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优秀8篇】

2024-01-23 16:19:00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了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篇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研活动 有效性 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48-02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教研室功能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教研室建设得不到重视;教研活动缺少计划性,缺少谋划,见子打子,盲目低效;教研活动开展不正常,或只停留在安排教学工作等常规事务上。上述弊端,极大地削弱了教研室功能的发挥。如何增强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有有效性?笔者结合本学院应用写作教研室的实践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试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举措,以改变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效率低下的现状。

一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

教研室是教学管理最基层的单位,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最终都要通过教研室才能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前提是搞好常规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应用写作教研室十分重视做好规范管理的基础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教研室“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按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步骤,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建立和完善本室教学管理、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的基本制度,使本室教研工作、教师的教学行为、科研行为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最终达到提高本室教研工作的效能,提高学科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 以实训教改、课程建设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室按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它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还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术研究等的重要平台。为了增强教研活动的效能,我们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实训教改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务求使教研工作收到实效。

在学院应用写作实训教改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为确保实训教改顺利推进,我们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开展专题性的教研活动。围绕实训教改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引导教师进行探索,寻找化解突破难点的办法。公开课,特别是专题研究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选择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举行公开课或研究课开展专题研讨,有利于活跃教研气氛,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规律,向教研活动的深度进军。针对应用写作教学存在重视格式训练,忽略思维训练的弊端,我们举行了“应用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专题研究课,探讨在知识讲授、例文导读、技能实训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如何增强学生写作的问题意识、对象意识,增强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这些专题研究课对突破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难点,将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推向纵深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 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开展教研活动

在应用写作实训教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为了确保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评估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作为依据,致力于将应用写作课程打造成为院级的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时间紧迫、技术陌生、工作量大等困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网站两个网站。2009年应用写作课程进入院级精品课程的冲刺阶段,我们对前期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自我测评,拟写修订了一万多字的精品课程评估申报材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近十万字的实训题库、考试题库,进一步充实了精品课程网站。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了专家评审组的充分肯定,最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建成了应用写作院级精品课程。

四 围绕实训教程编写开展教研活动

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三者密切相关。随着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的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必然要求加强实训教材的建设,突破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而实训教材建设的加强,又将极大地促进实训教改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们紧紧把握实训教程编写这一契机,借风扬帆,适时启动了校本教材《经济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的编写工作,以此推进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教程编写组拟订了《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编写方案》,精心谋划,周密组织,认真实施。实训教程的编写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编写体例打破了传统教材编写的老套,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为中心,以技能为本位,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要素,因此,教程编写的过程,实质就是转变教学理念、锻炼教学团队、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

五 围绕教改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

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从一开始就注意总体的谋划,按“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注意将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训教改课题研究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切实推进实训教改,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凭借学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的良机,成功申报了院级基金课题“高职院校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研究”。教研室的每个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成为课题组的成员。实训教改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如期结题通过评审。此课题与学院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对实训教学的内涵特征、教改的系统观、总体思路、模式构建、类型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材建设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改实践,有力地推进了实训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使我院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推进。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范文 篇二

因此,EFP多机位摄影作业应用在精品课程的录制,是最适合不过的一种安排。我们知道有部分学校基于人力不足,而采用所谓“微格教室”的多机位录像系统,它是用自动摄像头自动追踪拍摄。做法虽然很先进,但却不能达到由人工拍摄般的灵活性,因此,拍摄出来的节目质量将大打折扣,如果只是针对一位老坐在主播台,或许用这种拍摄方式还可以应付,但对于比较活泼的课程内容,这种采自动追踪拍摄的方式将面临重大的考验。

我们反观目前大部分的电视台演播室内,录制的节目还是采用人工拍摄,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工拍摄的可靠性高。对于精品课程的录制要具有可看性,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引起学习的兴趣,才是制作精品课程的目的。对于多机位精品课程录制的实务上,我简单介绍两种拍摄作业方式,让大家更清楚了解到多机位拍摄的应用。在拍摄前要先确认拍摄的课程内容,依据需要设置机位数,机位位置的安排是相当重要的,机位安排是否妥当这关系到拍摄的精确度与效果。

