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优秀7篇】

2023-03-09 18:46:55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优秀7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相关知识。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4.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匈奴族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德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睦、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汉封建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强盛,与各族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关于描写王昭君出塞的古诗词很多,可以用诗词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讲解法。对于匈奴生活的习性,匈奴族的演变这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要以教师讲述为主。

3.分析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

4.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5.讲述法。对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教师可用讲述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时间: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条件:______________

2.时间:_____________   战役: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

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

2、昭君出塞: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主要战役?结果如何?

3、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4、回顾前两课内容,结合本课,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精讲点拨:1、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2、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3、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4、卫青、霍去病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5、汉初的和亲政策是被动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谓“和亲”来换取边境一时的安定,其原因是汉初国力太弱。而昭君出塞是西汉国家强盛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再是被动的屈辱的求和,而是平等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短暂的边境安宁,而是民族融合的长久的和平。

达标检测:

一、选一选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赞普  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国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a  6.b

拓展提升:

1、  “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民肯定和赞扬?假如你是当时的昭君,你能自愿远嫁他乡吗?

2、对于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有人说是失败之举,因为它耗尽了西汉的财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也有人认为是英明之举,因为它巩固了西汉的疆域。你的看法是什麽?

3、秦汉时期为发展民族关系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哪些?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本课,重要让学生理解少数民族在开发边疆做出的贡献。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4.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匈奴族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德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睦、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汉封建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强盛,与各族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关于描写王昭君出塞的古诗词很多,可以用诗词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讲解法。对于匈奴生活的习性,匈奴族的演变这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要以教师讲述为主。

3.分析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

4.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5.讲述法。对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教师可用讲述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准备

1.昭君墓图片、《昭君怨》磁带。

2.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插图昭君墓(或者让学生看昭君墓图片)。我们知道历史上有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个昭君墓的主人和昭君出塞里的主人是一个人。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墓上草色青青,四季不变,所以又叫“青冢”。墓前树立着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诗的内容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名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前两句高度赞扬了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族友好相处的历史贡献。这里的胡,指匈奴。匈奴是怎样兴起的?兴起后与汉关系怎样?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我们在讲新课前,先来看一首诗:“周阁堪垂也,明妃冠汉宫。一生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怎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这首诗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彦德的诗人写的,诗中对王昭君充满了羡慕之情。那么,王昭君是什么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又是怎么回事?诗中提到的霍、卫又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

狁(xiàn 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

[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XX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板书]2.统一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第一子目里的小字内容,思考:冒顿为什么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他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再看第二段大字内容,回答第二问。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统一使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讲解]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出现,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上百个游牧集团互不相属的长期的分散局面,实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全中国创造了条件。强大的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交往中,有力地以畜力和皮毛产品支援了中原地区农业和的手工业的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我刚才讲到的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意义和你们看书的内容,回答“动脑筋”下的问题: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在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学生回答]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有:开发了祖国的北疆地区,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匈奴族与汉族间的密切交往,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此问题可在教师逐步引导下完成。)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讲到的“匈奴势力的壮大”。

[板书]3.匈奴势力的壮大

[教师过渡]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抓住中原发生战乱,无力顾及北方边境的时机,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自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开始。

[板书]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里第一段小字内容,了解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西汉初年,汉朝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学生回答]限于国力。

[教师引导]能结合前边学过的内容具体一点吗?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物价昂贵,再加上诸侯王割地称雄,没有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

[教师提问]“和亲”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教师提问]这种“和亲”政策是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的作用?

