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联 舂联(精选4篇)

2024-02-23 19:22:06

该页是漂亮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舂联(精选4篇),欢迎参考。

舂联 篇一

宰年猪

宰年猪,储藏一年的肉食是一家人一年生活的大事。基本上每家要宰一至三头肥猪。农历十一至十二月,特别是冬至节前后是宰年猪的旺季。一般宰年猪的日子要选“生甲”之日,少选或不选“死甲”和“病甲”。因“生甲”易于腌制和储藏腊肉。宰猪这天的属相不能与家里人冲犯或同属相,目的寻求吉利、平安、顺畅。是日早上,在宰猪前就要摆好祭坛,上香、磕头后才开始“抓猪”。猪杀死后,浇上冷水,涂湿后才用干松毛烧,涂湿的目的是通过火一烧,去毛干净。烧好后用余灰稀泥涂抹在烧好的猪上,捂十来分钟后刮洗,这样去污非常干净。开肠破肚后就可以烧吃肉。宰猪的主刀手必须是非常熟练的师傅,能准确地把猪的各件数切割完整。猪切割结束后,把猪头供于祭坛上,再次上香、磕头,祭祀结束才开始吃饭。宰年猪这天,亲戚朋友都请来吃饭,乡里称“二海小”,即腌吃猪生皮凉拌,一般都要有十来桌客。“凉拌”这道菜制作非常特别,首先要把萝卜切成细丝,然后要把瘦肉和猪皮烧熟切碎后拌在一起,并要拌上作料,如熟油、盐、酱、葱、蒜、芫荽、生姜、花椒、八角、红糖等。醋要用干木瓜片泡制的酸水,最好是用桃醋,此凉拌最开胃提神。白天,妇女们灌豆腐肠、香肠、糯米肠,制作“吹肝”。男人们腌制火腿、火膀、里脊肉、肥肉、筋骨等,还有包腊油、炼化油。腌制腊肉的关键技术是腌制前所有肉必须充分地散热、散湿,越冷越好腌。做到应能保存的都加工储藏。上盐和作料后的肉,要用石缸或铁锅窖腌一个星期以上才拿出来阴凉处挂干,火腿还要涂抹上盐水稀泥或裱上绵纸,防止蛀虫、腐烂、变味,达到保鲜的目的。

宰年猪,腌制、储藏腊肉主要用于春节和其他民俗节日享用以及婚事丧事中的送礼,更主要的是解决农忙时的肉食生活问题,还有以防来客急用。因此,“宰年猪”的习俗便一代代沿袭下来。

舂粉子面

进入农历十二月中旬,妇女们就忙碌开了,家家开始“打迷苏”,即舂粉子面(糯米粉)。制作粉子面的方法非常原始。首先要选最优质的糯米,加工糯米是在石臼或碾子内多舂或多碾,去皮干净,越白越好。其次是淘洗干净和用清水泡一个晚上后用漏勺把糯米掏出,半天左右的脱水。再次是用石臼或水碓、碾子舂研成细粉。在舂研的过程中,几家的妇女相互帮忙,一面舂研一面要筛出细粉。整个水碓旁、碾房内,有筛粉的、有煎吃糯米粑粑的,有说有笑的,热热闹闹。筛好的粉子面要在铺有白布的大簸箕里面晾干,一般晾干时间约五至七天。晾干后的粉子面就可以入大瓦罐或木柜储藏。舂粉子面主要是为春节期间的早点、夜宵和上春坟以及元宵节等作准备,也是为春耕栽秧时的生活作储备。粉子面是最好的面食,也是招待客人最高级最方便的面食。

蒸甜白酒

白语“真拜熬”(蒸甜白酒),是一大风俗。主要是为春节和栽秧时享用到醇美甘甜的白酒,妇女们早在年前就把甜白酒蒸好后入罐窖藏,到时现成享用。蒸甜白酒的用料一般是大米、包谷糁、小麦糁、大麦糁、燕麦糁等。首先把原料洗净浸泡后才入蒸笼蒸熟,蒸熟后透晾,达到自然温度后才拌上用适当的凉开水调匀的酒曲,搅拌均匀后入篾箩或大木缸内发酵48至72个小时,待一股股甜酸味溢出后就可以食用和入土瓦罐窖藏。入罐后罐口要密封,密封罐口的方法是先铺上一层白布后再涂抹上灶灰稀泥,做到不漏气,达到保质时间长。如要吃甜白酒时,掏甜白酒的勺子不要带有盐或油脂等物,以免甜白酒变味。

吃汤圆都要放入适量的甜白酒,特别是农忙季节的早点、中午饭和夜餐都是吃甜白酒汤圆和糯米粑粑。甜白酒色白,味甜,能开胃口,助消化,提神,补气,解渴。特别是人走辛苦后吃一碗甜白酒,马上就精神焕发。甜白酒好吃,也容易醉人,所以,不能食之过多。

