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 生物学科课程范例【精选3篇】

2024-01-17 16:59:17

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维持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精心整编的生物学科课程范例【精选3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生物学专业课程 篇一

[关键词]发展式理念;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反思

在生物工程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以往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弊端。由于受到具体的办学条件影响,资金不足,设施奇缺,致使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设置也因陋就简,教学实施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并沿袭着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形成了旷日持久的、循环往复的“固教固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左右下,学生基本上丧失了专业志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头脑变成简单的装载工具,毫无探索求新意识;专业素养的塑造受到阻碍,导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低下。种种迹象表明,闭塞、沉闷的环境;乏味、空洞的说教;简单、武断的传授,这些积习足以湮灭我们既定的素质教育的初衷。本质上,这种教学理念和模式,搁置了对工程专业课教育内涵的挖掘,不能站在“学生主体”的角度来塑造专业人才。此机制下培养的人才缺乏“专业活力”和“专业能力”,难以适应现代生物医药发展的客观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往往暴露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赫尔巴特“三个中心”的教学思想[1]。但实际上,赫尔巴特还主张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念积极活动的过程。他把教学活动分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个主要阶段,称之为“四步教学法”。其中,“系统”阶段,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联合因素,从而形成一个广泛的系统。“方法”阶段,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的练习,把系统化的观念与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以检验是否正确理解了所学知识。与之媲美的“从做中学”教学理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来的[2,3]。杜威则认为,“生长”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这里的“生长”是有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毫无限制任其发展。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而获取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依据思维发展的阶段,杜威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之为“五步教学法”。分别为,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借鉴于杜威的经验哲学,当下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应重拾经验法,精创“经验”的教学情境,注重实践教学中“经验”的动态性和发展性,重现实践教学的“经验”光芒,促进真正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3]。这种观点与卢梭活动教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有契合。卢梭教育思想表现在原则上学以致用;实施上行以求知;方法上启发诱导[4]。基于此,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必须着手改变以往陈旧落伍生物教学方式,树立“发展式”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学生主体观念,在多元化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当增加生产实践比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已检验教学实效,从而培养出专业修养和专业技能兼备的专业人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教改革步伐也不断加快。改革有助于促进教育新时态的萌发,首当其冲的是教育教学理念。对比一时间国内外涌现的各种理念,比如“民主式”“人人可成才式”“教即导式”“自主、探究、合作式”“开放式”“双赢式”及“多元评价式”等等,我们认为“发展式”教学理念以其开放包容的人性化内涵和目标导向性主旨更加趋于科学性,适用于普通高校的治学理念。科学家劳厄说:“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5]也就是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过程。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6]。利用“发展式”理念构建的意识开放性课堂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条出路。发展式理论最早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是其独树一帜的“临床法”。该方法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由最初的口头交流阶段发展到口头交流为主、实物操作为辅阶段,再到实物操作为主、口头交流为辅阶段。受其启发,“发展式”教学理念首先讲求把教学目标由“关注教学任务”转向“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专业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与活动受到教育和启迪。当然,并不提倡否定理论教育的直接性和权威性,在没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盲目上马令学生眼花缭乱的“活动”。其次,强调教师因人施教,点面结合。在学习理论内化于心之后,就可以适时发起“活动”倡议和组织“活动”实施,利用验证科学理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上,“发展式”教学理念跨越了“以人为本”和“以用为本”两个阶段,有利于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机构建

