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9篇)

2023-04-27 20:40:54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了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朋友们。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英国的位置、领土组成、气候特征以及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了解英国的经济发展与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知道英国的首都。

二、通过学习英国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英国农业与气候的关系。

教学难点

英国新老工业的分布及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英国挂图、英国主要工业分布图,投影片:大不列颠岛的年降水量和农业的分布图。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欧洲西部大约有30多个国家,它们大都历史悠久、面积较小,其中世界上工业发展最早,目前在世界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就是英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英国。

2、引导读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英国图,对比观察英国、日本,思考它们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岸线曲折方面、领土组成方面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两国的纬度位置近似,但英国的纬度位置偏高,大约位于北纬50°~60°之间。都是群岛国家,英国位于大西洋的东北部,濒临北海,与欧洲大陆相望,日本位于太平洋的西北部,隔日本海同亚洲大陆相望;两国的海岸线都非常曲折,多优良港湾,为它们发展航海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它们成为世界的海运国。英国领土主要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组成,称为“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岛又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英国”源自我国对英格兰的简称。后来习惯上用它泛指今天的“联合王国”。而日本由九州岛、本州岛、四国岛和北海道以及周围的小岛组成。英国同日本一样,四周临海,是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

板书一、欧洲西部的岛国

1、位置和领土组成

引导读图请同学们思考,英国沿海多优良港湾,为其发展航海事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英国成为世界的海运国,除了同海陆轮廓有关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英国地图,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这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英国同欧洲之间隔有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这两个海峡是西欧与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重要海上航道,英国正好处于这个航线的枢纽位置,英国还处于大西洋航线的要冲,这些都有利于英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最近英、法两国为了沟通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在多佛尔海峡修建了穿过海峡的海底隧道。

板书2、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航运

引导分析优越的海陆位置和众多的港湾,为英国海上交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英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哪?请同学们阅读英国挂图,在英国本土找到了哪些矿产资源?它们又对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国家提供了什么条件?英国海上交通的发展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工业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英国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是依靠国内煤铁资源及靠海洋运输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发展起来的。因此,传统工业部门的工业中心多靠近煤、铁产区,如伯明翰、伦敦、设菲尔德、格拉斯哥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英国殖民地统治的瓦解,原有工业设备陈旧及国内煤铁资源的减少,使传统工业部门中的钢铁、煤炭和纺织工业日渐衰退。英国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和科技优势,发展了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等。这些工业部门多分布在伦敦附近、英格兰中部和苏格兰南部,如:伦敦、伯明翰等。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北海油田的开采及石油资源的利用,对英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板书二、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l、英国的早期工业及其分布

2、英国的新兴工业及其分布

承转英国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工业中心比较多。英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而农业的比重不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让我们来看英国伯明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课本第45页图14、7),分析一下这里的气候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对。这里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年降水量比较多,季节分配较均匀。空气湿润,云量较大,雨天较多,日照较少,属于海洋性气候。

引导读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大不列颠的年降水量和农业的分布图,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英国乳畜业和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从三幅图中你看出英国的气候同农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东南部产麦区中有一片空白?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英国西部由于降水较多,日照较少,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所以畜牧业发达。东南部降水较少,相对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期较长,是种植业的集中产地。东南部产麦区中的空白,主要是伦敦及其周围的工业区。但是,由于气候原因,在英国乳畜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种植业相对比较少,主要种植小麦和大麦等作物。近年来粮食基本可以自给,但肉类、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

板书三、湿润气候与农业

欧洲西部

1、位置和范围: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面积500万平方千米。

2、雄厚的经济实力:

(1)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是经济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

(2)欧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约居各大洲之首

(3)瑞士——“钟表王国”;丹麦——“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瑞典——制造业盛名;挪威——人均水产品产量居世界之首;荷兰——花卉种植业发达,的有“郁金香”。

3、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三大旅游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

(2)丰富的旅游资源:

①音乐之都——维也纳(奥地利);

②艺术之都——巴黎(法国)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凯旋门;

③湖光山色“钟表王国”——瑞士;

④罗马古迹、水城威尼斯——意大利;

⑤地中海沿岸沙滩阳光,看斗牛比赛——西班牙;

⑥观赏花卉风车,参观围海造田工程——荷兰;

⑦乘船游览峡湾,观看午夜太阳——挪威;

⑧千年古都,斗兽场——罗马;

⑧慕尼黑的啤酒——德国。

欧洲西部的工业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

本区工业特点:制造业为主本区对外贸易很发达,许多国家进口原料、燃料、粮食;

向国外出口机械、汽车、化学物品和食品的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区”、南部慕尼黑新兴工业区;英国有中部工业区及苏格兰的高新技术区;意大利东北部工业区。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篇二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三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oE以东,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础。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xx㎜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四.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

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6—25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七年级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篇六

地球的运动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

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

2、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1)比较任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由于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为利于学生掌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晨昏仪模型(二分日的比较简单,只要做一个夏至日的就够了,翻过来就是冬至日的)。

空间分布规律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

时间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往北(或南)移动,则北(或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②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

极昼与极夜: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极点出现极夜。

②从春分到夏至与从秋分到冬至,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夏至到秋分与从冬至到春分,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缩小。

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

(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结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通过公式“正午太阳高度差=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计算一些特殊点、特殊时刻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规律

任意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对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指出:在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且每111公里递减1度。)

时间变化规律

当太阳直射点朝向地球上某条纬线移动时,则该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反之渐小。

推论:夏至日那天,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_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课堂练习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掌握直射点移动的量的规律。)

②读某日太阳照射示意图,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点的昼夜长短关系并按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2)说出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范围;【参考答案:极昼---(90-a)º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90-a)ºS及其以南地区】

(3)说出C、J两点的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强化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4)已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aºN,计算N、G、H、I、J、K、L、F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力图给学生一个一般规律,,产生整体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割裂开来)

【参考答案:N--aº、G--2aº、H--23º26¹aº、I--66º34¹aº、J---90º、K--(90-a)º、L--66º34¹-aº、F--0º】

这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七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变慢或变快,即周期变长或变短,将会发生上面变化?

2、完成地图册6页第二题

3、中秋节,当我们在杭州西湖欣赏三潭印月的夜景时,美国纽约却是艳阳高照。你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三、解疑释疑,拓展升华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ae=6378136.49米

极半径: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径: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公转时间:T=365.2422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A=1.49597870×1011米

表面温度:t=-30~+45

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周期1恒星年

黄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3482.525公里

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问:

老师解答: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案 篇九

东南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通过地形图分析:

⑴、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⑵、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⑵、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⑴、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⑵、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5、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4页的活动题②

中南半岛:地形特征:山河相间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河流特征:自北向南流,山区水流湍急,平原水流平缓。

马来群岛:地形特征:地形崎岖,山岭众多。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特征:短小湍急。

㈡、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4、学生阅读课文“花园城市——新加坡”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富饶的物产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7页活动题

活动题①中南半岛水稻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缅甸的平原地区,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题②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㈡、我国的近邻

1、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2、其中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3、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4、居民

⑴、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⑵、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最新范文

七年级《竹影》教案【优秀8篇】04-2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秀2篇04-27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优秀9篇04-27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4篇)04-27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最新3篇)04-27

《伤仲永》教案推荐优秀5篇04-26

《伤仲永》教案(优秀6篇)04-26

《社戏》教学设计优秀5篇04-26

《金色花》教案8篇04-26

丰富的图形世界(优秀4篇)04-26

70 4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