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论文 旅游论文范文(精选10篇)

2023-12-12 18:39:24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外齿旅游,各位,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分享了旅游论文范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为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旅游毕业论文 篇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

【分类号】F590-4;G712.0

目前,社会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大量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进入市场。根据中央国务院发表的教育改革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大力改革职业教学,培养出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建设、生产、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在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够,缺少实战经验训练,教师缺乏对市场情况的把握,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单一,无法解决根本上的实践技能培训问题。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为旅游人才的输出提供教育保障。

1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现状分析

1.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旅游专业涉及到旅游管理、服务等学科,用同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旅游人才只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背景,在初级阶段,旅游业不够发达,旅游学科不够成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节省了人力,符合社会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有中国游客,也有外国游客,这就需要旅游人才掌握多门语言知识,如果依然沿用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和时代的发展脱节,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精,知识太过繁杂,旅游专业知识停留在一个初级层次,旅游人才不够专业,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

1.2 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

旅游业属于社会服务类行业,比较注重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需要旅游工作者结合理论知识讲解旅游资料。很多高职教育旅游教学知识无法学以致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新的旅游景点被开发出来,环境变化必将带来旅游知识的更新,因此旧的知识体系需要淘汰或者扩充,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时仍然学习旧的知识内容,学生无法掌握实际旅游知识,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书本知识和实践不能结合起来,无法提高旅游人才的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

1.3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高职院校把所有的课程一锅烩,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比较少,没有重点突出旅游专业课程,旅游服务和管理课流于形式。现场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很多学生只是在学校周边进行考察,由于教学环境和经费的影响,没有针对一些特定的旅游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导致知识认知不足。实习课程不足,很少安排学生进入旅行社实习。关于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L庋⌒蘅伪戎仄低,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缺少了解,课程体系比较驳杂,设计不合理。

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作为劳动力密集的新型产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截至到 2015年,我国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500万人,就业人员的数量非常庞大。中国旅游局发表的报告表明,旅游行业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0%左右。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拉动内需,吸引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为我国GDP的增长创造了极大的贡献。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未来市场潜力对旅游人员要求提供了要求。目前,旅游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短缺问题,有很多旅行社都是在社会上直招的人员,虽然社会经验丰富,但是缺少系统教育,对很多专业知识不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正当操作。但是社会和政府还未关注到这一问题,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进入旅游行业的意向,毕业生数量和就业人员数量达到1:8。旅游行业很难招到高校毕业生,人员管理流程不够合理,有很多企业内部员工跳槽,或者因为工资待遇过低,转行。

根据当今旅游产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现状分析,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水平素质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对云南省旅游行业调查统计得知,云南省各处旅游景区达到723出,各类大小旅行社有1856家,酒店达到3548家,餐厅的数量达到4236家,云南省的旅游业发展呈现一种稳定、快速增长现象。

云南省旅游行业调查统计表

旅游行业 旅游景区 旅行社 酒店 餐厅

数量 723 1856 3548 4236

通过对100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调查显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不协调现象,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25%%是初中水平,15%是高中水平,10%是中专水平,30%是大专水平,还有20%是本科水平。

100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调查统计表

文化水平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 本科

人员比例 25% 15% 10% 30% 20%

3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目前,全国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很多本科院校来说,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存在很大的就业压力,高职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20万,待业人数约为120万,占总人数的30%。到2012年,高职毕业人数增加到510万,比2011年增加了90万毕业生。而201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数量达到560万左右,比2011年的510万增加了50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媒体调查报道称,2014年的高职毕业生有670万左右,有六成高职毕业生面临失业。2015年有700万毕业生,随着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越来越困难。为了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很多地方政府出行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对促进就业没有取到很好的成果。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深入调查,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3.1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调查显示,很多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虽然毕业后分配了工作,但是大部分被分配到小型旅行社,在这种小型旅行社中,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各种福利待遇比较低,缺少前辈的带领学习,直接由毕业生带团,前期培训工作不足,很多毕业生在带团时遇到问题,无法解决问题,不知道怎么和客人沟通交流。还有一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比较看重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前景,追求名牌大企业和国家事业单位,对一些小型私人企业没有工作渴望,认为只有在名牌大企业中才能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学到一些专业技能知识。但是事实与想法相反,很多大型企业对于人才有着很高的标准,需要具备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高职毕业生刚刚进入社会,对市场的一些岗位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选择工作时,容易落选,导致失业待业。高职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旅游企业需求不匹配,需要在企业中从零开始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

3.2 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外语水平薄弱

通过对一些旅游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求职障碍这一类问中,有40%的高职毕业生选择“缺乏旅游专业知识”,有30%的高职毕业生选择“缺乏实践经验,不懂工作流程”,还有30%的毕业生选择“缺乏工作经历”,这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实践锻炼,不了解旅游行业的具体工作流程,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是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疑虑。

同时,旅游专业有50%的毕业生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外语水平非常薄弱。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把知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基础上,没有时间和环境学习外语知识,外语表达能力不足,但是旅游行业需要接待大量的外国游客,必须掌握外语生活用语,才能在旅行途中正常交流,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外语水平薄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就业。还有部分旅游企业把外语水平作为招聘的硬性指标,必须对外语进行考核。

4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的意义

旅游行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精神消费必将成为人们的生活需要。我国地域辽阔,各种旅游资源丰富,国家对于旅游业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加强对旅游业的建设,把旅游业培养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

旅游行业作为服务类行业,需要社会应用型复合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产生了冲击。在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中,重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是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时代进步太快,无法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必须把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5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的建议

5.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复合人才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的旅游实践技能。大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实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岗位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把人才培养模式划分开来,明确每一块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既有服务类人才的培养,也有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同时要结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定期对旅游市场进行考察,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5.2 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教师在旅游教学之前,必须查阅大量的旅游素材和地域资料,尽可能在备课中把各处旅游景点了解清楚,然后给学生讲解相关地域知识,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掌握第一手旅游资料。

教师在讲授旅游线路基本内容之后,可以放一些导游讲解词的视频给学生观看,然后指定一个旅游线路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讲解,老师和其他的学生对讲解情况进行点评,强化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全面化、精细化,把专业定位区分开来,重点培养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可以把市场上热门旅游职位如导游、旅游策划、旅游商务和景区宣讲等结合自己的专业共同发展。

5.3优化教学课程

根据旅游专业的教学特点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包括景点介绍、地理文化、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文化和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分成不同的模块教学,当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后,再安排学生进入实践课程,锻炼实践专业能力。分层次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可以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补充一些专业性课程。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着重学习一些旅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旅游专业的基础技能,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就可以开展专业性实践教学,定期进行一些职业考核和职业竞赛,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5.4 加强专业实践

在旅游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结合起来,适应旅游工作岗位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实践课程和实训基地,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校内实践课程建设,例如:旅游景点考察课程、导游模拟大赛、旅游服务模拟课程。二是和校外旅游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旅游企业中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获取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根据理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融入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旅游R档闹识和技能。

6 总结语

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旅游教学改革,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怎样改革旅游教学,需要各个职业院校对旅游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国政,杨磊。 慕课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01:123-126.