生物工程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架构的搭建,共同诠释生物工程专业的素质教育内涵。在精准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在开展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中有充实的理论基础和浓厚兴趣,课堂上应当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建立思考和发挥创意。在教学实习及生产实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前景和价值,明确学习目标[7]。教师基于“发展式”教学理念,创建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学术或技术活动式”,探索与创新,交流与驱动,总结与反思,以活动促进智力与专业思想的成熟。实践环节,综合实验课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达成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精选实验内容,减少简单重复性实验内容,只保留少部分基础操作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同时,跟踪学科发展,把具有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8]。其次,尽量维持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完成一项实验或实践任务,以策划、实施和结果的过程化场景(画面)充实学生的专业活动空间,强化专业思维。为验证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需求,我们联系当地生物技术企业,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根据人才类型与层次的培养目标,建立“应用技术型”和“技术研究型”两个目标体系。学生依据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客观上,学生自动划归为科研发展型(Science,S类)、应用技能型(Technology,T类)以及少数的ST综合型等三类。针对这三类同学,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各有侧重。在教学环节设计、课堂内容选择、教育活动策划等环节筹备多种预选方案。第一,抓好生物工程的教材建设。根据生物工程专业课特点,教材应当精心挑选,尽量选用具备代表性的规划教材。教材也可以为不同类别的学生量身定做。第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建立联动的考评机制,督促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外网络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准备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课前准备工作属于软环境创建范畴,包括教案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师自我心理准备等等。第三,整合专业教育资源,打造有建树的专业性课堂。依靠学校不断完善的教育辅助设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增加专业课的信息保有量,展示现代教育的先进性。相应地,制作《XXX教程多媒体课件》和生产技术、工艺、设计等专业视频等等,形成独具特色的电子教案,采用声形并茂的真实影像、图片以及动画(Flash)等多种形式,产生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针对专业理论问题,可以引用具体实例,组织学生参与课上交流和讨论;针对某一技术环节,组织学生分组参加设计技术路线,提出构想和理论依据。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建立信息多、内容新的教学辅导网站,让学生登录浏览,拓宽学科视野,发表学习体会及建议。第四,目标考核必须密切联系生产或科研实际。比如组建学生(S类)课题小组,确立一个简单的生物制剂产品研究“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出简单易行的技术路线;并阐述国内外的研发情况、生产工艺、产品形式、产品质量标准等;以项目可行性报告形式和“答辩”形式进行考核验收。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进行产品诸事项论证等主体性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文献检索、信息处理、知识消化、报告撰写及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此外,可以鼓励学生自选课题、自拟方案,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设计思路,在开放实验室从事生物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尝试。

四实际效果评估与评价

作为省规划课题《基于“发展式”理念的生物制品专业课创新性教学研究GBC1212060》的主要研究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我们计划实施基于“发展式”理念的生物工程专业课教学模式。以S类学生培养为例,首先向本专业学生(二年级和三年级)展示本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由学生自行决定参与试验。大体的过程是:自愿申请———初审———复审———通过,第一轮招收10人作为S类学生试验组,应用“活动交流”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研究;实验教学采取研讨性教学;定期开展ppt形式学术交流;教学方法———启发式、开放式等方式。每5名学生配备一名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导师,S类学生可以提前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部分教研经费用于实验班教学改革,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设计、遴选、策划、实施、反馈、监督等程序执行,针对试验效果进行评估和评价。通过尝试性训练,充分发掘了S类学生的优势及发展潜力,学生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同时发现,新的专业教学方法能够在专业修养和专业能力方面做到精准高效,使参与的学生身心同时得到均衡发展,符合教育理念和宗旨。类似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当前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研究成果,向国内高校推广,使更多的师生从中受益。

生物学专业课程 篇二

关键词: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61-03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其内容涉及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及实验手段。《基因工程》课程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和技术性强,同时基因工程发展十分迅速,相关知识也日新月异[1]。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综合发展的多科性省部共建大学,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开设了生物专业,我校必须要对生物教学进行改革才能保持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主导地位。近几年我院对生物类专业进行了改革,在《基因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论文、课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但效果还是不太理想。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基因工程》教学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甚理想,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数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出现此状况的原因是因为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枯燥、内容复杂、内容更新快等特点,而造成的学生对专业课程没有兴趣,从而不能切实掌握和理解生物工程的相关专业课程。要改变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和实际应用情况,必须实行实践教学。《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基因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该课程实行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只有实行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对《基因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更加深入的了解。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而且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并且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

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本科教育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形式。理论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其中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而实践教学则指对学生进行职业、专业技能的训练,除少数在课堂上进行外,主要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2]。本科的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在社会上工作的技能,由于之前的学校教育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才导致了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低的现状,为了扭转现状,我们应当重视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条件欠缺。由于《基因工程》内容更新快,需要仪器、设备的支撑,而目前我校的设备规格型号落伍、设备老化、类型单一,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较少,学校的实践基地形同虚设,学生实习的质量无法保证。实践教学在《基因工程》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学校应该补足或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以保证学生进行正常的校内实践学习。实验、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硬件设施建设[3]。各大高校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实践指导教师在学历上的要求普遍偏低,同时,实践指导教师的待遇也不如理论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师进修学习也是以理论教学的教师为主,有些院校甚至没有实践指导教师[4]。此外,课程设置也不合理,缺乏教学质量监控。

