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最新9篇

2023-12-06 14:51:47

《朝花夕拾》,带我们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童年的乐趣。你看完《朝花夕拾》是不是有很多感想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最新9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篇一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了解更多有益的课外读物,并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产生阅读的渴望。然而,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面对大部头作品,他们往往产生畏惧心理,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而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而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往往难以实现。怎么办呢?

为把学生引进文学名著的殿堂,我尝试了以下三种做法。第一,造氛围。每堂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走进名著”,形式多样,进行个性化创作,学生或朗诵、或表演、或讲故事……但内容必须是名著。第二,吊胃口。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利用其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到《儒林外史》这本书中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又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第三,分小组。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段承包,共同完成阅读名著。

二、传授方法

文学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经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会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心态要平和。现在有很多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阅读作品,阅读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心里想着了解大概内容即可,头脑中猜测着会考什么样的题目。这样带着杂念,是读不出原著的味道的。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就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去联想,去想像,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陶冶精神,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

2.教会学生不求甚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不必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名著中某些内容,学生无法做到求甚解。因此,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内容浏览,哪些内容精读。

3.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批注,等等。我在上名著导读课时,常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写、抄、评,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名著的门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法,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仅为阅读而阅读并不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尽可能做到“读书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质量可以得到提高。还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学习在于积累,写作更离不开素材的收集。因此读书要做笔记,否则收效甚微。写读书笔记,内容多样,摘抄名句名段名篇、写读后感,等等。这样,日积月累,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篇二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激发

实践证明,只有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做好学生的课外辅导呢?我认为,从培养兴趣入手,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谈几点我的具体做法。

一、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课上,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可适时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如介绍一些书的精彩片段,或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或依内容设置悬念――把学生引领到相关作品上,从而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兴趣。在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阿长虽是鲁迅家的一位保姆,但在鲁迅的眼中"她却有伟大的神力",直到后来鲁迅还一直追忆她,他的散文《朝花夕拾》中,还有对她的描述,你还想了解有关她的故事吗?那么就请你走进这部作品吧!这样的设计,既是作业,又带有一定的诱惑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向学生讲一些古今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如苏秦悬梁刺股勤读书,匡衡凿壁偷光好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巧读书等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另外,对班级中热爱课外阅读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请他们介绍阅读经验,谈论阅读带来的快乐,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有些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佳词妙句,人生感悟,精辟哲理等运用到写作中来,我及时地给予表扬,这些学生情绪更加高涨,且其他学生也效仿着纷纷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三、巧用故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大多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吸引学生的故事片段,伴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讲,那些被激化,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入到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在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教师戛然而止,告诉他们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后面的内容更加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这些精彩的故事片段调动了学生的胃口,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诱导学生主动寻书来读。如向学生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等名著,就可以给学生讲述几处精彩片段,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在辅以读书方法指导,完成对名著的导读。

四、大量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大量的课外阅读后,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许多精词妙句,他们此时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获得成就感。如在学校的板报、墙报、以及手抄报中,设"采蜜集""知识角"等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逸闻趣事,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相互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外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

此外,平时可适当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童话故事改、续写,经典诵读状元评选等活动,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多读书。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也给校园带来了许多乐趣。

五、营造班级读书气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五年级优秀作文300字 篇三

每当我上学,放学,走在街上时,当我走过马路旁的柳树丛时,我看到了一排排柳树叶随风舞动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的美。可,又是谁,制造了大自然的美呢?答案是:园林工人。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一群群园林工人挥着铁锹、铁铲,在一个个树坑前卖力地干活。他们有的用铲子用力的铲土,那一厚厚土像变魔法似的不知不觉的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土坑;园林工人们有的正在用水壶给树苗浇水,这些树苗好像正在开心地向工人们点头;他们还有的正在种苗,他们把苗放在土炕里,并用挖出来的土把坑填平,仿佛看到了这这些树苗茁壮成长的情景。他们忙得汗流浃背,但脸上却挂着幸福的微笑。因为,他们是快乐的,满足的的,幸福的。

园林工人们用汗水换来了美。这是**的美,这是自然的美,这更是心灵的美啊!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 篇四