贴春联

大年三十晚上是称之为“福满福伍”(贴春联“封门”),“吃年饭”。

家宅大小门包括猪圈牛厩的门都要贴上对联和门神画。一般在吃晚饭前就把所有对联贴好,旨在辞旧迎新,把过去的一年的不吉之事或不顺之事统统清除掉,所有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鲜艳的红纸对联和字画。戏班子和文人学士把古戏台装点一新,戏台是全村的公共活动场所,几根大柱子上的对联书写非常气派。有名望的老者也为本主庙、三教宫、和光寺、魁星阁等撰写对联,以示虔诚。各家在“吃年饭”前开大门、放鞭炮、上香祭祖宗。

新春贴对联挂字画充分展示一个家庭的文化修养、爱好及人生追求。绝大部分对联是在红纸上浓墨书写,有的用金粉书写。对联有拟物写景的,有描述人生向往的,有意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有行商进宝、发财的,有教养、道德、礼义传家的等等,千姿百态。大达村历史上就有几家雕刻书画世家,对联一般都是自家人撰写。个别的还写汉字白语对联,即汉字白读,取汉字之音,不取汉字之意。白语联内容丰富多彩,很有哲理;民族风情浓,趣味性强。白族独特的语法结构使对联构思精巧,诗意盎然,质朴典雅。

接祖宗

大年三十接祖宗和“吃年饭”是祖传规矩。进入腊月下旬家家户户就开始打扫院内外清洁卫生,一年来未打扫到的地方都要彻底扫干净,连楼楞下都要用新栗树枝条扫干净,要拆洗被褥衣物,清洗锅灶炊具,以求来年清吉平安。民间有“三十晚上洗着脚,吃喝都能赶得着”的说法,故男女老幼都要在除夕之夜用热水洗脚,以图好运气。家里在外谋生的,工作的,上学的都纷纷赶回家,参加接祖宗和“吃年饭”活动。是日,各家煮好当地最好吃的菜肴,其中一定要有鱼肉,意为年年有余;还要有一盘猪舌头肉,表示新年无口舌。收拾妥当,小孩子们穿上新衣裳随大人到祖坟上点香祭拜,并在祖坟旁边点起一对香,口念“阿爷、阿奶,我们来接您们回去过春节”。回到家中,把点回来的这对香插入祖宗牌位前的香斗里,这样祖宗就接回来了。接祖宗是各家接各家的。接祖宗这天大路上最热闹,来来往往的人流都是忙于接祖宗。祖宗接回后在大门口放鞭炮,以示欢迎。祖宗牌位旁贴上对联,供桌上摆有点心和水果,有的插上鲜花。正月初一至十一日,每天都要点香,每餐都要祭献。正月十二日这天是送祖宗,各家都要背上香纸钱,带上吃的东西到祖坟旁边做吃一顿饭,以示把祖宗都送回。

俗话讲“腊月忌尾,正月忌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里的“忌”是讲“时辰”、“吉利”,“时辰”差和不“吉利”的事少做或不做;正月“逢七”一般不外出远门,腊月“逢八”一般远处不归家;有的人连其他月份都讲究“逢七”、“逢八”。

上春坟

送祖宗这天就是上春坟。各家在祖坟前的明坛上起锅打灶,宰鸡做饭上坟。有的是几家合伙上坟,摆上几席。上坟这天大人们煮饭、喝酒、闲聊。小孩子们采青松毛,所有墓前铺上一小块青松毛。山神牌位前和祖坟前摆上水果,吃饭的明坛上都铺满青松毛。祭献开始要放鞭炮,小孩子们在大人带领下在每座墓前一一磕头,“祖宗吃后”就开饭。一般饭吃结束,太阳还不下山呢!大家背上东西,迎着晚霞、乘着凉风返家。

上春坟即表示春节结束,农人开始下地劳动,出门找钱,寻求一年的生计,创造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抢头水吃元宵

农历打春(立春,白语为“得除”)、正月初一和十五元宵节等是吃元宵的日子。是日早上各家各户都早早地起来上香、放鞭炮、打扫院落,煮元宵。立春这天早上,大人们早早地看一看耕牛是否站着?如果还躺着,说明今年雨水少;耕牛站着,这年就风调雨顺,满栽满插。大年初一凌晨“抢头水”,大伙都要到大古井旁燃纸香、放鞭炮,提一桶水,祝万事开头顺利。立春这天和正月初一的忌讳是:“一般不相互来往”,以免做人家的“克顶”(这一年的第一个客人),就怕人家不喜欢。立春和大年初一吃元宵前,忌泼水、扫地,认为会把财宝泼出去、扫走,故将洗漱用过的水集中于一个桶里,待吃过元宵后才倒水和扫地。再有是腊月尾和正月初,忌与人打骂,忌向负债的人家讨债,俗称“正月忌头,腊月忌尾”。

元宵即是带馅的汤圆,馅是由红糖、花生糁、核桃粉、化油、生姜汁、橘子皮粉等做成,有的是用豆沙做成。细心的家庭在元宵里捏进去一分或两分的硬币,吃到有硬币的元宵,证明这个人今年运气好!

