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船戏原声不带背景音乐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7篇

2024-03-05 10:56:11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 篇一

【关键词】儿童;声乐;歌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84-01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儿童的艺术教育。音乐作为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之一深受广大民众的热爱,而声乐作为最便捷、最直接的音乐形式自然被推为首选。然而,面对尚未变声的儿童这一特殊对象,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把握呢?笔者依据多年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归结如下:

一、儿童学习声乐的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可以通过学习声乐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觉。因为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它以声波的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你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更多都要靠耳朵、靠大脑去捕捉。其次,儿童还可以通过声乐的学习增强他们语言表达和说话咬字的能力,加强他们对文字的深层认识,因为大多的歌曲采用的歌词都是极具优美形象的诗歌。另外,通过声乐的训练,还可以使儿童经常处在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情感中,使他们学会分辨是非、识别美丑,培养儿童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儿童身心特点与歌唱之关系

1.儿童生理特点与歌唱之关系

处于生长期的儿童,发声器官非常稚嫩,六岁以前的孩子,他们的喉头和声带是成人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他们肺活量小,声带单薄,音域也窄,多用头腔共鸣,自然音色甜美、纯净,有种透明的感觉。到了七岁头声有所减少却更多地增加了一些口腔共鸣,音色明亮清脆,更显可爱迷人。但这种纯自然发音在歌唱时喊叫成分较多,学习科学的发声,加入气息和头腔共鸣,以混声代替原来的真声,虽会丧失些明亮度和稚气感,但是却能产生一种饱满和通畅感,轻松解决高音问题。

2.儿童心理特点与歌唱之关系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道:“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世界各国儿童没有一个不喜欢唱歌。”儿童时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一般儿童4岁便很愿意交际并对语言开始感兴趣, 5岁表现出听觉能力上的有意义获得。这一时期的孩子对音乐的反应也最强烈,他们天唱、好动、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因此我们说儿童学习声乐的最佳时期应该是在4~6岁,这个阶段是培养音乐与语言融合在一起的好机会。

但是,儿童天性贪玩注意力难集中且心怀虚荣。每个孩子在听到表扬时都会感到兴奋、开心,尤其在唱歌的时候,赞美和肯定会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昂,这是个非常理想的歌唱状态。反之,过度的批评会使儿童产生挫败感,影响歌唱的状态,甚至对唱歌失去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要用温和的语言、甜美的微笑和他们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逐步稳定他们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儿童歌唱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有的人认为儿童声乐教学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带他们唱唱跳跳、玩玩闹闹,哄开心就行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错误的教学很可能导致儿童声带发生病变,这将影响终生。那么怎样的教学才真正适合儿童呢?

1.嗓音的保护

教儿童正确的歌唱,首先要给他们灌输嗓音的保护意识。因为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期,各器官还不完善,尤其是发声器官还特别娇嫩。但嗓音又随时随地都要被用到,所以老师除了培养他们掌握一定歌唱技能,更多的应引导他们如何保护嗓音。另外,每次歌唱训练时间不宜太长,以轻声为主,避免嗓音疲劳。选择歌曲时也要注意起音定调的适合度,选材也要尽量短小简单。歌曲内容应接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抓住他们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正确的姿势与呼吸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因此,教儿童正确的歌唱从小就要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歌唱姿势。歌唱时要全身放松、自然挺拔、精神饱满。另外歌唱时的呼吸也不像说话那样随意,要有意识有控制地保持均匀、自然、顺畅。常见的呼吸训练方法有闻花香、吹羽毛、数鸭子等。对于刚入学的儿童首先要让他们按照歌唱的姿势站好,然后做到无声息地吸气和均匀平稳有控制力的呼气。

3.音乐听觉的训练

音准和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因此教儿童正确歌唱,听觉训练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专业的音乐听觉训练,减少他们音准和节奏不稳的现象。听力训练包括听声音、听节奏等。听声音可以从一种简单的声音练起,如敲打各种玩具、乐器的声音,让孩子分辨。另外还应该多放些简单优美的音乐片段,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迷上音乐。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感越强对音乐越爱好。我们可以利用身边一切可用因素如击鼓、钟摆等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还可以采取一边唱一边跳的方法来训练他们律动感。

4.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法

儿童年龄小,理解方面也不如成人,所以声乐训练不能严格、死板,要尽可能从他们爱玩的实际特点出发,重视趣味性。如果我们把练习的东西融入到游戏中,就可以让他们抛却负担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技巧。我们还可以采取分组式表演,看哪一组小朋友表演的最好,这样也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生动的语言加上形象的表演,让儿童从直观上寻找音乐的感觉,符合儿童好动的心理特点必定产生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儿童声乐的训练直接关系到儿童的未来,有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他们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和创造音乐,挖掘他们的潜力。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当中,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不断摸索,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M],2000.

[2]徐经伦。儿童声乐教学之浅探[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7,(4):103-105.

[3]赵秀荣。少儿声乐教学中的六要素[J].学苑教育,2011,(10):79.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 篇二

关键词:初步探编;声乐教材

一、初探声乐教材编写的研究依据

歌唱一直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也是儿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特别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而言,歌唱更是孩子们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声乐技能技巧的把握和运用是实现目标培养的重要科目之一,那么如何向社会输送更多出色的、优秀的具有较高歌唱教学能力的幼儿园教师,这对肩负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和研究的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在目前的声乐课程教学中,声乐教师如何使学生掌握学龄前儿童声音和成人声音的生理特点;如何通过声乐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把歌唱活动作为幼儿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教学生学会模仿儿童的声音用自然、舒适、松弛、好听的声音歌唱;如何通过声乐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到更多的中国的、外国的、民间的、创作的中外优秀歌曲作品(包括成人歌曲和儿童歌曲),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等诸多问题,由此迫切需要声乐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研究,以及声乐教材的探编与创新。

教育管理系自成立招生以来,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目标培养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开设了声乐课,这是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而在多年的教学中,纵观全国的学前教育专业都一直没有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声乐教材,也就直接影响着声乐教学体系的统一和建立,目前,在全国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不是对演唱要求过高、专业性太强,就是缺少实用性、实践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因此,整个教学体系也显得很凌乱,标准不一。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呢?依据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吸取和借鉴同类如钢琴、舞蹈等课程的经验,初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教学领域的声乐教材编写,以此来促进、统一和规范适合所有学前教育领域的声乐教学。