旅游论文 篇二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英语情景教学方法与问题

一、旅游英语的几个特点

1.实践性强。我们常讲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theorymustbeintegratedwithpractice),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导游员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要身体力行。导游员被称为民间大使和形象大使,他们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即使他们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中,这不能称为是合格的导游人员。

2.专业性强。毋庸置疑,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深厚的旅游专业知识。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及旅游资源、旅游规划、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等各个部门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果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对旅游专业英语的学习和理解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3.综合性强。旅游业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庞杂,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建筑、宗教、园林等多学科的知识,笔者所见到的几本教材中基本都是按照旅游的六大要素将上述知识融入其中,构成一个整体。

二、旅游情景英语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便成为教学重要的环节之一。上面已经说过,导游员的工作实践性很强,也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下发生的,如在机场接送旅游团,如何致欢迎词和欢送词,入住宾馆、沿途导游、景点讲解等等,笔者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将情景融入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我就举其中一例,Unit11WaterTour:Lijiangriver。

1.背景介绍(backgroundinformation)

这是每个单元的知识铺垫及信息补充,使学生对水这一自然资源有个整体的了解,它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江、河、湖、海、温泉、瀑布,每一类都列出最有特色的例子,如:长江、西湖、济南的趵突泉、贵州黄果树瀑布,再细分到每一项,如:西湖十景都有哪些,并将英文翻译展示给学生看,每个单元我都遵循这样的顺序,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并运用ppt文档课件,先展示图片后介绍。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传统的那些模板显的很陈旧,样式也很老套,教师可以在平时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将自己喜爱的图片或者有趣的适合旅游英语教学的图片保存起来,自己制作成ppt的文档备用,最好图片的选择能和每个单元的主题相关,这当然需要花很多工夫,但物有所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2.具体课件讲解(detailedexplanation)

本单元介绍的主题是名闻天下的桂林漓江山水,文章中主要是将读者作为游客,带我们游览甲天下的风景,青山、秀水、奇石、倒影…,文章的叙述更倾向是一篇现场导游词。为了能让学生对漓江的山水有个整体的认识,我又将相关的景点介绍融入其中,如芦笛岩、象鼻山、七星岩等,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模式。3.情景演绎(situationalpresentation)

这是最为困难的一个步骤,属于产出的过程。在结束每个单元的讲解后,我都会安排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操练,可以进行groupwork,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roleplay),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种方法是将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再将它们讲出来,每次课的前10几分钟我都是这样做的,这样能达到温习书本知识的效果。但在笔者教授的过程中,学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有的学生过于拘泥于教材内容,还有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在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在教学中如能加入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讲解,可以在与外宾交流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避免冲突,不至使双方很尴尬。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相对比较单一

大多数旅游英语专业的教材只是针对本省或是某个地区,没有全国范围内对景点的整体介绍,而且相同的主题在介绍的时候语言几乎都是一致的,缺少参考的教材;一部分教材把较深的旅游专业知识全盘译成英文,这对没有旅游专业知识铺垫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很难理解,而且像高职高专这样的职业院校,这样的纯理论的东西显的不太实用,应将具体的景点介绍加入其中,把好词好句重点讲解,如能背诵更好,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另外,如能出版些各地风光片的英文版光盘,再加上导游员的现场导游,学生可以模仿,或者如有静音功能,让学生根据拍摄的风景来配上自己的讲解,这样对于技能的要求又有进一步的提高,适合那些基础和能力都较高的学生。

2.缺乏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

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是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英语专业毕业,专门学旅游英语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很难把握课程的侧重点,或者是把握的不够,可能在学期初还是以学生为主,而渐渐地就变成了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又成了鸭听雷般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老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不断积累经验,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老师也可以深入到第一线,亲自体验为别人服务所带来的愉悦,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

3.缺少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大多数的开设旅游英语专业的学校,其教学与实践基本上都是脱节的。首先传授理论知识,然后利用其他的学期进行实践。如果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实习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持,所以大多数学生都需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去总结,这样就耽误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赵宝国,谭晓蓉。21世纪使用旅游英语教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篇三

国外类似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又被称之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物质遗存作为体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遗产旅游在欧美出现及盛行,推动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在西方开展。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遗产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由此成为研究的中心议题。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管理、社区参与和市场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研究。Bronwyn,J.[2](2004)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讨了文化遗产认同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节日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作用。(3)参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各主体利益差异研究。Heidi,D.[5](2001)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时,遗产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则研究了文化遗产相对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意义。(4)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5)旅游对文化遗产的诊释。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凯尔特”主题表述在威尔士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Myra,S.E[11]以马里世界文化遗产地PaysDogon在旅游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为例探讨了旅游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影响:Halewood[12](2001)以“维京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持续升温,国内学者也开始侧重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间整合和市场营销的研究。而目前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冯淑华[13](2002)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吴文智[14](2003)则系统阐述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2)古村落(古镇)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旅游策划的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包括:(1)多数学者侧重于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李丽雅[15]12003;孙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阳建强[19],2001)(2)有学者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竞争合作模式。(陶伟[20],2002)(3)有学者通过对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蒋志杰,(4)有学者通过具体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阮仪三,1996[22],1998[23],2001[24];陆志钢[25],2001

三、西塘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古镇文化旅游策划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经过十余年发展,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是华东区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乡风貌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与本区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黄金周”周庄旅游接待人数仅次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名列全国第三。

2)一些江南水乡古镇通过挖掘本地区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江南水乡古镇历史环境的保护,使当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也使旅游者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江南民俗,并处处体验着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环境。如2001年至今乌镇先后成功举办香市、花车巡游、烟花大会等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3)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开展带动了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西塘传统产业的展示性表演极大促进了当地销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业的发展。于江南水乡旅游产品而言,其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传统集合。这些元素通过整合从诸多方面反映出水乡传统的内涵。虽然从旅游的6要素层面来讲,西塘旅游产品可以是具备多重核心传统的旅游产品,但从文化旅游资源角度来分析,传统只具有一个核心。差异化构成旅游传统。

2.文化差异化就构成文化旅游资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乡古镇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水乡民居文化的独特化。这一独特化不仅体现在单体的房间或宅院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水乡古镇的整体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邻里,水、陆平行,呈棋盘状格局。西塘古镇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西塘的长廊是江南水乡给人的最初映像,水乡古镇是在这一格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在文化层面产生差异,进而产生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与根源。正是通过在民居文化这一层面上的差异,才衍生出了江南水乡古镇在其他层面上的差异[26]。

2)建筑文化

从其文化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它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密切。无论是单栋的民居还是古镇的民居总格局,都会联系到各类的建筑。以桥为例,每个古镇都有桥梁,且各时代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桥梁是水乡生活的必要设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时强化桥梁的观光,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各类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还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类商铺(万盛米行等)等其它各类建筑。这类建筑与民居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它们是给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饮食文化

造成这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继承性的原因有三个:

1.江南水乡的饮食习惯拥有浓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鲜为特色。对于非水乡地区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传统。

2.从历史上来看,西塘古镇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超过10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当地风俗习惯的区别,产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称相异的饮食文化,其最具传统的部分是这些食品的文化内涵。

3.饮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会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闲为目的游客的作用。

旅游毕业论文 篇四

一、旅游本科教育现状

1.旅游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仍然是“外延式”增长模式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旅游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扩展很快。仅从近五年看,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和校均在校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五年来,由于受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各地职业院校合并力度的加大,旅游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减少了27.1%;而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则呈现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增加了136.4%,在校生人数增加了269.8%,校均在校生人数也增加了56.6%。这说明旅游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实力有所增强。但近五年来,校均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小于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幅度,反映出随着旅游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张,单个旅游院校的规模虽有扩大但发展仍然比较缓慢,表明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是“外延式”数量增长模式,而非“内涵式”的发展。这种外延式发展的结果是,各地的普通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基础上纷纷组建或改建旅游系(专业)但成立后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旅游高等教育的质量难以提升,难以根据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适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旅游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实际上,对于旅游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没有明确的定位。虽然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