校外实践教学条件也有不足之处,学校应联系与基因工程专业相关的公司、工厂等,和他们签订实习协议,让学生能及时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师素质要求

1.《基因工程》课程知识的更新。《基因工程》是一门更新很快的学科,在新技术、新观念、新成果的更新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校须订阅生物工程专业的权威学术期刊,并要求任课教师掌握课程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课件,从而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上的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成果。

2.《基因工程》课程课件制作。《基因工程》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好的专业素质,应改革教学内容,避免与相关课程的重复。如:基因操作的主要技术这部分内容,核酸的凝胶电泳在生物化学中有详细介绍;细菌转化实验在微生物中讲授过;核酸分子杂交在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课程中做过实验;基因的表达调控在分子遗传学中讲授过[5]。对于相关课程提及的实验或基础知识,任课教师应采取回顾或者提问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专业技能尤为重要,所以让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是重中之重。学校应当增加学生外出实习、参观相关工厂或公司生产线、实验等机会,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让学生们亲眼所见、亲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创新。这样就形成了基础知识和课内实验支持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引发学习基础知识的动力,二者相互促进。

三、教学实验改革

《基因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的课程,实验是课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实验的设计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因此实验教学应当强调在教室的引导下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独立操作空间和独立设计实验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干涉学生的实验安排和操作程序,仅以指导老师的身份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现场巡回指导,并回答学生的疑问,为学生示范相关实验仪器和软件的使用,提供公用试剂,对学生的每一步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把关[6]。根据学生实验结束后反馈的信息和实验报告的内容,及时调整指导方法。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仅仅以卷面成绩来定学生的课程成绩,这就造成了学生仅仅学习书面知识,不愿意动手操作的现状,长期下去学生动手能力就差,毕业后不具备足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由于本科生教育阶段,首先是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所以基础知识教育不能松懈。由于《基因工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建议实验、实践也应该纳入考核项目之中。大学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思维也尤为重要,应当在学期中间增加课程报告、课堂讨论等,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三者考核方式共同实施,不仅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完善

有一批专业的教师队伍还不够,还应该有一个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教学实施单位,负责管理实验、实习的安排与管理。管理机构的目标和责任必须明确,严格规范和要求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功能,给实践教学的质量提供保障。校外实践应和单位签订协议,必须严格按照培养计划安排实践、实习,实践和实习结束后企业应当给予学生正式的评价,以便教师有计划地制定学习方向;学生应该严格按照单位规定的实习规则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单位和学校才能达到各自的期望值,企业和学校也能长期建立合作的关系。

六、结论

总之,通过《基因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仅为方向性的引导,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感兴趣之处,及时提高和完善自己,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但要想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任重而道远,仍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帮助,才能将目前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更加完善,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丽华,赵燕,张学文。独立学院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6):27-28.

[2]赖华清。对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3):38-43.

[3]陈小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86-89.

[4]王庭俊。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52-55.

[5]范桂枝,李晓灿,詹亚光。“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6):55-56.

[6]孟春晓,高政权。高校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现状[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1,(5):162-164.

生物学专业课程 篇三

关键字: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发酵食品工艺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20-02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是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发酵工程学科最具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学府之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院历来重视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发酵食品工艺学》是生物工程学院针对具有一定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理论知识的本科生开设的综合性特色课程。该课程以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该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该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专业课程往往讲授的是具体的产品生产原理、工艺及该行业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热点等,这与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意愿”上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这些知识应该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学习内容,而认识不到基础理论课是为将来专业课学习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多数毕业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这说明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要性上认识不足,也是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不浓的重要原因。

2.课堂教学与“重能力培养”目标不协调。目前该课程纯理论讲授比重较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知识仅停留在肤浅认识和反复的强化记忆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无法较好地理解,对于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创新发展尤为不利,这违背了工科背景和高校教学改革“重能力培养”的目标。

此外,由于此课程学时较少(32学时),限制了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由于实验器材和课时的限制,《发酵食品工艺学》未安排实验操作课程,所有内容只能“纸上谈兵”,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课程内容相对滞后。《发酵食品工艺学》涉及知识面广、相关理论发展迅速,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而《发酵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内容目前无法及时补充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注重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本课程改革定位在将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活动。为此提出以下几点举措:

1.突破以理论课为主的培养模式,改为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视实验教学作为实施专业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2.更新观念,引导和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以自我讲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3.大胆尝试“开放性教材”,以《发酵食品工艺学》为主,以本校数据库为平台,及时更新和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三、课程内容改革

1.新课程内容的编写。引进和借鉴西方国家最新的相关教材,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从而将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学科的发展相结合。突破原有的或按结构或按功能编排的旧框架,按照国家和地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兴趣重新组织授课内容,使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通过多阅读文献,扩大知识面,尽量把所讲的理论知识与应用例子联系起来,把应用实例贯穿到讲述的各章节中。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与方法的顺序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从现象入手,正确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

2.实验内容的安排。《发酵食品工艺学》是以讲授发酵食品生产原理和工艺为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最大问题是无实验课程的安排,使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不但降低了教学质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共分15章,包括二十多种发酵产品,实验内容应选取在生产原理和工艺上具有代表性、产品产量和影响大、学生兴趣浓厚的为佳,如啤酒、黄酒、酱油、醋和乳制品等;同时应考虑本课程实验内容是否与其他相关课程实验内容重复。为了克服大学低年级实验课程中重视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现状,我们重新构建了基础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针对本学科的内容特点,基础性实验主要安排酱油和酸乳工艺实验;开放性实验允许学生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自选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选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发酵相关理论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实验结束时进行总结,延伸实验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体现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把小组合作学习和互动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1],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具体有以下一些探索方案:

1.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主动“设疑”。针对部分学生对专业课兴趣不高,上课是为了“凑学分”这种现象。教师除了要对所讲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和相关背景胸有成竹之外,还要对学生上课的目的和课堂上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所了解。即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成功的上好一堂课)”。目前我校大二、大三学生年龄普遍在20~22岁之间,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的“疑问”多。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宜将数个知识点包装成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的系列“疑问点”――即设疑,随着讲课内容的推进逐一解开。该方法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点在于“疑问”难度要适中、时机要恰到好处[2];此外,疑问点须是学生的关切点。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贯穿于《发酵食品工艺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此模式中教师用问题来启发小组的合作和讨论,注重在课堂上小组间的合作与互助,通过与人合作及交流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小组讨论,本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以及求实的精神进行实践操作。讨论部分主要是锻炼学生充分将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培养如何分析和设计实验。如果实验失败,可以学生自己先反省,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主持在全班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吸取教训、积累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在实验课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3.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发酵食品工艺学》中包括20多种发酵食品的发酵原理和生产工艺,有些产品的生产原理和工艺较为类似,如黄酒、白酒和酱油等,为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兴趣,提出几个观点或要求,学生以小组(3~4人)的形式选择其感兴趣的内容(最好是学生家乡或熟悉的产品),在课下充分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对该产品的历史、生产原理和工艺进行讲解(15分钟左右)。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该产品的历史、生产原理和工艺,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的去掌握知识;师生互换教学角色,以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4.阶梯式实验教学。构建阶梯式实验教学,具体分为基础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具体内容见课程改革第2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阶梯式实验教学训练,最终目标要使学生养成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5.改进和完善课程网站。课程网站可以将优秀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文献库等教学资料传到网上,并且做到及时更新网络内容、扩大课程信息量,发挥课程网站的辐射作用。增添新的栏目和内容,如网上提交作业和批改系统等。答疑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操作,促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和互动。网络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在于既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的高信息含量,内容不断更新,又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工科学院的教学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和创新型人才,逐步构建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发酵食品工艺学》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自我讲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通过上述改革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夏小乐,周哲敏,张玲,等。《微生物遗传育种学》互动式实践教学探索[J].成才之路,2011,(36):69-71.

最新范文

兔年新春吉祥简短祝福语(优秀4篇)01-17

育儿文章(优秀3篇)01-17

端午节问候语【经典3篇】01-17

小区停车场管理方案【优秀7篇】01-17

物理实验教学最新9篇01-17

蒙娜丽莎的微笑(优秀3篇)01-17

营销策略范例9篇01-17

德育教育实践精选8篇01-17

幼儿园家园共育【通用9篇】01-17

世上无难事精选6篇01-17

149 29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