唱大戏

历史上唱“吹吹腔”戏是“娱神”和“春祈”。旨在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滚滚、仕途通达。

大年三十前戏台广场上扎“走马灯”,村里民间艺人扎的走马灯与其他地方走马灯不同。走马灯是安装在戏台前箐沟边,用水能来带动走马灯运转,做法是首先凿一条小木槽,制一小水车,轴顶装有各式纸扎狮、象、鹿、马、凤凰等动物图形或人在劳作的模型,多为着色立体图案,如推磨、打碓、收割等。通过小水槽的水的冲力,小水车转动后扳动机关,这样动物就鲜活起来,人们劳作场面就再现在眼前。晚上还要点入蜡灯,更是惟妙惟肖,给春节增添了几分喜色!

春节“接本主”是最热闹的活动。每年正月初一,组织浩浩荡荡的迎本主队伍,由村内最有名望的老者一人骑马领队。本主、观音老祖用轿子四人分别抬之,其余由大人或小孩每人抱在胸前一尊。鸣鼓奏乐,一路热闹非凡。本主庙内除泥塑的二判官外,大小二十多尊雕像都要接回村中,供奉于旧学校楼上。同时把“三教宫”内的观音老祖也接回供奉在戏台二楼正中。过春节,唱大戏,唱戏结束,正月十二日才送本主回庙,观音回宫。

初二、初三诵经,初四“打街”,初五至初九“唱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为初三至初五为登台唱正戏。

大达村唱的是“白族吹吹腔戏”,因伴奏用唢呐,俗称“唢呐戏”。此戏对白和唱词多用白语,一般唱词为“三七一五”的山花体句式,有的是“四七”绝句等句式。有生、旦、净、丑等饰角和唱腔,多为男性上台演出,女角均为男扮女妆。“吹吹腔”戏在老家流传上百年时间,每年春节一定要唱,从来没有间断过。且自然形成家传和收徒授艺等传帮带的吹腔世家、吹腔艺人。戏班组织也非常严密,有戏头(戏班长)、财务保管员、脸谱师、服装师、唢呐手、执鼓师、编导师和众多的演员组成戏班子。现有古代戏剧本和现代戏剧本八十多部,折子戏上百段。戏服有古装和现代装近百件(套)。古代戏,如《大战长坂坡》、《君臣会》等久唱不衰;现代戏,如《竹林拾子》、《重三斤告状》等剧目老少皆知。尤其是“一字腔”的表演更为风趣诙谐,有点相似于相声的对白,现场发挥,有时唱入几曲山歌,非常吸引观众。小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多数都会唱上几句,在大人们的带领下登台演出是小孩子们过春节期间的一大喜事,有的小孩可以不吃饭,但一定要上台演出,才能达到过春节的目的。戏台前看戏的、做买卖的、玩棋玩牌的,挺热闹。四山八寨的村民都纷纷赶来观看演出,唱戏成了会友、走亲戚的极好时机。外地来的人称:“这才是像过春节的样子呢!”

春节唱大戏约定的程式非常严谨。腊月三十日装点戏台,老家的戏台是非常有气派的一座阁楼,耸立于村子中央,“丁字型一阁两翼式”建筑,在大理州现存古戏台中属较好的古戏台。初一这天会首要写一张请帖,送到戏头家中,帖书“××先生,时值正月新春,合村恭迎本主,迎神赛会,特请你登台唱戏,以娱神祗。××顿首。”戏头接帖后召集戏班人员,安排演出活动。

正月初一晚上或正月十五晚上“耍龙灯”,进入腊月下旬,村中的艺人们就开始“扎法”,即扎龙灯。大达村耍的是“黄龙”,龙扎十二节,逢闰月的年份扎十三节,节与节用绳相连;龙头要体现龙的“张牙舞爪”以及“飞龙在天”的特征,龙珠、龙须、龙眼、龙齿要大写意且要逼真,龙鼻子里面每边伸出一根长长的“龙鼻须”,白语为“变学牛”;龙头、龙尾、龙身每节都要用竹片认真“编扎”,龙皮用白布缝好后上色彩绘,且龙鳞甲要活灵活现,龙肚皮两边要做成坠条,这样龙一舞起就给人有腾云驾雾之感觉。耍龙打“绣球”是用一根竹竿顶住“绣球”,“绣球”外有两根垂直交叉的竹片编成的“经线罩”,“经线罩”中间有一根绳牵在“绣球”上,打“绣球”的一摇动,“绣球”就在“经线罩”内滚动起来。还要扎“连年有鱼”、“四季如意”、“一统天下”、“招财进宝”等意象排灯。龙的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表演时每人举着一节,同时舞动,并用锣鼓、螺号伴奏。舞龙的最高竞技就是要舞出“龙蜕骨”和“龙上天”的动作,且鼓点与步伐以及舞动的龙身要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为此,开场前的几天就要由老艺人给年轻的舞龙者进行培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指点,做到熟练、完美为止。大达村耍的是“夜龙”,即天黑后才耍龙,为此龙的眼睛和每一节龙身以及“绣球”、排灯内装有电筒。