【朝花夕拾好词】

爱不释手,呆头呆脑,调皮捣蛋,谷下有谷,鸡飞狗跳,愣头愣脑,屏声息气

**秀水,千姿百态,青山绿水,清逸秀丽,山势雄伟,天真烂漫,巍然屹立

胸有成竹,牙牙学语,左右逢源,抱头鼠窜,寸草不生,得心应手,东跑西颠

峰上有峰,鸡犬不宁,尖声尖气,乱作一团,满身泥浆,你追我赶,奇峰耸立

千山万岭,千山一碧,青海青山,穷追猛打,群山簇立,忍俊不禁,若无其事

撒娇卖乖,山高树茂,山清水秀,山石壮胆,耸立云霄,随心所欲,逃之夭夭

挺胸碘肚,玩耍嬉戏,万山丛中,瓮中捉鳖,无忧无虑,舞刀弄棍,嘻嘻哈哈

油腔滑调,幼稚可笑,云雾缠绕,指手画脚,装聋作哑,装模装样,装腔作势

【朝花夕拾好句】

1、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朝花夕拾》小引,)

2、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3、我想,这种照片现在是大约未必还有人收藏着了,尺寸太小,刀伤缩小到几乎等于无,如果不加说明,看见的人一定以为是带些疯气的风流人物的**照片,倘遇见孙传芳大帅,还怕要被禁止的。

4、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5、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6、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7、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8、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

9、从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10、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篇五

关键词:阅读体验;过度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近日,重读了《长大孩童眼中的鲁迅》,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十二三岁年纪时读鲁迅散文时的心境与快乐。“相信许多孩子都和那时的我一样,踏着鲁迅童年回忆的节奏步伐,寻找童年生活的乐趣与韵律。 当时身处其中,没有很多的体会,有朝一日不经意地走出那片童年的圈地,才发觉它带给我们的希望与欣喜。”①这应该是我们那时读鲁迅的切身体会吧。

诚然,描写童趣的课文,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少年闰土》。但是,鲁迅很多文章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过很大的痛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句子深奥,看不懂。老师给我们讲的时候,我们也不知所云。至今我还记得讲《故乡》的时候,老师讲过“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云云,直到上高中之后才明白什么是辛亥革命,而要理解“不彻底性”,那又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所以,那个年纪读的鲁迅作品,留下印象的是那些充满童趣的故事,而不是鲁迅的思想。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一个十二三岁还会脱稚气的孩子,他是理解不到那么深刻的。

后来走上讲台发现,鲁迅作品一直存在着过度解读的问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材的导向性

让我们先来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第3小题,“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有三种说法可供参考。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②

应该说这道题目出发点是好的,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能够对文本有个整体把握,能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但第一种说法套上“封建腐朽”的字眼,还是落了阶级分析的窠臼。导致非常温情、充满童年趣味的文章变了味。

有些教案也是完全把两部分对立起来解读的。比如,有的教案从百草园的动植物推出百草园是动态的,多彩的,生机勃勃的,从百草园的活动中推出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而从“黑油的竹门、挂匾的书房、有鹿和古树的画,狭窄的小园”推出三味书屋的静态、单调、沉郁窒息③,这个推断让人觉得有点牵强。“从一扇黑油的朱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副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伏在古树下”,这是典型的江南民居的造型。黑白两色是江南房子的典型特征,朴素而淡雅,与房主人的心态相吻合。说其单调,沉郁窒息,缺乏说服力。

《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④,对于家乡的东西,“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⑤,回忆里总是有一股温情。且来看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除了问怪哉虫这件事让迅哥儿很不理解之外,“溜到后院玩耍、师生读书场景,描绣像”在作者笔下是如此的情趣盎然。很难看出作者在这篇温情的文章里提出了对封建腐朽的私塾的批判。温情的基调在文章前后两部分是一致的,即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也是一个乐园,两者在作者的笔下,结合的如此自然,散发出浓浓的温情味,让人爱不释手。

二、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忽视

教到鲁迅的文章,教师就会下意识地想:这是鲁迅的文章,不讲点麻木、封建腐朽之类,就不是在教鲁迅的作品了。所以,老师们都一厢情愿地讲了很多学生都不懂的话。

之所以会出现过度解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未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试图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去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风筝》这篇文章有点难度,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而几个句子和词语非常难懂的,特别是虐杀这次词。

2011年12月曾去宁波听 “同课异构”课,开课教师上的是鲁迅的《风筝》,上课对象竟然是六年级的孩子(也许是学校出于展示风采的需要)。教师讲到了“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句话,尽管这句话在课后练习中出现,但对于为什么“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其实不探讨并不影响理解文章主题啊!要讲,则容易讲不清楚。果然,老师绕来绕去还是讲不清楚,只得借助多媒体打出的一段文字,大意是这样的“‘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不自知,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所以作者悲哀,而这种悲哀是无法把握的。教师用书上面大致也是这样说的。⑥

教参为了方便教学,写深刻一些无可厚非,但教师在选择时,不知道取舍,向十三四岁的小孩子灌输“精神虐杀而不自知、麻木不仁”,他们肯定是一脸茫然。

精神虐杀,这个词实在是太沉重了!

