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大帝本纪 李毅大帝范文【最新8篇】

2023-12-12 18:59:29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李毅大帝范文【最新8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李毅大帝本纪的相关知识。

李毅大帝 篇一

每逢欧洲杯、世界杯这样的足球大年,广东地区的足球之风便星火燎原,甚至大有在民间蔓延之势,每逢比赛日,各路真伪球迷聊到当夜的比赛,都会问一句——今晚看好谁?会不会出大球?所以在广东,人生难得几回搏就变成了人生难得几回“博”。

广东比邻港澳,而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不仅合法,更成为市民怡情必不可少的配餐。甚至这两个地区报纸的体育版,大多数比赛日前的足球资讯,完全是盘路分析式的大杂烩。

我供职的报社,前几年便曾派记者赴澳门公司和香港赛马会采访,希望得到内地居民,当然主要是广东居民在那里开户的大致数字。结果可想而知,人家拒绝透露这方面哪怕十分笼统的信息。不过,越是对方欲盖弥彰,越能说明广东客在其中的分量。如果你香港自由行,有机会进入分布香港各地的香港赛马会的营业网点,你就会看到,里面内地客、广东人到底有多少。

与警方打击的地下不同,港澳两地的正规公司,采取的是预存资金的方式,所以不会像庄家开的地下盘那样“透支”。所以,很多往来港澳方面的广东居民,有空的时候,除了偷带个“爱疯”,买几罐奶粉,也会光顾下站,或者预存点钱,或者买一注。

虽然港澳方面一直没有内地客人、广东居民的金额,但是据广东体彩中心的人士透露,全年,保守的话,至少会有几十亿流入港澳合法的站,而这一部分资金,与于地下庄家那里的额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内地的足彩,与港澳的玩法相比,吸引力之低可见一斑。

深足的大帝李毅,在2010年世界杯时,以比分预测命中率之高享誉广东地区。虽然他当年预测的比分不会像章鱼保罗那样成功率几乎百分之百,但是保守讲,百分之八十是有的,所以广东的球迷,或者叫彩迷,称李毅为“李鱼”大帝。

今年的欧洲杯,李毅兴致高昂地重操旧业,在我所在的报纸上屡屡命中“波胆”。但是在小组赛最后一轮之前,大帝突然只预测胜负了,而对于自己擅长并赖以成名的比分预测,绝口不提。

后来有人分析,是公司让李毅封口,而深圳彩民也变成了“波胆从此没得博”了。

李毅大帝 篇二

这里几乎每天都有近万条帖子诞生,最高的回帖记录达到1400多万……

这里是冷暖中国的体温计,是流行语言的加工厂,更是读懂中国的活化石。

“丝”热的幕后推手

“没钱、没背景、没未来;爱DOTA、爱帝吧、爱搬砖;‘高帅富’面前,他们只有跪的命;鼓足勇气跟‘女神’搭讪,只换来一句‘呵呵’;他们都爱李毅大帝,他们是――丝”。

一夜间,“丝”一词便在网络上泛滥成灾,不管是严肃如全国两会,或是轻松如德国爆笑短剧,都逃不出“丝”们的戏谑和恶搞。更甚的,是人人争当“丝”以自嘲。

“丝”火了,与之相关的百度贴吧也被媒体揪了出来,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丝”源自“雷霆三巨头吧” (“李毅吧”的一个分流区)的吧友对“李毅吧”吧友的蔑称。但让这个词与“穷矮挫”产生直接关联并红遍网络的,却是“李毅吧”中一名叫“NC儿童乐趣多”的网友。他以“丝”为第一人称叙说了自己追求女神的心酸历程,很快获得众多吧友的共鸣。“丝党”也随即成立。

实际上,除了“丝”外,在网络上被广泛应用的词语如“亮了”、“围观”、“黑木耳”等,都出自这个“百度卢浮宫”,“李毅吧”俨然成了流行词汇的加工厂。始建于2004年的“李毅吧”,最初只有一些喜欢球员李毅的球迷驻守,吧内成员自称“毅丝”或“14”。2005年5月25日,李毅因赛后一句“我的护球像亨利”而名声大噪,许多网民纷纷涌入“李毅吧”调侃他,李毅因此获得“大帝”称号。随后,李毅又在公共场合中频频爆出犀利话语,如“天亮了!”、“迟尚斌恶有恶报!”、“球迷骂我是因为我有威胁,谁让我踢得好呢!”等,给“毅丝”们提供了大量的谈资。在李毅的引领下,这群网友把调侃之能事发挥到一个新高度。

自成一套的话语体系

实际上,“李毅吧”词语创造力之强大,与聚集于此的愤青(男性居多)不无关系。他们当中不乏文笔佳、观点新者,常常撰文讽刺社会上各种有争议的人和事,芙蓉姐姐、李宇春、“奥运女孩”林妙可和“快男”武艺都是他们揶揄的对象,比如“1米4的武艺站在那里,满眼都是自己1米8的样子”等等。正是从这些笔触辛辣的文章中,大量具有恶搞意味的新词陆续亮相,如“李菊福”、“翔”、“来信砍”、“滚粗”、“黑木耳”、“么么哒”、“男默女泪”……这些词汇构成了“李毅吧”特有的语言体系。

大部分新词都有着好玩的来历。比如 “李菊福”,这个词的意思是“道理证据使人信服”,来自网友“董子旭阳”《董子语录》中的一句话――“实在是不能不让人信服!”。这句话在“李毅吧”里广为流传,后来又因为大家觉得网友“大仙鹤”在与人辩论时总是理据充足,遂赠与评价“有理有据,让人信服”。经过多番传播,这句话渐渐被用来指代那些精辟的论辩,久而久之就简化成了“理据服”,最后进化成“李菊福”这样一个类似人名、便于记忆的新版本。

“翔”,“屎”的代称,其来历也充满了喜剧色彩。一名叫“军神李翔”的网友曾在贴吧里舌战群雄三天三夜,最后丢下一句,“我他妈就是一坨屎”,于是,“翔”就成了“屎”的代名词。原本这种说法只在“三巨头吧”和其兄弟贴吧流传,后来一段时间,“三巨头吧”与“李毅吧”关系紧张,其成员对“毅丝”都抱有敌意。他们把优越感极强的“毅丝”视为“贵族”,每当有“毅丝”来访,他们都会附和,“贵族老爷来了,吃了这碗热翔吧!”或“来人,给贵族老爷上翔!”

在媒体工作的吧友“落笔难生花”认为,“李毅吧”的文化关键在于一个“讽”字,既有讽刺社会,也有嘲讽自我。“‘讽’源于吧友们对某些人或现象的不满,他们以夸张的手法进行文字创作,挖掘那些可恶、可鄙、可笑的话题点。”他说,正是这种恶搞的贴吧氛围,为新词的发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精神土壤。

“内涵”贴吧反映大众情绪

“李毅吧”发迹于对李毅的调侃,这种调侃后来演变成了一种讽刺文化,让其在众多贴吧中脱颖而出。在吧内,讽刺文化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内涵文化”,吧主经常鼓励吧友们发贴要有“内涵”,反对跟风和禁止无意义的水帖。所谓的“内涵”,实质上是指骂人要骂得不着痕迹。

“死涵”、“给我含毅个”、“鲍鱼汤洗脚”、“鲁智力很深”等吧友,便是引领这股“内涵文化”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创作“内涵帖子”的佼佼者。其中“死涵”一度被“毅丝”们怀疑是韩寒的马甲,他的代表作《我曾经是个网管,给你们讲讲我见过的一个毅丝吧》,被尊称为“内涵帖子”的典范。该文讲述了一个大学生在毕业前当网管的经历,虽然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创作,却十分写实地描绘出底层人士生活的不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情感。

“给我含毅个”的成名作则是《长岛的雪》,文章调侃了吧内另外一个被称为“猫帝”的名人。“猫帝”自称富可敌国,拥有2012年的船票,亵渎了无数女神,平时不是在马尔代夫就是在长岛度假。而在“给我含毅个”的作品里,“猫帝”成了一个从乡下出来、喜欢吹嘘的悲催牛郎。这篇作品影响颇大,甚至衍生出一首同名歌曲。

没有人能让“毅丝”们追求“内涵”的步伐停下,他们战斗力旺盛,对于不“内涵”的网友与贴吧嗤之以鼻,先后与武艺吧、中国航母吧、李宇春吧产生过吧战,甚至还与曾经惺惺相惜的盟友“魔兽世界吧”反目成仇――只是因为那里水帖太多。

