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古诗(6篇)

2023-12-09 19:25:13

《望天门山》,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今安徽省芜湖市境内)的情景。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带来了《望天门山》古诗(6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望天门山古诗 篇一

人们在苍茫浩瀚的大自然中感受和发现山水之美,并且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和赞美山水之美,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诗经》中已包括大量描写山水的作品,论者一般认为,此时的山水尚未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不过是诗人借以引发、陪衬、烘托、渲染或比喻诗人思想感情的片断。然而,山水如何能够比附人间的情怀和人世的道德呢?那是因为一种生命共感,亦即人与自然所共有的一种生命节律。此时的人类,尚未完全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也就是说,人的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诗经》所描绘出的恰恰是天人合一的原始形态,即主体意识尚未从大自然中剥离出来,仍处于混冥为一的状态”。这“正是先民童年时代的现实,在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情境下,不写自己生活周围的花、鸟、树木,就无法清楚地表达自我,它们已构成了主体自我生命的一部分”[1]。这个时代,类似于庄子经常向往的那个“至德之世”:“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在这里,人类和万物比邻而居,浑然不分,呈现出一派人生在世的本然状态。这事实上是人类文明发端之前的漫长荒野时期的余绪。

楚辞诞生在巫风盛行的楚地,洋溢着蛮荒色彩浓厚的巫术文化色彩,而巫术文化,则是诞生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荒野时期。由此可知,庄子所向往的“至德之世”,原来不属于未来,而属于过去,要顺着回归的路途才能抵达。或许正因为如此,在楚辞中,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回归主题已初露端倪。如果说“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鬼》)中的“归”是回归家园的意思,那么,“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离骚》)等诗句中的“旧乡”,既是生命的故地,又是生命的归宿;除了地理的意义,已经具备精神的意义。“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从此,回归成为后世山水诗的传统主题。

后世的山水诗经历了自己发展演变的过程,然而,无论中国历史朝代的变迁更迭,无论中国人世社会的离乱烦忧,也无论中国诗歌的迷雾和索解的隐约,中国古代山水诗中的回归主题却一直顽强地延续着。让我们从两汉开始追索:西汉的“怊茫茫而无归兮,怅远望此旷野”(严忌《哀时命》)尽情抒写了无路可归的愁情;东汉的“感老氏之遗诫兮,将回驾乎蓬庐”(张衡《归田赋》)将心灵的“回驾”驶向“蓬庐”;汉末的“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王粲《七哀诗》)把独在异乡的羁旅愁思托付给自然万物的“故林”情怀。

晋人张翰的“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思吴江歌》)用千里之外的空间距离表达背井离乡的山水情思;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把人类的故地之思解释为一种与鸟兽同有、与生俱来的天性;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则有“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之句,以山水所含的清晖来宽解游子的归心;永明诗人谢眺的“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改”(《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诗句写尽了寂寞游子的怅惘乡思。

梁陈诗人的“客悲”和“归念”丝毫没有稍减:“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何逊《慈姥矶》)。

初唐诗人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一诗以“忽逢门外客,道发故乡来”开端,一气贯下地连续发问,极富感染力地表达了故园之思的深切和营构故园山水的匠心。少年诗人王勃的山水诗同样表现出一种无处不在的乡思愁怀:“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深湾夜宿》)。生活在唐人走向鼎盛精神状态之际的陈子昂,仍然有着“故乡杳无迹,日暮且孤征”(《晚次乐乡县》)的苍凉感慨。其他如张九龄的“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西江夜行》)等诗句中的山水境界虽然有一种空明清远的闲适和洒脱,但“故乡”之思还是一直逶迤和漂泊在盛唐的诗心中。

中国诗歌历史上照耀古今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分别以仙心和仁心、以仙游山水和苦游山水的人生经历写下了许多山水诗词,其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杜甫《江亭》)中的“故林”意象和“归程”探询抒发着生命漂泊无着的悲感。与李白同时的崔颢用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在山水之间把地理意义上的“乡关”和精神意义上的“乡关”交织在一起。

中唐以后,大历诗人刘长卿有“牛羊归故道,猿鸟聚寒枝”(《雨中过员稷巴陵山居赠别》)的感慨,“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向往,诗坛巨子韩愈有“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山石》)的嗟叹。同样的“故道”充溢着安宁、止泊和生命满足的幸福之感。

