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最新9篇)

2023-05-10 12:04:36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下面是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最新9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 篇一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宁波市江东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北校区 郑昕

【摘要】:图形谱在进行音乐体验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填补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的不足,使体验音乐时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本文将分别从图谱的类型与形式、图谱的设计步骤、图谱的运用效能、图谱设计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图形谱 有效 体验 设计步骤 运用效能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具有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特征,而图谱教学用线条、形状和符号这些可视化形式,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因此,图形谱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体验音乐时丰富了听觉艺术的美感体验。

所谓“图谱”,是指利用图像、记号和文字的方式记谱,它不表示某一个具体的音,而是表示构成音乐的旋律或动机。据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某些曲调就开始采用图形谱的方式进行记录;外国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也经常采用图形谱,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

教学中运用图谱,可以具体形象地呈示音乐作品的审美要素——旋律、节奏等,更直观地将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表现出来;充分运用图形谱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地走进音乐,感受、理解、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图形谱进入到音乐教学中,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图谱的类型与形式

1、表现旋律走向、节奏长短变化的图谱

在音乐教材中,这类图形谱比较多。体现旋律走向的线条,有直线与曲线,粗线与细线,圆弧线,波纹线等,节奏的长短变化通常用歌词的疏紧来表示„„这类图谱形象地呈示了音乐的审美要素——音高、节奏等,依据歌曲的旋律走向、音的高低、时值的长短进行设计,更易于学生掌握歌曲,帮助学生更快地建立音乐感知能力,帮助学生记忆音乐。

2、表现音型特点的图谱

节奏型由各种长短不同的音符及休止符组合而成。在一个音乐作品中,通常会有这首曲子特有的节奏型。

例:《土耳其进行曲》(选自奥尔夫教材)

【分析】:A段中把音型用表示,只是最后一个音连续下行、紧用三个小圆点变化,属于变化重复,因此也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密的节奏,是另外一种音型,用小曲线表示,三个活泼的表示。整个图谱只用了三个符号,表现了音乐中的三个主要音型,形象明了,抽象概括了音乐的主要特征。

例:《马刀舞》(设计者:宁波市幸福苑实验学校 郭瑾)曲谱:

图谱:

【分析】:该图谱中,老师把

这个音型用圆点表示,表现同音反复的这个音型用

表示,前进感与较为活泼的情绪,一共出现了四次。把既能表现音乐的走向,又能让学生很清晰地知道同音型的乐思一共出现四次。用下行的波浪线表示半音下行的音型,用4个小逗号表示音型。整个图谱以节奏音型展现,简单明了,形象分明。

3、表现曲式结构的图谱

在这类图谱中,用重复的图谱表现重复的音乐,用对比的图谱表现对比的音乐。如平时经常用□▲□表示带再现的三段体。通过这类图谱,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曲式结构的概念,积累听觉经验,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听赏能力做好基础。例:《蓝色多瑙河》第二圆舞曲(设计者:宁波市江东区明楼中学 周依)

【分析】:该图谱很好的表现了乐曲的单三部曲式(A B A)。第一乐段主题跳跃、起伏,层层推进,给人以热情、爽朗、朝气蓬勃的感觉。第二乐段(中段)乐曲情绪随之变得柔和而娴雅,委婉动听,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第三乐段再现了第一乐段。

4、表现音乐乐句的图谱

该类图谱中将显示重复或对比的乐思用相同或不同的图形(线条、符号)表示。听着音乐,画着图谱,能够给予音乐精确感觉和理解的图谱体验。

例:《铁匠波尔卡》(设计者:宁波高新区万里学校 王静)

【分析】该图谱把活泼的断音用小榔头表示,快速的连音用上行或者下行的 波浪线表示。图谱中很好的表现了四个乐句,并表现了乐句间的相同与不同。

5、解决难点的图谱: 有些歌(乐)曲的难点,始终会成为体验、感受、演唱的绊脚石,老师通过不停地纠正、不停地唱才得以解决,但这样破坏了歌(乐)曲的美感体验。这时如果设计合适的、巧妙的图谱,通过听、看、唱、画等多种方式、多种感官,让难点顺利解决,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美感体验。

例:《牧场上的家》(设计者:宁波市新城实验 王益维)

【分析】:该图谱中,老师用小花表示弱起小节,弧线表示连贯起伏的旋律,两处蓝色的小花以区别五拍与六拍的两个长音。跟着图谱,学生不仅能很准确到位地演唱弱起小节、唱准长音的时值,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唱、动,很好地进行了弱起句的感受与体验。

6、表现音乐情境的图谱

这类图谱在人音版教材中也是很多见的,音乐的立意美与情景美可以通过创设的图谱更好的表现,营造出愉悦而和谐的学习情景,从而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审美感受力。

例:《杨柳青》(宁波市白鹤小学 华星)

【分析】:教师从发声练习开始,画柳枝范唱长音,用嫩芽表示短音,用形象的线条逐渐引导学生把握良好的声音状态。在教唱歌曲环节,继续补充图谱,从旋律线入手,感受扬州的山山水水。整个图谱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更重要的是创设了整堂课情感体验的意境。