而诸如“精神虐杀而不自知”之类跟学生的隔阂就深了,根本无法理解。

其实,这篇课文从几个维度――手足情、作者的忏悔等去解读,就不会那么困难。因为学生这个体验是有的,他们能找到与鲁迅的心灵沟通的纽带。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也是这样写的:“浓浓的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⑦

“鲁迅作品教学,应该删繁就简,要有所讲,有所不讲。”⑧钱理群教授这句话时很有道理的,对于《风筝》中一些句子的理解,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这已经超越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导致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膜了。

“根据我的经验,教鲁迅的作品关键就是找到鲁迅和孩子生命之间内在的一个沟通点,把这个点找到了,整个教学就活了。找不到这个点,始终是隔膜……但是孩子第一次读鲁迅的时候,一定也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感受和老师的感受不一定完全一致,而我们老师常常是只把自己的感受灌输给学生,而没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考虑学生的感受。鲁迅的作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精华,所以他是应该读一辈子,常读常新。中学生读鲁迅,往往是第一次读,他长大后,还可能再读。中学语文老师讲鲁迅的作品的任务是播下一粒种子。⑨这段话对于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对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鲁迅作品中与学生体验的内在结合点,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

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期望学生一下子理解鲁迅。

当学生初次读到鲁迅的作品时,“有一些朦胧的感觉,或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这说明学生已经进入了鲁迅的世界,让孩子们从他们能够理解的角度来获得他们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孩童时代与他们是相通的,从而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亲近鲁迅先生,为他们今后能够正在理解鲁迅先生、热爱鲁迅先生奠定基础。”⑩这也是广大语文教育者的殷切期望吧。

注解

①梁新龙:《长大孩童眼中的鲁迅》,《羊城晚报》,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②七年级语文教材 下册,1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志鸿优化系列丛书・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页,南方出版社

④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朝花夕拾》第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⑤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朝花夕拾》第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⑥《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19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⑦七年级语文教材 上册,10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⑧李杰:《鲁迅作品怎么教――钱理群教授访谈》,《语文建设》9-14页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篇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四学段,即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且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一课程标准跟以往的相比,显现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仅规定了阅读的总量,还对分段阅读目标做了具体的量化规定,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做出了提示。

然而,不管是大城市学校的调查,还是城乡一级学校的调查,无论是外校的调查,还是本校的实际问卷、访谈等调查都显示:由于多种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对学生的影响,课业的增多,初中生对课外阅读渐行渐远。调查中显示:学生阅读时间少,氛围差;阅读没有深度,目的呈功利性;阅读内容单一,阅读面狭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作用无法体现,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坚持长时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走出死角,才会让学生腹有诗书,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诱惑”学生读课外书,感受课外阅读的好处

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篇课文是冰心的《忆读书》,文中冰心通过回忆自己年幼、年少、中年时的读书经历,给青少年朋友提出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希望。学习这篇文章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好时机。学生刚上初中,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教师讲的话、提的要求,他们都愿意接受,积极响应,都想着给教师留下好印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提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必读书目,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杂志等,要求学生每天的阅读量达到2000字以上,并能坚持做一些读书笔记。然后在每一节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些有关读书的故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犹太人家庭中引导孩子读书的故事:在每个犹太人家庭里,当孩子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其用意是犹太家长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要多读书。可见犹太人爱书如命。犹太人的聪明与他们多读书分不开。又如,中国孩子李路珂的读书故事:多年前,出生在一般家庭的15岁的李路珂考上清华大学,20岁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当人们用看待天才的眼光来看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亲却说:“女儿并非智力超常,她与别的孩子的区别只是在于,当别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最多只是供翻翻而已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时,我在让孩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介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故事:魏老师在中学教语文时,虽然肩上有学生升学的压力,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内就领着学生把课文学完了,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的学习活动。他这种做法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成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

以上的读书好处帮助学生解决了成绩与阅读关系的问题,也让学生放下了“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包袱。“诱惑”学生阅读,还可以阅读的好文字“相诱”,以阅读的有趣情节“相诱”,以成功人士的阅读经历“相诱”,达到让学生喜欢阅读,营造阅读氛围的目的。

