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最新8篇)

2024-01-04 17:57:16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带来了胡同文化(最新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胡同文化 篇一

【关键词】二胡表演艺术;演奏类型对比;意境表现及展望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99-01

近年来,国内许多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在二胡作品的创作中展现了很强的个人特色,在国际上获得了较高的赞誉,因此二胡的演奏也开始受到了广泛关注。关于二胡的演奏类型的划分,至今在学术届没有准确的定义,笔者通过自己浅陋的音乐知识,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为二胡学术研究提供些许参考,为弘扬传统艺术文化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二胡表演艺术概述

(一)二胡发展浅谈。二胡始于唐朝,发源于古代我国北部的少数民族,原名叫“奚琴”,宋代称之为“嵇琴”,元朝它又名“胡琴”,明朝延用“胡琴”的名称并广泛流传开来,民间艺人主要用它作为伴奏演奏乐器,直至近代才更名为“二胡”。在上千年的传承进程中,二胡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二胡的形态也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类别,从最初街头卖艺到现代演奏名家的特色创作,二胡器乐独有的魅力不断被发掘,其特有的音色因制作材料及演奏方式不同也稍有不同,是极其复杂又独具特色的一种乐器。

(二)当代二胡的影响力。如今二胡这种乐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比较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当中,刘天华、宋飞等都是二胡界学习的榜样人物,也有不少新生力量大胆进行创作,或通过改编将名曲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人们通过融入现代思想将二胡发挥到极致,丰富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新生力量的作品质量较从前有了显著提高,他们的作品也成为了当代二胡独具特色的标志,为二胡发展提供了新的参照。

二、演奏类型之间对比

(一)演奏类型大体分类。随着社会飞快的发展进步,二胡演奏类型也呈现出了多样化,从演奏者自身性格表达的不同形式上讲,演奏具有表象类型的区别;从演奏者人文素质上的不同呈现,演奏又具有气质类型区别;从演奏者感性的抒发角度上看,演奏还具有情感类型特点;从演奏者理性程度的差别上区分,演奏又可以理解为年龄类型;从肢体表现力方面说,演奏也能以形态类型划分……不同的因素决定着演奏类型的分类,因此二胡演奏具有千变万化的类型。

(二)举例分析对比。以演奏者性格因素形成的表象类型为例,我们来分析不同性格在演奏上会有什么区别。有些演奏者比较真我,即用自身的性格本色来演奏曲目,主要靠自己的真实理解去展现艺术。潇洒的性格特点大多不拘小节,在演奏当中通常表现得很随意,其演奏时对专业要求可能较为松散;性格要强的演奏者在乐曲的把握上,就显得更主动,希望能更有冲击力更直接地弹奏出来……这些演奏区别直接影响着听者的感受,鲜明的性格特征在乐曲作品中很好地传递给听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通过作者不同的特质展现不同的音乐类型,这是二胡音乐创作的巨大乐趣之一,也是二胡这种乐器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三、二胡意境表现及展望

(一)二胡的意境表现方式。二胡的演奏当中通常希望传达出一种意境,它主要的表现方式是以音符的构造及模仿等为主,通过对情境的设想展开表现,这种表现力是较为抽象的,通过音乐情感之间的共鸣,达到直面内心的震撼效果。意境的表达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它结合人文及审美程度不同,通过演奏者不同的表现力,使听者接收到不同的信息。意是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境是听者需要感受的,想达到意境合一是非常难的,正所谓知音难觅,作者的表达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作者深厚音乐素养的体现。

(二)关于二胡未来发展的展望。二胡这种乐器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艺术文化的代表,在世界的艺术殿堂中,二胡也占有一席之地。二胡从古时的难登大雅之堂,到如今已经受到世界的认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胡文化更有写实的表现力。二胡能够完成国外乐器的作品,反之国外乐器想要弹奏二胡作品相对较难,这就是二胡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笔者希望此文在二胡教育培训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对二胡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二胡艺术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二胡的演奏是多样性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特质,结合多元化的大环境,利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大胆地对二胡演奏进行创作,不局限于发挥它的伴奏作用,在丰富的表现形式上,融入作者的文化底蕴,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将现代气息体现在作品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二胡所展现出来的国际化姿态,会随着更多的创新尝试而愈加强大。

参考文献:

胡同文化句子赏析 精选20句 篇二

1. 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2. 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括出自己的价值。

3.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常。

4. 结构思路:文章分三个部分,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写作特色: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极具表现力。词句:

5. 汪曾祺曾在《胡同文化》有如下概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可以说胡同文化也是良莠不齐,应该有弘扬,也应该有抛弃。

6. 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7. 母亲“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何要选这则材料?