晚唐山水诗中的故地之思未曾稍歇。我们只要读一读姚合的“极目思无尽,乡心到眼前”(《晚秋江次》),杜牧的“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南陵道中》),温庭筠的“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商山早行》)等等,便不免被一片“孤迥”的“乡心”和“客心”带回迢遥的“故乡”。

有宋一代,苏舜钦的“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淮上遇便风》)寄归心于“归舟”;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珍》)更是直言“乡思”成病,“物华”方休的思深情长;曾巩有“送春无限情惆怅,身在天涯未得归”(《城南二首》)的喟叹;苏辙有“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绩溪二咏·翠眉亭》)的追忆;张耒有“寄书故国还羞涩,白首萧条老病婴”(《遣兴次韵和晁应之四首》之一)的想像;贺铸有“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后登快哉亭》)的期待。回归仍然是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书写不尽的块垒。进入南宋以后,这个情结和块垒在时光的流变和诗歌的积淀中愈亦深厚。“客里无人共一怀,故园桃李为谁开”(《浙江小矶春日》),“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付晚潮回”(《重九赏心亭登高》),范成大的“乡心”无法托付“故园”,人生始终萦绕着客愁,这也就是姜夔在“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湖上寓居杂咏》其一)中所要抒写的人世况味,同时也是南宋后期的文天祥在“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中所要表达的江湖归心。

从金元到明朝,诗人们的思乡之情与异域之感被极大地触动,他们同样在创作中尽情吟咏着他们的乡愁和归思:“回首乡园天渺渺,惊心时序水悠悠”(杨士奇《九日过宿迁县》),“天涯何处寻归路,野景无边动客情”(于谦《太原道中晓行》),“夜猿啼不尽,凄断故乡心”(何景明《峡中》)等,以人世旅途的倦怠、疲乏、寂寞与悲凉来表达归去的心声。

开清代山水诗风的钱谦益视山水为故国的象征,并由此发出“今愁古恨谁消得?只合腾腾放棹归”(《西湖杂感》其二十)的回归之音。自号野人的山水诗人吴嘉纪因为“龙钟不还乡”而“羞见东西路”(《登康山》其二)。这样的思乡愁情和回归之唱一直延续到与自然相与、与山水为友的中国古代末期的山水诗创作之中。

二、魂归荒野:回归与超越的自由之旅

在中国古代山水诗中,回归是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古代的诗人们究竟要归向何处?有学者认为:“‘比兴’所赖以产生的心态,为一种农业文化心态。惟有在农业文化心态中,方能对人与自然之生命节律,抱有极亲切之一种认同,方能对人心与自然之相通,抱有一份关注之兴味,以及对人心由自然物而触发,抱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意会。”[2]那么,在农耕文明得到极大发育的中国,回归指向田园和村巷,当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回首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作,我们又分明听见了另外一种全然不同但绵延不绝的声音:“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屈原《九章·哀郢》),“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张衡《归田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苏舜钦《淮上遇便风》),“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苏轼《送运判朱朝奉入蜀》),“自叹不如华表客,故乡常在白云中”(高士谈《晚登辽海亭》),“一笑蒙城门下士,几归沧海几飞尘”(袁宏道《山居》),“身如古初士,步步入鸿蒙”(吴嘉纪《和集之、简文登泰山绝顶观日出》),“渔父频招手,回舟入杳冥”(屈大均《钓台》),“峰形积古谁得窥?上有鸿蒙万年雪”(洪亮吉《天山歌》)。