一般教室拍摄为例:

一号机主掌拍摄老特写及半身景(主要追踪拍摄老讲解)

二号机主掌拍摄讲台全景及黑板全景(拍摄老移位及黑板说明)

三号机主掌拍摄学生席(拍摄学生互动反应)

特殊教室为例:

一号机主掌拍摄特写老示范动作(拍摄老示范时动作)

二号机主掌拍摄讲台全景及特写老讲解(拍摄老讲解说明)

精品课程 篇三

关键词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Quality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LIU Jianshu

(Jiangs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The quality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builds up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uality courses,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s and enhanc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video prod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summarizes the fine course with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Key wordsquality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quality courses

随着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在高校开展建设,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建立“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建立主要是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课件,按照授课进度录成精品课程,供学生课后点播学习,建立完成知识传承或进行校际课程交流。“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的建立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设实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主要是将教师课堂教学授课、师生在课堂教学进行的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的板书等进行多种信息化模式的整合录制,通过系统生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生成上传,形成可以供学生课后点播学习系统,系统生成的高质量视频素材文件又可以通过非线编平台进行后期编辑,提高精品课程资源使用的灵活性。

1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1)录制方式灵活。我们在进行精品课程录播时根据教学情况,我们录播过程中录播系统能够提供多路信号进行视频处理,这些信号甚至三路或多路并行。根据教学需要和便于课后点播学习,我们将一路计算机信号以及多路模拟音频信号输入接口,使得它能够在同一个屏幕上同时展现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和投影的计算机信号,可以真实反映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貌。

(2)操作简易,节省录制成本提高制作效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录,使整个录制全部操作过程中我们只需要一个人进行后台操作就行,这样大大的降低录制的人力成本。精品课程录播系统还有一个很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直接生成教学录像并压缩上网,无需后期编辑制作,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

(3)录制内容多样化、有效体现教学的生动形象性。由于能够把课堂教师视频和音频信息、学生课堂互动环节音视频信息和课堂教学老师板书导入的VGA信息,有效整合到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体现课程教学课件的的生动形象性,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录像技术质量提高。现代的精品课程录播系统都具有将所有输入的图像经过数字化处理。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图像之间可以进行实时无缝切换。并且采取硬件采集、编码方式,令画面质量明显提高。这样明显提高录播质量。

2 传统课程录播存在的问题

我们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一般采用常用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多台摄像机放在不同的机位上同时拍摄,通过切换台实现课堂现场的切换,最后合成课堂教学录像;第二种方式就是多台摄像机在课堂的不同位置分别进行拍摄,再通过后期剪辑加工合成课堂教学录像。我们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制作过程中都会存在几方面的不足:

(1)对制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我们在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制作过程中,我们会把摄像机、录像机、调音台、切换台及非线性编辑机等大量设备带入课堂。需要众多专业人员操控各种专业设备。而且还需这些操作人员要懂得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因而实施起来难度大,制作成本相应较高。

(2)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制作中,大量的制作人员进入教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学习,破坏了完整的教学活动,同时也会对制作出来的教学视频资源的质量有所影响。

3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基本特征

(1)摄像机自动切换定位功能。我们在录制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需要多机位进行录播课堂教学时,精品课程录播系统采用红外线或超声波等定位传感器技术进行跟踪定位。根据教师在讲台、黑板和教室范围内的走动位置,各摄像机自动切换、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的摄像机自动切换定位功能保证录播视频能准确快速的捕获老师教学画面。

(2)自动生成视频文件功能。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可以实现把多路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切换合并后的一个信号源,在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的自动采集编码软件生成视频文件。我们可以根据课件资源存放的不同地方和不同受众的需求,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的自动生成视频文件功能,将视频文件生成mpeg、rm等文件格式,也可以生成流媒体文件格式。

