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短篇小说 感人短篇小说范文【优秀7篇】

2023-12-12 18:55:07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感人短篇小说范文【优秀7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感人短篇小说的相关知识。

感人短篇小说 篇一

他,用犀利的眼睛发现生活的真谛:

他,就是“含泪的微笑”――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欧,亨利!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在银行工作时,曾有过写作的经历,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后开始认真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他与法国的莫泊桑、俄罗斯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小说构思独特、情节曲折、语言诙谐,笔调轻松、以往往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的结尾”而闻名。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作为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欧・亨利无疑是有其独特魅力的。他的独特主要体现在匠心独具的结尾,以及读后让人“含泪的微笑”。欧・亨利以擅长刻画都市里饥寒交迫、哀愁无助的小人物著称,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小人物在生活的深渊中无奈而又痛苦的挣扎。然而感人至深的是这些贫寒窘迫的小人物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这份爱与关怀是悲苦的人们在困境中的希望,这份爱与关怀是悲苦的人们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这份爱与关怀使悲苦的人们深刻体味苦涩日子中的幸福,一种含泪微笑的幸福。他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其以人物的对话形式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特征、采用对物体细腻的描述、以及比喻拟人化的手法等来成功塑造了值得效仿又难以捕捉到的、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小说主人翁形象。

感人短篇小说 篇二

关键词: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艺术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就是指小说在结尾部分发生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转折,在结尾使人物的性格与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意料不到的,不仅故事的情结发生了改变,人物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甚至这个结果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但是在细细品味之余,又会发现,这虽然在意料之外,但却又是合情合理,所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就产生了。而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普遍存在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使人读起来酣畅淋漓。

一、欧亨利其人及其小说创作

欧亨利出生于十九世纪的美国,他的作品往往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脍炙人口,他也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美国现当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和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师之一。欧亨利一生写下了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在他的小说中,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道德的伪善、人与人之间贫富的悬殊与猜忌压榨,所以欧亨利的许多作品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充分的揭露与讽刺,不仅批判了社会的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也通过发掘小人物的心理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同时,欧亨利也给予这些小人物许多的同情,他会通过他的思想与文章揭示这个不公平的社会,以此表达他的希望与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照。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描写了美国一个城市的贫民窟,在这个贫民窟里住着许多贫病交加的艺术家,在这些艺术家中,有一位女画家,这位女画家琼西有严重的肺炎。正在她生命垂危之时,她发现在她的窗外,长着一棵青藤,而这课青藤也像她一样,在风吹雨打下,叶子慢慢的飘落,她在观察叶子时,觉得自己的生命也像叶子一样,在慢慢消逝,但是在一夜风雨之后,琼西觉得自己快要死的时候,她发现窗外的青藤依旧活在那里,她又有个生存的渴望。实际上,这片青藤是一位老画家的画作,他为了琼西画了一夜,但是遗憾的是,老画家却失去了自己生命。这篇小说以一棵青藤写出了两代人的友谊和命运,赞美了琼西热爱生活,老画家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结尾老画家的去世使得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

二、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

(一)从《女巫的面包》看卑微的爱情。

也许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爱的人正在做什么事,玛莎小姐就是如此,她爱上了一个常常来买陈面包的顾客。人在恋爱的时候往往是糊涂的。每次这个男人去玛莎店里,玛莎总会紧张,当然,这种紧张就是因为爱情吧!此时,她心里想的是不是这个男人也和她一样。所以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更何况有可能是单相思呐。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往下,这个交往仅仅是买面包,玛莎想象这个男人的职业,想象他怎么品尝这个面包,想象他是怎样一个艺术家。她激动的打扮自己,把画摆在店里,可能她仅仅是想用画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吧。男人果然来了,依然是两个面包,然而让玛莎惊讶的是,他真的提到了这幅画!玛莎猜对了,那么是不是他也像她喜欢他一样爱她呐。没错,肯定是这样,玛莎心想,要不然也不会总来这买面包,而且每次都是一样的。

