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10篇】

2023-12-06 10:11:29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分享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10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一

[关键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胡竞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2007级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4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1-0196―05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文化历史,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但现代园林专业的建立却是在建国之后。1951年,由清华大学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和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先生发起,在北京建设局的支持下于北京农业大学创办第一个造园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地球环境被加速破坏、资源进一步枯竭、人口危机等问题困扰的今天,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园林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也使传统园林景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园林(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规范,全称应该叫风景园林)从其萌芽开始,就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其综合性强,适应面宽。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园林专业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出发,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特点搞好园林专业教学研究及实践,确立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农林院校园林教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是涉及工程、技术、美术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课程设置上,目前本科教学一般都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术基础及艺术训练,同时进行植物学、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进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AutoCAD、设计初步等课程,这些课程重点在为学生日后的园林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到了大三,学生才开始全面接触工程、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基本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才感觉真正踏入了园林的“门”。到了大四,大部分学生开始四处奔波找实习单位,找工作单位,又或者开始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担忧。也就说,在他们刚踏入园林的“门”后,刚摸到点门道了,就要准备毕业了。学生在这四年问,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到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因此,这也迫使我们必须找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教育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加强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不断创新,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1 基础课课时过多,专业课课时不足

从目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课较多,一般设置在大一与大二两年,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时数。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植物学等。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然而这些课程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中已经学习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上大学后就没有必要再学。由此,可以调整课时以解决现在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2 理论课课时过多,应用课课时不足

由于园林专业特性,科目涵盖了艺术、工程、设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教师课上的多半时间,从而出现了园林理论知识与应用脱节的普遍现象。到了真正找工作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个问题是,大学期间,学生往往做了大量的课程作业和练习,而到了毕业的时候,却有许多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作品去组成自己的作品集,无法给用人单位一个好印象。

3 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往往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园林树木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植物造景更是安排在了大四。这样下来,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为了学植物而学植物,为了记树木而记树木,到了真正到要应用搭配的时候,前面学的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二)教材陈旧、不适用

本科园林专业课教材的选择是个难题,以前的本科教材知识较深,内容也较陈旧,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园林这个行业是更新较快的一个领域,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则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建筑、园林设计等课程还没有适用的教材,而园林工程老教材的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园林制图、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好像学了不少知识,上了不少课,笔记也记了不少,但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时候发现却不是书上说的那一套。教师在教学时目的不明确,学生学起来也糊涂。

(三)师资不足

现代园林学科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就多数学校情况来说,园林专业除以园林专业相关教师为主体外,一般还需要本院林学专业的教师,同时也需要土木与水利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院系的支持。上述专业之间的确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有些课程及教师也可以是共同的。把这些分散的师资充分利用,发挥学校的这些师资优势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这些专业虽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始终不是同一个专业,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中这些非园林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园林专业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能教好园林绘画的并不多,因为这些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园林的教育,并不一定知道园林效果图表现的重点所在。又如园林树木学,往往是请林学的教师任教,但是这些林学的教师虽然很清楚树木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传授植物造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外聘教师不足也是现在农林院校师资方面的一个问题。国际上此类专业通行的方法,是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上适当外聘一些有经验的来自园林设计院所、园林公司的高级人才来担任。如在法国,承担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由设计

公司的设计师兼职的,这既使学生能有机会与社会接轨,学校也不必“养”太多的人,而这些设计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比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着诸多优点。

(四)教学中没能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

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艺术院校的美学、美术更具特色;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而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工程技术、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该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然而事实上是,许多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植物只是一知半解,对园林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认识某些植物。但对这些植物的观赏性状、生理特性、应用方法等一窍不通。这和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注入和强调农林院校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调整课程安排

1 对部分课程的课时数进行调整

从目前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专业部分基础课较多,而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因此对这部分课程的课时应当进行调整。例如植物学这门课,其中部分知识对学生日后学习园林树木学是有用的,但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勿需精确地知道植物的细节,如芽痕的形状、叶柄的大小、或叶片的锯齿状等等。因此,大一40学时的植物学课程,完全可以精简为20学时,把余下的20学时加到大二的园林树木学的学时中。甚至可以取消植物学这门课,将其中与园林树木学关系紧密的内容,结合到园林树木学这门课中。这样,既解决了植物学浪费课时较多的问题,又解决了园林树木学一向以来课时不够的问题。再如大学物理这样的学科,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用的,因此完全可以删掉,从而把一些园林专业课程提早安排,让学生尽早入门。

2 对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进行调整

之前提到,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把这些课程分开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相关的、递进的过程。因此,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把这几门课程放在连续的几个学期内,让学生学起来有一个系统性。从认识植物的生理特性,到认识植物的观赏特性,到将植物应用到设计之中,让学生除了要认识植物,还要真正懂得应用植物、搭配植物,体现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3 对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进行调整

目前园林课程的设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课程开设学期不合理。例如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课程便是设置在大四。这是一门教授3Dmax等实用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课程,这门课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电脑制作效果图的方法。如果这门课程较早开设,学生便能在之后开设的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课程中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做设计的时候多一种表达方式,又能让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知识进行应用与复习。然而这门课程又需要AutoCAD作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应该设置在大二而且是学习了AutoCAD课程以后。

(二)运用案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园林专业则应该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设计类课程中。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或原则,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一个设计、一个场地的好坏,才能够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

(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做示范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例如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不对,却不知道好的和对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一般程序进行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一点,就是其示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法和普遍性原理,但并不是真理。学生在自己操作时,不可照搬教师示范的实例,避免失去自身的创造性。

