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00字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00字范文优秀8篇

2023-05-19 02:07:39

“天宫课堂”第二课23日16时许在中国空间站开讲,这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太空授课,也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太空授课。帅气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带来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00字范文优秀8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00字 篇一

3月23日随着王亚平阿姨一句熟悉的开场白,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我端坐在书桌前,怀着激动的心情上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本次太空授课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富光三位航天员老师,一起帮助我们了解关于太空小知识。这次授课讲了讲许多知识,各种实验如液桥演示实验……

其中,我最深刻的实验是水油分离实验。航天员老师手拿一个小瓶子,里面装着饮用水和食用油,只见老师在那一直摇晃摇了好一会才停停下来。按理说,水的密度比油大,应该是油浮上来,水沉下去。可在太空中,水和油却紧紧的抱在一起不分开。后来水油在离心力的做用下才分开这真是太神奇了!

终于到了“天地问答时间,在这个环节中,大家题出了许多问题,如在地球看月亮和在太空看月亮在什么不同?老师的回答是;“在地球看月亮和在太空看月亮没什么不同,不过在太空上看到的月亮更加清楚明亮。”还有……

这次课堂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收获。我们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车知识,也体会到中国航天科技的强大。我今后也要好好学习,为航天事业做贡献!

观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00字 篇二

“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今天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看了这节太空授课后,我的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这节课主要是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老师在太空中做一些小实验并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让我印象最深的当然就是王亚平老师做的几个小实验了。

第一个实验——点水成冰。王亚平老师先拿出了一袋乙酸钠并把它挤到了空中。乙酸钠并没有像在地球上那样倒在地上,而是在空中形成了一颗球。接着,王亚平老师再拿出了一张被水打湿了的纸轻轻碰了一下乙酸钠小球。乙酸钠小球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颗冰球,虽说是冰球,但它的表面却是热的。

第二个实验——抛物线。在这个实验里,王亚平老师请出了我们的工具墩——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王亚萍老师用力地把冰墩墩丢向了叶光富老师,只见冰墩墩垂直地飞向了叶光富老师,并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下坠……这些神奇的现象背后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呢?看了天宫课堂后,我觉得心里好像揣着一只玉兔,真想奔到月球上去找“嫦娥”姐姐问个明白。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300字 篇三

天宫课堂真是太有趣了!这让我异常激动,因为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在这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感觉良好三人组真的特别有趣,他们把我们带入了这个太空,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太空。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00字 篇四

王欣妍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并直播,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行授课。在第二课中,王亚平分别演示了水油分离、太空“冰雪”实验、液体搭桥、太空抛物等有趣试验。从直播画面来看,在中国空间站,王亚平利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制作了一颗“冰球”。这个液体球,长得像冰球其实是“热球”。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更加凸显。在液桥演示实验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太空可用液体搭一座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地面上,水和油自然分层,油在上水在下。然而,在空间站,水和油并没有自然分层,需要在离心作用下才可实现分层。最后,在太空抛物实验中,王亚平还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助教:冰墩墩。被抛出后,助教冰墩墩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

这些实验都太神奇了,向所有宇航员致敬。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即为信仰!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300字 篇五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天宫课堂”更为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

印象。“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该怎么睡觉呢?”“太空看到的星星是否与地球看到的一样呢?”……随着课堂的深入,激起了我无数的好奇心。航天员的每一个回答都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太空,对太空充满了向往。

而当我了解到宇航员前往太空前的训练后,我深感他们的不易和那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了能够适应在太空的生活,他们每天不得不穿着重400斤的训练服,一次又一次的模拟在太空失重的感觉,每次训练就长达七八个小时。王亚平曾经说过:“每次训练完后,吃饭时我的手都拿不稳筷子。”他们经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训练,忍受着各种苦难,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学习吗?

观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00字 篇六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们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电脑屏幕前时,我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在做液桥演示试验时,我摒住了呼吸,那颤抖的液桥集中了我的目光,而当慢慢被拉长,那种欣喜和惊讶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屏幕与航天员对话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伴随学生们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为学生授课,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不得不因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而发出赞叹。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优秀表现为我们大家树立起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300字 篇七

代航天,个强国梦。代航天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建国初期中国航天从零起步,从在洋彼岸的钱学森冲破百般阻挠回国筑梦,到以孙家栋为代表的中国第代航天,将我国第颗造卫星“东红号”发射升空,线电传播出的歌曲《东红》,再到第五代航天逐步完全主研发出载航天技术,“嫦娥”“天问”“祝融”呼啸来,“中国印迹”如今已闪耀苍穹,在载航天、探程、深海程、超级计算、量信息等领域取得批重科技成果。中国航天,是靠代代航天青春和命换回来的,论是“两弹星精神”,还是“载航天精神”,都将代代相传、不息。

天地迥,始觉宇宙之穷。归航不是终点,对于宇宙的探索,我们刻未曾停歇。新的“太空出差三组”即将搭乘神三号飞船即将启航,开启为期6个的太空之旅。不断接续的载航天精神,必将让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梦想。

观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00字 篇八

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收看了“天宫课堂”的直播,三位航天员给我们展示四个有趣的太空实验,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太空“冰雪”实验真的太有趣了!“点水成冰”由水球到冰球,再到热球,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水桥”实验实在太神奇了!王亚平老师先拿两块玻璃板,再分别滴上一滴水珠,随后将其合拢。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王老师将两块玻璃板轻轻移开时,水珠并没有掉落下来,而是连在两块玻璃板之间,这让我难以置信。原来,这是因为太空是微重力的,水的表面张力让水珠不掉落下来。还有“油水分离”实验,让我们感受到太空环境下依然存在离心力。

太空实验设施真是太先进了!除了实验,三位教师还介绍了最近新增的一些实验设施,如“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无容器材料实验柜”,让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中国的科技的力量。

这次的天宫课堂既有趣又神奇,不仅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而且领略了中国太空实验先进技术,作为钱学森学校的森森学子,我们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长大成为祖国栋梁。

最新范文

2021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满分作文(优秀6篇)05-19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00字优秀4篇05-19

2023年《开学第一课》节目观后感作文(优05-19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优秀7篇】05-19

观看党的光辉历程观后感优秀9篇05-19

杨凤城党的伟大成就观后感【优秀10篇】05-19

2023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精彩705-19

神舟13号天宫课堂观后感【精彩10篇】05-19

同上一堂防疫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6篇)05-19

《变形记》观后感【精彩3篇】05-18

27 17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