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精选6篇

2023-12-15 00:38:23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整编的《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精选6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岁的际遇的教案 篇一

课文说明

一、就结构和行文而言,这篇散文有它的特点。有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比较讲求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有的散文,只是围绕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散文却不同,它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

这篇散文的开头写道,“我”七岁时看到北大的湖光塔影的照片,内心“悄悄升起”了“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以后写到北大图书馆。作者之所以把图书馆作为学习生活的重点内容来描述,是因为把图书馆看作知识的象征。上北大,就是为了要掌握知识,探寻未涉足过的世界。北大之所以引起“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我”对北大的这种特有的感情,在对图书馆的描述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接着从写图书馆到写人。写人又分为写同学、老师和“我”。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写“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北大人是北大的主体,作者在对北大人的描写中,充分抒发了自己的“惊奇、喜悦、感动”的感情。文章又以诗歌述志,写到由留恋北大转入到想离开北大,由想离开北大转到抒发对北大的感激之情。最后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流露了“我”对“湖光塔影”的无限深情,并与开头呼应。

作者把文章分作三个部分,以空行为标志。第一部分是概括描写自己与北大的关系,抒发对北大的感情;第二部分重点写图书馆与北大人,进一步抒发对北大的感情;第三部分一唱三叹,强调自己与北大血肉相连的关系,突出对北大的深情。

二、这篇散文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样便于抒发感情,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但有时用第三人称,比如第四段,写“我”在两年后回顾两年前的自己。这就突破了“我”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时间由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一下就挪到了两年前,把空间由“三十五楼下”移到了“结冰的湖面上”。这种写法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

本文有时用第二人称。比如第五段,一连用了三个“你”,这三个“你”所代表的被叙述者的对象,还是“我”。这样写,“我”似乎变成了两个人:一个扮演问话者,一个扮演被问者,这方法比自问自答显得生动活泼,能加深读者印象。

三、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用词丰富,比喻迭出。例如,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与船工,都十分恰当。又如,以“不系之舟”自比,“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是与“不系之舟”相关联的一系列比喻,“玫瑰”“绿阴”是两岸诱人的景色,“宁静的港湾”是“不系之舟”前进中的“避风港”。

然而,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优美,而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同语言美质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阅读本文,我们应该留心:作者怎样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灵活地结构和安排语句,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我们留心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深细地体味出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对北大的特殊感悟。

关于练习

一、熟读本文,整体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看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个部分,是怎样一步步地表达作者的情意的。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是“我”从七岁到十六岁的生活剪影,即七岁的梦想、十岁的信心、十三岁的际遇、十六岁的回顾,是从总体上表现我对北大的深情。

第二部分先回忆北大图书馆,在对图书馆的描述中,表现了“我”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接着由写图书馆写到同学、老师和“我”,歌颂了“北大人”特有的风采。这是具体展示,从面上转到点上来叙述。

第三部分一再表示要作“不系之舟”,渴望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反复歌颂北大,流露出对北大的无限深情。这是结尾,由自己对北大的深情转到渴望为北大增加光彩。

全篇回忆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以“湖光塔影”的照片所产生的梦想开始,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赞颂了北大,抒发了“我”对北大一片深情。

二、本文作者所表达的那种“精神的魅力”,对你有什么启示?试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略。

教学建议

一、先由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磁带,或者同时放关于北大概况的录像带,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由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深化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着重体味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对北大的特殊感情。

二、课文词汇丰富,学生可以做词语卡片,积累一些词语。有些词语可能比较生疏,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由教师释疑。课文内容也比较丰富,学生在一节自读课内可能难以全部吸收、消化,可以允许存疑,在以后逐步求得解决。

三、关于作者田晓菲,可作简单介绍。1985年,她在天津十三中学念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本文是1987年10月,她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设计 篇二