7、表现和声结构的图谱

前面举的很多例子都是表现单旋律的图谱,而在欣赏和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纵向的和声听觉能力是很重要,同时也是教学中比较棘手的一块内容。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图谱,不同声部用不用的线条、图形表示,帮助他们获得多声部的音响,逐步树立纵向的和声结构意识。

例:《如歌的行板》中部主题乐句,主题与伴奏是这样呈现的:

【分析】:第一小提琴奏出的主题是诉说性的,第二提琴中提琴每小节都插进一个切分音,好似声声长叹,又如心脏的搏动。大提琴拨奏的固定动机,它成为旋律的背景。在音乐流动的过程中,图谱帮助学生捕捉有层次的多声部音响。这样长期以往的练习,是帮助学生培养多声部意识与提高听觉能力的有效办法。

二、图谱的设计步骤:

图谱的设计步骤一般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对音乐作品的文本细读

对音乐进行详尽的细读——细细品味、层层梳理。通过反复聆听,了解乐曲的蛛丝马迹。教师清晰地知道音乐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又在下一刻会有什么变化等等。然后能用三言两语概括音乐的结构、特点等,找到最感动自己的地方。

第二步:制定图谱教学的目标

在文本细读后,在众多的音乐特征中,如何抓住最有价值,最有表现力的音乐特征让学生感受是最为关键的。因此,教师要明确目标,知道自己要传递什么,教学意图是什么。有了目标才可进入设计图谱的步骤。

第三步:设计图谱 设计图谱时,要揭示音乐的主要特征,便于学生迅速地抓住音乐特点,绘制的图谱要简单、明了、直观,便于学生的模仿与律动。同时绘制的图谱要给学生留有空间,留给学生能自主学习。

以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图谱设计为例说明设计步骤:

1、文本细读

莫扎特《g小调第40号交响曲》快速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表达了一种有节制的激动。开始的主题有小提琴柔和地走出,中提琴跳动的伴奏增加了开始主题的紧张度。一开始听到的三个音的“短-短-长”的节奏型主导者小提琴旋律。附曲谱:

这个节奏型的持续,富于音乐一种急促的感觉,虽然旋律是平衡与对称的,上行的跳进音程与由下行的音阶仿佛一问一答。第二个乐句重复了第一个乐句,只是音高上降低了一度。主题的第一个呈示之后是连接段,有小提琴大声奏出一个新的断奏动机。

2、设计图谱教学目标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旋律听起来较为平衡与对称,对称美体现在所有的乐句里面:段落与段落间的对称,乐句与乐句间的对称,乐句间内部也是对称的。作品通常由两个长度相同的乐句构成,容易记忆。因此在以上的文本细读中,老师抓住了“平衡”与“对称”这两对关键词,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A、通过设计的图谱、律动,让学生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结构美——对称美、均衡美;

B、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在设计图谱教学目标时,作为老师一定要清晰:你要通过这个材料干什么,关注的价值是什么?只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明确用即将设计的这个图谱解决你关注的价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应。

3、设计图谱(附图谱)

【分析】:两个乐句的重复是四个螺旋形的圆圈:第一二个圆圈为一个乐句,第三四个圆圈是重复再现的。乐句内的对称是顺时针往外旋与逆时针往外旋(轴对称)的两个圆圈。这样的对称与重复,刚好符合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对称美与均衡美。熟悉了这个图谱后,还可以把它运用到律动中。第一乐句用左手表示,并作顺时针与逆时针往外旋的动作区别乐句间的对称,第二乐句用右手表示。通过画、看、动的方式反复巩固对称与均衡之美,从而使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特征与本质。

三、图谱的运用效能:

图谱教学虽然是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什么时候用图谱,怎样用图谱,也是很有讲究的。这个要根据教师对图谱的效能与用途进行划分,该如何有效的使用图谱?一般来说会有以下四种效能与用途:

1、图谱为导,感知音乐

图形谱记录了一切听者所关注的音乐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力度、曲式结构,甚至是织体。在图形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音乐是怎么发展的。因此它作为一条线索,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首作品时,能使学生非常容易把握这个作品的全貌,很快进入到音乐中。如果没有这个线索,学生很快就会走神,更谈不上有很好的情感体验。图谱在初步感知音乐阶段,无形当中渗透了以下内容:音乐的结构是什么,构成音乐要素的音色、音高、长短、音量又是什么等,使学生逐渐地进入音乐,能很容易帮助学生记住音乐。

案例:杭州市江滨区音乐教研员叶丽慧《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片段: 1)初听全曲,教师随音乐画图形谱,学生边听边看边随着教师一起动。(附图谱)

分析:全曲长达7分多钟,如果没有图谱,我想学生一定不可能这么关注的去聆听乐曲。图谱给初次聆听音乐的学生带去了很好的指南,就如同一张地图,不会迷路。学生对这首作品有了快速的了解:音乐中的重复特征,感知到了旋律的起伏,力度速度的变化等音乐要素,从而提高了对乐曲的认识度。