这再一次证明了玛莎爱他的心,她的情感更强烈了,终于,表白的机会来了,在慌乱中她在面包上做了手脚,放了可口的黄油。醇香的黄油也像她一样,散发着女人的魅力。这时,玛莎应该是小心又激动的,当然,激动占首位。但是,就像平静的湖面上的一丝涟漪,起风了。玛莎做了错事,她把男人的成果毁于一旦,男人走了,玛莎也落寞的换上以前的旧衣服,也不再打扮自己。

在这时,玛莎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她爱上一个人,这种感情是美妙的,她会为了他换新衣服,打扮自己,找与他相关的东西,她会每天想象他的一切,然而,这又是不幸的。玛莎不知道他是否一样爱她,他是否多看了自己几眼,他是否为了她准备好一切・・・・

可以说,这篇短篇小说充分表现出了欧亨利式结尾,将玛莎的失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人在开始的开心之余感受到结局的悲凉。

(二)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突转。

欧亨利的作品结尾,通常采用特别的方式,即“突转”的方式,使故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与意料不到,所以许多人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这种结尾能够使读者被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并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去猜想结局,但是当马上发现结局时,作者却一个转折,使结局与之前的内容发生截然不同的逆转,这个突转使得结尾让人意料不到,故使得人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高。

例如欧亨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读者一开始会被苏贝犯罪的喜剧情节与故事所吸引。当冬天就要到来的时候,流浪汉苏贝没有地方可去,所以他只好想着各种方法去犯罪,他的目的就是通过犯罪去监狱里度过寒冷的冬天。于是他先去饭店里蹭吃蹭喝,希望可以这样去警察那里,但是饭店的人立刻就把他赶到了大街上,他的愿望没有达到,于是他又拿着石头砸商店的玻璃,而且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结果警察真的来了,但是却没有抓他,而是去抓那些不相干的人,最后,他又去勾引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少妇,但是这个少妇却是妓女,反过来又勾引他,就在他各种计划失败之后,他跑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这时候,教堂里传出赞美诗的歌声,他的灵魂一下子清醒了,他决定做一个好人。正当我们读者觉得这就是结尾的时候,欧亨利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警察来了,他一扭头,被警察逮捕了,并判处关禁三个月。这种结尾使得读者能发起更大的思考,如果最后警察没有来,这算不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呐,答案当然不是,只有被警察抓住,他所做的一切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在《麦琪的礼物》中,虽然夫妻俩相互赠送礼物,但是这赠送礼物的代价就是卖了自己心爱的东西,可以说,欧亨利的许多作品结尾都是使主人公的命运发生变化,这也使得小说的内容情感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语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魅力之处就是他的独特的结尾艺术,这种结尾使人物的命运与生活发生转变,使读者在兴奋之余也能体会到悲凉。可以说,没有谁的生命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美好结局,这种转折能更好的诠释主人公的命运,也能够使全文的基调更打动人心。没有大起大落、气势磅礴的情节、没有长篇大论的侃侃而谈,只有在结尾的轻轻一个转折,则将故事诠释的更加生动与完美。可以说,欧亨利式结尾是其为小说创作带来的巨大贡献,也是其在小说史上屹立不倒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1]欧亨利。四百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2]赵,黄春妮。欧亨利作品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荣四才。 欧亨利与欧亨利奖[J].外国文学。1993(6):34-35.

感人短篇小说 篇三

【关键词】小说;情节

一部好的小说,要有足够的情节才能打动读者,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的景物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而文章则正如景物一般,要求曲折生动,感人肺腑,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说起短篇小说,大家肯定对三位卓越的短篇小说家印象深刻,他们都是写短篇小说的奇才,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柯夫和美国的欧•亨利。他们三人虽没有一个活过五十岁,但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很多学生都很爱看他们的小说,在写文章时纷纷效仿,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此,我想就短篇小说的情节安排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所选题材要有现实基础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契柯夫的《变色龙》,在世界短篇小说的瀚海里虽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它显得那样新解,活泼有力,令人回味不己,它像一面镜子,使人们看清了沙皇统治下充满丑恶的社会现实。

楚洛夫审理“案件”的过程,是小说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作者以十分个性化而又颇具幽默感受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这位沙皇警官多次“变色”反复无常的种种丑态。