[学生回答]没有,在“和亲”政策下,匈奴依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教师引导]那么,汉朝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否完全失败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和亲”政策?请同学们先记住这两个问题。

[教师讲解]公元前2XX年秋,匈奴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降了匈奴。接着,冒顿又继续南下,兵至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公元前2XX年冬天,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抵御匈奴南下。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之久。汉高祖用陈平计,使人暗中以厚礼贿赂冒顿的妻子,才得以脱险。刘邦战败之后,遣使到匈奴结和亲之约。同学们刚才回答了,“和亲”即以宗室公主嫁给单于,并赠给金钱、絮、缯、酒、米、食物等,以换取边境的安宁。对西汉王朝来说,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政策。由于汉初社会秩序尚待恢复,无力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因而“和亲”政策从高祖起,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维持六七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汉前后嫁出七个公主,糜费了无数钱财,但匈奴南下侵扰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和亲”政策的实行,毕竟避免了汉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这六七十年里,双方的关系还是比较缓和的。这为汉以后进行大规模的反击赢得了准备的时间,文景之时,采取移民实边,鼓励养马,在长城沿线囤积军粮,驯练骑兵等措施的采取,就是为反击匈奴作准备的。

[教师小结]现在再来看前边我们提出的对“和亲”政策的评价问题,应该明白了吧!正因为有了这六七十年的准备,才有了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汉武帝时大破匈奴。

[板书]2.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看课本上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大家把看过的内容简单复述一次。

[学生回答]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教师讲解](结合“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XX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讲了汉武帝时在军事上取得了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那我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权力,先是推行“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给子弟,使王国封地变小,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紧接着找借口剥夺王国封号,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颁行五铢钱,并实行盐铁官营,抑制商人势力发展。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教师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四方面引导学生回答。回答过程中允许学生翻书。)

[教师总结]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把这个内容再梳理一下,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

政治方面 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王国势力

经济方面 统一货币,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军事方面 反击匈奴,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后“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说一下在分析汉武帝前后西汉在对待匈奴不同政策的原因上,谁说的更有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具备国力强盛的条件,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教师过渡]汉匈战争后,双方处于和平状态。宣帝时,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彼此攻杀不休,结果是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单于,占领了漠北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南,要求归附汉朝。这就出现了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的故事,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所引《汉书》史料:“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勿得相诈相攻。”这时,呼韩邪单于要求归附汉朝。前面我们提过:呼韩邪单于要求归附汉朝。在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首次到长安,对汉宣帝称臣。汉朝热情接待,并颁给他“匈奴单于玺”金印,承认他为匈奴最高首领。在西汉王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公元前43年,呼韩邪单于北归漠北单于庭,临行时与汉使者订立了这份盟约。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昭君出塞的内容。看后,请复述出来。

[板书]2.昭君出塞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昭君出塞的故事具体讲一下,观点可以和课本上不同。

[学生讲解]呼韩邪单于为了表示要与汉朝世代友好下去。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过去,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选个宫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监到后宫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

当时后宫有一个宫女叫王嫱,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做昭君。她刚被选入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叫说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报上了名。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了元帝。元帝吩咐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王昭君不久就全学会了。

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接王昭君。汉元帝设宴为他们饯行,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并很快把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昭君怨》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到匈奴后,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风俗习惯。从王昭君到匈奴开始,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自给,出现了人畜两旺。

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学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可由教师讲解或者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找书看)

[投影显示]

1.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牛马布满原野,好几代人听不见报警的狗叫声,百姓没有拿武器打仗的任务)。

2.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必武)

3.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教师解释:烽烟:指战争。鸣镝:响箭,鸣镝无声,指匈奴没有入侵)

[学生回答]王昭君出塞后,极力维护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匈奴与汉和睦相处,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战争。

[教师补充]昭君出塞还密切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讲匈奴与汉的关系。我们先讲了匈奴的兴起和统一蒙古草原,这是汉匈关系发展的一个前提。匈奴与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阶段,一为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的“和亲”;二为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为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希望同学们把它理顺,加深理解,关于东汉与匈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下去看书,了解一些即可。在这里就不作统一要求了。

[布置作业]

1.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a.头曼单于   b.冒顿单于   c.郅支单于   d.呼韩邪单于