(3)教师自动跟踪功能。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的活动范围很广,很难集中在某一点,我们根据老师在讲台、黑板及教室内走动,并且要保持在录制是教师在画面中心位置。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教师自动跟踪功能来实现。

(4)多路视频、音频流自动合并采集功能。在进行精品课程录播时,往往需要多路机位录制。这样就出现多路视频、音频流。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我们通过多路视频、音频流自动合并采集功能,实现根据教学内容自动在教师本人及板书视频和课件PPT文档等信号之间进行自动切换,合并采集为同一视频流。

(5)远程调整摄像机状态功能。在录制课堂教学时对于摄像机的各项参数,如角度、焦距、曝光度等参数,是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远程调整摄像机状态功能来实现。我们在录播过程中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管理软件的方式进行不断调整。

(6)视频文件自动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备份功能。随着高校网络平台不断地建设完善。学校要求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要实现快速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这样就要要求精品课程录播系统要实现自动将录播系统中的视频文件及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使用,保证网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要要求能提供完整的自动网络备份很重要。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根据这个要求制定了视频文件自动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备份功能。

随着数字视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为了提高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工作效率,其关键在于根据工作实际,设计出适合本学院的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使其真正为学校精品课建设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篇四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2006年教育部下发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以此来带动高职院校的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托和保证,《电路分析基础》作为通信、电子信息和自动化等技术领域的主要理论基础和主干课程之一,很多院校已将其列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以及我系由中职逐步向高职转型的需要,结合我院实际,《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今年9月被立项为我院第二批院级精品课程,先后有8名任课教师投入了课程建设。通过这项工作, 进一步促进了我们高职教学理念的转变, 深化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1.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素质培养、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主线,突出重点,把立足点放到工程技术应用性上;做到既为学生后续课程服务,又能直接服务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调研,我们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强化学生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高职高专特色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岗位群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1 构建课程新体系

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为更好地处理好课程学科的“系统性”与“服务性”的关系,我们在本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学科单一性,而将相关的学科知识内容和技能与电路分析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很好地给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针对过去课程体系前后课程间的理论脱节现象,在电路分析教学中,我们有意识的通过一些章节将后续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提前介绍,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及前后课程的联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例如通过“耦合谐振电路”等章节,加强与后续课程《电子测量仪器》及工程实际的衔接与联系等。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电路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之灵活地运用到后续课程中,使其对课程体系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拓宽视野。

2.2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同时又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结合学院特色,近年来我们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改进。根据教学大纲,删减陈旧、繁琐、实用性不强的内容,精选出必需、适度、够用的内容。精讲 “直流电路的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及“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等章节,同时适当介绍扩大知识面的内容和学科前沿发展的趋势,并融入一些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的实例。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要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理论教学中,灵活采用问题引导与任务驱动、启发与互动、激励与鼓励、分组讨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多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机结合,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推广应用、总结思考”等主要环节进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根据知识验证、知识综合、创新设计为原则设计实验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通过示教与实验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动手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采用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将现代教学手段的形象性、趣味性和高效性融入到课堂教学;同时,可展示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学生思维,延伸课堂。另外应用与教材配套的Multisim10.0软件对电路中的基本原理进行仿真,有助于学生理解电路中的各种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训练,最后直接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训。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师生互动效果好。

2.4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优化考核方式,建立以衡量综合素质为依据的评分标准。理论课实施教考分离,严密组织,从严把关;实验课采用 “操作+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综合评定成绩。考核内容从以理论为主转向考核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仪器的使用和对单元电路的分析测试等综合技能。重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就业适应能力。

2.5 加强实验实训力度

当代社会对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这也正是高职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电路实验是电路分析基础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应把技能性、实验性的章节放到实验实训上,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可通过现场参观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例如,学了“三相电路”,可以去参观实际的配电线路。与此同时,加强实验课的比重,更新实验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实训要求,合理安排实验实训时间。平时开放实验室,提供良好的课外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和实训,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电路知识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知识,也为后续课程在提高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奠定 良好的基础。