夜幕降临,灯光闪烁,鞭炮声、锣鼓声、螺号声四起,龙灯队出发,犹如在“龙宫”里巡游!首先在本主庙前开场,然后到三教宫、和光寺里祝贺,接着到各大院子庆贺!每耍一场要“斗四句”,即耍龙队伍绕院场一周并将龙盘成“上天”姿势,且龙头朝向中堂后就“斗四句”,“四句”有:“金龙闹春春来早,财神开口财运好。恭贺经济事业旺,阖家安康万事好。”“万事如意春来早,天官降临福寿好。恭贺农村大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好。”“云龙春官来得早,金口谕言开得好。祝贺全县大发展,福到财进四季好”等。“斗四句”结束,舞龙就进入高潮!舞龙队每到一院,各家各户都要托出一盘,里面装有红包“喜钱”!深表感谢!恭贺新喜!

初二日为“打街(闹春)”,此活动俗称“田家乐”。闹春的目的是辞旧迎新庆贺,为演出掀起高潮,筹集相关费用。因唱戏期间的生活是由“会首”统一组织,所以,食物和开销都是由村民自己捐献出来的。田家乐的队伍中有春官、弥勒佛、美猴王、大帅耕田、一架耕牛、花公花婆、士农工商、杂耍数人、接物记账几人,挨家挨院庆贺演出。此节目曾多次到州上演出并获奖,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这一民俗活动。

初三至初六为“唱正戏”,唱正戏的第一天为“开台”,这天首先由戏师傅在戏台上敬献天地、拜四方,上香请神,口念祈祷文:“前有云龙县大达村合村民众等,正月迎神赛会,恭请诸神降临,驱邪逐疫,以靖村舍清洁,降福呈祥,赐福一方”。戏头主持开台后第一场戏为“三出首”,即财神、魁星、天官依次登台,念咒祈福经文。所有登台的演员都要在“戏神、助音童子、鼓板仙官”神位前磕头后才能登台,下场时要谢戏神。财神上场时还要举行“开光”仪式。开光要用大公鸡的鸡冠血,笔点五方。“三出首”后紧接着进行古代戏和现代戏演出。初六这天,正戏结束。初七早上举行“封台”仪式,戏班全体人员都要集中到戏台上拜祭封台,“封台”要宰大公鸡,祭祀行礼。所有化妆用纸,作废的杂物等东西都要抬到村外,择吉所指的地方焚烧。所有的戏服要清点、折叠、装箱。这样“春节唱大戏”才算全面结束。

古往今来“春节唱大戏,才是叫做过春节”。“唱大戏,过大年”,就是一大民俗。

走亲戚

正月初一刚过,各家开始舂饵块,开始走亲戚了。春节走亲戚,俗称“呗值旺”(拜年)。

走亲戚有四种情况,年前结婚的要到亲戚家“拜年”,叫儿媳或女婿认认门,即认认亲戚。拜年带来的礼物少不了饵块、喜酒、糖、茶;另一种是在外面工作的人回来,到亲戚家坐坐,免不了带上糖、烟、酒,看望老人和侄儿男女们。再一种是小字辈们,春节期间要到外公外婆家和家族中的长辈们家中坐坐,看望看望老人,也免不了带上点饵块之类的礼物。还有一种是老人和各辈份的人,各自走拢,叙叙旧,相互看望,问寒问暖!这种形式的走亲戚就不必带什么礼物了。一年到头,农活忙不完,但春节走亲戚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再忙也要走亲戚。

春节期间来来往往的人多了,妇女们泡米花糖水、冲茶、做饭、烧饵块、煎糯米粑粑、掏甜白酒,也就忙个不停。客来一拨,招待一拨,小小农家庭院,一天到晚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请春客

请春客是春节期间的一大要事,请的范围主要是家族中的老者,在外工作回来的人和年前结婚的新郎新娘们。正月初二至初六是请春客和做客最忙的日子。一般春客规模小的也要有两几桌客,大的要有七八桌客。请春客是亲戚聚会、叙家常的极好时间,大家走在一起,唠叨唠叨,增进了解,同时还相互祝愿新年一切顺利,万事如意!老人给读书的叮嘱叮嘱,给在外工作的提醒提醒!有的还共商新年发展前景,相互谋划谋划!大家你请我,我请你,几乎家家都轮流着做了一次新年的东道主。

“过春节,看大戏,演出结束不愁吃”。有时饭做好了,还没有人吃呢。大达最大的春客算是唱戏结束“谢台”的春客了。会首和戏班子们要统一举行聚餐,同时要把整个寨子的老人都要请来聚会。这天“集体”的春客至少要摆出四五十桌,佳肴美酒摆满桌面。热热闹闹吃“百家饭”,议全村的“大事”。

磕平安头

春节期间,村民到本主庙里磕平安头,求功名仕途、求财路通达、求家业平安,是祖传的民俗。

正月初二至初十是磕平安头最集中的日子,各家根据时辰八字,择日定时到本主庙里宰鸡祭祀,上香许愿、磕头。磕平安头的时间不一,有的在早上,有的在中午,有的在后午。最集中的时候,高达二三十家在一起,整个本主庙里挤得水泄不通,香火熏天!

