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9篇

2023-04-04 08:54:02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9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小苗和大树的对话的相关知识。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的阅读方法

2、要充分预习,品读重要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并认真做好批注本文的批注不少于4处,并写出你的理解反复朗读课文,力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4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季羡林 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水浒传》 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古文观止》 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

1.   对词语的理解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自学导航】

1.    读一读,写一写(用你智慧的眼光发现课文中重要的字词,积累下来,再通过组内交流补充)

2.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季先生

的见解

2.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3..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练练测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是根据意思写汉字

水浒传(   )       济公传(    )    绿(   )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

三侠(    )五义    古文观(    )    三国(   )义

2.回答问题

a.“三贯通”则是指什么?

b.小苗指什么,大树指什么你如何理解?

【拓展提升】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二

课题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时

总计3 课时

主讲人:王映辉

备课时间:9、2

上课时间:9、3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

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个性设计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同学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说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总结学法

1、  识生字,读懂词、句意思。

2、  分角色读课文,知内容

3、  总结学习收获。

1、根据自己的作文现状,看课外书情况,谈谈自己以后该朝哪方面努力。

2、怎样对自己的学科进行调整,才能适应21世纪的三贯通的人才要求。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读闲书

三贯通

背诗词、古诗文

一、把与作品有关的人物连线。

《水浒传》刘备

《三国演义》宋江

《三侠五义》观世音

《西游记》白玉堂

二、“小苗与大树”交谈了哪几件事?简要写下来。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以下五个环节:

(1)初读课文,读出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4)读重点的句和段,体会人物的好品德。

(5)找出课文中季羡林和苗苗对读书的主张,同时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看课外的看法。这样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6分钟后看谁学得!

三、检测学情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四、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ān kē wén lǐ guàn tōng gǔ lì lü lín hǎo hàn céng j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 《水浒传》(chuán zhuàn) 倒下(dǎo dào)

盛白面(chéng shàng) 散文集(sǎn sàn) 宝藏(cáng zàng)

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您喜欢看 三国演义 还能将 水浒传 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这时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3).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 不错

4、阅读冲浪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1).这句话中“闲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正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课外阅读还有什么好处?

5、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四

小苗何人?就是照片上这个天真无邪、满面笑容的小丫头,今年12岁,东城师范附小六年级(3)班的学生,大名,张苗。何为大树?指的是冰心、巴金、胡洁清、季羡林、史铁生、李国文、丁聪、黄宗江、靳尚谊、曹文轩、臧克家、魏明伦、马季、邓友梅、王蒙等这些几乎涵盖中国文化名流各个层面的“参天大树”。对话开始的时候,小苗才10岁,起因也简单:一天小苗上语文课,学的是《我们的军长》,作者邓友梅。回家后小苗问爸爸,这个邓友梅是常来咱家的邓伯伯吗?爸爸大笑,只有一个邓友梅呀!于是小苗就把老师和同学们要问的问题一股脑儿地倒给了邓伯伯,从而也就拉开了一个10岁女孩与15位名家真情对话的帷幕。今年“六一”,即将小学毕业的小苗收到了给自己的最好的童年礼物——一本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个不满12岁的孩子就有一本作品在握,换了别的小孩,必得骄傲非常。然而小苗却不,她不在乎出书呀、成名什么的,她的快乐是原始的质朴的。每当采访过后,举着刚刚打印好的原稿雀跃着来到教室,看着同学们唧唧喳喳相互传阅的瞬间,那才是她陶醉的时候。说实话,张苗与这批文化名人的交流得益于她的家庭背景,别的孩子是难有这样的机遇的,然而这种机遇也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况且爸爸妈妈的“帮忙”还是挺有原则的。一直请求见见臧克家爷爷,爸爸总是以“老人高龄、不宜打扰”挡了回来,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世纪老人——臧克家卷》后,把一份采访提纲悄没声儿地放在爸爸书桌上。于是苗苗就站在了老人的客厅里,激动得连声好都忘了问就傻呵呵地背诵起了爷爷的诗《有的人》。

童言无忌、童心无邪,无忌和无邪的张苗那一个个“厉害的”的问题像一面小镜子一样,逼视着这些长者的心灵,同样回归到无忌无邪中的“参天大树”们就这样毫无保留地捋起了他们的“年轮”。小苗会这样问季羡林:“爷爷,您6岁就离开妈妈到济南读书了,可是,您在书里写了很多很多想妈妈的事,我也和您一样,妈妈出差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她,爷爷,人到多大就不想妈妈了呢?”小苗会这样问靳尚谊:“您画的那个塔吉克新娘、那个小提琴手都特别好看,我照着镜子学她们,可怎么学也学不像,后来才发现,原来呀,她们都是大眼睛,都会用眼睛笑,我是个小眼睛孩儿,而且喜欢咧开嘴笑,叔叔,您是不是觉得大眼睛比小眼睛好看呀?您为什么不画一个小眼睛阿姨呢?”小苗会这样问王蒙:“我觉得您是一个特别好玩的人,您当‘右派’的时候全家都迁到了新疆,少数民族爱唱爱跳的非常开朗,您在他们中间生活的时间一长,是不是性格也少数民族了呢?”