(四)加强课程间联系,体现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这便要求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特点。体现这一优势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植物应用的重要性,突出植物在该课程中的特点,还需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AutoCAD、3Dmax、栽培养护、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植物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而学习各种花草树木则是用于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设计时我们需要用到AutoCAD、3Dmax等应用软件;在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植物日后栽培养护方面的问题。这样各门课程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设置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课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上课学时和学期,使学生不致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要让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复习与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实习环节

一般认为,园林本科教育教学实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掌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专业知识融合阶段的实习,该阶段在大三学年学习期间,把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知识进行融合,为相互之间的艺术结合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课

程实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是对专业知识运用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在大四学年综合训练,把园林植物、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方面知识通过艺术融合达到较高的艺术标准。而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学生到各个设计公司、设计院进行毕业实习来完成。

(一)课程实习

1 课程实习的时间安排

园林专业教学实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大二。在这个阶段,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第二个阶段是大三,在这个阶段注重生产及应用实习。第三个阶段是大四,这个阶段主要加强毕业综合实习。在实习内容安排方面,春、夏季节植物繁茂,应多安排学生的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实习,实行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的实习方式。而秋、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则应多加强学生的美术、园林建筑设计训练,以室内训练为主,室外为辅。

2 课程实习的形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绿地规划等,课程实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工作组”或“设计团队”来完成模拟项目。在实习中,大家可以以工作组的形式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在日后职业中非常必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外,本科学生上三年级以后,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工作室(STUDI-O)画图、做模型,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氛围和创作条件。

3 课程社会实践

所谓课程社会实践,是指授课与实践全方位的结合。在一般的课程实习中,学生与实际的接触多限于参观,往往流于形式。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加强课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校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后,和当地园林局或林业局合作,让学生参加当地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调查的课题;也可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时,结合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二)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往往是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进行。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开阔眼界、整理知识框架、查缺补漏的时期,也是学生自主联系工作单位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时期。在公司实习期间,学生能看到整个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学会解决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而且学生们经历实际工作的锻炼后,能够增加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查缺补漏。而且在公司期间的表现也更有可能使这些学生被公司留下来。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即以学生在公司内接触的真实项目为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将真实项目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可以相辅相成,对学生水平的提高和日后进入真实工作大有好处。对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老师应帮其寻找实习单位,例如进入一些教师开办的设计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二

1.让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

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操作型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地劝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某一教片段应用较为普遍。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都属于这种形式。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还培养了数学美感。

模拟性实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灵活,可以是一二个片段,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阶段,也可以单独设计为生活实践课。

2.让校园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知识运用的舞台

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自常见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学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3让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三

1.能利用实物操作或画线段图的方法,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抽取数学模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泡沫条、小树模型、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猜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手指游戏:伸出左手,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支笔,看看可以夹多少支笔。(笔不够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

3.引入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出“间隔”。

4.联系生活:生活中有很多间隔。比如教室里有4组桌子,就有3个间隔;排队做操有间隔;(教师击掌)什么也有间隔?(声音)同学们也来找找。

5.引出课题:在数学中,我们把这些隐藏着总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了解植树的不同情形

(一)创设情境

学校门口有一条长20米的绿化带,打算在里面种上桂花树,一共能种多少棵?你能设计一个植树方案吗?

引导学生理解:要设计好间隔长度。每隔几米种一棵树合适?

(集体讨论,间隔长度选定为5米)

(二)动手操作

1.同桌2人合作,拿出泡沫条和小树模型,将泡沫条看做20米长的绿化带,每隔5米栽一棵,模拟植树。想一想有哪些不同的情形。

2.完成学案中自学(一)的内容。

汇报结果,明确有两端要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3种不同情形。

三、认识植树的内在关系

(一)引发思考

同学们真能干,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想一想,除了每隔5米种一棵,还可以把间隔长度设计为几米?(4米、2米、1米、10米)

(二)合作探究

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种间隔长度,先猜一猜两端要栽可以种几棵树,只栽一端可以种几棵树,两端不栽可以种几棵树。

2.利用手中的工具材料,想办法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完成学案中自学(二)的内容。

(三)归纳总结

1.将各小组的不同数据归于同一个表格中进行观察。

2.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路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3.齐读。

四、深入探究植树的内在关系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请你选择以下任意一个问题来解答。

1.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只栽一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总结:无论选择哪种植树方案,都要先求出间隔数,再求棵数。

五、试一试,利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1.找一找,寻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学生找一找哪些蕴含了植树问题的解题原理。

2.选一选,下面每题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形?

排队做操 (

公交站 (

锯木头 (

广场的钟声 (

六、当堂检测

(一)巩固基础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3.园林工瓦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思维拓展

笔直的跑道一旁插着51面小旗,它们的间隔是2米。现在要改为只插26面小旗,间隔应改为多少米?

七、全课小结

谈收获,进一步巩固新知。

知识延伸:20棵树植树问题

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享誉全球,不断给人类智慧的滋养、聪明的启迪。20棵树植树问题源于植树,升华在数学上的图谱学中。早在16世纪,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都先后完成了16行的排列,并将美丽的图谱广泛应用于高雅装饰建筑、华丽工艺美术(图1)。进入18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猜想20棵树植树问题应能达到18行,但一直未能见其发表绘制出的18行图谱。直到19世纪,此猜想才被美国的娱乐数学大师山姆·劳埃德完成,并绘制出了精美的18行图谱(图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两位数学爱好者巧妙地运用电子计算机超越了数学大师山姆·劳埃德保持的18行纪录,成功地绘制出了精致美丽的20行图谱,创造了20棵树植树问题新世纪的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图3)。 跨入21世纪,20棵树植树问题又被数学家们重新提出:20棵树,每行四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数学界正翘首以待。

20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古埃及完成的16行排法

的18行排法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路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四

近几年,多次参与“植树问题”的集体备课,以及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剖析,下面就“植树问题”多位教师不同的例题选择和不同设计思路,谈一谈教学理念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影响。

案例1:在全长1 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买多少棵树苗?

