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技小论文 高中物理科技小论文【优秀4篇】

2023-10-27 15:44:02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整理了高中物理科技小论文【优秀4篇】,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初二物理教学论文 篇一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基础教育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渠道,中学物理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物理学科中丰富的资源,在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条理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科学素养 物理教育 实验探究 创造性思维

《物理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那么我们在物理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

一、课堂教学是养成科学素养的关键场所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关键场所,在这个场所里重视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渗透,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素养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这种培养。

⑴加强“双基”学习,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物理学知识

知识的传授是物理教学的最基本的任务。但是,传授怎样的知识是值得讲究的。应试教育注重考试的知识点,割裂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走入死记硬背、做题套公式套题型的死胡同。素质教育崇尚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需在物理学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指导下传授知识及学科思维方式上下功夫,亦即要教会学生如何学。

⑵渗透科学史教育,了解物理知识的来源

物理学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物理学发展史既蕴含着物理学知识,也蕴含着科学思维及科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体现着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对学生全面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物理学史包含了大量科学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案例,且内容又与中学物理教材紧密相连,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所以只要教师认真设计,穿插在教学中,不仅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

⑶学习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身边的科学,如学生普遍对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有意识地讲述物理知识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重要作用等。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学生,科学就在你身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教育要“从物到理” 、“识物讲理” 。而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所以,各种物理实验中都应有计划地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所以物理实验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方法,并从中得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www.shubaoc.com)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科学品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

物理新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编入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这些课题研究,可以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运用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采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那么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应注意的哪些问题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全面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矛盾,既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又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既要全面看到每一事物中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要研究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问题往往有正、反两个方面,物极必反。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要注意适时适度、有的放矢,不切实际的空谈和形式是要不得的。

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亟待教师素养的提高

长期以来,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知识的教学方面,很少考虑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要具备哲学头脑,在知识结构上,除掌握本学科知识外,还需通晓社会科学、教育科学、思维科学等知识,从而实现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培养。

二、坚持正向引导,学习科学方法

自然界不同物质形态之间,不同运动形式之间呈现出的是一幅多样又统一的画面,各个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而发生相互作用,并且相互交织、渗透,从而不断运动变化着,为我们展示出一个瞬息万变、绚丽多彩、多样统一的面貌。在科学教育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通过观察、分析去探究规律,认识它并学会应用它,把握好科学的基本观念,而不是死记一个个定义、公式与定理。

三、防止科学方法教育程式化

科学是一个具有可验证性、真理性和开放性的系统。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知识只能是相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与范围内适用,如牛顿力学就是如此。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知识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新的观察常常会对已有理论提出挑战,知识的变化就不可避免,在物体做高速运动的情况下,牛顿力学就得由相对论力学来代替。因此,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科学教育中必须重视科学实验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已有理论,又要防止把它视为永远不可逾越的认识顶峰,从而扼杀学生对科学进一步探索的向往与寻求发展的乐趣。即使科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科学方法教学也不应程式化。

四、在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科学道德的培养

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科学是理智的探索与追求;科学是实事求是的事业,创新是科学的生命,这就要求科学家必须在其个性、情感、态度等方面体现出一种求真、理性、务实与创新的科学精神,自觉接受科学道德的约束。基本的科学道德与一般的社会道德对于现代合格公民,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同样都是必不可少的,差别仅在于程度与着重点不同而已。因此,在教学中不应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割开来,而应当统一起来,和其他课程与教育环节一起,共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感而努力。

五、加强物理科学教育与社会、技术的联系

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科学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作用和科学的发展也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科学的社会功能与它的这种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业,而且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每个公民都应当关注科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科学教育中不应把科学与技术、社会分割开来,就科学谈科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实际,从而抑制学生学好科学服务自身与社会、振兴中华的意识与实践,进而为全人类奉献服务的意愿。例如:学生在学习电学的知识时,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时,先给学生播放一些和节日彩灯、家庭照明的一些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提出问题来,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完这节知识的时候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又把物理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了,学生会觉得物理是很有用的学科并不是纸上谈兵。