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20分)(1)抽(    )    (2)气(    )  (3)下(    )(4)溅(    )    (5)隆(    )  (6)积(    )(7)沉(    )    (8)然(    )  (9)呜(    )(10)抽(    )   (11)徉(    ) (12)语(    )(13)弃(    )   (14)利(    )   (15)安(    )(16)帆(    )   (17)橹(    )   (18)怅(    )(19)然(    )   (20)士(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目不转睛  白驹过隙  弹指一瞬b.茫然若失  津津有味  小心翼翼c.一视同仁  谈笑风声  不折不扣d.曲径通幽  耳目一新  无忧无虑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无法用语言表达)b.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不胜凉意。(这里指不能忍受)c.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眼前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比喻时间极短暂)d.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迷迷糊糊,十分陶醉)4.填空。(6分)(1)《十三岁的际遇》是________(作者)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________周年而写的,当时她只有________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________________。”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5.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际遇”一词能否改为“遭遇”?为什么?(5分)6.作者对“北大”,对自己分别作了极为精彩的比喻,请把这两个比喻找出来。(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说入学之初有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对于这誓言,课文第三部分有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语句?(6分) 8.文章结尾写道:“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句话与文中哪一句话相应?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9.读文·联想·造句。(5分)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自从……就不再是……不再是……不再是……而是……  综合题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然后回答问题。(1)“我为北大感到骄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雄壮的誓言”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3)写我参观北大图书馆的经历为什么会想到“上铺的女孩”?这一段文字就记叙的顺序而言属于哪一种? 2.作者与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久远与独特的,可写的材料十分丰富。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材料的。 参考答案 基础题1.(1)tì(2)zhì(3)zhì(4)bèng(5)qióng(6)zǎn(7)diàn(8)zhòu(9)yè(10)qì(11)cháng(12)xù(13)bìng(14)xī(15)tián(16)wéi(17)qiáng(18)chóu(19)mò(20)shēn2.c(“谈笑风声”应为“谈笑风生”)3.d(“迷离”应为“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4.(1)田晓菲 90 16 (2)没有什么使我停留 除了目的 我是不系之舟5.不能。“际遇”,多指遇到的好的事情。这里指作者因自己少年时发表了多首较有影响的诗作而被北大破格录取的一段奇妙的尘缘。这是她生活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使她“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步艰难地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而“遭遇”多指遇到的不幸的事情。6.(1)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2)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7.有。“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8.与开头相应:“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从小到老,都将对北大一往情深。9.略  综合题1.(1)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我在北大的培育下,刻苦学习,成长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2)发一个誓言很容易,要实现自己的誓言则要付出惊人的努力;一个誓言,跟象征着知识海洋的图书馆比起来,显得是多么的轻微。(3)两者有相似之处,因为“我”在北大图书馆面前感受到了“女孩”当时的感觉。记叙的顺序属于“插叙”。2.全文材料充实,层次井然。作者略写了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详写了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写进入北大两年中的情况,从“读书”与“读人”两方面入手。“读人”则从同学与老师两方面来写。等第评定参考意见:优:解答第一题要求要点全面准确;第二题要求既有内容概括,又有具体分析。良:解答第一题要点略有遗漏;第二题仅有“概括”,或“分析”不具体。中:第一题要点不全面且不准确;第二题“概括”与“分析”不够全面。下:第一题要点准确、不全面;第二题“概括”与“分析”不准确。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11、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导学案(含答案)

26.歌 词 三 首

学习目标

1.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2.培养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声和爱国之情。

●重点:领悟歌词中的热爱祖国之情。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文体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掀起(xiān) 哺育(bǔ) 山巅(diān) 滋长(zī)

yíng(萦)绕 抽suì(穗) 梳zhuāng(妆) 屏zhàng(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2)明媚的阳光:(景物)鲜明可爱。

(3)发扬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4)浊流婉转:曲折。

4.整体感知。

《我的中国心》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它打动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心。歌词通过一位 海外游子的 诉说,刻画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 祖国繁荣富强 的歌。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

《黄河颂》是诗人光未然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诗人通过赞美 黄河 ,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5.结构分析。

(1)《我的中国心》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第二层(第5~12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第三层(第13~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2)《在希望的田野上》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16行):歌唱 理想。

第三层(第17~24行):歌唱 未来。

(3)《黄河颂》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由“啊!黄河!”到“发扬滋长”):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最后四行):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

