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最新5篇

2023-02-27 22:26:47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的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最新5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您。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那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二、教学建议

(一)、课前预习:

(二)、课内探究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并且有大小之分,那么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我们来一起探究。

、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阅读14页演示实验,利用桌上的器材完成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导体电阻的大小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设计实验:

1你选择的器材有:

2在实验中通过什么现象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3实验步骤:(1)根据要求设计电路图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3)闭合开关,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各小组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记录。)

分析论证:(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是

评估:(请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

、整理反思,归纳梳理

、当堂达标,反馈提升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想象、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实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 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原因,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动。要让水持续流动,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动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提供电压的装置。

注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 电压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4)在讲完电压的单位之后,认真地介绍课本的几种电压值,还可以多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值,可以布置查找记录电源、用电器额定电压值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讨论“想象议议”中的问题,可以起到巩固、归纳本节知识的作用:用电器工作需要通过电流,产生电流需要在用电器两端加上电压,提供电压需要电源。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当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为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一系列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学习方法、片杨能力。

一、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电灯发光、电冰箱制冷等用电器工作时都有电流通过,电荷是怎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呢?在学生思考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进行下面的活动。

二、 类比说明,讲解电压

1.演示水流冲动涡轮机转动实验,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流动?怎样才能使水持续流动?两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会流动;抽水机不断地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使两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灯泡发光实验,用类比方法讲解“电压使电路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类比的方法要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方式:

3.对电压高低的认识,要从具体现象入手,使学生对电压的高低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演示“利用不同节数干电池给同一小灯泡供电,观察其亮度的变化。”由此说明,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表现出灯泡发光越亮。在此基础上,再演示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三、 电压的单位

1.电压的单位教学可以直接给出定义,但对伏特、千伏、毫伏间的换算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落实。

2.对电压单位的初步认识,可以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电源、用电器的电压标值中确认识、去了解。

以上教学要求和方法,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一般的学校和学生都应该能做到。如果有的学校没有小抽水机和涡轮,可以用下面的实验加以说明:

两个玻璃杯容器底部用一根软胶管相连,中间用卡子卡住,两边的水面不相平,当把卡子打开后,看到水从A容器流向B容器。A、B容器水面相平后,水停止了流动。由此说明水面的高度差是使水定向流动的原因。

接下来可以提问:要让水持续不断地流动,应当采取什么方法?

不断地把B容器中的水舀到A容器中,使A、B容器保持稳定的水面高度差。接下来说明,舀水的工作可以用抽水机来完成,给出说明。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讨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典型例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例题.关于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

B。 电路中无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无电压

C。 电路两端必须有电压,才可能有电流

D。 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有电压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练习电压单位换算。如:220V=______kV, 4。5V=______mV。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教学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

2.按照上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五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2、 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实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关心机械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树立将机械能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教具准备:

小钢球、弹簧、细绳、铁锁、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二、合作探究

1、 情景导入

降落的小钢球 开始静止无动能但具有势能,落下的过程中,势能减少,速度由静止转变成运动,动能增加

2、 提出问题:小钢球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3、 学生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4、 老师引导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悬挂的金属小球,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松手,小球做往复来回运动。

教师引导:从小球最高点,动能为0,重力势能最大,到最低点时候,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从这个过程来看,重力势能的减少带来了小球动能的增加。结论:重力势能转化为了动能

从最低点到另外一侧的最高点,重力势能增加,动能由最大减少到0。结论:动能转化为了重力势能。

学生探讨课本71页图11、4—2想想做做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师生综合分析:动能、重力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演示实验:钢球固定在弹簧的一端,弹簧另外一端固定 ,把钢球水平拉伸一定位置放手,发现小球水平做往复运动。

教师引导分析:

松手时刻:弹性势能最大,动能为O

弹簧的自然伸直位置:弹性势能为0,钢球速度大,具有动能。

弹簧被压缩至最短位置,小球静止:小球速度为0,动能为0,弹簧被压缩,具有弹性势能。

综上分析:小球水平运动过程中,小球所具有的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

教师归纳:从以上两个实验可以看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动能和弹性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引入新概念: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为机械能。

学生分组讨论72页图11、4—3铁锁摆动时会碰到鼻子吗?

实验表明铁锁不会碰到鼻子,距离鼻子的距离变大,这表明铁锁的机械能总量变小

由此可见,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可能会减小

问:铁锁的机械能总量为什么会减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铁锁在运动的过程中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导致机械能的总量减小

大量的实验表明: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是不变的即机械能守恒

注意:实际生活中,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往往要克服摩擦力,使机械能总和减小

三、巩固提高:

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它们相互转化的具体事例:

教师引导:奥运赛场上的蹦床比赛、射箭比赛用的弓,蹦极游戏、儿时的玩具:弹弓、玩具不倒翁等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应用实例: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它具有动能,通过风机叶轮,把它们的动能转化成了叶轮的动能,动能又用来发电等。

水在高处有重力势能,在从高处落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就会转化成水的动能,流动的水通过冲击水力发电机的叶轮,把它们的动能转化成了叶轮的动能,进而带动水力发电机发电供人类来使用。

四、拓展延伸:

1、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的机械能转化

2、课后作业

3、提问学生:说说我国有哪些水电站?(三峡葛洲坝等)拓展考察学生认知能力。

五、教后记

最新范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秀3篇】02-28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02-26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7篇】02-26

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优秀7篇)02-25

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9篇)02-23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精选8篇02-22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教案4篇02-17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优02-16

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6篇】02-14

八年级物理教案最新3篇02-11

71 3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