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5篇)

2023-03-20 21:41:15

教师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下面是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2、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二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二节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三

导入一:

如图所示,小朋友在玩荡秋千,当被推动几下后,秋千就会荡起来,秋千荡得越高,感觉到荡的过程速度就越大。

荡秋千的过程中,小朋友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导入二: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头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实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导入三:

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演示器材,请两个同学配合,指导他们完成一个小游戏,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游戏里面的科学道理。

如图,将小钢球或铁锁固定在细线的一端,细线的另一端系在铁架台上,使小钢球与细线形成一个摆、让一个同学靠近铁架台,头稍低,另一同学把小钢球由该同学的鼻子处释放,小钢球(铁锁)摆动过程中能否碰到该同学的鼻子,提醒注意安全,并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导入四:

多媒体展示过山车的动画过程、画面上出现:过山车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不断地加速向下运动,越过圆环轨道的最高点,最后冲上轨道的另一侧、

在学生观看过山车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分析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思考:过山车为什么要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

说明:教师不对学生的回答做评判,只告诉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机械能及其转化

思路一

给出机械能的概念,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具有的机械能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知识拓展]能量的种类很多,如太阳能、电能、原子能等,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一种能量,单位跟其他形式的能量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之所以把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是因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滚摆和单摆是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常见实例、下面通过实验分析实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探究活动一:

如图所示,将滚摆卷起后释放,让学生观察分析:

①滚摆在最高处时具有什么能。

②释放后观察滚摆的高度、速度、质量的变化,分别分析滚摆下降和上升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③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①重力势能。

②下降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速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变大,减小的重力势能变成了动能、上升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大、速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变小、减小的动能变成了重力势能。

③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增长本领。

2、探究活动二:

如图所示,将单摆的摆球置于A处,然后释放、摆球就可以在A,C之间来回摆动。

①摆球在哪些位置高度最高。

②摆球在哪些位置速度最大。

③分析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④分析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①摆球在A,C处高度最高,具有的重力势能最大。

②摆球在B处速度最大,具有的动能最大。

③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变大,是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

④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增大,动能不断减小,是动能不断转化为重力势能。

总结: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探究活动三:

(1)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此过程中,涉及哪些能量的转化

(2)按下图进行实验:

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的过程、分析图中,木球从甲→乙图和乙→丙图能量转化的过程。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1)观察到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在此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从甲→乙图中,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从乙→丙图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这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回顾滚摆实验后思考:

①滚摆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总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还会不会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①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越来越小,说明滚摆具有的机械能总量不断减小。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摩擦和空气阻力、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不会变化。

总结: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思考:乒乓球落地后又弹起来,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介绍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思考:

①卫星运行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②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重力势能、动能、速度分别怎么变化

③卫星在什么时候动能最大什么时候重力势能最大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守恒,因为卫星在太空运行,没有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②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③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重力势能最大。

[设计意图]人造地球卫星涉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思路二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多媒体展示:从高处下落的苹果,速度越来越快,用频闪摄像机摄下它下落的过程,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被举高的苹果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苹果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苹果下落到某一点时,苹果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苹果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苹果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1:用细线把小球系好,吊在天花板上,做成如图甲所示的单摆、将单摆拉至A点处,松手,让单摆自由摆动、发现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

实验2:把一个滚摆悬挂起来,如图乙所示,用手捻动滚摆使悬线缠在轴上,滚摆升高到最高点,松手,发现滚摆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滚摆上升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

问题研讨

问题1:

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C点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滚摆在下落、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单摆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滚摆在下落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滚摆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减少,另一种形式的能增加,减少的那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增加的那种形式的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3:如图所示,在水平槽里竖立一个弹簧片,让木球从斜槽滚入水平槽,撞击弹簧片、观察到木球接触、碰撞弹簧片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慢,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大;木球被弹簧片弹回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小。

问题研讨

问题1:

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和被反弹的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的过程中,木球的动能减小,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增大,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被反弹的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减小,木球的动能增大,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动能和弹性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实验4: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问题:这个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杆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弹簧的弹力对小球做功。

实验表明,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不同形式的机械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知识拓展]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如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是能量转化中的一种形式,能量转化过程中总是一种能量减少,另一种能量增加。

二、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指出: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修筑拦河坝可以提高坝前上游的水位,水位越高,水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这样水从坝上落下时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大,水推动坝下方的水轮机转动,水轮机又带动发电机发电,水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利用风能做功主要是靠风车,也可以用风车的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利用风能不会有环境污染,但风能不稳定,不像拦河坝那样能把“风能”储存起来。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设计意图]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知道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力学问题的意识。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设计意图]加强知识的巩固掌握、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1、如图所示,已知某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其近地点距离地面高439km,远地点距离地面高2384km,卫星在近地点时动能,在远地点时势能(前两空选填“最大”或“最小”)、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过程中,转化为(后两空选填“动能”或“势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卫星环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由动能转化而来,则动能减小;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则动能增加、在近地点时,卫星的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卫星的势能最大。