也就是说,旅游本科教育既要培养面向市场的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然而,旅游本科院校在按照这种要求进行培养目标设计时,往往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培养的人才究竟是应用型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型人才,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其次,即使是明确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院校,往往由于缺乏对旅游行业特点的深刻理角解其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表现在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培养出的本科生显示不出应有的水平和能力,与专科生甚至中专生之间在许多方面并无明显区别,在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还不如专科生,难以适应旅游行业和社会对旅游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

再次,从现阶段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来看,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最受旅游企业欢迎而且需求量最大的是专科层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他们所具有的稳定的职业思想、适当的期望值、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的意识以及从事管理的潜在能力等,更适应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的要求。[4]而在目前的旅游高等教育中,存在不顾旅游企业的接受能力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盲目攀升办学层次、争办旅游本科教育的现象,导致培养出的大量本科毕业生去干专科生甚至是中专生的工作,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本科生不安心于操作层面的工作,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3.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管理是归类在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大类之下的一个学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设置上,管理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理论。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向的设计就容易出现各种偏差。一是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原本应该重点加强的学科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却被大大压缩,用更多的课时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由于学生过早、过多地进行专业学习,造成旅游专业一些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不足,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发展后劲。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上为了与旅游专科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开设了许多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忽视对学生进行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本科生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任职要求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其尽快地脱颖而出。三是为了迎合旅游企业目前的现状,开设过多应用性强的课程。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培养出的本科生,虽然在行业基本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但是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比较薄弱,缺乏发展的后劲与潜力,同样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

4.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行业基本素质和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服务的具有综合服务性的行业。作为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服务技能,才能搞好服务。同时,旅游企业更注重从基层提拔有实践经验、有管理能力的人作为经营管理者或服务管理者。对本科生进行行业基本技能训练,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进入旅游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更重要的是为旅游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学实践环节还应该注重对本科生进行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态度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培养。这样的行业基本素质的训练,不可能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突击完成,而需要在整个大学阶段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内容自始至终地坚持进行。

目前,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采取的形式主要是:一是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进行训练。二是实验室教学,如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导游实验室等。这两种方式一般是随课程的进行,将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与模拟训练相结合。三是到旅游企业

实习。这种方式既包括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到企业去实习锻炼,又包括毕业前集中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到旅游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有的院校对实验室建设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建起各种模拟实验室,保证了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但也有一些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建立起实验室,许多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只能流于形式或者不能实际进行,使学生的服务技能训练的质量大大降低,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的教学实践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是操作层面的服务基本技能,如:饭店的前台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以及旅行社的导游服务技能等,极少涉及管理性实践,学生往往无法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旅游行业实践紧密相结合。同时,本科生毕业后长期从事服务性的操作层面的工作,心理上难以产生认同感,这是造成本科生毕业后转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学生的想法是:“实在不行了再做旅游。”旅游专业的本科生把旅游行业作为就业的末位选择,造成旅游人才的大量流失。

此外,毕业实习多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一般为三四个月。此时由于学生面临着就业的现实问题,而且就业又往往不首选旅游行业,难以安心实习,所以造成实习时间较难保证,实习效果受到影响。

5. 旅游本科毕业生的行业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

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但是,以培养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的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本科生,却很少留在旅游企业。旅游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在本行业就业的比例越来越低,即使在本行业就业,往往也是流失严重。据有关人士对一些旅游高等院校的调查显示: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5旅游本科毕业生的业界低就业率以及高流失率现象与旅游行业蓬勃、迅速发展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这种现状对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正日益显现出来。比如,由于选报旅游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学校已经出现了旅游专业招不到学生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新建的旅游专业就出现了这种窘况。因此,有的学校缩小规模,减少招生人数;有的学校的旅游院系与其他专业合并,甚至停办旅游专业。部分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不安心本专业的学习,在校学习期间要求转专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旅游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不明确,教学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与旅游行业发展相适应。

6.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旅游专业本科生在旅游企业的招聘和使用中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以笔者亲历的一次旅游景区招聘活动为例:某景区为加快发展,急需旅游市场营销策划人员、计算机和文秘工作人员以及表演队的主持人等方面的人才。而在笔试与面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竞争市场营销策划岗位,经贸外语专业学生竞争文秘与主持人,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计算机和文秘工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则显现不出明显优势。其所能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从事,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却难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应工作。还有旅行社的导游工作,外语、中文、历史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宾馆饭店的管理工作亦如此。

这就形成一种单向替代性的局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各部门可以替代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旅游本科毕业生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类学生的能力。[6结果造成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选择范围日渐缩小,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能力不强,不利于个人今后长远的发展。而这种示范效应又给以后的学子们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旅游院校招生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流失严重,形成恶性循环,使旅游院校的办学处于一种更加尴尬的境地。

二、关于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考

1.控制总体规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在旅游高等教育已经颇具规模的情况下,解决好旅游高等院校的合理布局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如何将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使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合理布局,发挥其最大效益,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是规模的控制。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院校数已近500所,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形成了较大的总体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真调查研究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旅游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制定出科学的旅游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规划,在审批时把握好尺度,既使旅游高等院校教育有适度的超前发展,又对快速的数量扩张有适度控制,以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协调。与此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旅游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力争培养出一批特色鲜明,得到旅游行业内公认的知名品牌院校。这种宏观调控,有利于单个旅游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使旅游高等教育由以往的“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其次是结构的调整。从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从旅游行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前景来看,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企业需要一定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但需求量大的往往是技能型、服务型或服务管理型人才,这与旅游专科、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为吻合。目前,各高等院校纷纷升格或新建旅游本科院系(专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格把好审批关,使我国的旅游教育体系形成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结构。这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不仅可以和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正确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旅游院校根据其各自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适用型人才

旅游学科是一个涉及面较广、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这种学科性质造成了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宽泛性。在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上,一方面需要给学生打下一个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需要培养出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满足旅游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专业设置问题是旅游本科院校首先必须进行研究的一个课题。目前,旅游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其特点是: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培养综合能力。二是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强化专业,加强专业教育,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培养专业实践能力。。71按照第一种模式,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保证学生就业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旅游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的前两年与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样学习工商管理、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从大学三年级开始进行旅游专业课程的学习。

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特点。不仅具备从事旅游工作的能力,还具备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扩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不足之处在于专业设置过宽会使学生的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特点不太突出,实践技能欠缺,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学生在业界的流失率较高。按照第二种模式,主要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保证学生就业后能适应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学学习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课为主,而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则少开甚至不开。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特点。学生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发挥其专业优势。不足之处在于专业培养面过专、过窄,虽然具备了从事旅游业务工作的能力,但是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不强,即向其他专业领域扩展时缺乏竞争力。

在进行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各旅游本科院校不应盲目地决定采用何种模式,而应该根据本院校的性质及办学目标,设置切合实际的专业和培养目标。[7但是从普通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从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前景、以及从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竞争的长远发展的后劲来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应是旅游本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在专业设置中需要加强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在保持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应注意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对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西方经济学及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等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及旅游学类的核心课程投入较多的课时,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而对于旅游专业课,则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性、科学性,改变目前专业课开设过多、过细以及大量课程内容重复的状况。正确地处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一方面可以突出旅游学科的整体性特征,使学生具有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给学生打下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立足旅游、拓宽专业领域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较广的就业选择范围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出本科层次“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与培养目标设置具有适用性、前瞻性。

3.加强本科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在强调旅游本科教育应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行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这主要是通过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来进行培养。

