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07-21 20:16:37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分享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内容:

1、加减法的意义。

2、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

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四、基本训练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

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

算法。

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

认识。

五、教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

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

课题:一共有多少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

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2.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 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二、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三

20xx年10月31日---11月3日,我有幸在西双版纳参加了云南省第十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在这4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各地州19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并听了专家报告,及有关市地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

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求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时,有的老师用到了姚明的高度,《行程问题》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与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样的文字应用题模式,引导学时理解图意。这次听课找到了这样的佐证,且效果很好。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这一点从周玉仁教授的报告中体会到。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从外地州老师的讲课中体会较深。

六、产生的几点疑惑。

(1)一节课中解决问题与算理探究孰轻孰重?从实际问题入手分析已知未知的关系引导学生列算式。启发学时搜索知识储备探寻算式的解法,这两者哪一个应该占得时间更长些?我觉得很多以计算为重点的课,“解决问题”设置的素材很多都不理想,冲淡了教学的重点。

(2)几节课对学生的评价较少,激励的语言较少。相比较我更欣赏北京华应龙上课时的感觉。他的一节课,可能造就一个杰出人才。比如学习信心的鼓励,学习方法的鼓励让人终生受益。

(3)训练量都较少,不利于学生形成技能。我感觉在“解决问题”的红点讲完以后完全可以分层练习,如编制信息收集题组,信息整理题组,选择策略题组,提出问题题组。最后一道综合题。一句话种子分类练习。

各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算术应用题的解决策略,可谓高屋建瓴,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和专家的精彩报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小学数学基础的示范教学设计 篇四

摘要:核心素养是近两年来被引进到教学领域中的一个新词汇。所谓的核心素养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不再遵循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是开始逐渐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科目,也是重点科目,计算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始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从核心素养的基础出发,阐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设计方法,旨在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 www.paomian.net ,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1)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2)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许多计算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提升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理念,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并不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计算教学的设计需要有目标、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这一节之前,教师运用核心素养讲解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要学会有目标的教学,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比如说,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简单的计算原理就可以了,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过程设计

万里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同样的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和运用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教学时,教师运用核心素养必须设计好相应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比如说,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见物品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这样将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使数学计算的知识生活化,既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评价设计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评价往往是以书面评价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计算没有失误,那么数学计算教学就是有效果的,反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计算存在诸多问题,计算教学就是失败的。这种教学评价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在评价时,过于简单,而且它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教学方式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重理解、重思考。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的不同,运用核心素养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凭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的学生笔算能力差,但是估算能力强,教师就可以在平时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笔算,提升他的综合能力。总之,核心素养虽然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数学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运用好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了数学计算的本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参与求体验。

复习过程中,通过谈话、小组合作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会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能够整体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以练习促掌握。

复习过程中,先通过基础习题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难度,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查缺补漏,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概率意识。

3.以创新谋发展。

复习过程中,通过讨论、练习等手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有效的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研究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构建知识网络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可能性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2、分类复习

1.结合教材,复习“不确定性”的知识。

关于“不确定性”,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如小明会成为科学家)

2.结合课件,复习“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要想使获得最高分(或者一等奖)的可能性增大,如何修改下面两个游戏的游戏规则?

(1)在飞镖游戏中,把得5分的靶心面积增大,得最高分的可能性就大了。

(2)在转盘游戏中,要想使获一等奖的可能性最大,应使一等奖的图案数量最多。

设计意图: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经历修改游戏规则的过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课堂练习

1.根据给出的条件把盒子中的三角形涂色。

2.根据转盘填空。

3.想一想,填一填。(下面每个盒子里都只有一个红球)

(1)任意摸一个球,从(  )号盒子里摸,最有可能摸到红球。

(2)从(  )号盒子里任意摸10次球,最有可能一次红球都摸不到。

4.根据要求填一填。

在布袋中放入6个彩球,如果要分别达到下面的要求,该怎样放?把方法写在横线上。

(1)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多。

(2)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少。

(3)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和红球的次数差不多。

(4)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

(5)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或黄球。

设计意图:结合摸三角形、摸球和转盘游戏,使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不仅与事物本身的数量有关,也与总数量有关,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可能性。

3、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4、布置作业

教材105页1、2、3题。

最新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7篇)07-22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07-21

《可能性》教学设计(优秀9篇)07-21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优秀7篇)07-21

《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7篇)07-21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设07-21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优秀4篇07-20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课件优秀8篇07-20

初中历史商鞅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07-20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8篇)07-20

78 5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