力研究的成果要积极的予以肯定和认可,给予精神鼓励,同时还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提高从教人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对整个金融学教学改革也能够产生动力支持。各高等院校之间也可以组织教学人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上的交流研讨,报告自身所实行的教学方法与成效,为各高校之间提供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和借鉴,为教师进行改革提供参考。高等教育机构提高 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改革能力也可以利用与金融实体企业合作的方式,让教师更多的了解实践,以便能够更好的指导教学。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当前金融学教学中以教师为核心、以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出发,学生方面应当提高学生学习金融学的兴趣,并与实践相结合运用金融学理论知识,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教师方面,要努力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得到应用,如电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以此作为工具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使用现代技术进行金融问题的分析解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篇九

(一)绩效技术的基本含义

绩效技术又称人类绩效技术(HumanPerformanceTechnology,简称HT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程序教学运动和以后的教学系统设计。在其演进过程中,不断地从系统论、学习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经济学等各学科领域中吸取理论营养并借鉴有关方法。绩效技术在实践方面,于企业组织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理论方面,理论家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绩效技术进行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一些学者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对绩效技术进行界定:绩效技术是与绩效相关的解决问题或寻求机会的一系列的方法和过程,它可以适用于个体、小团体或大型组织。他们认为绩效技术是一种提高生产率和竞争能力的系统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操作过程一般包括:明确组织目标,并以此为标准来考察绩效现状,揭示两者之间的差距,并剖析产生差距的原因;设计和开发合适的绩效改进方案;对该方案进行实施并开展评价。也有一些学者强调该领域的目的和结果,认为绩效技术是对各种方案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以达到最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和成就的目的。强调绩效技术是为了改进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取得组织目标所要求的成效。

(二)绩效技术的特征

虽然国内外理论学家对绩效技术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通过对其综合归纳,可以发现绩效技术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征:

1.强调系统性。绩效技术工作者用系统整体观认识绩效问题,综合考虑与外界的联系与制约和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剖析对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2.强调目的性。绩效技术工作的起点是找出组织目标与绩效现状的差距,根据消除差距的需要来设计和开发干预措施,最后以组织目标的到达度作为衡量依据。尤其在选择和设计干预措施时,对它们的目的进行仔细论证,以防止“为改革而改革”。

3.强调效益性。绩效技术工作者始终努力追寻一种最佳成本与效益之比的方法来解决绩效问题。绩效技术特别重视干预方案的投入-产出比,它反对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其目标是同时实现成本-效益比和绩效的最优化。

4.强调合作性。绩效技术是以开放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强调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因此,绩效技术工作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反对教条主义,主张不断积极探索,寻找最好的答案。由于他们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所以特别重视与其他领域专家的合作。

5.注重绩效改进结果。绩效技术很注重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因为每一次评估结果对整个系统来说都是一个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将结果反馈回组织观察和分析过程中,从而开始新的循环过程,直至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绩效技术对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作用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以前相对封闭、孤立、凝固、僵化的课程有了很大的改观,改革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新的变化。然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也凸显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阻碍新课程往纵深发展。绩效技术是一种用系统论思想来分析、解决人类绩效问题的方法。笔者试从绩效技术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解决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结合不同的实际推进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课程改革凸显出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段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1.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农村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农村所面临的经济、文化现状决定了它在课程改革中必然处于弱势的地位。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来看,无论是各门课程在不同学段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内容标准,还是教学建设、课程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体现出重城市、轻农村,过度关注都市儿童的身心发展,忽略了农村儿童的倾向,体现出都市话语霸权。

2.我国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映射到课程改革上,即东中西部地区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了不同的推广难度和实施进度。例如,经济发达地区资金、硬件资源丰富,教师素质比较高,教育基础比较好,更容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设备的限制,教师自身素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改革的进度缓慢,改革力度不大。

3.长期以来,中等教育深受应试教育学校文化的桎梏,传统的考试制度,家长、教师、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升学率的追求,使得课改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小学教师相比,初中教师对课程与教材的适应,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与方式的认可程度相对较低,评价变化的程度小。所以,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中等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定难度。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在提出改进绩效的干预措施之前,要进行缜密的前端分析。前端分析能使绩效技术工作者针对产生绩效差距的原因,决定采用哪些合适的干预措施,从而确保“做对的事情”,“对症下药”。我国教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格局,课程改革也应该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即要求我们关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差异,剖析产生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求均衡发展。