8.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9. 《受戒》是最有趣的一篇中篇,简练的文字和诙谐的语言,让你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10.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11. 胡同文化,作者汪曾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12. 他曾经写过>,是摄影艺术集>的序,写于1993年3月15日。他对于胡同文化在某种程度是赞同的,然而随着胡同文化的没落,他无奈又惋惜,同时也欢迎新文化对其的有利方面的冲击。带有老北京文化的胡同文化在变迁,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悠闲封闭,重礼知足,忍耐的精神也随之隐然而去。他忍而告别了旧日胡同,开始迎接了新生活。

13. 黄油饼是甜的,混着的眼泪是咸的,就像人生,交杂着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

14.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_(“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古文功底啊!汪曾祺的文字随意又不失美感。)————————自己在整理课文查资料时发现你这个问题了。诶虽说是4年前的事情,可以前那位回答的仁兄也实在太过于偏题了ORZ。

15. 《胡同文化》,《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受戒》。

16. 主旨:这个自己总结吧,我说不准确。写作背景:上世纪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没落,作者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序。

17.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18. 他的躯体是老了,不再有多大用处了,但他身体内有某种东西却是全然年轻的。

19.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

20. 慢点走,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写写字,人生少忧虑,生活才好玩。

胡同文化句子赏析 精选34句 篇三

1.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2. 虾米皮熬白菜,嘿!

3.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4. 汪曾祺<胡同文化>,体裁是序文

5. 胡同文化,作者:汪曾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下面是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欢迎阅读!

6. 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7. 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8. 人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

9. 不知道你是哪一年的课本。

10. 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

11. 请说说选文第一段加点的“顽固”一词的作用。

12. 作者简介:

13. 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我的孤独认识你的孤独。

14.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15. 选文第二段中对“风”“阳光”“鸽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6. 答:时代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在京派和海派文学争论中产生的一部具有京味十足的散文。写作背景:汪曾祺为摄影集胡同之末写的序言。

17. 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有人说着自己像故事。

18. 说起胡同文化,并没有很严肃地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出。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胡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许多人也许会感觉到,文化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文化也可以这样探究。

19. 人生如梦,我投入了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20.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21. 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22. 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故事。

23. 处走走,你会热爱这个世界。

24. 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

25.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26. 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27. 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

28.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29. 胡同文化亦称市井文化。

30.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片文章,体裁为散文。

31. 在黑白里温柔的爱彩色,在色彩里朝圣黑白。

32. 世间万物,宣传太过,即使真的了不起,也很难使人满足。

33. 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来的依旧重来,在沧桑的枝叶间,择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

34. 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胡同文化 篇四

论文关键词:曲阜,胡同巷名,语言理据性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地名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它是借助于语言中的一个词或几个词组成的来表示一个地理部位。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连接产生的整体,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但是从语言的内部看,尽管可以用任何语言形式表达任何客体,但是为了语言体系能更好的发挥社会功能,给事物取名称时往往有一定的理据,具有语言的理据性。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地名的名称的使用总是具有一定的原因和理据,过名字的字面意思可以寻找其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胡同巷名是地名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名称背后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时体现了其文化历史背景。曲阜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厚。在这里诞生的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胡同巷名的命名中很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形成了曲阜的特色的语言文化。

本人收集了曲阜市区的100个胡同名称(其中有一条胡同因城市改造已被拆除,现实存99条)和10个巷子名称,希望通过对其名称的分析语言理据性,揭示其命名的理据性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地名的名称一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专名和通名。

通名指表示该地名所指事物类别的字眼,具有相同的意义。在这里研究的通名主要是“胡同”和“巷”。专名指专指特称,每个胡同都有自己的特称。本文重点研究的是胡同巷名的专名的理据特征。

理据性指语言符号和所指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性。根据命名的来源不同,把所搜集的110个名称进行分类,简表如下:

来源

古书经典

标志

盛产物

趣闻

掌故

姓氏

国名

方位

地理

特征

吉祥词

其他

个数

29

38

18

7

2

10

2

2

2

所占比 例(﹪)

