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词吾爱 诗词吾爱【精选4篇】

2024-02-23 19:19:52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诗词吾爱【精选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诗词吾爱 篇一

(一)

吾班有一同学,名为“小A”,特爱出风头。有一次,小A不知在哪学会曲解歌词的本领,拿到班上出风头。他站在讲台上唱道:“别问最爱 www.shubaoc.com 我的人伤我有多深,现实总是太残忍——零花钱泡汤;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水不再流,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考试时,眼睛总是盯着同桌……第一节课刚下,小A同志被老师请喝荷,原来小A如此的荣幸拜班头宋大嫂所赐。喝完荷后,小A瞪着不大的眼睛向班头表示“谢意”。

(二)

一次,吾班男生得罪了吾班一女侠,女侠为了出这口恶气,从书上抄来了一首小诗,给班里女同胞传阅,诗是这样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偏在本班找。本班男生一回头,吓死田间一头牛。本班男生二回头,震蹋一座教学楼。本班男生三回头,吓得女生去跳楼。本班男生四回头,长江黄河水倒流。本班男生五回头,尼姑也要用飘柔。本班男生六回头,超人变成原始猴。本班男生七回头,哈雷慧星撞地球。不久,此诗在本班甚为流行,男生们再也不敢回头看“美眉”了。

(三)

吾班有一古代汉奸“吴三桂”,此人贼搞笑。一次春游时,因脚底滑,“跳”入了水潭,费了好大劲终于上岸了,返校后,吴三桂为了挽回面子,便取出一张纸写了一张奖状,内容为:

奖状

“吴三桂同学在第100届校园跳水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特发此状表示鼓励,希望吴三桂同学今后可以加入国家队为国家争光。”

诗词吾爱 篇二

关键词:维吾尔;古代文学;泰杰里

维吾尔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她是维吾尔人民古代文化的核心与主干,是维吾尔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历程中所形成的社会,道德及哲学观念的形象反应,也是民族特色及审美观的真实记录。维吾尔古代文学史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精神财富。

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特别描述了维吾尔劳动人民的光辉形象,揭示了他们勤劳,坚韧,果敢,善良和光明磊落的性格。维吾尔劳动人民鲜明,真诚,忠厚,闪光的智慧和心灵维吾尔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忠实的体现和世代传承。这些古代文学作品,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如萨满教,佛教,摩尼教,n教,伊斯兰教等等;用突厥,回鹘,汉,波斯,阿拉伯等语言和文字进行了创作;采用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批评现实主义等文学手段;也有人道主义,启蒙主义和经典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文学系统仍然是其主题,翻译文学,模仿文学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创作途径,而且为东西方文化起了关键性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对下面的几个小题目来进行探讨:

一、维吾尔文学的划分

维吾尔文学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及当代文学。研究维吾尔文学历史的学者对当代维吾尔文学的分代法观点普遍一致,也就是说学者们普遍认为维吾尔当代文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但是学者们对近代维吾尔文学的开始和古代维吾尔文学的结束问题上的看法稍微不一样。有的学者认为古代文学的结束和近代文学的开始是以泰杰里的逝世为标准,有的学者则认为古代文学的结束和近代文学的开始是以辛亥革命为标准,也就是跟汉族近代文学同步。对于维吾尔古代文学的结束和维吾尔近代文学的开始学者们各有各的根据。以泰杰里为标准的学者们的依据是泰杰里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思想等方面跟维吾尔古代文学毫无区别,所以泰杰里是划分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的标准。以辛亥革命为标准的学者们的依据是维吾尔近代文学也受到了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在维吾尔近代文学的形成具有颇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近代文学的开始应该以辛亥革命为标准。如以辛亥革命开始算的话维吾尔古代文学从1911年到1949年划分为维吾尔近代文学。假如以泰杰里的逝世开始算的话1925年到1949年划分为维吾尔近代文学。

二、泰杰里及他的生平

泰杰里(1865―1925年),又译为泰杰勒,泰介里,泰兼里,坦兼理。以上的翻译基本上音译为基础的,看以上的音译不难看出不论从字面意思,还是音译的特点来看最接近原语维吾尔语的,合情合理的翻译为泰杰里,因为泰杰里更接近维吾尔语的Tejelli。