二、初探声乐教材编写的研究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近年来所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艺术院校(四年制)所使用的教材,即: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声乐基础实用教程》。这本教材有其可取之处,比如:都可针对成人的声音特点进行正规的声音发声技巧训练,达到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声音的目的;都可开拓学生的眼界,了解更多的中外艺术、民族歌曲等等。但随着社会对幼儿园教师声乐技能水平要求的提升,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合本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和现状,不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在声乐技能技巧能力方面的高水平、高要求,因此自然凸显出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的不紧密性、不协调性,比如:(1)教学内容没有儿童声音生理特点发声方法方面的教学;(2)没有儿童歌曲演唱方法方面的教学;(3)没有歌曲表演方面的教学;(4)没有变换多种演唱形式如(轮唱、接唱、二重唱、合唱)等方面的教学;(5)更没有统一的声乐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等等。很多教学内容方面的匮乏都将成为声乐教材探编的主要研究内容,那么,在此归纳总结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内容:

1.实践与创新声乐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不能等同于其他类的声乐教材,它的专业性不能太强但一定要会,它所涵盖的知识面不能太窄太粗,要广而精,依据教学对象是幼儿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但要包括“成人声乐训练”的内容,还要包括 “儿童声乐训练”的内容。应着重对成人与儿童二者声音的生理常识、基本演唱技能方法和基本艺术处理等内容的安排与学习,其目的也是满足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音乐教学在声乐演唱声音、表演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探编声乐教材的结果模式是教材小样。编写一套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程》这一教材,并以小样的形式进行内容的编辑和整理,包括“成人声乐歌曲演唱教程”和“儿童声乐歌曲演唱教程”两个部分及其相关内容共同组成。

三、初探声乐教材编写的研究方法和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内容的编写离不开研究方法的确立和应用,也就是说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进行教材内容的探编决定着内容的合理与规范,更是声乐教学体系统一的基础。那么,在教材编写方面需要运用的方法可归纳为:1.声乐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采用:(1)讲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示范性讲授与表演,学生模仿式学习与运用来体现;(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技能比赛、幼儿园实践教学等多种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相结合。2.声乐教材探编研究采用:(1)收集整理研究法,对中外经典的著名的艺术歌曲、民族歌曲、儿童歌曲等进行筛选和整理;(2)编辑、自创研究法,经多年的实践经验检验,教师自编自创适合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音特点的歌曲和伴奏;(3)讨论研究法,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无论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只要非常合理并且适合声乐教学,就给予积极地采用;(4)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研究法,通过对音乐、艺术、美术、文学等各领域知识的搜集和整理,进行广而精的应用。

有了研究方法,那么基础的确立也就不言而喻了,方法决定基础,依据方法的两方面确立了基础的两方面。

(一)理论基础

在对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查了解和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理论多年的探索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声乐基础和声乐知识结构,以及在声乐课程中可能支配的声乐教学课时,社会对我校培养的幼儿教师声乐水平的认可来作为教材探编和改革教学思路、理念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基础

教育管理系自成立以来至今,多年的教学中每学期都面向全系学生进行声乐比赛评比活动,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到各级各类幼儿园观摩歌唱教学活动和声乐演出活动;每周都进行声乐抽考观摩活动,全体声乐教师也经常针对各种教学活动进行充分而认真细致的讨论研究。此外,近几年,声乐教研组的教师经常下到幼儿园收集整理幼儿园歌唱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儿童喜爱歌唱的、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歌曲作品,同时观摩并指导学生的歌唱教学活动,积累了很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已经多次在省级、部级刊物上发表声乐教学类论文,参加各种市级、省级演出比赛并获奖,在多年的教学中收集整理评价了大量适合声乐教学的歌曲,这是课题立项研究的实践基础。

四、初探声乐教材编写的学术价值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设计的思想是:将实践与创新的理念以教材的形式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并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具有较高歌唱教学能力的幼儿声乐教师。因为歌唱既能给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又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既能在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中陶冶儿童的情操,又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完善儿童的品格,所以声乐课程自然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中的重要领域,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支柱技能教育。

初步探编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本身的这一研究过程将通过教学实践与创新来完成,相信以小样的形式编辑和整理后,再以实际教学进行应用实践,那么最终出版发行的这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程》将会是填补省内、乃至国内同类课程没有统一标准教材和教授方式的一个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可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全体声乐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都在为这本教材的编写作了充分的准备,我们会尽可能的将教材内容、教学体系既做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又符合声乐教育的一般规律,既注重科学性更强调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相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新教材和教学体系的系统学习,都能掌握必要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声乐技能以及学前儿童声乐教育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能力,也能更好地接触和积累学前声乐教育的有关素材、培养相关素质,为今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吴英。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 篇三

【关键词】 儿童;钢琴启蒙;分类教学;思维型;操作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内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其教学质量与学习的学生数量不成正比。学琴者弃学率较高,持续学琴的儿童数量有限;纯粹训练技术的学生数量较多,获得自主学习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学生数量较少。

据调查,儿童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其一,儿童只动手不动脑,仅靠肌肉记忆背谱弹琴,属于“靠眼一族”。识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技术难题。其二,儿童缺乏良好的练琴习惯的培养,练琴效率低,曲目问题解决不了,儿童学习进步缓慢。其三,儿童缺少对谱面音乐知识的深入了解,很难表现出音乐理想状态,导致儿童长期学琴而演奏水平不高。其四,儿童对音乐缺少感知判断和辨别能力,教学仅限于盲目地解决演奏技术。其五,儿童缺乏学琴的自我意识,不理解学琴的目的是为了学会一种艺术表达,并为了自身表达而突破演奏的技术问题。[1]14总之,客观上都可以归结为儿童情感表达与钢琴弹奏之间存在障。[1]14有的儿童缺少对音乐表达的热情和愿望,只想把音符弹出来、节奏弹准确、指法弹对,对于其他与音乐有关的内容无多大兴趣;有的儿童缺少对钢琴演奏技术与音乐语言表达关系的相应理解,以为达到一定演奏技术之后才来处理音乐,割裂了技术与音乐唇齿相依的关系;有的儿童缺少音乐表达的具体弹奏技术;有的儿童内心有音乐表达的愿望却苦于无法通过具体的技术实现内心的想法,等等。由此,能否拉近儿童与音乐的关系是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尺。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通常是开启学生感知认识音乐的入门教学。钢琴演奏是儿童建立音乐认知框架的最直接的方式。学生与音乐的关系是钢琴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需要认识音乐,还要深入认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手脑合一的练琴模式和训练方法。教师只有提高关注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实现师生快乐合作、共同完成对音乐作品再创造的教育目的。