就是这样的令人忍俊不禁,有谁能拒绝这样的采访,又有谁能在这样的妙趣横生中不感到快乐!  工作起来,小张苗是个绝对细心的小记者;日常生活中,她可是个大大咧咧的孩子。在同学中,人缘极好,功课嘛,中等偏上,数不清当过多少次干部,又因种种缺点被免了职,目前的“官衔”是宣传委员,因为个儿高,班里关窗户、擦黑板的活儿也顺手包了。小苗的班是个异常活跃的集体,平常玩的游戏是故事接龙、脑筋急转弯和演木偶戏,内容是自创的,剧本由张苗写,《牛顿的椅子与苹果》、《神州号》等写了一堆,末了,小苗净演些椅子、狗熊、歪脖树之类,好角色都被同学抢去了。据说最多的一句台词是一声“好”。小苗还有很多优点:极富同情心,吃冰棍挑最便宜的,衣服穿妈妈剩的,这种“有钱难买少年贫”的本色在如今家境优裕的独生子女中几乎是罕见的。问小苗上中学后的打算,小家伙说,到时候再想吧。“我现在所有的感觉就是舍不得,我们班同学拿来好多盆花,我们要跟花儿在一块儿度过我们小学时代的最后几天。”在张苗小小的快乐的心灵中,世界是色彩斑斓的,是培育像她这样小苗儿小花儿的温床。我想我们所有的成人都应该为这种彩色的梦想去努力作点什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五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方法与能力】(1)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思想】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拓展与延伸】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我们学习了散文家林海音的《窃读记》,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则是一篇关于读书学习的对话,其中也谈到了读书的问题?你们想知道课文具体讲了一些什么吗?好,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板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思考

1、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提示:“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2、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提示:

(1)理解词语 “闲书”指课外书。“正课”课堂上学习的课程。

(2)重点学习“谈读书”这部分的内容。

(3)拓展延伸读书除了季老先生说的可以写好文章之外,还有什么益处?  此题为全面体会读书的益处,深入领悟读书的真谛所设。应该从“学习知识、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学会做事做人”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并且让学生明确地懂得最后两点才是读书的“真谛”,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3、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4、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谈话内容来领悟。

提示: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5、你从课文的谈话中可以体会到季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体会。

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板书设计

阅读主张看“闲书”(能写好文章)

偏科要“三贯通”(全面发展)        亲切幽默  平易近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殷切希望  深深关爱

学外语早学,注意发音

积累古诗文诗两百,文五十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六

1.五年级语文 小树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2.班级情况:

本班同学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大多数同学活泼好动,上课能与老师积极配合。  每四人为一个小组,上课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

3.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从对话中得到启示。主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4.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的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在默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对话中得到启示。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5.教学重难点:

(1).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6.课时按排:2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齐读课题)

2.提问:如果真的让小树苗与大树对话,那么你认为他们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课文中的小树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大家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准字音

水浒传 起码 闲书 滚瓜烂熟 能文能理 古文观止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2)理解意思: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全班分角色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一老一少都谈论了哪些话题,读完后同桌互相简单地说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想想课文中的一老一少都谈论了哪些话题。(板书)

二。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2)要中西贯、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不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常识渊博,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三 指导有感情朗读

1.揣摩人物的特点

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季老很有涵养且待人谦和,说话语气温和显得循循善诱;苗苗是一个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季老充满敬意,说话时活泼天真。)

2.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3.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4.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5.全班对于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6.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8.课堂练习

小组内扮演小记者练习采访。

9.作业

课外阅读好书,积累摘抄好词佳句。

10.借助资料:远程教育网络。

11.自问自答:学生配合较好,但是朗读和课堂练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七

2

2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 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4)朗读课文并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滚瓜烂熟、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等词语,理解了绿林好汉、滚瓜烂熟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我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词的读和说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三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生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

生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生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4、品味题目寓意。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5、课文朗读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说出理由。

生:“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生:“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闲书”指什么?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四、学习收获展示

1、通过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有哪些收获?

2、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五、作业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八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3、走遍天下书为侣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

二、释题明意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4.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四、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评价的多样性。)

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

2.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课堂总结接读全文,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神奇岛

今天,你独自驾舟来到一个神奇的小岛,想领略岛上奇特的风景,必须先要通过岛上居民建造的智慧宫殿,你准备好了吗?

1.书法阁:请正确、漂亮地书写“侣、豫、盒、娱、趟、诵、零、编、某”等字。(温馨提示:想要写好写对每个字,一定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字形,还要特别留意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划较多的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2.留音库:请有感情地朗读刚学过的课文中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3.藏书殿: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另外在书库中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1)假设

这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步表明观点说明方法。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假设的情境中,作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2)设问

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

(3)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4)比喻

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

①作者把书比喻为家。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②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作者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③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拓展练习: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④作者将书比作人。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有情。作者读书,就如与人在交谈一样。

⑤作者将书比作伴侣。这正是与题目相呼应,《走遍天下书为侣》。书,也就是在生命中时刻陪伴,能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乐,特别亲密的伴侣。这个比喻就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补充积累: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收集的资料。

(5)列举

作者将自己读书的方式方法详尽地叙述下来,给我们以启发指导,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反复读一本书,不断体会新的收获。

以上几种表达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机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多种表达方式把自己对书独特浓厚的情感贴切地表现给我们的。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阅读链接

朗读补充诗歌《神奇的书》。

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4.背一背这首诗歌。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

2.说说自己对书的感受。

六、漂流谷

现在,你的小船来到了惊险的漂流谷,要找对途经才可以顺利通过哟,准备好了吗?

1.拿出勇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

4.奋力向前:继续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读书,注意及时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九

【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⑴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⑵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⑶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对词语的理解: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最新范文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优秀7篇】04-04

《将相和》课堂实录【优秀8篇】04-04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优秀3篇)04-04

五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04-04

小学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设计【优秀04-03

小学五年级语文《梦想的力量》教案范文04-03

《修鞋姑娘》教学设计【优秀10篇】04-03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04-03

《黄果树瀑布》的说课(精选4篇)04-02

1海上日出【优秀8篇】04-02

67 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