(二)解决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缺少课程资源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课程资源并不仅仅指与课程改革相关的教材资源,而包括物的资源、人的资源、信息资源。物的资源是指教育投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教育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物化的资源。人的资源主要包括教育教学人员和学习者。信息资源是指与迅猛发展的网络计算机技术相联系的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相关信息化资源。处在课程改革最前线的教师们普遍反应,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单元的知识由于受当地学校条件的限制,不能完成教学内容,另外教具也受限制,配套的教学资源相对少。由于经费不足,教学设施等必备的物质条件尚不能满足,缺少课程资源,使探究学习不能进行。可见,课程资源的缺乏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绩效技术强调解决问题效益性,即以最小的成本来达到最大的效益,它的目标是同时实现成本-效益比和绩效的最优化。在课程资源严重短缺的阶段,绩效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视野,即考虑课程资源的效益性问题,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解决资源配置中的瓶颈问题,实现最大的使用效益。反之,过度使用课程资源(如迫使学习者投入过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或课程资源配置不当(如一方面花巨额资金购买电脑,另一方面忽视对教学软件的建设和操作人员的培训),都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课程资源作为课程改革实施的最基础的保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开发和建设。国家和地方应当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实用的课程资源,而学校和教师也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实际需要开发实用的课程资源,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加速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分享。

(三)依托传统教育文化把课程改革推向更深层次

教育界中普遍存在一种简单地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分离的现象,忽视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割裂了课程改革的“深层土壤”,那么课程改革就只能是无本之源。⑴用搞革命的方式,对现行的课程过多地否定,导致课程实施困难重重,对现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变革的步子过大、速度过快,显现“欲速则不达”的险境。⑵在中国教育多元化的态势下,众多流派中的欧美教育思想最为“抢手”。但是在名目繁多的的译述和著作中,却缺少我们自己的教育学话语,好像患了“民族文化失语症”。读者无法使用现代汉语的思维准确把握,由于课程研究缺乏民族化的感性语言表达形式,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为课程实施者——一线教师所接受、理解、应用和创新。绩效技术特别强调解决问题的目的性,但是在选择和设计干预措施时,会对目的仔细论证,防止“为改革而改革”,重视在现有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达到最优的成本-效益比。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改革不是决裂意义上的革命,它还得依托自身的传统实现其改革。传统课程模式往往是主流的课程模式,而主流的立场总是最容易坚持的立场,也是与权威、地位、利益结合最紧密的立场,所以是最难改的立场。这也就是课程改革不易推向纵深的主要认识原因。任何改革,如果不考虑既有的学校文化,不对现有的学校文化进行反思和重建,都不会获得长远的效果。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文化重建的过程,是一个要求教师形成新的价值、信仰和形式的过程。尽管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这是成功改革的唯一途径。

(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促进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篇十

关键词: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阶段教学法;有效尝试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推进,现阶段职业中学的计算机学科教育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人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学生的专业性来说,在社会发展条件的促进下,又开始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从前文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阶段课程教育改革过程的客观要求。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宗旨来说,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从而使得学生成为社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综合计算机技术人才。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中的具体应用,不仅综合体现出目前课程教育改革对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职业中学对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改革的重要措施。

1.阶段教学法是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的有效教学策略

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来说,阶段教学法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最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之一。职业中学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基础知识通常较为薄弱,并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生的层次也显得参差不齐,阶段教学法不仅能够从知识上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同时还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对不同知识基础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技能教学。

2.阶段教学法是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必然措施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推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强调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不仅是课改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具体教学过程参与热情的重要措施。所谓阶段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根据学生具体知识层次的不同,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分层设计。因此,就阶段教学法在计算机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来说,不仅是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教学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二、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已经了解到阶段教学法的应用在目前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阶段教学法进行良好的运用呢?

1.准备工作的有效开展

从上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就阶段教学法的有效开展,对于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对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现状以及教学质量进行改革的重要措施。在阶段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建议教师最好能够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从而节省相应的教学时间,提高具体的技能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知识体系的分层;除了知识体系的分层之外,教师还应从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在知识体系分层的基础上,再对具体的教授群体进行有效的划分。

2.展开合理的测验以及总结工作

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阶段教学法的开展来说,从本质上讲最终目的实际上是实现学生整体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鉴于这一教学目的,在阶段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建议教育工作者除了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之外,还应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测验和总结工作,从根本上实现提升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有效运用,能有效提升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相关教学质量,改善目前面临的教学现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出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层,从而提高相应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最终质量,为职业中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侯改艳。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阶段教学法的尝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231.

[2]汪佳梅。职业中学计算机教育中素质教育浅探[J].职业技术,2012(8):20-21.

最新范文

儿童英语零基础如何启蒙(优秀5篇)03-06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7篇03-05

幼儿拼音教学方法大全(最新2篇)02-25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有哪些(优秀7篇)02-23

案例法教学方法优秀4篇02-21

平面设计职业素养教学方法探索【最新302-19

音乐课教学方法3篇02-18

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最新8篇02-09

教学方法设计最新8篇02-05

跆拳道品势教学太极一章教学方法6篇01-31

81 9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