2)、第二次聆听全曲,教师继续按图谱手势带动学生进行画谱,并引导学生思考再次聆听时你的发现。

【分析】:显然,在第二次聆听后,学生对乐曲的认识更近一步,甚至是能找出图谱中未有的。他们发现:引子中一强一弱的两个乐句、段落间的衔接句、由多少个段落组成等等。这些信息足以证明,图形谱不但使学生认识了乐曲,视听结合,全方位地进行着情感体验。

2、图谱为媒,参与音乐

图形谱作为一种符号,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不经过任何技术操练准备,通过已有的经验与理解,直接加入到音乐中去,不受束缚地参与音乐。因此,图谱的另外一个效能就是图谱为媒,让学生参与体验,参与创作,通过图形谱、律动、合奏等方式更深入音乐之中去体验音乐。

【案例】:奥尔夫课例43《土耳其进行曲》(图谱见类型与形式一)教学过程:(1)出示图形谱,看图提问有几种符号?(三种)(2)如果告诉你这是一段鼓号乐,这些符号会怎样发声?

(3)由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选择了三种。“Qiu”代表“)”,“del”(打舌音)代表“~~~~~”,“梆”代表“•”。(4)教师一手指图谱,以手指会学生,用嗓音将这三类声音,跟着图谱,边听音乐边一起念一遍。

(5)分三个组,分别念三个符号,跟音乐念一遍。(6)交换声部(不同符号),每人三个声部都念到。

(7)这三个符号用哪三种乐器配好?(经过学生们的商量,最后决定:小镲、吊镲和蛙鸣筒演奏“)”;手鼓、双响筒、邦戈鼓演奏“•”;铃鼓、串铃、三角铁演奏“~~~~”。)(8)全班分三组,按图形谱奏一遍。

(9)看图谱,一共有几行?哪两行是完全一样的?最后一行用的是哪一行的材料?画结构。(10)请学生来指挥。

(11)取掉图谱跟音乐奏一至两遍。(12)静听一遍。

(13)总结:介绍这首乐曲的作者,创作年代。

【分析】:这个课例通过图形谱,用嗓音、奏乐跟音乐一起演奏。这时图形谱并非只是感知音乐的用途了,更多的是参与音乐。利用图形谱,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学生好像自己也是乐队一个成员,兴致勃勃地一起合奏,进行着综合性的音乐活动。

3、分步呈现,补充听觉

同一张图形谱通过教师不同的使用方法呈现了不同的使用价值和教学效果,如前面讲到的一次性呈现,可以起到整体感知音乐、体验音乐的作用。如果分步呈现,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细腻地分析、理解音乐,更深刻地领略到音乐中的美。这种比较适合用在细听某个段落或主题时,分步呈现,补充听觉上的体验,听觉与视觉立体结合,音乐特征一目了然。

【案例】:省特级教师周琦老师《抗婚》片段对比设计。设计一:(1)(2)完整听音乐,讨论封建势力和祝英台的音乐形象。出示曲谱,哼唱、动作参与、体验。讨论音乐要素特点。

封建势力:祝英台:(3)

出示图形谱,一边播放音乐,教师一边出示紧跟音乐流动的图形谱。

(4)引导学生从图形谱中分析封建势力和祝英台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5)完整欣赏抗婚部分,分组分角色根据图形谱参与到音乐的律动中。设计二:

出示曲谱,哼唱。熟悉了解封建势力和祝英台的音乐主题。(1)(2)(3)

(4)从图形谱的观察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有一个波浪线的新的音听前半部分音乐,思考:两种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学生讨论。

再次听前半部分音乐,边听教师边出示流动的图形谱。

乐形态?两种图形既有先后,还有叠加。(5)(6)(7)交流你对图形谱的这种表达有什么新的理解?

再次听音乐,体验音乐、图形谱和学生自己的设想是否一致。

小提琴和乐队的叠加演奏

预示着矛盾的升级,那么矛盾

冲突又会怎样进一步激化呢?抗婚的结局又会如何?(8)(9)

听后半部分的音乐,从音乐中捕捉音乐发展变化的手法。学生之间讨论,然后教师出示后部分的图形谱。

(10)完整欣赏抗婚部分,分组分角色根据图形谱参与到音乐的律动中。【分析】:第一种的设计,图形谱是在最后环节中一次性呈现的,由于只看了一次,学生对图形谱上的各种符号的设计意图并不是理解得很清楚,因此,最后一环节请学生根据图形谱做动作参与到音乐中,大部分学生显得手忙脚乱,动作跟不上音乐。教师将图形谱的呈现分了2个阶段,第一次呈现先是为了统一学生的音乐听觉:祝英台和封建势力出现的先后顺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复听音乐,了解图形谱中各种符号,表达方式分别是怎样与音乐紧密联系的。在基本了解图形谱上符号表达的意义之后,开始聆听后部分的音乐,捕捉后半段的音乐发展,想象符号的表达,再与教师第二次展示的图形谱进行对照比较。这样一来,教师呈现的图形谱与学生的音乐听觉紧密相连,真正发挥了图形谱作为一种以视觉形式对音乐听觉补充手段的功效和作用。