答案:b

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答案:d

3.汉武帝派遣打败匈奴的将领是

a.卫青、霍去病       b.卫青、窦固

c.窦固、窦宪        d.蒙恬、蒙毅

答案:a

板书设计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2.统一蒙古草原

3.匈奴势力的壮大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

2.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

2.昭君出塞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篇三

活动目的:

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

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

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

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在各小组上讲台的同时,推选出的评分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按下表评分。

项目

得分

口述内容的完整性

资料或图片运用的合理性

历史小品的想象、发挥及趣味性

内容的延伸及拓展性

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性

综合累计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

(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活动过程:

以下是一个活动小组按上面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的精彩过程。

(四人小组上台,幻灯投影出他们的中心议题,并开始陈述)

甲同学: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

我们四人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和亲的王朝。那么,什么是“和亲”呢?和亲指的是我国历史上汉族封建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有时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

西汉初年,我国北方的匈奴族势力逐渐强盛,特别是冒顿单于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严于治军,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并不断侵扰西汉的北部边境。当时西汉内部统治尚不巩固,社会经济还未恢复。同学们可还记得,汉初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上朝的困难情景。因而面对匈奴的侵扰,西汉政府无力对匈奴作战,于是刘邦采纳臣下提出的“和亲”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为妻,每年还送去大量的丝绸、粮食、酒等物品,同匈奴结为兄弟。刘邦以后,直至景帝时期,继续实行和亲政策,送给匈奴的东西也逐年增多。西汉初期的和亲,是在西汉政府国力贫弱,忍辱求全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政策。送去的公主,实际上和其他物品一样,是给匈奴贵族的礼品。实行和亲政策,虽然并没有使匈奴贵族停止侵扰掠夺,但毕竟求得了匈奴“小盗入边,无大寇”的局面,为西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反击匈奴做好了准备,创造了有利条件。

乙同学: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已经强盛。他认识到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侵扰,他决心彻底改变西汉被动挨打的局面,便放弃了退让的和亲政策,对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发生于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丁同学投影《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随着乙同学的讲述,指图配合)这次战役汉武帝派作战英勇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卫青行进千余里,穿越浩瀚的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的主力相遇,双方激战一天,大败匈奴。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歼匈奴兵。经过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从此,“漠南无王庭”,汉朝取得了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并移民屯田,进行开发。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丙同学:(对上面内容做一简单总结)汉与匈奴之间的纷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两族人民的生活都带来巨大损失。当时河套地区、河西走廊、漠南等地,到处是烽烟滚滚,茫茫沙原上横卧着汉匈两族人民的尸体。然而,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纷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夜,当汉的边塞烽火熄灭之后,大批移民带去中原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汉匈两族人民最初以交换生活必需品开始交往,并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下面是历史小品“昭君出塞”片断表演。其中甲同学是旁白,乙同学扮演汉元帝,丙同学扮演王昭君,丁同学扮演呼韩邪单于)

(旁白):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朝订立了友好盟约。汉元帝在位时的一天,呼韩邪单于来到了长安…

呼韩邪单于:“臣呼韩邪拜见大汉王朝皇帝陛下(做动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台下同学笑)

汉元帝:“平身,赐坐。不知单于此次来京有何贵干?”

呼韩邪单于:“臣此次来有一事相求,恳请陛下把汉族公主下嫁给微臣,此后两族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血远再无战争之忧。”

汉元帝心想:蒙古草原又远又冷,我可不想把心爱的公主嫁到那鬼地方去,怎么办呢?有了,在宫里挑选一名宫女,把她做为公主嫁过去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于是,他下令:“谁愿意嫁到匈奴去,寡人就把她当做公主看待!”