合作探究

问题一:《我的中国心》的歌词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1)“中国心”是歌词中反复吟唱的“主题词”。“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河山只在我梦萦”,一个“只”,情深意长。是啊,离开祖国,已不知多少年了,有的甚至从未踏上过祖国的河山。可是不管离开了多少年,哪怕从未见过,而梦里都是祖国河山的影子。“梦萦”“多年未亲近”,点明了赤子的身份。这里面包含着深深的思念,同时也有着深深的遗憾。“可是”一转,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强调“中国心”永远不变。

(3)“虽然”和“依然”是结构上的呼应,也是内容上的对比,通过内外的对比,写出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我的祖先”,在这里是泛指,或者说是指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烙”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海外赤子跟祖国永远无法分离的血肉关系。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能够代表祖国的“河山”,借指祖国,形式上排列整齐,音律和谐。“重千斤”把不可以斤两计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两个“不论”从时空两个方面,充分强调祖国在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

(5)血的流动,应该说有声音,可是谁也不曾听到,而这里是用“澎湃”突出了声音之响。不仅声音很响,而且诗人还听出了这是“中华的声音”。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问题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词中“希望的田野”指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片土地充满希望的?

“希望的田野”指的是充满希望的大地,在文中主要指祖国。大地充满希望,也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希望。

这首歌词由三个排比段构成,作者分别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来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

问题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三段歌词的末两句句式相同,但用词略有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含义?

首先,这些词语的运用都是和每一段的中心词语相照应的。第一段中心词是“家乡”,“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就是为了家乡的富裕,为了家乡的兴旺;第二段中心词是“理想”,“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意思是我们的理想就是为了这片田野更加美丽;第三段中心词是“未来”,“为她幸福”“为她增光”,意思是为了给这片田野增光,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世世代代地奋斗。另一方面,由“富裕”“兴旺”,到“美丽”,再到“幸福”“增光”,这些内容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层进关系。

问题四:读完《黄河颂》,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颂黄河吗?

不只是在赞颂黄河。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一种借物抒怀的写法。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能概括说出北大与作者间的几次际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3、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并积累文中精词妙句。

4、能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学习难点:

1、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字词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良好习惯从今做起

检查课前学习:

1、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字词认读:

白驹过隙蓦然积攒

絮语安恬樯橹

惆怅徜徉

摒弃迸溅穹隆

弹指撷取呜咽犀利

骤然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向往北大进入北大回报北大

再读文本局部探究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2、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3、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明确:1、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2、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没有自信,觉得渺小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

——自信

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3、

北大的书最初的感觉后来的感情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

个人誓言“苍白无力”,心中感到“近乎

绝望”开始“进行探寻”,逐渐变得“沉静、愉悦、安详”“真理之光”为学生打开神奇之窗,展示新世界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北大的人学生师长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

肖像“专注而入迷”

“高声争论”“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品质“敏感”“纯洁”“犀利”“机智”“生机勃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明确:1、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请你仿照示例,也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

示例:

原文:“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同学在个性品评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练习拓展: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

合作探究深度开掘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4、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明确:1、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3、“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4、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深度启发激励向上

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

课堂小结: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课后学习:

1、积累词语。

2、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11、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导学案(含答案)

26、歌 词 三 首

学习目标

1、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2、培养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声和爱国之情。

●重点:领悟歌词中的热爱祖国之情。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文体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中国古代的宋词、元曲均是一种歌词,除独立吟诵外,亦可以配合歌曲,以当时的汉字发音唱出。及至今天的戏曲、歌剧、音乐剧、流行音乐等等同时涉及文学和音乐的创作,作品的文辞部分仍称作歌词。创作歌词,一般称为 填词 或作词。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掀起(xiān) 哺育(bǔ) 山巅(diān) 滋长(zī)

yíng(萦)绕 抽suì(穗) 梳zhuāng(妆) 屏zhàng(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2)明媚的阳光:(景物)鲜明可爱。