“李毅吧”对讽刺文化近乎偏执的狂热,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和追捧。吧内的词语和帖子在不断地被使用和转发后,融进了更多的世情解读。“丝”一词就是最好的例子。凤凰网把“丝”看作是一种小人物的集体自我认同,腾讯网则将之解释为对成功学的一剂解药,但归根到底,“丝”的红火是因为它引起了人们关于社会不公平的强烈共鸣,正如李毅吧吧友“操笔帝”所评价的,“一击就命中了绝大多数人的要害――饥渴。吧内什么人最多?年青人。年青人什么问题最多?爱情。爱情问题里什么最痛苦?得不到的饥渴。很多时候我们恨自己为何不是高富帅,为何得不到女神的垂青,只能暗骂自已的无能。丝以最好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了出来,有宣泄,有痛苦,有反思,有无奈。”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理论中曾指出,消费者购买商品,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有所需求。当下,整个社会已逐渐被一种全民娱乐化的精神所覆盖,到处都飘散着“轻”文化。这些带有戏谑口吻的词语,展现的正是对于中心、传统根本厌弃的后现代心理。对于年轻网友来说,藏在词语背后的讽刺精神,正是他们需要的东西――选择用一种看上去不那么沉重的方式将自身从苦闷中解放出来。

呼唤“真内涵”的回归

在2008年加入贴吧时,“落笔难生花”被吧中各种“内涵”贴所吸引,并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但如今吧内的萧条境况让他不得不感叹。“现在吧内有水平的文章越来越少了,而水军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随着大量新成员的涌入,“李毅吧”内产生了大量无意义的水贴,“内涵文化”作为该吧的金字招牌,受到了严重冲击。曾经,“内涵文化”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帖文作者不应该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然而自“丝”出现后,整个吧内便充斥着自嘲的意味, “内涵”的对象变成了自己。

资深“毅丝”“给我涵一个”十分排斥这种“丝”话语,他觉得,虽然他们是一种自嘲,但“极致的自嘲就等于是自夸了,而且自嘲不应该太过低俗”。吧内的成员之间也出现了分野,2009年以前的老吧员,被尊称为“毅丝”,象征着高富帅;而其后的吧员则是“丝”,象征着矮穷搓。

为了保住贴吧引以为傲的讽刺文化,众多老“毅丝”纷纷呼吁吧主“治水”(即整治吧里的无意义贴)。2012年3月2日,网名为“红颜毅玩笑”的吧友呼吁帖,声泪俱下地恳求吧主救救曾经的“百度卢浮宫”,获得众多吧友支持。随后吧主“彩色哥”发表置顶帖,警告新来的会员自重,并强调要“铁血治水”,随即开始为期一周的“肃清水贴”活动。

不管“李毅吧”最后能否找回原来的“真内涵”,网友们依然会期待有更多风趣好玩的词语被创造出来。在可以掌握自我话语权的网络时代中,那些反映社会情绪的词汇定能获得网民们的青睐。

李毅吧大辞典节选

(编者:潘中医)

丝:穷矮搓。

搬砖:丝们的工作。

爆了:大狸子的歌技太厉害!碉堡了!简直炸了!

飞蝗芜湖:毅丝们都是喜欢研究人体艺术的文化青年,怎么会可能发H图呢??这些都是艺术!非黄勿护(删)。

滚粗:滚出。

给跪了:丝都是软腿的奴,遇见比自己厉害的高富帅赶紧跪下抱大腿。

黑木耳:很风骚的女生。

理据服: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现在常用大狸子的真实名字“李菊福”代替。

乱入:进入。

来信砍:来东北信不信我砍死你!

灭退保:窝狗水入李毅吧,天灭李毅吧!退吧保平安,保智商。

男默女泪:男生沉默,女生流泪。

么么哒:女毅丝卖萌必备动词。

逆袭:反击、还击。

七分:毅丝对任何东西评价都是以十分制,大多都是给七分。

天亮了:搬砖就要搬成个工头,蛆虫也要努力成为苍蝇飞向天空!人出生在天黑之中,活着就是寻找天亮!

翔:屎。

信反信: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喜感:很搞笑。

吓尿了:形容胆小。

削肾客:诬陷河南人的外号,网传河南驻马店祖传削肾大法。

毅种循环:说明某件事在不断地轮回,帝吧这盘大棋局在变化。

流行语的六大温床

春晚:

“司马缸砸光”、“傻样儿”、“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走两步看看”、“不差钱”等流行语诞生于此。如今春晚牛逼早已不复当初,失去创新能力的编剧们,开始反复咀嚼网友们嚼烂了的流行语。

天涯&猫扑:

两大老牌八卦论坛,现在在众网友心中依然地位超然。像MS(貌似)、JMS(姐妹们)、BS(鄙视)、RP(人品)、萌、长草、酱紫、内牛满面、伤不起、你懂的、你妹、凤凰男等等,即使不是生于斯,也是盛于斯。

淘宝:

淘宝君虽然是个商人,也没出什么热门词汇,但他创造了一个神作“亲”,一个顶N个。

豆瓣:

豆瓣君虽然是个温文尔雅的文艺青年,但保不准也有抽风的时候,在他的地盘诞生的各种趣味帖,滋生了诸如尼玛、有木有、2B青年等与豆瓣君气质完全不符的词汇。

魔兽世界吧:

以“恶搞”文化著称的百度第一大贴吧,与帝吧一样、代表了百度贴吧的生产力。造词量惊人,代表词汇“兰州烧饼”、“春哥”、“还我狗眼”、“震精”等。”

新浪微博:

李毅大帝 篇三

帝吧:一种兼具特殊性与 代表性的网络粉丝社群

“网络粉丝社群”主要是指,基于对特定对象的共同爱好而形成的、具有粉丝身份认同的趣缘社群,其成员互动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social media)进行,群体活动也依托于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而展开。此外,网络粉丝社群还具有显著的“自我声明”特征,那些成型的社群往往会借助“粉丝符号”、“粉丝声明”、“粉丝文本”的生产、与传播,来对社群整体和成员个体进行自我命名和自我界定。

将“帝吧”归入“网络粉丝社群”的范畴加以讨论,或许存在疑义,因为大部分“帝吧”吧友其实并非李毅这位足球明星的粉丝(球迷)。[2]然而,就定义“网络粉丝社群”的网络性、趣缘性、群体性以及“自我声明”特征而言,“帝吧”都是鲜明的典型。

首先,以“李毅”为关键词生成的百度贴吧是“帝吧”成员互动的根据地,吧友在长期互动中形成了层级制和职能制两相结合的吧务团队,以及相当高效的网络动员方式(以李毅吧为基地进行跨平台宣传,并借助QQ群组聊天等工具开展即时通讯)。在网络互动中形成的这套特殊管理规则,是“帝吧”得以在“出征”事件中展现出非凡战斗力的“制度保障”。再者,“帝吧”成员主体虽不是李毅的球迷,却几乎都是“李毅大帝”这一媒介产品的使用者和爱好者。“李毅大帝”先是充当“帝吧”成员“高级黑”(以“仿粉丝”的姿态获得“反粉丝”的快感) [3]的对象;后来发展为“帝吧”引以为豪的“恶搞”、“内涵”文化的图腾标志;如今又在主流舆论对“出征”事件的肯定中,被确立为“ 丝逆袭”、“众人皆帝”[4]的“正能量文化”代言人,可以说一直都是“帝吧”赖以凝聚的趣缘纽结点。

近年来,李毅本人试图通过主动充当“ 丝逆袭”文化的代言人,将其媒体形象和“帝吧”建构的极具品牌价值的“李毅大帝”形象整合在一起,他的做法获得了多数李毅吧用户的认可。在这种耐人寻味的“追认”之下,“仿/反粉丝”与“粉丝”进一步发生重叠。“帝吧”成员还参照粉丝文化的构词法,发明了“毅丝”(或“D丝”)这样的身份标签进行自我声明。“毅丝”富有创造性的互动使得“帝吧”成为诸多网络热词、黑话[5]、段子、图片、表情包的策源地,逐渐形成一种颇具辨识度的亚文化风格,进一步增强了“帝吧”的社群凝聚力和成员认同感。

更进一步说,“帝吧”的特殊性同时也成就了它的“代表性”。相比起大多数集中于特定对象的粉丝社群,“帝吧”可谓一个综合性的草根文化社群,堪称百度贴吧的趣缘社群文化的集大成者。在这个号称“为兴趣而生”的社交平台中,作为用户规模最大、帖子数量最多的一个贴吧,[6]“帝吧”成员大都同时活跃于其他贴吧,在不同的网络社群之间充当着互通信息的节点。当百度贴吧的活跃用户们以“帝吧er”的身份集结并向境外“远征”时,他们所依凭的其实是一种共同的组织动员与群体表意方式,而这正是在各色粉丝社群普遍共享的媒介机制内交流、碰撞形成的。 媒介赋权与群体赋权下的“注意力占领”

对于“帝吧出征”事件,无论是否同意他们的主张,人们都很难不惊叹于这场虚拟示威的爆发力。粉丝群体之所以能展现出令人震撼的表达力量,首先得益于互联网新媒介所产生的赋权效应。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和“融合文化”(convergence culture)[7]的渐趋成型,积极使用新媒介的粉丝不再只是文化产品的被动消费者和媒介信息的单向接收者,而是能够借助各式各样的允许用户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成为文化产品的“产消合一者”[8](prosumer)和媒介信息的双向交互者。开放的媒体平台还让粉丝的信息生产溢出了粉丝的小圈子――微博首页的热门话题经常被数目惊人的粉丝热评尽数占领,仿佛粉丝行为已成为网络文化生活的主流。

