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最新3篇)

2023-10-10 12:00:56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分享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最新3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一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执教者:独山第二中学罗绍坤

班级:七年级(2)班

时间:2016年9月23日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

2、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这个衔接阶段真的是很难适应的,初中的知识链接,教法的改变,让很多学生一时间转不过弯来,特别是古诗的知识深度,教法、学法,让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本地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语言的感悟能力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即便是理解诗的内容了,却很难去把握诗歌的写作特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情感,需要教师从诗题,到作者生平,从诗的创作背景到诗的内容,从诗的意境到诗的感情,从诗的主题到诗的写作特点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学法,那要循序渐进的。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

2、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

3、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4、诗的特点:语言精练,饱含感情,富于想象。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四、朗读明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五、自主把握,合作交流。

1、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2、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六、师生互动,感悟诗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七、问题探究:出示诗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合作交流。你从诗歌当中看到了什么?(每人写一到两个,把答案交小组长,由小组长回答。)

▲参考答案:

(1)我看到了山,河岸两边连绵的青山。

(2)我看到了水,在山和草的映衬下有些发绿的水。

(3)我看到了船,帆高高悬挂着的船。

(4)我看到了江,看不到两岸的江。

(5)我看到了风,轻轻吹着的风。

(6)我看到了天开始亮了,太阳刚刚露出来。

(7)我看到了大雁,正在往洛阳方向飞。

(8)我看到一个诗人,站在船上,看着大雁飞往洛阳,他想念家乡。

注意:注意“客路”一词,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从陆路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二)(自主思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参考:古代交通不发达,船行缓慢,又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三)(自主思考)那些诗句是写景?那些诗句是抒情?

明确: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抒情。简单介绍诗歌的“情景交融”。

(四)(自主思考)名句赏析,体会诗情。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独立思考。)

参考:春潮上涨,放眼望去,江面显得很开阔,似乎与两岸平了;和风顺畅,船帆高高直起,仿佛悬挂在半空。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a)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小组讨论)

提示:黑夜未尽,太阳已从海平面露出半个头,时令还是冬天,已经能看到春天的绿色了。(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b)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小组讨论)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一年也将过去了,很快就到春节,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家,怎能不产生淡淡的乡愁呢?

(五)(合作交流)

从《次北固山下》过渡到对比阅读。

诗人在隆冬腊月的时令看到江南的春景,感叹时间的流逝,自己却久不能归,引发了他淡淡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来读读这首诗,你能体会当中的情感吗?

八、能力提升。

对比阅读:

1、出示王湾《江南意》,朗读《江南意》——王湾

江南新意多,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2、简单解释个别词语。

伺:趁着。从来:向来。惟:只有。偏:独特。

(3)介绍背景知识

这两首诗写于不用的时期。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王湾在高陵县做官,年底得到机会漫游江南。他长期生活在洛阳等地,早就希望能到南方一游。隆冬腊月,洛阳一带一片萧条,可江南却是另一番景象,《江南意》正是写于王湾第一次游江南途中。可是第二年,王湾又一次来到江南,这次可能是有事,逗留的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九、作业:

课后练习:

1、第三、第五题。

2、默写古诗。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

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课后习题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三

教学反思

1、 内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最新范文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4篇10-10

《音乐巨人贝多芬》最新6篇10-10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8篇)10-10

初中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10-10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7篇10-10

七年级下册历史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及反10-10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精选6篇】10-09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最新6篇)10-09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10-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补充注释(最10-08

70 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