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成全一棵树教学反思(优秀5篇)

2023-03-06 06:18:50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成全一棵树教学反思(优秀5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的相关知识。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篇一

第五单元的导语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联想策略的应用到了这个学段,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还应该学会构建自己的想象世界。变形是想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三年级上册就已经出现,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那一定会很好》。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形后的形态以及随之发生的奇妙的事情。本文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事。教学中,要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同时,关注文章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想象美,练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上课伊始,通过畅谈自己想变成什么和观看人变成树的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想象是神奇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感受使用设问句的好处。在练笔尝试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自主学习生字词,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抓住有意思的想象,体会想象的乐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可以进行小练笔《我变成了……》,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篇二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其中自读自答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在朗读故事后,轻松答疑——英英不想去吃饭,所以变成了一棵树。梳理变成树之后发生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能捕捉标记某一部分内容的描写片段,比如学生会读出第五自然段,概括“长出鸟窝”;会读第七自然段,概括“邀请动物”。这样就造成一旦这一部分的自然段跨度大一些,学生就难以准确概括,最大问题是容易细分环节,比如邀请“妈妈住进三角形的鸟窝”的部分,学生会目光聚焦在第11自然段,而忽略了其他顺承联系的段落,而“妈妈发现我的秘密”部分更是被学生分成了妈妈分零食、小动物讨论下雨和妈妈知道我的秘密等多个细化的内容块。个人猜测,是否与学生的思维相关,比如联系能力、划分能力。联系能力是因果关系,划分能力是分类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前者是发现同,后者是寻找异。所以,在阅读中,需要强化训练联系思维和分类思维。

学生在表达“我真希望变成……”时,一开始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分享。在完成作业本相关题目时,突然,一位同学轻轻念一句“这些都实现不了啊”,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声音冒出来了:“我换一个好了”“我这个好像有点……”我到孩子们身边时,甚至有些孩子用手把自己写的盖了起来。

“孩子们,请大家停一停。”这阵表达禁锢的空气必须要尽快祛除,“你们都听过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你们都敬佩爱迪生的智慧和努力,但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更要珍惜的还有爱迪生敢想敢梦的自信啊!”学生若有所思,我继续补充:“爱迪生在煤油灯下学习时,脑海中冒出了一个美丽的梦想,要是夜晚能像白天一样光亮该有多好啊!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无法实现的梦,爱迪生把它变成了现实。”自我鼓励和相信未来,是圆场的一大法宝。

学生的表达非常个性:“我真希望变成一朵云,这样就可以游览整个世界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体越来越白,越来越轻,越来越柔软,到最后轻飘飘地飞到了蓝天的怀抱。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朵云!”

“我真希望变成一个隐形人,这样妈妈就不会发现我偷偷溜出去玩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体慢慢变得透明,脚步声也变得很轻很轻。呀,我真的变成了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篇三

《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方法。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读,所以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去读,因此,我设计分三步读。

第一步:朗读,这是读的最初阶段。

在指导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让他们在读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诵读,这一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朗读节奏及情感,这一步我先范读,力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随后的讨论交流中,边理解文章内涵和感情,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把感情读出来,读到位!

第三步:悟读。激发学生深思,由作品生发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在前面学习和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篇四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想象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叙述的又不仅仅是“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想象的世界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想象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对有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在以低幼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童话故事中,作家往往更倾向于强调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积极面。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这种积极的关系能够得到富于童年意趣的展示。《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篇五

《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母亲是最关心自己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我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这样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新范文

《拍手歌》教学反思【精选9篇】03-06

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优秀2篇03-05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优秀3篇)03-05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优秀8篇】03-05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优秀10篇)03-04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5篇)03-04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优秀9篇)03-03

汉语拼音课教学反思【优秀3篇】03-02

生物课教学反思【最新7篇】03-0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优03-02

79 3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