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痛苦作文 不必痛苦作文【优秀8篇】

2023-10-23 11:28:36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大家带来了不必痛苦作文【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不必痛苦作文 篇一

自“安乐死”一词衍生以来,伴随它的争议也不断激烈化。安乐死究竟合不合法,究竟该不该立法,也是众多人口中争议的焦点所在。本文从安乐死的定义、我国的安乐死立法的争议及合理性等几个大方面进行了论述。概括阐述了安乐死的定义、在国家的发展情况及国际个别国家对安乐死的立法,并针对我国各方面情况对我国的“安乐死”立法作了几点的分析,主要从我国安乐死观念的出现、安乐死立法的争议、安乐死研究的贡献、立法的必要、我国国情、立法条件等方面较具体的阐述了几方面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安乐死  立法的争议  立法的合理性

一、“安乐死”的法律定义

安乐死一词原自希腊文euthanasia,是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所组成。其原意是指舒适、幸福或无痛苦地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地去世;二是无痛致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致死的措施。

(一)、“安乐死”的学理定义

“安乐死”有广义与狭义,积极与消极之分。广义理解的安乐死,包括一切因为身心原因致死,让其死亡及自杀。狭义理解的安乐死则把其局限于不治之症而又极端痛苦的人,即对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不对他们采取人工干预的办法未延长痛苦的死亡过程,或为了制止剧烈疼痛的折磨而采取积极的措施认为的加速其死亡的过程。积极安乐死,也称主动安乐死,是指医生为了解除病危重病人的痛苦而采取某种措施加速病人的死亡。消极安乐死,也称被动安乐死,是指停止维持病人生命的措施,任病人死亡。

当然,在各个领域,对安乐死的定义也许不尽相同,但都不外乎局限在其本意“无痛苦的死亡”之中。《牛津法律大辞典》认为安乐死是指在不可救药的患者或者病危患者的要求下采取的引起或加速死亡的措施.《布莱克法律字典》对此的释意是从怜悯出发,把身患绝症和极端痛苦的人处死的行为和做法.《

说的是国家保障公民的私权利,并没有限制公民“安乐死”的自由。而且,对公民的私权利而言,“法不禁止即自由”公民选择“安乐死”是他们的自由。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优生”的生存观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之后,同样应尊重“优死”的权利,无可救治的绝症患者应当有权利选择有尊严地死去。

2、是否违反刑法“安乐死”不等于“故意杀人”

虽然从刑法上来说“安乐死”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种种条件,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 两者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安乐死”已免除特定人群痛苦为出发点;而“故意杀人”却是以报复夺取金钱等为出发点。

第二, 实施者不同。“安乐死”是由合法合格的医护人员操作完成;而“故意杀人”没有特定的人群为实施者。

第三, 运用的手段及方法不同。“安乐死”一般使用药物,采取无痛苦方式终结生命,而“故意杀人”则不管用任何手段、方法强制性剥夺其生命。

第四, 性质不同。“安乐死”是善意的,而“故意杀人”是恶意的

第五, 主动方不同。“安乐死 ”是由被实施人主动提出,是由被实施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故意杀人”完全由实施者个人主观意志支配

所以,目前不能将“安乐死”列为“故意杀人罪”。

(二)、“安乐死”在我国有立法的必要

实际上,安乐死立法并不象很多人说的那样,是“超前立法”。安乐死立法非但不“超前”反而“滞后”。因为“安乐死”这种社会关系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需要以立法加以调整时,立法者行动缓慢以至于使其所进行的立法调整未能及时适应这种社会关系的需要,甚至这种社会关系出现较长时间后才对其加以立法调整“的立法方式——滞后立法。

在2002年,没提关于一位老人在其就九十二岁老母长期昏迷无法至于情况下,请求医院实施安乐死遭拒绝后将其母电死,后被判五年的报道,使政协委员田世宜受到很大震动。政协委员田世宜在其递交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义愤提案中呼吁,

未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的,仍属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未经病人同意,病人亲属或医务人员对由行为能力的人擅自实行安乐死得,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应按刑法有关规定承担刑事责任。

四、“安乐死”立法的合理性

(一)、“安乐死”存在着的积极意义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迅猛发展着的我国,“安乐死”也早已不是什么新解名词了,许多人都声称到无法医治又承受巨大痛苦,选择安乐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不管安乐死有多么的首任青睐,目前它终究还未被

安乐死到底有没有存在的意义?笔者认为答案当然时肯定得:第一,安乐死并没有对其他人造成任何的威胁;第二,安乐死的确帮助了很多生存无望的人结果了无谓得痛苦;第三,安乐第也在促进着人们对生死价值更深一步地理解,通过安乐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死亡,死亡对人们来说虽然是不愉快的事情,但未必是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情。

作为安乐死的有限替代品,目前,一般实行两种做法:一个十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比如,放宽吗啡等麻醉品的使用原则。再一个是放弃治疗出院回家,使患者能够在更自然的环境中尽量多享受一点做人的乐趣。但无论哪一样都无法从根本上解除病人的痛苦,如果病人在清醒且理智的情乱下,慎重的提出“安乐死”对其个人及其家庭也未必部十件好事。

在我国,一般家庭都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更何况有很多家庭收入低微。因此,有绝症病人的家庭通常都是心理负担,对家人更是心理及身体的双重负担。而适时,适当的安乐死,对病人个人来说即结束了无休无止的痛苦,也免去了等死的心理压力,更解除对家中亲人的种种愧疚;对病人家庭来说,也不必再承担巨大的身体与精神压力,可以更从容的生活下去。虽然,在精神上要承受一定的痛苦,但这种痛苦是必然的,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家人是必定有心理准备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病人承受痛苦本身就使家人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而病人早一日结束痛苦,家人心理也会早日获得轻松的。

综上所述,安乐死的存在的确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合其立法内容可以看到,只要法律在承认“安乐死”合法化的同时,对“安乐死”的操作程序等做出严格、细致的规范,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安乐死”实施制度,完全可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而立法者也应当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广泛、深入的理论探讨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立法、司法经验,尽快针对我国的安乐死事例归纳总结,防止滥用,将重病患者的“安乐死”权利落到实处。

在此特别感谢在本人撰写论文期间,对本人做出了无私帮助的老师和同学,并希望他们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载 新华报讯 2002年5月20日

[2] 艾文波 《应尊重 “安乐死“的权利”》 2003年7月23日出版

[3]秦平 《危险的“安乐死”概念泛化》 2003年11月14日出版

[4]夏敏 《媒体呼吁安乐死早日进入立法程序》2003年8月19日出版

不必痛苦作文 篇二

??题记

也许我们的生活大部分都充满了快乐,但是,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于痛苦。

或许痛苦每一次都把我们折磨得身心疲惫,甚至令人几近崩溃。生活中,小到一次长跑测验,让我们的身体承受极大的负荷,也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每迈一步都是痛苦的体验;大到失去自己最亲的人,无边无际的寂寞,悲伤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痛苦得没有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面对痛苦,我们应该怎样呢?是悲痛欲绝吗?是选择逃避吗?是任它肆虐吗?不,这样太消极。

小小的痛苦我们很容易就能够挺过去。抚平伤口,我们是否想过它带给我们的是否仅仅是一道伤疤呢?至少它让我们有了一次体验痛苦的机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只有全面地感悟它,才能够成长。李白大诗人哪怕是宦海沉浮,任途艰险,虽然他小心地面对世间的一切,可依旧躲不过奸人谗言,不过正是因为体验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历尽了人间沧桑与痛苦时,才成就了这么一位有才华的“诗仙”。因此,我们又怎能错过体尝痛苦的机会,放弃成功的机会呢?