同样是回归的吟唱,但这些诗人归去的指向却并不是他们从小生长的家园和故乡。这些诗句中,无论是“山岭岩阿”,还是“鹿门南轩”;无论是“杳冥沧溟”,还是“白云春芳”,或者“水泽蝶群”,一言以蔽之,回归的方向都是“自然”,是“八还”,是鸿蒙万年的古初岁月。这是一个比村巷田亩更为深远的指向,因为它们直接通向时间的幽眇深处——人类最初的栖息之所——也就是屈子笔下的“终古之所”,如前所述,这是一个万物群生、禽兽成群的“至德之世”——人类在此表现出人生在世的本然状态——这就是人类文明发端之前和开始之初的荒野时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终古之所”、“杳冥之地”并非农业文化心态的产物,它属于一个更为古老更为幽眇的历史时期。人类开始农耕的田园生活与漫长的人类发展史相比较,已经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了。在传说中和史书上,我们还可以隐约窥见原始先民的荒野生活。请看《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崩于苍梧之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神话记载:“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大荒北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大荒南经》),“羿与凿齿战于畴华之野”(《海外南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一曰大遗之野”(《海外西经》),“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大荒西经》)。《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还说:“后稷是播五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在后稷播五谷、叔均作牛耕之前,人类在荒野之上开展他们的生活、书写他们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在农耕文化出现之后,人们也并不即刻就开始建立稳固的家园,开始定居的生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殷本纪》又说商之先人“自契至汤八迁”,这应该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安土重迁的农耕生活迥乎有异。到了周朝,《诗经·小雅·绵》记载:“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这说明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是在漫漫荒野之上、游牧状态之下生息繁衍着。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时间的维度中,荒野才是人类的根系和故园,人类的祖先曾经也是荒野的一部分,终于有一天,人类从荒野中脱颖而出,开始创造文化,写就历史。但是,人类的意识却始终难以摆脱源自荒野的集体无意识心理根源,因为“这些意象早在史前史以前就已深植于人类心中,自始至终都存于斯,度过了好几代,至今仍然是人类心灵的基础东西。只有当我们能和这些象征物达成协调时,我们才能过着最有意义的生活;回到这些象征物才是明智之举”[3]。正因为如此,荣格认为人类精神史的全部历程,就是要唤醒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记忆而达到向完整的人的复归。然而,如何才能回到这些象征物?如何才能找到重返精神家园的悠悠归路呢?荣格说,艺术家可以做到,因为“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和匮乏”[4]。或许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山水诗纵使发展到了魏晋时期,即所谓人的意识觉醒,山水自然完全成为对象这一历史阶段,还是有不少诗人将他们的回归之音唱向荒野——唱向人类生存的起点,精神的原乡。

人来自于大自然,可是却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远离了大自然,并日益扩大着和自然的对立;文明越走越近,自然便越留越远,以致于自然的痕迹在文明中逐渐消亡。然而,远离自然之后的人类也远离了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家园,于是,回归便成为人类想要获得自身存在的必然选择。

回到哪里去呢?回归田园固然是许多诗人在现实人生中选择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然而,现实人生无比短暂,人类的精神依然在无助地徘徊和苦苦地追寻,事实上,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唯有大自然才是人类的来路和去处,唯有重返大自然才能在与天地山水的交流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解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焉”(《论语·学而》),抱本返始,追思生命的最初源头,在孔子看来,正是温柔敦厚的情感来源。“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浮游乎万物之祖”(《庄子·山木》),“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庄子·达生》),“游于六合之外”(《庄子·徐无鬼》),“上与造物者游”(《庄子·天下》)。先哲们梦想回到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根源,这是一种原始的、纯粹的、本真的、无所遮蔽的自然状态,这样的自然状态也就是人类历史上的荒野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只有在荒野中,人才能找回已经在历史中失去的本性,亦即人的自然性。这一本性也就是老庄所论的“赤子之心”:“念德之厚,比于赤子”(王弼《老子注》),“其未兆,如婴山之未孩”(《老子》第20章),“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10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28章)。人类的赤子时代,依照自己本真的性情而存在,天真纯朴,虚无接物,与自然之母体紧密一致,是道德未离的最佳象征。“复归于婴儿”,实际上也就是复归于人类婴儿时代的健康自然和本源生机。

难怪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如此评价诗人杨万里的创作状态:“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5]人类本是荒野之子,荒野是他们最本己的自然,最原生的状态,但是一旦人类步出荒野,他们在荒野中发育的意识却一味只想追求文化或者破坏文化,自然于是日益演变成了文化,真正能够得以幸存的荒野在地球上已经所剩无几。只有诗人,还在试图和自然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我们亦只能在这些诗歌的引领下,才能实现某种程度上的精神回归。