(旁白):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在进宫后,先由画工画好送给皇帝看,皇帝再根据画像进行挑选,当时有个画工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时,如果宫女给送点儿礼,他就画得美一点儿,不然就画得丑一点儿。有个叫王昭君的宫女,性格耿直,不给他送礼,自然就被画得没有本人漂亮,皇帝也便不会挑选她了。当生活在深宫里的王昭君听说这个消息后,她想……

王昭君:如果汉朝真的和匈奴和亲,那就不用再打仗了,老百姓也不用受苦了,这可是件大好事呀,自己苦一些,也不算什么。对,我这就去报名。(同学笑)

汉元帝:“听说有个宫女报了名,去,给她准备嫁妆!并找人教她学习匈奴语及匈奴的生活习俗,一切按公主待遇。”

(旁白):没多久,王昭君学会了一切。到了出嫁的日子,身着盛装的王昭君风姿绰约地来到了大殿,拜别汉元帝(表演),随后与呼韩邪单于乘马离去。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汉元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因为他十分惊讶皇宫里竟然有这么漂亮的宫女,自己却不知道,之后,他下令把弄虚作假的毛延寿杀了。(小品结束)

乙同学:我们经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你们知道这些词的来源吗?它们分别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王昭君便具有其中的“落雁”之姿。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琵琶,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以至放弃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落雁”故此而来。

昭君远嫁塞外,当时,塞外情况怎样呢?请大家看这幅“昭君出塞”图(投影图)。从图中可见,当时的塞外荒凉、寒冷、辽阔,比中原要落后许多。民风、民俗也与中原不同,但她自愿前往,这表现出了昭君非凡的勇气。

丁同学:(轻轻按下录音机的按钮)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家华彦钧(盲人阿炳)的琵琶曲《昭君出塞》。

(音乐在教室里回响起来,同学们渐渐沉浸到了音乐的旋律中、节奏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一曲终了,用幻灯投影如下诗文)

丙同学:(读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戎县《咏史》

“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

──宋陆游《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

乙同学:这些诗文在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点是反对和亲政策,认为封建时代的和亲是一种苟安的“拙计”。那么,你能从刚才阿炳的琵琶曲中体验到这种情感或者说思想倾向吗?

学生1:体验不出。(有的微微摇头)

甲同学:你们体验到了什么呢?请大胆说说自己欣赏乐曲的真切感受。

学生2:开头的音乐响亮奔放,定下的基调是高昂沉毅。

学生3:整支乐曲流畅婉转,给人的感觉似乎来到了北方草原,境界开阔悠远,一支马队在坚毅地向前行进……

学生4:结尾两声重拨,简练干脆,戛然而止,似乎象征昭君出塞和亲的果决与坚强。

甲同学:大家听得很专注,也很投入,说得也很真切。确实,阿炳的《昭君出塞》不同于前人的《昭君怨》,它洒脱婉丽,清纯质朴,从中感受不到哀苦怨愤,杜甫的诗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这里是用不上的。阿炳是独树一帜的,融入了自己刚强不屈的人生经验,我们做人也应如此,决不向困难低头。

乙同学:同样,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也是独具卓识的。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昭君出塞的:(投影诗文)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丙同学:由此可见,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交流与融合。有史书记载为证:(投影课本黑体字)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闻,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乙同学:是的,和亲只是改善关系的一种方式,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今天,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教室里又回旋起抑扬错落、玉盘滚珠的琵琶名曲。我相信这些话不但记在了书本上,而且刻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篇四

初一历史    第15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班     组      号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说出:匈奴统一的时间、人物、作用;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史实和昭君出塞。

2、理解汉朝与匈奴和战的原因、影响。3、学习本课人物为民族和平和发展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汉朝的和战。

一、自学课本p88—89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解决以下问题:

1.匈奴族生活在          草原,匈奴的最高首领称_________.