一、儿童差异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在钢琴启蒙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分析认为,手脑不一是儿童钢琴学习的突出问题。具体到每个孩子,其表现又存在较大差异。如有的孩子,虽然上课表现是识谱快,手指技术问题较少,但是练琴时不歌唱,对弹过的作品没有印象,没有和声和乐句进行感;有的孩子,虽然识谱快,头脑中有音响,但是不注意倾听旋律和声部进行,对自己弹出来的钢琴音色缺少自我要求,手指急于下键,急于完成任务,对乐曲本身缺乏理解和思考。这两者都属于肌肉记忆大于音乐记忆的一类孩子。有的孩子,虽然有很强的音乐信息接受能力,对音乐有喜好之分,主观辨别能力很强,但是看谱子慢。这属于音乐感受与记忆大于肌肉动作的一类孩子。有的孩子,看谱速度快而不仔细,下键不过脑子或凭印象弹琴,弹错音以后直接跳过,错误印象导致错误的肌肉记忆,弹奏速度忽快忽慢,缺乏节拍感。这属于音乐感受记忆和肌肉动作均欠畅达的一类孩子。以上几类孩子都存在手与脑不协调的问题,但表现状态各异。

儿童学习方式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儿童心理理论的支持。瑞斯曼(Rieseman,1966年)提出感觉通道 www.shubaoc.com 概念,即学习者对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偏重程度不同:“有些人善于通过读(看)来学习;有些人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还有些人则善于通过做来学习。”[2]12习者学习方式各有侧重。奈申斯(Nations,1967年)则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包括感觉、反应、思维三个方面:“1.感觉定向,是指学习者主要依赖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学习。2.反应方式,是指学习者是单独工作最好,还是在一个组里工作最好;是一个主动的参加者,还是一个观察者;是喜欢依赖教师,还是倾向于自主行动;对一个理论、作业、建议、指导是支持的,还是质疑的。3.思维模式,是指儿童先有一个总体轮廓,然后再去收集有关信息去证明这个概念;儿童喜欢深思熟虑地、有条有理地收集信息,或喜欢做出巨大的直觉式跳跃。”[2]131儿童学习方式差异可从多个维度加以考察。考德(Kold,1984年)提出了学习中的认知方式综合模式,他认为可从 “具体体验相对于抽象概括、反省性观察相对于主动实验”两组维度来考察学习方式的差异。“从两组维度构成的坐标系中,确定出四种学习方式:具体体验、概括抽象、主动实验和反省性观察。”并将学习方式的考察运用于教学:“把测验和教学结合起来,最终促使儿童不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找到适应于自己的学习策略。整个测验活动包括四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是与一种学习方式相对应。”[2]131上述学习方式理论都印证了儿童学习方式差异的存在及其对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

以上儿童钢琴学习的具体表现以及儿童学习理论都说明儿童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同时也说明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上,并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儿童采取分类教学。

二、儿童钢琴学习方式分类

儿童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依据奈申斯关于感觉、反应、思维三个方面学习方式的理论,笔者根据儿童思维反应与动作反应的偏重不同,将学生大致分为 “操作型”和“思维型”两个类型。

“操作型”学生,指手指的肌肉动作与反应强于大脑对音乐思维意识反应的学生。此类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完成教师所有对其手指动作指令,却对手指下键前后产生的音响缺乏提前的音响想象,对手指下键后音响旋律的感受和记忆较差。由于模仿弹奏的动作意识大于在音响效果想象意识指导下的肌肉动作,此类学生对音乐表达的欲望较弱,对音响弹奏的要求较低;音乐记忆力较差,对音响完整记忆的能力较弱;对节奏及音高识谱的准确性较低。

“思维型”学生,指大脑对音乐的思维反应快于手指的肌肉动作的学生。此类学生可以很迅速捕捉到教师对音乐要求的信息,并领会音乐意图,却无法将音乐意图落实到手指弹奏动作中,并将作品付诸于音响的最终呈现。此类学生旋律感强,音乐音响感受力强,音响记忆力强,听觉感受能力强。由于思维意识超前于手指弹奏动作,此类学生弹奏经常错音,虽然自己对错音有认识却碍于手指反应慢而来不及纠正,作品完整性差。此类学生情绪敏感、心理素质差、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教学的情绪也容易对其演奏产生影响。

教师如果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因材施教,就需要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根据儿童上课及回课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儿童钢琴学习方式加以分析甄别:对音响反应的灵敏度的高低、对旋律流动感的意识的强弱、对音乐记忆的能力的高低,以及儿童自己对弹奏正误的判断能力大小、儿童音乐自我表达愿望的强弱等。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意识,通过他们在接触不同类型曲目的学习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及教学中的沟通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判断学生的学习类型;另一方面需要一定时间验证自己的分析判断,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三、儿童钢琴启蒙分类教学的方法

分类教学是在认识了解学生学习方式不同的基础之上,发挥学生个人优长,弥补其短板,加强手脑协调,以达到钢琴演奏技巧与音乐感受的统一,促成学生音乐素养综合成长的教学。“操作型”和“思维型”学生的学习各有特点,各有教学侧重点。“操作型”学生需要将谱面的知识点变成肌肉记忆,激发起内心音乐表达的欲望。“思维型”学生需要将内心的情感愿望落实在手指的具体演奏中,避免肢体活动滞后于内心音响的状况。分类教学的目的在于有针对地解决不同学生的弹奏问题,根据两种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模式,弥补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短板,激发学生的不同能力,培养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练琴习惯。通过分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从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意识,在切实帮助学生听到音响差异并且学到音乐表达方式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理论理解,增强学生听觉感受训练及赋予音响意义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分类教学方法主要有思维、动作、巩固强化三个方面。