尽管,这会有一点疼!

太大的痛苦我们并不是经常碰到,但一旦它来便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也许我们会沉到很深的深渊,但只要我们憋一口气,便可以慢慢向上浮,这是很难的,我们必须在心里鼓励自己:不可以放弃!这一段必须要坚持住,这样不平常的体验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纵览历史,世界上哪一个人能一生都没有痛苦呢?不,没有,大大小小的痛苦将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是的主人公保尔出生在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去世得早,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养家糊口,生活艰难,他参加红军后,多次受伤,曾四次跨越残亡的威胁。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接着双目失明。面对如此的不幸,保尔没有被打倒,他在没有任何写作基础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开始了文学创作。最后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写成了长篇小说。如果他当时选择逃避困难,不勇敢面对痛苦,就没有今天享誉国内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不必痛苦作文 篇三

关键词:刑罚;有限;痛苦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1-0093-05

刑罚是有限的,并非包治犯罪的灵丹妙药,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方面,“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重视刑罚预防犯罪的价值、刑罚预防犯罪的机理等问题的研究,而对刑罚功用有限性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1](P4)另一方面,就导致刑罚有限性的具体原因来看,“无论是报应主义还是功利主义,都存在将需要分别考虑的多重性问题过分简单化的致命缺陷。”[2](P23~24)

一、从万能主义到有限主义

“刑罚权膨胀是我国刑法传统的最基本特征。”[3](P63)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就我国的刑法传统而言,中华法文化历来缺乏西方国家那样的自然法精神和权利意识,在社会结构上从来没有形成独立于政治国家之外的市民社会(公民社会),而最能体现国家权力的刑法得到了过分的发展。”[4](P584)咎因于此,法律工具论、刑法万能主义等法律价值观念一度盛行。

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人权运动蓬勃兴起,人权意识空前高涨,“在刑法领域,各国也开始反省和逐渐纠正刑法万能、积极活用刑法的倾向,破除对刑法之社会统制力的迷信与过高期待,不再把刑法视为支配的工具和日常使用的统治工具。”[5](P278)

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建设,刑事法治化进程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人们的法制意识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刑法学者对上述刑法泛化现象和刑罚万能观念不断从法理上进行分析与批判,使得诸如“刑罚有如两刃之剑,用之不得其当,则国家与个人两受其害”、“刑罚是社会统制的最后手段”等观念和意识日渐深人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基于成文法固有的局限性、刑罚目的的片面性以及刑罚难以克服的负面效应等多重原因,刑法的局限性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6](P104)

也就是说,刑罚具有有限性,这是法治国家不得不直面的一个事实。

二、刑罚有限性之原因的传统评价

对于外部原因的关注,是以往学者在刑罚有限性问题上惯用的方法之一。一种观点认为,“从低限道德标准和正义目标的视域来看,刑罚的运行是有限制的;从犯罪原因和罪刑关系的角度来看,刑罚的功能或者作用也是有限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刑罚受最基本的经济因素制约。”[7](P41)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正义要求刑罚权必须受到节制;法治国家要求对刑罚权进行理性的节制;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以及非理性所诱发的恶果必然要求对刑罚权谨慎发动。”[8](P109~110)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刑罚的效用受刑罚的必定性、及时性状况的影响,而现实生活中,对犯罪的刑罚几率、刑罚适用的合理程度和及时性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状态;刑罚执行对罪犯的矫正效果也是很有限的;刑罚制度并不总是合理,刑罚适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刑罚对犯罪人心理有一定积极影响(当然也有消极影响),但对犯罪的社会原因往往无能为力。”[1](P1~3)

事实上,导致刑罚有限性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刑罚这一事物本身。一方面,由于刑法是在法中公开承认对违法者要处以死刑、徒刑、罚金等,并以国家名义剥夺个人重大利益的法律,因此,我们就不得不经常推敲作为“恶害”而存在的刑罚之合理性和正当性。另一方面,对于刑罚的认识,始终存在着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之争。报应主义关注的焦点在于刑罚权行使的社会公正性,认为刑罚权的合理限度必须从已发生的犯罪中去寻求,并严格限制在实现社会报应的范围内,否则就是刑罚权的滥用。与之相对,功利主义则认为刑罚的价值在于预防犯罪,在预防犯罪所必要而且有效的限度内通行。

这样的争论,其结局往往是:刑罚采取报应主义抑或功利主义(预防主义,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都面临着无法自圆其说,甚至与立法者初衷相悖的尴尬情形。“譬如报应刑的正义性本身隐含着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的冲突。这是报应刑的价值悖论之一。而预防主义的刑罚观在预防犯罪的作用上同样也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作为硬性约束机制的刑罚显然不能矫正生理疾患,改善自然条件,改良社会环境,它只能针对人的心理起感化或者恫吓的作用。刑罚的加重虽可在一定范围与时间内降低犯罪率,但是,一旦突破一定限度,刑罚对于犯罪便无计可施。”[9](P74~75)很明显,无论是从报应主义出发,还是从功利主义入手,均能得出刑罚有限性的结论,然而,这种结论的得出是来自对对立观点的不认同。显然,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不认同”对于论证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来说是不够的。

问题又回至原点。“探讨刑罚有限性问题必须首先要对刑罚是什么这一概念问题进行解析。”[7](P42)然学者对此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常见的观点有手段说、制裁方法说、法益剥夺说、否定评定说、痛苦说,等等。 其中,传统的手段说和制裁方法说由于其所具有的工具主义倾向而容易导致人权保障功能的弱化,已逐渐为人们所不持。法益剥夺说尽管强调了刑罚适用客体,但由于法益一词外延上的宽泛,也没能清晰地揭示出刑罚的属性和内涵。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持痛苦说,认为“刑罚的本质正在于其以剥夺犯罪人重大权利为内容并因而给犯罪人造成极大的痛苦。正因为刑罚具有这一本质,刑罚的施加从来都是伴随有极大的负而效应的。”而且“刑罚的负而效应,宛如巨大的鬼魅,数千年来一直与刑法的整个运作过程如影相随,无法摆脱。”[6](P107)

也就是说,刑罚充其量是“为了保障法而科处痛苦”[10](P9)。问题在于,“痛苦”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它很好地反映了人们思考这样一个概念所具有的难度。一方面,它反映了使人受其摆布的恶和毁灭力,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拯救这些人的善和活力。”[11](P210)换而言之,痛苦之于刑罚是一个需要进行多重考虑的问题。

三、刑罚有限性的三个原因

在这种需要考虑的多重性问题中,关于痛苦的性质一直游离于学者的考察视野之外。事实上,一方面,尽管“现代意义的刑罚早已被认为脱离了野蛮与残忍,但依然保留了‘痛苦’的本性”。[12](P282)另一方面,对刑罚痛苦属性的认识始终是我们通向刑法的前提和基础。[13](P78)为什么我们动辄拿起貌似强效的刑罚武器治理“社会乱象”,其结果总是负险难守、力不能及?答案就在于:痛苦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使然。

(一)痛苦的无法表达性

无法表达性是痛苦的最重要特性。“由于天生具有一种特殊的生命力,痛苦往往和某些河流十分相似,它有时出现,有时消失,有时又突然冒出来。”[11](P44)一方面,痛苦是模糊的。在痛苦及痛苦主体和其周围环境之间有一种难以捕捉的摇摆性,我们既掌握不了痛苦的根源也把握不住痛苦的去向,所以也就难以利用痛苦把握它可能导致的其他苦难。另一方面,痛苦总是处在生与死、自由与奴役、善与恶以及人性与非人性的旋涡中。对痛苦的表达在语言上存在着阻力。当我们以为说的是生命的、人性的、自由的和善的语言时,实际上是在讲死亡的、非人性的、奴役的和恶的语言。[11](P210)

