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论文 旅游论文通用9篇

2023-11-18 19:09:38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外齿旅游,各位,书包范文为大家带来了旅游论文通用9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旅游毕业论文 篇一

一、旅游本科教育现状

1.旅游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仍然是“外延式”增长模式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旅游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扩展很快。仅从近五年看,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和校均在校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五年来,由于受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各地职业院校合并力度的加大,旅游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减少了27.1%;而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则呈现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增加了136.4%,在校生人数增加了269.8%,校均在校生人数也增加了56.6%。这说明旅游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实力有所增强。但近五年来,校均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小于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幅度,反映出随着旅游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张,单个旅游院校的规模虽有扩大但发展仍然比较缓慢,表明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是“外延式”数量增长模式,而非“内涵式”的发展。这种外延式发展的结果是,各地的普通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基础上纷纷组建或改建旅游系(专业)但成立后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旅游高等教育的质量难以提升,难以根据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适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旅游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实际上,对于旅游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没有明确的定位。虽然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

也就是说,旅游本科教育既要培养面向市场的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然而,旅游本科院校在按照这种要求进行培养目标设计时,往往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培养的人才究竟是应用型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型人才,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其次,即使是明确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院校,往往由于缺乏对旅游行业特点的深刻理角解其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表现在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培养出的本科生显示不出应有的水平和能力,与专科生甚至中专生之间在许多方面并无明显区别,在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还不如专科生,难以适应旅游行业和社会对旅游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

再次,从现阶段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来看,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最受旅游企业欢迎而且需求量最大的是专科层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他们所具有的稳定的职业思想、适当的期望值、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的意识以及从事管理的潜在能力等,更适应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的要求。[4]而在目前的旅游高等教育中,存在不顾旅游企业的接受能力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盲目攀升办学层次、争办旅游本科教育的现象,导致培养出的大量本科毕业生去干专科生甚至是中专生的工作,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本科生不安心于操作层面的工作,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3.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管理是归类在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大类之下的一个学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设置上,管理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理论。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向的设计就容易出现各种偏差。一是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原本应该重点加强的学科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却被大大压缩,用更多的课时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由于学生过早、过多地进行专业学习,造成旅游专业一些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不足,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发展后劲。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上为了与旅游专科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开设了许多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忽视对学生进行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本科生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任职要求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其尽快地脱颖而出。三是为了迎合旅游企业目前的现状,开设过多应用性强的课程。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培养出的本科生,虽然在行业基本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但是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比较薄弱,缺乏发展的后劲与潜力,同样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

4.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行业基本素质和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服务的具有综合服务性的行业。作为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服务技能,才能搞好服务。同时,旅游企业更注重从基层提拔有实践经验、有管理能力的人作为经营管理者或服务管理者。对本科生进行行业基本技能训练,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进入旅游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更重要的是为旅游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学实践环节还应该注重对本科生进行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态度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培养。这样的行业基本素质的训练,不可能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突击完成,而需要在整个大学阶段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内容自始至终地坚持进行。

目前,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采取的形式主要是:一是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进行训练。二是实验室教学,如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导游实验室等。这两种方式一般是随课程的进行,将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与模拟训练相结合。三是到旅游企业

实习。这种方式既包括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到企业去实习锻炼,又包括毕业前集中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到旅游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有的院校对实验室建设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建起各种模拟实验室,保证了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但也有一些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建立起实验室,许多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只能流于形式或者不能实际进行,使学生的服务技能训练的质量大大降低,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的教学实践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是操作层面的服务基本技能,如:饭店的前台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以及旅行社的导游服务技能等,极少涉及管理性实践,学生往往无法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旅游行业实践紧密相结合。同时,本科生毕业后长期从事服务性的操作层面的工作,心理上难以产生认同感,这是造成本科生毕业后转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学生的想法是:“实在不行了再做旅游。”旅游专业的本科生把旅游行业作为就业的末位选择,造成旅游人才的大量流失。

此外,毕业实习多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一般为三四个月。此时由于学生面临着就业的现实问题,而且就业又往往不首选旅游行业,难以安心实习,所以造成实习时间较难保证,实习效果受到影响。

5. 旅游本科毕业生的行业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

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但是,以培养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的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本科生,却很少留在旅游企业。旅游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在本行业就业的比例越来越低,即使在本行业就业,往往也是流失严重。据有关人士对一些旅游高等院校的调查显示: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5旅游本科毕业生的业界低就业率以及高流失率现象与旅游行业蓬勃、迅速发展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这种现状对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正日益显现出来。比如,由于选报旅游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学校已经出现了旅游专业招不到学生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新建的旅游专业就出现了这种窘况。因此,有的学校缩小规模,减少招生人数;有的学校的旅游院系与其他专业合并,甚至停办旅游专业。部分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不安心本专业的学习,在校学习期间要求转专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旅游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不明确,教学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与旅游行业发展相适应。

6.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旅游专业本科生在旅游企业的招聘和使用中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以笔者亲历的一次旅游景区招聘活动为例:某景区为加快发展,急需旅游市场营销策划人员、计算机和文秘工作人员以及表演队的主持人等方面的人才。而在笔试与面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竞争市场营销策划岗位,经贸外语专业学生竞争文秘与主持人,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计算机和文秘工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则显现不出明显优势。其所能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从事,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却难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应工作。还有旅行社的导游工作,外语、中文、历史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宾馆饭店的管理工作亦如此。

这就形成一种单向替代性的局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各部门可以替代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旅游本科毕业生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类学生的能力。[6结果造成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选择范围日渐缩小,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能力不强,不利于个人今后长远的发展。而这种示范效应又给以后的学子们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旅游院校招生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流失严重,形成恶性循环,使旅游院校的办学处于一种更加尴尬的境地。

二、关于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考

1.控制总体规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在旅游高等教育已经颇具规模的情况下,解决好旅游高等院校的合理布局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如何将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使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合理布局,发挥其最大效益,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是规模的控制。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院校数已近500所,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形成了较大的总体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真调查研究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旅游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制定出科学的旅游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规划,在审批时把握好尺度,既使旅游高等院校教育有适度的超前发展,又对快速的数量扩张有适度控制,以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协调。与此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旅游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力争培养出一批特色鲜明,得到旅游行业内公认的知名品牌院校。这种宏观调控,有利于单个旅游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使旅游高等教育由以往的“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其次是结构的调整。从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从旅游行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前景来看,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企业需要一定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但需求量大的往往是技能型、服务型或服务管理型人才,这与旅游专科、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为吻合。目前,各高等院校纷纷升格或新建旅游本科院系(专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格把好审批关,使我国的旅游教育体系形成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结构。这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不仅可以和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正确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旅游院校根据其各自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适用型人才

旅游学科是一个涉及面较广、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这种学科性质造成了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宽泛性。在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上,一方面需要给学生打下一个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需要培养出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满足旅游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专业设置问题是旅游本科院校首先必须进行研究的一个课题。目前,旅游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其特点是: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培养综合能力。二是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强化专业,加强专业教育,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培养专业实践能力。。71按照第一种模式,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保证学生就业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旅游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的前两年与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样学习工商管理、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从大学三年级开始进行旅游专业课程的学习。

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特点。不仅具备从事旅游工作的能力,还具备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扩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不足之处在于专业设置过宽会使学生的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特点不太突出,实践技能欠缺,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学生在业界的流失率较高。按照第二种模式,主要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保证学生就业后能适应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学学习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课为主,而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则少开甚至不开。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特点。学生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发挥其专业优势。不足之处在于专业培养面过专、过窄,虽然具备了从事旅游业务工作的能力,但是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不强,即向其他专业领域扩展时缺乏竞争力。

在进行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各旅游本科院校不应盲目地决定采用何种模式,而应该根据本院校的性质及办学目标,设置切合实际的专业和培养目标。[7但是从普通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从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前景、以及从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竞争的长远发展的后劲来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应是旅游本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在专业设置中需要加强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在保持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应注意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对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西方经济学及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等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及旅游学类的核心课程投入较多的课时,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而对于旅游专业课,则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性、科学性,改变目前专业课开设过多、过细以及大量课程内容重复的状况。正确地处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一方面可以突出旅游学科的整体性特征,使学生具有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给学生打下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立足旅游、拓宽专业领域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较广的就业选择范围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出本科层次“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与培养目标设置具有适用性、前瞻性。

3.加强本科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在强调旅游本科教育应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行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这主要是通过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来进行培养。

在国外的旅游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旅游本科院系都为学生安排有一定的实践时间,如300~800小时不等,而且形式灵活多样。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安排得较为分散或者时间较短,影响技能训练的效果。因此,旅游本科院校首先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建立中西餐饮实验室、食品营养实验室、酒店客房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模拟信息系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校内的基本技能训练场所。其次,对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导游业务课可采用现场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对导游讲解、导游业务流程和服务规范有一感性的认识,对导游这个职业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再次,旅游院校还应注重与旅游企业保持稳定和紧密的联系,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及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既可保证实习计划的顺利实施,又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条途径。最后,要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毕业实习是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但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较难选择。若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上只能有三个月左右,而且学生面临就业,不安心实习,使实习易流于形式,并会引起实习单位的不满;若安排在第六学期,虽然学时上可以保证,但许多大三的学生已开始考研准备,实习仍不安心,实习效果也大受影响。因此,各旅游本科院校应对毕业实习加强管理。一是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实习时间。二是应为学生联系到行业内管理规范的优秀企业去实习,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真正学到先进的管理、规范的服务,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从纪律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切实保证实习的质量。