舂联 篇二

关键词:二年律令;耐罪;第90、91简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07-04

“耐”(古文或作“耏”)作为法律用语始见于秦律。这一用语沿用到南北朝时期。睡虎地云梦秦简和张家山汉简显示在秦汉刑罚体系中“耐”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

传世文献关于耐的描述不完全一致,“耐”作为一种法律用语,主要被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 ①耐是一种与鬓须有关的刑罚。《说文·而部》:“耏,罪不至髡也。从而,从彡。奴代切。或从寸。诸法度字从寸。” 段注:“不剃其发,仅去须鬓,是曰耐亦曰完。谓之完者,言完其发也。” 一般认为,将剃发或类似的措施作为惩罚的手段很早便已出现了。如《仪礼·少牢馈食礼》有“主妇被锡”条,郑玄注云:“被锡……古者或剔贱者刑者之发,以被妇人之紒为饰……”《周礼·秋官·掌戮》有“髡者使守积”。“耐”与“髡”存在不同意见。②耐是一种轻罪。《汉书·高帝纪》应劭注:“轻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鬓。故曰耏。”《后汉书·光武纪下》注:耐,轻罪之名。③耐是二岁以上刑。《后汉书·光武纪》:耐罪亡命,吏以文除之。注:“耐……《前书音义》曰:一岁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④耐取“胜任,担任”之意。《隋书· 刑法志》曰:“《梁律》:刑二岁已上为耐罪,言各随伎能而任使之也。”⑤耐指徒刑的总称。《隋书· 刑法志》曰:“《北齐律》:刑罪即为耐罪也。其制,刑名五:一曰死……二曰流刑……三曰刑罪,即耐罪也。有五岁、四岁、三岁、二岁、一岁之差。凡五等。”

“耐”的多方面的含义反映出“耐”之含义在各时期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围绕“耐”的各方面含义历来有很多的争议。而本文仅结合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第90、91简就秦汉律中“耐”含义的理解及适用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对第90、91简的两种理解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第90、91简的简文:

有罪当耐,其法不名耐者,庶人以上耐为司寇,司寇耐为隶臣妾。隶臣妾及收人有耐罪,系城旦舂六岁。系日未备而复有耐罪,完90为城旦舂。城旦舂有罪耐以上,黥之……91[1](P147)。

第90、91简为《具律》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段律文是对“耐”的适用的总则性规定。对于这段简文的理解,意见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一书在该条下:“案:法律应对‘律无正条’的情况,先秦时期列国已有之。秦汉因之,渐为律文。至隋唐,遂成轻重相举之法。”[2](P92)并引刘俊文“轻重相举之法,就实质而论,属于比附断罪,即当罪人所犯律无正条时,得比类似之律条或附以往之判例而决之”。[3](P488)刑义田认为这段简文“是对缺少明文规定处徒刑,却理应处徒刑,及身为徒刑又犯下轻重不等之罪的处罚规定”。[4](P239)上述两位学者意见基本一致,均认为“有罪当耐,其法不名耐者”,指有的行为的危害程度已达到应受“耐”处罚的程度,但律文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如果是这样的话,秦汉律中就存在大量的这种定罪的类推存在,司法者就有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的权力。这是否符合事实呢?

有日本学者也注意到《二年律令》第90、91简。“三国时代出土文字资料研究班”第90简是在与耐相伴的主刑名不明确时,庶人以上皆处以耐司寇,司寇处隶臣妾。不过对接下来的“司寇耐为隶臣妾”又用了 “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可(何)论。当耐为隶臣,或曰赀二甲”的例子,[5](P75)显示出其对于这一条还没有贯通一致的理解,因为后一例并不是“其法不名耐者”的情况。[5]宫宅洁也指出,以第90简的开头部分,可以解除秦律中的“耐之”究竟属于何种耐刑的疑问。[6](P63)徐世虹认同日本学者的看法,认为单独主现的“耐”,就是“《二年律令·具律》第90简所说的‘有罪当耐,其法不名耐者’这种情况。至于适用何等耐刑,也不依官吏的自由裁量,而是由法律依身份确定”。[7]

上述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第90、91简规定的是法律仅规定为“耐”情形下法律的适用方式。但几位学者对这一问题均未进一步详细论证。为此,进一步阐明《二年律令》第90、91简之含义还是有相当的必要。

二、《二年律令》第90、91简详解

(一)关于“名”

理解第90、91简,关键是第一句“有罪当耐,其法不名耐者”,而其关键又在“名”的含义。《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玉篇》:名,号也。《尚书·吕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裘锡圭认为《吕刑》此处“名,指为山川定名”。[8](P15)《国语·鲁语上》: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韦昭注:“命,名也。”汪远孙曰:“‘成命’《祭法》作‘正名’,是命即名也。《祭法》疏云:‘黄帝正名百物者,上虽有百物,而未有名,黄帝为物作名,正名其体也。’”。可见,此处“名耐”可理解为给“耐”定名,“不名耐”即没有为“耐”定名。“有罪当耐,其法不名耐者”说明律文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已“名耐”,指明了“耐”名;一种是“不名耐”,尚未指明“耐”名。