在国外的旅游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旅游本科院系都为学生安排有一定的实践时间,如300~800小时不等,而且形式灵活多样。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安排得较为分散或者时间较短,影响技能训练的效果。因此,旅游本科院校首先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建立中西餐饮实验室、食品营养实验室、酒店客房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模拟信息系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校内的基本技能训练场所。其次,对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导游业务课可采用现场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对导游讲解、导游业务流程和服务规范有一感性的认识,对导游这个职业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再次,旅游院校还应注重与旅游企业保持稳定和紧密的联系,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及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既可保证实习计划的顺利实施,又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条途径。最后,要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毕业实习是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但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较难选择。若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上只能有三个月左右,而且学生面临就业,不安心实习,使实习易流于形式,并会引起实习单位的不满;若安排在第六学期,虽然学时上可以保证,但许多大三的学生已开始考研准备,实习仍不安心,实习效果也大受影响。因此,各旅游本科院校应对毕业实习加强管理。一是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实习时间。二是应为学生联系到行业内管理规范的优秀企业去实习,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真正学到先进的管理、规范的服务,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从纪律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切实保证实习的质量。

4.重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为旅游业输送合格的专门人才

旅游类论文 篇五

关于兼职时间的选择,62%的学生选择在周末进行,26%的学生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12%的学生则时间不定,会因为兼职而请假。关于如何处理兼职与学业的关系,39%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41%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小,14%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仅有6%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关于兼职的收获,60%的学生表示很有收获,31%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的收获,9%的学生表示基本上没收获。关于兼职过程中有未遇到过问题,72%的学生都表示遇到了一些难题。对于兼职所获得的具体收获以及兼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则另行设计了两题开放式问题,希望被调查学生具体填写。87份有效问卷中,82份问卷对兼职所获得的具体收获进行了填写,62份问卷对兼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填写。笔者对学生所提及的收获与问题,进行了分类总结。汇总后,针对这些问题,请教了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并与旅游类专业的任课教师、部分学生管理干部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从事兼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补贴生活费用这一功利目的外,了解社会、学以致用、提高素质是一个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确实,兼职对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兼职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特别是优秀导游员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按照加拿大著名旅游学者帕特里克•克伦(PatrickKaren)的观点,作为一名导游员,其综合能力与素质非常重要,因为导游员应集“专业技能和知识、机智、老练、圆滑于一身”。导游工作所面对的客人非常复杂,可以说是“三教九流”都有。另外导游工作的特点是独立性,很多时候都要一个人对问题做出处理。因此,导游的交际能力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学生走出校园,从事兼职,使得他们要与很多各类社会人士进行沟通与交流,对于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无疑非常重要。在兼职过程中,显然会碰到很多在校园内不可能碰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能自己对事件做出独立的分析判断并采取果断的行动,不可能像校园内可以依赖老师或同学的帮助解决问题。这有助于他们突破自我限制,提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兼职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等优秀品格,这也是一名导游员所必须具备的。

有助于培养劳动观念和节俭意识在兼职过程中,学生通过辛苦的劳动,在获得收入的一刹那,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喜悦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美德和勤俭节约的意识。有助于丰富人生阅历作为一名导游,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但阅历这东西并不是老师能在课堂上教的,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磨练才能形成。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走进社会,显然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经历,增强阅历。有助于增长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导游的知识面要很广,可以说天文地理的知识要无所不知。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旅游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之外,还要多走进图书馆,多读书。但这还不够,因为知识不仅源于课本,更源于社会实践。社会是一个更大的课堂,兼职过程中,学生至少能学到一些社交礼仪、服务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学生从事专业对口的兼职活动,那么效果则会更好。因为这样一来,他们能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去,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检验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另外,他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哪些知识需要弥补,从而增强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有助于培养纪律观念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比较松散,再加上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纪律观念不强,使得“旷课、迟到、早退”等违纪现象屡见不鲜。但到了社会上去兼职,兼职企业显然会要求学生对所分配的工作任务高度负责,严格遵守岗位条例规章,学生的纪律性会因企业的严格管束而得到增强。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心理健康已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所忽视的。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正处在“青年骚动期”,又由于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乡,首次开始独立生活,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很不稳定的。大学生通过兼职过程中与各类社会人士的交往,能够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性格也会变得开朗,使他们变得更为自信与从容。另外,兼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些困难能够磨练他们的意志,并有助于他们克服个性上的一些缺陷。有助于更好地就业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更是处于劣势。学生参加兼职,多了一些经历,能够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多了经验优势。另外,通过兼职,他们能够较早对各种工作与企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少了一些盲目性。同时,对于一些在兼职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用人企业可能会优先选择他们在企业正式工作。

旅游论文 篇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而作为旅游业软环境之一的旅游保险却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影响了旅游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旅游保险的收入过低。2000年,我国旅游收入超过4000亿元,而旅游保险的收入,以市场份额最高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例,也仅为5888万元。由此推算,中国旅游保险的保费收入不足1亿元,仅占旅游收入的0.025%。2001年,全国国内出游的人数7.84亿人次,旅游收入5566亿元,按每人购买10元的旅游保险计算,一年就该有70多亿元巨额保费收入,而实际的保费收入却只有这一数字的20%左右。2002年,国内旅游收入为3878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8.78亿人次。如果以现行旅游保险较低价格10元推算,国内旅游保险费总收入可达87.8亿元。可以清楚地看出,虽然旅游业收入近年来每年都以迅猛的势头增长,但是旅游保险的收入却增长缓慢,与旅游业的发展不相协调,旅游保险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2、旅游意外保险险种少,产品单一。目前我国的旅游意外险险种主要有四大类:旅游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旅游意外伤害保险、住宿游客人身保险、旅游救助保险。其各自的内容见表1。这实际上是以普通的意外伤害保险来代替旅游保险,旅游保险的自身定位不清。这些险种无法涵盖旅游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比如旅行中行李遗失、证件遗失、因行李及证件遗失而引起的额外的旅行及食宿费用、对他人的伤害及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等。

3、开办旅游意外保险业务的公司较少,且旅游保险业务得不到重视。我国的旅游保险有旅行社责任保险和旅游意外保险两种,分别属于财产险和寿险,由于我国法律规定财产险和寿险必须由不同的公司经营,所以它们分属于不同的保险公司。目前,国内只有三家比较大型的保险公司经营旅游意外保险业务,它们分别是太平洋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二、我国旅游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1、游客保险意识淡薄,投保积极性低,主要是因为游客的保险意识薄弱,侥幸心理强。这导致热旅游、冷保险的重要原因。游客通常认为,外出旅游就几天的时间,根本不会出事,犯不上自己掏腰包买保险,或者认为买保险不吉利。

2、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业务不重视。由于旅游保险本身具有保险期限短、赔付率高而利润低的特点,造成保险公司对开办旅游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在旅游保险的宣传、险种的设计开发、销售方式的开拓创新方面都显得不太重视。此外,就是保险公司对旅游风险的控制技术水平较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多数的旅游意外险只针对旅行社团体进行销售,而对于自助游的散客暂不承保。这是因为团体险可以使保险公司通过简单的承保程序为大量具有相同风险因素的人提供保险保障,而自助游旅游者由于身体素质、文化背景、旅行经历、旅游目的地各不相同,所以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为保险公司选择承保对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由于风险控制水平比较低,难以对旅游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很多保险公司旅游意外险产品都将被保险人从事潜水、跳伞、滑翔、登山、攀岩、探险、狩猎、蹦极运动、武术比赛、摔跤比赛、搏击、特技表演、赛马、赛车作为责任免除条款,而这些风险系数较大的项目正是随着野外生存游、生态游日益流行的今天,旅游者们最希望得到保障的方面。