2.6 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学队伍。我院担任该课程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是很合理,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对新教师实行导师制。新教师进入课程组后,由课程组安排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的老教师作为其导师,指导其经历全部的教学过程。新教师至少经过一学期的助课、一学期的备课,才能够进入讲课阶段,直至成为一名合格的主讲教师。

(2)加强教学环节,站好神圣讲台。为了使青年教师站好讲台,课程组严格把好主讲关,凡是第一次上台担任主讲的青年教师都必须试讲合格方能上讲台;同时积极协助院(系)搞好教学观摩和座谈、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

(3)注重科学研究,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在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课程组引导青年教师参加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项目,带领他们更好地钻研教学新技术、新手段;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实践开阔视野,以便更好地把握课程知识。

(4)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实践,以最快的方式获取企业新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并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积极参加行业企业各类认证考试,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

3.课程建设效果

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解决了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实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能实现2人一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全面改革后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提高内涵建设的同时,我们牢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坚持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在地方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学生对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在“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有3名学生获一等奖,1名学生获二等奖。

4.结束语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历时已近四年,但精品课程建设和改革涉及面广,且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好,在与工程实际联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各位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将密切关注本课程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加强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广泛采纳先进的教学理念、手段和方法,积极开展校本教材和习题库建设,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相信我们的努力会带来新一轮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周茜,徐亚宁,《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4).

[2] 王应生,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建设的总结[J].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7,17(3).

精品课程汇报 篇五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部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

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

为改变目前精品课程建设评估验收以纸质材料记录作为课程过程建设唯一观测评估点依据的现状,应积极构建以纸质记录和网站记录相结合、体现“动态性”的评价指《书包范文·www.shubaoc.com》标体系,驱动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

精品课程 篇六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部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精品课程汇报 篇七

关键词:高职;高职教育;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44-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过程中,课程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项工程的奠基性工作就是精品课程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必须有反映自己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职课程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也应体现这个特点。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应当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融入了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要素的实践课程。这样,精品课程才会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当中比较主要的问题包括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缺乏较为完整统一的认识等,为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规范化、优质化,本文将谈谈笔者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认识,以期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高职院校应建设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这就要求理性的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具体来讲,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合理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要使精品课程建设能够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使整体教学水平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得到提高。

2.教学内容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使教学内容与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建设和体系结构建设的主线,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与学科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同时,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考虑自身的系统性,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时不刻意追求完整性,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要使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有序可循。对于教学内容中的知识选择和组合,要以课程目标为根据,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教学内容预计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结果应明确。由于高职教育具有的“实用性”特征,实践性教学内容在高职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中同样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建立,需要处理好实践教学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关系,要坚持两者并重的原则,不能因为过度强调实践教学环节而忽视基本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重要环节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当以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群体为目标,在这个教学群体的建设中,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建设展开,要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以期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授课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证之一,高职院校要为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环境,保护他们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比如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有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因为良好的知识讲授效果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在教学方法上,要用高职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改革,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灵活的实施教学,如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增加训练强度等。在教学手段上,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比如为了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目的,可以进行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建设,网上资源包括教师的课件、教案、授课录像,还有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设计,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实现精品课程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初衷,这样的精品课程才是成功的、具有生命力的。

5.教材、教学文件建设。作为教学成果的固化,教材在教学中地位重要,同时,教材建设也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应当紧紧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高职特色,由学科带头人和该课程主讲教师进行编写。教材内容应符合该学科的体系要求和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减少理论讲述,内容的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材的形式应根据该课程的特色,借鉴部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教材,以期达到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同时要有较为完备、质量高的教学文件。教学文件指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实验(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听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学生实验(实训)日志、学生实验(实训)报告、毕业设计等。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与评估工作由教务处负责,教学实验中心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保障。学校应当按期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定期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可以采取课程申报人负责制。申报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等工作。申报人应根据精品课程实施计划认真组织相关工作,组织相关教师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严格进行自查,以规范精品课程建设的进行,自查工作可以在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精品课程建设领导部门汇报,以期更好地建设精品课程。