其实,这种“占领”一定程度上是粉丝群体悉心经营的结果,作为成长于文化产业链之中的网络原住民,新生代粉丝深谙信息爆炸时代的“占领注意力”之道:他们通过“毅丝”、“鹿饭”(演员鹿晗的粉丝)等身份标记,在虚拟空间中勾连出一张张庞大的话语之网,并通过制造各种舆论“事件”,让这张网清晰地展现于公众视野。例如,少年偶像组合“TFboys”的粉丝会通过“发帖刷人气、在微博上加话题热度、熬夜刷榜投票”等一整套线上行动,配合“以偶像的名义做慈善”等线下活动,来系统地为偶像和自己吸引关注。[9]而事先高调宣传动员、事后详尽总结、多方报道的“帝吧出征”,则相当于以“网络公开课”的形式向场外人展示了事件背后的紧密组织和周密策划――根据事后公布的“作战方案”,“出征”由“总群”总动员,下分6路纵队,除了“帝吧”主体与“天涯八卦”作前锋部队外,还有5路后援保障部队分管情报收集、宣传组织、制作图片及言论、对外交流、战场清理工作,甚至连“作战”时间都以15分钟为单位进行规定。当“注意力经济”(the economy of attention)[10]早已为人知晓,“帝吧出征”似乎显示出某种“注意力政治”的可观潜力。

毫无疑问,这种“注意力政治”高度依赖于“人海战术”,其前提在于庞大群体的积极参与。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和资源流动,使得“节点联结”密度较高的区域得以产生社群;“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趣缘社交需求,以及互联网栖居者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11]中确认自我身份、寻找归属感的心理需求,深切地呼唤着社群的建构;种种动因相互缠结,使得社群性成为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区别于先前大众文化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恰如“丝”(s)这个复数后缀所提示的,“粉丝”(fans)作为特定的狂热爱好者,始终是以复合形式存在的,其生存姿态可谓“每个毛孔都充满着群体认同”。正是网络社群的“群体赋权”,才使得提供平台、工具的“媒介赋权”真正落到实处――毕竟,在当今这个“后广播”(post-broadcasting)[12]时代,谋求用“权威”的麦克风放大独唱,远不如靠“刷屏”的万人大合唱来得立竿见影。需要注意的是,后者并非前者的代数叠加,当声音从点对面的单向广播变成众声喧哗,粉丝群体的凸显正意味着权力关系的改变:它们既是声音的接受者,也是声音的发出者;既是媒介赋权的对象,又是自我赋权的主体。

在同一社群内部,专业特长各不相同的众人带动起知识、技术、观点的流通共享,这种“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使得通常在文化权力场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大众文化爱好者能够获得更为强大的力量,在网络协同的过程中生产出富有创意的文本甚至符号体系,甚至有可能对超出社群的线上、线下生活产生切实的影响――“帝吧”创造的“ 丝文化”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丝”最初是网络骂战中针对“帝吧”成员/“D丝”的污名化称谓,后被“帝吧”成员“不以为耻”地领受,并以此为核心能指创造了一整套符号体系,用以承载这一亚文化群体的社会想象和价值观念;这套符号体系还从“帝吧”传播到别的社交媒体,不仅成为很多人线上交流的常用语,甚至还渗透进人们的线下日常交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将“ 丝”用作自我指称的符号,一方面用这个与“高富帅”相对立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相对剥夺感和相对贫穷感,另一方面又借由“ 丝逆袭”的套路表露出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和阶层流动的愿望。[13]

不过,扁平化的媒体平台之上话语权力的开放,以及海量更新的信息洪流之中“占领注意力”策略的采用,注定了粉丝群体表达的力量更多体现为冲击、渗透,而非直接的说服。两个人在同一社交平台上持续使用重复的符号和表情包互相攻击,这种场面或许是怪异可笑的;可在两次群体性的“出征”中,文本和表情包的狂轰滥炸却一定程度上贯彻了严正的政治意图。然而,“占领注意力”策略对政治意图的“实现”仍是打了折扣的。由于事先已“约法三章”,要求树立“有纪律、有文明、有节操”的集体形象,因而,“出征”中确实少见谩骂;但是,产生巨大文本量的数天刷屏,也并没有发展出可在Facebook特殊的舆论环境展开有效陈述的表达方式,更遑论面对横亘在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差异展开有效沟通。起初旗帜鲜明的“出征”,逐渐演变成一场由“八荣八耻”、小学课文、美食图片以及数量最多的恶搞聊天表情所组成的符号狂欢,“交战”双方后来甚至开始晒照片征友。这固然表现出“帝吧er”引以为豪的“克制”、“友善”,也同样暴露出声势浩大、组织严明的“战斗”在理性批判力度和传达信息效率方面的巨大缺陷。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群体层面,鲜有纯粹的“策略”,绝大多数策略实际上都同时是群体成员的共同需求。“占领注意力”的低效既不影响“帝吧er”从参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更不意味着“出征”只是一场无谓的胡闹;相反,它提示我们,应将非常态的“出征”拉回到粉丝社群的行为常态中,来进一步理解这一行动的意涵。 身份认同与站队逻辑

值得研究者关注的是,在这场宣扬民族主义情感、凝聚民族身份认同的行动中,对参与者的另外一重身份“帝吧er”有着几乎同等的强调――仿佛二者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帝吧出征,寸草不生”、“众人皆帝”的宣传图文铺天盖地,展现出参与者无比的自豪与认同感。对于一些外在观察者来说,这其中趣缘社群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并行不悖乃至相得益彰的逻辑十分令人费解。但在网络粉丝社群文化的意义脉络中,身份或者说标签化的身份,却正是多数交际的核心内容之一。

“标签”是粉丝充满仪式感的自我声明工具,它赋予个体一种明确的身份,将其置于一套前人或侪辈提供的参照系之中。对局外人而言,这套参照系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而“帝吧er”只是其中最简单易识的一种。例如,由三名成员组成的“TFboys”的粉丝统称为“四叶草”,而又细分为“团粉”(同等喜爱作为整体的三人)、“源苏”(突出喜爱王源)、“凯苏”(突出喜爱王俊凯)、“千唯”(突出喜爱易烊千玺)、“凯源粉”(喜爱王源、王俊凯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理智粉”(自认为有理性判断力)、“脑残粉”(被认为狂热、幼稚、丧失理性)、“亲妈粉”(对三个少年怀有母爱)、“姐姐粉”(以姐姐的身份喜爱三人)、“女友粉”(像喜爱男友一样喜爱三人)等等……这套至少在三个维度上展开的标签系统之所以会如此精细,是因为它意在将复杂多样的粉丝行为进行从“对事”到“对人”的本质化。与更加讲究礼仪的线下交往不同,网络粉丝社群的线上交往并不存在对于“贴标签”的公开禁忌(虽然线下交往也常常暗自援引标签,作为裁定他人、定位自我的工具):“贴标签”几乎是接洽陌生用户的第一步,一方面因为身份认同对于粉丝社群如此重要,另一方面也让信息洪流中的后续互动变得简捷易行。

粉丝在毫不客气地给萍水相逢之人扣上“喷子”、“脑残粉”等帽子的同时,也毫不介意“鹿饭”、“四叶草”、甚至“ 丝”这样的标签会将自己呈现为乌合之众的一员。看似泯灭自我的群体性狂热,实则正是自我的投射与内摄:诸如“努力”、“善良”、“时尚”等被粉丝赋予偶像的美好品质,也被粉丝用来描述爱着偶像的自己(至少是理想自我),在“骂我爱豆(idol的谐音,即偶像)就是骂我”、“爱豆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些常见的表述中,客体和主体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了,通过投射与内摄的心理机制,偶像成为了粉丝“自我的延伸”。而群体层面的投射就更加光明正大,除了发掘所爱对象的符号价值,粉丝还会主动援引更多的素材来建构自身的群体形象――从“鹿饭”的阳光积极、热心公益,到“毅丝”的幽默辛辣、机智内涵。这些想象的品质以及想象的共同经验、共通情感,在对共享文本的共同使用和高密度的信息互动中,获得了象征符号性的建构,并进一步巩固了粉丝社群作为某种“想象的共同体”的群体认同。

而粉丝社群之间的群际互动,则具有鲜明的“党同伐异”特征。“帝吧出征FB”之时,李毅曾在其微博上霸气外露地宣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而实际上,“帝吧”在Facebook上展现的令人震惊的攻击力,很大程度上正是粉丝社群一系列日常攻击行为在海外“客场”的实践。“出征”的操作技术源于意见相左的粉丝社群间最常见的微博骂战和“爆吧”行为――以百度贴吧平台上的具体贴吧为单位,一个(些)贴吧的吧友在另一个(些)贴吧中发帖刷屏致其瘫痪,这是目前攻击性最强的恶意刷屏类型。而“帝吧”正是“爆吧”行为的发明者,自2007年以来,这个以“黑粉/反粉丝”[14]起家的粉丝社群,曾多次发动或参与过针对李宇春吧、东方神起吧、Super Junior吧等超人气贴吧的大规模“爆吧”行动;在其间积累的组织经验和战斗策略,也使得“帝吧出征”能够迅速实现所谓的“火力压制”。