朝向荒野,这是一种灵魂的回归,与朝向田园的回归不同,这不是一种可以普遍实践的人生艺术,每个个体生命可以循着其生命初始阶段(当然也可能是生命历程中某一最为重要的阶段)的痕迹和烙印在地理版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所以诗人在歌咏“日将暮兮怅望归”的同时,还会发出“去终古之所居兮”的咏叹;在“守拙归园田”的同时,还要“复得返自然”。朝向荒野,这是一种精神的回归,与朝向山川水泽的归隐生活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园田和旧乡可以让诗人在现实人生中安放他们沧桑疲倦的身体,山石和岩阿可以托付他们四处漂泊的心灵,那么,“终古之所”和“大化自然”则可以让诗人在精神世界的回归之旅自由地遨游。

三、在世体验与“乡愁”冲动:回归荒野的动力机制

为什么诗人们回归荒野的咏叹从未停歇?因为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的在世体验和积淀在诗人集体无意识深处的“乡愁”冲动一起构成了追求自由、野性烂漫的诗人们回归荒野的动力机制。人类为什么要回归?因为痛苦的在世体验;人类为什么要向荒野回归?因为永恒的“乡愁”冲动。

“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出境游山》之二),王勃常常被社会人事的侵扰所伤害,从而明了山游的好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山石》),韩愈也会感觉到人群中的拘束和山水中的乐趣;白居易有“终年牵物役,今日方一往。……归去思自嗟,低头入蚁壤”(《登香炉峰顶》)的遐思——人世原来是充满了“物役”的“蚁壤”;苏轼反省并追问:“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夜泊牛口》),社会世间的诱惑总是让肉身迷失了本性,终日汲汲奔走于营求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携我游黄华,一洗尘虑爽。……回首声利场,谁能脱尘网”(《游黄华》),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把俗世尘网比作声利之场,只有到山水之中才能洗去尘垢,心神净爽;赵孟頫则用“人间苦炎热,仙境已秋风”(《龙口岩》)一句表达了他苦于人间生涯以及对自然神仙境界的向往之情;明代前七子复古运动的首领李梦阳和何景明分别作诗云:“远害欲寻麋鹿伴,暂羁终与世人辞”(《瀑壑晚坐》),“终期谢城市,来此伴渔翁”(《登钓台四首》),为了逃避世间的羁绊和伤害,他们渴望着一种与麋鹿为伴、与渔翁相守的自然生活。就是这样,在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歌中,诗人们尽情书写着他们对社会羁绊和人事拘束的厌倦,对城市生活和官场竞逐的厌恶,回首中国古代历史,充满了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易手、战乱的频仍;回首中国古代诗人的个体生命史,充满了离乱的忧愤、迁徙的无由、飘零的苦痛。所以中国古代的诗人们也常常在山水清音中抒发他们的社会理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

鬓眉雪色犹嗜酒,言辞淳朴古人风(韦应物《与村老对饮》)。

有如尧舜时,惠泽四海沾(王令《过扬子江》)。

诗人们将他们最为理想的社会形态也追溯到了文明发端之前和之初的远古荒野时代,诗中的尧、舜、大庭(神农氏的别号)都是神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古史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由于无可稽考,至今仍然只能归诸于神话传说,而且这些鸿蒙初辟的文化时代即使属实,也必定是处于文明的门槛之前。从古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神农氏,则处于旧石器文化的末期和新石器文化的初期。至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传说人物,大概是一些站在野蛮时代的漫漫长夜的尽头翘望文明曙光的部落联盟首领。”[6]

虽然只是神话传说,但尧舜之世却成为中国古代人的社会理想。儒家的孔孟,早就“祖述尧舜,文武”,《礼记·礼运》中就以“大道之行”和“三代之英”的时代为最高社会理想,塑造了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道家的老庄将“道说”视为自然原始的话语,传达着宇宙万物的原始消息,《庄子·祛箧》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亦是一个惟妙惟肖的远古极乐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尧舜之世、三代之治不是神话,我们也可以想见,那是一个生产力极为低下、自然力极为强大的时代,国家的形制仅仅只是一个雏形。那么,为什么诗人和哲学家理想中的人类社会都是以那个时代为蓝本呢?除了诗人自述“风俗淳”的原因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原点、精神的原乡,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根源,是人类“乡愁”冲动的最终指向。