4.重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为旅游业输送合格的专门人才

旅游类论文 篇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收入已经成为推动国家GDP增长不容小觑的一部分。相应地,中国的旅游研究领域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一门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往往体现在该学科权威期刊的论文上,因而把学科权威期刊时滞作为把握了解各个领域科技信息传播速度,掌握学科发展脉络的平台,无疑能得到更多启示[1]。最初,时滞的研究主要是由科技领域学者进行(尤其是医药学[2]、生物科学与免疫学[3]、光学[4]、情报科学[5]等领域),但是近年来一些社会科学期刊[6],甚至与旅游研究领域联系更为紧密的经济管理类期刊[7]105,也开始注重提升论文的发表时滞,相对而言旅游领域仍鲜有学者涉足这一研究议题。虽然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不如科技领域的期刊那么强调论文的发表时效,但是时滞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有密切关系[7]106。因此,在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拼被引次数、拼学术影响力的背景下,研究旅游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对提高旅游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加快论文传播速度、提升其论文的社会价值有一定借鉴意义。我国科技领域的学者研究科技期刊发表时滞发现,科技期刊发表时滞过长,科学信息传播迟缓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一大瓶颈[8]81。那么,我国旅游期刊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呢?我国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与国外旅游期刊相比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差异是否显著呢?其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旅游期刊的时滞?为此,本文选择了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六种权威旅游期刊,对其发表时滞进行统计分析与检验。该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期刊通过与国际同类期刊及其他类似学科期刊的比较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进而吸引更加丰富的稿源,增强学术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加快学术信息传播速度,不断提升我国旅游期刊的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2.文献综述

由于论文的发表时滞与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被引次数有密切的关系[7]105,它已经成为出版公司、学术期刊、期刊编辑与作者群体、研究资助机构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国外出版公司积极发展各种引用指数评估学术期刊、期刊论文以及个别(高被引)学者的影响力[9],国内常见的有SSCI,SCI,SCOPUS等,其中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评价指标就是按年度论文被引次数、能否定期出版、是否有匿名审查制度等[10],所以尽快提升论文的阅读量乃至阅读后的引用次数成为学术期刊都颇为关心的议题。缩短时滞是提升论文阅读量以及引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缩短论文的发表时滞,越来越多的期刊一旦对论文接受后就挂在他们的期刊网站上[11-12]。期刊编辑则希望论文具有可引用性,比如论文接受后优先在线发表、关键词易于被检索到、摘要要足够长、定期邀请资深学者撰写回顾性论文与组织特刊等[10,12]。每个学科都有一个非正式的期刊威望评级,并认为在某些期刊要比发表在其他期刊要好,可能源于它们有严谨的审查制度、广泛的读者面、论文传播速度快以及相应地论文可见度高、为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地位[11]。八十年代以来,在某些期刊及论文引用次数经常作为各国研究资助机构及学校评聘机构的一个指标,它们决定了未来研究经费的分配,永久教职的聘用,并且得分越高拿到的经费也越多,也就越有可能获得永久教职,可见在某些期刊要比在其他期刊更容易获得认可[11,13,14]。就对学术评价体制的认知来说,一项针对澳大利亚、新西兰与英国的经验研究表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对学术评估体制的认知居然没有显著的学科差异[15],这就说明无论对哪个学科都需要缩短时滞。随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旧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地失去其时效性。据估计,信息失效速率每年平均为10%[3]233。因此,提升期刊的信息传播速度是旅游期刊发展的基本要求。期刊的发表时滞是衡量信息传播速度的重要量化指标,是指编辑部收到作者稿件日期到该刊出版日期之间的时间差[8]84。在计算发表时滞时,多数学者采用了冯远景提出的期刊发表时滞的公式,即期刊固定出版日期减去收稿日期再除以年载文数,本文将以此定义和公式为基础界定和计算旅游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在探讨期刊发表时滞的影响因素时,有学者认为影响期刊发表时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6],主要从来稿量、期刊出版的参与人员、技术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从收稿到发稿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期刊发表时滞造成影响。对于如何缩短发表时滞,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问题上,各研究学者提出了诸如采用先进的采编系统、调整版面、提高信息容量、通过缩短期刊出版周期来缩短发表时滞等建议[17]。目前我国期刊发表时滞的研究主要涉及医学、生物、光学等科技期刊,同时一些社会科学类期刊、高校学报乃至经济管理类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18],旅游期刊尚无此类的研究,特别是对国内外旅游期刊发表时滞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几乎接近空白。因此,本文企图弥补该研究缺口,以旅游期刊论文收发稿的内容分析为研究视角,对国内外旅游类期刊发表时滞进行差异性检验,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3.研究方法

本文以国内外2016年影响因子排名较前的六种旅游期刊(表1)为例,对国内外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本文选取的国内三种旅游类期刊分别为《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其中《旅游学刊》一直是CSSCI来源期刊,也是国内排名前十位并且经常为英文国际期刊引用的期刊[19,20];《旅游科学》自2004年以来一直是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旅游论坛》是我国办刊较早(1989)的专业旅游学术期刊,且多年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总体上讲,这三大旅游期刊无论从学术知名度还是办刊历史方面,都比较反映我国旅游期刊的出版水平。国外旅游管理(TourismManagement)与酒店管理(HospitalityManagement)有明显的学科划分[21],鉴于本文主要是统计的旅游类学术期刊,所以我们没有选取排名第三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作为分析期刊。由于影响因子排名第二位的《JournalofTravelResearch》期刊文章上没有标注“收、发稿日期”,我们无法进行分析,所以也没有选择该期刊。最后,根据2016年SSCI收录旅游类期刊影响因子并且期刊网站发表文章标注有“收、发稿日期”的期刊,我们最终选取《TourismManage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为分析样本。根据大数法则和中心极限定理,当样本比例大于5%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有接近于总体平均数的趋势。因此,为减小误差,增大准确度,笔者确定抽样比例略大于10%,最终本文选取六大期刊中标注有“收、发稿日期”的13256篇文献作为研究总体,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1333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对发表时滞的计算以在线发表时间减去收稿时间(单位为月数)。国内旅游期刊收稿时间以样本论文上注明的收稿时间为准,发表时间以CNKI网站上标注的时间为准;国外旅游期刊以出版社网站刊载的收稿与在线发表的时间为准。数据分析方面,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六大期刊发表时滞现状进行统计,然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国内、国外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有无显著差异,最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国内外旅游期刊发表时滞进行差异检验。另外,我们还根据对部分旅游期刊编辑的访谈交流结果以及我们在国内外旅游期刊的审稿经验解释了我们的实证结果。

4.实证结果

4.1研究样本的总体特征

我们对样本文章的统计是从样本期刊刊载文章开始标记收稿日期计算,截止到2016年的第12期。国内旅游期刊文章统计起始年份及期数如下:《旅游学刊》从1994年第1期、《旅游科学》从2003年第4期、《旅游论坛》从1998年第1期开始登录收稿日期。国外旅游期刊文章收发稿年份统计年份以期刊网站上开始标注收稿日期及在线发表日期为准。由表1,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每种期刊的年载文量不尽相同。其中,国内旅游期刊中,《旅游学刊》的年载文量较大,《旅游论坛》次之,《旅游科学》的年载文量最少;对于国外期刊中,《TourismManagement》的年载文量最大,其次是《AnnalsofTourism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最少。如果参考表1中的出版周期的变化可以发现,在季刊改变为双月刊后,出版论文的数量都有明显的变化,这一点印证了冯远景等的研究发现,即出版周期改变后论文数量会有显著的变化[8]84。除此之外,国内外六大旅游期刊的出版周期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都是从季刊改为双月刊,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周期不断加快,这与期刊的稿源不断增加与影响力提高有密切的关系。