泰杰里的原名是胡赛因汗,泰杰里是他的别号(笔名),意为“耀眼的光芒”。因为他在诗作中经常使用这个别号,所以许多人只知“泰杰里”,对他的真名倒不甚明了。1850年泰杰里生于新疆叶城县宗朗乡阿伊巴克村的一位维吾尔民族医生家庭。泰杰里自幼随父母侨居麦加,到了入学年龄便在阿拉伯人的学校读书,以阿拉伯语完成了小学。泰杰里的父亲看到儿子求知欲很强,带他去印度德里达里吾鲁姆学院求学,后来又转而在伊朗的伊斯法罕・达里甫农学院攻读。以上所提到的学院均为19世纪东方伊斯兰文化圈中的学术文化所在地。泰杰里学好母语维吾尔语的同时便熟练地掌握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印地语,并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化学,历史,地理,语言等学科,成为学识丰富的闻名人。他对文学产生颇为浓厚的兴趣,深入学习了及东方古典文学,并且对东方文学的某些著名代表人物的创作进行了研究,为他日后的文学生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他跟随父母商务的需要去了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许多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印度,阿富汗,俄罗斯等并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语言和文学,不同风俗接触且有所收获。

三、泰杰里的文学创作及文学创作特点

泰杰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吾尔历史上的一位继往开来的诗人。他在继承维吾尔古典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吸取精华,发展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思想方面提倡进步的有民主倾向思想,在宗教方面泰杰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教事务,提出过一些宗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进步观点。

泰杰里一生著作颇丰内容涉及文学,医学,哲学宗教等,但是有些在当时反泰杰里的一小撮人渣的破坏活动中华为灭尽,不过许多作品在民间保存并传流下来。其中有诗“泰杰里心中的光芒”,“赢得比赛的诗”,“阿拉伯语诗集”,“对两大陆的贡献”,“松诗集成”,“英武业绩记略”,“爱的秘境”等诗集,还有汇集他在和田,皮山和叶城等地所写的诗篇,20世纪初在保加利亚利用维吾尔老文字出版了“泰杰里诗集”。

在泰杰里的许多著作中,“泰杰里心中的光芒”和“赢得比赛的诗”这两部诗集是较具代表性的两部。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敏锐的哲学思辨,严密的逻辑关系,语言的优美精妙,表达手段的多样性引起了中亚和东方各国文学家们的注意,有一部分诗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塔什干被刊布,被辑入东方文学精美作品大全“巴雅孜”。下面我们看看泰杰里格则勒(维吾尔诗歌中一个表达形式)的一部分:

要杀死你的剑像出生的月牙一样闪光,

你的末日到了,愿真主向你表示祝贺。

虔诚是你习性,为爱而饮是我的职业,

考赛尔属于你,艳红的美酒我要痛喝。

要开酒店你就开幸福的酒店,

还不知道虔诚把你引向善还是恶。

你脸上擦的胭脂是我眼里充的血,

你的睫毛像美人手上染的凤仙花颜色。

你这身装饰会给四周点燃熊熊烈烈,

玉一般身材的情人哟,祝贺你的衣着。

你是愉快的酒徒,我是受屈的情人,

我受折磨是应得,忠于你是我的快乐。

你的髦发和眼睛是情人们的灾难,

倘若是,我甘心情愿品尝这灾难的苦涩。

……

泰杰里的这首格则勒的内容基本上是爱情,诗人以爱情为中介,表述了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向往自由,向往解放,追求光芒,追求进步的思想,揭露了社会制度所带来的不公,推崇忠诚信义友谊博爱等高尚的情操,贬斥虚伪欺诈,寡廉少耻的丑恶行为。

参考文献:

[1]海热提江。乌斯曼: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12,12.

[2]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维吾尔文学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7.

[3]海热提江。乌斯曼:维吾尔古代文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6.

[4]阿布都许库尔。毛拉;,克里:中国近代文学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6.