三、建立有效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机制

高职院校要真正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因为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深入发展的精品课程建设,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应当建立建设精品课程的有效保障,包括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建设过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比如,高职院校应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科学、合理地遴选课程,通过课程建设,将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以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再如,因为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师的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高职院校要从政策上向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倾斜,在课程建设经费、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比如制定关于教师的职称晋升、教学成果的地位、教师的待遇等方面的积极政策,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正确、有效的进行。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发展现状

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对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解读,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于课程建设有了清晰的认识:

(1)校企合作突出。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中,二级指标建设方式中,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开发、使用、推广课程;二级指标教学队伍中,要求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并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2)强调创新。在建设目标设定、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教学与评价方法设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等方面强调要有所创新。在课程拓展资源方面,要求原创性资源比较高。(3)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应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团队教师应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主持(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4)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5)课程拓展资源要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2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发不深入,不充实,不善于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案例的丰富性还不够,横向资源学习欠缺。(2)课程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落实。教学中难以100%还原实际工作情境。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显得分量不足,学生在校外实训中主要是观摩,也难以直接参与进去。(3)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单调,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解、提供项目、学生画图、批改作业,形式也很单一。项目资源的采集,学生难以参与进去,主要还是教师提供。(4)课程的考核方法比较单一,重形式、轻技能,缺乏实质,和“设计员”职业资格考试能够吻合,但就课程目标来说还是有些脱节。

3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3.1课程设置

(1)教学理念要先进。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相关文件中,体现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受益非线,同时也应该与兄弟院校多交流探讨学习,要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开发课程。(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3.2课程资源建设要丰富

课程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应该有条理、完整、丰富,同时也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到位: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联合企业,引入企业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资源,教学过程引入现场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2)引入公司全套、完整的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开发,完善工程案例的任务书、投标书、虚拟演示动画、方案图、施工图、施工过程照片或视频、竣工实景照片等,作为学生研究学习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3)引入互联网上的设计项目源,作为学生的课堂或者课外有兴趣自己参与的项目制作。(4)有效运作课程论坛,以及通过qq群,加强师生互动。论坛设置有作业区、共享区、精彩转贴、交流区等,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3.3明确教学目标,打破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高技能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精心筛选,突出“理论必需、够用即可,强化实践应用和操作熟练”的教学思想,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够用为度。根据内容选择要做到基础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为一体。课程结构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打破传统课程的知识结构,尝试将原有课程内容整合为建筑装饰设计入门、家居空间室内设计、办公空间室内外设计、餐饮空间室内外设计、商业空间室内外设计等内容,这样以典型空间为载体的整合,使得学生对知识更易于把握和接受。

3.4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

(1)将现有的工作室充分发挥出其特有实际性的作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结合课程辅助开展项目教学,另一方面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融课程、工作室、生产实践为一体,实行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真正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2)课程内容职业化。以职业岗位职业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建设。职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课程就教授什么。(3)课程实施项目化。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来源要鲜活,以威客等网上的项目源,或身边就近的项目源为训练内容,课程围绕项目进行。(4)课程建设开放化。让市场的手伸进校园,审定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大纲,审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标准及方法,有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专业管理委员会形成“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

3.5要将素质教育容融入教学,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一个人综合的能力和素质当中,最重要的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绝大多数公司招聘人才时更看重专业以外的职业素质。除了人文素质、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程外,在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中也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要能承受在成为真正设计师之前的磨砺或在其他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解决,更好地适应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

[2]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12.

最新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优秀5篇)01-23

博士教育论文范例7篇01-23

正能量励志语录精彩4篇01-23

荷兰语缩写表【通用3篇】01-23

户外拓展项目方案【优秀10篇】01-23

朋友闺蜜之间的说说文案经典5篇01-23

毕业晚会策划书(优秀6篇)01-23

自述文(精选5篇)01-23

本人由于个人原因辞职信(优秀8篇)01-23

文言文经典名句【8篇】01-23

149 30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