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优秀10篇

2023-12-06 07:05:52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下面是帅气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方面: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思想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三、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2)、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3)、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和亲政策:

问题:

(1)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篇二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匈奴经济的发展

3、白登之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三、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归汉

2、昭君出塞

四、东汉同匈奴的和战

1、匈奴的分裂

2、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

《匈奴的兴起及于汉朝的和战》评课稿 篇三

汪老师执教的《匈奴的兴起及于汉朝的和战》一课,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历史唯物注意辩证观的培养。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让学生了解匈奴族自战国时期兴起,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和战变迁,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着中华民族的融合。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及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都对历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战争和和平都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重点把握的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汪老师采用昭君出塞的剪辑导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接着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探究课文。1、昭君与谁和亲?对方是一个怎样的民族?2、和亲的目的3、和亲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教材,了解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关系演变。设计讨论:匈奴为我国历史作出的贡献,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历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合作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汪老师让学生比较汉初对匈奴的政策和汉武帝时对匈奴政策的不同,汉初的“和亲政策”和汉武帝的“反击政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政策的结论,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对于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反击匈奴的'战役,如果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讲述而不是简单提下,就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反击匈奴的历史材料,增加了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教师注重了对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如: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顾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汪老师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昭君出塞的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对比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我认为上课的趣味性欠佳了些,汪老师若适当的补充匈奴的生活,昭君去后的故事等,对于理解昭君和亲的作用效果就更加水到渠成了。还有点欠缺的是,若把汉初的和亲和昭君和亲的异同比较分析下,就有利于学生了解虽然都是和亲,却有着实质上的差别,以此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第四,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路图,汪老师在整节课中的解释和指导均清楚并有系统,语言规范、简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大方。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汪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在学习和处理问题中,能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在汪老师引导下,学生能够重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地培养,这也是这一堂课的优点。

总之,汪老师这节课能够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能力为宗旨,精心设计,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反思 篇四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反思

1、课前准备较充分,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的充分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前提。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总体的把握,写好了完整的教案,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了教学目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辅助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熟练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提问法。同时还通观看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清楚的'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讲述法,把与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述给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略有欠缺

在教学互动方面,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在这堂课中,尚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应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课堂于学生。

4、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长处及不足

教学过程基本得以顺利的进行,教学目标也比较顺利的实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过渡语言,都通过现有教材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过渡。并在新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得出答案,做到“温故而知新”。但在培养学生学习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以后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注重加强历史学法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并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学能力。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初步形成这个概念,而且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和丰富这个概念。所以,讲好这一课,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它,对于学生在学习民族关系史时有重要意义。

其次,匈奴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之初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对中原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策制定、经济发展的趋势,如长城的出现;第16课讲的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都与汉王朝力图摆脱匈奴压力息息相关。在前边课中,汉武帝为征讨匈奴连年用兵而导致统治末期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出现危机。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仍有发展。所以学好这一课不仅为学好下边几课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秦汉历史。

重点分析: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

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白登之围后西汉认识到在实力上暂时与匈奴无法抗衡,因此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则标志汉朝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守而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

难点分析:

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和亲政策是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取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法建议:

1.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昭君的小故事,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在讲冒顿单于统一蒙古时,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讲述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判断冒顿单于是什么样的人?对匈奴有何贡献?

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先让学生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学生分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

讲昭君出塞时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2.学生自学本课。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本,然后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填写正确。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分组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绘制几幅漫画来反映汉朝与匈奴时战时和的几件大事。

2.画出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手段:利用搜集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2.和亲政策:

问题:

(1) 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 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 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随后提问:

(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篇六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学习目标】

1、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2、昭君出塞(∨)

【知识梳理】

1、秦汉时期,匈奴的兴起及发展

兴起:匈奴的首领      第一次统一了蒙古,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发展:匈奴的       、          发展起来,从汉人那里学会     ,进入鼎盛时期。

2、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时间:

战役:

影响:

3、昭君出塞

朝代:

影响:

4、小结: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汉朝时对匈奴的政策:战:

和:

【自主检测】

一、 选择题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是(   )

a.越族   b.匈奴族    c.蒙古族    d.鲜卑族

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

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3、下列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在于西汉对抗的是(   )

a.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b.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c.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d.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

4、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

a.王昭君    b.卫青    c.霍去病     d.文成公主

5、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起不到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1)该诗前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2)该诗后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拓展视野】