从出土的秦汉简来看,耐在律文中的出现的确可分为两种情况:

有时和“耐”其他刑罚一起适用。如:

“……问甲及吏可(何)论?甲当耐为隶臣,吏为失刑罪。”(《法律答问》)

“毁封,以它完封印印之,耐为隶臣妾。”(《二年律令·贼律》)

此外还有“耐为侯”、“耐为司寇”、“耐为鬼薪白粲”,在龙岗秦简甚至出现了极少见的“耐城旦舂”。

另一种情况,耐也经常单独出现。如:

“捕人相移以受爵者,耐。”(《秦律杂抄》)

“船人渡人而流杀人,耐之。”(《二年律令·贼律》)

仅就《二年律令》来说,“耐为X”的情况共有16处,单独出现的“耐”共有17处。出土的秦简中情况与此类似,两种形式都多次出现。

针对“耐”在律文中出现的两种形式,自20世纪70年代睡虎地云梦秦简公布以来,学者们就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耐”在律文中出现的两种形式说明耐既可以作为刑罚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栗劲认为“秦律是把耐刑作为主刑单独加以使用的。同时,秦律也把鬼薪、隶臣、司寇的附加刑而广泛地加以使用”。 [9](P249)刘海年认为“秦律中有耐刑作为主刑使用的……也有把耐刑作为附加刑使用的”。[10](P192-193)此类观点符合律文的形式,但是这种观点总还是让人有些疑惑。因为耐作为一种剃鬓须的刑罚,单独适用的话,总觉得其惩罚的强度不够。就此有的学者从古今观念不同加以解释,如曹旅宁以古人对发须的“迷信”观念来解释“耐”刑的作用原理。[11](P216,222)

另一种观点主张耐不能作独立适用,只能附加适用,单独出现的“耐”是耐与劳役刑共同适用的省略语。王占通认为:“秦简中是大量的独立出现的‘耐’字,并不是独立的刑罚,而是‘耐为X’的略语。” [12]韩树峰也认为 “其实是耐刑和劳役刑结合的省略”。[13]但就是持这类观点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根据其他条文,很难推测应该是耐罪和什么刑罚结合的略语。

将第90简的“有罪当耐,其法不名耐者”和秦汉律中“耐”出现的两类情形相联系,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这里的“有罪当耐,其法不名耐者”可能指的就是律文中“耐”单独出现的情形,即仅规定处“耐”,而没有具体指明耐与什么劳役刑结合。

《二年律令》中还有一个地方用到“名”。第166简:

“诸亡自出,减之。毋名者,减其罪一等。”

整理小组的注释为:毋名,律文没有特别提到减刑的规定。

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名”,指“名数”,即在官府登记户籍。[2](P118)

我们看《二年律令》中与第166简相关的“亡人”“自出”的其他条文:

“……其自出者,死罪黥为城旦舂,它罪完为城旦舂。”(第100简)

“……其自出殹(也),笞五十。……”(第157简)

“……其自出殹(也),若自归主,主亲所智,皆笞百。”(第159简)

“隸臣妾、收人亡,盈卒岁,系城旦舂六岁;不盈卒岁,系三岁。自出殹,。……”(第165简)

“诸舍匿罪人,罪人自出,若先自告,罪减,亦减舍匿者罪。”(第167简)

上举五条律文可分为两类,前四条明确规定逃亡的人在各种具体情况下“自出”时在刑罚上给予怎样的减免。但第五条律文则与前四者不同,没有具体规定减免幅度。说明律文关于“亡人”“自出”的减罪处理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直接规定减刑办法,即前四条的情况;第二种情况是没有直接规定减刑幅度,即第五条的情况。那么,在律文规定属于第二种的情况下,就可以依照第166简“毋名者,减其罪一等”,即指律文没有具体规定减免幅度的,“减其罪一等”。整理小组的注释应该是恰当的。这里的“名”和第90简中的“名”用法是一致的。

(二)“耐”的适用方式

解决了“名”的含义问题,回过头来对第90、91简整体加以理解。

有罪当耐,其法不名耐者。

就是说:律文中耐的适用有两种情况,当律文已经指明“耐为X”时直接按照律文规定,在律文仅规定处“耐”刑,而没有具体说明耐为什么时,按照本条的规定适用。

(有罪当耐,其法不名耐者)庶人以上耐为司寇,司寇耐为隶臣妾。

就是说:在律文仅规定处“耐”刑时,犯罪主体是“庶人以上”,对其处罚为“耐为司寇”,犯罪主体已经是“司寇”的,处罚为“隶臣妾”。

隶臣妾及收人有耐罪,系城旦舂六岁。系日未备而复有耐罪,完90 为城旦舂。城旦舂有罪耐以上,黥之……(第91简)[1](P147)。

已经是“隶臣妾及收人”的,在犯“耐罪”,对其处罚为“系城旦舂六岁”此处指服城旦舂劳役六年,之后仍为“隶臣妾及收人”身份。,“系城旦舂六岁”没有服完时又犯“耐罪”的,处罚为“完城旦舂”。已是“城旦舂”的人,有罪耐以上,“黥之”。

