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最新9篇)

2023-04-28 08:43:57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书包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最新9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11、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导学案(含答案)

26、歌 词 三 首

学习目标

1、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2、培养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声和爱国之情。

●重点:领悟歌词中的热爱祖国之情。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文体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中国古代的宋词、元曲均是一种歌词,除独立吟诵外,亦可以配合歌曲,以当时的汉字发音唱出。及至今天的戏曲、歌剧、音乐剧、流行音乐等等同时涉及文学和音乐的创作,作品的文辞部分仍称作歌词。创作歌词,一般称为 填词 或作词。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掀起(xiān) 哺育(bǔ) 山巅(diān) 滋长(zī)

yíng(萦)绕 抽suì(穗) 梳zhuāng(妆) 屏zhàng(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2)明媚的阳光:(景物)鲜明可爱。

(3)发扬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4)浊流婉转:曲折。

4、整体感知。

《我的中国心》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它打动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心。歌词通过一位 海外游子的 诉说,刻画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 祖国繁荣富强 的歌。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

《黄河颂》是诗人光未然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诗人通过赞美 黄河 ,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5、结构分析。

(1)《我的中国心》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第二层(第5~12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第三层(第13~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2)《在希望的田野上》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16行):歌唱 理想。

第三层(第17~24行):歌唱 未来。

(3)《黄河颂》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由“啊!黄河!”到“发扬滋长”):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最后四行):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

合作探究

问题一:《我的中国心》的歌词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1)“中国心”是歌词中反复吟唱的“主题词”。“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河山只在我梦萦”,一个“只”,情深意长。是啊,离开祖国,已不知多少年了,有的甚至从未踏上过祖国的河山。可是不管离开了多少年,哪怕从未见过,而梦里都是祖国河山的影子。“梦萦”“多年未亲近”,点明了赤子的身份。这里面包含着深深的思念,同时也有着深深的遗憾。“可是”一转,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强调“中国心”永远不变。

(3)“虽然”和“依然”是结构上的呼应,也是内容上的对比,通过内外的对比,写出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我的祖先”,在这里是泛指,或者说是指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烙”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海外赤子跟祖国永远无法分离的血肉关系。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能够代表祖国的“河山”,借指祖国,形式上排列整齐,音律和谐。“重千斤”把不可以斤两计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两个“不论”从时空两个方面,充分强调祖国在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

(5)血的流动,应该说有声音,可是谁也不曾听到,而这里是用“澎湃”突出了声音之响。不仅声音很响,而且诗人还听出了这是“中华的声音”。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问题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词中“希望的田野”指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片土地充满希望的?

“希望的田野”指的是充满希望的大地,在文中主要指祖国。大地充满希望,也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希望。

这首歌词由三个排比段构成,作者分别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来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

问题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三段歌词的末两句句式相同,但用词略有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含义?

首先,这些词语的运用都是和每一段的中心词语相照应的。第一段中心词是“家乡”,“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就是为了家乡的富裕,为了家乡的兴旺;第二段中心词是“理想”,“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意思是我们的理想就是为了这片田野更加美丽;第三段中心词是“未来”,“为她幸福”“为她增光”,意思是为了给这片田野增光,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世世代代地奋斗。另一方面,由“富裕”“兴旺”,到“美丽”,再到“幸福”“增光”,这些内容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层进关系。

问题四:读完《黄河颂》,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颂黄河吗?

不只是在赞颂黄河。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一种借物抒怀的写法。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3、培养自己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对北大的深情,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品味诗化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整体学习思路点拨]

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将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第二课时主要是品味语言,我们要把把精彩的`语句逐一找出来加以体味,作深入的思考,并在全班交流。再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读中把握感情。文章中提及的北大对作者的影响,我们要先划出相应的语句,在讨论后归纳出要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弹指( )迸溅( )

沉淀( )积攒( )

呜咽( )摒弃( )

怪癖( )哺育( )

稚气( )安恬( )

蓦然( )

3、根据注音写字词并解释词义

尘yuánqióng隆zhòu然xī利xié取

Chángyángchōuqìxùyǔmílíchóuchàng

二、欣赏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激发自己对北大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自读课文时,思考:

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

2、“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

()

3、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

()

四.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重在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在学习本文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蕴含的深情。

《十三岁的际遇》诗化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对多数初一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把握的。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语言,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思路,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修改下列病句。

(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创造,渴望生活……

(2)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对于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

(3)只有两岸风景变换,河上才始终有着拥抱未来的船客……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视同仁白驹过隙小心翼翼

B.津津有味弹指一瞬莫名其妙

C.不甚感激不折不扣谈笑风声

D.耳目一新曲折通幽亭亭玉立

六.学后记:

七.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默读全文,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幺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括号内:

按时间顺序来写:()

3、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第一段“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5、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幺样的感受呢?