1.(河南郑州卷)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昭君出塞》,引起了观众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大义和亲的辉煌事迹的极大兴趣。你知道王昭君和亲嫁给了哪一民族的首领(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藏族     d.蒙古族

2.(安徽安庆卷)对右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b.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

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d.此事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知识梳理】

1.冒顿单于  畜牧业、冶铸业   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2.公元前119年    漠北战役    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

3.汉朝   为匈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4.漠北战役    昭君出塞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b    2.d    3.b    4.a    5.b

二。非选择题:

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⑵昭君出塞

【拓展视野】b d

人教版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匈奴的兴起及贡献(2)匈奴与两汉关系(包括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法、讲解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背景音乐、长城画面,在我国北方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万里长城,提问:谁修筑的;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学生回答)教师设问:万里长城真的能有效阻止匈奴的进攻吗?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四边互动)

图片展示:内蒙古大草原,提问: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古代史上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学生答)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互动1

秦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了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请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回答)展示冒顿统一蒙古图。

明确:战国以来,匈奴逐渐强大,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成为单于,秦末汉初,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英勇善战,励精图治,严于治军,拥有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正是如此使得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其表现有三: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三是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又促成了?匈奴的强大。

互动2

结合所学,考虑课本第72页“动脑筋”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明确: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中;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互动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展示问题:一、什么是“和亲”

二、汉初为什么实行“和亲”政策?

三、“和亲”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吗?

明确:和亲就是指汉朝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汉初,因国家贫困,国力较弱,对匈奴实行了“和亲”,以安定边境。“和亲”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为此到汉武帝时开拓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能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经过汉初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同时,汉武帝认识到“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再一次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互动4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初步形成这个概念,而且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和丰富这个概念。所以,讲好这一课,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它,对于学生在学习民族关系史时有重要意义。

其次,匈奴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之初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对中原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策制定、经济发展的趋势,如长城的出现;第16课讲的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都与汉王朝力图摆脱匈奴压力息息相关。在前边课中,汉武帝为征讨匈奴连年用兵而导致统治末期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出现危机。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仍有发展。所以学好这一课不仅为学好下边几课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秦汉历史。

重点分析: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

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白登之围后西汉认识到在实力上暂时与匈奴无法抗衡,因此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则标志汉朝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守而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

难点分析:

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和亲政策是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取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法建议:

1.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昭君的小故事,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在讲冒顿单于统一蒙古时,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讲述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判断冒顿单于是什么样的人?对匈奴有何贡献?

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先让学生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学生分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

讲昭君出塞时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2.学生自学本课。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本,然后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填写正确。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分组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绘制几幅漫画来反映汉朝与匈奴时战时和的几件大事。

2.画出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手段:利用搜集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2.和亲政策:

问题:

(1) 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 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 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随后提问:

(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板书设计: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篇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

了解汉匈的和战。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能力目标: 评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学习重点】

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当时的民族关系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自我检测(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知识点)

时间

1.匈奴的兴起:  人物

经济发展的表现

汉匈战争

2. 民族关系

汉匈和亲

二、 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①你认为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②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的历史现象的?

2.看图谈感悟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墓

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从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3.各抒己见

关于匈奴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它的强大,造成中国北部边患严重,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给北部边民带来了灾难。因此,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没有贡献。另一种观点认为: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北疆,首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创造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说说你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请联系现实,谈谈我们今天的民族关系如何?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

a.呼韩邪单于   b.伊雅斜单于     c.冒顿单于    d.卫青

2.大败匈奴使之不能与西汉抗衡的重要将领是(  )

a.蒙恬    b.卫青、霍去病   c.窦固      d.窦宪

3.昭君出塞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   )

a.赢得边境较长时间的安定      b.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c.有利于民族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d.为西汉的强盛创造了条件

4.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大规模攻势,主要原因是

a.匈奴分裂,势力衰弱      b. 西汉国力日渐强盛

c. 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d. “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5.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昭君出塞》,引起了观众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大义和亲的辉煌事迹的极大兴趣。你知道王昭君和亲嫁给了哪一民族的首领(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藏族     d.蒙古族