这里没有给学生提示解决方法,直接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答案偏多,但正确率不算高。而后的习题是以“已知路长、棵距,求棵树”为基础练习;进而进行变式练习“已知路长和棵树,求棵距;已知棵距和棵树,求路长”。

案例2:教学楼的旁边有一段小路全长20米,学校打算在小路一边植树,计划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 ),这条小路须要栽几棵树呢?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多数学生直接计算,探究很少,但正确率较高,进而研究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练习题设计与所讲例题基本相同,解法以公式为依据,进行变式练习。

案例3: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须要买多少棵树苗?

教师在借鉴了以上两种设计的基础上,选用100米这个适中的长度,学生进行多种方法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多种学具,有小棒、小圆片、小三角、小正方形、小五角星、纸条等多种学具。让学生通过摆、画来找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学生出现很多摆法,有把纸条当成路,把小棒当成树、把小圆片当成间隔表示等距离植树。有的把小棒当成树、两根小棒中间用小棒隔开,表示等距离植树。还有的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学生出现的摆法很多。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习题主要以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封闭线上植树为主要内容。这样设计探究气氛浓郁,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案例4:在学校图书馆前的一条120米的小路一侧,每隔5米种一棵小树,要4年级3个班来种,每班种40米,一班先种,2班接着一班种,3班最后种到图书馆,问每班要种几棵树?

对3个班的不同植树要求,暗含着植树路线两端的3种植树方式。在设计中将问题全盘托出,3种植树要求融于一个情境之中,让学生自主解决,对比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比能力,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入理解一一对应、转化等思想方法。

案例5:在学校图书馆前的一条120米的小路一侧,每隔5米种一棵小树,要4年级3个班来种,每班种40米,问每班要种几棵树?

假设以此为例题,条件比较开放,学生将会如何解决,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会发现解法和结论多样。作为例题不合适,但作为学生解决问题和发展思维的训练题在使用时多提供思维的空间,而且不应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由此可见,同一数学知识,有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方案。这引发我诸多的思考,促使我在实践和探究中寻答案、找支点。

思考一: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样的教学设计思路?

支点一:多样的教学设计源于教者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理念的不同,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是对传统的数学备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恰当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保障,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要通过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从事教学的“看家本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上面的4位数学教师,在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停留在以往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等结果性目标上,而是全面考查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他们更关注以下几个要点:—是关注学生的起点;二是关注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三是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四是研究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特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简析各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的教育理念。

案例1的设计着重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教者把例题作了一个调整,把例题的100米换成了1 000米,把例题数据变大以后再让学生尝试练习。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2的设计注重面向全体,数据比较小,创设探究空间,更关注后进生的发展,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案例3的设计关注了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方式,数据适中,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寻求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同时也渗透了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一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

案例4的设计突出了几何直观、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的问题开放,对3个班的不同植树要求,暗含着植树路线两端的三种植树方式。借助直观模型,利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比能力,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入理解一一对应、转化等思想方法。找到另外两种植树方法的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同设计的产生,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性发展。也要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和学情,依据教材,创设情境,使用和选编例题,构建流程和习题。课堂教学是呈动态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教学设计的多样化,源于教者对教材理解和教学理念的支撑,没有对错之分,优劣之分。

思考二:由“植树问题”想到如何理解教材、定位教学目标?数学广角承载着怎样的教育任务?

支点二:教师要在对教材的研读和理解基础上,定位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在这里,教师们不仅考虑到学科自身的特点,更遵循学生学科学习的心理规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教材是一个极具宏观性的蓝本,覆盖着极其广阔的时空,主要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起到指向作用。教材仅仅是教师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使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平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比较大的创造空间,进行任务分析,就必须改变以教本为本处理教材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模拟教材,重组教材,编制教材,削减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为实施开放式、活动式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创造条件。4位数学教师,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基于学生“学情”进行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可口的“美味佳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情境,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逐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让学生能够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植树问题”这一课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植树问题是借助生活情境探究数学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体,如运用小棒、图形、直尺等学习用具,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一找,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但要注意的是,教学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淡化直接死记公式解决问题。其次,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同时我们感到,教材中设计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为《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由双基变四基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它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在探究过程中将一一对应、转化、归纳、迁移等数学思想内化成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转化为学生探究的方法。这种思想的渗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即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

思考三: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更有效、更精彩?