与对立阵营间频繁骂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粉丝社群内部的和谐氛围。以标签为工具,素不相识的人只要相互识别为同一种粉,立刻就像对上暗号的地下党一样获得天然友谊,并得以依照标签所匹配的一系列准则迅速进入互动。虽然这种互动大多是网络社会流动空间中的“缺场交往”(书包范文★www.shubaoc.com),[15]但粉丝将社群称作“温暖的家园”、“有爱的大家庭”这样的表述十分常见。这种松散而紧密的联结,是“众人皆帝”的旗帜短短几天即可集结如此庞大力量的组织基础。在日常交际中,这些为趣缘认同所吸引、为身份标签所聚集的网友,会和现实好友一般分享资源,甚至常以自创的同人文本或周边产品互相馈赠。这种趣缘标签的一致所带来的认同感,甚至可以弥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身份标签所造成的撕裂:为了获得圆融一致的群体身份认同和趣缘社交中的亲密无间感,社群成员通常都会掩饰、回避(尤其是较为优越的)现实身份,甚至刻意在话语上进行低就式的认同。此外,由于建立在趣缘认同之上的情感纽带被鲜明地设置为人际交往的前提,因而一些围绕现实标签的争议乃至敌意,也会在社群成员之间得到搁置,甚至获得理解以至于达成共识。

当然,在“同”与“异”的辩证法中,群内和群外的界限并不总是绝对的。譬如TFboys的各类粉丝,虽然频繁地相互反感、贬低,但他们一旦面对被识别为共同竞争对手的其他粉丝社群成员,就会立刻“搁置争议,一致对外”,团结起来维护偶像和粉丝社群的形象。同理,尽管“帝吧”吧友在日常交际中不乏针对中国社会种种乱象的冷嘲热讽,但一旦引入Facebook上的外来观察者,他们的即时站队却毫不含混。“党同”和“伐异”之所以可以随时切换,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骂战最重要的功能同样可以落到群内身份认同的凝聚之上。正如曼纽尔・ 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所言,通过对抗他者来建构自我/我群主体性的“抗拒性认同”(resistance identity),有划定边界的强大功能,“区分”往往能够直接导致共同体的形成。[16]粉丝社群中的很多人亦毫不讳言,对外的“恨”与对内的“爱”息息相关,热血沸腾的并肩战斗带来“为偶像做了什么”的自豪(虽然偶像本身可能并不赞同甚至并不知道),同时也巩固了“fan”的身份建构和“fans”的社群认同。

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出发,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解释在“出征FB”的壮观行动中强调“众人皆帝”的意义;也能够尝试理解“出征”行动止步于“占领注意力”的集体符号展演的原因。在很多网媒报道和参与者自述中,“亮相”这个词频频出现,暗示“刷屏”对于网民注意力的暴力性占领将Facebook平台变作了“帝吧er”的表演舞台,而“亮相”本身的意义实则在于被看见、听见,而非被看懂、听懂。这个字眼让我们很难确定,台湾地区的网民在“出征”事件中所扮演的,到底是影响和说服的对象,还是集体展演的观众。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符号狂欢中,我们可以辨识的只有用“看起来在骂”和“实际没在骂”表达出来的直观而表意不明的“敌对”或“友善”两种情绪,这和日常骂战中“粉”或“黑”、“同意我/我偶像”就是朋友或“不同意我/我偶像”就是敌人的群内/群外站队法相比,并没有本质区别。在数码时代的赛博空间里,历史上曾获得广泛实践的“站队政治”[17],似乎正继续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化功能。它所采取的“区分逻辑”固然极大地满足了粉丝社群的认同需求,但是认同一旦实现,更进一步、更具有生产力和批判性的动机和行为却没能随之到来。认同的效果至多是不断询唤主体,然而完整的、有效的主体话语却迟迟未能出现,也未能够与其他复杂的问题、多样化的需求结合为丰富、多元的声音。认同的力量固然强大,但如果止步于此,由认同所驱动的符号生产很容易就会泛化为“复制-粘贴”式的能指狂欢,其表意效能也很容易就会在这个过程中稀释殆尽。

虽然便利的媒介技术和庞大的用户规模的赋权效应,为网络粉丝社群提供了公共舆论场的入场券,将他们推上了时代的舞台;虽然应时而生的表达策略、日益成型的组织架构,以及身份认同所凝聚的强大动力,使得他们能够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以至博得惊呼阵阵;但是他们能否赢得历史的掌声,还要看这些刚刚登台的年轻群体能否适应时代的聚焦,用更有创意、更有活力、同时也更有深度的表演,在打破台上台下界限的场地中,确立起成熟的历史主体。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注释:

[1]所谓“翻墙”,指的是绕过相应的IP封锁、内容过滤、域名劫持、流量限制等,实现对网络内容的访问。参见官国静:《典型翻墙软件的网络通信特征研究》,《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年第2期。

[2]李毅是一位已于2011年正式退役的前职业足球运动员。李毅吧在2004年创建之初只是一个普通的球迷社区,但随后李毅因“我的护球像亨利”等极具争议性的言论,而成为备受网友嘲讽与恶搞的“网络红人”,李毅吧也逐渐转型为以迂回曲折地嘲讽、恶搞社会现象(李毅吧用户称之为“内涵”)为内容生产的主要源泉的“网友俱乐部”。法国王牌前锋亨利被球迷尊称为“亨利大帝”,李毅以世界顶级球星自比,被反讽地戏称为“李毅大帝”,李毅吧也因此被称作“帝吧”。关于“帝吧”及其社群文化的演变,可参见林品、薛静、王恺文、陈子丰:《“网络部落词典”专栏:社会流行词》,《天涯》2016年第2期。

[3]对某个明星/文本的反感,就像对明星/文本的热爱一样,也构成了一种同明星/文本之间的强烈关系,也能由此引发出大量的表意行为与社交行为,与“粉丝文化”的兴起相伴生的网络用语――“黑”,正是指称这样一种“反粉丝”(anti-fan)的行为,以及进行这种行为的人群。而“高级黑”则指的是一种具有讽刺或调侃意味的表意方式,以及这种表意策略的使用者,其所谓“高级”之处在于,他们往往采取明褒暗贬、反话正说、似庄实谐式的修辞,运用拼贴、戏仿、隐喻、反讽等手法,在表面姿态上扮演为“粉丝”,实则获得“反粉丝”的快感。

[4]“丝逆袭”是由“帝吧”吧友集体创造的一个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原本贫穷的“丝”实现了经济地位的提升――“变身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现在也泛指长期处于弱势的一方对强势一方的成功反击或反超。“众人皆帝”是“帝吧”近年来最常使用的一个口号,在李毅吧的首页首屏长期悬挂着这样的标语――“努力进取!主宰自己命运!你就是帝吧之帝!”

[5]网络黑话指的是由网络亚文化社群在长期互动中约定俗成地形成的、只有分享特定亚文化知识与经验的网友才能够理解的网络用语。例如,“帝吧常使用的口号“毅丝不挂”就是一个网络黑话,它虽取自“一丝不挂”的谐音,但由于“挂”特定的网络语境中意指死亡,因而这里的“不挂”也是在用戏仿宗教崇拜的方式来表达网友之间的平安祝福,按照“帝吧”用户的说法:“毅丝不挂者,是为大帝臣下自称也。其意喻,天下毅丝尽护于大帝之足下,受永世之平安,享天地之福寿。”在一定的条件下,黑话会突破特定的亚文化圈子,成为流传度相当高的网络流行语,源自“帝吧”的“丝”就是一个例子。

[6]截至2016年5月3日13时,李毅吧的会员数量已超过2226万,累计帖子数量超过8.81亿。

[7]参见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8]参见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阿尔文・托夫勒:《财富的革命》,吴文忠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9]参见丁冰冰、陈晓明:《你所不了解的粉丝应援文化:并不简单粗暴等于脑残,追星也有了中介服务》,腾讯娱乐微信公众号,2016年4月27日。

[10]“注意力经济”的核心观点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对于“最稀缺资源”即注意力的获取、占有、扩张和交换将成为商业竞争的核心领域。广告的大量投放、明星炒作、种种创意营销等,都是这种“注意力经济”的操作应用。

[11]“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控制论”(cybernetics)与“空间”(space)的合成词,指的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的互联网络而创造出来的数据交流与社会交往空间。

[12]“后广播”是对于伴随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在信息传播领域发生的时代变迁趋势的概述。“广播时代”的传播模式以“一对多、至上而下、中心向四周”为主导原则,而随着互联网2.0技术与理念的发展,媒体系统逐渐呈现出以互联网为平台、用户创造内容、鼓励用户参与、深度社会交互等特征,由此产生的权力下放效应使得公众拥有了相对自主的信息平台以及更加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媒体系统的规模因此不断扩大,但也因此变得日益碎片化。