3、旅游保险的险种存在问题。在旅行社责任险方面,它的费率是确定的,缴费实行一刀切。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如:旅游期限长短、风险大小、旅行社的经营情况而有所变化。由于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旅行社大打价格战,有些短线游的纯利润平均只有人均5元钱左右,甚至更低。因此,规模较小的旅行社有时一年赚不到钱,甚至会是亏损。而旅行社责任险又是强制性保险,至少2万元的保费对于它们是一个不小的包袱。这就使旅行社陷入了不得不买,可又没钱买的尴尬境地。一些规模较大、收入较高的旅行社就比较愿意购买旅行社责任险,用以转嫁自身的风险。另外,旅行社责任险的条款本身也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如游客自由活动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责任,因为这不属于旅行社的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究竟是旅行社的责任还是游客的责任,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而责任归属不明确,保险公司就可能拒赔。另外在在旅游意外险方面,险种不够完善,覆盖面较窄。

4、旅行社经营不规范。一是因为旅行社的经营还存在着不规范经营的因素。旅行社为了招揽更多的游客,常常会夸大旅行社责任险的保障范围,当游客发生的事故属于旅行社主观扩大的保险责任范围之外时,保险公司就会拒赔,这就容易引发法律纠纷,从而损害保险公司和游客的利益。二是旅行社应该在理赔中承担及时提供相关证据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这一点上,一些旅行社认识不足,旅行社出了事故后理赔不积极,直接导致了理赔难。

三、发展旅游保险的对策建议

1、加大旅游保险宣传力度

旅游者对旅游保险的态度冷淡导致旅游保险市场需求方面的匮乏。针对这种状况,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及媒体要对游客或潜在的游客进行旅游保险的宣传,既需要保险经营者和政府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又需要通过大量的风险事故来教育民众,加快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强化其保险意识,使其既愿意投保,懂得购买适合出行的保险,又熟悉一旦事故发生后理赔的程序。2、加强保险公司服务功能。这主要指的是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第一、在销售服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保险产品销售渠道过窄。大力发展旅游保险,保险公司必须改善与拓宽其销售的渠道。可以让旅游保险产品上银行柜台。现在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与国内银行签订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多为销售保险公司的分红险与投连险。保险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合作伙伴关系,让银行销售相关的旅游保险产品。银行网点众多,银行销售旅游保险产品,既可以有效地节约保险公司的成本,又方便了游客投保,游客可以在银行办理支付款项时,既可办理旅游保险,同时还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实乃“三赢”之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要积极地发展网上投保业务,推进旅游保险产品的销售。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网上投保可以有效地节省营销和广告成本,减少中介环节和由于利益驱动给保险公司和游客带来的风险。24小时全天候在线作业,可以使游客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投保。目前,国内各保险公司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网上投保方面,如购买了泰康人寿的“旅游救援保障计划”的游客,出游前只需要登录“泰康在线”填写有关出游信息,公司就会根据客户提供的E-mail地址将电子保单及时发送到其信箱中。平安保险公司在2002年9月推出了旅游自助卡,它将保险产品的外在形态设计制作成为配有账号和密码的保险卡,游客在出游前,登录平安“PA18”网站,填写相关的信息。自助保险卡的最大特点是购买与消费相分离,即“平时购买,用时投保”。第二、在售后服务上,保险公司的核损、定损及理赔一定要及时。如果保险公司的这些售后服务跟不上,将会对游客造成损失。游客的出游时间较短,流动性较大。游客可能在一个地方投保而在另一个地方出险;甚至可能是在国内投保,而在国外出险。这些都为保险公司的核损、定损及理赔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个保险公司之间要加强合作,包括国内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国内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合作,利用各自的网点优势,快速核损、定损,及时理赔。

3.加快旅游保险产品研发。现有的旅游保险险种远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变化和增长的需求,只有产品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才能从本质上改变供应者的尴尬境地,所以保险公司应在产品开发上下大力气。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1)加大新险种的开发力度,将旅游保险服务延伸到吃、住、行、游、购各个环节,深化现有产品之间的互补性,形成系统的旅游保险链,为游客提供全面保障。(2)扩大旅游意外险的承保范围。保险公司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对旅游险市场和旅游险条款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出不同的保单,尽可能为所有的游客提供合适的保单,并可以将自助游游客纳入保障范围,针对团体、散客以及公务旅游者的不同旅游特点设计不同的保险条款,确定不同的费率,加强风险防范。(3)针对特定的旅游项目设计单项保障。像过去不提供保险保障的探险旅游、野外生态旅游、漂流、登山、峡谷旅游等,随着人们旅游方式的转变,现在此类项目已日渐流行,旅游者们对此类项目的保险也是翘首期盼,保险公司可设计此类项目的相关保险,将过去不可承保的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也为保险公司带来利润。

4.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推进我国旅游保险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旅行社办理旅行社责任险的监督与检查,要将旅行社是否开办旅行社责任险作为对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在向旅行社办理经营许可证的时候、在进行旅行社业务年检的时候,要对于没有投保旅行社责任险的旅行社进行必要的惩罚,以有效地提高旅行社办理旅游保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采取措施,依法督促旅行社向游客推荐旅游意外险的责任和义务,使旅行社在普及旅游保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尽快制定出一些关于旅游质量评判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在归属责任时更加明确,节约时间,节省人力物力。

论文关键词:旅游保险;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旅游保险是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旅游保险的现状,并分析了我国旅游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旅游保险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崔连伟.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保险业的思考.旅游学刊.

[2]李红雨.对发展我国旅游保险业的思考.经济师.

[3]张广海,张哲.我国旅游保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全国商情.

旅游类论文 篇七

目前在不同层面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创新创业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纳入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

第一,创业教育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度较低。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及岗位群的分析往往只限制在当前旅游行业较为缺乏的初级岗位上,很少有院校将自主创业、独立就业,或是一些新兴职业纳入其中。这样就使得在课程设施、培养方式、资源配置上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第二,课程体系往往难以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目前院校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只是在原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加入创业的章节,或者仅仅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这显然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第三,旅游院校“2+1”、淡旺互补等培养模式限制了在校教学时长,学生往往只在校学习两年就要转入实习或教学实践,这使得原来的课程都在一定程度在进行压缩,所以增加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难以被院校接受。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比较模糊。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之间关系,往往缺乏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目前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劳动力的缺乏,使毕业生往往是供不应求,因此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动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较为缺乏

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必须具备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或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但从旅游类职业院校整体来看,这部分的教师数量较少,师资也严重不足。目前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主要是由辅导员来承担,从属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创业教育,也有着比较浓重的思政教育的性质。与此同时一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双师资格的教师却过多地承担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从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载体的缺乏也制约了这些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存在障碍

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和实践平台,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在课程上接受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还要能够将之运用于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中。从院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平台来看,大部分院校已经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仅仅满足于一般实训的使用条件,却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使用要求,学生要利用校内实训设施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一些院校出于维护设施的目的,不支持学生利用实训场地从事创业或者经营,由此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客观上带来一定阻碍。而在校外创业条件上,由于创业成本的缺乏、市场竞争激烈、缺乏相应的政策或者资金支持,学生往往从事较为简单的创业实践。但是学生的创业实践却极易触犯市场和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无法得到学校的支持。除此之外,学生的创业实践也难以与行业相对接,旅游企业一般也很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四)学生创业兴趣不高,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不仅是由于创业条件和平台的缺乏,也与学生创新创业动机不强、意愿不足、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首先,学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塑造学生技能以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员工教育”,而没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育学生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管理者、掌舵者。因此在学生的潜在心理中,就比较缺乏大胆去创业的意愿。其次,学校的教学安排压制了学生创业的动力。在实施“2+1”的职业院校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将课程压在四个学期内完成,除此之外学生还要面临着普通话、计算机、英语和职业资格证等考试,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难以抽出精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最后,创新创业要求有一种允许犯错、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而这与我们一直以来要求精确、准确和规范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矛盾的。我们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将失败和错误看成是耻辱,这使得他们宁愿选择不犯错,也不愿意去冒险,这与创新创业的精神不不相符的。