另外,第120简:

“鬼薪白粲有耐罪到完城旦舂罪,黥以为城旦舂;其有赎罪以下,笞百。”

此条正好规定了第90、91简没有提到的“鬼薪白粲”犯耐罪的处罚方式。就是说,“鬼薪白粲”犯耐罪,其处罚和“完城旦舂”是一样的,均处为“黥为城旦舂”。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二年律令》中刑罚适用的如下特点:

(1)《二年律令》中,“耐”存在的两种情形都是耐与劳役刑结合适用。

一种情形是有“名”的形式,即律文明确罪行对应的法定刑为“耐为隶臣妾(耐为隶臣、耐为隶妾)”、“耐为司寇”、“耐为鬼薪白粲”的情况。另一种情形是没有明确“耐”具体的“名”的形式。两种情形都是耐与劳役刑结合适用。

实际秦简的情况也是如此。律文中单独出现的“耐”并不能说明耐可以作为刑罚独立适用。同时,单独出现的“耐”也不是某种省略语,而是严格依照律文中的总则性规定,根据犯罪的主体不同采用不同的适用方式,不用由司法者根据相似条款去进行类推或猜测。

(2)《二年律令》中,从律文表面看,耐只包括“耐为司寇”、“耐为隶臣妾”、“耐为鬼薪白粲”这三个等级(秦简中还有耐为候),但耐的适用中实际却包括更多的等级层次,至少包括依次的如下几个等级:①耐为司寇;②耐为隶臣妾;③耐为隶臣妾+系城旦舂六岁;④完城旦舂;⑤黥城旦舂。实际黥城旦舂犯耐罪将被处以更重的刑罚,此处涉及黥罪的适用方式,不再展开论述。关于鬼薪白粲在刑罚体系中的位置,本人有不同的看法,此处也不展开论述。

(3)耐一向被认为只能与鬼薪白粲以下到司寇(秦律还有候)的几种刑罚结合适用,而不能与城旦舂相结合,一般不会有耐为城旦舂(龙岗秦简的个别情况除外)。就刑罚种类的表现形式来说这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耐的适用对象上远远不止于鬼薪白粲以下的几种。只不过当受刑对象为城旦舂等时,耐以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黥等肉刑的方式。这是我们认识“耐”刑时应该明晰的问题。

三、对“耐”准确理解的意义

根据上述我们对第90、91简关于“耐”罪规定的理解去释读《二年律令》,会解除原来在释读中的一些疑惑。

例如第28简:

“斗而以釰及金铁锐、锤、椎伤人,皆完为城旦舂。其非用此物而伤人,折枳、齿、指,胅体,断决鼻、耳者,耐。其毋伤也,下爵殴上爵,罚金四两。殴同死〔列〕以下,罚金二两;其有疻痏及,罚金四两。”

对于 “斗”而伤人五官、折人肢体的情形,《二年律令》规定的处罚为“耐”。如果“耐”只是剃须刑的话,就《二年律令》来说,以刃斗伤人,要处“完城旦舂”这种较重的刑罚,而不用器物的话仅处剃须刑,似乎处罚过轻,甚至比“毋伤”情况下的罚金还要轻。如果将“耐”按前文分析理解为按不同主体身份而适用的刑罚,则其刑罚轻重程度在“完城旦舂”和“罚金”之间则是适当的。

将该条与秦律和唐律相比较。《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律曰:斗夬(抉)人耳,耐。”《唐律·斗讼律》“斗殴折齿毁耳鼻”:“诸斗殴人,折齿、毁缺耳鼻、眇一目及折手足指,若破骨及汤火伤人者,各徒一年。” 秦律和《二年律令》对此行为都规定了“耐”,唐律规定“徒一年”。如果“耐”只是剃须刑的话,则显然唐律此处处刑要比秦汉律重得多了。如果按照上文所述“耐”罪的适用方式,则与“徒”的性质基本相当,都需要服劳役,一般认为秦及汉初的“耐”以上的劳役是没有期限的。而唐律仅“徒一年”,刑罚要轻于秦汉。

“耐”的理解虽然是一个具体问题,但由于“耐”在秦汉律中广泛适用,如果对“耐”没有正确理解,在分析秦汉社会时不可避免就会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1]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刑义田。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论秦汉的刑期问题(订补稿)[M].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日]“三国时代出土文字资料研究”班。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二年律令》译注稿その(一)[J].东方学报,2004,76.

[6][日]宫宅洁。有期労役刑体系の形成—《二年律令》に见える汉初労役刑を手ガカりにして[J].东方学报,2006,78.