[13]参见林品:《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丝”文化批判》,《文艺研究》2013年第10期。

[14]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网友俱乐部”,李毅吧的用户不仅将“李毅(大帝)”作为“高级黑”的对象,而且还将“高级黑”的表意方式推而广之,以此表达他们对各种各样的娱乐明星、网络红人、文体大腕乃至政商名流的反感。

[15]“缺场交往”指的是网络社会中不在同一时间或同一空间中进行的交往,对应于面对面的传统“在场交往”。例如,在地理空间上相隔遥远的两人利用QQ进行即时通信聊天,用户评论、转发其他用户多日之前的微博并由此展开信息互动,这样的行为都属于缺场交往。

[16]参见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黄丽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李毅大帝 篇四

郜林是河南人,壮实的郜林拥有着河南汉子实在爽朗的性格。场上的郜林花活频出,非常活络,经常能有技惊四座的破门。进球热闹,郜林对裁判发表意见的表情变化也非常丰富,有无尽苦水要倒,却又想到队内罚款这不是闹着玩儿的,欲言又止的表情,应该比很多表情包都充满画面感吧。

郜林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裁判吹掉了郜林唾手可得的单刀,喋喋不休也让自己吃了不少亏,当然这已经是两三年前的事儿了,都付笑谈中。

接近而立之年,郜林的行事也越来越稳重,当了爸爸之后,发挥节节攀升,进球进得梆梆响,那都不是盖的。此番飞出一鞋固然挨罚不轻,但也收到了来自中外各方名宿的支持,这就包括10年前东亚杯上,让郜林代领红牌做了替死鬼的大头李玮峰。作为球员,有力使不上着实痛苦,但郜林的为人,大家可是有目共睹的,他心直口快,从不藏着掖着,对人也十分真诚,这在队友中都是有口皆碑。

面对镜头的郜林,却又是另一番样子。与此前语出惊人不同,现在的郜林面对镜头小心翼翼,这样正如他的微博签名一样“生活在风口浪尖,每一步小心翼翼!”接受专访、做节目时,朴实的郜林面对镜头其实十分腼腆,当提到妻儿家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开心起来,爱家之心溢于言表。

外号:郜林斯曼

都说踢中锋这行不好混,踢好了喝酒吃肉要嘛有嘛,一旦误事儿各种雅号诨名绝对铺天盖地,保你送货上门全程三包,在这一点上,郜林表示他是极有发言权的。

郜林是中国球迷又爱又恨、最为纠结的人物,进球闪光从来不缺,也经常会有临门一脚令人大跌眼镜。由于“委身”中甲,郜林一下变得鹤立鸡群,23粒进球拿下中甲金靴,因此得名“郜林斯曼”。因为郜林的偶像就是呼风唤雨的“金色轰炸机”克林斯曼,所以郜林并不介意球迷喊自己这个绰号,“郜林斯曼”会激励着自己一步步向着更高的台阶迈进。

话又说回来,人怕出名树大招风,有些偏得比较离谱的射门也就被不自觉放大了,“飞机林”一时间也不胫而走,好在这么些年是是非非下来,即使比较反感,郜林也早已心态平和,遇事也就乐呵呵地过去了。

心理学中的“配套效应”在郜林身上的投射,简直达到了极端。其实,空门不进和优秀前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谁都有运气背的时候,有时候球过来了,没有时间思考就得完成打门。前锋好不好,日久见人心。每场球射门次数都不少,一次两次地其实也没什么,进个球,能赢球就都不赖。

郜林在恒大的外援队友们,就比如埃尔克森,面对河南建业,一脚踢飞了本来可以拿一分回家的点球,外界也没有过多的指责,仅仅是个事件而已,连事故都谈不上。相比之下,郜林的“生存环境”就严苛许多了,“其他球员或者外援,他们有10个进球机会,最终浪费了9个,打进了1球,他们就会得到掌声。而我如果只有两个机会,当没有取得进球,那么我就会被人调侃,被人疯狂批评。”这是实话,也是不争的事实,郜林自己感到有些不公平,也是人之常情。

有的外号确实不好听,作为男人,其实大家都懂的。当你在没有办法改变外界的时候,改变自己,忘掉那些“欲加之辞”,踢自己的球,做好自己的工作,公道自在人心,就交给一个个进球和助攻去评判这一切吧。

面对调侃:李毅“大帝”既是前辈,又是榜样

在面对球迷的调侃和争议上,郜林的国家队前辈“李毅大帝”早就走在了前头。因为以讹传讹,“我的护球像亨利”一语遭到全民围攻,并衍生出了“蚌埠回旋”,作为李毅大帝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李毅当年遭到万民“声讨”,郜林一比可是大巫见小巫了,那阵势说是“全民公敌”也不为过。

足球世界,不一样的声音总有很多,坏消息传得也总比好消息快上十万八千里。但是李毅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帝”,确有他的过人之处。李毅十分淡定地笑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攻击,还经常到“帝吧”发帖和球迷互动。

“李毅大帝”不仅是“我的护球有点像亨利”,遇见侮辱,化敌为友,这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李毅确实是“大帝”,他既是郜林的前辈,又为郜林提供了一个面对各种“花式”调侃,宠辱不惊、依旧潇洒做自己的绝佳典范。从万千声浪起而攻之,到化敌为友打成一片,“大帝”一路走过来的蛰伏,正是郜林现在要走的,同样心直口快的两代国家队前锋,总是有着无数的共同语言。

郜林也开始释怀,面对采访他承认,自己射术的确有待提高,幸好助攻还有点用,希望能继续帮到国足。此次郜林因为“飞鞋”落难,李毅大帝也在微博上声援小弟,希望他打好亚冠和国家队的比赛。

“防守型前锋”:A级赛也曾客串门将

对于中国队近年来老大难的前锋进球问题,球迷用“防守型前锋”戏之。中卫改打前锋的孙继海,转型成功还进过一球,是这一词的先河。郜林其实也有这一番经历,只不过这一次郜林是真的“改打”门将。

2009年7月19日,高二期国家队在天津迎战巴勒斯坦队,这场一切都在预料中的比赛,却在常规时间的最后时刻突然起了波澜。国安队友杨昊回传失误,在禁区内形成单刀,情急之下,戴着红袖标出场的杨智扑倒对手,“染红”下场。

这时用满换人名额的高洪波紧急叫过郜林,换上关震的球衣和手套,一上场就面对点球。虽然平时经常训练中玩票,但不是每个客串门将扑点球的前锋,都像汉堡的彼得里奇那样神奇。虽然郜林横身侧扑威猛无比,但无奈卡斯卡什主罚上三路,郜林无力回天。

在5分钟有限的门将时间内,郜林依然完成了门将日常的“三个一”目标:开一次大脚,坠球开门球,完成一次扑救。从扑救的手型上看,郜林比较忌惮做动作失误,造成失球,所以用“三八式”投篮手型将球稳稳挡出,显然这脚劲射让郜林虎爪发麻,揉了好一会儿。

坊间球迷曾经一度调侃郜林可以胜任中后卫的位置,郜林也经常利用自己的身高优势,协助球队防空。在今年亚洲杯中国对阵朝鲜的比赛中,下半场朝鲜一路猛攻,中国队防线压力陡增,连郜林都撤到了左门柱的位置协助防守,但是张琳M解围郑日光远射时,皮球不慎弹到了郜林的后背上,郜林身后被袭,莫名乌龙,不过这次真的是个“意外”,完全没有准备。

“充满争议”的国家队前锋:不求明星神将,做波斯蒂加就好

言归正传,进球总是个前锋必须要迈过去的坎儿。郜林A级赛83场攻入18球,总进球数在国家队无出其右,其中正式比赛只进4球,这成了外界质疑郜林的主要“槽点”。

平心而论,在中超能打上首发的本土前锋,也就是郜林、杨旭、于大宝等为数不多、成名了六七年的前锋了,甚至有时还得为外援让位,改打边路。“往哲先贤”们确实撵不上,但现实也摆在那里,几乎没有后来居上的小辈们,无论在比赛机会、出场时间、进球能力上,都远远还够不上现在的郜林、杨旭们。

观众看郜林进球一般有一个定律:当大家万众瞩目,期待郜林进个球的时候,总是无尽失望滚滚来,因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当大家一片看衰的时候,郜林往往会以你想不到的郜林进球的方式,从反面证明郜林还是中用的。郜林的代表作往往在不经意间挥就,球进了,大家的脑海却模糊了……

如果问起郜林该进多少球,恐怕谁都有话说。进多进少,郜林就摆在那里,没有一定的进或不进,观众的“配套效应”才是真正的作祟者。看球也是一种生活,你的心态决定生活的质量。只有心态平和,摆正自己的位置,摒除之前林林总总的固执偏见,即使球员能力上确实有差距,你也不会因为一脚打门失了水准而瞬间翻脸,大发雷霆。

状态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时间越长,入戏也就越深,踢球也是这个道理。进球数量也并非绝对,很多时候一个前锋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射门进球,数据只记住了进球,很多时候助攻者甚至都无人相认。没有郜林的串联助攻,也不会有吴曦打破14年不胜乌兹的进球。