什么是乡愁?简而言之,就是思乡的愁情。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样一块自然环境,大多数人会在这里度过他怀抱“赤子”之心的童年时代,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由造物馈赠的原始的生命力逐渐演变成理性的控制能力,源于无知和魅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被启蒙和科学改造得面目全非,纯真坦率被算计的机心取代,与自然的冥合、与万物的亲和也逐渐被丢弃。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童年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童年启程,奔赴自己的人世风景。所以当你离开了这一块地理环境,生物性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你对它顽固的怀念。“乡关”,便是这样一个精神上无比向往的往昔世界,因而也就成为诗心一直寄托之所在。同理,我们人类整体的童年时代中也有这样一块自然环境,那是自然的荒野时代,但是“当人类自野蛮跨过了文明的门槛时,他从一个混沌的自然世界,迈入了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于是那些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渐渐地变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人类用许多人工器物,把自己围绕起来,从有机自然中分离开来,借助这种分离与围绕,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于是就有了‘相思’,有了回归大自然的永恒‘乡愁’冲动”[7]。

望天门山古诗 篇二

关键词:望天门山 古诗 教师教学用书 商榷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它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在这课的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来说说《望天门山》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诗句描写的画面。为了给教师作参考,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10页中给出这两句诗的大致意思:“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

对后一句诗“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解释:“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是非常贴切的。虽然句中并没有形容“小舟乘风破浪,飞驰而来”的字眼,但从诗歌第一、二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能让读者感受到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以及由于两山夹峙,宽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水流湍急的奇观。可以想象得出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坐在小舟上,随江直下,自然会产生一种乘风破浪,飞驰而来的感觉。然而对于前一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解释为“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则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从诗句的意思来看,这一句写的是诗人随舟顺流而下时,望中所见夹江对峙的雄伟的天门山越来越近,从而产生一种两岸的青山相对而出的感觉。对此一句诗,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提到:“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释,则让人有种“雾中望山,若隐若现”的感觉,未能体现出“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的那种“相对出”的感受,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其次,从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来看,在这一句中运用了动静手法,化静为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在这里,诗人单用一个“出”字,就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而《教师教学用书》的“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的解释,则少了一点诗中所描绘的那种“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的美感,也反映不出诗人在句中运用一个“出”字,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

最后,从实际情况来看,诗人“望”的立脚点是在小舟上。舟行在宽阔的江面上,人在舟中,可以放眼四望,“青山”“碧水”“夕阳”等景物应该是一直都在视野之中。诗人坐在小舟上,顺流而下,两岸的青山因“由远及近”,应是看得“越来越清晰”,而不可能是“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

对“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一句诗,是否可以仿照《唐诗鉴赏辞典》所讲的那样,给出其意思:“两岸的青山扑进眼帘,显现出越来越清晰的身姿”。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给出这样的解释,他们可能不容易一下子弄明白。但如果引导他们回想一下,平时他们坐在飞驰的火车或汽车上,张眼往窗外望,路两边的树木、房屋等景物,是否也会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感觉。这种联想,将会有助于他们对这句诗的理解,也有助于他们想象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参考文献:

1.语文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心: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望天门山古诗 篇三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诗词;创新;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从古至今,古诗词以其生动凝练的语言,清新深远的意境,优美和谐的韵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古诗词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初中古诗词被教师普遍认为是比较难教的部分,就目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古诗词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如何就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对古诗词的学习做好课前的预习是前提

好的开始就代表成功了一半。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带有家庭作业性质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同时,教师的预习任务要有一定的引导性,为学生指明预习的任务和目的,最终在上课开始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是否把教师的安排的预习任务完成。例如,在将要学习《望天门山》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课下先回顾之前学过的《望庐山瀑布》,在温习过去学过的古诗外还要细细品味古诗的意蕴和情感,在下节课上课前先让学生一起背诵《望庐山瀑布》,然后请个别同学发表一下对此诗的见解,然后,由此诗引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望天

门山》。

二、让学生了解诗人是进行古诗词学习的关键

“诗如其人”,诗人是古诗词的灵魂,只有充分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事迹、诗风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初步感知,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例如,在学习杜牧《泊秦淮》时,教师首先介绍先时代背景,即晚唐时代,唐朝开始衰落,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仍然沉醉于花天酒地的世界,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杜牧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深感感悲愤,最终坐下此诗。这样,通过介绍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进入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境地,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

三、教师需要创设情境来营造丰富的学习氛围

通常情况下,意境是诗人主观感情基调和客观事物的完美结合。学生在对诗歌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意象进行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来品味其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学生在朗读时可以配合古筝曲,用音乐情境来诠释古诗词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词。