[7]徐世虹。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A].秦及汉初律中的城旦刑[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8]裘锡圭。文史从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9]栗劲。秦律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10]刘海年。秦汉刑罚考析[A].云梦秦简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曹旅宁。秦律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舂联 篇三

近来,曾经让不少学生头疼的汉字听写测试火了。《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不仅将“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

据了解,《汉字英雄》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则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两个节目汇聚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不仅考验了参赛学生的识字量,也是对电视机前“陪考”观众的一次测试,而人们交上的答卷却不容乐观。在节目《汉字英雄》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个“千人知晓率”。节目显示,“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随机选取现场观众组成“成人体验团”,当“尥蹶子”、“貔貅”、“攥拳头”、“桀纣”、“瓮中捉鳖”等词语出现时,“成人体验团”错误频频。不仅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即使“间歇”、“熨帖”、“黏稠”等较简单的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都不足50%。其中“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而“癞蛤蟆”则难倒了70%的成年人。

不过,对于参赛的学生而言,生僻字似乎并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在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让一个个选手“落马”的,不是诸如“荦荦大端”、“分道扬镳”之类的复杂字词,而是“三聚氰胺”、“郫县豆瓣”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热门词汇。这也反映出当下汉字教学的偏差。汉字读写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专属,而应该渗透在各门学科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从选手们的表现来看,语文课之外的汉字学习与应用,还是薄弱环节。

不少网友在看过节目之后,纷纷在网上“晒”自己的听写记录,更有人感叹:“我连自己的星座‘摩羯座’都写错了,在键盘文化横行的网络时代,我们更需要重视传统的汉字书写文化。”

“提笔忘字自古就有,但电脑、手机的输入方法,对字母文字的影响不大,对汉字却影响很大。”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看来,现在还没有到“拯救”汉字的时候,但未来书写设备的改变是不可逆的,电脑进课堂也是迟早的事情,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要是为了“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醒大家,让大家重温汉字的美好”。

媒体评点: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于敲打键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失写症”。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对汉字“敬畏之心”的淡漠。古人常说“一字为师”,而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甚至积非成是、将错就错。不坚持正确书写,谬误就会乘虚而入,这委实是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莫大尴尬。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段菁菁《人民日报》)

舂联 篇四

一、我院中药饮片管理现状

1、成立了管理机构。我院成立了中药饮片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并由霍仁升院长亲自担任组长,从饮片的购进、保管、调配、煎煮处方管理与点评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了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2、中药饮片采购验收管理情况。能严格按规定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或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中药饮片经营企业采购中药饮片。购入中药饮片时,能严格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和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包括质量、规格、数量、包装、标签、合格证等均须符合要求,从原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药品进入我院。

3、中药饮片的储存、保管及养护。我院设立有独立的中药饮片库房,并有完善的通风、调温、调湿、防潮、防虫、防鼠、防盗等条件及设施,专人管理,每天检查。从而彻底防止了中药饮片发霉变质、变色、虫蛀、鼠侵等问题的发生。

4、中药饮片调剂管理。中药房调剂人员严格执行中药饮片调配管理制度,对存在“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剂量等可能引起用药安全问题的处方坚决拒绝调配,并要求处方医生确认(双签字)或重新开具处方后方给予调配,对处方要求需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煎煮方法均能在服药袋上注明并给病人明确交代,检查中没有发现生虫、霉变、走油、变色及窜斗等现象。

5、中药饮片煎煮管理。我院煎药室配备有两台多功能自动煎药机,基本能满足浸泡、二煎、搅拌、先煎、后下等相关要求,建立有相对完善的中药煎药机操作规程和科学合理的中药汤剂煎煮流程,对注明有先煎、后下、另煎、烊化、包煎、煎汤带水等特殊要求的中药饮片,均可按要求或医嘱操作,从而保证了中药饮片煎煮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二、存在问题

1、我院煎药室设备较少,只能保证患者对中药饮片煎煮的基本要求。同时由于中药房工作人员数量较少,未能发挥完善的工作效率。且煎药室工作人员缺乏每年一次的职业健康体检。

2、我院处方点评工作小组人员专业方向限制,未能建立完善的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也未能顺利展开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相关工作。

3、HIS系统不够完善,不符合《中药处方格式书写规范》。

4、用铜舂捣碎需“用时捣碎”饮片,但在捣碎其他饮片前未清洁铜舂。

三、整改措施

1、我院对中药房工作人员组成进行合理分配调整,保证能顺利完成中药饮片调剂、煎煮等相关工作,确保工作效率,保障病患用药的及时、安全与合理。且定期为相关工作人员做健康体检。

2、加强处方管理点评小组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及时建立完善的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确保能顺利展开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相关工作。

3、积极联系HIS系统工程师,协商升级HIS系统,保证符合《中药处方格式书写规范》。

4、对药房工作人员提出警告,立即整改,严格遵守各项规范,铜舂按规定及时清理。

最新范文

个人能力提升计划书【通用7篇】02-23

诗词吾爱【精选4篇】02-23

责令改正通知书(优秀6篇)02-23

英语采访稿对话式范文结尾(必备(8篇)02-23

科学家事迹最新10篇02-23

团队口号(精彩10篇)02-23

优化投资环境优秀8篇02-23

春节经典对联(精彩8篇)02-23

温暖的村庄最新7篇02-23

360度自我评估【最新6篇】02-23

149 32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