4、自创图谱,表现音乐

图谱的创编不一定要教师才能完成,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进行图谱的补充或编创,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完全创编,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发挥自身的才能,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补充图谱:在原来图谱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发现更多的信息,让学生对图谱进行再创造。或者教师只设计其中一个乐段,通过引导和探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和表现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正面反馈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以显性的教育和隐性的熏陶结合并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随意的情感创造。

完全自创图谱:根据教师的提示或者要求,通过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自行创编图谱,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能发展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可以在演奏、演唱、欣赏等各个领域尝试创作图谱,都有助于发展学生们的音乐鉴别力。

图谱教学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涵上均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当然,体验音乐的方式有很多,选择怎样的方式因课型、内容、学生而宜,只要我们遵循“体验音乐”这一原则,选择合适的体验方式,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参考文献:

《体验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美)格蕾珍。希尔尼穆斯。比尔著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坦娜编著 《听音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美)罗杰。凯密恩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篇二

抓住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快乐成长

案例: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自己的切身体验、兴趣及其情景有关。每一节音乐课的好与不好与是否能够触动学生的兴趣有关。学生在导课中积蓄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在三年级《小小足球赛》活动中,完全结合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选材,无论是对歌曲的理解还是对节奏的掌握,孩子们能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来学习,因此比较喜欢。并且他们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述足球的精彩,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自己踢足球动作,用自己的身体来表演射门、倒钩、顶球等投球技巧。个个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小男孩如:刘铭章表演的倒钩动作;尚建硕表演的顶球;都形象有趣。不时为课堂增添几分色彩。这时班内的小女孩也不示弱,他们也纷纷登台要求表演。进行pk,在学生们的描述与积极参与中我能看出学生那种发自内心的兴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切入点,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对足球进行全方位理解,再来一次回味大展示,学生会有另一番风采。老师就应该这样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在课程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课堂变成了开放性的课堂,变成了知识再生的场所,师生要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知识的创新建立师生平等参与课堂的生动场面。我于是紧紧地抓住这个机会,积极投身其中,不断学习,不断锻炼,认真探索,积累经验。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先给同学们说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从而引出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鼓励他们珍惜现在,好好学习;然后我会在课堂中始终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受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我们要让学生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时刻享受着快乐!每上完一节课,我们都要看学生是否快乐;是否余兴未尽;是否真正做到在乐中陶情,情中激趣,趣中学乐,乐中审美,美中提高。我想,这才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美丽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在。我们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上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音乐旋转舞台和梦想世界,使学 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让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更精彩!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篇三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美好的情境,并有感情地表现歌曲的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生物科普知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动物的情感。

知识目标:唱好歌曲中的变化音。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恰如其分地表现小动物们在雪花的呼唤下渐渐进入甜美的梦乡的意境。

2、唱好歌曲中有#2和弱拍起唱的乐句。

教学方法

听唱法、练习法、自学与视听相结合、启发引导式、合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风琴

养成教育训练点

在自学中遇到困难时能想办法解决。(如:音不准时借助竖笛练习或者请音准好的同学教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铃儿想叮当》

2、出示课件—雪景图片,讲解各个城市因气候原因不同的冬天。

冬天里有哪些活动啊?这时候却有许多小动物们在做着甜美的梦

二、新课

(一)听

1、这首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2、复听。思考:你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内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一句话。

3、想知道这首歌到底讲述些什么?老师用歌声来告诉你,不过你要仔细的听,歌声中我唱的两个梦到底是哪两个梦?

冬天的梦 甜蜜的梦

4、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两个梦

5、那这些美丽的梦都是谁做的呢?让我们看歌谱,在音乐中寻找答案吧。

(二)唱

1、录音范唱

2、听唱几遍后验收成果,逐句逐句纠正错误

3 完整的唱一唱。

4、带着问题聆听全曲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小雪花都告诉哪些小动物了?

用歌声该如何表现?

这两个乐句感觉像吗?他么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用怎样的歌声来演唱这首歌?

第一句神秘的 第二句亲切的呼唤

第三句温柔的 第四句期待的

5、轮唱学习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飘到东,飘到西,一遍又一遍的告诉小动物们该冬眠了,我们能结合刚才开头的那个小游戏,变化第三乐句的演唱形式?

1)、师生配合进行轮唱,让学生去发现。

2)、师生对换进行轮唱练习。

3)、学生分组进行轮唱的演唱。

4)、师总结这个演唱形式——轮唱。

6、完整地演唱歌曲。

7、和录音带配合(第一次:生听生加小动物回答声

第二次:生唱老师加小动物回答声)

8、跟琴唱:生唱生自己加小动物回答声。

(三)编

1、小动物们在冬天一直睡觉这种现象叫什么——冬眠。那你们思考一下,除了小青蛙、小甲虫、小刺猬、小狗熊以外,还有哪些动物是冬眠的?让我们也用歌声来告诉他们冬天来啦。把他们代入到歌词中唱一唱。

2、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大家都有环保意识,才能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健康美丽。