二、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阅读态度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精力也旺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关键是大部分学生常把课外阅读当做是一种消遣,为消磨时间而进行浅阅读;而有一部分教师、家长的阅读功利心太强,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如果一段时间不见效果,教师、家长往往不再坚持,这样的阅读就很难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不能体现阅读的力量。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投入的阅读态度。

在教学中,笔者感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也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首因效应”。如给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空间(图书室),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他们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这节课让学生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好自己喜爱的书后,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做一份简单的手抄报展览出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互相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在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意识。这对学生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当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去阅读时,阅读的良好态度已初步形成,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读物,有计划地阅读就可以水到渠成。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篇七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赏析: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也带点批判。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篇八

关键词: 听障学生 语文教学 语文能力 提高策略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涵盖口头语言能力和语言写作能力两方面。但是对于听觉有障碍的人而言,由于听力受损,口头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他们虽然经过几年的语训,其口语能力会有所提高,但口语的清晰度总是有限的。同时听障者习惯用的手语往往表意含糊不清,健全人很难理解,从而文字成为了听障者最适用的语言,也是与健全人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但目前特教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听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只能仿写一两句话,到了初高中年级阶段根本谈不上能完整地写文章,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往往是语不达意、空洞无物的,让无数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师茫然无措。

造成听障学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有三点。

其一,听障学生由于自身听力方面的缺陷造成语言发展迟缓,语言发展水平滞后。

其二,听觉障碍和语言发展水平低极大地影响了听障学生对外界认知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使他们很难用语句表达自己的意图。加之聋校封闭式管理,导致他们信息缺乏,生活经验匮乏。

其三,听障学生语言逻辑能力较差,语文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去修改他们不通顺的语句,却忽略对其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

长期的语文教学经验证明,听障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着眼点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语文教科书的教授上,而应从语言材料的收集、语文素材的丰富、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策略一:重视阅读训练,做好阅读指导。

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训练才能够提高。只有让听障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帮助他们熟悉语言,积累词句篇章,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听障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重视阅读训练,做好阅读指导。

1.帮助听障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

目前,出版部门还没有专门出版适合于听障者的书籍,教师、家长又缺乏对听障学生的指导,他们面对大量的普通书籍往往无从下手,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书籍,这种没有目的的阅读对他们学习语言的效果不大。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初中阶段开始帮助听障学生选择适合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层次的课外书籍。如七年级推荐《朝花夕拾》、《城南旧事》、《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神话故事新编》等;八年级推荐学《童年》、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九年级推荐《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傅雷家书》、《羊脂球》、《巴黎圣母院》等。这些文章能对听障学生学习课文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2.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阅读时离不了教师指导。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方面我作了尝试。

(1)阅读前教给学生理解生字新词的方法,如“查字典”、“根据上下文推测”、“问老师和同学”等方式理解语句的意思,由句进而理解段章的意思。

(2)学会默读,边默读边思考。

(3)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圈点勾画,如在段落旁边写反思,准备摘抄本,分门别类摘抄好词佳句、名人故事。

(4)经常背诵好词好句好段。

(5)多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并动笔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6)遇到好文章就仿写,以强化写作能力。

(7)每周深入了解学生阅读的篇目,帮助他们查找阅读中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策略二: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强化写作技巧的指导。

现今特教学校中听障学生的生活圈子狭小,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机会少,造成了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十分贫乏,再加之教师对其写作的指导不够重视,从而使他们的作文水平整体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语文教师必须在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进行指导。

1.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长期以来,“仿例文―列提纲”是特教学校作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听障学生往往能列出提纲,但在作文时无话可说,认为写作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必须打破这一局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在体验中写作,使写作更具体化,写作过程更直观,尝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作文的源泉,将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写观察日记;组织学生留心校园活动,记录活动过程、畅谈活动场面和自身体会;创设机会让听障学生与正常人交往,积累语言,增加社会经验。在这样一系列的实践中听障学生能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为积累写作素材奠定基础。

2.强化写作技巧的指导

初中阶段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对于记叙文,要突出中心,美化语言。对于议论文,最关键的就是指导学生把观点写明确,结构写严谨。我针对初中学生的议论文教学进行了尝试,发现进行片断训练,再整合成篇的方式非常有效。如“勤奋与成功”,围绕这个话题,先让学生写几个句子,力求句式整齐,内容适当,并且把它们作为每段的开头来论证论点,如“头悬梁,锥刺股,苏秦寒窗苦读;勤练笔,染墨池,王羲之苦练书法;凿墙壁,借书读,匡衡勤奋好学”等,使学生的文章有理有据。这样规范了议论文的写作,就练好了作文的基本功。