——惶恐于自己的无知,再次扣住( )、感动之情。

6、朗读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幺?“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幺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幺?

三、课堂小结。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那我们有该如何呢?

四.课堂检测。

1.下面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1)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分刻不容缓。

(2)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很多人发出文明办网。

2.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

五.学后记:

六.教后记:

岁的际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2、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设想

一课时,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要求学生默记要点)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一、七至十六岁的生活

七岁时的

十岁时的

十三岁时的

十六岁时的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

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赞颂北大、抒发深情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B、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练习:制作词语卡片

1、讲授词语卡片制作要领

注音,解释,例句,写话

2、例示

六、布置作业

将“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做成词语卡片。(在练习本上)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字词 篇四

学习课时:两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明确北大给作者带来的影响和感悟。

2. 品味文章语言。能了解真挚的抒情和精妙的议论的作用。

3. 鼓励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

[教学难点]

1.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2.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1. 初读文章,了解写作思路,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2. 精读文章,品味语言了解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积累美词佳句。

[预习作业]

1. 朗读课文。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明确的字词,查正字典。

2. 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3. 能提出一到两处自己认为读不懂或有问题的地方。

[第一课时]

l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是快乐的。于漪老师的童年在阵阵书香中度过;沈复先生的童年沉浸于自然之趣中。今天,让我们走进“同龄人”田晓菲的金色年华,感受一下她的`快乐源于何处?

l预习检查

1. “际遇”:机遇,时运。

2. 田晓菲在十三岁时遇到了怎样的机遇?

l通读课文

1. 为什么说能够进入北大是一种“机遇”、“时运”呢?朗读课文,在文本中圈点勾画,找出理由。

2. 明确

① 北大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的窗子。

“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让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

② 北大的同学有着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犀利机智,精神状态生机勃勃。

“我”感受到了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③ 北大的老师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是真正的“师”。

“我”了解到北大这条大河上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才能摆渡有志的穿船客。

3. 齐读文章的第12小节。总结

北大委于我的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所以,北大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机遇,时运。“我”因此而成长,成熟了。

4. 结语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在北大的怀抱中,“我”自由地成长。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与北大融合在了一起,可见“我”对北大的热爱和赞美。

l研读课文

1. 文章的1-5小节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着重研读文章第4小节。北大为什么是“熟悉而陌生”的。

2. 文章13-17小节。通过关键句的比较分析,明确作者在文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l作业

① 抄写重点字词。

② 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作者文才斐然。通过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展现了自己对北大的深厚感情。运用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

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语言最精美的片段,品读,赏析。

老师总结。

作业:模仿自己所喜欢的文中的语言方式进行仿写。

岁的际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3、培养自己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对北大的深情,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品味诗化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整体学习思路点拨]

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将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第二课时主要是品味语言,我们要把把精彩的语句逐一找出来加以体味,作深入的思考,并在全班交流。再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读中把握感情。文章中提及的北大对作者的影响,我们要先划出相应的语句,在讨论后归纳出要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弹指( )迸溅( )

沉淀( )积攒( )

呜咽( )摒弃( )

怪癖( )哺育( )

稚气( )安恬( )

蓦然( )

3、根据注音写字词并解释词义

尘yuánqióng隆zhòu然xī利xié取

Chángyángchōuqìxùyǔmílíchóuchàng

二、欣赏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激发自己对北大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自读课文时,思考:

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

2、“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

()

3、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

()

四.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重在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在学习本文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蕴含的深情。

《十三岁的际遇》诗化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对多数初一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把握的。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语言,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思路,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修改下列病句。

(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创造,渴望生活……

(2)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对于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

(3)只有两岸风景变换,河上才始终有着拥抱未来的船客……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视同仁白驹过隙小心翼翼

B.津津有味弹指一瞬莫名其妙

C.不甚感激不折不扣谈笑风声

D.耳目一新曲折通幽亭亭玉立

六.学后记:

七.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默读全文,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幺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括号内:

按时间顺序来写:()

3、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第一段“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5、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幺样的感受呢?

——惶恐于自己的无知,再次扣住( )、感动之情。

6、朗读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幺?“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幺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幺?

三、课堂小结。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那我们有该如何呢?