26.36

34.55

16.36

6.36

1.81

9.09

1.81

胡同文化 篇五

1987年12月,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紫禁城是中国5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见证。但是,说到北京这座城市,什么是它最好的历史见证?无疑是北京的胡同。

胡同是北京城的脉络、交通往来的衢道,更是老百姓生活的依托和文化的体现。胡同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承载着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同时它又像一座座博物馆,记录着北京城发展的历史变迁。

胡同是在蒙古人建元大都时出现的街名,专指小巷。元大都确定了北京城南北7.8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是城市的脊柱,其他的街巷分别在它的两侧,形成了平行与垂直的关系,使北京街巷如同一个棋盘。当时的文献记载,北京有29条胡同,因为那时有明确规定,宽6步的叫胡同,宽12步的叫小街,宽24步的称为大街。

后经明清两代的不断发展,胡同已经遍布北京城,正像有句北京老话说的那样,“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据清代《京师坊巷志稿》一书统计,当时北京城有胡同2000多条。20世纪40年代,《北京地名志》记载,北京胡同已达3200条。1986年,《北京街巷名称录汇编》显示,北京胡同的总数已经超过6100条。

北京胡同虽然多如“牛毛”,但是每条胡同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长短宽窄也有不同。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全长3公里,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仅长15.2米,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最窄处只有0.44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弯胡同拐了19个弯等。

胡同文化 篇六

【关键词】南柴胡;质量;综述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 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与“南柴胡”。功能为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肋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一直以来,北柴胡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大量鉴别、理化、提取工艺、有效成分及药理方面的文献研究,南柴胡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但是,南柴胡也是中药材商品柴胡的基原之一,同时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南柴胡相关文献的综述,进行对南柴胡的质量评价研究。

南柴胡含有皂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类成分,其中皂苷类成分为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解热、镇痛、镇静、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其药效与所含的黄酮类成分及多糖类成分相关。

1 鉴别

何斜[1]对银柴胡、北柴胡与南柴胡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特征进行了比较,认为3种药材药品名称相似,来源和性状特征相同,临床上容易混淆,应用时应注意鉴别。

谢东浩[2]将春柴胡与南、北柴胡进行了薄层色谱的比较,认为春柴胡作为药典柴胡的替代品是可行的。

2 指纹图谱

刘和平[3]对南柴胡药材皂苷高效薄层色谱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60高效预制薄层板,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30:40:15:3)为展开剂展开,2%对二甲氨基苯甲醛-10%硫酸乙醇液显色后获得薄层荧光色谱指纹图谱,经指纹图谱系统解决方案软件(ChromafingerTM)生成共有模式,以建立的北柴胡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为参考系,考察了不同品种柴胡药材指纹图谱特征性和异同,为不同品种柴胡的鉴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灵敏、可靠、简便、有效的选择。

周勇[4]等对南柴胡的HPLC-ELSD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南柴胡药材和市售柴胡饮片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而北柴胡药材的化学成分则相对稳定, 且南柴胡药材与北柴胡药材化学成分差别明显, 提示南柴胡药材作为柴胡应用要谨慎。另外与柴胡药材相比, 柴胡饮片的指纹图谱也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保留时间在3040分钟之间和45分钟之后色谱峰变化尤为明显, 提示在炮制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化学成分的变化。最终本文确定了柴胡中12个主要皂苷类成分的色谱指纹峰, 并建议柴胡皂苷a、c和d 为其基本特征峰, 这对于柴胡的品种鉴定和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3 含量测定

韩强[5]对四种柴胡地上部分的黄酮成分进行比较,方法为聚酰胺薄层分析与总黄酮含量测定。聚酰胺薄层分析的条件为正丁醇-醋酸-水(6:1:3)为展开剂展开,喷以1%三铝化氯乙醇溶液,于紫外灯(365nm)下观察。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为紫外分光光度计法。薄层分析结果表明,北柴胡与银州柴胡相似,而与南柴胡、秦岭柴胡差异较大。四者均含芦丁。南柴胡、北柴胡、银州柴胡含异鼠李素;秦岭柴胡含槲皮素。可以作为值化分类依据。总黄酮测定结果表明南柴胡总黄酮含量最高。