(3)发扬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4)浊流婉转:曲折。

4、整体感知。

《我的中国心》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它打动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心。歌词通过一位 海外游子的 诉说,刻画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 祖国繁荣富强 的歌。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

《黄河颂》是诗人光未然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诗人通过赞美 黄河 ,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5、结构分析。

(1)《我的中国心》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第二层(第5~12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第三层(第13~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2)《在希望的田野上》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16行):歌唱 理想。

第三层(第17~24行):歌唱 未来。

(3)《黄河颂》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由“啊!黄河!”到“发扬滋长”):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最后四行):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

合作探究

问题一:《我的中国心》的歌词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1)“中国心”是歌词中反复吟唱的“主题词”。“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河山只在我梦萦”,一个“只”,情深意长。是啊,离开祖国,已不知多少年了,有的甚至从未踏上过祖国的河山。可是不管离开了多少年,哪怕从未见过,而梦里都是祖国河山的影子。“梦萦”“多年未亲近”,点明了赤子的身份。这里面包含着深深的思念,同时也有着深深的遗憾。“可是”一转,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强调“中国心”永远不变。

(3)“虽然”和“依然”是结构上的呼应,也是内容上的对比,通过内外的对比,写出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我的祖先”,在这里是泛指,或者说是指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烙”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海外赤子跟祖国永远无法分离的血肉关系。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能够代表祖国的“河山”,借指祖国,形式上排列整齐,音律和谐。“重千斤”把不可以斤两计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两个“不论”从时空两个方面,充分强调祖国在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

(5)血的流动,应该说有声音,可是谁也不曾听到,而这里是用“澎湃”突出了声音之响。不仅声音很响,而且诗人还听出了这是“中华的声音”。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问题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词中“希望的田野”指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片土地充满希望的?

“希望的田野”指的是充满希望的大地,在文中主要指祖国。大地充满希望,也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希望。

这首歌词由三个排比段构成,作者分别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来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

问题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三段歌词的末两句句式相同,但用词略有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含义?

首先,这些词语的运用都是和每一段的中心词语相照应的。第一段中心词是“家乡”,“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就是为了家乡的富裕,为了家乡的兴旺;第二段中心词是“理想”,“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意思是我们的理想就是为了这片田野更加美丽;第三段中心词是“未来”,“为她幸福”“为她增光”,意思是为了给这片田野增光,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世世代代地奋斗。另一方面,由“富裕”“兴旺”,到“美丽”,再到“幸福”“增光”,这些内容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层进关系。

问题四:读完《黄河颂》,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颂黄河吗?

不只是在赞颂黄河。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一种借物抒怀的写法。

岁的际遇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能概括说出北大与作者间的几次际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3、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并积累文中精词妙句。

4、能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学习难点:

1、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字词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良好习惯从今做起

检查课前学习:

1、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字词认读:

白驹过隙()蓦然()积攒()

絮语()安恬()樯橹()

惆怅()徜徉()

摒弃()迸溅()穹隆()

弹指()撷取()呜咽()犀利()

骤然()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向往北大进入北大回报北大

再读文本局部探究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2、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3、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明确:1、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2、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没有自信,觉得渺小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

——自信

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3、

北大的书最初的感觉后来的感情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

个人誓言“苍白无力”,心中感到“近乎

绝望”开始“进行探寻”,逐渐变得“沉静、愉悦、安详”“真理之光”为学生打开神奇之窗,展示新世界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北大的人学生师长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

肖像“专注而入迷”

“高声争论”“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品质“敏感”“纯洁”“犀利”“机智”“生机勃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明确:1、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请你仿照示例,也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

示例:

原文:“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同学在个性品评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练习拓展: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

合作探究深度开掘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4、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明确:1、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3、“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4、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深度启发激励向上

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

课堂小结: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课后学习:

1、积累词语。

2、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最新范文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真好》教案设计(优秀12-15

《陌上桑》教案优秀3篇12-14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场景描写【优秀312-14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最新2篇】12-14

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范文12-13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优秀6篇)12-13

七年级历史教案3篇12-13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9篇】12-13

繁盛一时的隋朝(最新3篇)12-13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6篇12-13

70 8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