其一,思维外化训练,是将弹奏思维活动外化为具体动作、音响、图像等符号,使思维具体化的训练。它包括知识分解法、声部组合法、夸张处理法、图像法等。

1.知识分解法,即,在放慢的前提下,在包括慢讲慢弹慢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音乐作品、弹奏技术动作、弹奏过程进行分解,达到学生理解后的放慢练习训练的目的。具体而言,是将钢琴作品涉及的知识或概念转换为具体弹奏动作,加以深入详尽地讲解的教学方法。其知识点的内涵包括识谱知识,如音符长短节奏、音高旋律等;演奏技巧,如断奏、跳音、连线等;乐曲结构,如动机、乐句、曲式等;织体样式;和声进行;多声部交替等。总之,将音乐知识转换为演奏动作,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得以在具体曲目中通过演奏动作加以运用,并将演奏动作上升到大脑记忆、信息储存和有意识的操控,从而巩固大脑意识,进而培养音乐感。如车尔尼《599练习曲》No.12需要对低音声部和声进行的认知及训练。教学中所选用的钢琴作品、儿童演奏动作教学、教学过程先后、难点分解方式和分解重点等,应依据学生学习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操作型”学生在学习中有不用脑、不用耳的特点,那些简单重复的机械教学与练习,会加剧这种学生的大脑空白状态。因此需要将弹奏动作进行逐一分解,结合知识、概念的讲解,引导学生在下键之前即时做出与弹奏动作相关的知识,加强学生在手指操作之前的大脑的意识。总之,面对“操作型”学生,分解重点在于将音乐技巧形象化、情感化、抽象化;面对“思维型”学生,分解重点在于将音乐感觉理性化、具体化,引导他们将自己的音乐思维视觉化。学生不同,每一个教学方法讲解运用不同、侧重点不同。

2.声部组合法,即把所有作品都视为多个声部组合的结果、进行分声部练习的方法。不仅要聆听各个声部的横向走向以熟悉各个声部的逻辑性,而且要聆听各个声部纵向结合的和声音响效果。此方法可以强化对音乐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对和声音响的听觉感受,可用于所有音乐作品的训练。巴赫钢琴小品逻辑性强、识谱简单、声部丰富,对于训练学生耳朵的听觉很有效果。如《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可以通过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进行分声部练习。对于“思维型”学生,知识点的讲解应让学生理性化地了解脑海中音响的逻辑,用对和声色彩的辨别引导学生听到自己的弹奏。对于“操作型”学生,知识点的讲解应帮助学生形成音响感受能力,将音乐内在逻辑感性化。两类学生都要求背奏每一首弹过的作品,清晰地了解声部的旋律走向和逻辑关系。

3.夸张处理法,即将谱面所有表情记号、力度记号进行生活化讲解和极夸张的戏剧化处理的教学方法。在演奏时鼓励学生尽可能夸张演奏,并且在夸张表达的过程中了解旋律走向的规律和强弱对比的音乐效果。即便是空拍,也要作为一种音乐表达需要来加以练习。通过这种方法刺激学生自己的听觉,在比较中选择贴切、合适的表达方式。就“操作型”学生而言,他们对音响变化的感受力不敏锐,教师需要描述生活中相类似的力度或表情的事物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感受,使学生先可以认识及关注到每一个记号。总之,教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强弱力度对比的弹奏技术指导上。

4.图像法,即教师将谱面知识转换为图像、刺激学生对乐谱的视觉、增强学生视觉感受力的训练法。这个方法将谱面知识转换为图像,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对谱面与键盘关系的了解。如将旋律线条走向编成故事情节;又如,将音高位置转换为空间图形,指导学生根据乐谱上音的度数变化观察键盘上两个音的音程关系,使学生了解谱面与键盘相对应的关系,使他们在提高手位感的同时增加识谱量。

其二,动作意识训练,是将弹奏动作辅以语言、歌唱、乐谱等手段,使动作受控于大脑意识指挥的训练。它包括触键预备法、动作歌唱法、把位乐谱法等。

1.触键预备法,即,指触键之前手指带呼吸地准备弹奏动作的训练法。在下键之前想象触键后的音色并进行模仿性的歌唱,指导与相应的音色匹配的触键动作。每个音有准备的触键,说出“预备强”“预备弱”“预备呼吸”“预备唱”等口令,使得大脑发出相应音色要求的指令后手指作出相应动作。这种方法多用于每一个乐句的呼吸和每一个需要特别有要求的音符上,以满足音乐表达的需要。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指法的混乱、手位的不固定等问题,矫正学生已经出现的错音。总之,触键预备法对于提高演奏音色及乐句的表达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以及对音乐的创作的意识。

2.动作说唱法,即,将演奏动作用语言或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醒大脑以控制演奏动作的训练法。这种方法可以将谱面记号变成语言表达,经过说或唱的方式控制手指运动。可将谱面记号作为准备的材料,让手的动作等眼睛看到谱子和嘴巴说出或唱出后再动。可以在演奏之前将乐谱记号唱出来,如:“左手准备5指,右手准备3指。”或者在演奏过程中边弹边唱,将手指具体动作作为旋律的歌词来演唱。如:“跳、跳、跳、连跳”。这种方法可运用于所有的演奏动作训练,让学生体会手指肌肉运动与音响效果的联系,在体会音乐的同时练习视唱,提高识谱速度。

3.乐谱把位法,即,将键盘手指位置与钢琴乐谱图像一一对应,加强手指肌肉对乐谱音符的反应的训练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增强键盘手位感,降低识谱难度。可挑选识谱简单的乐谱加以练习,逐渐积累曲目数量以及熟悉键盘弹奏的把位。

其三,加固强化训练,是对上述思维外化与动作意识化两个方面进行即时评价反馈、复习巩固的综合反馈训练。它包括即时评价法、举一反三法等。

1.即时评价法,即,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演奏自我评价的训练法。在上课过程中,对于演奏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认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的音响并评价,询问是否对自己的弹奏满意;如果不满意,如何演奏才能更好。可以训练学生对下键动作的音响预判和对触键后音响对错的感知,从乐句到整个作品都进行自我评价,养成自我要求和自我改进的练琴好习惯。当没有老师的时候,可以用录音的方式进行自我检测,对录音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应该给予“思维型”学生更多的情感支持,陪伴学生解决最难的技术问题,通过强化学生已有的内心听觉,鼓励学生自我接受手指技术薄弱的现实。开始识谱时可使用教师学生合作法或先歌唱后弹奏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一同面对谱面问题,可以使学生内心更能够意识自我和接受自我。