奥楚蔑洛夫是一挤进人堆,便在公众面前在耍其威风,专横地吆三喝四,大喊大叫,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当他听了首饰匠赫留金的申诉,因不知狗是谁家的,便装腔作势,声色俱厉地断然决定,要把狗弄死,并且要惩罚狗的主人,可当听到这狗是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刻变了色,胆怯地浑身冒汗,竟反过来训斥赫留金是出了名的鬼东西,是自己把手被小钉子弄破的,但又听巡警说这狗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又变了色,转面大骂小狗,而且在赫留金全面前显出一副公正嘴腔,赫留金,你受了,我们决不能不管……”活似秉公执法的青天大老爷。可又听别人说:“没错是将军家的!”于是他又变了色,大骂赫留金是“浑蛋”,称赞小狗是“名贵”的动物,而且是将军家的厨师又否定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色,骂狗是“野狗”,“弄死他算了”但厨师又说那是将军哥哥家的狗食,他顿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在奥楚蔑洛夫裁决狗咬人的案件的过程中,十二次对话中竟有六次“变色”而他阴阴阳阳,变来变去,又完全取决于对狗“身份”的估计,这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骄横虚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变色龙丑态,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作者将“变色龙”——这种皮肤能随环境的颜色而不断变化的小动物作为小说标题的用意,这一标题不仅富有讽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情节安排合理化,有相应的辅助和暗示。《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的情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时来运转,却又丢失了项链,赔完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然而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且看小说开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向望过上流社会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莱思节夫人的关系,看似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在借还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毫不在意,这蕴藏着一个暗示,项链不是值钱的东西。小说最后点出是假的,读者再想到上文的暗示,会恍然大悟。:

二、情感变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感人短篇小说 篇四

时间仿佛又退回到2007年的这一天。那个晚上,《新京报》的读书版编辑绿茶急急地打来电话,向我报喜,说我热爱的多丽丝・莱辛获得了诺奖。当时我正和朋友相聚,听到这消息,马上破例浮一大白。朋友当晚写稿,开头是“莱辛赢了,盼望了多年的西门媚也赢了。”

之前几年,我常在文章中抱怨诺奖不发给莱辛,并扬言,诺奖再不发给莱辛,就不信它了。

我在乎她获奖与否的另一个原因,是想,这样出版社就会多出一点她的书吧。相对于获奖,杰出作品能够传播更为重要。正是同样的原因,今年10月10日我在微博上写道:“我希望艾丽丝・门罗得奖,好让中国出版社出她更多的作品。”

几个小时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公布,媒体一派惊讶与沸腾,跟莱辛获奖时非常相似。

不少人在惊叹,又是一个冷门作家。也有人表示轻视,认为又是一个女作家,是写情感小说的。没押中宝的出版商在说,这是诺奖平淡的一年。

这些种种反应,都是因为中国出版与世界的天然隔阂。国外声名卓著的作家,在国内却少人知晓。

早在几年之前,我就得知除了已经出版的这本《逃离》(Runaway),国内的几家出版社分头买下了门罗好些作品的版权。他们引而不发,或想赚取最大的利益,却让中国读者与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品无缘。读者阅读眼界狭窄,难以评判好作品,反过来也应了出版社的说法:“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国外受欢迎的作品在我们这儿不行,读者不喜欢纯文学,不喜欢短篇小说……”

就像一个怪圈。

那一年莱辛获奖之后,出版社突击出版了她的很多作品,但热闹很快就退却了。热爱她的中国粉丝并未增加多少,唯一改变的是,她忠实的读者们能买到她全部的作品了。

不仅莱辛是这样,几乎每年的获奖作家在中国的情况都是这样。

我也明白,在往后的大半年内,国内出版社会推出好些门罗的作品。除了给持久热爱文学的读者带来惊喜,大众很快就会淡忘她。毫无例外。

果然,在宣布门罗获奖的几个小时之内,有出版社宣布,它们已经签下门罗作品的版权。不明情况的读者马上赞曰:“效率真高。”不知道版权其实已经在它们那儿冷藏了好几年。

这也许是商业短暂的胜利,但恰是出版业之耻。它们缺乏出版业真正需要的职业精神,出版更多的高品质的读物,不局限于一本本畅销书的胜利,而是放远眼光,培养良好的阅读市场。