2.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__   ____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

3.秦始皇派         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修筑           抵御匈奴的进攻。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二、自学课本p89—90第二目“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结合战争示意图,浏览小字部分,对照地图,解决下列问题:

4. 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________和_______地区。

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___    ___、__        ___分别出击匈奴。

6. 经过_________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三、自学课本p90——91第三目“昭君出塞”,结合插图,浏览小字部分,解决下列问题:

7.公元前      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首领             向汉称臣。

8.______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宫女        自请前往,嫁给呼韩邪单于。意义:①                             ;

②为汉匈的          和            做出了重大贡献

预习检测:

1、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

a.战国时期    b.秦始皇末年 c.西汉   d.秦汉之际

2、匈奴统一后生产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事件是

a.公元前2XX年,汉高祖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    d.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4、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a.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    b.秦末汉初,匈奴不断挥兵南下

c.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d.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出塞

5、下列和反击匈奴有关的历史人物有

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卫青④霍去病⑤汉元帝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③④⑤ d.①②⑤

6、说一说:汉与匈奴的关系:

汉初                  汉武帝                         汉元帝:

9.列举秦汉时期,为反击匈奴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将领。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劳动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教师可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3.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让学生总结出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以便理解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教师讲述时,可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回忆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后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情况,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两个内容: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课本上引了双方约定的内容,可请学生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对昭君出塞,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可鼓励学生讲解,结合观看《昭君出塞图》,以加深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的认识,进而思考:“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5.东汉与匈奴的和战,教师可略讲。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内迁。北匈奴控制西域,隔绝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并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后来,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迁徙。

6。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7.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问题,对图示中两个孩子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汉匈民族关系的完整认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通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会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结合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现今发现的匈奴文物,上面镌刻的文字全是汉字,例如单于和亲砖与单于天降瓦当。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汉字,同时也说明汉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判断: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女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的皇帝软弱,对匈奴只能退让和亲。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击匈奴。”男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国家贫困,对匈奴只能退让。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击匈奴。”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

冒顿

冒顿(?-前174),姓挛鞮(luāndī),头曼单于长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其偏爱的少子,曾将他送到月氏作人质,企图借月氏之手把他杀害。他盗马驰归,头曼见他精于骑射,令其率领万骑。冒顿创造一种发响的箭镞——鸣镝,严格训练卫士,下令“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传》)。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乘头曼射猎之机,率卫士射杀之,自立为单于。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冒顿杀父自立后,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三十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篇六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

了解汉匈的和战。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能力目标: 评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学习重点】

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当时的民族关系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自我检测(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知识点)

时间

1.匈奴的兴起:  人物

经济发展的表现

汉匈战争

2. 民族关系

汉匈和亲

二、 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①你认为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②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的历史现象的?

2.看图谈感悟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墓

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从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3.各抒己见

关于匈奴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它的强大,造成中国北部边患严重,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给北部边民带来了灾难。因此,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没有贡献。另一种观点认为: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北疆,首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创造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说说你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请联系现实,谈谈我们今天的民族关系如何?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

a.呼韩邪单于   b.伊雅斜单于     c.冒顿单于    d.卫青

2.大败匈奴使之不能与西汉抗衡的重要将领是(  )

a.蒙恬    b.卫青、霍去病   c.窦固      d.窦宪

3.昭君出塞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   )

a.赢得边境较长时间的安定      b.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c.有利于民族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d.为西汉的强盛创造了条件

4.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大规模攻势,主要原因是

a.匈奴分裂,势力衰弱      b. 西汉国力日渐强盛

c. 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d. “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5.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昭君出塞》,引起了观众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大义和亲的辉煌事迹的极大兴趣。你知道王昭君和亲嫁给了哪一民族的首领(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藏族     d.蒙古族

六、中考链接

1.(•芜湖)一位旅游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纪念地拍摄了一幅纪念雕像(如右图)。你认为雕像中的两位人物是( )

a.冒顿单于,王昭君b.呼韩邪单于,王昭君

c.汉元帝,王昭君   d. 冒顿单于,吕后

2.(•聊城)右图是“单于天降”瓦当。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

a.匈奴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3.(•南京)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啊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 )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4.(•宜昌)电视剧《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离家乡出塞的情景。昭君出塞为汉与某一少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的少数民族指的是(  )

a.鲜卑族b.氏族c.匈奴族d.羌族

5.(•潍坊)观察右图,其反映的信息包括 (  )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击败匈奴,安定边疆