二、路径和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要破除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难题,要坚持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两个方面起头并进。

(一)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离不开多个层面对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将重心放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还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鼓励学生打破束缚勇于追求与众不同的事业;在学生管理上要强调规范与灵活性并重的形式,对于由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应设计出一套管理办法,扫除管理机制上的障碍。

(二)以实训教学为平台,整合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不同行业和院校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形式。针对目前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应将创业教育整合进入实训课程当中,真正使创业教育成为技能教育。生产性实训是目前采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生产性实训是一种学习型生产,是专业文化知识获取过程的“理念性生产”体验,也是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性生产、课堂内的模拟实践。在某一个课程或科目的生产实训过程中,过去往往只强调产品的产出,却忽视了生产只是产品周期中的一个环节。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学习过程整合进入生产性实训中,也就是将重心放在“市场调研—策划—计划—生产—销售”整个环节,将实训过程还原为真实的经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打破课程和科目的界限,根据学生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补充理论方面的知识,使创业教育和实训融为一体。例如可利用酒吧、餐厅等实训设施中,学校应让学生承担起经营的责任,通过承包、参股等形式,学生利用设施进行经营并获取利润,学校从中分享利润或收取用于维护设施的管理费,教师对经营过程进行指导和智力支持,由此使学生完成创业和经营的整个过程。

(三)面向行业,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篇八

关键词“:农家乐”;旅游;文化内涵;文化品位

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初“农家乐”这种乡村旅游形式在成都市郊区兴起以来,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在发展过程中“,农家乐”旅游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丰富了中国旅游产品结构,成为了中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相关研究指出,目前“农家乐”旅游存在着盲目建设、缺乏特色、形式单一、品位不高等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难以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在目前“农家乐”旅游存在的这些不足和问题中,缺乏文化品位既是根本的缺陷,又是“农家乐”旅游产品低质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和深度思考的问题。

一“、农家乐”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主要表现

1.盲目建设,破坏乡村资源和环境。乡村资源和环境是“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凭借和依托,任何对其造成破坏的开发建设都会削弱“农家乐”旅游地的吸引力,降低“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但在目前的“农家乐”旅游开发中,却存在着“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开发一些自然资源,导致生态压力增大”的现象。同时,由于农民认识上的偏差,在“农家乐”房屋、庭院等的建设上盲目模仿城市建筑,不仅脱离了乡村本色,而且还破坏了当地的资源和环境。再者,在“农家乐”旅游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水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造成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这些对乡村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现象,使“农家乐”旅游的生态优势逐步丧失,乡村的吸引力逐步减弱,“农家乐”的文化品位逐步降低,影响了“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各地对“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利用。首先,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的利用。即使现在有些“农家乐”也在努力增加文化含量,但多是相互模仿和抄袭,而不是立足本地乡村习俗和风土人情,导致“农家乐”旅游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其次,“农家乐”旅游活动项目档次低、文化含量少、缺乏特色。大多数“农家乐”都是以、麻将主打,辅之以喝茶、聊天、钓鱼等活动。项目开发流于一般,“城市化”、“大众化”气息浓,难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旅游需求。最后,“农家乐”旅游开发与农事文化结合不紧密,对农事文化既挖掘不够,又缺乏有形的展示“,农家乐”旅游离“农”字越来越远。

3.以观光形式为主,参与性活动少。目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多数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层面,产品结构单一,知识性、趣味性差,参与性不强。大多数“农家乐”旅游地的观光农业园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旅游者对田园风光的欣赏需求,但由于不具有参与性,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过程平淡。而旅游者越来越注重对旅游过程的参与和体验,仅靠这种旅游产品是无法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的。尽管乡村民俗文化可以很好地开发一些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但目前多数“农家乐”旅游还没有诸如民俗节庆、民间艺术学习等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

4.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低。“农家乐”旅游的服务是展示“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一个平台。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能给旅游者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树立“农家乐”旅游地在游客心中的良好形象。但是,目前“农家乐”旅游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也还有待提高。服务设施的修建普遍存在着与乡村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服务设施的安全、卫生条件还存在不足。厨房、餐具卫生状况差,提供的饮食也几乎是和城里相差无几的食品和菜肴,缺乏乡村饮食文化特色。同时,“农家乐”经营者还不具备“服务就是品位”的意识,缺乏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服务仪态、服务方式不能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大大降低了“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

二、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对策建议文化品位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新的生长点,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2]。“农家乐”旅游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与它内在的质量和文化的品位是成正比的。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可以使“农家乐”旅游获得蓬勃生机和高附加值,是提高其观光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关键[3],更是“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因此,推动“农家乐”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必须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研究如何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乡村资源和环境是“农家乐”旅游开展的前提,是支撑“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必要条件。因此,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为此必须做到:(1)树立资源保护意识,着眼于“农家乐”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农家乐”旅游开发规划并贯彻实施;(2)树立精品意识,统筹乡村的发展全局,精心设计“农家乐”旅游开发的每个细节,严禁对乡村自然资源盲目开发;(3)注重自然和人文的协调“,农家乐”房屋建筑不能盲目模仿城市住房,而要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弘扬农村建筑文化,修建地方特色性建筑;(4)妥善处理因“农家乐”旅游开展而产生的垃圾、废水等,保持生态平衡、保证乡村的清新、纯洁、自然,维持乡村环境的长久吸引力。

2.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是形成“农家乐”特色、提升“农家乐”文化品位的基础。能否将乡村文化内涵集中展示出来是决定“农家乐”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农家乐”旅游开发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必须首先对当地的乡村民俗和风土人情作充分的调查研究,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开发具有差异性和垄断性的旅游文化产品。而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地开发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打造特色产品,创立优势品牌,改变目前以麻将、为主要活动项目的低层次发展现状,推动“农家乐”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开发要努力展示农事文化,可恢复水车、水磨、鸡公车等一些传统农业工具,还可组织游客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事活动,让他们感受劳动的快乐,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可考虑开发一些民俗节庆活动、民间礼俗展示、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项目,使游客在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时,感受乡村民俗气氛,提升“农家乐”旅游地在他们心中的文化分量。

3.增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心理的日趋成熟,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异域文化的体验,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难以适应人们追求个性和自我的需求,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旅游正越来越受欢迎[4]。因此“,农家乐”旅游开发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开发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活动项目。“农家乐”旅游开发参与性项目,必须立足于乡村文化特色,避免与城市旅游活动趋同,诸如乒乓球、篮球、卡拉OK等活动项目最好少开发或不开发。而应该以乡村农事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依托

,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参与性活动项目。体验农事文化方面,可开发植树、采摘、耕地等农事活动项目,让游客从参与农事活动中更真实地感悟农村,感受离他们遥远的农业社会风貌;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方面,可引导游客参加民俗节庆活动、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学习农家风味饮食的烹饪等,使游客在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从而更加喜爱“农家乐”旅游。

4.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这也是“农家乐”旅游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农家乐”旅游地服务设施的设置*书包范文 www.shubaoc.com*要体现服务至上原则,要与乡村环境氛围相协调,使之成为“农家乐”旅游地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设施的修建要以乡村反映的文化内涵为背景,外观形式要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环境与设施融合,色彩协调;设施条件能满足接待游客规模的需要,布局合理,安全、卫生条件达标。“农家乐”旅游服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服务人员要具有“热情好客的品质,崇尚礼仪的性情,较高的文化修养,周到细致的服务,清洁卫生的习俗”。因此,必须加强对“农家乐”旅游服务人员文化知识、旅游常识和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结语

总之,保护乡村资源和环境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前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关键,注重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保证。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必须从多方面努力,多角度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必将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后劲,推动中国“农家乐”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桂“.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5,(5):151-153.