报应主义至为基本的主张是,痛苦与罪过对等。“法律秩序受侵害程度重,犯罪人受刑罚科处感受到的痛苦亦应随之而重;法律秩序受侵害程度轻,犯罪人受刑罚科处感受到的痛苦亦随之而轻。”[14](P24)然而,当报应刑论者试图进一步具体回答分配多重的刑罚才与一种特定的犯罪相均衡的问题时,答案却总是模棱两可的。反对的学者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等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迷信,因为国家既对道德罪过一无所知,又无任何把握它的途径,惩罚无法与不可知的因素相适应。”[15](P432~436)

功利主义至为基本的主张是,施刑罚之苦以防犯罪之恶。其痛苦的份量或取决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状态(实证学派),或取决于可以计量的“边际效用”(古典学派)。然而,关于这个问题,就连精于苦乐计算的功利主义大师边沁亦无法解决。尽管边沁煞费苦心地细分了14种快乐和12种痛苦,分析了影响人们苦乐感觉的32种因素以及计算苦乐数值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然而,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边沁的方法中一个根本性困难就是,它需要大量的而又不可能的计算与计划。而且我们似乎也不可能作出必要的各种比较:在甲的快乐与痛苦和乙的快乐与痛苦之间作定量比较,甚至在甲的快乐与痛苦之间作比较……除非凭直觉,我猜想。”[16](P141)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边沁的追随者们――不论是仰仗威慑的古典形式,还是依赖威吓、剥夺能力和再社会化的现代行为主义形式――无一例外地招到反对立场的不断批判和抨击。“以未来的目标确定刑罚正义性常常伤害了我们的正义感,如果功利主义的目标被接受为确定刑罚的基础,那就等于打开了潘朵拉之盒。”[17](P100)“所谓虚伪的功利观念,是企图把死板的无机物所忍受的对称和秩序给予一群感知物;它忽视那些持久而有力地影响民众的现实因素,却重视一些遥远的因素,而如果没有某种非凡的想象力通过放大去克服对象的遥远性,那么这种遥远因素的影响就是极为短暂和微弱的。”[18](P89)“所有这些可预见的善,都属于高度的玄想和推测。惩罚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这些目标,原本就是有争议的,尤其在个案当中,几乎不可能预见。”[19](P303)

显然,痛苦既无法与不可知的因素相适应,也无法回应遥远的需求。人们也许只能在二者之间来回摇摆。例如,在美国,基于对功利主义刑罚无法控制的特征的一定认识,近年来人们重新又转到了报应主义的立场。参见[美]理查德・霍金斯:《美国监狱制度――刑罚与正义》,孙晓雳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页。

(二)痛苦因人而异

“遭受痛苦有两层意义,它不仅意味着有肉体上的痛苦,还意味着承受、容忍、耐心等待和以一种创造性的被动改变肉体上的痛苦。”[11](P25)也就是说,痛苦是因人而异的。

痛苦流于个人化。一个人能承受的东西另一个人可能承受不了,反之亦然。这是因为每个人先天的或后天的承受能力不同,文化不同以及人生经历不同。就刑罚之苦而言,当然的结论在于:刑罚的感受性具有对象差异性。正所谓“相同的名义之刑不是相同的实在之刑。年龄、性别、等级、命运和其他许多情节,应该调整对相同之罪的刑罚。如果罪行是人身伤害,同样的财产刑对富人将无足轻重,而对穷人则沉重不堪;同样的刑罚可能给某一等级之人打上耻辱烙印,而对低等级之人则可能毫无影响;同样的监禁对一个商人可能是毁灭性打击,对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则无异于死刑,对一个妇女可能意味着终身耻辱,而对其他状况的人也许无关紧要。”[20](P69~70)

因人而异的痛苦感受直接影响刑罚功能的发挥。以威慑为例。威慑的意义在于通过威胁使对手服从于自己的意愿。然而,到头来人们总会发现,“真正作用于人心的,只是关于惩罚的想象”。[15](P534)而想象是最具人体差异性的行为。它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个人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刑罚,而不是根据立法者在一定程度上直言相告的威胁来判断刑罚。刑罚的威慑对社会上善良的诚实者用不着,对人们观念中的恶人又不起作用,而只对在善恶之间徘徊的很少一部分有效。[21](P534)较为严重的情况往往是,“无论暴政多么殚精竭虑地翻新刑罚的花样,但刑罚终究超越不了人类器官和感觉的限度。一旦达到这个极点,对于更有害和更凶残的犯罪,人们就找不出更重的刑罚以作为相应的预防手段。”[18](P55)

显而易见,刑罚有其局限性,客观上存在着刑罚作用受到限制的广泛领域。这样的结论使得作为犯罪惩治措施之刑罚效果的动摇。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回到菲利的立场:刑罚不是消除犯罪的万灵药,刑罚对犯罪的结果只不过“略微有些影响”。[21](P177)另一方面,“人们盲目崇尚刑罚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观念、习惯和情感方面都有很大不同。”[21](P52)

当然,“刑事立法的任务不在于消灭刑罚感受性的对象差异性,而在于在公正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缩减不同对象对刑罚感受的差异性。如何针对刑罚感受性的对象差异性,设计公正而有效的刑罚制度和刑罚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效益,是值得刑罚理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22](P102)也就是说,刑罚局限性的结论有利于支持犯罪治理模式的多元化。对刑罚在一个社会控制体系中所起作用的任何最终评价,都必须综合考虑其他各种可能的模式。

(三)痛苦的政治色彩

从许多方面看,痛苦都是一个政治问题。对此,有人提出,“痛苦没有多大的意义,除非在乐意让人痛苦的暴君眼里。”[11](P148)福柯则通过对君主专制制度下肉刑执行的实证分析,进一步阐明了痛苦与权力的天然勾连。他说,“君主专制制度不会轻易放弃把肉刑变成不是用来惩罚而是通过惩罚来展示所拥有的权力。肉刑具有一种司法―政治功能。涉及在受伤的一刹那重建君主绝对权力的礼法,其目的不仅仅是恢复一种平衡,更多的是凸显敢于冒犯法律者与刻意强调其权力无边的神圣君王之间的不对称,并把这种不对称发挥至极点。轻罪造成的个人损害和为此所付出补偿可能很相称,尽管判决可能很公正,尽管如此,但执行刑罚不是用来充分展现个人价值的表演,而是用来充分展现不平衡和过分行为的表演。在这种礼拜仪式般的刑罚中,对权力和其固有的优越性可能有一种夸张的确认,它使得君王对一切都敏感,并把自己的狂怒体现在罪人的肉体上。所以,肉刑在过去不是重建公平,而是使权力重新复活。”[11](P58)正所谓“刑罚频繁总是政府衰弱或者无能的一种标志”,[23](P47)西原春夫将这种现象形象地比作“弱狗常叫,企图多利用刑罚权的政权是虚弱的政权”。[24](P45)

痛苦与政治有关,是刑罚权天然带有扩张性的直接原因所在。咎因于此,在日益进步的法治文明面前,这种传统的社会治理方法也随时面临着被审视、被质疑、被批判的窘境和尴尬。此时,无论为“施加痛苦是正当的”之刑罚正当性提供何种立场上的辩护,皆是捉襟见肘之举。报应主义的立场会被指责为“有一个伪善的光环,这个光环即使还有什么吸引力,也因其盲目乐观的意味而被大大削弱了”;[25](P68)功利主义的根据会被认为“往往服从于某种政治目的,……而且,功利与利益相关联常常只能使法律充满了政治的和常常是观念形态的内容”;[26](P67)甚至连主张犯罪人福利的康复理论,也会被描述为“折磨的一种精巧的形式”[15](P434)而已。