诗词吾爱 篇三

岁在癸巳初夏,余赴京遇有“尹氏宗亲会”本家朋友谓余,尹姓原祖系“黄帝”,且有确切科学考证,令余大为震惊。是耶,非耶,反正中华民族皆为炎黄子孙!既如此,炎黄把我这个子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九五三年癸已冬)降生于洪泽湖畔。

余既得益于“炎黄”基因,生性好学,童稚敏感,少小求问。凡文字、美艺、诗歌等皆能诱发兴趣,继而读书偏文偏艺。或得唐诗、宋词之书如饥似渴,手钞心追,偶遇一本《芥子园画谱》亦反复临摹,惟恐失之。至于毛笔字当以颜、柳为本。亦常习于煤油灯下至闻鸡掩卷。这大概是我幼年、少年的唯一精神支柱吧。每每于此其乐无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全然不解“三年自然灾害”饥饿之苦焉!以为人来到世界上就应该忍饥挨饿,只要有书读就可以充饥了的。以至于后来读到孟子《告子下》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才恍然大悟:有苦难的童年,才能“曾益其所不能”以志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矣!

幸甚至哉,一九六八年暮雪,余中学在读尚未“成年”,因“能写会画”被应征入伍。犹如大革命时代“投笔从戎”状,置古城扬州一所部队医院。越后年,由士兵转而干部,时龄十七周岁。继而人军校学医学至本科毕业,一九八一年被调人江苏省军区机关工作至中校衔,不惑之龄请辞转至江苏省美协工作至今又二十年矣!

余虽“二十六载戎装生涯”,然画画初衷不改。是年婉言谢绝部队及地方从政官阶诱惑,决定“志于道”而“游于艺”,寻求自我艺术之归属,因自刻印文日:“解甲归艺”,又“学医从艺”等闲章以表心迹。大有陶渊明“归去来兮”之惬意矣!

与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性质迥然,我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却赢得画坛笔墨情。其时,余得白石高足王板哉先生传授,又与扬州画院诸家结良师益友,窥其笔墨之法,听其审美之道,渐入佳境;睹“八怪”之奥,溯宋元之本,获益匪浅矣。扬州十余年生活奠定了绘画基础。以至金陵,转益多师,大开眼界。每阅古今名作,驻足不移,心呼手应;每揽自然生态,注目投神,感悟师法。

余虽常年担任江苏省美协领导工作,责任重大,不敢懈怠,成绩优劣由人评说,但于艺术研究创作始终孜孜不倦。但有暇日,或得意于书房画室,或出入于山间水间。师先贤,师圣书,师自然。临池于万籁俱寂,沉醉于一案丹青。若情投意合,亦沾沾自喜。忽逢得意新作入展、获奖、发表、出版等,每有鞭策之痛痒耳。

衣带渐宽终不悔

吾国的绘画形成由上古的岩画、壁画、器物画、帛画、绢画等转而宣纸上形成的“中国画”,日臻成熟。尤其一张白色宣纸上渗入笔墨之浓淡对比,其韵味十足,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令人赏心悦目,神驰左右,不思寝食。因爱之深,故求学之艰矣。

余尝窥中国绘画之史,便生高山仰止之感。六朝尚文,绘画亦然。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三大家记录中国人物画先河。隋唐而下至南唐,画家渐众。吾赏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亦赏董源、巨然山水苍茫秀丽;习花鸟画家徐熙之“野逸”、黄荃之“富贵”。米芾、米友仁父子“米点山水”风格自标,张择端一幅《清明上河图》集人物、风情、盛世太平为大全,令人叹为观止。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家山水水墨气韵生动,出入古今。相对而言、山水画之高峰,吾更爱元四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和吴镇了。元人统治,遏制汉人。文人多居隐逸,故画风萧疏野逸,内含清高,颇具骨气。明清画家辈出,画派林立,不一一赘语。唯吾崇者四画僧中石涛、山人是也;扬州八怪金冬心、郑板桥是也。花鸟画大写意徐渭之奔放、恽南田之没骨法多具标榜。凡此等先贤笔墨皆为我之意与古会。而余因好竹,上下求索,梳理历代画竹高手如宋之文湖州、坡,元之顾安,明之王绂、夏昶,清之石涛、郑燮等,由赏析而临习而变法,逐成吾竹矣。