4.2旅游期刊时滞的年度变化

根据所获取的样本数据,利用EXCEL和SPSS统计学软件,获得六大期刊在各年度的发表时滞数据及变化趋势。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旅游期刊的时滞,《旅游论坛》最长,依次为《旅游学刊》《旅游科学》。而国际旅游期刊发表时滞,《TourismManagement》最长,其次为《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最后为《AnnalsofTourismResearch》。整体而言,国内旅游期刊时滞接近半年(5.35月),国际旅游期刊将近一年半(17.04月),国际旅游期刊论文周期高于国内旅游期刊。由图1可以看出,至少在2005年之前,特别是在被CSSCI期刊收入之前,我国主要旅游期刊比如《旅游学刊》《旅游科学》似乎并没有完善的匿名评审制度,往往由编辑部决定稿件录用与否[22]7,由于没有匿名评审,所以这个时期稿件的处理是很快的,所以稿件的发表时滞相对来说都比较短;《旅游论坛》在2008年由《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改为现名,无论在编委会构成还是稿件处理,都更为正规,采取完善的匿名评审制度,所以在2008年以后论文的发表周期实际上是延长了,这与稿件采取匿名送审有一定的关系。在2000年之前《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时滞较长似乎与其是季刊并且期刊版面较紧张有一定关系。2010年之后我国主要旅游期刊时滞都延长了,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旅游学术期刊在2010年以后都采取了严谨的匿名送审制度,论文处理周期加长,因而发表时滞也相应地延长了。另外,我国只有《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有两本期刊收入CSSCI检索,《旅游论坛》被CSSCI扩展版收录,在各个高校以CSSCI期刊论文作为主要学术评价的制度环境下,面对高校教师与研究生同时面对发表CSSCI期刊论文的压力,2010年之后这三本期刊在大量稿件积压的情况下时滞也大为延长。总之,国内旅游学术期刊发表时滞的变化与我国旅游学术期刊办刊与稿件处理不断正规化、期刊期数以及版面变化、高校教师的压力有密切的关系。就国际学术期刊来说,期刊发表期数以及版面增加、接受论文及时地在线发表是其发表时滞下降的重要因素。《AnnalsofTourismResearch》在2013年由季刊扩增为双月刊,即使在2013年之前的季刊时期期刊的版面也是自2000-2012年快速扩增,造成每期发表的论文数量增加,时滞相应地下降。就《TourismManagement》来说,虽然期刊期数没有显著地扩增,但是论文从接受投稿到在线发表处理的周期大为缩短是时滞减少的重要因素。期刊出版期数快速增加及在线出版是《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近年来时滞的主要原因,从2010年每年8期,到2015年每年出版10期,2016年以来每年出版12期,期刊每年出版的页码也从2010年的九百多页发展到2018年的两千多页,论文出版期数、版面及在线发表共同造成该刊时滞的快速降低(图1)。结合图1观察国内外旅游期刊时滞的年度变化趋势,国内三大旅游期刊发表时滞整体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而国际旅游期刊尤其是近五年发表时滞有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国际旅游期刊在方面竞争激烈,2000年代前五年,《AnnalsofTourismResearch》时滞一度比《TourismManagement》长,时间慢,也一度影响其论文引用率,进而影响因子被《TourismManagement》超越。2012年前后《AnnalsofTourismResearch》处理稿件大为加快,时滞持续降低,文章发表速度加快,阅读量和引用量也大幅提高,影响因子也快速回升。国际旅游期刊面对全球投稿作者群,来稿数量大,虽然他们的发表时滞浮动较大,但都呈现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尤其是《AnnalsofTourismResearch》下降趋势最为明显。整体上,国外三大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全部高于国内三大旅游期刊。国内旅游期刊近年为了加大论文引用率,也加快了论文处理速度,尤其是通过期刊网站及时的在线发表,《旅游学刊》在线发表速度最快,还通过期刊公众号以目录摘要的形式快速传播最新期刊文章;《旅游论坛》在出版纸质版本前甚至以预印版本的形式挂在期刊网站上。综上所述,在全球学术出版剧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国内外主要旅游学术期刊在学术影响力激烈竞争及商业出版利益驱动下,均快速地降低了论文的发表时滞,加快了的节奏,它们通过学术期刊评审系统乃至评审系统中的稿件评审提醒系统快速处理稿件、论文出版后第一时间在期刊网站上在线发表,国内旅游期刊不仅通过CNKI知网在线发表最新学术论文,还通过期刊网站、公众号乃至电子期刊快速地传播学术成果,快速地传播最新的学术信息,无不体现出信息化技术对于快速降低时滞的巨大影响力。

4.3国内外旅游期刊时滞差异分析

本部分我们首先对国内、国外旅游期刊各自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再对国内外旅游期刊发表时滞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确定国内、国外旅游期刊内部,以及国内外旅游期刊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由表2可知,国内、国外旅游期刊发表时滞的单因素方差方差分析的p值分别为0.771、0.485,均大于0.05,这说明国内、国外旅游期刊在95%的置信区间内时滞不存在显著差异。从表3可以看出,对国内外旅游期刊时滞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双侧检验的p值为0,小于0.01,说明国内外旅游期刊的时滞在99%的置信区间内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国外旅游期刊的论文平均发表时滞显著高于国内旅游期刊高达11.69个月。

4.4实证结果讨论

由上述实证结果可以发现,国外旅游期刊时滞显著高于国内旅游期刊,同时国外旅游期刊发表时滞呈现出不断缩短的趋势,而国内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却出现延长的趋势,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根据文献以及与相关旅游期刊编辑的访谈、交流,我们从7个方面讨论分析实证结果。(1)稿源。与21世纪初国际范围内大约有70个旅游学术期刊相比,最新(2014)统计大约有160180个学术期刊,国际范围旅游学术期刊迅速发展[23],不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旅游期刊平抑了旅游投稿的过度集中,在某种程度上均分到每一个期刊的稿件可能也不会过度集中,同时国际相邻领域的期刊(如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期刊)也接受旅游方面的稿件,比如引用量非常高的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Butler)的《旅游区演化周期的概念及其对资源管理的启示》一文就发表在《加拿大地理学家》[24],布莱顿(StephanBritton)的《旅游、资本与地方:关于旅游的批判性地理学》就发表在《环境与规划D辑:社会与空间》[24],所以这就导致即使前三位的国际旅游期刊稿件也不至于过度集中,可能有助于缩短其发表时滞。而我国旅游投稿则存在较为集中的现象,原因有:一是我国主流的管理学、经济学期刊很少甚至有些期刊不接受旅游稿件[26],致使国内旅游专业教师主要围绕《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等主要旅游期刊投稿;二是我国国内旅游期刊被CSSCI检索的只有《旅游学刊》《旅游科学》两本,同时由于国内高校多认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中心研发的CSSCI来源期刊,所以也导致这两本旅游期刊接收稿件比较集中;三是学术认可与发表偏好因素,毫无疑问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专业学术期刊是各个学术共同体学术发表与交流的平台,也是知识积累的载体。一个学术共同体如果不能在本学科公认的学术期刊上,就难以促进知识的累积与交流[27]267。正是这些因素加上国内庞大的旅游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群体,致使国内旅游期刊稿源高度集中,部分上造成国内旅游期刊发表时滞的延长。(2)出版周期。期刊的出版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发表时滞。一般情况下,出版日期较短,发表时滞也会相应缩短。由表1可以发现,国内旅游期刊出版周期都比国际期刊更新得快,国际旅游期刊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季刊为出版周期,所以国际旅游期刊发表时滞比较长。国内旅游期刊特别是被CSSCI检索后都建立了严格的同行审查制度,每一篇论文至少都有3个月的评审期,同时又面对日益快速增长的作者队伍,造成国内旅游期刊积累稿件的情况可能比国际期刊还要严重,所以国内旅游期刊发表时滞不断延长。(3)审稿制度。审稿制度是决定期刊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期刊发表时滞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因素。国外期刊的审稿大多采用规范的同行审稿制[13]20,即作者投递稿件时有时需要提供4—6个与写作主题有关的同行审稿人,且最好不是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的,还要提供详细的联系信息以便编辑部能及时与审稿人沟通。对于没有提供同行审稿人的稿件,编辑人员则会交给3—4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审稿。国外一篇文章的发表需要经历至少3位审稿人的匿名评审,投稿作者需要详细回答审稿专家提出的各种问题,然后对文章进行多次认真修改,因此,一般情况下稿件从被接收到被接受持续的时间较长,进而延长了期刊发表时滞。国内旅游期刊建立初期,大多没有完善严格的审稿系统[22]7,从图1可以看出,至少在2008年以前,《旅游学刊》在相当长的年份时滞是少于5个月的。近年来,随着期刊国际化程度与认可度的不断提高,《旅游学刊》与《旅游科学》都是实行了匿名外审制度,所以整体来说国内旅游期刊文章发表时滞呈延长趋势。(4)稿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际旅游期刊为了增加文章的阅读量与引用率,进而提升刊物的影响因子,大多采用纸质版与网络版同时发行的方式,并且在线发表的时间远远早于纸质出版,有的高达一年之久。比如TourismGeographies论文一旦接受即以LatestPaper在线发表,其主编AlanLew还通过自建的网站提前对接受的文章提前排出期与页码,方便读者阅读与引用,无疑可以大大地缩短文章发表时滞[12]2。而国内旅游期刊或许处于确保纸质版订购用户量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利益,线上发表都是略晚于线下纸质出版,某种程度上也会延长文章发表时滞。中国地理学会学术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创办了中国地理期刊网,打通了各个地理期刊的审稿系统,可以共享审稿人、同时有效地防范了一稿多投的现象。另外国内管理类期刊比如《管理世界》2015年以来与知网合作达成了网络首发协议,创办了新版腾云采编系统,编辑只需登录系统,就能实现稿件从初审到首发的全流程管理,无须跨平台操作,让录用稿件更快进入传播通道。同时管理类期刊尝试构建了多刊联管系统,各个期刊共享审稿人资源,共同分享与相互推荐稿件,共同防御论文一稿多投多发,加快了潜在优秀论文快速出版,大大地降低了论文的出版周期。这个有益尝试可以供旅游类期刊之间加强合作,共享审稿人资源、论文稿件资源、学术、最新学术成果多渠道在线发表,最终有助于快速降低旅游类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5)出版编辑人力资源。国际旅游期刊的建设一般是由学者撰写一个出版论证计划书向大型出版商提交,出版社经论证后决定出版发行,主编组建一个以各个领域学者为主的编委会,主编及编委会只负责寻找组织优秀的稿件,对稿件质量把关,后期编辑出版则由出版商自己强大的专业编辑团队负责[12]2,这样期刊编辑就可以在文章被接受后把稿件传递给出版商,文章就可以滚动地在线发表。如果把国际期刊出版看作大型超市的话,国内期刊编辑出版则像小摊贩,每一个期刊都有一套单独的编辑出版团队,一篇旅游文章的发表需要经历收稿、审稿、修订、排版校对、出版等众多连续环节,每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及时都可能造成发表时滞延长,据与《旅游科学》编辑部交流,编辑部只有1.5个编辑,即有一个编辑还是兼职,这就造成有的旅游期刊因编辑团队严重不足,致使期刊不断拖期,不能按时出版。国内也有一些管理及旅游类期刊尝试兼职学术编辑制度,比如《南开管理评论》2018年创新领域编辑,在管理学的各个主要分支学科吸收优秀学者兼职担任领域编辑,既分担了编辑部人力资源欠缺又有助于提升期刊学术编辑质量。《旅游导刊》选用两位年轻旅游学者担任兼职编辑,负责期刊的网络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缓解编辑部专业编辑人力资源的不足问题。(6)投稿作者因素。随着国内高校科研评价机制越来越要求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获得学位之前必须要出版一定数量的论文,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博士生甚至还有本科生加入投稿队伍中。由于部分作者写作经验有限,对投稿要求不甚了解,造成即使内容优秀的稿件距离发表水平也有相当大距离,这样就会造成编辑人员反复修改稿件的时间被大量占用,影响了稿件处理效率。另外,有些稿件作者因为繁重的学习和科研任务不能按期提交返修稿,也造成了发表时滞被延长的现象时有发生。(7)审稿专家因素。在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审稿专家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14]6。有的审稿人可能因为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未能及时审稿,或者不能按约定时间发回审稿意见,更有甚者,只是为了应付审稿工作,大体浏览后只对较为明显的问题给出粗略的意见,没有发现隐藏问题[27],甚至造成编辑部无法精确地处理稿件,不仅拖延了稿件处理过程,有的甚至还需要重新送审,严重影响稿件的品质,拖延了发表时滞[28]。国外旅游学术期刊审稿系统都设置有审稿到期提醒系统,国内部分地理期刊、管理期刊也增设了这一功能,对于保障审稿人按时完成审稿,加快稿件处理进程,最终缩减时滞很有效。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旅游期刊发表时滞为窗口分析了旅游学术知识生产的时间方面,以量化分析结果为基础反思了国内外旅游期刊在激烈竞争背景下各自学术知识生产的多元力量、知识生产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我们研究发现,国内外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存在显著差异,国外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显著高于国内旅游期刊;国外旅游类期刊的发表时滞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而国内旅游类期刊的发表时滞却呈现上升趋势。国外旅游学术期刊发表时滞大幅下降,与其弹性灵活的办刊政策、专业化的学术编辑团队与强大的稿件制作力量必不可分,同时也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竞争以及伴随的出版商追求经济利益有关。国内旅游学术期刊发表时滞上升与我国高校学术评价政策、权威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作者群体发表偏好、期刊运作正规化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有深刻的关系。同时,我国旅游学术发表集中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等专业学术期刊,部分上反映出我国旅游学界已初步形成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知识沟通与交流平台,正呈现出独立一级学科的特质[29]。因为学术期刊是学科社群建立规范、制度与共识(或认同)的关键性场域。一个学科的研究只有在本学科核心的学术交流园地获得展现,才能建立这个学科的自主性、自我认同以及鲜明的学科形象。尽管我国旅游学术期刊发表时滞有上升的趋势,但是我们也发现我国的学术期刊,比如《旅游学刊》《旅游论坛》正通过期刊网站、作者群邮件推送、微信等社交媒体、审稿人交流会、论文作者研究心得与反思等多元、灵活的方式传播最新的学术知识,大大地缩减了时滞。随着我国旅游学术期刊国际交流的深入开展,在不久的将来期刊发表时滞可能存在快速下降的趋势。因此,基于本文实证结果与讨论,尝试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5.1适当缩短旅游期刊的出版周期