[2]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3]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50-53.

旅游论文 篇九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从国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来看,尚未找到专门系统研究旅游消费的著作。从近期研究动态来看,也未将注意力摆在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上来。从国内的旅游科学研究情况来看,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相关学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2.从旅游科学进行的旅游消费研究的成果

从旅游科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费现象,已有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旅游消费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费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两个方面,可以说近20年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最丰富多彩的,仅90年代以来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关论文就多达千余篇,论著和教材达30余部。据统计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论文的63.6%为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内容。旅游供给的研究有过以国内国外两种对象的研究,面向国外旅游市场的研究,如谢彦君的工作;面向国内的研究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旅游资源不是很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领域,如许春晓的系列研究。从旅游科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需求的专题论文较为缺乏,谢彦君作过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消费研究以及旅游市场研究等领域,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类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亚菲在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将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间,将旅游地与旅游市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了出来,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关系。

②旅游消费力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关于旅游消费力的研究,国内一般用人均GNP水平与旅游消费关系来探讨,并已成为一个经典范式。许春晓提出“四力诠释”(资源吸力、城市挤力、收入动力、时间助力)观点,细分了形成机制;旅游消费力的实证研究,往往与其它研究夹在一起进行,常见于其它标题下的论文之中。对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一方面,继续对旅游消费的正面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陆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冲击的研究,这一课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华等的工作。

③关于旅游消费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陈传康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之后又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导的陆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费组织形式的研究,目前对团队和散客两种形式都有较多的研究。现代旅游业最初的旅游消费都是力图通过团队形式去组织的,进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团队组织上,有一批成果,如阎纲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费观念明显的变化,散客市场迅速扩大,研究工作随之出现,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开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领域,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消费的人均花费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这些工作也较为分散,可见于旅游开发的现状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刘德谦的工作;当然,对旅游消费群的扩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费总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对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工作中见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苏敬之和石建国的研究。关于旅游产品的精细化以适应提高了的旅游消费水平的研究,有两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一方面从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如陈传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旅游产品加工和包装的研究,如马永立和王晓云的工作。关于旅游消费中审美情趣高尚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虽有人涉足,如陈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见,是一个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关于旅游消费效果优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如谢彦君、沈兵等的工作;对于旅游地开发后各种关系的调查及其协调途径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旅游消费结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费的类型划分和层次认定,如陈传康的工作;旅游消费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还有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卫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专门研究较为少见,多夹于旅游市场分析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有关文章中,如陈传康的许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就涉及这类工作。

二、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鉴于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研究的现状,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导下,由《消费经济》编辑部和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首次旅游消费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了30余篇论文(主要论文由《消费经济》陆续发表),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会议汇集了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旅游实业家和经济、哲学、旅游、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会的主要论文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反映着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1.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以尹世杰教授《略论旅游消费》的发言为主线,就旅游消费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旅游消费质量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同时引发了旅游消费概念、对象、内容的讨论,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对旅游消费的初步定义,并划分了旅游消费的几种类型,其余专家也各持己见,因没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说法;翟辅东教授《旅游消费问题浅议》的发言,对旅游消费形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及引导途径进行了论述,研究生黄芳《浅析旅游消费有关特点》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特别热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旅游消费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赞同其具有经济性、闲暇性、异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基础设施、环境污染、软环境落后、产品类型少等;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途径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两方面的作用。

2.关于旅游消费趋势的讨论

以许春晓《香港回归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的发言为引子,对香港回归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湖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及其旅游消费趋势下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旅游消费趋势问题,引起了观光旅游的命运、旅游消费热点演替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讨论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费趋势为旅游消费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并渐渐趋向平衡,旅游消费力增强且旅游消费关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模式将现代化并且旅游消费内涵化将明显,旅游消费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费效果将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将变化,具体是观光旅游形式、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消费份额将下降,商务、度假、生态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费份额将上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还将占大份额,自然风光旅游产品还是主体。梁琦通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旅游业份额的增长趋势的分析,谈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3.关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

以赵学增教授《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发言为主线,认为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论述,认为其有复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复归、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郑炎博士等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关于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以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为代表,既强调旅游本身的发展,也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员就《发展旅游业,促进持续发展》作了发言,重点就发展旅游业与转变消费方式作了论述,特别指出了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的意义;柳思维教授和刘醒夫研究员也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湖南的战略;徐飞雄《关于旅游购物品消费的几点思考》就旅游购物品消费的特点、消费水平的意义及其提高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由于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夹于旅游学科中的旅游消费研究又注重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而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未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而今,这一工作就显得紧迫而又艰巨起来。因为旅游消费研究的独立发展,已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指导了。

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对旅游消费来说还是开头,故而急需解决以下问题:①旅游消费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旅游消费的定义、内涵、外延,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②旅游消费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且目前的状况是学科相关研究走在前头,自身系统理论研究尚为起步阶段,故而明确旅游研究对象和内容,实质上是明确自身与相邻学科的界线,守住自己的阵地;③旅游消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相对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十分切合解决自身独特研究内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应用筛选,精选出适合者;其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根据旅游消费研究的特点,设计出一套新方法。

2.学科应用理论建设

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围绕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消费要加强研究的呼声,也是在旅游业日益壮大,旅游消费现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费课题日益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费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问题,立足应用研究。当然,作为指导应用研究的应用理论,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①旅游消费的发展规律与预测方法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变化,其总体风格是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其变化速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总体风格的具体形成机制与结果,变化速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水平,还是很难建立精确的数量模型作中长期的预测。这又是一个意义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费对旅游开发影响与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费会拉动区域旅游开发,这已是定论,但具体作用机制及过程尚未清楚;现今多数学者主张的旅游开发适度超前理论,也未找到这个“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间难于找到平衡点或适度点。

③旅游消费的引导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在方向上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与慢,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消费习惯不普遍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已到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但是没有旅游消费的引导就是不能很好地发展。

④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旅游消费的水平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旅游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意义尤为重大。深入探讨这种关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费的典型现象研究

①典型现象的调研。任何学科的实证研究都十分注重典型现象的研究,典型现象的调研,为实证研究积累样板,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和证据。这种典型旅游消费现象,是全国范围出现的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各类型事象的研究。