支点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教学内容,借鉴多版本教材、加强多学科联系、调动多感官参与、注重多媒体运用,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多元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而知识是开放的、活跃的,无处不在的,提倡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师有必要对现行教材创造性地处理,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经历再创造过程。

1.注重借鉴多版本教材,深化课堂。不同教材有它自身局限性,但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会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奠定基础服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线教师,可以从不同版本教材里寻找相关主题的文本,吸收不同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优化教学内容。

2. 加强多学科联系,丰富教学内容。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是相关联的,彼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一条主线可以将彼此串联起来,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启迪、引导作用。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植树问题与科学学科、美术学科、综合实践学科等其他学科知识与数学知识相联系,充分整合不同学科间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果。

3. 调动多感官参与,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手指分别表示树与间隔。课堂上可以用手势回答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小肌肉群,开发了右脑,又可以轻松地实现全员反馈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

4. 注重多媒体运用,提高教学实效。如:“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给学生利用小棒、小圆片、笔等多种学具,也有的学生画线段进行探究,同时配以课件揭示规律、建立棵树与间隔的关系。

此外,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五

[关键词]数学教学 体验 生活 活动

一、设计思路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测、实验、推理、验证、归纳等的活动经历,感悟出数学规律,从而很好的满足了学生想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的强烈欲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让学生通过“植树规律”的探究,自主建构数学模型,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有条理的去探究。在学生获取规律后,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植树规律”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其它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简单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规律。

2.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出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来上课之前就听说我们四(2)班同学聪明、勤奋,我相信你们的表现一定能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1.数数你的手指间的间隔数。

师:张开手指,看看有多少个间隔?

2.看画展图片。

师:看,这是画展的一角,两个夹子中间夹了一张画,有几个夹子,几张画?

3.观看“人民大会堂”图片。

师:这是什么地方啊?果然见多识广,那请你看看前厅正面有几根柱子?几个间隔?

师:我怎么能对聪明的同学们提如此简单的问题呢?我要加大问题的难度,否则就不能让同学们表现你们的水平高了。不过啊,在这些常见的现象里,包含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要今天要研究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

1.引导画图

⑴师:沿着小路的一边植树,要把小路平均分成4段,如果两端要栽(板书),那需栽树多少棵?

⑵师: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吗?

教师巡视指出“他和老师画的一样”。(课件演示线段图绘制过程。)(强调一个间隔点上植一棵树)(间隔数)

教师再提问:“把小路全长平均分成了几段?栽了几棵树?”

2.学生独立探究

师:请你把这条小路平均分成你想要的段数,画画看你要栽几棵树?

学生自己画图,教师巡视指导5段、6段、7段、8段(各一名),学生汇报平均分成了几段,栽了几棵树?(课件演示)

(1)小组内交流汇报并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指名3—4人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棵数比段数多1。”(并问:谁会反过来讲)。

(三)应用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师:四(1)班同学在植树活动中遇到了麻烦,这不,来请我们四(2)班同学帮忙解决来了。(课件出示例1后学生读题)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师:树把100米长平均分成了若干段,每段长多少米?平均分成多少段?这道题做完了吗?那问题是求什么啊?

2.做一做。

师:园林工人也知道四(6)班的同学今天要学植树问题,所以特意准备了一道题给大家解答。

⑴出示题目。

⑵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栽36棵树,把公路全长平均分成了多少段?每段长多少米?怎么求全长呢?

⑶学生尝试解答后指名汇报。

师:相信工人叔叔也会佩服你们的聪明

3.拓展

题目:531路公交车路线长14千米,每隔2千米设一个站,问这条路来回共设几个站?

(学生动脑思考)

三、案例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几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学习氛围。

1.以学定教,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请学生设计一条小路边上植树的情况。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情况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设境激趣,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2.练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对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乒乓桌的摆放、锯木头以及上楼梯等问题,并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3.发展思维、深化参与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六

关键词:探究 实效体验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随之而来的数学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欣喜的同时也有隐隐的忧虑:课堂上的讨论、探究、合作变味。互动生成等同于信马由缰,尊重等同于放纵,自主等同于自由。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常常碰到美好的预期目的和糟糕的实际操作背道而驰的结局。于是有的教师担心驾驭不了课堂教学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或者是匆匆开头草草收场。为此,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谈自己是怎样提高探究性学习的绩效问题的。

一、适时切入,让探究活动找准最佳时机。

教学片段

师:(在3月12日植树节的情景创设下引出新课)数学广角 植树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出示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c:理解“间隔”是什么意思?(用张开的五指帮助理解)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5=20(棵)

方法二:100÷5=20(棵)20 +2=22(棵)

方法三:100÷5=20(棵)200+1=21(棵)

探究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独立思考。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此时学生产生出三种解法,已经引出了矛盾冲突,此时让学生作为“探究者”的身份去积极参加到数学活动中去,是最佳时刻。

二、明确目标,让探究活动层次分明。(教学片段)

2. 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的一张小组合作记录表。

探究、实践活动记录

1、 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植树问题中“ 两端都种”的情况

2、我们的探究方案是这样设计的:

(画图区域)

3、通过探究、观察收集我们的发现是:

2段3棵3段4棵4段5棵5段6棵……

4、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两端要种:棵树=段数

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主导,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教师不去组织,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其结果必定是不少学生无从适从,实际上蜕变成学生主体的自由放任。这张小组合作的记录表就让学生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流程使学生在合作中有的放矢,层次清楚。节约不少的教学时间。

三、重组教材,丰富了体验途径。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七

数学活动课,是教师结合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因此,必须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题的模式。首先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些活动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一、让学生尽兴地玩和画

玩是儿童的天性,学是儿童的天职,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寓教于乐”注意活动的情趣,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重视它愉悦身心的作用,是数学活动课的“生命线”。我在数学活动课中,经常让学生通过“玩”和“画”来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练习”活动中,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两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4、5、6、7、8、9和3、4、5、6、7、8。上课时学生自抛自做,或同桌合作甲抛乙做,或同桌每人抛1个两人争做等等,让学生“玩”得很起劲,学得很有趣,练得很灵活,练习的正确率和速度明显提高。