根据期刊出版周期与发表时滞之间的关系,适当缩短旅游期刊的出版周期是使期刊发表时滞得以缩短的最快捷简便的手段。国际旅游期刊有两种做法:一是不断增加每年出版的期数,比如《当前旅游议题》(CurrentIssuesinTourism)就从1998年创刊的每年2期增加到2017年每年16期,《旅游地理》(TourismGeographies)也从创刊时的每年4期增加到5期;二是同时出版在线与纸质版本,并且在线版本要比纸质版本期多得多,比如《亚太旅游研究学刊》(AsiapacificJournalofTourismResearch)每年在线出版是12期,而纸质版本是4期。国际旅游期刊不少都是由商业出版社主办,他们会评估稿件来源与期刊的预订状况与阅览量灵活地调整出版期数。但是,如果一味地通过缩短期刊出版周期的方式来缩短发表时滞,无论从经费上还是人力上都会明显增加,最终反而可能会降低旅游期刊的质量,影响旅游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比如有些国际旅游期刊尽快出版期数很多,文章数量也很大,但是影响因子并不高就是一个证据。

5.2从期刊出版参与人员优化文章发表效率

建立审稿专家库,加强与审稿专家的联系。对每位审稿专家专注的领域以及审稿送回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准确地进行稿件分配调整,充分发挥每位审稿专家的专长。比如本文第一作者与《旅游地理》(TourismGeographies)主编AlanLew交流,他每年都会统计审稿人处理稿件的时间,筛选出处理稿件比较快捷的审稿专家;同时加大审稿队伍,吸引一些刚刚获得学位的新进学者参加审稿;在审稿登录系统鼓励审稿人填写自己擅长的学术议题,加快筛选审稿人审理稿件的效率。编辑人员方面尝试与大型出版公司合作,共享编辑出版技术资源,引导编辑人员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筛选优秀稿件上,稿件的后期制作由出版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国际旅游期刊编辑及编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筛选出优秀稿件,稿件的后期制作、出版发行都由出版社产品编辑(ProductionEditor)处理。改被动等稿件到主动“出击”寻找优秀稿件。咨询学术界权威学者定期制定期刊选题规划,委托权威学者担当客座编辑寻找能够拓展学科边界的优秀稿件,比如《旅游地理》(TourismGeographies)、《遗产旅游》(JournalofHeritageTourism)、《中国旅游研究学刊》(JournalofChinaTourismResearch)编辑近年协同资深旅游学者出版特刊。《旅游地理》(TourismGeographies)从2017年开始每年最后一期出版TourismPlace特刊,这些稿件与正常稿件相比不追求理论与方法贡献,更强调经验研究的稳健性[30]。CurrentIssuesinTourism针对亚洲地区投稿增多的现实,从2017年也开始定期出版《CurrentIssuesinAsianTourism》特刊。同时建立投稿作者库,对于经常投稿且发表率较高的作者给予关注,适当邀请学界青年才俊共同组织稿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缩短期刊的发表时滞,还能激发部分投稿作者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的稿件。

5.3加快处理速度和加大退稿力度

由于收到稿件的质量参差不齐,稿件很多而退稿率又不高使稿件大量积压,最终造成期刊发表时滞延长。因此,需要编辑对于不符合投稿要求的稿件,加大淘汰率并尽快通知投稿者。一方面可以解决稿件积压而造成的发表时滞长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投稿作者看到了期刊的负责、高效的办事效率,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稿件。

5.4推进编辑流程现代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现代技术,逐渐降低期刊发表时滞。例如采用稿件在线处理系统,可以使稿件各项处理环节真正做到无缝衔接,真正实现“零等待”,《旅游管理视野》(TourismManagementPerspective)还涉及了审稿提醒系统,催促审稿人员加快处理稿件的进度,为进一步降低时滞,为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提供了机遇。

5.5适时开启绿色/即时通道

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严重制约着旅游信息的传播速度。对于一些较为前沿、视角独特的优秀论文,各大旅游期刊可以适当开启绿色/即时通道模式,减少审查流程,缩短发表时滞,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增强期刊时效性。比如,CurrentIssuesinTourism出版研究快报(ResearchLetter)、当前研究方法与实践(CurrentIssuesinMethodandPractice)栏目,鼓励作者对期刊已经发表的文章进行评论与争鸣、介绍最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旅游地理》(TourismGeographies)2018年新增邀请一些资深旅游学者以社论、短评的形式对新近一些热门学术议题进行综述与评论。《可持续旅游》(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推出讨论栏目(Discussion),鼓励作者针对某一个学术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总之,国际旅游期刊为了提升论文的学术影响与关注度,出版形式更为多样与灵活。

旅游论文 篇三

(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

想要做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那么必须要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予以掌握,以达到针对性、全面化的设计开发。目前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定位,欠缺一个精准化的定义标准,仅能为其赋予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国内外专家,针对旅游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方面,也存在着颇多的争议。

1.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认识。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发展来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文化经济研究学者便提出了开发旅游文化创新产业,能够广泛地向人们提供来自艺术、文化及娱乐消费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类型的文化、艺术服务,可能是书籍、视觉创意产品、艺术表演形式、影像文件制品,也可能是时尚的游戏及玩具等,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消费特征。至上世纪90年开始,西方学者开始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付诸于开发设计,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诠释,将旅游产品的开发纳入到了旅游文化产业范畴之内。其中包括旅游产品的文化结构差异、旅游传递功能、舞台真实层次、旅游文化标志等。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并指明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即是通过不同的、恰当的方法与符号系统,对旅游产品展开研发设计,以传递地域文化特征,凸显旅游产业社会地位作为根本目的。

2.国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不同观点。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准分类相对多元:大致为下述几类观点:(1)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类别,现实中能够将该产业分为古代遗迹旅游产业、人文节庆旅游产业、建筑遗址旅游产业、商品旅游产业四大类别。(2)旅游文化产业,是消费者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旅游文化产品消费目的的旅游行为的表现过程。(3)旅游文化产业即是民俗旅游产业。(4)旅游文化产业是旅游景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向游客提供旅游产品,促使其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所游览景区的文化进行了解。直白来讲即是对传统文化及历史民俗文化的一种现代营销手段。(5)旅游文化产业是对游客异质文化渴求憧憬的一种满足,将虚化的文化转变为了具象的产品,令游客自觉进行消费,促使游客内在的文化介入心理、参与冲动及占有情结在消费的过程中得以满足。从以上国内外经济学专家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所持的不同观点,能够看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非是固化的,其具有极强的动态化特征,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载体。