中国的绘画理论最早皆由画家心得而记述之。至今,我还没逃脱古人的指导。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谢赫的“六法”论以及《石涛画语录》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是为中国画论之瑰宝。吾四十余年创作磨砺,若有感言当为:其一,主张气韵生动。所谓气吞山河、气势磅礴、气势夺人为“气”者,所谓韵味十足,水墨淋漓、余音绕梁方为“韵”者,合能“气韵生动”也;其二,主张笔墨为上。笔力扛鼎,运行自如,亦如篆、草、隶、正,因势而得。水墨淋沥、浓淡枯湿、韵味全出。其三,主张造型传神。特别是花鸟画,藉物抽象,以形写神,以达主观与客观之统一,而主观美高于客观美哉。其四,主张构图奇特。所谓知白守黑,疏可走马、密不通风,其实还有可以声东击西、无中生有等等。凡此种种,皆为绘画技法也。然太古无法,法无定法,我法之前并无法,画到生时是熟时,是为变法也,此乃辩证法也!余知其理,亦循其法,亦辨其法,制余斯图矣。

形式美是中国画第一夺人眼球之动力所在。如前所述,气韵、笔墨、造型、构图都能得心应手,施展成就时,若再有提神之题,因画得诗,书法渗入,再钤以朱红印痕,实可谓锦上添花的。世人皆知,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同源。书法自商周至先秦以甲骨、金文、简牍和石鼓文等古籀为本。秦以后由小篆而变隶、章草、今草及行楷至今。余学书初四体皆从,后重行草,尤好石鼓文,曾临以数通不辍。印宗秦汉,参藉明清诸家,以切刀入,冲切并重,迄今千余方印石经手变朱白文。《尹石作品集下卷・书法篆刻》为画册姊妹篇同胞出世亦不亦乐乎!所云:意在书法、印章入画,乃余秉承宋后尤明清绘画之传统亦证明余乃“性情中人”耳!

到此已尽千里目,须知才上一层楼!技法美乃美之初步,意境美才是大美。欣赏一幅好画,能使人如临山水之境,聆听月光奏鸣曲,吟诵王维诗,或婉约或豪放,画外有画,使人想入非非。此番意境由客观转而主观之美才叫感情寄托呢!余生性多情,且多愁善感。好古典文学、诗词,师崇忆明珠先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此间一“偷”,一本《南京・我的港湾――尹石诗钞》也即问世。云此何意?实余欲使文学与书画印匹配,可相得益彰而更抒主观意象也!

至于中国画题材,余曾初学山水,后主花鸟。花鸟画中喜作墨竹、紫藤、鹰、鱼虫等。尤爱画竹,并为主工。先后编著出版《怎样画墨竹》普及、提高篇两种。文及史论、赏析、技法,图涉引证、解析、示范等。我之一贯理念,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才重要,怎么画固然重要,而主观情感是为最重要。故题材是余主观所欲藉物代言的情感寄托矣,一纸悬壁数日,视而入境,胸有成竹,方一气呵成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正是江南好风景”,却“丹青不知老将至”耶。弹指间,余已“六十而耳顺”之龄矣。叹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尚且无奈,余岂惜哉?花甲之龄,余有诗曰:

重逢癸巳一花甲,

镜中青丝变白发。

当时年少闯四海,

而今垂鬓涂暮鸦。

湖水江水真滋味,

广陵金陵堪为家。

往事历历成追忆,

向晚漫漫致远大。

本意由来尚高古,

无奈失却旧年华。

伤心父母千滴泪,

乐怀子孙万事达。

东庐听竹月弄影,

西楼弹琴日西斜。

再逢癸巳策龙杖,

石头城上戴红花。

――《重逢癸巳感赋》

当然,“再逢癸巳”期望值似乎高了些,浑然不知老之将至之态。但无论如何,艺术生命于余而言方为“人之初”耳。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耶!

传统笔墨依旧是余艺术创作的审美坐标。石道人云:“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余以为中国的绘画贵于笔墨之间也。余所作花卉、鸟禽、虫鱼及墨竹,皆以中锋、侧锋、偏锋为之,墨分五色,“画眉深浅入时无?”――“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橼饱墨,写我胸中之逸气耳!