科学素养的养成、培育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不仅需要物理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在渗透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档初三物理科技小论文 篇二

暑假中学校布置要做一个叫“塑料瓶潜水艇”的小制作,我做了一个,效果还不错。

这个“潜水艇”制作起来很容易:先准备一个塑料瓶,两根塑料管,橡皮泥和卡纸少量。需要的工具也很常见:剪刀、刀片和小锥子。对了,还有必不可少的塑料绝缘防水胶带(橡皮胶布)。

用刀片将塑料瓶的瓶底整齐地切下来,在瓶内放一小块橡皮泥并用塑料绝缘胶带(橡皮胶布)固定,作为压舱物。再在瓶盖上分别钻两个孔,将一长一短的两根塑料管插入,胶布固定。然后用胶布把刚才切下的瓶底固定在原处(注意密封)。之后用卡纸做一个“指挥塔”,并用蜡笔在两面涂上颜色(防水)。最后装饰下就好啦!

我找来一个长些的盆子,盛了大半盆水,手拿“潜水艇”慢慢放入水面,水从下面的塑料管流入瓶内,当瓶内装满水后,潜水艇就沉在水底。这时,嘴从上面的塑料管中慢而均匀地吹气,就会发现浸在水中的下面的塑料管口会往外冒一长串的水泡,然后开始往外出水。潜水艇慢慢地前进,一边航行一边上浮。停止吹气的话,水又会流入瓶内,潜水艇又下沉了。而当你在吹气的过程中用手指堵住另一根漫在水里的塑料管管口,水就会从你吹气的管中流出呢。如果拿出灌满水的潜水艇,倒过来,让两根塑料管管口都朝下,你又会发现,只有一根管往外出水,另一根管却在往瓶里送空气。堵上出水管,另一根管就改为出水管了,而原来的出水管又变为出气管。

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后,你一定有许多疑惑吧。第一,潜水艇为什么在吹气的过程中会一边向前航行一边上浮呢?因为空气进入瓶内后,瓶内的水受到空气的压力会从另一根管中流出,瓶里的水排出了,潜水艇自然会上浮,至于航行,是因为排出的水有一股反作用力,会推动它慢慢前进。

第二,为什么堵住漫在水中的塑料管管口,水会从吹气的管中流出?因为瓶内的水由于空气的压力必须通过塑料管这惟一可以出水的通道排出,如果堵上了,水失去出去的通道,自然会选择吹气管往外排出,压力大就可促进水向气体进入的地方流。

第三,为什么倒拿潜水艇塑料管一根会出水一根却要进空气呢?因为“水往低处流”,倒拿后水一定会找下方的通道流出,选择低处的管道后,高处的管道自然会往里进空气。因为水排出后,水所占瓶内的容积会逐渐变小,瓶内的另一部分要靠空气来填充,这就促使空气不断地通过塑料管进入了。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明白了许多科学道理,同时也明白了:只有亲自去实验论证,才能得出最科学最精确的答案!

物理科技小论文 篇三

摘要:角动量这一概念是经典物理学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角动量的研究主要是对于物体的转动方面,并且可以延伸到量子力学、原子物理以及天体物理等方面。角动量这一概念范畴系统的介绍的力矩、角速度、角加速度的概念,并且统筹的联系到质点系、质心系、对称性等概念。本文主要对角动量守恒定律和其应用进行论述。对定律本身进行了简略的阐述,并就其守恒条件及其结论进行了定性分析。

正文:

大家也许小时候都有过一个疑问:人们走路的时候为什么要甩手呢?为什么如果走顺拐了会感觉特别别扭呢?一个常见的解释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这种解释了和没解释没什么区别的答案是永远正确的,问题是甩手到底是怎么保持身体平衡的?