(二)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分析

目前国内重视旅游业发展已近逾30余年,所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这一点从旅游业1998年被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可窥得一二,同时国家为了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政策及发展环境上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在这一宏观环境之下,旅游经营者猛增,在景区人文景观的营造及旅游文化产业构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建设。诸如在杭州西湖被颁定为国内首批自然风景文化遗产之后,全国各地陆续涌现出近50多处名为西湖的景点,这些景点有本来名为西湖的景区,但更多的是模仿改名后的景点,导致景区混淆,各地区景点之间产生了不同层次的恶意竞争,阻碍了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客观而言,各旅游区域内均存在着不同的优秀人文资源及自然环境优势,只是在开发层面未曾做到精准定位而已,如果站在长远发展的视野进行规划,开发出系列并具备文化推广意义的旅游产品,那么景区寻求发展的目的自然会得以较好实现。在这一理念促使下,诸多景区开始意识到构架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打造自身对外的旅游品牌形象,这也是国内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背景。但若想取得持续化的发展,单纯依靠品牌的创新并不现实,还需要开发属于自身景区的人文产品,才最稳妥,这也是多数景区管理者深刻体会到的一点,由此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才能在发展中逐步形成。

(三)旅游文化产业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文化产业是通过多元的文化产品予以构成,假定一个旅游文化产品是一个单位,在多个文化产品单位聚集成为一个集合的情况下,便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及个人,为了满足旅客游玩过程中的需求,向游客展开的产品销售及服务的行为。旅游产品开发则是指旅游单位在综合游客需求下,对产品及服务所展开的市场分析、产品调研、设计创新、产出过程。对于旅游文化产业中旅游产品服务功能的划分,能够从食、住、行、购、娱、游六大因素予以展开,这六大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产品,贯穿于游客整个旅程之中,是保障地域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和品牌文化塑造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产业内的各类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每一个地域的旅游产品均不相同,往往因为一个旅游产品的瑕疵,将影响到整个产业集合内产品的声誉。因此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制定出一整套开发的原则和标准,有针对性开展对每一项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避免因个体产品的失误,造成整个旅游文化产业链的形象受损。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旅游产品开发基准原则之探讨

(一)旅游产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于旅游产品开发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是以生态经济学及社会伦理学作为根本理念,是为了保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既能够保持产品资源的现代化需求,又不危害到后世的发展所需,所提倡的是一种人类和谐化协同发展的关系。此理念的提出遵循了社会人文视野下“和”的观念,是对日益消极发展的旅游消耗模式提出的警示。因为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很多旅游企业为了谋取利润,而过度地对产品资源予以消耗。诸如目前多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并不是依赖新型的媒介技术进行设计开发,而是通过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而言,众多传统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频繁地开发会导致生态结构的破坏。例如,目前景德镇瓷土资源、浙江嘉兴紫砂壶泥料、新疆和田玉籽料,均在频繁的开采中挥霍殆尽。这种为了利益不惜一切的资源开发方式,可以称之为极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当前通过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现代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贯穿,能够进一步促使人类文化活动同生存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化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化原则

旅游产品的系统化开发,提倡的观点是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着手,应坚持整体发展的原则,从旅游文化的大局着手予以开发。因为系统作为若干个体的有机组成,具有整体性的显著特征。旅游行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游客活动涉及各个方面,上文中所论及的六点旅游产品要素即是良好的证明。完整的旅游产品服务系统,是由客源系统、目的系统及文化产品系统予以构成的。客源系统是来自于不同地域的游客所组成,目的系统则是由景区所在地各方面资源及服务主体所构成,文化产品系统即是通过不同的文化资源衍生产品所组成。三个系统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关联,在效能作用上存在着关联性。游客系统是主体,目的系统是服务客体,而旅游文化产品系统则是支撑二者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整体系统的需求,对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予以烘托支持,以此达到全面综合的服务。尤其是在旅游六大要素层面,必须践行全面兼顾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循环共赢的目的。

(三)切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开发原则

旅游产品市场理论是三项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为对于产品的开发,需要面对旅游消费市场而展开,如果旅游市场对于旅游产品不予接纳和认可,那么上述两项原则践行再为标准也是徒劳的。对旅游产品市场理论进行分解可得出如下结论:旅游市场的构成包括了游客消费行为、旅游市场类型和旅游市场预测调查、产品营销管理策略、市场开发、价格机制等因素。其中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旅游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可以将产品市场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销售市场,就目标市场进行确定,制定相对明确的产品营销体系,以最少营销资金投入,攫取最大销售利润。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即是切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践行人本消费原则,一切以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根本,在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理念及系统化发展原则之下,构建具体的市场分类导向,结合市场特色需求及创新原则,以前瞻性的视野拓展市场方向,激发游客的认同感,满足其消费需求,从而从文化层面带给游客以更深的知识内涵体验。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方法策略分析

(一)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定位

针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各地区旅游单位必须以全面发展的视角研究开发定位,深入理清本地具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综合市场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依据合理的表现方式转化成为可直接投放于市场的旅游产品。另外在整理出的诸多文化精品中,需筛选出具备文化代表性的产品,进行前期市场的投放,观察市场效果,市场反响较好的便能够继续进行后续产品的投放,以此形成梯级化产品结构,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而在市场效应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也能对后续产品做出暂停市场投入的行为,认真分析前期产品投入市场所获效益较低的原因,了解产品是否存在文化代表性不足、产品形态美观缺失、抑或载体选择不当等问题,在确定具体的原因之后,展开进一步的变化整合,重新进行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以此避免盲目开发产品,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及经济效益流失。

(二)准确定位旅游文化载体,突出产品文化主题

在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开发旅游产品,必须把握好对于旅游文化载体的选择,因为旅游产品开发并非单纯停留在纪念品开发的角度,其能够依托的载体及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上文中也曾提及旅游文化的外在表现和传播,能够依托书籍、音像制品、艺术表演、视觉产品等形式进行扩散。所以在文化载体的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以免因为选择的失误,导致优秀文化资源被糟蹋,影响地方旅游品牌。在针对旅游文化载体的开发方面,古徽州旅游局所展开的定位即尤为精准,众所周知古徽州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宏村、西递、南屏等诸多旅游胜地的烘托下,徽商文化、古徽派建筑文化被广泛推广至全国各地,乃至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资源。但是如何就这类文化主题,通过合理的文化载体予以表现,则是徽州旅游部门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综合文化资源表达效果及文化载体经济投入的前提下,徽州旅游局选择了以地方丰富的竹资源作为文化表现的载体,古徽州境内气候湿润,极为适合竹子的生长,将竹子作为文化的载体,徽州旅游局所看重的首先是取材方便,开发生产旅游产品简单,能够极大地节约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投入。但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还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象征。众所周知竹子属于古代文人喜爱的物品,代表着刚正不阿的品格,本身即具有文化的内涵,将其作为文化资源表现的载体,可想而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其他文化载体无法媲美的。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地选择旅游产品载体,对于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经济性与人文性,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贴合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注重文化审美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旅游类论文 篇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获取的职业能力分为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两个方面。通用职业能力指的是一个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主要指人际沟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组织协调、团队协作、灵活应变、学习能力、工作责任感、生活适应能力、语言及文字运用能力、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体现出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基础能力水平。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旅游类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旅行社、酒店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公司或者管理机构。因此,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业务基础知识、营销组织能力、导游能力、酒店各岗位服务与管理能力、旅游线路开发与策划能力、创意思维能力、相关信息获取能力等。

制定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在“1+2N”教学改革思路的指引下,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深入市场调研,提炼出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及素质,并经过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反复研讨确立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确立教学计划的主体框架,包括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技能能力、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四大部分。围绕四大能力模块及旅游市场发展变化对员工的要求,开设各种专业课程,确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重视课程整合;强化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教育。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旅游专业建立教学一体化专业实训室包括旅行社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总台(客房)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形体实训室、酒吧调酒技能实训室等。实训室配有电脑、幻灯机、投影机等硬件设备以及应用软件、丰富的案例库等现代化教学资料。建立校内实训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度,将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满足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实训环节。在实际使用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训计划完成实训内容,如导游接待、导游讲解、前台预订、餐饮摆台等各项服务技能,并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熟练开展酒店基本服务的能力。此外,在制定实训室设备管理和维护的规章制度中,可以加入旅游行业日常的管理元素。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为实现学校“1+2N”的改革思路,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保障,需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采取的是“送出去,请进来”政策,将学校的骨干教师送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或兼职,并鼓励教师定期培训、进修。同时也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指导、培训;定期与优秀的同行进行经验交流,从而建立起既懂理论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生层面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确立的“1+2N”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院学生中反响强烈,尤其在旅游系学生中好评如潮。“1+2N”人才培养模式在旅游系的推广力度很大。比如,导游资格证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之一,是学生从事导游工作的必备证书。以前,学校不要求,学生不重视,再加上全省导游资格证过关率较低,学生缺乏信心,致使导游资格证的获取率很低。而“1+2N”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以后,我们专门开设了导游资格认证课程,专门针对通过率极低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加大了课程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将练习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改革后,学生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得到了明显提高,甚至一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我们还将旅行社计调师、酒店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列为“职业技能板块”,并且引入培训,让学生获得专业的考前培养,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打下坚实的基础。[4]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旅游系确立了“做为了他人的人”这一系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发扬旅游行业的服务精神,摈除自私自利之心,成为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有用人才。