参考文献:

最新工作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我校少先队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以特色活动为载体,结合上学期少先队活动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及教训,充分发挥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落实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等,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人。促进少先队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

(一)抓好少先队的常规工作。

1.升旗

结合我校实际,合理实行周一升旗仪式班级负责制,制定详细的升旗计划和考评**。

值周班级做到按时升降旗,提前一周进行队形队列训练。选出升旗手护旗手、主持人和演讲人。坚持**下讲话**,每周都有主题,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升旗手、护旗手的训练。

2.鼓号队训练。将鼓号队训练学习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从选拔学生、制定课程计划、开展活动到成果展示、总结考评力求**化、常规化。

3.新学期各中队委改选,学校大队委改选。

4.开展大、中队主题活动,要求开展有计划、活动有序、材料充实,使队员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二)抓住时机,多开展有益活动。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如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10.13”建队节等节日,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教师节开展制作“心意卡”赠送老师的尊师活动,对广大队员进行爱国**、集体**和**传统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特色****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建队节期间通过新老队员手拉手,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广泛开展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帮助少先队员了解并不断加深对少先队队章的理解,明确自己的**和义务,了解少先队**的基本性质和使命,明确少先队员在**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少先队的**生活,引导少先队员以是少先队员为自豪,愿意为少先队添光彩。

三、具体工作(活动)安排:

九月份:“文明守纪、尊师重教月”

1.新学期开学典礼

2.开展“文明守纪,尊师重教”系列活动,结合教师节开展“感恩教师,向教师致敬!”尊师主题队会。

3.结合新学期及九月的重要节日出一期墙报

十月份:“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美德”

1.开展纪念建国、”祖国发展我成长”活动

2.重阳节敬老活动(号召每位少先队员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社区老人做一件事)。

3.一年级新生队知识教育

4.庆祝建队活动(二年级部分队员入队)

5.结合德育及少先队主题活动出新一期班级墙报

十一月份:“珍爱生命、感恩生活”

1.11月9日*消防宣传日(消防节),宣传学习消防知识,进行消防逃生演练。

2.11月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各中队围绕“感恩节”开展主题中队会。

3.少先队报刊征订活动。

十二月份:“遵纪守法、做健康小公民”

1.庆祝元旦文艺活动。

2.更新墙报,学习园地。(11月30日前)

元月份:“快乐学习、实现梦想”

1.进入期末复习阶段。

2.少先队工作总结

3.表彰各类优秀人员和中队、资料归档

4.散学典礼、指导少先队员开展健康有益的寒假生活

最新工作计划 篇五

根据市教师继续教育有关文件规定及马尾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新教师在上岗执教第一年的试用期期间必须完成120学时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经区教师进修学校和任职学校的考核后,达到合格以上成绩方可正式录用。为了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转换,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尚道德素质、新课改教育观念、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的合格教师,我校对林晨、柯颖老师特制定如下培训方案:

一、培训对象

XX年年9月新分配到我校的林晨、柯颖老师

二、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使林晨、柯颖老师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适应教育教学环境,熟悉教师常规工作,增强工作信心。

2.使林晨、柯颖老师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热爱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3.引导林晨、柯颖老师熟悉大纲及教材,熟悉班级管理工作,尽快提高教育教学技巧与能力。

三、培训内容与形式

1、培训内容:

(1)、对林晨、柯颖老师进行教育**法规、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发展动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班**工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听评课、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学习讨论关于新课改精神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体会等。

(2)、要求林晨、柯颖老师必须在我校完成上级要求的教学实践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a、听课不少于30节。要求认真写听课记录及收获、体会。 b、本人对林晨老师的班级管理进行辅导,同时对课堂教学常规进行指导并写出评析意见。c、课堂教学的两次考核课,上学期安排一次教研组的汇报课,下学期安排一次校级公开课,并对林晨柯颖老师两个学期的教案、听课记录、考核课等评定成绩。d、学年末撰写教育或教学论文一篇。

2、培训形式:结合学校课题研究,课前辅导课后跟踪;校本培训,

四、培训工作的**和管理

2、我校要把对新教师的培养做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使新教师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师资来源。要精心为新教师选配指导教师,并要求他们签订师徒合同;新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尽快熟悉全学年的学科教材和教法,并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新课改理念。