又如:我在教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让是给学生一个情境:同学们,只要人人栽下一棵树,就会连成大森林,植树造林人人有责,下面就让我们到操场上去植树吧! [课件出示] 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4米植一棵。请同学们帮助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算一算按照你的设计方案需要多少棵树苗。同桌为一组,设计一份植树方案。表中的线段代表2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画一画。一会儿我们比一比哪组的设计新颖、更有创意。根据你们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小组活动)小组内的学生都在想着、画着、比着,他们使出了全身心的智慧自觉地投出到自主学习当中,结果是有的组用5棵树苗、有的组用4棵树苗、还有的组用6棵树苗。我顺势引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学生自书总结出公试: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你看学生在画中探究,画中领悟,画中求知,愉快学习,效果更佳。

二、让学生愉快地说

数学活动课的最大特点是要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的一般模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愉快地“说”起来。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会说,而且要求学生间进行辩论;不仅要求学生会说为什么是这样想的,而且要求学生会说为什么不是这样做的。通过愉快的说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例如,再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我设计了一道智力题:树上有9只鸟,猎人用枪打死1只,这时树上还有几只鸟?这是一道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陈旧”的智力题了,题目一出示:

生1:树上没有鸟了,因为打死的掉下来了,活着的听到枪响全飞走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树上还有1只鸟,就是那只被打死的鸟挂在树枝上,其余的全飞走了……

生3:树上还有1只鸟,这只鸟是死鸟的妈妈,她不肯离开……

生4:树上还有8只鸟,因为这8只鸟都是刚出生的,都在窝里,不会飞……

生5:树上还有9只鸟,我们可以这样想:是用无声手枪打的,打死的一只还挂在树枝上,而另外8只鸟也没有受到任何惊吓……

生6:树上还有7只鸟,我们假设9只鸟,有7只小鸟还不会飞,而会飞的一只打死了掉在地上,另一只听到枪声飞跑了……

进行这样说的训练,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种乐趣,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了思维品质的提高。

三、让学生认真地想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计情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75-02到小学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到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这个学段也是数学由“一些简单的、直接的”素材向“较为复杂的、间接的”过渡阶段,这个学段的学生对数学知识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思维也由形象直觉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数学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对数学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学生也开始接触到一些有难度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可能会使有些学生产生一些想法,认为到了高年级,数学问题会变得特别复杂,甚至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个时候,教师应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自己认为比较复杂的问题。

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分析问题即把问题进行解读、分解分化、剖析,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其目的就是要把一个看似很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若干个比较容易解决的、简单的小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一、通过设计情景,把问题与社会活动联系在一起

如,小学四年级(上)“问题与思考”第13题:

一张餐桌和四把椅子共620元,一张餐桌和六把椅子共780元。求一张餐桌和一把椅子的单价。

问题中,既没有餐桌的价格,也没有椅子的价格,只有不同数量的餐桌和椅子的总价。即已知的条件和所要求的结果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作为刚步入第二学段的小学生来说,不太容易找出已知的条件和所要求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创设情景,让看似复杂的问题在真实情境面前被分解成为几个简单的、直接的小问题。

有人到家具店去买一张餐桌和六把椅子,售货员告诉他总价是780元,结果他所带的钱不够。售货员先让他买走其中的一部分,有一张餐桌和四把椅子,也就先收一张餐桌和四把椅子的价钱,是620元。当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首先要向学生提问,这个人本来要买一张餐桌和六把椅子,为什么没有买够?这时,学生就能立刻说出,是因为钱不够。再向学生提问,少买了什么,又少付了多少钱?学生也很快回答,少买了两把椅子(6-4=2),少付了160元(780-620=160)。然后再问,这说明了两把椅子多少钱?学生很快就能算出,每把椅子的价钱:160÷2=80(元),这时,怎样再用不同的方法求餐桌的价钱,就显而易见了。

计算过程如下:

(780-620)÷(6-4)

=160÷2

=80(元)

620-80×4

=620-320

=300(元)

答:每把椅子80元,每张餐桌300元。

二、定位角色,在模拟真实情境中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如,小学四年级(上)“问题与思考”第15题:

上衣和裙子(各一件)共80元,上衣和裤子(各一件)共73元,裙子和裤子(各一件)共67元。求上衣、裤子和裙子的单价。

问题中有三个已知条件,都是三件中两件一共的价格,没有单独某一件衣服的价格,也没有三件衣服一共的价格,即已知条件与要求的结果之间也是没有直接的联系,同样也不容易找到间接的联系。这时,教师不仅要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还要给学生安插一个重要的角色。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自己找出问题的已知与要求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服装店里来了三个女孩,第一个女孩要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第二个女孩要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第三个女孩要买一条裙子和一条裤子。售货员给她们算好了价钱,她们分别需要付80元、73元和67元。但是,店里有规定,由于一件上衣、一条裙子和一条裤子是一套服装,包装在一个盒子里,不分开出售。而每一个女孩都想买到自己需要的衣服,又不想多买。

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景后,紧接着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售货员,怎样做既能满足三个女孩的需要,又不违反店里的规定?