不难看出,痛苦与政治的粘连,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特有的神经质态度。这种态度既排斥社会,又指望从社会得到一切。

四、余论

尼采认为,赋予痛苦以“意义”是造成我们所认识的上述痛苦的根源。在他看来,意义本身是一剂毒药。“赋予痛苦某种意义的人由于害怕面对生存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为了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与他人相比而存在,他尽其所能,无所不为。于是,痛苦变成了表演,并因此成了游戏般地操纵痛苦。”[11](P106~107)当然,尼采是想从根本上排除疑问,从哲学上了结对意义的探讨。不过,刑罚则无需走的这么远。尽管古老,然迄今为止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它仍为世界各国所通用。因此,一方面,“人们还是应该对企图把痛苦称作无意义的论调多加戒备。因为,如果不对此加以提防,不但无助于与恶作斗争,反而会让恶占了便宜。”[11](P105)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由于他者、肉体和生命所提供的知同我们有一段距离,痛苦中还是有某种被意义遗漏而又经得起表达的东西。如果说痛苦意味着什么,那么既不是因为它释放信息,也不是因为它需要应对变化的他者。”[11](P45)

对刑罚有限性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刑罚价值观念。[1](P41)从刑罚万能主义到刑罚有限主义,标示着对刑罚理性的认识的飞跃。“刑罚的进化虽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作为其主要动力的是人类对刑罚理性的不断探索、发现与追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刑罚不断接受理性的检验与反思,形成了由无理走向合理的进化轨迹。”[27](P47)

今天,我们生活在对保护人身与财产免受最基本威胁的社会控制机制分崩离析过于敏感的状态之中。毫无疑问,这使我们变得异常脆弱,使我们面对痛苦的纷扰没有精神准备。一边面对痛苦的无法表达性,一边又紧紧纠缠于它能带来的好处。或许这就是问题所在吧。作为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刑罚仍将长期存在下去。就像霍姆斯曾指出那样,法律与人类的其他创造一样,不得不靠碰运气。在向刑罚意义发问的漫长过程中,我们最后招致的答复都将和由此带来的疑问同样多。说到底,“刑罚至多只是进行社会控制的一个必要而可悲的形式而已”。[25](P61)这句话再一次回应了“人类与痛苦的关系史,在许多方面都是俄狄浦斯故事的翻版。由于使我们想否认的东西存在,我们便遭受痛苦,没有意识到这时我们就是受自我奴役的暴君。”[11](P168)

[参考文献][1]杨征军。刑罚功用的有限性[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7,(3).

[2]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傅建平。刑法谦抑性的理论根基与价值[J].华东刑事司法评论,2003,(5).

[4]储槐植。议论刑法现代化[J].中外法学,2000,(5).

[5]刘淑B.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考察[J].刑事法评论,2008,(22).

[6]郑延谱。论有限刑法的有所作为―和谐语境下刑法使命与局限性之协调[J].政治与法律,2010,(2).

[7]吴华清。论刑罚的有限性[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4).

[8]潘庸鲁。论刑罚权适用的有限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2,(8).

[9]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1][法]贝尔特朗・维尔热里。论痛苦―追寻失去的意义[M] .李元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2]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13]韩瑞丽、刘英旭。刑罚的哲学意义新解[J].河南社会科学,2009,(4).

[14]韩忠谟。刑法原理[M] .台北:台湾雨利美术印刷有限公司,1986.

[15]邱兴隆。比较刑法[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16][美]戈尔丁。法律哲学[M] .齐海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7][美]理查德・霍金斯。美国监狱制度―刑罚与正义[M].孙晓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

[18][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 .黄风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9][美]乔治・弗莱彻。反思刑法[M] .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0][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M] .孙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21][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M] .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2]梁根林。刑罚威慑机制初论[J].中外法学,1997,(6).

[2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 .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4][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M] .顾肖荣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5][美]哈伯特L.帕克。刑事制裁的界限[M] .梁根林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不必痛苦作文范文 篇四

苦尽,未必甘来。失败后,未必成功。

千古文豪诗人,杜甫的一生,可谓是上文的写照,鸿雁之壮智豪情,得到的却是凄苦的一生。和李白相比,也许杜甫少了几分豪放。和岳飞相比,也许杜甫少了一点金戈铁马的气势。但,无人能否定他一生的成就。

正因为杜甫的成就,所以有人认为杜甫的凄苦一生是千古的惨剧,其实不然。

如果没有大风和茅屋,如果不是贫穷,又何来千古名诗《茅屋被秋风所破歌》,又何来俱天下“穷名士”之意,时代所致,不得不洗,杜甫早生十年,世上就有两个李白。

苦难成就贤人!谁又能说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呢?苦难是人生中的经历。

然而把握住痛苦之人却少之又少。杜甫把握住了每一分痛苦,才让人生载满了成就!

以仁看天下是不可取的,因为天下之人俱非圣贤,世不可无小人,而小人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小偷,劫掠者,国际大盗,杀人犯还是乞讨的人,都是正直的人,都有“人性”,但是,“人性”被黑暗包住了。直到被人忽略。

而这一切的源头,他们没有在痛苦中把握住自己,而是放走了痛苦,让挫折毁灭自身。有的人在挫折中,被恨盖住了双眼,有的人在困境中,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有的人在失败中,被金钱所迷惑,有的人……

汝不知,失败之利大于成功。更不必说把自己至身在痛苦之中追求一丝明悟。

有名士曰: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不错,哪怕是以忠义而名的关羽,精忠报国的岳飞……而谁又说他们错了呢?

人为已,却不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毁灭自己。当哭泣时,回忆自己为什么哭,困难又身在何处,在痛中,把握住痛苦,苦有留住,甘才从身。

不必痛苦作文范文 篇五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

——题记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那么正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耀眼的彩虹。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英雄坚贞不屈的气节。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一种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选择。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呢?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缺少滋润它的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难题,要想让我们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上帝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泰戈尔

独自踯躅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困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顔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实,翻开史册,遭遇挫折便将痛苦放大因此郁郁而终者亦比比皆是。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终饿死南山,人皆称其节义,我独见其固执顽冥,不知事国实为事民的道理,让易朝之痛夺去生命;视屈原为偶像的贾谊,屈于长沙,日日咳血,知子归啼血,终于郁闷而终……他们的事例,让人闻之不禁扼腕,若是在挫折面前,能坦然面对,以旷达的心及时调适,战胜痛苦,风流才子又何以至此!