原来这一切都是我们大学生所熟知的角动量以及动量守恒的原因,很神奇的是原来用动量守恒可以解决很复杂的问题,但是却用了最简单的方法。

1.角动量:角动量也称为动量矩,刚体的转动惯量和角速度的乘积叫做刚体转动的角动量,或动量矩,单位千克二次方米每秒,符号kgm2/s。角动量是描述物体转动状态的物理量。对于质点在有心力场中的运动,例如,天体的运动,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等,角动量是非常重要的物理量。角动量反映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诸外力对某定点(或定轴)的合力矩始终等于零的质点和质点系围绕该点(或轴)运动的普遍规律。物理学的普遍定律之一。质点轨迹是平面曲线,且质点对力心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如果把太阳看成力心,行星看成质点,则上述结论就是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之一,开普勒第二定律。一个不受外力或外界场作用的质点系,其质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服从牛顿第三定律,因而质点系的内力对任一点的主矩为零,从而导出质点系的角动量守恒。泡利于1931年根据守恒定律推测自由中子衰变时有反中微子产生,1956年后为实验所证实。角动量是矢量,角动量L=r×F=r×Fsin。

2.力矩:在物理学里,力矩可以被想象为一个旋转力或角力,导致出旋转运动的改变。这个力定义为线型力乘以径长。依照国际单位制,力矩的单位是牛顿-米[1]。

3.作用力矩和反作用力矩: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它们的力矩也成对出现。由于作用力与反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因而有相同的力臂,所以作用力矩和反作用力矩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和为零。

4.角动量守恒定理:

在不受外界作用时,角动量是守恒的。角动量守恒是跟空间各项同性有关系的,也就是说空间的各个方向是没有区别的,这叫做物理定律的旋转不变性,由这种不变性,在理论上,可以得到角动量守恒。动量守恒是跟空间均匀性相关的,也就是说物理定律在各个地方是一样的,地球上的物理定律跟月亮上的物理定律是一样的,这叫做空间平移不变性,由空间平移不变性,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动量守恒。另外,还有能量守恒是跟时间平移不变性相关的,也就是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物理定律是一样的话,就有这么一个量,叫做能量是守恒的。所有这些,都是由一个叫做诺特定理的东西得出来的[2]。

5.质点系对参考点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由n个质点组成的质点系,且处于惯性系中,可以推导出作用于各质点诸力对参考点的外力矩的冲量矩∑Mi×△t,等于质点系对该参考点的角动量的变化量,即△L=∑Mi×△t同样当∑Mi=0时,质点系对该参考点的角动量守恒。如果n个质点组成的质点系,处于非惯性系中,只要把质点系的质心取作参考点,上述结论仍成立。

6.角动量守恒的判断:

当外力对参考点的力矩为零,即∑Mi=0时,质点或质点系对该参考点的角动量守恒。有四种情况可判断角动量守恒:

①质点或质点系不受外力。

②所有外力通过参考点。

③每个外力的力矩不为零,但外力矩的矢量和为零。甚至某一方向上的外力矩为零,则在这一方向上满足角动量守恒。

④内力对参考点的力矩远大于外力对参考点的合力矩,即内力矩对质点系内各质点运动的影响远超过外力矩的影响,角动量近似守恒[3]。

7.角动量守恒定理的应用:

角动量守恒定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非常的常见,航海航天领域和人们平常所使用的工具器械,以及日常中见到的现象很多一部分都可以用角动量守恒定理来解释。

(1)行星运动:受到太阳的万有引力这一有心力,由于万有引力对太阳这个参考点力矩为零,所以他们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角动量守恒。