这时,就会有不少学生能够想到她们三个人买的衣服合起来每种各两件,正好两套。可以让她们三人合买两套,然后由她们自己再分。这样,既不违反店里的规定,又能满足她们。

将学生引入情景后,紧接着就要与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她们合买两套共用了多少钱?每套多少钱?这时,学生很容易看出,合买两套共用80+73+67=220(元)。一套的价钱就是220÷2=110(元)。然后就要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果。

第一个女孩只买了上衣和裙子,少买一条裤子,所以比买一套少用一条裤子的价钱。这样,裤子的价钱就显而易见,110-80=30(元)。这时,只要求出其中一件的价钱,就很容易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另外两件的价钱。

三、模拟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问题情境

如,为了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的号召,某学校几位教师和几个少先队员共22人利用节假日去义务植树。按照规定,成年人每人植树8棵,未成年人每人植树5棵。工作人员按规定发给了他们128棵树苗。参加植树的老师和学生各有几人?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想到列方程设未知数。问题中有两个要求的未知量,学生又处在小学阶段,不可能设两个未知数,即使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未知量,其过程也会很复杂。对此,可以这样设计一个情境,让问题的情境发生在学生自己的身上,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一步步进入问题,自己在问题情境中找出已知条件与所要求的未知量之间的联系。

读完题后,教师随后在问题后补充设计情境。按规定学生每人植树5棵。这些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很热心公益事业。他们说,平时我们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很好,能够和老师一样,也每人植树8棵。工作人员为了不打击学生们的积极性,决定再给一些树苗,让他们也植树8棵。这时,再向学生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和老师一样,也植树8棵,那么,工作人员实际发给老师和学生多少棵树苗?

22×8=176(棵)

原来按规定只发了128棵,后来补发了多少棵?

176-128=48(棵)

原来按规定学生每人发了5棵,后来学生要求发8棵,每人补发了多少棵?

8-5=3(棵)

学生一共有多少人?

48÷3=16(人)

老师共有多少人?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九

【关键词】园林设计;园林植物保护 ;病虫害

1、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现状

1.1设计者对园林品种特性了解不够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有些城市为了加快绿化建设的速度,选择种植外来树种,忽略了适地适树、乡土树种这一基本原则。短时间内可能处于比较良好的生长状态,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感染病虫害、生长不良等问题。还有一些城市不惜重金种植大型成年树种,以最快达到景观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浪费了财力、物力、人力,还会导致病虫害发生态平衡。

1.2设计配置不合理,病虫害常年流行

在园林树种配置中,如果设计人员不能完全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种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就会出现树种配置不合理现象。如果与能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一起种植、喜光植物栽种背荫处、怕水植物栽种地势较低积水处等等,这样都会导致植物出现根腐病、蚜虫、黄化病、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频繁发生。

1.3盲目引种新品种

由于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忽视甚至避而不用乡土树种,转而追求一些不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外来树种,且不加论证盲目引种。虽然这些树种可能短期内在园林景观上能够取得较好效果,但新引进的植物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会表现出生长不良,容易感染病虫害。也有的城市花费大量资金,盲目地从野生环境移植特大乔木(老树),不仅成活率低,难以恢复原貌,且大部分由于生长不良导致严重的病虫害发生。以上问题已给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4园林设计模式单一

园林设计还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问题。由于设计的栽植整齐划一,植物种类、年龄、层级趋向一致,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恶果,也容易发生火灾和病虫害问题。如大面积栽植冷季型禾本类草坪,会使一些农田迁飞性害虫如蝗虫、蛴螬等,大量进入城市草坪并连年发生灾害。

2、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的有效措施

2.1种植设计要科学化和合理化

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避免相克树种搭配,不合理的种植设计,会导致植物之间争夺阳光、水分和肥料。树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奇妙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以在种植中,可以根据树种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加树种间的互利互惠与合作共存,使病虫害得以控制。

2.2设置合理的植物栽植密度

导致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合理的栽植密度,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种植密度的合理性,不能随意调整栽植株距,否则会造成病虫害的发生。所以,在设计时必须满足植物密度适当性,确保其有效的生长空间,增强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达到良好、理想的景观效果。

2.3充分展现植物多样性

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植物多样性的考虑,提高植物免疫力。通过将多样化的植物进行有机组合,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利用物种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而形成一个稳定、有序、抵抗力强的植物群落。因此,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根据不同环境和树种的生物特性及其生态学特性,尽可能地选用多种类型的树种,注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被植物之间的多层次配置,形成丰富的多层次植物空间,保证了植物在结构、功能、自我恢复能力上的层次性。一方面,可以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抵御病虫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4坚持品种多样化,稳定生态系统

在保证物种本地化的前提下,还要努力做到品种多样化。品种多样化是指选择植物时应尽量多选用一些物种,同时要兼顾各种植物类型的景观效果。充分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性,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尽量减少以人的暂时需求为中心,片面种植单一植物的现象。只有品种多样化才有生态稳定性,只有植物生态系统稳定,才能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力。像北方有些城市大量单一种植杨树、国槐,蛾类食叶害虫和天牛类蛀干害虫危害就比较严重;而南方沿海城市片面大量种植桉树、椰子树,也发生了较棘手的枯枝病、椰心叶甲等病虫害问题。

2.5设计要做到适地适树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对设计树种的选择配置,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环境条件、园林的整体性、植物的生长特点等,一定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绿地的功能、性质、阳光强弱以及地下水位的情况,来决定种植阳性植物还是阴性植物、速生植物还是慢生植物、抗旱植物还是耐湿植物。对于外来树种的选择,也要考虑其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特别要注意气候变化,否则就会遭受严重伤害导致死亡。如果因地制宜选择适地的适树,就会稳定生态系统,有效控制病虫害。

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3.1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原则

在中国景观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园林设计者们一定要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纳入考虑的因素。在中国的园林文化中,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所体现。而有些设计者误认为:在设计中增加自然的元素结合自然就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还是要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寻求适合当时的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要尊重它的历史,增加景观园林的功能性和审美性。