③铸造钱币,兴修水利    ④奖励耕战,变法图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识图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发生在公元前119年的战役是哪一位皇帝派哪两员大将进行的?这次战役的结果怎样?西汉政府组织这次战役并出项这种结果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

(2)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结合两幅图,你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①战争关系,和亲关系。

②是在昭君出塞以后出现的。

③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牲畜奇缺,无法与强大的匈奴对战,所以只能采用和亲的方式。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富兵强,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回河西走廊地区!

2.看图谈感悟

①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品质。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等待祖国的召唤。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为我们的国家尽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

②匈奴从此再不能与西汉抗衡。

3.各抒己见

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全国各族人民应该和睦相处。

五、巩固练习

1.c    2.b    3.c    4.b    5.b

六、中考链接

1.b  2.a 3.d 4.c 5.a

6.(1)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2)昭君出塞

(3)民族之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是暂时的;友好相处、和平交往是主流。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篇七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其中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的重大贡献。

让学生能依据所学的史实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以及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归纳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匈奴族、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的有关资料,课上交流,在教师指导下,提出不同的看法,增长大家的见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少数民族。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课的另一重点是,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图片,并补充有关的资料,上学生懂得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增强,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而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又为汉边郡的安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课前导学

1、观看有关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的影视片

2、收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人物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

3、准备历史小品《冒顿单于》

教学策略

本课内容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进匈奴是如何兴起并对中原形成强大的威胁;另一条线索是讲中原的汉朝在不同的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本课涉及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抓住重点。教师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懂得,中原的主体民族后来发展为汉族,在各民族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中原汉民族的影响之下,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活跃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随着中原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原王朝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设备,vcd、电视机或小黑板;

2、历史资料片《上下五千年》 历史人物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你们听过王昭君的故事吗?汉元帝时,为了确保汉匈边疆的和睦安定,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单于呼韩邪,从此汉匈两族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密切,半个多世纪团结友好。你们想了解这个故事吗?,想了解那时匈奴族的生活状况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出示课题)

学生认真听课

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导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匈奴族生活在蒙古高原,你们谁知道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怎样?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教师出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中第一标题)

下面,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表演历史短剧,大家在观看表演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冒顿单于的主要功绩有哪些?(出示问题)

学生认真看书,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②杰出的首领是冒顿,他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学生表演预先准备的小品)

旁白:冒顿励精图治,建立一支严明的军队。他发明了一种响箭,命令士兵严格按要求练习射箭。(两三个学生装扮士兵练习射箭)

冒顿:大家一定要认真练习,我的响箭射向哪,你们就必须把箭都射向那儿,否则一律斩首。

旁白:一次,冒顿外出打猎,他突然把响箭射向自己心爱的战马,随行的士兵惊呆了,有几个士兵没敢跟着射箭,冒顿大怒。

冒顿:大胆,你们几个竟敢违抗本王的命令,给我拉下去,斩!

旁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违抗冒顿的命令了。他依靠这支强大的骑兵役,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他建立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发明一种响箭,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通过看书和查阅课外资料,学生掌握了本题的基础知识

通过看小品,同学们对冒顿单于的主要功绩有了具体的了解。

同学们演的很好,问题回答的也很好。

匈奴族兴起以后,他们除了有兴旺发达的畜牧业以外,还有哪些方面有突出成就?他们同汉朝的关系如何?请大家根据预先掌握的资料和课文内容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①他们的冶铸业有很大发展,铁器被广泛用于生产和军事