(2)芭蕾舞旋转:跳芭蕾舞的时候,运动员在转动的过程之中,会收缩双手,来实现减少转动惯量,则角速度变大,转动得越快。

(3)跳水:跳水运动中,运动员在在完成动作时,会将身体蜷缩成球形,目的也是减小转动惯量,加快转动速度,更好地完成动作。

(4)航空:安装在轮船、飞机或火箭上的导航装置回转仪,也叫陀螺,回转仪的核心器件是一个转动惯量较大的转子,装在“常平架”上。常平架由两个圆环构成,转子和圆环之间用轴承连接,轴承的摩擦力矩极小,常平架的作用是使转子不会受任何力矩的作用。转子一旦转动起来,它的角动量将守恒,即其指向将永远不变,因而能实现导航作用。宇宙飞船在空间中运行的时候,通过深处或受其两根杆来改变转动惯量,从而改变转动的速度。

(5)体操:体操运动员在完成空翻动作的时候,也是尽量蜷缩身体,是转动惯量减小,加快转速。

(6)跳远:跳远的时候,起跳之后由于力会产生一个转动惯量,如果不向后摆手来抵消这个转动惯量,运动员就会向前翻转角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很有用的定律,我们要更好地理解他,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活用。

参考文献

[1]漆安慎,杜婵英。普通物理学教程 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8。

[2]胡海云。大学物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1。

[3]贾玉磊,贾瑞皋。刚体角动量的定义和定义状态量的原则[D]。山东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13~16。

高中物理科技小论文 篇四

1、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知识源自实践,随着课堂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有效运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知识容量,缩减了教学时间,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其优势就是能借助图片、声音、视频等,来展示给学生动态真实的画面。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将两者进行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并产生绝佳的教学效果。例如,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Flash动画将物理实验及物理模型等清晰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动画的使用,高效的创设了丰富的物理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解悬念,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物理规律的理解,提升了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被动接受知识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多媒体技术借助其独特的功能为物理教师提供了方便的现代化工具,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提供给学生具体直观的形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并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其无法在课堂中呈现,学生只能从理论上大体了解或通过凭空想象来进行掌握,但是时间一久,这些知识将成为模糊一片,不利于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想象的情境,利用动画进行动态的模拟演示,将实验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物理知识,实现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变,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物理是一门集抽象性、实验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结构更加完善,教材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会迎刃而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新授课《原子结构》中,物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ppt课件,利用实景模拟将α粒子散射现象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α粒子整个散射的过程———α粒子在被反射源射到金属箔的原子上后,绝大多数仍沿原方向前进,而只有少数发生较大的偏转。多媒体技术将这一微观的物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将静态的信息动态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于α粒子散射现象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4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都是借助书本、黑板及挂图,从目前来看,这些手段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物理教学的发展需求。所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当今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师必须要积极应对新时代课改的挑战,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教学的内容等,恰当地选择与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教学目标及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多媒体技术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学习,努力地进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研究与探讨,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运用多媒体的能力,让多媒体更好地为物理教育教学服务,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物理教学水平。

1.5增加备课的艺术效果

传统的物理备课内容主要以语言文字为主,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利用多媒体进行备课,从备课内容到备课方式上都超越了传统的备课,这要求物理教师在备课前要根据教学的要求来搜集与本节课或本单元相关的多种资料,比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在备课时,根据教学设计将之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努力将教学大纲中确立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突破。通过不同手段将资料进行整合,会产生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效果的课件,促进课堂教学的流畅性,让学生能顺利地达成知识的转化,使之更好地适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为物理教育教学服务。

2、结语

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学习的主体性,为物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促使物理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提升了学生的物理水平。同时还促进了教师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增加了备课的艺术性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引及在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和教材需要的前提下,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只有注重传统物理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促进两者的有效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终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从而为物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新范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最新4篇】10-27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精选6篇】10-27

本科大学毕业论文(优秀6篇)10-27

市场营销论文优秀10篇10-27

教育论文优秀8篇10-27

水利水电毕业论文范文精选8篇10-27

电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5篇】10-27

工程师职称论文优秀10篇10-26

汉语专业论文范例【最新6篇】10-26

本科毕业论文谢辞(精选6篇)10-26

140 23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