传统文化依旧是余艺术创作的基本遵循。中国的古典文化营养取之不尽,饮之不竭,吾深爱之。仅文学之《诗经》、《楚辞》、《古风》、《唐诗》、《宋词》、《元曲》,又《古文观止》,六朝《文赋》、《昭明文选》、《诗醇》及明清名著足厚万古;更《四书》、《二十四史》浩繁星辰令人学然后知不足矣!每读古人经典,如饮醇香佳酿,心旷神怡,如醉如痴,便有创作激情,移植于书画之中也!我之向来观念:文学是一切艺术之分母,数学是一切理工之分母。分母越大,分子则品质越佳。故文以载道,文学艺术不可断裂方为国学之大矣!

传统哲学依旧是余艺术创作的核心所在。吾国自上古伏羲氏创八卦,至中古周文王增六十四卦,再至孔子添十翼,使易经铸鼎天下,解释宇宙。而道家老、庄之道无不源于此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大道无形,称器有名”的。而道家的哲学思想正为中国画的创作予以无限的思维空间。倡导“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正是一切有为的艺术家的必备理念和品质。吾以为道释于艺术创作亦即“悟性”也。所谓“茅塞顿开”,大约悟出些什么“道”了,所以孔子都“朝闻道,夕死可也”。可见悟性好才能“知道了”。我的理想是:艺术从老子青牛背出,艺术家依庄子作逍遥游:

欣赏了天南海北的山川名花,

依然爱金陵的一带江山如画!

这里有悲情的城垣垒筑着我的诗话。

走过了小小环球的海角天涯,

依然爱祖国的独立于世文化!

这里有洁白的宣纸灵动着我的书法。

拜访了卢浮宫内的《蒙娜丽莎》,

依然爱故宫的历代卷轴悬挂!

这里有民族的水墨厚重着我的国画。

溯望了千古关山的金戈铁马,

依然爱案头的方寸金石博大!

这里有人类的诚信收藏着我的印匣。

――《艺术的回归》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今花甲。虽诗、书、画、印诸艺有所成就,但终因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未获更大成就。看来也只能“但得夕阳无限好,何怅只是近黄昏”。屈子吟:

诗词吾爱 篇四

关键词: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第一人称代词;我;吾

笔者在执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课本中见到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大多是“吾”,一般不用“我”;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但用到“我”,还“我”“吾”同用,这是为什么?这个颇具挑战的问题顿时让课堂沸腾起来。而同文异构的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此篇时竟然将板书误写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屡次把课文题目读错,可见“我”“吾”之辨在《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的确不容忽视。

其实语文课本古诗文单元并未厚“吾”薄“我”,就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来说,古诗文单元“我”共出现46次,“吾”共出现47次,两字出现频率几乎等同,即便在选修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孟子解释“浩然之气”时也三次用到 “我”,一次用到“吾”,可见“我”“吾”均是古人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我”的读音注解为 “五可切”,“吾”的注解为“从口五声,五乎切”,可见这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相近,发音似乎也没有区别。

但是,人称代词具有单一性特征[1],在言简意赅、语义深远的古代汉语中同时出现两个极为相似的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那么“我”与“吾”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一、产生时代有早晚

“我”的字形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甲骨文

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    )的变形,即超级的戉(钺),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有的甲骨文写作      ,简化了齿形, 可见,“我”字在商朝已经出现。“我”是第一人称代词中出现最早的字,且在早期古文献中大量出现,如《尚书》中出现了188次,《左传》中170次,《老子》中19次。

“吾”的字形在现存甲骨文中不曾出现,金文中有记载,写作       或        。 “吾”在成书于西周初期的《诗经》中仅出现一次,如“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昆吾”是人名;在现存16000多字的《春秋》一书中, “吾”仅出现两次,如“邓侯吾离来朝” (《春秋·桓公七年》)“晋候夷吾卒”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也均为人名;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中不曾出现“吾”。但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左传》《论语》中已大量出现“吾”,所以“吾”字应出现在西周初期,但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能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自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几乎替代了所有第一人称代词,“吾”逐渐退出了文学舞台和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我”的产生时代要早于“吾”,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出现人称代词“我”不足为奇。

二、语法功能有区别

“我”和“吾”在古汉语中均能作“主语”和“定语”。如: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对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庄公十年》)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庄子·逍遥游》)

(4)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孟子·公孙丑上》)