李毅大帝 篇五

正像互联网本身的发展过程一样,网络论坛也经历了一个由少数爱好者的聚集地到大众言论广场的转变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中国的网络论坛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面目和性格。

亚文化制造机

百度贴吧上的“李毅吧”和“魔兽吧”, 因为制造出诸如“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丝”等一个又一个亚文化现象,已经成为被无数年轻网民膜拜的互联网“奇葩”。

“李毅吧”有百度卢浮宫之称,因为这里盛产奇人、妙文和雷言雷语,时常制造并引领一波又一波席卷全网、影响主流的青年亚文化现象。

此吧原本只是球星李毅的粉丝们建立的同好者贴吧,因缘际会,才逐渐演化成今日模样。根据百度百科提供的资料,因著名足球运动员李毅当年的一句无心之言:“我的护球像亨利。”而法国球星亨利在国外被称作亨利大帝,因而李毅从此也被冠上“李毅大帝”的名号,李毅吧也由此被戏称为“D8”。至于最初是谁开始这么叫的,众说纷纭。

李毅吧中充斥着各种以调侃、恶搞为表达形式的娱乐性内容,靠着雷人、有趣,吸引了大量年轻网民的关注,许多网友都乐此不疲,甚至成瘾。但是,像任何一种能给人带来乐趣的活动一样,一旦对“泡吧”、“灌水”上瘾,就难免出现负面效应。

“表哥昨天才回来,今天又要走了,他要去找事做,在家天天上D8没前途的,就在刚刚,他拥抱我时告诉我:‘以后要少上D8!’就这一句话,我发誓我要听表哥的,我承认我流泪了,一是因为我舍不得他走,但是没办法,社会就是这样,优胜劣汰,要想自己活下去就必须会点什么。”一位叫“相当宅毅”的网友在宣布告别李毅吧时,如此说道。

提中国的网络论坛,就不能不提天涯和猫扑,这两个论坛,在广大年轻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有着相当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从2006年兴起的豆瓣网,也因为大量人气的聚集,不可避免地从一个单纯的电影、音乐和图书分享的文艺型社区,转变成论坛功能逐渐做大,并呈现爆炸式的多元繁荣的面貌。

中国的网络论坛,一直都是几乎所有互联网流行文化的“生产商”,即使是社交网络和微博将互联网带入了2.0时代,它的地位也没有受到根本性动摇。

可以说,在中国,谈互联网创新,就绕不开论坛。它是互联网文化创新的重要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天涯、猫扑还是豆瓣,这些如今的“论坛界大佬”,最开始都来自个体网民出于兴趣的创造,而后自然而然地,从一粒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

民意传声筒

在这些“非主流”的论坛之外,还有一支在话题定位方面要严肃得多的论坛队伍,即“时政论坛”,那里每天都在进行更为“忧国忧民”的讨论。

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无疑是其中最知名的代表。

1999年开通的强国论坛是中国网络媒体创办的第一个时政论坛,以主题鲜明、言论活跃而著称,被誉为“最著名的中文论坛”。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的问题时,胡总书记说:“虽然我平时工作比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网,但我还是抽时间尽量上网。我特别要讲的是,人民网强国论坛是我经常上网必选的网站之一。”

由此可见,类似于强国论坛这样的时政论坛,不仅是普通网民议论国事、建言献策的言论平台,也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领导了解民意、民情的重要窗口。

而类似于凯迪、四月等民间时政论坛,即使时时引起争议,但仍然凭借自身内容的质量和讨论的水准在广大青年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2008年,为了揭发西方媒体的不客观报道,23岁的饶谨等网民自发建立了ANTI-CNN网站,随后发展成“四月网”。创办者将其定位为“青年思想门户”,但也有媒体将其称为网络民族主义新势力,认为“反CNN网的崛起,以及其更名为四月网后向综合网站的转型,标志着民族主义新一代开始由边缘化走向主流,无论是从其面貌、技术还是存在方式,都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在那些用户动辄超千万的热门论坛里,不分白天黑夜、工作假日,气氛总是喧嚣、热闹的。那种众声鼎沸的景象,不由得会让熟悉人类言论史的人,联想起一个经典场景:古希腊的城邦广场。毫不夸张地说,在充当民众的公共事务议论平台方面,中国的互联网论坛的地位,丝毫不比2000多年前的雅典城广场逊色。它们带给中国民众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言论空间,并通过对一桩桩具体公共事务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

新媒介批评者胡泳认为,国内的BBS和论坛基本都是建立在讨论基础上的社区,可以讨论娱乐、情感、体育、政治以及科技等,这种社区的广受欢迎构成了中国互联网领域有别于其他市场的表现之一。

网络论坛对于社会的公共事务颇有其影响和贡献,经常成为突发新闻的公开地,网络舆论的策源地,贪污腐败的爆料地,以及社会各界的交流地。

时代刻刀

论坛的火热,表现出人们是多么渴望保持与他人的联系和交流。即使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沮丧、愤怒、悲伤,也仍然遏制不住那种在信息流中确认自身存在并获得快感的强烈欲望。

中国新兴媒体市场的分析师塞奇·布里南说:“随着博客及在线游戏的风靡,人们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BBS网络才是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活跃中心所在。

近年来,社交网络和微博持续火爆,深刻改变着互联网的生态和面貌,从论坛手中抢夺了大量的用户,但论坛并没有缴械投降,因为它早已培养出了今天中国相当一部分网民用户的习惯。

自90年代以来,网络论坛走过的近20年,也正是互联网发展的20年,网络论坛不死,因为它牵动的,是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它就像一把刻刀,留给这社会和时代的是无数深浅刻痕,也雕琢出一番因其而不同的时代面貌。

李毅大帝 篇六

2011年10月左右,“屌丝”突然横行于网络。其中,最牛的当数今年2月20日,大批自称“屌丝”的中国年轻人,以留言评论的方式占领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Google+主页,一眼望去,主页仿佛成了中文版。

就在普通网友还不都懂其内涵之际,从贴吧到微博,“屌丝”一词已悄悄占领各个网络阵地,以“屌丝”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

就连一部原本默默无名的德国搞笑剧,在被字幕组将片名意译成《屌丝女士》后,也迅速在国内走红,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网友争相观看。

“屌丝”源起百度贴吧之“李毅吧”,它的由来有些复杂。

由于前国脚李毅曾提及自己的护球像法国球星亨利大帝,因而被网友冠以“李毅大帝”的名号。于是,“李毅吧”也被简称为“帝吧”或者“D8”。他的粉丝则顺理成章地自称为“毅丝”或“D丝”。

当“李毅吧”与另一贴吧——“WOW吧”交恶后,后者便取“D”的谐音为“屌”,以嘲讽的语气羞辱“毅丝”为“屌丝”。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屌丝”的身世有些低级趣味。但这个词却被“李毅吧”的球迷重塑了,面对挑衅,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此领受下来,开始以“屌丝”自称,附加上无奈与自嘲:“你说我SB又怎样?我本来就是SB,你来啊,有本事你就踢我脸,你敢踢我脸?你敢踢我脸我就敢给你跪下。”

最初,“屌丝”多指年轻男性,他们出身卑微,他们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他们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想做而不敢做;他们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他们是善良的,他们也是懦弱的。

更有好事者用“成份论”来表述词义:“屌丝应该是包括了赤贫人群的一部分,是农民工,城市小手工业者,产业工人,不满现状的企业雇员,流氓无产者,困厄的三本生、专科生,属于社会的中下层。”

于是,越发具体的形象被附加在“屌丝”身上:他们大多出身贫寒之家,没有更多的背景,他们有的很早辍学打工,有的寒窗十二载考上大学,毕业后才发现与理想相去甚远……他们从事着苦与累的工作,拿着并不丰厚甚至是微薄的报酬,在繁华的城市里勉强分得一杯羹。

同时,不少具有高度风格化和模板化的“屌丝文”,被年轻人疯传。几乎所有的故事都习惯用“矮穷矬”来定义“屌丝”的形象,自然“高富帅”就成了“屌丝的天敌”。

有人不解:“潘金莲跟西门庆遭人唾弃,说她是荡妇,说她不守妇道;而Jack和Rose就是真爱,是最美的爱情故事。都是姘头,差距咋这么大?”有人调侃回答:“关键在于西门庆是‘高富帅’,武大郎是‘屌丝’;Karl是‘高富帅’,Jack是‘屌丝’,目前社会‘屌丝’占多数,当然站在‘屌丝’这边,‘高富帅’被不齿和唾弃了。”

“屌丝”不仅看起来认命,甚至在大多数时候堂而皇之“比惨”:在“高富帅”面前,他们直说“跪了”;在别人夸耀成就时,他们嬉皮笑脸“求别说”;哪怕是“屌丝”用于励志的话,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屌丝不哭,站起来撸”。这种厚着脸皮的无自尊精神很快成了“屌丝”的写照。

而身为“屌丝”的起源点,李毅自诩是“最正统的屌丝”:“我经常跟朋友说,我生在蚌埠的一个普通家庭,通过努力达到自食其力的水平。我觉得,所谓的‘成功’,首先要看机遇。在很大程度上,成功靠的是伯乐。伯乐没有出现的时候,‘屌丝’不管多努力,都难以看到成功的迹象。所以,大家难免会感到焦虑。”

人人都是“屌丝”!