张宏娜等[6]用HPLC-ELSD法同时测定柴胡中柴胡皂苷a、c、d和f的含量,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柱(250 mm X 4.6 mm, 5?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 min :30:70, 40 min: 50:50, 50 min: 50:50), 流速1.00 mL・ min-1, Alltech ELSD-2000ES 检测器,漂移管温度:108℃,气体:空气,流速3.0L・ min-1,柱温:室温。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品种柴胡及同品种不同产地柴胡的皂苷含量差异较大,但是所有药材中均以柴胡皂苷a含量最高,柴胡皂苷d次之;柴胡皂苷c和f含量较低;另外南柴胡与北柴胡相比皂苷含量相对较低。

王斌等[7]对不同产地南柴胡糖类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蒽酮-硫酸比色法比较了7个不同产地的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中还原糖、多糖和总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同种柴胡由于受不同产地或不同的生长环境的影响,其糖类物质含量差别较大,河北产地的柴胡糖类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黑龙江明水野生柴胡。采用上述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可靠,为建立柴胡的多指标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 何斜。 银柴胡、北柴胡、南柴胡的鉴别[J]. 海峡药学,2006,18(5):108-109。

[2] 谢东浩,等。春柴胡与药典柴胡薄层色谱的比较[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334-1335。

[3] 刘和平,等。柴胡属药材皂苷高效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J]. 中国新药与药理临床,2008,19(1):38-42。

[4] Y. Zhou et al. Chromatography fingerprint analysis of Bupleuri Radix by HPLC-ELSD[J].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2013(22):40-46.

[5] 韩强,等。四种柴胡地上部分黄酮成分比较[J]. 西北药学杂志,1996,11(4):154-155。

胡同文化 篇七

相对于西方,北京的筑城理念更富哲思,道路的规划也更完整精细。胡同,作为北京特殊的道路形态,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格外引人关注,且被寄寓了特殊的情感。

说胡同,要从井田制开始。《孟子・滕文公》说: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大意说,一平方里的土地是一井,井是正方形的,一井有九百亩,分为九份,每一份是一百亩,中间一份是公田,其余八份是私田。每户农民拥有一百亩私田,他们需要首先耕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土地。《诗经》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便是那个时代经济制度在诗歌中的反映。如果在九百亩的土地上划出九等份,那么,表现在汉字上,必然是“井”字的形状。这样的土地制度被表述为井田制,也就可以理解。

与井田制对应的是用于居住的“里”。里,也是正方形,也是九百亩,也规划为九等份,八份是居民住地,一分是公共用地,是祭祖、酬神和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里,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是城市。根据《考工记》记载,周天子居住的王城,也应是正方形的,中间是宫城,周围是百姓居住的里。王城每面开辟3座城门,共有12座城门。城门之下是道路。南北之间的3条道路,称经;东西之间的3条道路,称纬。但是,城门之间的距离太大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在城门之间,城门与城垣之间、城垣内侧,构筑6条与干道相平行的道路。这样,无论是南北,还是东西,王城里面便各有9条干道,时称九经九纬。这些道路,在西周的时候称涂,后世称街。

皇宫以外,是百姓居住的里。里的四周筑有高墙,四面设门,门临大道。在里的中心地带设置社坛,即里“社”。社的四周营建住宅。里中道路,在古籍中表述为巷。巷之外,还有支巷,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曲。这种在里中辟巷,住宅构于巷侧的格局,被后世保留下来,成为很有情趣的生活空间,而且转化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唐代白居易赴长安,借寓永崇里的华阳观。他在诗中描述那里的环境是:“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残夏的风雨把槐花催落,车马无踪,没有车轮碾压诗人的梦境,盈巷的槐花美丽极了。巷,这种氤氲幽静情致的道路形式,元以后,在北京以胡同的姿态出现。

胡同是蒙古语在汉语中的借词,原指水井。胡同一词虽然产生于元代,但是,当时以其为词尾的道路并不很多,根据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在大都,只有29条胡同,它们的名称是什么,由于《析津志》是一部残书,也就不得而知。而同样是元人的李好古写过一出《张生煮海》的杂剧,讲述一个叫张羽的年轻人在大都邂逅东海龙王女儿琼莲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条胡同至今还在,位于西四路口,应是北京的胡同之根。