听障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策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耐心细致、持之以恒,还要努力与其他语文教师达成共识。相信这样坚持下去,听障学生的语文能力定能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立群。特殊教育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篇九

一、引领阅读方向

1.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名著导读设计,对阶段性推荐读物进行指导,紧跟教材进度,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循序渐进,避免学生盲目无序阅读。如七年级要求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八年级阅读《朝花夕拾》、九年级阅读《水浒传》等。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为此,教师应按照教材的要求与教学的进度,把课堂与课外有机衔接起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注重进行引导点拨,并适时导向课外,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推荐课外名著阅读篇目,使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推荐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推荐阅读《名人传》;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推荐阅读《傅雷家书》……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展阅读的容量与空间。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读了老师推荐的《朝花夕拾》后,才知道课文之外鲁迅先生还写了《五猖会》和“黑白无常”这么丰富有趣的内容。我对鲁迅儿童时期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也有了更多了解。

2.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书籍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课外阅读是学生自由的阅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需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阅读中得到精神满足和情感快乐。为此,教师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应把自由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阅读书籍,让他们享受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开启心智、感悟人生的乐趣。但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有文学价值的书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实际推荐读物,初一时可向学生推荐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小说等学生容易读懂又满足其好奇心的读物,如《伊索寓言》、《海底两万里》等。初二开始可向学生推荐有较强的人生价值取向,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名篇佳作,如《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感受阅读的无穷乐趣。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做人。一位学生说:我平时遇到点困难就想打退堂鼓,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保尔勇敢顽强的意志所折服,以后我也要像他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

3.利用影视作品提高阅读名著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此,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关键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影视作品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形式,其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和生动直观的画面形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致,而许多经典影视作品往往都是改编自文学名著。充分利用影视作品与文学名著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对比影视作品与文学名著的异同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原著文本的愿望。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水浒传》前,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对水浒世界的向往,增强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诸如此类,在学生阅读《简爱》、《骆驼祥子》、《西游记》等名著之前,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在这里,老师利用影视作品作为导引,然后再布置学生看原著,这样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课外阅读的要求也容易得到较好地落实。

二、引领阅读方法

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学生阅读方法大体有三类:一是基本的阅读方法,如速读、泛读、精读、圈点批注等;二是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摘抄优美的词语、摘录精彩语句、佳句点评、内容概括、主要情节、人物特征、感悟联想、问题探究等;三是不同类型的名著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如阅读《水浒》等小说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掌握跌宕起伏的故事梗概,然后让学生梳理出小说的情节脉络,最后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又如阅读《朝花夕拾》等散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叙述与抒情的方法,体味作品在平易近人中所富有的深长韵味,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生活,感受人生。再如阅读《海底两万里》这类科普作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中,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可见,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初中生实际出发,应着重培养以下两种习惯:一是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除了要督促学生完成教学大纲推荐阅读的名著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读者文摘》等杂志中一些千字美文,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二是养成经常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读书笔记、读书卡片等形式,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优美词句,归纳内容梗概,抒发感悟联想,提出探究问题等,在不断积累与体验中,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同时,还可以借此形成自我约束,使学生名著阅读落到实处。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阅读中的积累与收获转化为写作的素材和能力。如一位学生在写作之后与我的交流中谈到: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次写作文我就学习这种写法。

3.组织学生开展同伴互助阅读活动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伴互助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而且有利于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在名著阅读中采用同伴互助交流的方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应积极创设互助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班级讨论、小组交流等读书交流形式,让学生在互助交流中实现信息交换、知识增长、思想碰撞,促进学生对名著思想内涵的挖掘,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

同时,通过阅读心得的交流,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合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笔记展评、名著诵读、讲故事、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善读、会读,读得更多,懂得更透。一位学生交流体会中说到:原先自己阅读只了解到作品某一方面内容,通过和同学们交流,我能够比原来认识得更多更全面。

最新范文

夏洛的网读书笔记精彩6篇12-06

读书笔记手抄报好看简单内容(9篇)12-06

读爱的教育有感优秀9篇12-06

《开甲壳虫车的女校长》读书笔记【精彩12-06

读书的笔记(优秀9篇)12-05

《简爱》读书笔记(精彩3篇)12-05

《双城记》读书笔记(7篇)12-05

地心游记读书笔记【精彩10篇】12-05

呼啸山庄的读书笔记500字(优秀7篇)12-05

读书笔记优秀3篇12-04

39 30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