基本素质合格证书的取得也是“1+2N”人才培养模式所倡导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系的学生在基本素质的培养方面收获很多,同学们通过考取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驾照等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证书,使自己离职业人的距离更进了一步。以毕业证为学历证明的同时,有了职业资格证和基本素质证书的帮助,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拓宽,旅游系学生纷纷进入四川康辉旅行社、洲际饭店、总府皇冠酒店、岷山饭店、绿洲大酒店等大型企业实习、就业。在实习和工作中,学生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综合素质受到企业的重视和信任。部分同学因表现优秀,不到3个月就被分配到总经办、销售部等核心部门和岗位,具有了较强的社会竞争力。社会层面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要素,必须重视各自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角色地位,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与企业合作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必要手段。工学交替、校外实训、短期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各种办学模式中的成功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旅游系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特别重视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结合旅游企业实际需求,利用学生业余时间,让学生进入旅行社、酒店参与实际经营活动,在真实的行业环境中将理论知识实践化,操作过程系统化并熟悉行业的工作流程,真正将课堂与实际联系起来,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如《旅游职业能力综合训练》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结合学校自有的四川教育旅行社,旅游系组织学生进行了洛带—金龙长城、成都三圣乡风景区线路设计实训,由学生对线路自行踩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可行的旅游线路在校园内推广,并提供相关服务。此外,组织学生参与旅游企业的业务工作,如景区(点)门票代售,导游讲解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理论知识的升华。#p#分页标题#e#

校外实训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训活动的管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010年12月,旅游系与四川绿洲大酒店合作开发了《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将课堂搬到了企业,受到企业和学生的欢迎。许多课程的实训环节也在校外完成。如《旅游礼仪与形体训练》课程的实训环节,学生担任四川省体育局承办的亚洲羽毛球锦标赛颁奖礼仪、担任四川省体育局庆祝建党90周年暨表彰大会礼仪。《导游资格认证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也不例外,学生担任武侯祠兼职导游,参加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承办的辉瑞会议、宝健会议服务工作;与四川教育旅行社合作开发了《旅行社经营管理》这门课程,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根据学生的学习环节再适当安排学生参与四川教育旅行社的带团、接机与送机业务,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极大提高。同时,旅游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家园国际酒店、总府皇冠假日集团、洲际大酒店、绿洲大酒店、四川宾馆、银河王朝大酒店、成都廊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武侯祠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杜甫草堂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且与家园国际酒店、绿洲大酒店就《餐饮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训部分进行深度合作。此外,还将与成都廊桥文化发展公司共建实训室,与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短期顶岗实习针对旅游行业季节性的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企业需求,让学生进行短期顶岗实习,在与行业的紧密结合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成都春季糖酒会、医博会、西博会期间,学校都会结合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输送到各大酒店及会展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知识和智慧。毕业顶岗实习旅游系的学生顶岗实习和普通的顶岗实习有一些差别,对于校企合作单位,在输送顶岗实习的实习生时,学校会签订实习协议,要求对旅游系的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可能轮岗,而不是单一岗位的实习。这样,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就能接触到行业和工作流程,为今后在行业内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的择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重[5-6]《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实行职业能力培养,获取就业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

旅游论文 篇五

关键词:体验经济;旅游体验;体验营销

1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营销与旅游的契合

在大众旅游阶段,旅游需求主要以“五官需求”为特征,论文即看、听、闻、尝、说。然而随着旅游的不断开发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者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需求阶段,即“参与体验满足我个性化需求的旅游经历”,使自己真正融入到这一活动中并产生极度的愉悦感和兴奋感,从而获得旅游的“体验性”价值。

2旅游体验营销战略模块

旅游体验营销需要旅游企业转变传统的营销思考方式,从旅游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1)、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设计定义自身的旅游市场营销思考方式。伯德.施密特(BerndH.Schmitt)将这些不同的体验形式称之为策略性体验模块(Strategicexperientialmodules,SEMs),以此来形成体验式营销的构架,如表1所示:

3旅游体验营销模式

3.1娱乐营销模式

娱乐营销以满足游客的娱乐体验作为营销的侧重点。其营销模式要求旅游企业巧妙地寓销售和经营于娱乐之中,通过创造娱乐体验来吸引游客,达到促使游客购买和消费的目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摒弃了传统营销中严肃、呆板、凝重的一面,使营销活动变得亲切、轻松和生动起来,而这一特点与旅游的本质特征是相契合的,因而在旅游产品的营销中大有创作的空间。

3.2审美营销模式

审美营销以满足人们的审美体验为重点,通过选择利用美的元素,如色彩、音乐、图案等,以及美的风格,如时尚、典雅、华丽等,配以美的主题来迎合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引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依托于自然资源的旅游产品在运用这一模式时应突出自然元素的作用,淡化人工色彩,在设计时注重整体协调感而避免画蛇添足的现象。

3.3情感营销模式

情感营销是以旅游者内在的情感为诉求,毕业论文致力于满足旅游者的情感需要。这就要求旅游企业结合旅游产品特征、探究旅游者的情感反应模式,创造出与目标顾客心理需求≮www.shubaoc.com≯相一致的具有心理属性的旅游产品。如针对那些寻根觅源的旅游者就应牢牢抓住情感营销这种模式,又如在日本,人们甚至可以租回“女儿”、“儿子”、“孙子”、“外孙”,体验家庭的融融温馨和亲情。

3.4生活方式营销模式

生活方式营销就是以消费者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为诉求,通过将公司的产品或品牌演化成某一生活方式的象征甚至是一种身份、地位识别的标志,而达到吸引消费者、建立起稳固的消费群体的目的。乡村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以及那些深度旅游产品可借助这种模式吸引旅游者,使他们在接受某一生活方式的同时购买旅游产品。运用名人效应来营销,不仅适合于普通产品,也适合于旅游产品。

3.5氛围营销模式

根据产品的风格定位,为旅游者营造适当的氛围,优化体验效果、创造不凡体验。如以顾客体验为价值诉求的美国“星巴克”,虽然世界各地的星巴克咖啡馆陈设不见得一样,建筑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它们所传达的都是一种轻松、温馨的氛围,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性的文化,提供的是雅致的聚会场所、创新的咖啡饮用方式和过程,在这里,每一位顾客都是咖啡鉴赏家,细细品味着星巴克带给他们的非凡体验。

4旅游体验营销策略

旅游企业出售的是一种“完整的经历”,从旅游产品设计、组合(包装)、销售到售后服务,它所提供的是旅游者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全面顾客体验。因此旅游企业应重视每一个消费环节,剔除那些多余的、不利于与旅游者交流沟通的流程,建立便于与旅游者直接面对面的平台,实现旅游消费流程的重组和优化。4.1让旅游者成为产品的协同设计者

在体验化的旅游产品中,旅游者从结果消费转向过程消费,因此通过吸纳旅游者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提高旅游者与旅游企业、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程度,而旅游企业则可以增加生产能力,减少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体验产品个性化生产而导致的规模经济的丧失。

旅游企业可通过观察学习法、产品制定法和在线反馈法让旅游者成为产品的协同设计者。这里重点推荐的是在线反馈法。现在已有少数旅游企业借助三维全景虚拟技术,把景区的真实场景数字化,全方位搬到网络上。观众只要轻松点击鼠标,可以上下左右、走近、退远的观看景区风光,再结合景区导航地图、导游解说,让观众实现边走边看,虚拟旅游。更重要的是,潜在旅游者通过与旅游产品的初步接触,可以发现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方面的不足,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给予改进意见。

4.2运用体验模型剧场协调旅游产品和服务

美国服务营销专家格鲁夫和菲恩克认为:面对面服务体验经历同演戏相似,英语论文都需要演员、布景和演出效果。在旅游企业的体验剧场模型中,演员就是一线服务人员,是旅游体验的主要生产者;布景就是旅游资源,是生产旅游体验不可或缺的工地。因此体验营销首先要从一线人员做起。企业应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每一次与旅游消费者的接触都是一个“关键时刻”,它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因此工作人员除了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应注重自身服饰、举止、风度等各个可能给旅游者留下美好印象的细节上。

4.3提供附加产品

附加产品不是核心产品,但它代表核心利益之外的附加利益,可起到支持核心产品发挥最大效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竞争对手产品的作用。旅游者在旅游归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会受到旅游经历余波的影响,旅游企业则可组建旅游俱乐部或bbs,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分享体验,交流经验,鼓励消费者不断回忆这段体验的美好,并激发他们出游的新需求。这事实上也是为消费者提供另一种体验,一种知交满天下的体验。

综上所述,成功的旅游企业必须要为旅游者生产快乐的体验,从本质上说,旅游企业要努力搭建一个快乐剧场,在时间、空间上,在旅游产品的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协调、统一,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和良好的整体形象,使旅游者获得满意的体验,最终实现旅游体验和旅游期望差值为零,甚至是正数,达到企业和旅游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美).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B·JosephPine,JamesH·Gilmore.WelcometoTheExperienceEconomy.Harvar~BusinessReview,1998.