六、中考链接

1.(•芜湖)一位旅游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纪念地拍摄了一幅纪念雕像(如右图)。你认为雕像中的两位人物是( )

a.冒顿单于,王昭君b.呼韩邪单于,王昭君

c.汉元帝,王昭君   d. 冒顿单于,吕后

2.(•聊城)右图是“单于天降”瓦当。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

a.匈奴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3.(•南京)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啊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 )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4.(•宜昌)电视剧《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离家乡出塞的情景。昭君出塞为汉与某一少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的少数民族指的是(  )

a.鲜卑族b.氏族c.匈奴族d.羌族

5.(•潍坊)观察右图,其反映的信息包括 (  )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击败匈奴,安定边疆

③铸造钱币,兴修水利    ④奖励耕战,变法图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识图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发生在公元前119年的战役是哪一位皇帝派哪两员大将进行的?这次战役的结果怎样?西汉政府组织这次战役并出项这种结果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

(2)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结合两幅图,你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①战争关系,和亲关系。

②是在昭君出塞以后出现的。

③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牲畜奇缺,无法与强大的匈奴对战,所以只能采用和亲的方式。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富兵强,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回河西走廊地区!

2.看图谈感悟

①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品质。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等待祖国的召唤。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为我们的国家尽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

②匈奴从此再不能与西汉抗衡。

3.各抒己见

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全国各族人民应该和睦相处。

五、巩固练习

1.c    2.b    3.c    4.b    5.b

六、中考链接

1.b  2.a 3.d 4.c 5.a

6.(1)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2)昭君出塞

(3)民族之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是暂时的;友好相处、和平交往是主流。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4.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匈奴族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德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睦、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汉封建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强盛,与各族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关于描写王昭君出塞的古诗词很多,可以用诗词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讲解法。对于匈奴生活的习性,匈奴族的演变这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要以教师讲述为主。

3.分析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

4.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5.讲述法。对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教师可用讲述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准备

1.昭君墓图片、《昭君怨》磁带。

2.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插图昭君墓(或者让学生看昭君墓图片)。我们知道历史上有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个昭君墓的主人和昭君出塞里的主人是一个人。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墓上草色青青,四季不变,所以又叫“青冢”。墓前树立着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诗的内容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名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前两句高度赞扬了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族友好相处的历史贡献。这里的胡,指匈奴。匈奴是怎样兴起的?兴起后与汉关系怎样?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我们在讲新课前,先来看一首诗:“周阁堪垂也,明妃冠汉宫。一生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怎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这首诗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彦德的诗人写的,诗中对王昭君充满了羡慕之情。那么,王昭君是什么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又是怎么回事?诗中提到的霍、卫又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

狁(xiàn 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

[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XX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板书]2.统一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第一子目里的小字内容,思考:冒顿为什么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他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再看第二段大字内容,回答第二问。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统一使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讲解]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出现,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上百个游牧集团互不相属的长期的分散局面,实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全中国创造了条件。强大的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交往中,有力地以畜力和皮毛产品支援了中原地区农业和的手工业的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我刚才讲到的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意义和你们看书的内容,回答“动脑筋”下的问题: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在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学生回答]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有:开发了祖国的北疆地区,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匈奴族与汉族间的密切交往,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此问题可在教师逐步引导下完成。)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讲到的“匈奴势力的壮大”。

[板书]3.匈奴势力的壮大

[教师过渡]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抓住中原发生战乱,无力顾及北方边境的时机,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自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开始。

[板书]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里第一段小字内容,了解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西汉初年,汉朝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学生回答]限于国力。

[教师引导]能结合前边学过的内容具体一点吗?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物价昂贵,再加上诸侯王割地称雄,没有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

[教师提问]“和亲”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教师提问]这种“和亲”政策是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的作用?

[学生回答]没有,在“和亲”政策下,匈奴依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教师引导]那么,汉朝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否完全失败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和亲”政策?请同学们先记住这两个问题。

[教师讲解]公元前2XX年秋,匈奴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降了匈奴。接着,冒顿又继续南下,兵至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公元前2XX年冬天,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抵御匈奴南下。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之久。汉高祖用陈平计,使人暗中以厚礼贿赂冒顿的妻子,才得以脱险。刘邦战败之后,遣使到匈奴结和亲之约。同学们刚才回答了,“和亲”即以宗室公主嫁给单于,并赠给金钱、絮、缯、酒、米、食物等,以换取边境的安宁。对西汉王朝来说,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政策。由于汉初社会秩序尚待恢复,无力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因而“和亲”政策从高祖起,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维持六七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汉前后嫁出七个公主,糜费了无数钱财,但匈奴南下侵扰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和亲”政策的实行,毕竟避免了汉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这六七十年里,双方的关系还是比较缓和的。这为汉以后进行大规模的反击赢得了准备的时间,文景之时,采取移民实边,鼓励养马,在长城沿线囤积军粮,驯练骑兵等措施的采取,就是为反击匈奴作准备的。