3、我校培训工作的**要定期检查新教师各项培训任务(教案、听课、班队管理、集中培训、公开课、培训活动等)的完成情况。特别对“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这一最直接、最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把关和督促,要求指导教师平时对新教师思想上要关心帮助、业务上要传。帮。带,做到听、看、辅、帮一条龙。

4、我校**评估新教师课堂教学的两次考核课(上学期安排一次教研组的汇报课,下学期安排一次校级公开课),并对新教师两个学期的教案、听课记录、考核课等评定成绩。

5、对于新教师培训我校要制定培训工作学年计划和总结、指导教师的工作小结、新教师自我培训小结、新教师教育教学的培训成绩等材料,

五、师徒安排

林晨老师由黄锦栋老师带

柯颖老师由薛可熙老师带

六、学校培训工作安排

1、XX年年11月---11年4月份完成校本培训20学时。

2、XX年年9月--20xx年5月完成教学综合实践活动60学时。

3、XX年年11月份至20xx年4月份培训处对新教师进行听课活动,了解新教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情况。

4、20xx年5月份至6月份上旬由学区**对两位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望天门山古诗 篇六

【摘 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文化博大精深,且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世界文学的浩瀚海洋中中国素有“诗国”的美誉。古诗词作品是先人智慧的积淀,其以优美工整的形式、和谐动听的韵律、丰满凝炼的语言和深沉真挚的情感传唱不衰,成为我国文学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古诗词年代久远,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只有不断创新,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这样的顺序来学习的。本文主要从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二、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放飘逸”,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的《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三、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释 。如:(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

2、补。如:(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想。海日生残夜: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译后联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5、品。如:(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2)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四、品味意境。

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的情怀。我们要诗情画意地教古诗,学生能诗情画意地再现意境是关键。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古诗文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歌描绘的艺术画面,从而品味古诗文的意境。如教学《天净沙·秋思》:

先请学生找出诗人摄入古诗中的意象。诗人选择“夕阳西下”的时刻,摄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赋予他们以独特的情趣:枯、老、昏、小、古、西、瘦等。阅读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这些意象,才能通过有形的自然之物,体会那无形的 “断肠”之情。

接着老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断肠人”骑着一匹瘦马(为什么瘦?),走在古道上(是一个人吗?),任西风吹打(神色如何?),见到枯藤,老树,昏鸦(心情怎样?),小桥,流水,人家(会引起什么思绪?),夕阳(又有什么特殊含义?)。这样就能让学生把简单的意象重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勾勒出一个流浪天涯的寂寞旅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主旨及作者感情的感受。

最后提问:“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为什么不回家?他是在离家的路上还是回家的的途中?这“天涯”又在何方?教师要引导学生于有尽文字处体会无尽之意,去体会那想还乡而不能的苦闷,淡淡的表现蕴含了浓浓的哀愁。

诗歌欣赏离不开想象,通过感知、重组、想象,由浅入深,展开艺术的画面,才能品味诗的意境。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想象,大大增强了阅读兴趣,既学习了文言知识,增强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五、感悟诗情。

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不畏浮云遮望眼”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六、指导朗读。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朗读教学时,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为读而读,对学生的朗读不加以指导和评点,走过场而已。二是只放录音带而不亲自示范朗读。由于朗读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顾城乡学生的差别,不因材施教,不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硬要机械模仿,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主张最好老师当面范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起到录音带无法替代的作用。录音带的作用适合于诗歌欣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般不适用于范读。三是朗读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础和忽视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

2、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3、古诗的读法有三种类型:朗读、朗诵和长吟,这三种对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另外,师生对朗读的要求也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

4、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上,我们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又要运用一些灵活、实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语文古代诗词教学充满生机,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喜欢古代诗词,以确实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王德昌 《中国古典精粹文库》,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2、蒋孔阳 朱立元 《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最新范文

社区志愿者招募方案 志愿者招募方案(优12-09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赏析及译文最新712-09

公共管理分析方法最新5篇12-09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最新10篇)12-09

皮影文字之资料(精选4篇)12-09

售后服务机构最新9篇12-09

奶粉广告宣传文案【精选3篇】12-09

关于课余生活的范文(推荐优秀2篇12-09

多彩生活汇总 多彩的生活内容【精选2篇12-09

体育教学的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范文300012-09

149 26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