要重视结合自然的设计,就要倡导全新的设计理念,形成生态设计理念,必须按照生态原则对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更多的是运用本土材料将整个被设体形成一个有机体,最大化的减少人工成本,增加自然的做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不再单纯停留在表面的美观上,而是将更加注重园林设计的内在美,将生态价值和生态美从形式走向功能与内涵的统一。

3.2更加复杂化、多元化

多元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伴随着人们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个性化要求的日益增多,园林景观设计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园林设计必须不断的追求个性化和精细化,才能满足人们日益繁多的需求。随着现代化城市结构的日益复杂,园林景观设计做为一个综合的题目也会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结构中,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拓宽园林设计的思路,寻求创新设计的灵感,是未来园林景观设计者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遵循植物保护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园林植物,要尽力将各种园林植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建成稳定、有序、安全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玲。浅谈城市公园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

植物是园林的“衣饰”。在绿化中,以植物为园林的主角是达到自然美的唯一途径,是符合人类要求的生态环境。园林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就是它必须以植物为主要成分。

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在我国传统园林和文人、画家的作品中有着不少讴歌咏叹和描绘抒情的美妙篇章。从其中表述出其人其时的审美心理和赏析标准。表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把大自然融合于心中形成典型的自然,表现出内在的气质风韵。关于植物配置课题是比较复杂的。植物的孤植、对植、丛植、树林、树丛等只是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和形式,要如何达到植物配置的更高水平,就必须继承和发扬园林配置艺术传统基础上善于创新。结合经济发达国家园林植物配置的成功例子和我国发展较快城市中园林绿化的成功经验及本人的实践探索,通过对某校园绿化配置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其在植物配置、绿地布局、绿化风格和形式、绿化功能、交往空间等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校园绿化提出建议,包括与总体规划协调、创造人性化空间、突显生态与自然、体现场地的特征和提高公众参与性等,进而达到对校园的绿化配置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的目的。

校园绿化配置的基本情况

校园绿化配置的方法、功能

校园绿化的方法

校园美化绿化方法一般可以分六个方向完成。

(1)大自然之母的树木:选择较适合校园土壤、光线、风力气候的乔木、灌木、常绿树、落叶树和阔叶树,可单植、三植、列植、整型式列植和群植。

(2)绿化大地的草坪:有水土保持、降温、净化空气的功能,可选择台湾草、大叶油草、南美花生、沿阶草、银线麦冬和冷水花等。

(3)色彩缤纷的花坛: 种植各类简单大方的花草,花坛不宜过多,以免减少活动空间。

(4)充满艺术感的绿篱: 矮小的灌木,有引界、分界及美观、净化、降温、挡风遮蔽的作用。

(5)连接大自然的园路:有引导连接交通及活动功能,有干道、侧干道、支道、人行道等。

(6)点缀校园的其它设施: 小桥、水池、凉亭、桌椅、雕塑灯饰和大型壁画等。

校园绿化的功能

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生态系统的主角。一直以来,绿色植物都被人们称为“有生命的建筑材料”,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湿度、调节温度、减弱光照、减轻污染、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噪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消除疲劳等功效。

校园绿化配置的现状及评价

本次调查的某校的绿化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瞩目点。绿化是简单大方的,恰似大家闺秀; 校园一般可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各个区域的绿化设计各有不同。

教学区绿化

校园教学区的绿化规划以烘托区内的建筑环境,给师生创造一个规整有序、宽松怡人的教学空间为目标。设计手法一般采用规则式或混合式。绿化树种的选择以常绿植物为主,采用孤植、对植、环植和列植等规则式的手法,运用绿蓠、草地、树丛和整形等形式,结合广场、道路、雕塑、塑石和花坛组成一个规整开敞、严肃活泼的校园绿化空间。另外,教学区绿化应在建筑及道路周围,设置一些开敞式或半封闭式的休闲空间,如广场、草坪、疏林,结合步道、桌椅、水池、铺装等小品设施,供师生在课余休息、读书、活动之用[2]。

生活区绿化

校园生活区的绿化规划以方便日常生活起居,给师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休憩环境为目标。绿地形式应在考虑防护、通风、日照的前提下,采用混合式或自由式的手法,设计出一个个尺度怡人极具生活化的绿地空间。

运动区绿化

校园运动区的绿化规划以美观实用,便于师生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为目标。绿地形式宜采用规则式或混合式的设计手法,并以运动草坪及疏林草地的形式为主。疏林草地可供师生健身锻炼,故在其中设置一些健身器械及桌椅供师生使用。

大学校园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

校园绿化工作区别于社会其它场所,有着自身的内涵和特殊要求,既要考虑美观、和谐和生态,又要兼顾校园文化的需求和树种的生长习性和特点,更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和美化校园的自然环境,保护好校园的生物多样性,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出色的校园绿化不单表现在景观上,还表现在功能上。因此,如何选择植物品种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探讨。

在校园绿化树种选择及配植过程中,在全面分析校园所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点的同时,应本着科学性、艺术性和规范性的原则,运用生态学原理来进行规划和设计,做到树种合理选择和搭配,以期达到校园绿化的特定目标和标准。