【答案】最大最大动能势能

2、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架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是、

解析:本题考查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速度不变,质量变小,所以动能变小;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但速度越来越快,动能越来越大,所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答案】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如图所示是某建筑工地用起重机起吊货物的情景、货物在钢绳的拉力作用下先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再水平移动到卸货地点、若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货物在匀速上升过程中()

A、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

B、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D、动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解析: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本题中,货物的质量不变,在匀速上升过程中,货物的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而高度增加,所以货物的重力势能在增加,又因为机械能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所以机械能增加,故B,C选项正确、故选BC。

4、如图所示,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则()

A、小球在A处的动能等于在D处的动能。

B、小球在A处的动能大于在D处的动能。

C、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小于在C处的机械能。

D、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等于在C处的机械能。

解析:对于AB选项:根据题意,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小球在重力势能较大的地方其动能肯定较小、观察图像,发现小球在A处比在D处所处的高度较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较大,所以小球在A处具有的动能较小,故AB选项都不正确、对于CD选项:根据题意“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能量的损耗,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即机械能是不会减少的,小球在各处的机械能都是相等的,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如图所示为小球在地面弹跳的频闪照片、根据此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小球在下落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

B、小球在上升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减小。

C、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减小。

D、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不变。

解析:小球在下落时,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所以重力势能减小,下落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动能增大,A说法错误;小球上升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增大,所以重力势能增大,速度越来越慢,所以动能减小,B说法错误;在弹跳过程中,由于克服阻力做功,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消耗掉,所以高度越来越小,机械能减小,所以C正确,D错误、故选C。

1、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一个物体的势能和动能之和,就是物体的总的机械能。

3、机械能=动能+势能。

4、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5、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不计摩擦)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

【选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4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四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2、 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实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关心机械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树立将机械能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教具准备:

小钢球、弹簧、细绳、铁锁、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二、合作探究

1、 情景导入

降落的小钢球 开始静止无动能但具有势能,落下的过程中,势能减少,速度由静止转变成运动,动能增加

2、 提出问题:小钢球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3、 学生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4、 老师引导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悬挂的金属小球,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松手,小球做往复来回运动。

教师引导:从小球最高点,动能为0,重力势能最大,到最低点时候,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从这个过程来看,重力势能的减少带来了小球动能的增加。结论:重力势能转化为了动能

从最低点到另外一侧的最高点,重力势能增加,动能由最大减少到0。结论:动能转化为了重力势能。

学生探讨课本71页图11、4—2想想做做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师生综合分析:动能、重力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演示实验:钢球固定在弹簧的一端,弹簧另外一端固定 ,把钢球水平拉伸一定位置放手,发现小球水平做往复运动。

教师引导分析:

松手时刻:弹性势能最大,动能为O

弹簧的自然伸直位置:弹性势能为0,钢球速度大,具有动能。

弹簧被压缩至最短位置,小球静止:小球速度为0,动能为0,弹簧被压缩,具有弹性势能。

综上分析:小球水平运动过程中,小球所具有的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

教师归纳:从以上两个实验可以看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动能和弹性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引入新概念: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为机械能。

学生分组讨论72页图11、4—3铁锁摆动时会碰到鼻子吗?

实验表明铁锁不会碰到鼻子,距离鼻子的距离变大,这表明铁锁的机械能总量变小

由此可见,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可能会减小

问:铁锁的机械能总量为什么会减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铁锁在运动的过程中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导致机械能的总量减小

大量的实验表明: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是不变的即机械能守恒

注意:实际生活中,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往往要克服摩擦力,使机械能总和减小

三、巩固提高:

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它们相互转化的具体事例:

教师引导:奥运赛场上的蹦床比赛、射箭比赛用的弓,蹦极游戏、儿时的玩具:弹弓、玩具不倒翁等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应用实例: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它具有动能,通过风机叶轮,把它们的动能转化成了叶轮的动能,动能又用来发电等。

水在高处有重力势能,在从高处落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就会转化成水的动能,流动的水通过冲击水力发电机的叶轮,把它们的动能转化成了叶轮的动能,进而带动水力发电机发电供人类来使用。

四、拓展延伸:

1、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的机械能转化

2、课后作业

3、提问学生:说说我国有哪些水电站?(三峡葛洲坝等)拓展考察学生认知能力。

五、教后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最新范文

《观潮》备课笔记【优秀5篇】03-21

生命起源优秀10篇03-20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9课《03-20

环境问题【优秀8篇】03-20

《长城谣》(3篇)03-20

郭沫若诗两首(优秀8篇)03-19

《台阶》【优秀4篇】03-19

《人生寓言》优秀2篇03-19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研究性学习案例优03-18

《岳阳楼记》教案【5篇】03-18

71 3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