(5)吾行却曲,无伤吾足。(《庄子·人间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7)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在上古汉语中“我”也能作宾语,如“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一》),两句中“我”均是宾格。但上古汉语中“吾”一般不作宾语,如《庄子·齐物论》里说“今者吾丧我”就不能说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2] “吾” 一旦作宾语,也只能用于宾语前置句中,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怀沙》),代词“吾”均宾语前置。所以在语法功能上,“吾”用法相对单一。

另外,古文中常出现“吾”和“我”对举的情况,“吾”作主语时,“我”往往作宾语或定语;“我”用于主语时,“吾”常常成为定语。如: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2)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庄子·外物》)

(3)我食吾言,背天地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4)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左传·桓公六年》)

因此“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是“我”作主语时, “吾”担当句子定语成分的对举情况。

三、单复数使用有变化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起初是第一人称复数名词。甲骨文     的本义是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后来引申为手持威猛战器的人,且成为集体名词。在古代王室两件大事之一就是戎战,(《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们把自己部族命名为“手持超级钺的人”,即“我”,早期的“我”全部用为第一人称复数名词,它满载集体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也具有杀伐气、硝烟味,如《尚书·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就写面对凶残的敌人时,“我军” 威武凌厉,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再如《左传·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我”是与敌人相对的“大我”,集体之我。这种用法,现在依然沿用,如成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敌众我寡”“还我河山”“你死我活”,再如词语“我军”“我党”“我国”等。后来因为“我”就是部族中的一员,手持武器的一个士兵,便将“我”再引申为个体之我,这从侧面反映了国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与“我”不同,“吾”的产生时代较晚,一经产生就单、复数同形。如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中“吾”均为第一人称单数,“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语·季氏》),“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都是第一人称复数。

当然在《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我”和“吾”均是第一人称单数形式。

四、使用习惯有不同

从甲骨文      的字形来看,这种武器杀伤力极强,“我”用于生命个体的自称时,它往往是强者的自谓,在表达习惯上具有高度自信,甚至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意味。如成语“唯我独尊”就形容极端狂妄自大者,“我行我素”则指自以为是,无视别人看法的行为,类似的还有“依然故我”“有我无人”等。孟子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一个“我”字让我们看到孟子对自我才能的高度自信。纵观《孟子》全书,他在自称时大多数情况下都只用“我”,这与他雄辩滔滔的大丈夫形象和气壮山河的浩然气势相吻合,也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主语用“我”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在习惯上还可以表示亲密关系。如“卿卿我我”用来形容夫妻或男女间相亲相爱,“怜我怜卿”谓彼此相爱怜;再如“我黼子佩”“鲍子知我”也指情深意切、关系亲密。《战国策·齐策一》中邹忌问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显然邹忌对妻子语气亲密,对妾却疏远冷漠,这大概也是“妻私臣”“妾畏臣”的原因吧。孟子在此处回答学生公孙丑的问题时连用两个“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由此我们也能看到他们师生之间融洽亲密的关系。

相对于“我”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意味,“吾”在习惯上只是平常用法,常用以表示礼貌、自谦,甚至表示失意时的哀叹、牢骚、反省等。如“吾子”连用,是对对方的尊称,又如“吾侪小人”是对我方的谦称。再如“吾日三省吾身”,两个“吾”字强调了自我反省的诚恳,表现了儒家严于律己的生存法则,唐代刘威《遣怀寄欧阳秀才》诗:“平生闲过日将日,欲老始知吾负吾。”表达了诗人辜负时光的深深自责。

综上所述,孟子在《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同时使用了“我”和“吾”,不足为奇,它既反映了古汉语语法功能,也符合汉语使用习惯。

参考文献:

[1] 朱庆之。上古汉语“吾”“予/余”等第一人称代词在口语中消失的时代[J].中国语文,2012 (3):7.

最新范文

舂联(精选4篇)02-23

责令改正通知书(优秀6篇)02-23

英语采访稿对话式范文结尾(必备(8篇)02-23

科学家事迹最新10篇02-23

团队口号(精彩10篇)02-23

优化投资环境优秀8篇02-23

春节经典对联(精彩8篇)02-23

温暖的村庄最新7篇02-23

360度自我评估【最新6篇】02-23

元宵节的对联【7篇】02-23

149 32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