2.举一反三法,即在知识点顺应和迁移时,需在讲解当时进行举一反三的实际例子练习的方法。对于“思维型”儿童,通过采用增加新谱子的曲目量以强化视奏的训练法,将识奏新谱作为每次课堂训练的一部分,坚持每节课花十分钟认新谱。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陪伴学生识谱,在识谱的同时强调视唱的作用,通过不断了解节奏、节拍与调式调性的理论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谱的速度和效果。选择内容可以是比平时弹奏作品简单的短小乐句或者是识谱相对简单的完整曲子。在课下也要留出每天视奏的时间,并记录弹奏遍数和日期,增强学生对谱子的熟知度。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型”学生习惯性背谱的练琴习惯,使他们在曲目量增大到背不下来时被迫看谱,养成看谱习惯;可以培养“操作型”学生将弹完的作品立刻背奏,积累曲目量和对声音概念的感知。无论音乐知识、概念,还是弹奏动作,都应进行有针对性地由简到难的训练。

上述教学方法都是使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实现思维、动作的协调,促使每个儿童把音乐作为自我实现的方式,把弹琴变成一种自我表达能力的体现。

四、儿童钢琴启蒙分类教学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

分类教学要以教师对学生了解为教学基础。师生之间良好和信任的关系是了解学生的前提也是实施分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当下的钢琴启蒙教学中师生普遍认为,学琴是为了解决钢琴演奏技术问题。正是这一片面看法忽视了儿童与老师、儿童与家长等的关系。据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显示,26%的儿童经常与教师沟通、45%的儿童偶尔与教师沟通、39%的儿童不与教师沟通。[1]14

为此,教师应确立钢琴启蒙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与交往活动的教学意识,即,钢琴教学是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了解信任的关系建立过程,是人和人之间彼此交往的活动。

在钢琴启蒙教学中,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拉近师生的关系,把钢琴教学变成师生双方身心积极参与的享受过程,促进彼此信任、长期合作。一方面要将每个学生作为新的研究案例,努力发现音乐对于师生双方的意义,既不是教师个人的意志或主观强加,也不是现成的、固定的、照搬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共同协商、创造、发现中生成音乐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追求教学过程的快乐和满足,既要避免违背儿童天性的、单调的技术教学,又要避免教师单方面急功近利的急躁或情绪化,努力在精神上达成师生共同实现和双赢。总之,拉近师生与音乐的关系,让音乐成为师生心灵交往的共同方式,真正将音乐创造和音乐自我表达作为钢琴启蒙教学的主要目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师生平等关系,避免教师强势的单方面灌输。这其中包括师生平等交流。教师要随时倾听学生的愿望,要了解学生。师生要保持共同学习研究的态度,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共同探讨钢琴学习问题、问题出现的缘由、问题解决的办法,在共同交流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新角度、积累教学方法。师生平等关系还包括师生共同进步。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学习,在共同创作音乐作品过程中共同进步,以达到钢琴技术与音乐表达相匹配的共同目的,从而共同享受音乐艺术本身所带来的乐趣。

其二,保持师生畅达的呼应关系,即老子的“开而弗达”教学思想。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性的专业引导,通过其自我表达激发学生的个人音乐表达;可以鼓励学生追求自己脑海里更完美的音乐音响;检测学生的主观选择,使他们明确意愿,并不断改进学习目标。

其三,教师与学生的陪伴关系。教师应努力维持师生以上课这种活动为中介的持续交往,保持师生情绪的共同快乐,注意避免任何一种方式的冲突和指责。陪伴还包括教师应陪伴学生度过学琴困难的练习过程,陪伴学生进步,陪伴学生体验感受。

综上所述,教师应建立享受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并为实施分类教学做好情感准备。

结 语

钢琴启蒙教学应该将钢琴课堂变成儿童感受艺术、理解艺术、表达艺术的摇篮,使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音,认真感受每一个音,认真尊重自己的情感表达愿望,树立自我认识和自我尊重的生活态度。由于儿童在学琴的活动中专注于自我的内心成长历程,最终使他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达到享受艺术生活的目的,从而提升他们生命成长的质量。

参考文献: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 篇四

所谓特殊需要儿童,狭义的理解乃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又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需要儿童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其中也包括超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①。本文中所要谈到的特殊需要儿童局限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言语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这几类儿童。对于这部分儿童来说,正常的教学手段首先是通过语言交流,而一般的语言交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正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就产生了上述的障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经常发现,在这部分儿童中有很多都对声音、音乐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他们学习、生活中用音乐来与其进行交流与沟通,最终通过音乐这座桥梁,与他们相互了解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美国,一般而言,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小学生,他们每天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普通班学习,另外一部分时间在特殊教育教室学习。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这部分儿童会根据其情况的好转将被逐渐纳入到正常儿童的普通教育机制当中去。跟美国相比较,我国的特殊儿童受教育人数远远低于美国的数字,这跟我国这方面制度还不尽完善、资金短缺以及执行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师人数极度匮乏有关。我国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仅仅局限于招收存在听觉损伤、视觉损伤、沟通(言语)障碍、智力落后的儿童。而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由于其某些方面的正常性,被家长、教师和学校忽视,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特殊教育的帮助。结果导致教育失败,学生无形中走了更多的弯路。

我国无专门的学校招收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只好进入普通学校,可是普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这部分儿童的需要。那么我们怎样帮助特殊需要儿童受到更合适的教育,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认为,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儿童。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还是不少的。比如,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周舟,从小就被在乐团工作拉大提琴的父亲带在身边参与演出排练,在聆听中自悟,从电视媒体中自学以致指挥乐队,甚至能够独立演出,这是我们所熟知的成功者之一。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成功案例,是四川的自闭症青少年秋实,在2005年的中日韩国际少儿艺术展示大赛荣获钢琴(残障)组金奖。尽管在正常同龄人中比他水平高的比比皆是,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与研究的案例。再者,经试验证明,正常儿童在婴儿4个月时就开始对声音有反应,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在这方面与其他正常儿童无异,当他们无法有效地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来理解社会和表达自我的时候,那么借助音乐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正好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

二、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钢琴教学,或者说钢琴教学与其他音乐教育相比较有何优势?