旅游论文范文 篇十

1“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旅游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大多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想法在建筑中的体现的比较直观,古时候的园林较多追求于“自然野趣”,对于人造之物并不是过于推崇,所谓的最高境界就是古人所说的“天衣无缝”“、巧夺天工”。这一思想虽然在建筑上更为直观,但是在文学尤其是诗歌中也有体现,游览诗相比较其它诗歌,更加亲近自然,自然也就更加注重“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思想。关于“天人合一”,老子认为“天”是一种自然状态,没有任何神秘之处,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规矩以及基础,在他的思想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天,天法地,地法人,人法自然”这些说法就体现了这一观点,这是最早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而后庄子对这一观点进行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自然从最初就是与人是一体的,人应该顺应自然,遵从天道,他主张人要置身大自然,追求天地之间的逍遥正气“,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就是说的这一点,这也是游览诗追求“天人合一”和纵情自然美学思想的根源所在。在游览诗中,出现了许多“天人合一”、纵情自然的诗篇。李白是中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最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通过这一句豪迈诗词,足以可见他是如何的纵情山水。李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游览诗和名句,例如,《蜀道难》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飘逸;《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象;《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感叹,这些都体现了李白纵情山水的豪迈胸襟。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文人对于自然景物的向往,在他的诗歌中,显示出对自然山水的深厚情谊,并且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山水之上,让山水景物有了诗人自己的独特思想,从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这也是道家和儒家在诗歌和旅游文化上“天人合一”的体现。

2“乐游”和“苦旅”造成的不同旅游审美效果

前文已经提到,古人旅游通常是有两种情况组成,一种是纯粹的欣赏自然景物,这时候的旅游者心境多是平和欢快的,自身才华得到施展,并且已经达到或者快要达到人生的抱负,这种游览山水被称为“乐游”。而多数情况下,文人在游览山水时的心境多是不平静的。文人有着自己的抱负,有着自己的坚持,而古时候的官僚制度往往让他们的才华难以施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游览山水就会形成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效果,这样的游览活动被称为“苦旅”。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诗人不同的心境就会形成不同的诗歌风格,但是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占大多数的仍旧是“苦旅”,可以说,当时的文人是将游览山水当作抚慰自己内心创伤的活动,但是尽管如此“,乐游”的诗歌仍旧并不少见。这两种游览活动中产生的游览诗情绪是完全不同的,所产生的旅游审美效果也是千差万别。“乐游”多是旅游者主动接触大自然,对自然心生向往和喜爱,因此看到的景物多是色彩艳丽,惹人喜爱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创造出的旅游文化多是明朗欢快的,这种旅游诗有很多,例如,庄子“此退而闲游江海”;袁中道在《三游洞序》中说“:江声滂湃,听宜远;溪声涵淡,听宜近”;陆游在《金山观日出》中所题到“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始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这是一种自然地随性地进行游览,因此诗中的情感多是欢悦明朗,积极向上的。“苦旅”是与“乐游”完全相反的游览情况“,苦旅”多是由于文人被流放,被逐官,或者心有郁结,壮志未酬的情况下进行的游览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多哀伤与自身的境遇或者忧心于朝堂和百姓,难以做到随心所欲地游览山水,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的“苦旅”游览诗歌也有许多,例如,《诗经•邶风•柏舟》中的“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这首诗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者可以深切体会到诗人是借助游览天下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只是这种苦闷却始终郁结心头。不同的游览山水的境遇和心情产生了风格迥异的游览诗歌,这些诗歌虽然在表达效果上截然相反,但是这些诗歌却又有机的组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效果,而这样的效果,在古代的旅游文化中缺一不可。

二、旅游活动对旅游文化的贡献

1旅游激发了诗人的审美感情

旅游者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境遇或者心情游览山水,游览活动无论是什么样的类型,不论是“乐游”还是“苦旅”,都有着一种共同的审美情感,那就是对于自然景物有着一种难以磨灭的、与生俱来的亲近和眷恋之感,这是人类对于自然景物的天性,而这样的天性并不受任何情况改变。因此经常可以看到,虽然文人内心的苦闷如何强烈,但是在自然面前,仍旧吟唱出旷世的名句,例如,明末遗民刘正学在《炼丹台》中所写的诗句“:家国恒无地,乾坤尚有台。遥闻松顶上,迟暮一猿哀。”这首诗深切地表现出诗人对于明王朝的留恋,对于家国破碎的无可奈何,对于时光流逝年老迟暮的深深哀伤,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苦闷,重点并不是自然景物,最多也只是借物抒情,但是这首诗中的语句,尤其是“遥闻松顶上,迟暮一猿哀”这一句,将黄山绝壁孤松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孤绝奇景映衬着作者的苍凉心境,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美景。《淮南子》曰:“所谓乐者,游云梦,陟高丘,耳听九韵六茎,口味煎熬芬芳,驰骋夷道,钓射鹔鹴,之谓乐乎。”将旅游作为玩乐之首,表达人类对于自然景物的亲近爱慕天性,即是如此。

2形成大量旅游文化作品出现的局面

古时候的文化作品出现情况多分为以下几类:宴饮、送别、情爱、赠物、君臣相悦、旅游等,其中旅游是古代文人经常进行的活动,或者说,古代文人进行官职的升贬、调令的下达、民情民俗的搜集这些活动的情况非常多,因此,旅游已经成为文人志士人生中避无可避的事情。在旅游活动中,即使有一些旅游活动或许并不是文人自愿的,但是看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奇景,经常会思绪起伏,很多时候这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文人经历过系统的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因此,极易对周身事物和自己的内心活动产生感想,并且会有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并且将这一部分的情感流露记录下来,而将这些感想记录下来就是游览诗,也就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文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感想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如,陆游在《登赏心亭》中表现了他在旅游的过程中,看到石头城的风景,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忧国忧民之情“,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这就是典型的对于景物的感想,这样的感想有无数种,无一不是通过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逐渐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

3培养旅游者形成独特的个人能力

在古代,文人要想在仕途上一展宏图,就只有学习四书五经,学习吟诗作赋,可以说,诗歌或许并不是文人真正发自内心想要学习的,是当时的形势所造,但是不得不承认,文人创作诗歌,让中国的文化多了一种抒感并且流传千古的形式。《汉书•艺文志》中写道“:古者登高而赋……则可以为大夫矣。”在这一本儒家经典中,直接将“登高而赋”作为成为士人,成为大夫的必要条件。古时儒家是正统思想,在这样的思想教导下,文人已经形成“登高必要为赋”的思想定势,因此,在旅游的过程中,不断刺激文人的情感和感官,不断地引起他们进行诗歌创作的冲动,这样一次次,也就逐渐锻炼了文人的诗歌水平,培养了他们自己作为文人的个人才能。

三、旅游文化与旅游者的美学思想互相联系

古代的旅游文化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山水和园林,山水是代表自然景观,园林是建筑师将心中的山水浓缩到有限的空间中形成,而无论人们对于山水还是园林的欣赏,都是遵循古老的旅游美学,即“天人合一”和“回归自然”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园林十分重视返璞归真和自然野趣,这一点与诗人的思想极为相似。诗人不管是出于何种心理进行旅游活动,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的确是在欣赏自然山水风光,即使有时是将内心的苦闷痛苦反映在欣赏山水的眼光上,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想法和看法,但是欣赏自然山水这一点是不可抹杀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延续至今,中国现代的旅游美学仍旧是在遵循着古老的旅游美学思想,现代无数公园和园林的建造都在考虑如何布置亭台楼阁和假山池塘才能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出来,这也是中国古代诗人作为旅游者的美学思想。

四、结语

最新范文

杨氏入山范文优秀8篇12-12

随时随地都能干的世界范文【最新8篇】12-12

新媒体电影范文最新4篇12-12

汉语拼音方案最新10篇12-12

介绍信范文300字(实用【优秀8篇】12-12

关爱留守儿童事迹优秀4篇12-12

桥的俗语谚语【经典9篇】12-12

录取待审【最新3篇】12-12

护士特殊护理服务范文(最新2篇)12-12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优秀8篇】12-12

149 27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