往事越千年,你我已无法去改变,而平凡的生活中人们面对人生的挫折,而表现出的坦然亦值得慰藉心灵。那扇着扇子赶着蚊蝇的小贩与同行的调侃,那满手油污的修自行车师傅的送给顾客的问候与微笑,那清晨骑着自行车送牛奶的人口中传出的有力的哨声……都让我们感到亲切而温暖,他们的生活中有着多少的不堪重负,会遭遇多少挫折与痛苦,但是他们依然匆匆,像悬崖边的树告诉你我这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可以在挫折与痛苦中生得如此坚强与美丽。

朋友,不要让挫折蒙蔽双眼,不要让痛苦充塞心灵,“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你我共勉。

化苦药为甘霖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市,而我嗷嗷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面对人生变故,丧妻之痛,庄子何其解脱。

伟大的骚客屈平,怀着对楚国无限的哀痛和热爱,自沉于汨罗江水。后人哀之敬之,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我热爱《楚辞》,每读到《涉江》《离骚》《九章》常感激涕零,感谢屈原将自己的苦痛花作艺术的瑰宝光耀千古。然而我常想,如果屈大夫不投身汨罗江,还会有怎样的华采篇章呢?我又设想当秦兵压境,楚国危难之际,屈大夫如果健在会否如田单般振臂一呼,击退强敌,保住云梦之地?然而这毕竟是我的空想,屈大夫在楚王昏庸,奸佞陷害下,不胜悲痛化为汨罗英魂,令我辈嗟叹。

同为伟大先贤,面对人生挫折,生命变故,庄子和屈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人生就是在与不断的挫折,遭遇为伴。爱情失意,爱侣早逝是挫折;亲人遭难是挫折;事业失败,商场亏空是挫折;考试名落孙山是挫折……遇到挫折,难受、痛苦是必然的。然而如何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往往决定你的人生走向。有的人会将挫折无限放大,如果挫折是一个小球,在他眼里会是整个地球;如果是一滴水,在他心里会化作大海。除了痛苦还是痛苦,,于是沮丧、懊悔甚至绝望。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垓下一役,几乎全军覆没,他只身逃到乌江,后面汉军穷追不舍,此时一个小舟,一个仰慕项羽的艄公就是他摆脱敌军的千载难缝之机遇。可是霸王已经被懊悔痛苦压垮了,他眼里不是逃生的机遇,东山再起的契机,只有江东父老的白眼嘲讽,眼里只有黑色的宇宙,没有一点光亮,他用宝剑划破了吼管,只见那一刹那宝剑的闪光。

不必痛苦作文范文 篇六

一个成熟的作家,或者是刚刚开始文学创作的青年作者,他经常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写作?我们也可以这样问自己:我们到底为什么写作?

有一个非常简捷的回答:爱好。我爱好文学,我就从事了写作。这个回答没有什么错误,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因为爱好,我才从事。这样的回答,在我们那一代作者里面,也是常见的。我们就是这样做过来的。我年轻的时候,刚刚开始写作,也曾经这样坚信我从事写作的理由:我爱好文学,所以我写作了。那个时候,我还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向我的文学朋友们来表达我对文学写作的向往和热爱:

我们邻村有一个老地主,已经将近八十岁了,白发苍苍,步履蹒跚。那是“”后期,每当村里有什么政治运动——批斗会,不管批斗谁,都要把这个老地主拉上去陪斗。每到节日,村里的“革命群众”把“四类分子”赶出来扫街,这个老地主当然也要扫街。他就这样被村里的“革命群众”反复折腾。批斗会过去以后,老地主就开始自得其乐了。他怎样自得其乐呢?他每天背着一个大篓子,无论赶集,还是上山下地,走到哪儿,他就背到哪儿。一路走着,看见了鸡毛,就把鸡毛捡到篓子里,见到一块碎纸片,就把碎纸片捡到篓子里,所有的废品:破玻璃、破瓦片、破碗片,所有破破烂烂,他看见了都捡起来放到大篓子里面。就这样捡来捡去,捡到一定数量,他就到村头的供销社,把所有的破烂废品都卖了。无论卖五分钱,还是一毛钱,他都到柜台上买酒喝了。那时的供销社,都设有卖散装酒的柜台,柜台头上,放一个坛子,装着一些零酒,是白酒。坛子口上挂一个小酒橔子,打一橔子酒出来,倒进一个杯子里。杯子总放在那里,你用了我用,大家都用。顾客把杯子端起来,一仰脖喝下去。那个老地主就拿着他卖鸡毛、碎玻璃等乱七八糟废品得来的五分钱、一毛钱,到柜台上买点酒,倚着柜台,把酒喝了就走。一般人会觉得这个老地主活得很苦。可是老地主却说他有福,好什么干什么就是福:我好的是捡了废品买酒喝,我就干了这个,这就是我最大的福。我那个时候经常和那些爱好文学的朋友说,你看这个老地主过得多幸福,他好什么,就干什么了;我们这些人爱好文学,我们以后如果能够从事专业创作,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我总是这样解释我的文学爱好、我的写作。后来从事了专业写作,我发现,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了。

那么到底为什么写作呢?还有一个回答,那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没有什么错误。比如说,我们这一代农村青年,要挣扎出农村去。那个时候出路很少。当兵是一条出路,到公社办的小工厂去也是一条出路。但那都是极难极难的。还有一条更难的道路,就是写作。可是无论怎么难,有些人为了走出农村,改变命运,也从事写作了。通过写作,的确也能够改变命运。不仅我们那个时候,就是新时期,也有好多人通过写作改变了命运,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从过去的农民变成了专业作家。如此看来,这个回答,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而写作,也有了一定道理。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有些人通过写作改变了命运,他就不再写作了。当了专业作家,反而不再写作的人,确有许多。当上了专业作家,时间有了,条件好了,反而不写了,问题出在哪里?有人是创作生命力萎缩枯竭,难以为继。有人却不是这样。这就要从写作的动因、写作的动力上查找根源了。还有一些人,没有等到成为专业作家,就半途而废了。那个时候的农村青年,会写一点东西,在报纸上发表几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公社机关发现了,幸运了就会把他调到公社机关去当秘书。这一部分人也是通过写作改变了命运。他们的命运稍稍改变,从农村走出去了,他就不再写作了。在这一群人当中,有一些走向仕途。就是他们,有一些人反而向文学投来了鄙弃的目光,对改变了他命运的文学,他反而鄙夷了,不屑了。如此看来,为了改变个人命运而写作,多么不可靠,而且深藏着伤害文学的危机。

还有一个回答似乎更为有理:为了名利。曹丕那段著名的话不无道理,写作的确可以使人扬名。不少人正是通过写作而名扬天下了。那么名扬天下之后呢?还写吗?有些人还在写,不停地写。像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已过去了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当中,马尔克斯依然没有停止写作,并且写出了好多仍然非常优秀的作品,像《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都是世界文学这三十年间的精品力作。名满天下,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尔克斯还追求什么?他为什么还要写呢?他写作的动力是什么?马尔克斯后来得了癌症,绝症在身,依然写作不止。这是为什么呢?看起来为名而写作,这个理由也不可靠。那么为利呢?现代社会,能够比写作更快捷更大规模获利的行当很多很多,为挣钱值不得作家去呕心沥血。为名利而写作,并不能让作家终生跋涉。

——是痛苦,因为痛苦而写作,只有痛苦才是我们写作的动因,也是我们写作的动力,只有痛苦,这唯一的原因,唯一的动力,才能让一个作家坚持不懈地写下去,终生不辍。看一看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就会明白他的痛苦有多么深重,他的痛苦紧连着南美大陆,他才会生命不止,写作不已,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孤独之所在”。

痛苦是写作的动力,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动力。大画家毕加索名满天下之后,过着耗资百万的豪华生活。他不必再追名,也不必再逐利。然而毕加索还是在画画,不停地勤奋地画下去。有一次,毕加索对他的朋友马蒂斯说:我们因为不快活才画画,如果我们快活,就不画画了。毕加索的话道出了一个艺术真谛: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他有多么巨大的痛苦,他就有多么巨大的创作动力。毕加索在艺术上成熟以后,大胆地反叛自己,画风为之巨变,他由成熟走向了童年,用一颗童年般敏感薄脆的心灵,去感受整个世界的动荡,感受整个世界的骚乱,感受整个世界将要到来的巨大灾难。他把这一切体现在他的画中,他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能量和动力,创作出大量影响全世界的作品,在二十世纪艺术史上罕有其匹。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尤其是美术,无论怎样左冲右突革命创新,都不能不笼罩在毕加索巨大的身影之下。