与大都相比,明代的北京,出现了大量胡同,围绕干道整齐排列。为了日照和抵御隆冬时节凛冽的北风,胡同大多采取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胡同只占次要位置。嘉靖年间,一个叫张爵的人把北京的道路名称搜集起来,以《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书名出版。根据张爵的统计,在他的时代,北京共有1170条街巷,其中有459条胡同,约占总数的40,几乎是大都胡同的16倍。从此,胡同成规模、成建制地进入北京百姓的生活,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而到了清末,根据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当时的北京总计有2211条街巷,其中1121条是胡同,约占总数的50。

1949年前后,北京城内的街巷数量达到高峰,其时有3216条街巷,胡同有1039条,约占总数的32。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总计有2352条街巷,其中有1204条胡同,约占总数的51。街巷的数量减少了,但是胡同的数量却增加了。原因是,北京市政府在1965年整顿地名时,把许多标志性的地名规范化,在词尾缀以胡同二字,比如净土寺改为净土胡同等等。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危房改造与城市建设,截至2003年,据我的统计,北京的旧城区拆除了891条街巷,其中冠以胡同之称的有362条。

犹如其他城市,在北京,对道路的称呼也是有原则的。熊梦祥在《析津志》中指出:“在大都,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可惜对胡同没有记载。196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光熙门一带进行钻探,发现那里街巷的宽度约在9.24米,相当于元人的6步。有一种意见认为,这就是胡同的宽度。但是否属实,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无论怎样,胡同狭窄于街,则是毫无疑义的。这个原则被后世继承下来。比如,鲜鱼口地区的道路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巷、胡同、街、大街。其中,巷的宽度一般在3米以下,长度在200至300米左右,比如得丰东巷、得丰西巷。胡同的宽度在3至5米之间,长度在300至500米左右,比如晓顺胡同。街的宽度在6米以上,长度在500米左右,比如西兴隆街、打磨厂街。大街的宽度在20米以上,长度在1600米左右,比如前门大街。它们的功能各有区分,晓顺胡同为居民提供了安静的居住环境,西兴隆街、打磨厂街两侧多商店,前门大街既是北京的南北干道,又是北京重要的商业区。

胡同文化 篇八

高和――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北京爷们儿,凭着对老北京文化的痴迷,风雨无阻地走街串巷,用相机记录着胡同儿里的文化。这种奉献精神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使他获得了很多奖项,开始被人们所熟悉。

高和是从1985年开始胡同儿摄影的,当时他只是觉得周围的环境变化太快,如果不以某种形式记录下什么,子孙后代们就无从了解他们生长起来的地方了。高和出生于西单的一个胡同儿里,结婚后搬近了东四十二条胡同儿,几十年的人生都在胡同儿里度过。二十多年的摄影,他更换了许多的相机,觉得这个相机拍摄的照片不够清晰,于是又换下一个,至今他用过的相机都已经排成了一排如文物般陈列在家里的一个玻璃书柜里。在早期还没有数码相机的时候,买胶卷和洗相片的花费就已经上万了。在那个年代,“万元”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是笔不小的花费。他的夫人是街道主任,由于工作的性质和环境,使得夫人对胡同儿也有一种特殊的痴迷,在她退休后的日子里陪着高和一起走街串巷。正是有了夫人的支持,高和才能如此畅快地投入到他的摄影事业中。

在这位老人的眼里,他的摄影作品,讲述更多的是一段情怀,一个故事,一种对老北京胡同儿文化的品读。他介绍说,北京胡同儿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在北京,胡同儿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元代开始大兴土木,大部分的胡同儿都是在元朝建起来的,然后到明、清两朝开始扩建。据《明成祖实录》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上书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人承大统。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这不正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吗?他当然照准了去做。于是在永乐元年正月辛卯日(公元1403年2月4日)将北平改称为北京。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北京”这个名称,那么公元1403年2月4日就成了“北京”名称的诞生日。可见“北京”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到今年,已叫了588年,但却比“胡同儿”这个名称晚出现了100多年。

高和还介绍说,北京有3多3少,桥多水少,庙多和尚少,平房多楼房少。当时没有楼,最早以天安门为中心,开始兴建都城,最终形成以天安门为中心天圆地方的格局。以桥命名的胡同儿很多,由于地理地貌的变迁河流干涸了就只剩下桥而没水了,有的桥也拆了就剩下胡同儿了,就拿“天桥”这地区来说,以前有河流经过所以叫天桥,现在河没了,就只能根据这个地名遥想当年了。

高和眼中的“胡同儿建筑”