其一、多声部的旋律听记练习可增强特殊需要儿童的注意力。钢琴是和声乐器,它可以产生单声部、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的旋律,这样学生可以从单旋律、多旋律的练习中锻炼自己的听力,这对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手段,因为多声部听力的练习对注意力的要求相当高,而这种练习恰恰是在长期的音乐“游戏”中慢慢达到的,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对于轻度障碍儿童来说,钢琴音乐教学所应该起的作用是尽可能帮助他们恢复到和其他正常儿童一样;然而对于许多中、重度障碍儿童,学习钢琴音乐则更能体现其生存意义。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他的孩子有自闭障碍,但是他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学习弹奏钢琴,除了治疗的涵义外,就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通过这个技能谋生。我们不能对钢琴教育期待过高,但是确实有许多特殊儿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学习障碍、沟通障碍、智力落后和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来说,我们试图通过钢琴这门特殊的工具,来和他们交流,培养他们,发展他们的才智,帮助他们走上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成长道路。

其二、钢琴教学本身采取的就是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在普通儿童钢琴教学中大多采取的是“一对一”式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特殊儿童只不过是心理或生理特点跟其他儿童相比较更为特殊而已,正是这种“一对一”教学模式,更利于我们教师全面地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特征,熟知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更好地从多方面入手去帮助他们热爱音乐,积极面对生活。所以,在钢琴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整,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进度稍慢一些,甚至尺度稍微宽些。

其三、钢琴教学可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协同训练。在钢琴教学中,所有乐曲都要求双手的协调配合,特别是钢琴曲中所独有的复调乐曲,强调学生要操纵双手严格按照乐谱行进弹奏多声部旋律,同时要聆听,再加上钢琴踏板对脚的细微要求,锻炼了特殊需要儿童多部位的协调配合能力,这是其他乐器教学无法达到的。

训练钢琴技术时,学生的本体感受要尽可能地明确清晰。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本体感受的程度,需要做大量慢速度的甚至动作夸张的练习,用慢动作来体验感觉。这些慢动作练习并不仅仅是为加强生理机能,更是为了加深心理的感觉。利用特殊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钢琴教学,帮助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地培养眼、耳、手、脑、心的协调能力,这正是他们所缺乏和急需的。

三、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建议

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有人认为是个难题,但我觉得并不难。当然,有个前提是必须通过充分肯定其优点来缓和课堂气氛,多鼓励他们,只要有点进步,哪怕进步在你看来是微乎其微的,也要进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因为大多数特殊儿童受到的教育挫折实在是数不胜数,你的微笑与赞扬对他们来说不啻于甘露,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关爱与信任,此乃教学计划完成与否之关键。

下面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应尽量避开曲谱或者少用曲谱,多采取模仿式教学。当学生对乐曲比较熟悉后,再让其对照曲谱进行练习。在进行读谱的时候,一定要将其分拆成乐段乐句,找出乐句的规律,边弹边唱,帮助其认谱、背谱,千万不能像对普通儿童一样,让其自己独立识谱,只需指出不对的地方。由于特殊儿童较薄弱的沟通与控制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检查时应控制情绪的波动,充满耐心,否则会加深学生自身挫折感。

第二,选择曲目必须适当。不要弹奏过多的练习曲,对于相同的技术类型要少而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选择不同技术类型的练习。进行手指训练时,可将其简化为类似《哈农》的练习,简单明了易记。对节奏加以变化,利用多变的节奏型使学生产生新鲜感,通过模仿教师巩固节奏、熟练技巧直至最终掌握各种技术难点。教师可较多地选取一些由中外名曲改编的短小精悍的四手联弹,教师与学生互换伴奏与旋律角色,来进行巧妙的音乐对话。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从对单旋律的注意发展到对音乐整体性的掌控,培养其音响的立体感,成功地介入到对特殊需要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发展,使之学会聆听并掌握与他人协调合作的技巧,从而弥补特殊需要儿童与外界沟通能力上的不足。教师对每堂课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而又好记,通过教学笔记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自我完善,增强其意识的控制能力。教师应充满耐心,对学生每个微小的进步都要适时鼓励,保持课堂气氛的和谐。

第三,应提倡陪练。大多数特殊儿童的自学能力是无法与正常儿童相提并论的。每次的练琴时间,如果没有陪练其实就相当于一次自学。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回忆上课时老师的要求,明确自己的错误;同时要阅读新的曲谱,在钢琴上找到音,找准节奏,并弄清楚各种音乐记号的含义;还要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融合进新乐曲中,避免重犯以前的老错误;不断熟悉新乐曲,达到一定的速度和熟练度。这一系列的要求就连一个正常的琴童都无法每次做到,更何况是特殊儿童了。因此,家长或教师的陪练颇为必要。

第四,教师要多示范。因为特殊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是“狂热的”,哪怕是不断的重复,只要他们没有表现出厌烦,你可以选择用琴声来告诉他们你想说的,不同的处理和不同的力度让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兴奋点,这样可避免太多的抽象用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特殊需要儿童来说,借助钢琴这个教学工具来拉近他们与普通儿童之间的距离。尤其是那些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让他们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来愉悦自己,对于他们的身心发育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William L.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肖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2]J・S・施瓦茨著,方俊明主编《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华国栋主编《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 篇五

音乐是一种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形式,视听练耳教学侧重了对儿童进行音乐感觉及情感体验的培养。视听练耳教学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儿童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听、读、唱、弹、写等,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并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音乐表达能力,更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分析一下怎样在视唱练耳教学的节奏训练中提升儿童的音乐审美。