痛苦就这样成了创作的动因,也是创作的动力,创作的能源。

然而痛苦是分层次的。

首先是个人生存的痛苦,也就是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吃饭穿衣问题。的确,好多人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生存的巨大痛苦让他的笔下始终充满着对美满生活、对每一顿饭、对每一件衣服的向往。这种痛苦是最基本的痛苦。

还有一种痛苦是遭际的不幸,比如家庭灾难。个人生存的痛苦与家境不幸的痛苦相联系,又相区别。有时候家庭并没有遭受什么变故不幸,但是个人生存依然非常艰难。几十年前,我们这一代人都曾经遭受过那种痛苦。一把咸盐,一盒火柴,都能逼得一个家庭走投无路。它极其强烈地影响了个人的生存。然而这仍然构不成作家写作的最强大动力。

成为作家最强大的写作动力的痛苦,是精神痛苦。在这里,我想对那些打算从事写作的人说一句:你准备写作吗?那么你就要准备经受比一般人多好多倍的痛苦。

造成作家精神痛苦的原因林林总总,个人不幸,家庭灾难,生存困难等。比如曹雪芹,曹家如果没有被抄家,肯定不能产生曹雪芹这样一个作家。曹雪芹的祖上是官宦世家,钟鸣鼎食,皇帝下江南时,他家里可以作为皇帝的行宫,是那样的豪华富丽。如果曹家一直这样兴盛下去,没有家道中落,没有后来的穷困潦倒,曹雪芹没有家庭不幸带来的精神痛苦,就不会有《红楼梦》这样一部作品,也就不会造就曹雪芹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这是家庭不幸所造成的作家的精神痛苦。

民族灾难,国家动乱,也会造成作家的精神痛苦。比如杜甫,杜甫生活的时代恰恰是唐代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社会的动荡。国家战乱不止,老百姓颠沛流离,杜甫也随之逃亡,东奔西走。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杜甫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杜甫最伟大的作品不正是他那些反映战乱灾难的诗吗?“三吏”、“三别”,离开了那样的社会大背景会产生吗?

还有一种痛苦,比个人生存的痛苦、国家一时的灾难战乱那种痛苦更为深巨。那种痛苦与个人的身家性命全无关系,在和平环境中,所谓“太平盛世”中也照样产生。那种痛苦往往来自于一种类似宗教性的情结。比如托尔斯泰,他是伯爵,有自己的庄园,有那么多土地,还有树林。托尔斯泰从他的祖上继承过这份产业以后,他个人又买进了大片的土地,有农仆,有佣人,衣食无忧。他跟陀思妥耶夫斯基绝不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受着贫困的折磨。托尔斯泰却是为钱多而发愁:他的钱太多了,他有出租土地的收入,他的作品还可以卖出高标准的稿酬,然而托尔斯泰却是那个时代最痛苦的作家。读《托尔斯泰日记》,会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托尔斯泰还很年轻的时候,他的日记里就不断地出现这样的字眼:“还活着”,“还没有死”,“如果还能活着……”年纪轻轻,家庭美满,事业发达,声誉日隆,却在日记中不断地出现这样的情绪,这是一颗多么痛苦的灵魂!这种痛苦,用常人的思维方式难以理解。托尔斯泰为什么如此痛苦?他到底为什么会在痛苦中挣扎?托尔斯泰到了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名满天下,来自世界各地的贺信,堆满他的桌子,按说,托尔斯泰应该高兴:他为人类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类社会便给了他巨大的荣誉,他应该为此而自豪幸福。可是托尔斯泰却说:“这一切令我厌烦。”来自全世界的贺信,都不能缓解托尔斯泰的精神痛苦,托尔斯泰的精神痛苦在哪里呢?那时候俄国已没有战乱,托尔斯泰的痛苦还不是像杜甫那样,因山河破碎而产生。然而社会不公依然存在,还不容歌舞升平。托尔斯泰到街上去,到贫民窟去,到贫民救济所去,看到乞丐,看到那些非常贫苦的人,托尔斯泰极其痛苦。他的朋友劝他说,这一切都是非常自然的啊,社会就是这样的。托尔斯泰几乎要跟他的朋友吵起架来,他坚执地说,不,这个社会不能这样!

——这就是托尔斯泰痛苦的根源。在一般人那里视为很正常的现象,托尔斯泰发现了不公:那不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本意。人生来就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有尊严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观念,越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与他夫人的分歧越严重,冲突越激烈。他想放弃他的版权收入,他的夫人无论如何不能同意。后来,托尔斯泰把他最隐秘的日记存放在他的朋友那里,而不放在家里。夫人担心他在日记里记了对自己不好的内容,就一直想得到这本日记。夫妻俩不断吵架,托尔斯泰痛苦不堪,他的夫人歇斯底里,到最后,托尔斯泰终于离家出走了。这是文学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研究世界文学的人都耳熟能详;然而,托尔斯泰在这个事件中经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我们却未必能够感同身受。也正是这样巨大的精神痛苦,才给托尔斯泰提供着强大的动力,促使他不停地写作,直到生命的终点。他有一个时期不再写小说了,改写宗教政论著作。很多作家都觉得托尔斯泰放弃了小说创作,而写宗教政论文章,是一个损失。屠格涅夫的反应最为强烈。屠格涅夫那时候旅居法国,经常写信劝托尔斯泰:赶快回到文学上来吧。屠格涅夫等人,恰恰没有理解托尔斯泰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托尔斯泰写作,并不是用小说来给人们提供娱乐,他的所有写作,都是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当他觉得小说已不能够让他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了,他就改写宗教政论文章,直接站出来说话,大声疾呼。他的宗教、政论著作太多了,像《天国在你们心里》、《论不得杀人》等。托尔斯泰的那些宗教政论文章,一般不引用别人的话,他自话自说,旁若无人。他坚信他掌握了真理,他要践行他的精神法规。托尔斯泰独一无二的巨大的精神痛苦,让他写出了数量巨大的独特著作,他的写作量和独特性都可以说前无古人,后乏来者。

法国作家雨果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另一位巨人。他在三十岁以前,就发表了传世名作《巴黎圣母院》,他的话剧《欧那妮》,作为浪漫主义戏剧战胜伪古典主义戏剧的标志,已经在法兰西剧院上演了。《欧那妮》在法兰西剧院上演的时候,引起了戏剧流派的大决战。当时雨果的朋友巴尔扎克等人,穿上奇装异服到剧场,以便引起注意。《欧那妮》每当演出到最后,剧场下面都是一片要打起来的局面。《欧那妮》最终获胜,从此浪漫主义剧作在法国占了统治地位。此时,雨果还不到三十岁,成就声誉便如日中天了。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雨果就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可不是一般的学院,它的院士是有定数的,不能随便增加,必须前头有人去世了,后头才能补上一个。如此严格的法兰西学院,每一个院士当选,都异常艰难,巴尔扎克直到临终,也没有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巴尔扎克努力大半生也没有达到的目的,雨果三十五岁时就实现了。当上法兰西学院院士,意味着名利双收,至少雨果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雨果还会有痛苦吗?读读《雨果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二十卷,包括他的诗歌、戏剧、小说还有游记、政论文章,读下来你就会发现,雨果的内心始终在汹涌澎湃,像狂暴的大海,惊涛拍岸。令雨果心潮澎湃的是人间的贫困和不平。雨果认为造成人间贫困的,是三种力量,一种力量是宗教,他认为宗教的牵束造成了不幸,他用《巴黎圣母院》来反映宗教的牵束;再一种是法律的牵束,他用《悲惨世界》来反映法律的牵束造成的人间不幸;他还认为有一种力量是事物的牵束,也就是自然的牵束,他写了《海上劳工》来反映自然的牵束造成的人间不幸。正由于雨果看到了太多人间不幸,并且寻找到了造成这些不幸的原因,这些原因根深蒂固,难以解除,令雨果痛苦不堪,这才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令他的作品源源不断,好像恣肆的大海,永不枯竭。