(四)拓展

老师再请大家欣赏还是与冬天有关的歌曲。——踏雪寻梅

思考:演唱的形式——合唱

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是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关于这个骑驴赏梅还有个典故呢,古人为什么喜欢骑驴赏梅?预知答案,请上网查找,下次音乐课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答案。

小学音乐器乐合作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四

关于小学音乐器乐合作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案例背景:

《音乐新课标》的实施,使广大教师都想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与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学习方式通过组内学习,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与实践的形式,不仅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创编和表现音乐,而且通过合作,形成小组间相互竞争的格局,增强了学生“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的兴趣,使师生共同自由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如何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付诸与教学实践中。我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中进行了摸索和实践,得到了一点反思,今把它撰写成文和同行共思。

二、实况表述:

1、第一课时——初尝甜头鼓舞人心

一学期又快结束了,看了看自己手中的教材,六年级的老教材就那么几首歌都快被我教完了,想想在一起六年了,我的音乐课总得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点什么。我看了看教材末页的几首器乐合作谱,计上心头。对,这个月就把它定做器乐合作月。

我叮叮当当地捧着一箱子打击乐器进了音乐教室。孩子们伸长了脖子对我探头探脑,“胡老师,你今天又有什么新花样啊?”我笑了笑:“这个月咱们的音乐课主题是器乐合作,这电视里不是有女子十二乐坊什么的吗?我们也搞一个,我们全班有67个人,就叫六七乐坊吧。哈哈”我的话刚落,全班一阵欢笑,“胡老师,真逗,取这么个名字。”“想不想来合作一下。”“想——”我知道,我的情感渲染已起到了作用。随后,我让全班同学按照自己的座位就近组成小组。(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座位组成小组而不是让他们自行组成,正是因为培养他们适应跟各种性情的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否则六年级的学生肯定在班上有自己的小团体,而成绩好的同学也肯定不喜欢和差的同学合作,怕拖小组的后腿。这一点教师在合作的时候是都要要注意到的问题。)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工进行识谱训练,于是,教室里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口琴的,有碰铃的,有响板的,有小堂鼓的。20分钟以后,我分别根据乐器的不同分工对各个乐器组进行了检查,对他们的演奏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演奏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根据从大到小的原则,让学生进行了演奏,先是全班,然后是四个大组,最后是五人一组的小组。(因为小孩子胆小,而人越少对各个演奏者的要求就越高。)于是,动听的瑶族舞曲就在孩子们的表现中在整个音乐教室里回荡。一次演奏完,我从孩子们快乐的眼神中看出了他们的喜欢和兴奋。我乘机趁热打铁:“同学们,今天你们演奏得都非常动听,但是有很大的因素是因为我借给你们这些打击乐使,可如果我下节课不借你们了呢?就剩你们手上那几支口琴,你们还能演奏出动听的器乐合作曲吗?”“哦,,,,,,,,,,老师好小气哦。”“我是很小气,我不借,你们就不能自己做吗?”“自己做?怎么做啊?”好,等的就是你们这句话,于是我把他们手中的各个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一一进行了讲解,然后布置了一星期后展示乐器的的作业。看,几个沉不住气已经在咬耳朵了商量怎么做了。

2、第二课时——自己动手别样风情

走进教室的门口,我已经听到了一些丁丁冬冬的声音,好家伙,孩子们做得还真不错,每个小组都有作品呈现,有拿易拉罐做沙锤的,有拿啤酒瓶盖做串铃的,有拿一串调羹做碰铃的,有拿竹板做响板的。真是想象力丰富,无奇不有。这一堂课中,学生们很快乐,我也很快乐。

3、第三课时——再接再厉深层探索

“同学们,我们前几节课演奏的都是作曲家给我们配好的乐谱,那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打击乐的发声特点自己给一首曲子配上伴奏演奏一下呢?”“行,我们行”。第一次看他们配的乐谱,真是错误百出,很多乐理知识性错误都出现了,借这个机会我又给学生复习了一些乐理知识,并用简单的话对配伴奏这一音乐技能进行了辅导,学生们兴趣很浓,看着自己配的乐谱被同学们演奏出来,他们别提有多高兴。

4、第四课时——横向比较印象深刻

六年级六个平行班都是我教的,我和我们六年级的'各位班主任老师进行了交流,我们决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六个班级都展示一下,看看哪个班级合作的效果最好。班主任老师听了都很支持。这一次活动在全年段的六年级学生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反思:

经过这一个月的音乐实践工作,我收获到了很多,对器乐合作教学这种学习方式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现反思如下:

器乐教学虽不能把工夫完全下在学习器乐的演奏技术上,但通过让学生倾听正确的良好的音响,让学生认识到技术合作的重要性这是很有必要的。美国教育家萨蒂斯`科尔蔓认为没有比合奏这种活动更能发展和培养孩子的公民与社会相适应协调的意识了,这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在这种共同活动中,每个人都能感到集体的力量和创造的乐趣。既服从集体,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又必须正确的表达个性。刚开始学生们都不习惯当自己演奏是还有别人奏出不同的旋律和节奏,只有经过了实践和锻炼,每一个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意识才能得到加强,才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和他人合作。而从本质上讲,器乐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情感合作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并提升了学生对器乐合奏的无尽的兴趣。在实际的合作教学中,如果合奏者中的大多数学生都精神饱满地投入演奏,那么整个群体就会产生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在创造这块领域中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合作,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小组的创造和创编活动,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出了多种方案。通过一些小组上台表演及学生之间互相打分进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既能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活跃,而且重点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我认为在器乐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很有必要,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家庭合作等各种合作形式,将学习过程置于多项交流之中。让学生在融洽民主的气氛中放飞思维,在吹吹,敲敲,打打,做做中迸发出合作的火花,在快乐的音乐课堂中留下童年美好的回忆。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篇五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草原牧歌》教学案例 年级:六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1、 聆听>

2、 表演>

3、 编创与活动 教学理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趣”上作了些安排:把握好音乐主线,让学生跟着感觉走,始终保持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适当的师生互动,把理性的音乐欣赏和非音乐因素的“趣味”结合起来,表现了师生在共同的活动中感受和提高教学的新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由蒙古族特有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银杯》并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欣赏、表现等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和走进蒙古音乐。 教学重、难点:

1、 聆听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万马奔腾》。

2、 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银杯》。

3、 气息的把握、唱准前倚音、下滑音、连音。 教学准备:

课件一套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画面播放蒙古风光MTV,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学生自我感受)。

2、提问:同学们知道刚才听到、看到的音乐画面是哪里吗?(指生回答课前了解的蒙古)

3、欣赏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

(1)播放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让学生们谈感受。 (2)看了刚才画面,同学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音乐悠长,舞蹈的动作热情奔放,赛马摔跤的场面扣人心弦)

二、走进蒙古音乐

(一)马头琴

1、播放〈〈万马奔腾〉〉,设问:从这段音乐中, 感受到什么?(乐

器音色很特别,想到在大草原上很多匹马在奔驰的场面)。

2、介绍马头琴:(课件)

(1)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2)音色深沉、粗犷、激昂。常用于独奏、民歌说唱的伴奏。

(3)演奏姿势: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

3、简单介绍马头琴的故事。

4、再次聆听《万马奔腾》,边聆听边表演音乐。 (1)观察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

(2)同学们聆听《万马奔腾》,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到音乐中来,可以做骑马的动作,可以做演奏马头琴的动作。

5、讨论:从刚才的参与音乐表演中,你体会到什么?(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二)、蒙古舞蹈

1、导入: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乐器,体现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而舞蹈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请欣赏这段蒙古舞蹈《欢乐草原》。

2、介绍蒙古舞特点:节奏明快、舞步轻捷、舞姿多遵循“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特色。舞姿风格热情奔放、朴实刚健、自娱性很强。

3、学跳简单的舞蹈动作,如硬肩、跟步等。

4、谈体会及小结。刚才我们欣赏了蒙古族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舞蹈,你能谈谈蒙古族音乐、舞蹈给你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再做补充小结)

(三)、歌曲:

1、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蒙古族民歌。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验。

2、聆听歌曲〈〈银杯〉〉,体会蒙古族民歌的特色。

(1)学生聆听歌曲〈〈银杯〉〉。

(2)设问:

A你聆听歌曲后有什么感受?

B这首歌曲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比如节奏、音高、旋律线的疏密)?

C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可以从歌词方面进行思考)。

(3)学生讨论后回答:旋律悠长、音高起伏较大,情绪比较欢快、热烈。蒙古人在请客时唱的歌曲。

3、教师总结: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 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高唱宴歌,载歌载舞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歌词内容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这首歌曲旋律悠扬、音高起伏较大,中速,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4、体会歌曲感情,学唱〈〈银杯〉〉。 (1)教师表演歌曲,让学生在心里默唱。

(2)解释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的风俗习惯。在敬酒、唱

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酒喝干。

(3) 教师弹唱,学生放声跟唱(两遍,要求学生唱准

音高、节奏)

(4) 教师指导、练习歌唱时的呼吸、前倚音、下滑音、连音。

(5) 教师伴奏,学生齐唱,(两遍,要求学生唱出欢快、热情的音乐特点)。

(6) 学生分成两组,配合敬酒、喝酒动作唱歌。

三、体验蒙古音乐

1、学习蒙族问候语:你好吗?你好。

2、分组创作表演,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

要求:按照蒙古族人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唱酒歌〈〈银杯〉〉。

3、小组表演。(在小组表演之后,先由学生相互评价优点和不足,再由教师总结评论。)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了〈〈银杯〉〉这首风俗性宴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它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动作等等,从而使其综合性、多角度地表现了蒙古族音乐的魅力。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今天学习的只是祖国众多民族音乐中的一种,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就能欣赏到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体会到各民族音乐的精神。

五、下课礼仪

学生在〈〈银杯〉〉的音乐声中下课。 教学分析:

针对学生对蒙古音乐了解较少,在教学设计上,运用了听、看、议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奠定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教学反思:

本教案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篇六

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五年级的音乐课,我今天给他们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新歌《祖国印象》,这是一首八六拍的歌曲,主题鲜明集中,语言简练形象,歌词通过一系列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课前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热爱祖国的歌曲,准备在同学们学会歌曲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唱唱、演演、拍拍、跳跳、画画、说说等来一个祖国颂的综合活动。发声练习也是准备的与歌曲有关的断音练习。我预料这一定是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美好的一课。

果然,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学生们整齐的走进了教室,并随着我的琴声进行着发声练习,在我的指导下,断音练习短促而富有弹性,我心里甜甜的。有了这顺利的开场,教学也就自然的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我面带笑容的对同学们说:“祖国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名字,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一首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歌曲《祖国印象》。”我想同学们一定会象往常一样很乐意的打开课本准备学唱。可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并站起来怯怯地说:“老师,过几天就是圣诞节了,我们想学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来迎接圣诞节的到来,你能在这堂课上教我们吗?”顿时,班上很多同学有了共鸣,热烈的与旁边的同学讨论起来,:“对,我也想学唱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很好听,我早就想学唱了。”……,看来,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着热切的向往。

课是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看着学生们对《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的热情劲,我意识到要想把学生的思绪强制性的拉回到原先准备给他们唱的歌曲中是不行了。《铃儿响叮当》是六年级音乐课本上的一首补充歌曲,尽管是首补充歌曲,但我对这些补充歌曲也作了一定的备课,看着同学们期盼和渴望的眼神,我马上调整了心态,用清亮的嗓音说:“过几天就是圣诞节,虽然是西方人的节日,但我们也有理由来与世人共同庆祝一番,那么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预先来庆祝圣诞节。”“好!”同学们鼓起了掌,他们兴奋的心情、迫不急待的情绪溢于言表。

就这样,同学们学唱起了《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由于学生们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和热情,他们学的非常快。学会后,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了这首歌曲:有的学生扮演圣诞老人,有的学生跳起了舞蹈,有的学生边唱边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一个个显得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投入。

案例分析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在这堂音乐课上,我根据学生的要求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策略,如果单从预设的教案来看,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可是,从学生热情主动的参与、活泼生动的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来看,我认为这堂课是适合学生们的。

如果我按照备课本去强行完成预定的教学歌曲《祖国印象》,而不顾及学生的身心感受和渴望心情,显然不是新课程实施的原意。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更是活的。我们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抛开教案的束缚,抓住机会及时展开灵活教学。在这堂音乐课上,学生显得是那么的快乐和兴奋,他们的创造表现应得到鼓励,因为他们在这堂课上快乐的学会了歌曲。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堂课后,学生们更好的对每首歌都进行了认真的学唱,并进行创造性表现和感受,真正在歌唱中得到了美的享受。这不是我们新课标所要实现的吗?

音乐教学设计案例 篇七

教学目标:

1 、通过尝试活动感受音乐的强弱。

2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受歌曲的乐趣,培养幼儿尝试打击歌曲的强弱节奏。

教学难点:

能够使幼儿准确的演奏歌曲中的强弱拍。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

律动,幼儿已经认识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鼓励语:

淅沥沥,哗啦啦,小朋友表现顶呱呱。

物质准备:

录音机,大雨和小雨图两幅,各种乐器。

教学过程:

一、 开始部分

(一)、律动导入

小朋友们让我们放松一下自己的身体,做个律动吧!

导语:小朋友们春天来了,外面天气真好,小草发芽了,大树妈妈也开始变绿了。前几天老师去旅行给春天拍了照片,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拍的照片吧!(出示图片)

教师:图片美不美啊?那小朋友们在图片里都看到了什么呢?小朋友知不知道花草树木都需要什么才能长大呀?(水)水从哪里来?(天上)是啊,看,外面现在就在下雨。小朋友们知不知道大雨是什么声音?(声音大)小雨是什么声音?(声音小)

总结:恩,这些花草树木都需要雨水才能长大。大雨的声音是哗啦啦的,小雨的声音是淅沥沥的。现在老师为大雨的小雨配上音乐。

二、 基本部分

(一)、听歌曲感受大雨和小雨的强弱力度。

导语:下面我们请王老师放音乐。(播放音乐)

(二)、试唱歌曲

1 、提问:这首歌唱到大雨声音怎么样?(声音很响很大)小雨的声音怎么样?(声音很轻很小)

2 、导语:小朋友们回答的真好,那想不想学这首儿歌吗?现在我们先请王老师先唱一遍,再带小朋友们唱。

3 、教师:小朋友们学会了吗?我们现在跟上音乐一起唱。

(三)、自由选择动作、乐器来表示歌曲中的大雨和小雨的强弱变化。

小朋友们唱的真好听,我们来鼓励一下自己吧!