一、注重儿童自然的表现

节奏对于音乐来说,就像是房子的骨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视唱练耳中锻炼节奏感,可以将教学作为一种音乐体验过程来进行。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接触音乐时还不能区分音符,教师在这时可以用手打拍子,让儿童进行练习,他们的兴趣就会比较高。然后教师可以让儿童围成一圈边打节拍边行走,让学生想象自身的形象,有的像小鸭子,有的像钟摆。也可以让学生叉腰,根据老师的拍子做摇头或动肩的练习。在课后或者是家里,学生对于这种有趣的音符学习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会不自觉地进行练习,巩固了他们的音乐知识。儿童天玩,在这种游戏一样的节奏训练中,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放松状态,精神愉悦,可以将自身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流露出来,而处于最自然状态下的人往往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潜质,认为音乐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综合多声部、多感官刺激的合作教学形式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是单声部视听练耳训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方式过于单一,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而多声部的视听练耳可以使儿童的节奏和音准有更大的提高,这是单声部训练所无法比拟的。立体的音乐思维应当将自身与他人的合作、协调结合起来,分声部教学,并由浅入深,方便儿童掌握,锻炼他们的节奏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进行二部节奏的组合,各声部都被安排一些简短的节奏,这样在练习了几遍之后,儿童就能顺利掌握了。然后安排不同节奏的两个声部在相同节拍下击出来,这样的难度就提升了,往往会出现快慢速度不一的状况,儿童各自顾及各自,不听节拍指挥。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一行节奏,儿童读另一行,同时敲打节拍,使儿童感受到这种声部合作的魅力,感受音乐的节奏美。在这之后可以进一步提升难度,可以让一个人同时击两个声部的节奏,这对于儿童来说是很困难的,他们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同时看两行谱的高度,他们大脑的协调能力、指挥能力也还不够,这时教师可以选择用语言进行相应的提示,“左”口令代表左手;“右”口令代表右手;“双”口令代表“双手”,儿童往往混淆“左”、“右”两个方位名词,教师可以和儿童在镜子面前做这些指令,儿童既可以接受听觉的刺激,又同时可以接受视觉的刺激,对多声部式的节奏训练也可以有很好的领会。有一些儿童确实难以消化这样的训练,教师可以调动儿童的触觉,如可以将手放在儿童的手上,并进行以上训练,儿童在听觉和触觉的双重感官刺激之下,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协调性,还可以减弱他们对多声部节奏训练的逃避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儿童,儿童自身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能够通过自身或合作来训练多声部节奏。教师可以选用具有一定水平的音乐,并进行多种形式的感官刺激,使学生能够更好体会音乐,体会音乐的美。音乐体现出来的正反面效应在音乐教育中都普遍存在,教师只有抓住其规律,才能进行正确的指导,激发儿童的音乐审美观念。

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实际的生活之中,只要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处于一个充满节奏的世界里。这些多种多样的节奏经过人们心灵的感受与认知,就会形成一种审美体验,从而调动人们的思想情感,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音乐的追求和热爱。

在儿童视唱练耳教学中,由于儿童智力发育处于较低的阶段,他们对于拍子也不甚了解,教学中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如,教师可以向儿童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记得刚开始下雨的时候,雨水是什么样的声音吗?”,儿童这时候就会回答出相对一致的答案“滴答滴答”,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那么,雨下得很大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儿童经过思索之后会回答“哗哗”。另外,教师可以问儿童火车开动的声音、母鸡下蛋的声音等等。儿童对这些声音比较熟知,模仿中充满乐趣。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当将这些生动、形象的生活案例加入视唱练耳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音乐的感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地、简单地模仿这些节奏,而是加入了自己主观的体验及想象力,使自身的感觉随音乐而变化,实现两者的交融,这是一种最终目的,从而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

四、积极改变或创新节奏

音乐其实是一种主观性强的艺术,进而存在了一定的可变空间,富有创造性。儿童思维受限制小,他们往往具有相当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儿童多多鼓励,让他们善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展现自身的表现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儿童进行即兴创作。譬如,对于一段源音乐,教师可以指定一个风格,欢快、悲伤等,儿童在短时间内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曲调。这个曲调可以是一首歌曲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首歌曲,但这首歌曲难度不宜过大。教师在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应当耐心指导,对儿童的音乐专业性要求不宜过高,应主要注意对他们进行适当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儿童对音乐的审美对象进行了创作、改变,也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提升了音乐审美境界。

五、结语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 篇六

一、儿童声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没有针对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

教师为了能尽快的将儿童引入到学习声乐的轨道中来,在这个阶段,往往灌输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如共鸣、打开、气息、位置等,儿童会感到不知所措、非常的茫然,这种没有针对儿童自身特点的教学,是应该摒弃的。

(二)对儿童声乐训练要求标准过高

声乐演唱有很多基础性的要求,一些教师认为教会儿童越多的知识,才能促进儿童的进步,但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一会要求情感和共鸣,一会又要求吐字和呼吸,这样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儿童常常是顾此失彼,结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对气息过早的强调

歌唱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气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会反复强调气息的重要性。但如果对气息过早的要求,就会过多的集中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就呼和吸一个非常自然的问题,形成了负担,这样反而对演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儿童声乐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熟悉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

儿童通过获得技能,学会发声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大脑发育,以及神经系统和身体的生长。正确的发声方法会对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对儿童形成个性和发育智力,意义都非常重大。儿童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不管是神经系统,还是感知觉系统以及身体,都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时期,而随着儿童逐渐成熟的心理因素和身体发育,可循序渐进的培养其技能及各个方面的知识。

在12、13岁以前,儿童的听觉能力一直在增长,而到了成年,会逐渐的降低这种听觉能力,主要是丧失了高频部分的听力。通过相关测试证实,在婴幼儿阶段,人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度并不比成人差,甚至还能向低频范围的敏锐度发展。由此可见,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听觉艺术方面,应比成人优越,而这一点,也被音乐实践教学所证实。

(二)建立正确的教学思路

一般来讲,从婴儿、幼儿到少儿阶段,儿童的发生器官都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年龄段,其特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对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充分的考虑,要合理灵活并综合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依照儿童不同的声音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制定。

1.引导儿童歌唱的兴趣

喜欢歌唱,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而兴趣又是最好老师,但当儿童真正开始学习声乐歌唱时,效果会和期望值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儿童能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坚持不懈的进行训练。一个优秀的歌唱人才,往往必须具备多个方面的因素。仅仅是坚持唱歌练习,离成功还相差甚远,如果按照既有的教学模式,儿童和老师见面的时间是有数的,所以针对儿童的训练,家长应和教师做好沟通,教师应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儿童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那些业余学习唱歌的儿童,其训练方式,不应采用音乐学院的正规的模式。抽象的声音位置概念和枯燥的发生练习,都会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兴趣荡然无存,所以保护和引导儿童的兴趣 是每一个声乐教师应尽的责任。