中国现代以来,最痛苦的作家不是别人,是鲁迅。鲁迅,我们是太熟悉了,我们从中学时期,就一直在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当然也非常熟悉鲁迅的痛苦产生的根源。他的痛苦由何而生呢?在日本留学时看的那个电影片子:中国人要被砍头了,恰恰是中国人在做看客,麻木不仁。这让学医的鲁迅极其痛苦,他认识到单单有强健的体魄,是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所以他才弃医从文,要疗救国人的灵魂,这是一层。还有,进化论思想的破灭,使鲁迅的痛苦更加深入了。鲁迅最初是相信进化论的,他相信年轻的一代终究要胜过年老的一代,新生的终要战胜陈旧的。但是,后来他发现了,被杀头的是年轻人,而充当刽子手的也是年轻人,恰恰是年轻人把年轻人杀掉了,还能说新的一代总会好于老的一代吗?血淋淋的残酷现实,使鲁迅的痛苦苍茫深巨,无边无际。国民的劣根性其实关扯到人这个物种的本质。终其一生,鲁迅都在用他的笔去发掘,去解剖,去批判,去唤醒人的良知。现代文学以来,我们很难在别的作家作品中,能看到比鲁迅更深切的痛苦。在谈到这种痛苦的时候,鲁迅有过自白。他写了现代文学史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果戈理不是也写过同题小说吗?可是鲁迅说,他的忧愤比果戈理更为深广。读一下两部《狂人日记》,将发现此言不虚。

讲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可能会提出来:所有的作家都是这样吗?那么陶渊明呢?他那样的悠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哪里有痛苦啊?写了那么多田园诗,田园是那般美好。的确,从陶渊明的田园诗里,我们至少能够感受到一点:陶渊明的生活是很优裕的,他至少是个小地主,有土地,弃官不做以后,可以耕种自己的土地养活自己。但是切不可误读了陶渊明,他其实是经历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之后,才归去的。陶渊明不是“陶令”吗?他是做过县令的,是现在的“正处级”,一般人还巴望不上的官职呢。可是在陶渊明那里却是痛苦,上级派来一个小官,他就得按照官场规矩去迎接那个小官,那是要施礼的。那种施礼是对人格的巨大污辱,陶渊明不能忍受。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挂冠而去。假如陶渊明没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没有迎接小官吏的屈辱痛苦,他就很难体会到田园的美好。即便这样,鲁迅也曾指出,我们不能只看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要看到他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才是一个完整的陶渊明。陶渊明经历了东晋时代的社会黑暗,他才构想出一个桃花源来,表现他的人生理想,没有秦汉,没有魏晋,没有朝代更替,没有争斗杀伐。如果他生活的世界没有痛苦了,只是悠然,只是安闲,他就没有必要构想出一个现实社会中无法存在的桃花源来。桃花源的美好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的对照,愈加反映着作家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痛苦越是巨大,写作的动力越是强大。哪怕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也会写作不止,源源不断。

当然了,这也与创作生命力有关,与才华有关。作家的创作生命力是不可强求的,能够写到多少岁,还能写多久,艺术生命与肉体生命凝为一体,与生俱来,那不是硬撑着就能写下去的。有些作家,他天生就有无穷无尽的才华,再加上精神的巨大痛苦,他就能不断地写下去;而有的作家写到中途,就难以为继,萎缩枯竭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然而也有一些作家,创作生命力本来还没有完结,还能够写下去,却没有作品问世了。其中有诸多原因值得探讨,但有一点则不必怀疑:作家本人的生存环境改变了,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变化,缺乏那种对人间痛苦的体察了,个人养尊处优,缺乏了对苦难人间的悲悯之心,没有了痛苦,也没有了愤怒,他再也写不出来了。与之相反的例子还是托尔斯泰。除了巨大的才华以外,那种一般作家所没有的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给托尔斯泰提供了强大的写作能源、写作动力。看看托尔斯泰过了七十岁写出来的作品,那强大的激情,有力的笔触,你根本看不出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写的。比如短篇小说《舞会之后》。舞会上,一个军官,那么绅士,那么优雅,那么文明地跳舞;可是舞会过后,就是这个军官下令,对一个士兵行夹鞭刑。那是一种酷刑:两边立起两排士兵,被处罚的人从中间走过,两边棍子夹击,残酷责打,直到把人打得倒下,昏死过去。那个在舞会上表现得那么优雅的军官,舞会之后,竟然这样的凶残恶毒,下令行刑,毫不怜恤士兵的痛苦,与舞会上判若两人。一万多字的小说写得饱满丰沛,淋漓尽致,根本看不出是出自一个七十岁老人的手笔。

相似的例子还有雨果。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写法国大革命的。写作时,雨果也过了七十岁了。一般作家过了七十岁,怎么还能写长篇呢?极少了,即便写,也是惨淡经营了。可是《九三年》,依然像雨果年轻时的作品一样,激情澎湃,峭岩峥嵘,犹如咆哮的大海,犹如雨果至死也没有减弱激情的生命,是雨果伟大生命的化身——最杰出的作家正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的人。

在世界文学史上,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算不上伟大的作家,然而他也是用痛苦的生命写作的人。大家可能读过他的中短篇小说,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都是他的名篇。茨威格还有好多传记作品,《贝多芬传》、《巴尔扎克传》、《罗曼·罗兰传》等,都是他写下的非常优秀的传记。二战期间,茨威格和夫人旅居巴西。虽然战乱,但茨威格在巴西生活得还很安宁。可是茨威格发现,他所追求的理想,被世界大战的炮火毁灭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在战争的炮火中化为灰烬。茨威格为此忧心如焚,和他的夫人一起在寓所自杀了。他给朋友们留下了一份遗嘱,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能看到朝霞,“而我,一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直接用他痛苦的生命,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

以上讲到的这些作家,都是与个人身家性命没有关系的精神痛苦,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于是,可以让我们的认识进一步升华了:应该把个人的痛苦与民族的苦难、生命的终极悲剧联系起来,这样,作家的精神痛苦才连接了更为深广的内容。我们读杜甫的诗,强烈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在那些写安史之乱的诗中,战乱已经不再只是背景了,而是诗人精神痛苦的根源。国家的不幸,民族的灾难,绝不仅仅只是作品的时代背景。曹雪芹家境衰落,个人生活穷困潦倒,作家如果仅仅局限于此,《红楼梦》就不会有如此深阔的思想主旨。曹雪芹是把家族的没落,跟生命的终极悲剧联系起来了。无论曾经怎样的烈火烹油,钟鸣鼎食,无论曾经怎样的年轻美丽,充满生机,在岁月的风刀霜剑之下,还是要走向衰亡。即便没有阶级压迫,人与人的争斗,生命的终极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红楼梦》的一些设计太富于深意了,比如里面有这样两个地方:一个叫铁槛寺,一个叫馒头庵。曹雪芹为铁槛寺和馒头庵写了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两句好像“打油”,其实却无比苍凉,是《红楼梦》的起点和终结。生命终极的悲剧,这人生最大的不幸,才是《红楼梦》着力揭示的。你说它虚无也好,你说它生命的悲观主义也罢,曹雪芹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这就是生命的本质。这样的提醒,其实并不悲观:既然生命的最终悲剧不可避免,那么就在生命的过程中,让它更加灿烂好了。像一支生命的交响乐,不必在意它最终的休止符是不是黑色的,它的演奏过程辉煌美丽,我们就该知足了,生命的意义正在于此。

不必痛苦作文 篇七

那么到底什么是痛苦呢?人为什么会产生痛苦体验呢?