1 、导语:现在啊,小朋友们要用相应的动作把大雨和小雨表现出来。老师先来做一个示范,老师用拍手表示大雨,用拍腿表示小雨。(因为拍手的声音大拍腿的声音小)现在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大雨和小雨的?(个别幼儿回答)

2 、教师:现在我们跟上音乐来表示一下吧!(播放音乐演奏)

3 、导语:小朋友们唱的可真好听,我们的乐器宝宝都等不及要和大家一起唱了,小朋友们看这里有许多的乐器宝宝,我们要用哪种乐器宝宝表示大雨,哪种乐器宝宝表示小雨呢?为什么?(让幼儿摇一摇,再选择乐器。演奏 1 遍,交换乐器,演奏中注意突出强弱)

要求:当唱到“哗啦啦”时,拿大雨乐器的小朋友演奏;当唱到“淅沥沥”时,拿小雨乐器的小朋友演奏。

(四)、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大雨和小雨的乐器宝宝,还学会唱“大雨和小雨”的歌曲,今天回家后把这首儿歌交给邻居的小朋友们好不好啊?(下课上厕所洗手)

附儿歌:

《大雨和小雨》

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哗啦啦,淅沥沥,大雨小雨快快下。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哗啦啦,淅沥沥,大雨小雨快快下。

小学音乐教学 篇八

一、营造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是学生音乐艺术学习的基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养成,因此构建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很有必要,而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

首先,气氛活跃的课堂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减少师生之间隔阂,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教师所营造的音乐学校氛围中,与音乐艺术融为一体,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沉浸在音乐的艺术熏陶中,享受极致的音乐快感。

其次,活跃的课堂氛围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更能凸显学生主体性特征,为学生打造更加自由化的活动天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广阔平台。

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将抽象枯燥的音乐具体生动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体验音乐的无穷乐趣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教学质量随之得到提升。

二、小学音乐活跃课堂氛围的构建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营造活跃氛围

小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其具有活泼好动、自制力弱、好奇心强等特征,枯燥的音乐内容与音乐课堂难免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果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生活化因素,让学生于熟悉和生动的生活情境中体验音乐的趣味,课堂氛围会迅速高涨,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用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微妙感受,音乐的魅力在生活现象的表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音乐学习巧妙结合,将音乐教学生活化,教会学生用生活的思维学习与感悟音乐很重要。

例如,在《小星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们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星星的形状和样貌凭印象画下来,并在自己绘画的旁边用简单的文字来描述星星的特征。

这样在《小星星》歌词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使学生们将歌词与自身心目中生活中的星星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快了解歌词的意义,同时也极大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音乐学习效果。

2.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丰富音乐素材

多媒体是小学音乐课堂不可多得的辅助工具,是构建和谐活跃课堂氛围的必备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丰富音乐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可以为小学音乐教学注入更加新鲜、营养的教学元素

充分满足学生对音乐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动画等途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视听享受,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在欢呼雀跃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提高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唐僧骑马咚得咚》的实践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西游记》唐僧和三个徒弟西天取经故事的极大兴趣,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西游记中“唐僧骑马”的相关画面,并播放一小段视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继而播放《唐僧骑马咚得咚》的音乐

学生看着有趣的视频,听着美妙的音乐,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兴趣完全被激发,学习气氛浓郁,教学效果也出奇地好。

3.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重等特征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营造活跃生气的音乐课堂氛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法、故事法、表演法成为常见而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例如,小学生天生爱动,爱表现,教师应善于为学生提展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于是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表演教学法,通过鼓励学生表演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将唱歌与表演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感知音乐内涵的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更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狮子舞绣球》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歌词想象狮子舞绣球的动作,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与表演,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生机盎然的课堂氛围。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多元化的新型社会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在内的多元才能是社会对智能综合性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小学音乐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途径与方法打造轻松活跃的音乐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和审美力,使其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推动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飞速提升。

作者:厉莹 单位:昆山市高科园城北中心小学

音乐教学反思案例 篇九

着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当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妙的音乐。

在歌曲《火车开啦》这一个课教学中,我从设置坐火车去旅游这个情境入手,模仿火车的声音,学做开小火车的动作,角色扮演小司机,小乘客等,让学生在情境中玩、在情境中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教学内容趣味化,利用孩子喜爱游戏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使学生在玩中乐,在乐中学,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这样让孩子在实践中探索生活环境的人事景物。在本次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等特征,使之在探究的乐趣中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改变原有音乐课单一、枯燥、知识面窄,甚至被视为“唱歌课”的现象,以崭新的互动课堂面对学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动感的节奏练习、音乐游戏,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别在学唱歌,自信的表演唱中找到音乐的魅力,情感的寄托,从而提高音乐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全身心的发展。

这一节课中,我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及时的抓住孩子的反应进行教学二度设计,相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我对教材的挖掘也不够深,错过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的最好时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根据新课程标准,节节课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感悟、一同探索出适合于孩子们获取音乐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取长补短,让孩子们成为课程改革的收益者,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新范文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通用4篇)05-10

教学案例范文【优秀5篇】05-10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菁选(4篇)05-10

安全经验分享案例精选6篇05-10

经典沟通案例 (菁选【优秀4篇】05-10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怎么写最新2篇05-09

现实生活中的谈判案例(9篇)05-03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05-02

独立学院回归本部是什么意思 2021独立05-01

化学教学的案例(通用3篇)05-01

148 13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