旅游类论文 篇六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余万人,居世界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篇七

关键词“:农家乐”;旅游;文化内涵;文化品位

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初“农家乐”这种乡村旅游形式在成都市郊区兴起以来,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在发展过程中“,农家乐”旅游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丰富了中国旅游产品结构,成为了中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相关研究指出,目前“农家乐”旅游存在着盲目建设、缺乏特色、形式单一、品位不高等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难以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在目前“农家乐”旅游存在的这些不足和问题中,缺乏文化品位既是根本的缺陷,又是“农家乐”旅游产品低质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和深度思考的问题。

一“、农家乐”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主要表现

1.盲目建设,破坏乡村资源和环境。乡村资源和环境是“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凭借和依托,任何对其造成破坏的开发建设都会削弱“农家乐”旅游地的吸引力,降低“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但在目前的“农家乐”旅游开发中,却存在着“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开发一些自然资源,导致生态压力增大”的现象。同时,由于农民认识上的偏差,在“农家乐”房屋、庭院等的建设上盲目模仿城市建筑,不仅脱离了乡村本色,而且还破坏了当地的资源和环境。再者,在“农家乐”旅游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水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造成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这些对乡村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现象,使“农家乐”旅游的生态优势逐步丧失,乡村的吸引力逐步减弱,“农家乐”的文化品位逐步降低,影响了“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各地对“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利用。首先,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的利用。即使现在有些“农家乐”也在努力增加文化含量,但多是相互模仿和抄袭,而不是立足本地乡村习俗和风土人情,导致“农家乐”旅游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其次,“农家乐”旅游活动项目档次低、文化含量少、缺乏特色。大多数“农家乐”都是以、麻将主打,辅之以喝茶、聊天、钓鱼等活动。项目开发流于一般,“城市化”、“大众化”气息浓,难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旅游需求。最后,“农家乐”旅游开发与农事文化结合不紧密,对农事文化既挖掘不够,又缺乏有形的展示“,农家乐”旅游离“农”字越来越远。

3.以观光形式为主,参与性活动少。目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多数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层面,产品结构单一,知识性、趣味性差,参与性不强。大多数“农家乐”旅游地的观光农业园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旅游者对田园风光的欣赏需求,但由于不具有参与性,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过程平淡。而旅游者越来越注重对旅游过程的参与和体验,仅靠这种旅游产品是无法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的。尽管乡村民俗文化可以很好地开发一些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但目前多数“农家乐”旅游还没有诸如民俗节庆、民间艺术学习等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

4.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低。“农家乐”旅游的服务是展示“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一个平台。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能给旅游者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树立“农家乐”旅游地在游客心中的良好形象。但是,目前“农家乐”旅游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也还有待提高。服务设施的修建普遍存在着与乡村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服务设施的安全、卫生条件还存在不足。厨房、餐具卫生状况差,提供的饮食也几乎是和城里相差无几的食品和菜肴,缺乏乡村饮食文化特色。同时,“农家乐”经营者还不具备“服务就是品位”的意识,缺乏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服务仪态、服务方式不能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大大降低了“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

二、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对策建议文化品位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新的生长点,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2]。“农家乐”旅游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与它内在的质量和文化的品位是成正比的。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可以使“农家乐”旅游获得蓬勃生机和高附加值,是提高其观光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关键[3],更是“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因此,推动“农家乐”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必须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研究如何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乡村资源和环境是“农家乐”旅游开展的前提,是支撑“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必要条件。因此,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为此必须做到:(1)树立资源保护意识,着眼于“农家乐”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农家乐”旅游开发规划并贯彻实施;(2)树立精品意识,统筹乡村的发展全局,精心设计“农家乐”旅游开发的每个细节,严禁对乡村自然资源盲目开发;(3)注重自然和人文的协调“,农家乐”房屋建筑不能盲目模仿城市住房,而要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弘扬农村建筑文化,修建地方特色性建筑;(4)妥善处理因“农家乐”旅游开展而产生的垃圾、废水等,保持生态平衡、保证乡村的清新、纯洁、自然,维持乡村环境的长久吸引力。

2.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是形成“农家乐”特色、提升“农家乐”文化品位的基础。能否将乡村文化内涵集中展示出来是决定“农家乐”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农家乐”旅游开发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必须首先对当地的乡村民俗和风土人情作充分的调查研究,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开发具有差异性和垄断性的旅游文化产品。而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地开发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打造特色产品,创立优势品牌,改变目前以麻将、为主要活动项目的低层次发展现状,推动“农家乐”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开发要努力展示农事文化,可恢复水车、水磨、鸡公车等一些传统农业工具,还可组织游客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事活动,让他们感受劳动的快乐,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可考虑开发一些民俗节庆活动、民间礼俗展示、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项目,使游客在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时,感受乡村民俗气氛,提升“农家乐”旅游地在他们心中的文化分量。

3.增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心理的日趋成熟,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异域文化的体验,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难以适应人们追求个性和自我的需求,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旅游正越来越受欢迎[4]。因此“,农家乐”旅游开发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开发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活动项目。“农家乐”旅游开发参与性项目,必须立足于乡村文化特色,避免与城市旅游活动趋同,诸如乒乓球、篮球、卡拉OK等活动项目最好少开发或不开发。而应该以乡村农事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依托

,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参与性活动项目。体验农事文化方面,可开发植树、采摘、耕地等农事活动项目,让游客从参与农事活动中更真实地感悟农村,感受离他们遥远的农业社会风貌;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方面,可引导游客参加民俗节庆活动、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学习农家风味饮食的烹饪等,使游客在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从而更加喜爱“农家乐”旅游。

4.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这也是“农家乐”旅游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农家乐”旅游地服务设施的设置要体现服务至上原则,要与乡村环境氛围相协调,使之成为“农家乐”旅游地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设施的修建要以乡村反映的文化内涵为背景,外观形式要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环境与设施融合,色彩协调;设施条件能满足接待游客规模的需要,布局合理,安全、卫生条件达标。“农家乐”旅游服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服务人员要具有“热情好客的品质,崇尚礼仪的性情,较高的文化修养,周到细致的服务,清洁卫生的习俗”。因此,必须加强对“农家乐”旅游服务人员文化知识、旅游常识和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结语

总之,保护乡村资源和环境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前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关键,注重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保证。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必须从多方面努力,多角度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必将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后劲,推动中国“农家乐”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桂“.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5,(5):151-153.

[2]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3]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50-53.

旅游发展论文 篇八

(1)辣。与川菜的麻辣不同,贵州美食的特点以鲜辣和酸辣为主,这一点能在贵州的火锅体现出来。(2)酸。与陕西的醋酸不同,贵州的酸并不是用醋来调味,而是用特制的酸汤来调味,主要材料是西红柿、淘米水、米汤等通过封闭发酵而成,最能体现这种酸的美食便是贵州省苗族的酸汤鱼了。(3)蘸水。贵州省的蘸水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口味的不同导致了蘸水的不同、习性的不同导致了蘸水的用法不同“,蘸水”也就是各种美食中用的“蘸碟”,有汤料的,也有是干料的,很多美食是不能离了“蘸水”的。例如吃辣味火锅用的是辣味蘸水,辣的不同刺激,令美食更加可口。正确认识贵州美食的特色和优势,对发展自己独有的美食旅游,避免被外来饮食同化具有重要意义。

2贵州美食旅游存在的问题

(1)卫生条件差。经营环境的卫生条件脏、乱、差的现象亟需改善,这是目前贵州美食旅游在开发中最显著且普遍的问题。造成这些原因的主要包括:贵州的熟食品大多以露天经营的方式,设施条件不好,不能保证其出售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经营者基本都为当地的群众百姓,普遍的缺乏食品安全责任的意识,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的认识不够彻底,而且在入行经营中,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的重视度不够。(2)包装简陋。缺乏自己的包装,不方便携带。就算有包装的也大多盲目跟风已经成为商品的外壳包装,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多旅游景点里面出售的美食、特产,大多都是已经风干,而且包装非常的简陋,不美观,食品也比较单调。这样的发展方式,并不会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对常旅客来说,这些食物远远不能够满足其要求。(3)缺乏品牌意识。贵州的美食品种繁多,但是都缺乏自己的品牌向外销售,基本都是在贵州本地进行销售,且没有自己的商标品牌。这些原因主要就是经营者缺乏市场经济的认识,对扩大生产、走出本地进行经营有畏惧、害怕的心理。

3解决贵州美食旅游主要问题的对策

(1)改善经营的环境。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通过加强卫生、工商等部门的监管力度,完善、规范美食经营者对饮食的管理的制度和秩序,改善设施,确保游客在饮食过程中,饮食的安全、食品问题。(2)完善美食包装。每种美食都应该做出自己独特的包装,让游客从包装上,感受到该食品口味的新颖、独特之处。加大对包装技艺的提升,让真空包装技术流入到熟食品行列中,让游客能更多的带走自己喜欢、并且属于贵州独特风味的美食。(3)增强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让经营者经营规模化、商业化、连锁化。让经营者改变观念,认识市场,了解市场所需要的,与外界市场接轨,创立自己独特的品牌。设立经营者经营的独特商标,不再是本地经营、小买小卖,让经营者扩大销售,开设分店、连锁店等形式,来步入更大的市场空间。就像四川、重庆的火锅一样,独特的辣味;自己独特的商标,走向了全国,让全国的人民都能品尝到它的美食文化。

4发展贵州美食旅游的建议

(1)在景区建设美食一条街。贵州有着很多人所皆知的景区,如黄果树瀑布、天台山、云台山、梵净山、织金洞、草海等部级著名景区,但是如今的这些景区注重的是风景旅游产品的发展,并没有对美食加重建设。因此,在著名景区策划美食一条街是发展贵州美食旅游的重要方案。(2)在中心城市建设美食广场。在中心城市建设的美食广场,展示贵州各个民族的不同特色的美食,来吸引游客,从而达到不到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就能品尝到特色美食,然后激发游客有的去该民族地区品尝更多美食的兴趣,从而达到以美食促进旅游的发展。(3)利用节庆来发展贵州美食旅游。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颇多的省份,不同的少数民族就会有不同的节日节庆,开展节庆美食旅游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案。例如苗族的三月三、七姊妹、末月、亥月等都是载歌载舞的节日,吃着特色的酸汤鱼,看着苗族人特色的歌舞,住着苗族的村寨,这种节日美食旅游是当今社会闲暇时间的最好好选择;再如侗族地区,人们在山上劳作的时候,都会以响亮的歌喉来传达此刻的心情,所以在贵州侗族地区旅游,除了能欣赏美景外,还能聆听到侗族勤劳人民那动人的歌喉,同时品尝侗族美食,会是怎样的惬意。对于贵州旅游来说,除了以美景吸引游客来观光外,美食也是招徕游客的方式,开发贵州美食旅游,对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进步能起到重要作用。