树种配置应遵守的原则

(1)常绿品种和落叶品种相结合。

(2)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

(3)地面、空中、墙面绿化相结合。

(4)花木与绿球相结合。

(5)花香和花色品种相结合。

(6)春夏秋冬与枝叶花果的季相变化相结合。

(7)池岸和水面的绿化、美化相结合。

(8)针叶树和阔叶树相结合。

植物品种的适地适树问题

树种有着较强的乡土特性,其生长态势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等密切相关。如果忽略这些自然因素,单凭主观臆断,贸然引进未经驯化的外地树种,是难以确保其成活的。只有选择和引进当地原有树种,或是外地树种经过多年栽培和驯化,证明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气候、湿度和土壤等因素的树种,才适宜选择和配植。

2、绿化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在绿化配置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共性或个性方面的问题。校园规划设计理论的不成熟导致现实的绿化建设中这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的产生。

2.1、存在的问题

2.1.1.校园内大树数量少,绿荫不足

由于在初期种植时,一般是以景观苗和袋苗为主。就算是大树移植,因为要确保其成活率,移植后的大树也会是枝叶稀疏的,构不成浓密的树阴。故在夏天时分,走在校园的园路上,会觉得热气逼人,难以满足季节性人们活动的要求。另外,道路旁树木由于种植时间不长,显得有些单薄。

2.1.2.植物色彩单一

虽然校园内的勒杜鹃、朱槿、毛杜鹃等开花时的花色艳丽,搭配绿叶可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美景。但当花期过后,就会变回一片深浅不一的绿,或者是黄中带绿的景色。植物色彩单一,难以达到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植物景观色彩。

2.1.3.绿化养护管理缺失,特别是草坪方面

所谓绿化养护就是指对绿地、植被等植物所进行的管理与维护。这是为保证园林植物在种植后生长良好的必不可少的保养措施。乔木、灌木和花卉等基本上都养护得很好,除了部分草坪上的地被植物,如台湾草、南美花生等。由于很多人为走捷径而践踏草坪,以致人为破坏严重。而且草坪植物大多黄黄绿绿的,干燥稀疏的,没有形成一片茂密的绿草。

2.2.大学校园绿化配置的发展趋势

校园绿化配置的发展趋势正随着人们绿化观念的转变、高校教育方式的改革、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为使之能更贴近师生工作、学习的需要,校园绿化配置的方式和思路都有了转变。

2.2.1以人为本

为使校园绿化配置符合师生使用的需要,其设计越来越人性化,除了达到一定的观赏性外,还使其具有相应的园林绿化功能,调节小气候,放松心情,满足视觉效果灯,以符合人们活动的需要。

2.2.2.设计源于师生,贴近师生

校园绿化的设计上不再由设计师个人决定,而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征询老师学生的意见,以得知使用者需要的是可以达到什么效果的绿化配置,以便能设计出大部分师生都满意的景观效果和使用功能的绿化配置,使校园绿化从真正意义上为师生所用,而不是单纯的一个观赏景观。

2.3.对策和措施

2.3.1.建造小型植物园

经过调查、访谈等形式,发现除了少部分的师生可以认得常用的大多数植物外,其实很多学生都不认得一些常用的华南植物。由此可见,不少人在植物方面的知识是较为缺失的。如果校园内的园林植物都有挂上名牌,并作简要的说明,就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和记得更多的植物,不过分追求使用园林植物品种多,配置的树丛多,而要求主题突出,重点明确,丰富而不杂乱,错落而不繁复,作到取舍得当。对于园林绿地,要求每块绿地都有它的特色,不主张每块绿地都繁花似锦,也不要求每块绿地四季有花,否则在植物配置上容易造成重复和雷同。例如:某区政府庭园绿化设计时,就考虑到该庭园是一个政府的办公地,所以在庭园绿化上作自然式的布置,富于自然气息,并使两侧绿地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整体,而不追求环境的庄严感,体现政府官员平易近人的作风。

2.3.2.远近结合

从空间布局与植物的选择等方面充分考虑校区绿化的分期建设和动态发展, 近期建设应以快速高效为目标, 以植物造景为主体。植物选择应该以优良、速生树种,如桑科榕属的小叶榕、大叶榕等, 尽可能种植适龄树、壮龄树以及全冠树,以营造良好的绿荫环境,满足人们活动的季节性要求。考虑远期绿化目标, 要做好绿化规划, 速生树与慢生树要搭配种植, 预留发展的空间, 为校园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3.加强绿化养护管理

绿化养护管理是为保证园林植物成活率和观赏效果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措施。根据管养规范可知,园林植物管养规范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植物分类为草坪、灌木和花卉、乔木等。

2.3.4 应用彩色的园林植物

为使植物配图色彩丰富而不单调,应该选择多种颜色的园林植物互相搭配。

绿色是最普通的颜色,正因为如此,也最容易被忽视。植物的叶子变化多端,五彩缤纷。浅绿草绿浓绿是大多数叶色,浓绿色尤其是红色调花色的完美陪衬色。

色彩配置不是独立的,必须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协调,与季节相吻合。还必须注意依地被大小选择色彩,过多的色彩反而产生杂乱感。

2.3.5.创造人性化空间

为了创造人性化的绿色空间, 校园绿化配置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考虑绿地使用者的多种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 创造多层次的户外活动空间,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并结合使用者审美要求, 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

植物配置不管怎样变化,其内部树木组合必须符合生态要求。在外貌上应注意季节变化。

最新范文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最新7篇12-06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最新4篇】12-06

游泳教学设计(优秀3篇)12-06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优秀6篇)12-06

《少年先锋队队歌》教学设计(优秀8篇)12-06

笔筒教学设计(精选6篇)12-05

“十字相乘法”教学设计优秀4篇12-05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优秀9篇12-05

数学《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优秀5篇12-05

找春天课件(最新9篇)12-05

78 7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