经常有调查显示,中国是一个阅读率很低的国家。对于这种现象,出版界应承担相当大的责任。就像一个城市的市民没有读报习惯,责任更大的应属当地媒体。

正因长期缺乏优秀文学的熏陶,中国读者面对好作品的时候,经常抓不住重点,因此,在他们眼里,会偏狭地认为,女作家就是写感情故事、写个人生活、写爱情小说的,因为是关于“爱情”的,他们的判断标准就是“感不感人”。当年看莱辛就是如此,现在评断门罗还是这样。

但就算读者从这种最低的要求进入,也有可能找到他需要的内容。杰出的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层次,从细处着眼,既看得见人生百态,又能深入地思索更宏大的命题。

比如门罗的近作,短篇小说《Dimension》(2006年刊于The New Yorker)。

小说是从女主人公的隐姓埋名进入叙述,她丈夫是个早年的嬉皮士,结婚定居后,精神错乱,跟她争吵后杀死了他们的三个孩子。女主人公面对巨大的痛苦及公众的关注,只能远走他乡、终日工作,但也无法减轻伤痛,连心理医生也无能为力。她唯一与这个世界相联的仍只有丈夫,她去看望监禁治疗中的他,他病情稳定了,终于,有一天他写信告诉她,他能去到另一个平行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三个孩子好好地生活着。

她听到这个事,明知道这也许只是他的病情所致,但忽然就觉得放松很多了。她也想象在另一个空间,孩子们还是好好的。

这故事里其实涉及了几个空间。女主人公十多岁无父无母,寄居亲戚家中,跟年长很多的男主人公相遇,为了取得私人和独立的空间,便早早地结了婚。浪荡多年的男主人公并不适应两个人的空间,他变得易怒暴躁、猜疑心重,最终惨剧发生。女主人公独立过新生活,到新的地方,新的工作,获得个人空间,但心理创伤难以愈合。最终靠男主人公的说法,在一个“平行空间”,找到了安慰。

小说的结尾很有意味,女主人公在路上见到一位车祸中受伤的人,她用早年男主人公教她的救护知识,挽救了这个人的生命。

读者到此处也会放下心来,明白女主人公终于也把自己解救了出来。

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门罗小说的多义性。你可以读出关于情感的创伤与修复,关于疾病、救赎与谅解。小说名为《Dimension》,可以理解为这是在讲一种“空间的魔术”,这里面讲到空间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你如何看待个人空间,它不仅是现实的,更是心灵和精神的。当你感觉到它狭小,它就真的放不下东西,当你意识深远,它就容纳世界。

门罗靠短篇小说赢得了荣耀,但她的作品却和国内读者对短篇小说通常的认识区别颇大。

在她获奖之后,马上有人点评,国内对中篇小说的热衷导致了短篇小说的衰退。其实国内读者这些年除了跟风追读与影视红剧相关的书籍,哪里热衷过中篇小说,衰退的又何止是短篇小说。整个纯文学都十分不景气。

而且,门罗的短篇小说并不像有些人想当然认为的那样,是简练的,诗化的,或者是精美小巧的,或者结构奇特。许多人往往还没阅读,只听到获奖就开始下这样的断语。

门罗小说在短篇中往往偏长,人物多为小镇上生活的普通人,写的也是生活中我们常会遇见,常会听闻之事。但她的小说并不单调平淡,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稍长的短篇小说对我最合适。”

她非常精于描摩心理,体会他人的处境,同时,她对叙述的“时间线”也有独特的运用,因此,她的小说能通过细节展现广阔的世界,小镇人生背后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命运。

感人短篇小说 篇五

关键字:欧·亨利 《爱的牺牲》 爱情 艺术特色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经久不衰的题材,在“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的系列小说中,也有许多描写美好爱情故事的作品,这些作品情感真挚,语言幽默,结构精巧,跨越时间和文化的限制,打动了全世界无数的读者。这些作品讲述了普通底层小人物们守护爱情,为爱牺牲的含泪带笑的爱情故事渗透,充分体现了欧·亨利的爱情观和创作特色。欧·亨利笔下的爱情故事总是那样如同涓涓细流一样娓娓道来,平凡却真实,并带着淡淡的忧伤与哀愁,却带给人们深远的感动和回味。