[教师小结]现在再来看前边我们提出的对“和亲”政策的评价问题,应该明白了吧!正因为有了这六七十年的准备,才有了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汉武帝时大破匈奴。

[板书]2.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看课本上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大家把看过的内容简单复述一次。

[学生回答]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教师讲解](结合“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XX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讲了汉武帝时在军事上取得了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那我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权力,先是推行“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给子弟,使王国封地变小,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紧接着找借口剥夺王国封号,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颁行五铢钱,并实行盐铁官营,抑制商人势力发展。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教师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四方面引导学生回答。回答过程中允许学生翻书。)

[教师总结]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把这个内容再梳理一下,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

政治方面 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王国势力

经济方面 统一货币,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军事方面 反击匈奴,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后“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说一下在分析汉武帝前后西汉在对待匈奴不同政策的原因上,谁说的更有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具备国力强盛的条件,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教师过渡]汉匈战争后,双方处于和平状态。宣帝时,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彼此攻杀不休,结果是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单于,占领了漠北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南,要求归附汉朝。这就出现了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的故事,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所引《汉书》史料:“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勿得相诈相攻。”这时,呼韩邪单于要求归附汉朝。前面我们提过:呼韩邪单于要求归附汉朝。在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首次到长安,对汉宣帝称臣。汉朝热情接待,并颁给他“匈奴单于玺”金印,承认他为匈奴最高首领。在西汉王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公元前43年,呼韩邪单于北归漠北单于庭,临行时与汉使者订立了这份盟约。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昭君出塞的内容。看后,请复述出来。

[板书]2.昭君出塞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昭君出塞的故事具体讲一下,观点可以和课本上不同。

[学生讲解]呼韩邪单于为了表示要与汉朝世代友好下去。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过去,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选个宫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监到后宫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

当时后宫有一个宫女叫王嫱,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做昭君。她刚被选入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叫说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报上了名。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了元帝。元帝吩咐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王昭君不久就全学会了。

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接王昭君。汉元帝设宴为他们饯行,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并很快把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昭君怨》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到匈奴后,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风俗习惯。从王昭君到匈奴开始,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自给,出现了人畜两旺。

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学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可由教师讲解或者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找书看)

[投影显示]

1.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牛马布满原野,好几代人听不见报警的狗叫声,百姓没有拿武器打仗的任务)。

2.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必武)

3.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教师解释:烽烟:指战争。鸣镝:响箭,鸣镝无声,指匈奴没有入侵)

[学生回答]王昭君出塞后,极力维护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匈奴与汉和睦相处,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战争。

[教师补充]昭君出塞还密切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讲匈奴与汉的关系。我们先讲了匈奴的兴起和统一蒙古草原,这是汉匈关系发展的一个前提。匈奴与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阶段,一为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的“和亲”;二为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为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希望同学们把它理顺,加深理解,关于东汉与匈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下去看书,了解一些即可。在这里就不作统一要求了。

[布置作业]

1.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a.头曼单于   b.冒顿单于   c.郅支单于   d.呼韩邪单于

答案:b

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答案:d

3.汉武帝派遣打败匈奴的将领是

a.卫青、霍去病       b.卫青、窦固

c.窦固、窦宪        d.蒙恬、蒙毅

答案:a

板书设计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2.统一蒙古草原

3.匈奴势力的壮大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

2.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

2.昭君出塞

最新范文

《男生女生》教案(最新4篇)12-06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优秀3篇12-06

七年级上册《我的信念》教案最新6篇12-05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优秀3篇12-05

初一数学教案(优秀7篇)12-05

《狼》有关资料:《狼三则》中的第三则【12-05

《第一次世界大战》优秀3篇12-05

最新七年级体育舞动青春教案优秀6篇12-04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教案【5篇】12-04

生物生存的环境优秀2篇12-04

70 7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