当然,上述只是定义营造的“屌丝”形象。

现实中,“屌丝”的共鸣不仅仅在于年轻男性当中,众多女性网民也不甘于“屌丝”被年轻男性垄断。

记者在网上“求屌丝,采访”的微博,很快,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自己就是“屌丝”。记者了解到,他们中间有的跟“穷矮矬”毫无联系,甚至还是“高富帅”,有的干着体面的工作,还有的家里有个漂亮温柔“女神级”的老婆……

这些都是与“屌丝”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的人,他们为何仍乐此不疲地“对号入座”呢?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大四女生孟令为,完成了有关“网络上的屌丝现象”的论文,她的调查或许能给出答案。

问卷里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不符合‘屌丝’的特征,那么你称自己为‘屌丝’的原因是?”有受访者回答:“降低成功期望,心理学叫‘自我设障’,这样成功的话会感觉很好,失败的话也没那么不舒服。”

而在统计了问卷后,孟令则表示:“多数人是有自我意识、自我觉醒,才主动归类为‘屌丝’。”她感兴趣的,正是这一类人。

江洋(化名)就是这样一个自称为“屌丝”的人。他身材中等,作为“新上海人”,有份收入可观的工作,有房有车,家有娇妻与可爱的孩子。

江洋认为,能够自称“屌丝”的人都很“屌”:“或许,只有‘80后’与‘90后’能这样自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不是官二代或富二代。在高节奏的生活节奏下,‘矮穷矬’的‘屌丝’自嘲体才会流行。记得小时候,被人嘲笑是很伤自尊的事,搞不好要动拳头,认为这是耻辱。现在的流行风尚改了,自嘲成为更高尚的生活方式,好像有返朴归真的意思。”

在他看来,“屌丝”只是普通人的一种自我定位,是这个时代小人物的自我讽刺。“理想和现实带来的反差,往往只能通过自嘲去释放,去解读。在隐秘的网络中,大家可以都不用活得那么虚伪。”江洋说,愿以此与所有“屌丝”共勉。

不过,在江洋的内心深处,他对“纯正”的“屌丝”并不认同。他强调,自嘲是一种好的生活态度,但并非要把自己置于一个低的位置,替堕落找借口,“他们心态不佳,没竞争意识,对自己的不良习惯比如‘懒’,有焦虑,但不改正。知道了社会不公,难道唯有选择跪下吗?”

显然,江洋所斥责的“屌丝”与作为自嘲形式而存在的“屌丝”,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在谈到“屌丝”为何能在“猥琐男”、“宅男”、“矬男”等类似词汇中脱颖而出时,他得意地告诉记者,“因为‘屌丝’多数是自我指称,读着让人有得意的感觉,很好读。同时,‘屌丝’是和一群词一起流行的,被人赋予了故事。”

不久前,一直陷于代笔争议的韩寒曾“长微博”称:“最近三个月,看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失落与收获颇多。失落在:我的出身是纯正的上海郊区农村‘屌丝’,无权无势,白手起家,本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励志的‘屌丝的逆袭’的故事,却硬要被说成一个经过多方神秘势力包装的惊天大阴谋。”

几乎所有出身平常的人,似乎都有过一蹴而就的翻身梦。他们之间的区别是,有人成功了,有人继续悲催。

李毅大帝 篇七

说到李毅,相信不是足球迷的你也一定听说过,这位1979年出生的中国球员,不仅仅在足球界红了一把,娱乐界也是当家小生。

球员时期,李毅是“大帝”。2011年正式挂靴后,李毅又成了一种文化的始祖,此种文化叫“丝”。自从开创出这种文化后,“丝”迅速走红。

“丝”文化为何起源李毅?

李毅,让足球娱乐功能无限放大!

足球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在巴塞罗那,足球承载着加泰罗尼亚人对马德里的新仇旧恨,一不小心就追溯到佛朗哥时代了;在巴西,足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两种欲望:一种是人人都能指手画脚过过国家队主教练的干瘾;另一种是每个贫民窟的孩子都指望自己可以赚大钱,让自己的社会地位跃升到上流。在前几年的法国,足球的存在主要是让全国人民变着法子调戏多梅内克。

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足球这块盐碱地上,足球作为竞技运动的意义,只在相当小范围内的纯球迷间存在。足球之于大众,只剩下消耗过多积怨和娱乐的作用。在经历漫长的“中国球迷你们伤不起”的哀怨阶段后,随着网络球迷的壮大,进入了华丽的“狂欢式膜拜”反讽时代。2005年的时候,李毅被媒体加工过的一句:“我的护球像亨利”,召至众多球迷对李毅的嘲讽。许多网民纷纷涌入百度“李毅吧”调侃他,“李毅”不小心就代表了中国足球的许多面。随着此后李毅又说出了,“天亮了”等言语,又一不小心成了整个中国网络界娱乐功能的集大成者。在李毅的引领下,这群网友把调侃之能事发挥到一个新高度,至今为止,“李毅吧”的帖子数量超过5956万篇,会员超过85万名。

“李毅吧”发迹于对李毅的调侃,这种调侃后来演变成了一种讽刺文化,让其在众多贴吧中脱颖而出。聚集于此的愤青男性居多,他们当中不乏文笔佳、观点新者,常常撰文讽刺社会上各种有争议的人和事,芙蓉姐姐、李宇春等等都是他们揶揄的对象。“李毅吧”的文化关键在于一个“讽”字,既有讽刺社会,也有嘲讽自我。“‘讽’源于吧友们对某些人或现象的不满,他们以夸张的手法进行文字创作,挖掘那些可恶、可鄙、可笑的话题点。”

“丝”一词最早来源于百度“魔兽世界吧”对“李毅吧”球迷的恶搞称谓,有嘲讽之意,却被李毅吧的球迷领受下来。“丝”二字蕴含着无奈和自嘲的意味,多指年轻男性,他们出身卑微,他们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丝”们自我评价“穷、丑、矮、矬”,这和“高、富、帅”的富二代与官二代形成鲜明对比。一时之间从贴吧到微博,人人言必称“丝”。俨然,“丝”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李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微博从2011年10月中旬起,就出现了大量与“丝”有关的留言。

像“丝”一样自嘲

李毅职业生涯坎坷堪称大牌“丝”

“丝”往往喜欢把自己描述为天生的失败者,而在这一点上,虽然曾经夺得过中超冠军,但李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牌”丝。2004年亚洲杯决赛,李毅单刀错失得分良机,红极一时的网文《李毅大帝本纪》中对其进行了讽刺,“忽见毅蹴球疾奔,面空门而出,世人愕然,倭人亦惊诧:未尝知世间球可曾蹴如斯乎!”

2005年,深圳队的球霸事件终于告一段落,迟尚斌下课,李毅立即陷入了“球霸”的讨伐之声中。2007年李毅以140万的身价转会到了西安中新霸队,但他的状态已经大不如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娱乐人物被人谈起。李毅明显有了很大的变化,做事非常低调,甚至自己的婚礼都办得很低调。2011年春,李毅跟随深圳红钻队训练,但在竞争引援名额中被白巫师放弃,最终在特鲁西埃帐下当起了一名助教,而上赛季深圳红钻又惨淡降级。

在被球迷“狂轰乱战”的初期,李毅称自己当时接受不了:“踢得不如我的太多了,怎么我就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而且每到客场比赛,李毅都能听到上万球迷对自己的骂声。2005年的一段时间,李毅回到老家独自待了一段时间进行调整。

之后,李毅在家人和妻子的陪伴下慢慢解开心结,戏言之,李毅进入了“丝”状态,并用一种“自嘲”的心态来应对网友的戏谑。“来骂我的人我也会对他鼓掌,我就当他们是想干扰我,说明我对对手有威胁。”李毅说。在2006年4月的国家队比赛中,李毅在一次反击中没能追上皮球,球出了边界,这时看台上响起了响亮的喊声:“换李毅!”对于自己的这段经历,李毅在接受采访时也自嘲地表示,在深圳体育场,深圳的几万名球迷经常一起喊“2∶1”,有时候听上去自己还以为主场的球迷都在喊“换李毅”。

去年李毅退役时,面对《足球之夜》的镜头,对于几个职业生涯的关键词,李毅都笑着给出了答复:对于“大帝”,李毅表示感谢:“有时候说我的名字不一定知道,但是说这个很多人说知道,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代号,有时候我要感谢给我起这个名字的人”;对于亨利,李毅表示欣赏;对于亚冠绝杀,李毅笑道“天亮了”;对于李玮峰,李毅笑称是球霸,但随后严肃地称其为男人;时至今日,对于“李毅大帝”这个最响亮的名号,李毅早已坦然接受,甚至在自己微博上都用上了“大帝”的名号。