2.培养儿童正确歌唱的习惯

儿童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经过反复的强化和严格的训练。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经历一个关键性的时期,而这个阶段,就是幼儿和小学阶段。而中学阶段,则是改造习惯的时期。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声乐教学,就是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是受益匪浅。

3.训练儿童声乐的美感

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及训练声音的美感,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体验,就是美感。美感紧密联系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和直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实,儿童在幼儿时期,就能从自己所从事的朗诵、舞蹈、美术及歌唱等艺术表演中,从绘画和音乐等艺术作品中,获得美感。个性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行为、性格和气质,而音色是声音个性的体现。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展儿童歌唱的个性,是声乐教师的主要任务,这要胜于对机械的技巧训练。因为儿童不同的个性,表达歌曲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师不能简单的用错误或者正确的方法去进行评判。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 篇七

关键词:儿童声乐;技巧;歌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46-01

一、儿童音乐教学特点

(一)儿童音乐教学方法

在儿童声乐教学中,需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要用温和的语言、甜美的微笑和他们沟通,在严格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到来自教师浓浓的爱,真正做到“严中有爱”。教师的言行,甚至表情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哪怕学生有微小的进步也要进行肯定,给学生建立自信,且不可用讽刺,刺激的语言与儿童交流,不可伤及儿童的自尊心,要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歌唱训练一方面要注意提高歌唱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儿童发声不可超过半个小时,中间休息一次,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克服不良的说话习惯,比如大声喊叫。这是每个儿童需要克服的,大声的喊叫气息冲击声带,力量往往较大,因此要尽量避免。教师应用简单的词汇去教导儿童,可以用手势,也可用比喻的手法去让儿童更加的容易理解,尽快定位儿童的正确方法,音域不可超过一个半八度。

(二)儿童表现力的培养

儿童的声乐启蒙老师很重要,要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不同的制定方法进行训练。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进步,成长。让孩子的歌声形成完美的声乐线条和音乐表演体系,淋漓尽致的让孩子自己体会自己完美的声音带给自己享受的感觉,孩子的表演也尤为重要,完美的歌声缺不了孩子的表演,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笑容足以征服所有的观众,而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就不能更多的去考虑发声方法,主要是要进入角色,让自己沉浸在享受自己的歌声世界里。

二、儿童声乐训练方法与技巧

儿童声乐教学,首先进行气息的训练与培养,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正确使用气息的方法尤为重要。气息的运用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因此,为了让孩子歌唱在高音区游刃有余,我们必须进行正确的呼吸训练。如何教导孩子呼吸训练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通过我多年的声乐教学与实践总结提炼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呼吸训练不在困难。首先让孩子平躺在床上去寻找睡觉前呼吸的感觉,这样呼吸时是人体较为放松的呼吸状态,多次体会后记住这种感觉,让孩子站起来去回味躺下呼吸的感觉,反复训练,孩子就会懂得怎样让气息在身体内流通做到气沉丹田。

对与声音天赋一般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教学呢?首先我们不因该进行的是发声练习,而是听辨练习,训练出一个好的听力才能让孩子了解音高的变化,我们可以做到跟孩子练习单音,每一个音跟钢琴一起进行,弹一个音,唱一个音,去耐心的纠正每一处错误,这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孩子不懈努力的精神,还有就是家长的配合与鼓励。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讲进行一段时间的单音训练,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下一步我们开始进行三个音下行的训练,则为半音往高升(用mi, 来代替),从上行结束后,开始下行训练,根据孩子的音高不同去调整歌唱的音高位置。

说话就是歌唱的基础。咬字的训练在歌唱中是十分重要的,说话和歌唱的咬字是有一定区别的,说话不需要打开牙关节,也无需张开空腔内,以及大量的气息,而歌唱咬字则需要像打哈欠一样,打开软腭,同时打开四个腔体,“头腔”“鼻腔”“口腔”“胸腔”。教师要做到正确的引导儿童使用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

三、儿童音域扩展的方法

七岁到十二岁的儿童,音域可以得到很好的扩展,在这期间,为了保护儿童娇嫩的歌唱嗓音,并使他们能用科学的方法唱出音域较宽而又动听的声音,就必须对儿童的歌唱发声加以训练,正确的扩展歌唱音域,对孩子日后学习音乐技巧起着关键作用。如何扩展?我认为必须和发声联系起来,老师必须慢慢的引领、伴音的移高和降低、不可硬冲,不可强化训练。儿童正确的扩展音域训练方法,在于轻柔的歌唱,不可用力过猛,为了对抗大声唱,所以把它限制到任何应有的限度内,儿童音域扩展的时候,最好从f1,开始,因为儿童声音一般在这个音域比较松弛,动听,而音越高越要像打哈欠一样的张开,下巴松弛,喉咙打开,舌根放松,舌头放平。唱高音时要特别注意气息的支持与运送,下到低音的时候,要注意胸腔的支撑,腰部的力量。声音出来的那一刻不可把他唱的过宽,只能很集中一个“点”。

四、结论

儿童声乐教学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领域,在多元化的当代更是重视艺术教育从小抓起,作为艺术教学领域的儿童声乐教学,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导儿童唱歌,而是希望儿童能够轻松,愉悦的完成声乐教学课程,从儿童内心深处接受和喜爱音乐,喜欢歌唱,教师进行儿童声乐教学时候,教材不可单一,另要抓住儿童的心理,结合自己的儿童声乐教学经验,对儿童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更多的儿童教学教育者能够用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教学,让儿童在愉快中学习,共同提高儿童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最新范文

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10篇】03-05

幼儿拼音教学方法大全(最新2篇)02-25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有哪些(优秀7篇)02-23

案例法教学方法优秀4篇02-21

平面设计职业素养教学方法探索【最新302-19

音乐课教学方法3篇02-18

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最新8篇02-09

教学方法设计最新8篇02-05

跆拳道品势教学太极一章教学方法6篇01-31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优秀6篇】01-29

81 92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