英文当中痛苦一词写作“pain”,据考证它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有“惩罚”“罚金”之意。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不愉快”“不满意”之意。应该承认,痛苦是人独有的精神现象,在动物界是不会有精神或心理层面的痛苦的,动物只有生理层面的痛觉。我以为,人之所以有痛苦,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人有与痛苦密切相关的生理机能和精神机制,也就是说痛苦具有一定的先天性,又与后天形成的意识相关。从这层意义讲,痛苦对人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甚至是必需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只具备了适应快乐的能力,而不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一些人遇到痛苦之后便产生了种种严重的不适应――如愤怒、郁闷、退缩、否定等,其结果不是让心灵生病,就是让人生失败。叫苦连天一词正是形容不能承受痛苦之后的情势。不能承受痛苦有时候是我们的心理能力出了问题,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我们的认识水平出了问题――我们看不到它的本质和它的积极意义。

难道痛苦还有积极意义吗?有人可能会产生极大的疑虑。而我则想质问这些人,谁说痛苦没有积极意义?心理学家发现,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成长性痛苦,另一种是精神官能性痛苦。其中成长性痛苦又叫建设性痛苦,它是我们的心灵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带有普遍性的痛苦。譬如说,一个年轻人考上大学后要和父母分离,去遥远的地方上大学,由于这种分离造成的痛苦就是成长性痛苦。再譬如说,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深深误解之后产生了痛苦,这种痛苦也属于成长性痛苦。成长性痛苦的显著特征是它不会长久存在,不会绑住你的手脚,不仅如此,它还会促使你成长。上面说的那个年轻人可能会在分离的痛苦之后学会独立,学会将自己的爱投向更广阔的人群而不仅仅是父母;而那个被误解的人可能会在痛苦体验中学会宽恕,明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道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发展成全人的人都较一般经历过更多的成长性痛苦。成长性痛苦有时候就像催生剂一样,它会让人猛醒,让人迅速成长,让人形成忍耐的精神,正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埃斯库罗斯所说的,“痛苦的高度是无可比拟的。”

不必痛苦作文 篇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

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很难吃,黄庭坚食不下咽,才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地唉声叹气,苏轼却很快把面条吃完了。他看了黄庭坚良久,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儿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离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要写好这道材料作文题,就需要对作文材料进行认真分析。作文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苏轼,一个是黄庭坚;涉及的事件是二人被贬谪后面对难吃的面条时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作文材料中“难吃的面条”并不仅仅是指一碗普通的“难吃的面条”,而是象征着人生路上的痛苦、困境、失败、挫折、凄凉、悲伤等,因而材料中的“吃面”也只是个表象,两个人对难吃的面条的不同态度象征着他们对人生的不同态度:一是坦然面对,一是咀嚼悲伤。为此,我们可从正反面不同的角度来立意。参考立意:1.理智取舍。智慧的人生,就在于能够理智地取舍。有时候,人们无法改变一些事情的发生,但是,可以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拿得起,放得下。2.笑对人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时时刻刻都在抱怨,那么你每天都会生活在痛苦之中,无法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何妨笑对人生,活在当下。3.正视挫折。逃避挫折、咀嚼痛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挫折相处,并从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使自己在不断经历和克服挫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直至走向成功。

B 作文素材

1.适当的悲哀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证明智慧的欠缺。

——[英国]莎士比亚

2.我们这些人毕竟是由无限的精神所构成,而且生来就是要经历痛苦和欢乐的,我们不妨这样说,最杰出的人总是用痛苦去换取欢乐。

——[德国]贝多芬

3.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俄国]契诃夫

4.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方向。

——[挪威]易卜生

5.克里斯托夫·里夫,因扮演“超人”成了全球知名的影星,然而他在一次骑马比赛中摔伤了颈椎,肩膀以下部位全部瘫痪。里夫在长达10年的瘫痪期间,尽管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每次在公开场合露面时都非常乐观,他蓝色的眼睛依然明亮,声音依然浑厚清晰。在谈到自己在电影行业取得的成就时,里夫谦虚地表示:“我从未让自己的身体缺陷影响过我的工作热情和我的生活方式,我不想过度逞能,但我认为为自己设计一个远大的目标可以让我更快地恢复。”在受伤后出演的《后窗》一片中,里夫扮演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男子。借助这部惊悚片,里夫获得了美国电影演员协会颁发的最佳男主角奖。

C 现场作文一

缩短痛苦的长度

乔 钰

痛苦到底有多长?对于苏轼而言,只不过是吞咽下一碗面条的时间;而对于黄庭坚来说,我想,痛苦的长度便难以估量了。一碗难吃的面条,反复咀嚼无疑是拉长了痛苦的长度。吃一碗面条尚且如此,那面对贬谪,想必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吧!

当然,痛苦需要反思甚至是铭记,然而,过分沉湎于痛苦之中,以至不敢面对现实,就是怯懦、愚蠢了。因此,面对痛苦,在适当的反省之后,我们就得努力缩短痛苦的长度了。

缩短痛苦的长度,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要做到并非易事。

首先,我们得有面对痛苦的勇气,就像勾践一样,卧薪尝胆。当大好河山从他的手中化为虚无,当荣华富贵成为过眼云烟,他痛苦,迷茫。可他并未沉溺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相反,他鼓起勇气,正视痛苦,在痛苦中奋起,去缩短痛苦的长度,终成大业。试想一下,勾践若无面对痛苦的勇气,卧薪尝胆的佳话又从何说起?

勇气是必要的,可仅仅有勇气,便是鲁莽。因此,有勇气的同时,还得有智慧。“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一句词体现的是的豪情壮志。而他大志得以实现,追根溯源,他的智慧想必是决定因素吧!就拿长征来说,倘若当时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或是在痛苦中挣扎,或是投降保全性命,没有勇气和智慧面对,那就没有后来的大胜利。可正是因为的智慧,决意北上长征,虽是两万五千里,却拯救了这支革命队伍,缩短了痛苦的长度啊!

希望是前进的力量,也是痛苦的终点。所以,缩短痛苦的长度,就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海伦·凯勒和霍金闻名于世,不仅因为他们的成就,更因为他们的伟大精神。其实,细想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支持他们的不都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吗?希望让他们把痛苦的长度缩短,鼓起勇气,用智慧去面对未来。人如此,国家亦是如此。曾经的中国,如柳絮般风雨飘摇;曾经的中国,在暴风雨中迷茫徘徊;曾经的中国,忍受着巨大的被压迫被侵略的痛……是什么支撑它生存下来?是希望。正因为怀着无限希望,中国在苦难中成长,在痛苦中奋发,终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痛苦的长度并不长,之所以痛苦不断,只是因为你把它拉长了。只有拥有勇气,拥有智慧,拥有希望,才能缩短痛苦的长度,才能让梦想飞翔!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5分+发展等级18分=53分

最新范文

以青春为话题作文【最新4篇】10-23

回到原点作文精选5篇10-23

暑假的一天作文【6篇】10-23

热点作文素材范文4篇10-23

作文 毕业了,我们不哭【精选4篇】10-23

最新个人工作总结(优秀10篇)10-23

最新副班长竞选演讲稿简短(精选3篇)10-23

低头作文精彩9篇10-23

妇女节作文400字精选3篇10-23

我战胜了困难作文精彩4篇10-23

6 27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