旅游发展论文 篇九

会展旅游是指以参加会议、展览、交易和节庆等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是以会展活动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专项旅游产品。会展旅游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是组团规模大。由于会展业本身具有的行业性、产业性以及组办规模大等特点,它势必将吸引众多的政府、民间组织的会议团、参观团、旅行社组织的观光团,其规模要比单一组织的旅游观光团队要大。据统计,2006年春交会有来自211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达19万多人次。二是消费档次高。会展活动中由于会议规格高,参会人员均是有强劲消费能力的商务客人、高文化素质客人,其消费档次、规模均比普通旅游者要高得多。以’99《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为例,仅会议期间的广告、宣传、旅游收入就达到亿元以上。三是客人停留时间长。对于一般旅游团队或旅游者来说,若在旅游过程中恰逢举办会展活动,由于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强烈节日般气氛,使其旅游情趣大增。四是涉及服务行业多。举办大型会展活动是对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检验,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举办会展活动的同时,不仅使当地的展览馆、饭店、餐饮服务业受益,而且对相关的电信、交通、购物、旅游服务以及城市市政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五是成本低,利润丰,见效快。一位美国市长曾说过:“如果在我们城里开国际会议,就好像有一架飞机在我们头上撒美元。”在澳大利亚,人们把会展比作“金娃娃”。从这些比喻中,足以可见会展活动蕴藏的经济效益之大。有经验数据表明,会展旅游的直接经济收益与综合社会经济收益的比例为1∶9。六是文化主题突出、专业性强。展览会以其独具的专业性、针对性、直接性的特点逐渐成为国际和国内企业直接面对客户与展示自己的最好工具。大型展览会的举办,无论展会主题是什么,其举办原因都是以一定文化为基础的。而会展旅游活动往往是会展活动内容的延伸与深化,使会展旅游成为专项旅游产品,专业性很强。

二、贵阳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贵阳具有凉爽的自然气候、充裕的温泉旅游资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人文景观优势,其产业结构也是第二、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复制达沃斯模式,并注入本地特色,贵阳发展会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体现如下:

(1)气候优势。贵阳市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湿度适中、夜雨较多;年平均气温15.3℃,气温最热的7月下旬,平均温度24℃。“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品牌效应催生“清凉经济”,加上贵阳具有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合适的纬度、适中的海拔、优美的自然风光及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在盛夏贵阳是举办会展和旅游的最佳目的地。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77%,中心区人均绿地面积5.15平方米,并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

(2)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自然景观(红枫湖、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南江大峡谷、花溪、百花湖)、人文景观(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息烽集中营旧址)、民族风情(苗族跳场、“四月八”和斗牛节,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歌会等),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贵州温泉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热资源在全国排第一,且水质好,水量丰富,温泉和地热深井有122处。贵阳市乌当区的保利温泉、天邑温泉、御温泉为贵阳市冬季会议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并延长了冬季旅游时段亦使春季旅游得到提前开发。

(3)区位优势与交通优势。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有着良好的地面交通与空中直航的优势,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保障。

(4)成本优势。众所周知,在竞争白热化的当今社会,会展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会展展位价格的高低,也决定了参展商数量的多少,从而影响到会展规模经济和品牌经济的形成,所以,会展成本因素是会展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之一。贵阳市政府为鼓励发展会展经济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对相关的办展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使得贵阳市的办展成本更具竞争优势。

(5)软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随着贵州人民大会堂的建成及金阳新区贵阳国际会展中心的开工建设,以及已经建成和准备建设的五星级酒店的开工,贵阳市发展会展旅游业所需的会议、展览与酒店设施将逐步得到完善,为贵阳市承揽各类大型会议与展览提供了硬件设施。同时,随着《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摄影展》、《贵州医药博览会》、《第八届中国经济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贵阳市举办会展提供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2.劣势分析

(1)展馆与商务型宾馆数量不足。目前,贵阳市展览的主要场所是省展览馆,然而,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业必须有成熟的大、中、小型展馆各一个才行,同时还必须有大量的商务型的宾馆、饭店及停车场所,才能满足会展市场发展的需要。

(2)缺乏上规模与档次的大型会展公司。尽管贵阳市目前有近20家会展公司,但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办展经验丰富、技术手段先进的会展公司几乎找不到。

(3)管理机制不健全。会展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综合性服务行业,但贵阳市尚未建立具有权威性的会展行业协会,缺乏对会展的管理、协调与引导,导致低水平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

(4)专业人才匮乏。贵阳市会展旅游从业人员大多由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缺乏具有现代会展旅游理念的专业人才。

3.机遇分析

(1)贵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8年10月召开的《贵阳市服务业发展大会》上,确定的发展服务业的七大主攻方向,第一就是打造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第二是实现会展业重大突破。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其口号是“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素以“生态良好、景色优美”著称的贵州,迎来了会展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

(2)特色会展为贵阳会展旅游创造了机遇。2008年国庆前夕举办《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作品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1个省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参展作品12856幅,让贵州·贵阳红遍了中国,让世界知道了贵州·贵阳。

三、贵阳市会展旅游发展对策

1.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会展旅游中的重要作用。会展旅游是一项从申办到招展、展出、旅游的系统工程,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会展旅游总体上的调控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1)转换政府角色,明晰主要工作职能。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市政府应设立贵阳会展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基金主要用于知名品牌会展活动的申办、宣传、扶持、奖励,培养一批与贵阳产业结构和支柱产业相关的品牌展会。通过政策扶持及招商引资逐步完善现有场馆的服务配套设施。

(2)组建行业自律性的会展协会。尽快建立起贵阳会展行业协会并制定和完善会展行业法规,以加强行业自律机制的建设,减少低水平重复办展情况的发生,推动会展业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

(3)加强贵阳会展场馆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随着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0万平方米会展、5万平方米酒店、4万平方米会议中心及3万平方米总部大楼的开工建设,贵阳会展场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将逐步完善。

(4)加大规划、研究、宣传与营销力度。会展旅游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贵阳市要“实现会展业的重大突破”,就必须对贵阳市会展旅游进行宏观的规划和开发研究。建立目的地营销系统,推行网络营销,把城市环境、会展资源和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推广,实现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式发展。

2.实施贵阳会展旅游人才战略。人才培养关系到会展旅游发展的实力和后劲。目前,贵阳会展旅游人才紧缺,即使高薪聘请也找不到合适人选。因此,有必要把会展人才的培养上升到一个战略的层面来对待。就是要尽快制订会展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会展旅游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规范会展旅游人才的管理。

3.重点抓好专业会议的举办。贵阳在发展会展旅游的过程中应扬长避短,重会轻展。先从会议入手,由于贵阳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以及丰富的会议场馆,为贵阳市举办各类会议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因此,贵阳市在夏季应采取各种手段重点争取获得国内各行各业专业会议的举办权,让客人在凉爽的贵阳一边享受着大氧吧、大空调,一边静心开会学习与交流工作经验,同时又能饱览贵阳优美的自然风光。在冬季则力争取得各行各业年终总结会的举办权,一边交流学习心得,一边享受温泉疗养、养生洗肺的快乐。

因此,贵阳市政府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设会议硬件设施,以提高会议接待设施的档次。同时,还应加强会议软件设施的建设,提高会议服务水平,保证各类会议在贵阳市的顺利召开。会议服务必须很好地贯彻用户第一的原则,为会议客人提供完善的策划方案,开展一条龙服务,从会场布置到会议录音、录像、摄影,从出租车辆到出租手提电脑,尽可能地为会议客人提供周到、便利的服务。

4.引进先进会展企业,大力打造品牌会展。加快从国内外引进会展企业,加强会展资源整合。同时,在贵阳市现有会展企业中精心培育2—3家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规模的会展经营主体,以增强会展业的整体实力和后劲。大力打造专业品牌会展,创出一批有贵阳自己特色的,像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大连的“服装节”那样有一定规模和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会展。同时,应加强对知名品牌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博览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杨诗源。CEPA背景下厦门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8,(6).

[3]李旭,马耀峰。国外会展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8,(3).

[4]孟铁鑫。厦门会展旅游发展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会展业。贵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N].贵阳晚报,2009-05-04.

摘要:会展旅游是一个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会展旅游对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就业等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贵阳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势在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成本低四个方面,而在管理机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场馆与配套设施等方面存在劣势。在贵阳市政府提出“尽快实现会展业的重大突破”的总体规划下,贵阳应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以品牌会议作为会展旅游发展的重点。

最新范文

民营医院市场营销策略【最新3篇】11-18

学术年会**讲话稿(最新4篇)11-18

2023年独一无二微信名字优秀2篇11-18

母语迁移优秀6篇11-18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优秀5篇)11-18

七一征文精选4篇11-18

幼儿英语启蒙教学法(优秀6篇)11-18

法律文书最新5篇11-18

电脑宠物(4篇)11-18

个人自传【优秀4篇】11-18

149 25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