“丝”文化可以自嘲绝不放弃

李毅:千万不要自暴自弃

从本质上来讲,“丝”文化是一种聪明而刻薄的自嘲,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是受其心理和精神状态所影响的,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疾病都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所以,任何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那么如意的人,对自己进行自嘲都是很正常的。喜欢把自己描述为天生的失败者,但归根结底这恰恰说明他们不相信丛林法则,因为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以丛林法则看待社会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弱者,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居弱者就等于放弃了任何权利。“丝”有意无意地提醒人们,在英雄主义之外还有一种平民主义。

李毅大帝 篇八

在林志玲主演的《101次求婚》中,李毅首次“触电”,作为在中国足球界拥有相当高知名度的前国脚,李毅还答应参与录制一部以自己为主角的宣传片。在片中,李毅对于外界冠以自己“大帝”、“蚌埠回旋”和“天亮了”等称谓并不反感,相反还乐在其中。

“大帝说,要有光,于是天亮了。大帝说,要爱护人类,于是‘护’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动词。李毅大帝,他究竟是亿万吊丝心中的神,还是亿万个神中的吊丝?他是蚌埠回旋的发明者,他,是大帝称号的拥有者。”伴着深沉的男声旁白,李毅出场了,酷到家的造型,犀利的眼神,还有熟悉的音乐,虽然李毅在片中的造型是一本正经,但整体诙谐的气氛却又让人忍俊不禁。

“您是吊丝吗?你有女朋友吗?你知道你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吗?因为你爱玩Dota?因为你没有钱?还是因为只有我才知道的一些原因?”李毅在片中故作深沉,之后他才为将于明年1月14日上映的《101次求婚》做了预告。据透露,李毅大帝首次触电的身价仅为“搬砖价”。“没想到经过几轮沟通,李毅被我们的诚意打动,生平第一次试水电影,他愿意以1瓶雪梨的‘吊丝价’出演。”对于如此极端的价格,制片人爆料道。李毅则风趣地解释道,“既然电影是《吊丝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就希望自己能有一点吊丝精神,所以就给个‘搬砖价’,意思意思就行。”

虽然只是首次触电,虽然演技还不能称之为多么出色,但李毅的转型亮相,让广大中国球迷狠狠地笑了一次:大帝,你以为你躲起来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像李毅这样拉风的男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稀疏的胡茬子,神乎其技的蚌埠回旋,都深深地迷住了所有人。

曾经足球场上的“大帝”,如今电影银幕上的“吊丝”,李毅开始了属于他的另一种生活,而在李毅身边,像他这样从体坛“跨界”到娱乐圈的明星,还有很多很多。

好出路 投身演艺圈成功案例有很多

“别愣着了,你跟我走吧!”这是微电影《灵魂中转站》中“死神”的一句台词。而说这句台词的“死神”,正是去年宣布从中国羽毛球国家队退役的鲍春来。从体育圈到娱乐圈,鲍春来正在完成自己逐渐淡出竞技场后的转型。体育明星投身演艺圈这条路,与之前的竞技生涯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他能否从竞技场上的明星转型成为演艺圈的闪亮之星呢?鲍春来表示:“就想尝试一下,看看自己合不合适。”

几十年前,体育圈和演艺圈是相对比较独立、没有交叉点的两个领域,只是运动员与艺人在私生活上可能会搭上一点点关系。但是现在,体育与娱乐逐渐融合,两个圈子的人也越来越多地跨界尝试,有的人是尝个新鲜,有的人是为了增加曝光率,有的人是为自己探索一条再就业的新道路……

去年刚从国家队退役的鲍春来,今年开始向演艺圈发展,不仅参加微电影的演出,甚至签约青海卫视,担当《我是冒险王》节目的外景主持人,并且还成为国台办九洲文化传播中心的一名职员。这意味着鲍春来未来的工作将彻底与羽毛球无关,是对全新领域的新挑战。

体育明星“触电”,鲍春来并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国内,全国武术冠军李连杰应该是最早从竞技场转型到演艺圈的运动员,一部《少林寺》红遍大江南北,从而也一步一步闯入国际影坛;之后,田亮、胡兵也在结束运动生涯之后全心投入演艺圈的打拼;另外,像李宁、巴特尔、王涛等运动员,也都有“触电”玩票的经历……可以肯定的是,之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触电”玩票,甚至在退役后投身演艺圈。

在微电影的演出中,鲍春来只是“零片酬”地玩了一把票,首次“触电”便感受到了别样的辛苦。不过,在寒夜中连续拍摄几个小时后,看到成片还是令他颇有成就感的。曾被李永波评价为“内向”的他,坦言性格并未阻碍自己的表演:“每个人性格不同,不同性格的人可以饰演不同的角色嘛。”

外形不俗的鲍春来,先天条件还是适合在演艺圈中发展的,不过演艺圈除了先天条件外,更重要的还是演艺修为。拍戏不是打球,对于鲍春来而言,投身演艺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新挑战 立足演艺圈个人条件有讲究

早在多年以前,李连杰、邵兵、胡兵都由运动员转型为艺人。在近些年,这样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但真正能在演艺圈中站稳脚跟的运动员却并不多。

最近几年中,国内运动员转型艺人中最成功的可能是“跳水王子”田亮。他已参演十余部影视作品,仅去年就拍了6部电影和1部电视剧;而奥运会体操冠军刘璇的发展也相当不错,2009年签约香港TVB后,去年主演了电视剧《女拳》。

对成功转型案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体育明星投身演艺圈必须至少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外形长相要对得起观众。演艺圈中长相一般但却能获得卓越成就的艺人,那叫实力派,这是连科班出身的艺人都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何况隔行如隔山的体育明星,就更不可能将竞技场上的游刃有余马上带到表演场,必须从头开始一点一点地学。所以,体育明星进军演艺圈,最可行、最畅通的路线就是偶像派。邵兵、胡兵等走的基本就是这条路线。

第二,自己要有一些绝活,也就是体育明星原来从事的运动项目,能对自己的演艺道路具有帮助作用。例如李连杰,他转型到演艺圈的定位很明确:动作明星。李连杰原来是全国武术冠军,功底好,长相也不错,对他在动作片演绎中能够获得成功有着巨大的帮助。

同样是动作明星,男女也有别。男性动作明星被要求具有硬朗的风格、动作更真实,而女性动作明星则被要求更具有动作的美感。刘璇进入演艺圈后逐渐给自己定位为动作女星,也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刘璇以前是体操运动员,硬桥硬马的功夫不会差,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特别好,学习武打动作并不是难事;更重要的是,体操比赛中有不成文的“裁判印象分”,因此体操运动员从小都在教练的指导下,懂得如何展示身体动作最美的一面。

第三,经得起挫折,放得下身段。即使运动员具备了长相和绝活两个条件,但也不是每一名运动员都能一帆风顺的。所以,运动员在进入演艺圈之后,就不能再当自己是昔日的体育明星,要有被人喝倒彩的心理准备。田亮初入演艺圈时也是非议不断,各种不同的造型总是引来一片倒彩声,但是他没有放弃,顶着嘲笑声不断地学习。几年后,田亮的演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去年在电影《不能没有你》中演绎自闭青年的表现,就让人顺眼了许多。还有前国脚赵家林,退役后直接就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进修,并开始在影视剧中“跑龙套”,如今也积累了一些作品。

心态好 明星粉丝平常心

从体育圈进军演艺圈,最重要的是心态,不仅仅是运动员本人的心态要摆好,各位粉丝的心态更要摆正确。

多数运动员在转型时,通常会说“先试试,看自己适不适合”。其实,这是给自己留条后路。运动员演戏或唱歌,这本身就不是最擅长的事。很多人都说李永波唱得好,那是在体育圈里唱得好,K房里唱得好,和专业演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说田亮的戏演得好,当然,那也要看他演什么,演跳水运动员他肯定比专业演员还专业。

不是自己最擅长的事,做得不是最好是预想中的事。刚刚开始的时候,谁也不必强求自己一步登天,像赵家林这样先进修,然后跑跑龙套,理论加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慢慢从头来,心态摆得好,也是明智的选择。

粉丝们看偶像转型,多少有点图个新鲜、看个热闹的心理。笔者在看《随波逐流》时,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罗迪克在飞机上泡自己的太太布鲁克林;欣赏《我的美丽乡愁》时,就算刘璇的表情有多僵硬,谁也不会把这些太当真。但是随着偶像在演艺圈的时间长了,粉丝们对偶像的要求也会高了,所以刘璇参演《女拳》时,很多粉丝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是只会嘟嘴的pose。

最新范文

执行力论文范文【优秀3篇】12-12

个人课题研究计划范文【优秀8篇】12-12

我们之间有种默契范文精选5篇12-12

兄弟小文范文(精选4篇)12-12

感人短篇小说范文【优秀7篇】12-12

粮食安全主题征文(精选7篇)12-12

巡查问题整改措施【优秀8篇】12-12

严于律己的名言【经典3篇】12-12

描写饱读诗书的句子精选句子【最新5篇12-12

生态旅游论文范文精选7篇12-12

149 27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