他在走街串巷的时候,听到很多年岁比他还要大的“北京爷”们讲述了很多胡同儿里的“讲究”。他很自豪地说:“北京确实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我曾经穿胡同儿的时候,很多胡同儿里的大爷能说出特别多有意思的事情。以前的故事,建筑的来源,从门楼的外表就能看出里面住的是什么人,文化程度,有多大的官。”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文化,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会放映到一个地方的建筑中。作为几代的都城,北京有它特有的骄傲,也有很多讲究,偶尔在出租车上遇到的司机都有可能几代之前是皇亲国戚。只要是皇亲国戚、官员、文人墨客聚首的地方就有尊卑礼仪排序。高和讲解道:北京的“官员”多“名仕”多,从而官邸多,而这也使得当地的建筑会成阶梯状――按官员的级别大小,按当地的财富、学识、名望排列建筑的高低,级别低的名望低的就不能“越礼”。同时不同人家的棱棱角角也都会有着细致的“讲究”。

高和眼中的“门墩”

门墩是在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门前,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乌兽花饰,又叫抱鼓石。抱鼓石也有方、圆两种造型。门礅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高和谈到门墩时,乐呵呵地讲到,有的王府将门墩做成狮子,以示身份的高贵,而寻常百姓家门前的门墩,则较为朴实,但有的雕工细腻,清晰地呈现出了老北京人民的智慧。高和所拍摄的门墩,几乎包含了北京的绝大部分胡同儿。

高和眼中的“门联”

据传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代之初,元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频写了这样一副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北京人,一贯是把门和脸放在一起等同看待的。将门联作为自己家的名片,让人一眼看到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这也是门联的一个特点,一种功能。比如卖酒的:杜康造酒,太白遗风;洗澡的:金鸡未唱汤先热,玉板轻敲客远来;剃头的: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高和所拍摄的这副门联已经残破不堪了,随着岁月风霜的剥蚀,门联上的字迹都已模糊不清,但是依稀还是能从辨别出来“贵寿无极,喜庆大来”这几个充满寓意的大字。高和解释到,近年来胡同儿和四合院大批量的拆迁,这样有百年历史的门联已经是越发难以见到了,“贵寿无极”看得出题联者对主人家的经济及状态的描写,而“喜庆大来”则是一种对主人美好生活的祝愿。

高和眼中的“老字号儿”

北京的老字号儿,很多都在胡同里,要统计齐已很不容易。这副摄于前门地区的老字号儿,就像一个现在店面的招牌一样,简洁的说明了这家店铺的经营范围。同时高和还强调说,现在很多胡同儿都成为了“遗失的美好”。有的在拆掉的基础上,又为了吸引游客的而新建了很多胡同儿,但已经完全没有原来的胡同儿特色,游客们是看得很新鲜,殊不知,那也只是高仿的赝品。现在的烟袋斜街,基本保持着原滋原味的胡同儿文化。一些因为年久失修的房子,重修后也依然修旧如旧。他认为,既然社会在发展,城市化进程是历史的必然性,那么就尽量避免文化的遗失,也期待新建的胡同儿能够修旧如旧,完整地还原历史的原貌。

高和眼中的“门簪”

每个四合院的宅门上框都有两枚或四枚柱凸出,形状为圆形或六方形偏多,它们叫做门簪。小户人家的门簪多为两枚,而大宅门的门簪多为四枚。门簪实际上是大木钉的钉帽,本身是扁平长方形的,是固定门扇用的。古时没有合页,固定门扇的方法是将大门钉穿透上门框和两头有圆孔称作连楹的横木,再用销将其紧紧别住,使二者连成一体,再将门扇上的轴插入连楹两端的圆孔中,门扇上端便被固定住了。门扇下端固定在门枕石上。门簪上面雕刻有福寿、吉祥、平安或一门五福、出入平安等吉词颂语。

高和眼中的“砖雕”

最新范文

大学物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探析(精01-04

离骚翻译【优秀5篇】01-04

人有悲欢离合(最新3篇)01-04

我的价值观(通用3篇)01-04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提案(优秀2篇)01-04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推荐【优秀4篇】01-04

生日快乐祝福语(优秀7篇)01-04

日语写作范文(推荐优秀5篇01-04

律师简介范文(推荐(优秀5篇)01-04

如何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最新7篇)01-04

149 28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