②他们同中原交往,从汉人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③随着匈奴经济的迅速发展,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在秦末汉初时,匈奴对中原形成了威胁。而西汉初期,汉朝经济凋敝,国家贫穷,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面对匈奴的南下进攻,西汉为了稳定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引导学生分析匈奴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以及汉初为什么要对匈奴采用“和亲”政策。

大家说的很好。汉初由于国力有限,所以对匈奴只好采用“和亲”政策。到了汉武帝时,当时的情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出示标题“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的对匈奴用兵,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卫青、霍去病漠北大破匈奴。

(出示卫青、霍去病的有关资料)

(卫青,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本平阳公主家奴,后被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即最高的军事将领。多次带兵同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史书说:卫青为人,谦虚爱士,深得部下拥戴。

霍去病,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善骑射。18岁跟随卫青作战,官至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人,很少说话,敢于冲锋陷阵。常带领精壮的轻骑兵,远离大军,深入蒙古大沙漠数千里,追击匈奴贵族。)

(出示西汉和匈奴战争图)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分兵攻打匈奴,卫青军队歼灭单于主力,霍去病也大破匈奴兵。

根据大家掌握的资料,看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卫青或霍去病的故事?

通过刚才大家讲的故事我们思考一下:

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有何作用?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踊跃发言

汉武帝时,发展经济,发展军事,使国力大大加强;

汉武帝认识到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南下;

汉武帝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要用“战”的方法来解决匈奴的威胁。

学生看或阅读大屏幕上的有关资料。

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北方边郡长期以来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除。

卫青、霍去病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发言,一环扣一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利用地图使学生产生直观印象。

可能愿意讲的学生较多,教师要掌握好时间。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加以引导,但不要自己叙述,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

汉武帝时,大规模出击匈奴,使匈奴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从此再也无力与西汉反抗。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到了汉元时,他主动提出愿和汉室通婚,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这样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出示标题)

(出昭君图和资料)

(昭君,南郡秭归人,姓王名嫱,昭君是她的字,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她自请嫁匈奴,被称为宁胡阏氏。她出塞和亲,对汉匈的友好合作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

现在关于王昭君的资料和有关的电视剧很多,谁能根据预先掌握的资料,给大家讲一下王昭君的故事。

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讲王昭君的故事。

课前要辅导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从教材和课外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讲的很好。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有一座著名的昭君墓。墓上草色青青,树木葱翠,在塞北茫茫的沙漠中格外耀眼,墓前竖立着董必武的诗碑,诗中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同。”另有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请大家结合这两段材料,说说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

昭君出塞给北部边境带来了长时间的安定,促进了汉族和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让学生畅所欲言,注意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

大家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我们对比一下: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政策有什么不同?

汉初的“和亲”政策是被动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谓“和亲”来换取边境一时的安定,其原因是汉初的国力太弱。而昭君出塞是在西汉国家强盛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不再是被动的屈辱的求和,而是平等的结合,他带来的不在是短暂的边境安宁,而是民族融合的长久的和平。

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增强学生从教材和课外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大家谈的很好,昭君出塞给北部的边境带来了长久的安定。有史书记载: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大屏幕出示这句话)王昭君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和平使者。

下面我们把本课小结一下。本课我们学习了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在匈奴兴起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讲了杰出首领冒顿单于和他的主要功绩。另外我们讲了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朝和匈奴无论是在战还是在和的时期,都促进了两族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在昭君出塞后,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边境贸易等加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民族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大家明白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教师边小结边出示本课的板书)

学生边听老师小结边认真看屏幕的板书。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提高学生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道题:

今天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我们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应做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归纳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印证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

最新范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优秀6篇03-10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03-09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优秀03-09

语文版郑振铎《海燕》教案优秀5篇03-09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优秀9篇)03-08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皇帝的新03-08

宗璞《紫藤萝瀑布》原文阅读优秀5篇03-07

幼时记趣教案【精选4篇】03-07

《伤仲永》【3篇】03-07

《夏感》【优秀8篇】03-07

70 3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