四.课堂检测。

1、下面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1)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分刻不容缓。

(2)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很多人发出文明办网。

2、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

五.学后记:

六.教后记:

学习过程: 篇七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良好习惯从今做起

检查课前学习:

1、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字词认读:

白驹过隙()蓦然()积攒()

絮语()安恬()樯橹()

惆怅()徜徉()

摒弃()迸溅()穹隆()

弹指()撷取()呜咽()犀利()

骤然()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向往北大进入北大回报北大

再读文本局部探究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2、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3、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明确:1、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2、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没有自信,觉得渺小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

——自信

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3、

北大的书最初的感觉后来的感情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

个人誓言“苍白无力”,心中感到“近乎

绝望”开始“进行探寻”,逐渐变得“沉静、愉悦、安详”“真理之光”为学生打开神奇之窗,展示新世界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北大的人学生师长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

肖像“专注而入迷”

“高声争论”“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品质“敏感”“纯洁”“犀利”“机智”“生机勃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明确:1、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请你仿照示例,也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

示例:

原文:“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同学在个性品评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练习拓展: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

合作探究深度开掘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4、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明确:1、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3、“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4、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深度启发激励向上

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

课堂小结: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课后学习:

1、积累词语。

2、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

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

预习本课字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达标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三、揭示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二)师生合作解疑;教师相机板书

五、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六、学习课文第10----12段,思考:

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看到了什么?

七、课堂小结:对照板书,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7岁

初知北大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向往

10岁

初见北大

固执地扭过头

自信

13岁

进入北大

没想到这么快

自信

16岁

感悟北大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

北大图书馆

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

“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

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七、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八、板书设计(略)

《十三岁的际遇》家庭作业

1、下列字的笔画正确的一项是()

A.乘 9画B.第 12画C.键 13画D.插 11画

2、选择短文中“相依为命”的正确解释()

A.相互依靠,听天由命。B.相互依靠,维持生活。

C.相互依从,维持生活。D.相互依念,维持生命。

3、选出短文的中心思想( )

A.说明溺爱青少年一代,反而害了青少年一代。

B.说明光读书不做家务事,反而害了自己。

C.赞美豆豆勤奋学习的美好品德。

D.歌颂姐弟相依为命的深厚情谊。

4、短文中姐姐“茫然不知所措”的“茫然”在文中最准确的含义是()

A.不懂得弟弟为什么从大学跑了回来。

B.不懂得弟弟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怎样回答弟弟的话。

C.不懂得自己爱弟弟为什么反而害了弟弟,不知今后怎么办。

D.不知今后怎样在生活上继续关心、照顾弟弟。

5、短文中为什么把开、关收录机的事写得详细( )

A.这件事生动有趣,所以详写。

B.这件事能表现姐弟情谊深厚,所以详写。

C.这件事能表现姐姐溺爱弟弟,所以详写。

D.这件事能反映弟弟集中注意力学习,所以详写。

《十三岁的际遇》课后练习

1、学生交流,合作归纳:①排比句(略)好处:

②比喻句(略)好处:

③拟人句(略)好处:

2、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五、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篇九

导语:《十三岁的际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2.积累语汇。

〔难点、重点分析〕

作者入学之初有句“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个誓言和上文中一再强调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它们之间是怎样的联系?

分析:有联系。誓言中强调“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而“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正是因为“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结合上下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1)际遇:

(2)尘缘:

(3)穹隆:

(4)呜咽:

(5)迷离:

(6)涉足:

(7)徜徉:

(8)絮语:

(9)犀利:

(10)古朴:

(11)凝重:

(12)安恬:

(13)撷取:

(14)惆怅:

(15)沉淀:

(16)似曾相识:

(17)白驹过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个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三)精读导引。

第1题,可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

第2题,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题,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四)疑难讨论。

第1题: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过去一度见过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现。

(17)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2.文章第一段,写过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第二段写的是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第三段写自己的理想,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全文充满了对北大的向往、感激、热爱之情。行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来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时的感受;又写两年来北大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最后写要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发展的脉络自然写来,联系紧密,同时在内容上也随之层层加深。

3.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最新范文

我爱我家教案【优秀7篇】04-28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优秀8篇04-28

《垂柳》阅读答案优秀4篇04-28

重阳节活动教案【优秀6篇】04-28

《小数的意义》的教案(优秀5篇)04-28

《月球之谜》课文教案【优秀7篇】04-28

《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优秀6篇】04-28

优质课珍珠鸟教案优秀6篇04-28

《竞争合作》教案8篇04-28

信息技术教案(优秀3篇)04-28

77 4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