一、小说简介

小说中描写了一对小夫妻都是很普通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却相亲相爱,身处困境也依然为对方着想,情愿牺牲自己来成全对方的艺术事业。所以,两人的真挚感情和伟大的牺牲精神与当时社会的残酷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闪烁着人性的伟大光芒。

二、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的写作角度。在《爱的牺牲》中描写了十分平常的小人物和小事情。欧·亨利没有选择描写那些被大家广泛关注的重要社会题材,而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最平常的片断和内容进行创作。但是作者却以自己高超的智慧和敏锐的目光,并运用自己深厚的写作功力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将小人物和小事件写出了大场面和大道理。《爱的牺牲》中描写的只是一对普通小夫妻的爱情故事,但映射出的却是美国社会生活中所有底层小人物的真实写照。这些小人物像小说中的乔·拉雷毕和德丽雅·加鲁塞斯一样,每天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艰难、举步维艰,但是,这些小人物却都像小说中的乔·拉雷毕和德丽雅·加鲁塞斯一样,具有深厚的感情和善良的天性。小说中大量描写了乔·拉雷毕和德丽雅·加鲁塞斯普通的日常生活,但那些看似普通平淡的描写却因为“爱的牺牲”这种感人的情感而变得与众不同起来。欧·亨利在小说中描写出的是现实生活中两个普通人的相识和相爱以及风雨与共的故事,但折射出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影像。

2.以喜写悲的写作手法。欧·亨利的以小见大的写作角度常常是与悲喜结合,以喜写悲的手法结合在一起的。欧·亨利擅长从看似好笑的事情当中发现背后的苦涩和眼泪,他在小说中选择从现实生活角度深入挖掘人性与现实的悲剧所带来的喜剧效果。于是,他笔下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爱人千方百计地牺牲自己,想要成全对方,但事情最终却是一个戏剧性的结果,事与愿违地成了悲剧。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经历和结果中有带着作者幽默的调侃和描写,于是,也带有浓浓的人情味和喜剧色彩,令人忍不住想要发笑。小说的结尾写道,“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消说‘当你爱的时候’。”这是一个十分温馨和感人的结尾,是一个美好的结尾,但大家却能从中感到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这也就是作者欧·亨利想要达到的以喜写悲、悲喜交加的效果。所以说,《爱的牺牲》中,作者用喜剧的形式来描写悲剧的内容,并反过来用悲剧的故事情节来衬托喜剧的最终效果,将悲与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泪中带笑,笑中有泪,深深地打动了所有读者。

3.极具特色的语言。《爱的牺牲》的语言极具特色。小说中,欧·亨利使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利用幽默和夸张以及对比和抒情,还有议论等多种手法,细细地刻画人物,描绘故事情节,表达小说主题,用喜剧来衬托悲剧,用悲剧来升华喜剧,于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便在特色鲜明的描写中深深地领悟到小说的内在含义。作者欧·亨利还在小说中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挚情感,于是他笔下的幽默显得那样独特和与众不同,例如,小说中主人公们的实际遭遇就带有欧·亨利自己早前经历的影子,而女主人公德丽雅·加鲁塞斯身上也带有欧·亨利深爱的妻子的身影。《爱的牺牲》就是欧·亨利运用幽默的语言来讲述的一个让人们觉得悲伤和感慨的爱情故事。在描写两个年轻人为了追求艺术的脚步背井离乡远离故乡和家人的时候,作者就用简洁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对其进行描写。例如,在写乔·拉雷毕离开家乡的经历时,作者写道“二十岁的时候,他背井离乡到了纽约,束着一条飘垂的领带,带着一个更为飘垂的荷包。”只用了很简洁和极其朴实的语言,便写出了乔·拉雷毕离开故乡时的孤独和凄凉。而当乔·拉雷毕和德丽雅·加鲁塞斯结为夫妻后,虽然二人感情很深,十分恩爱,但现实生活却是十分残酷的。这时,作者写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用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暗示了二人婚后生活的艰难和枯燥,两个热爱艺术的人,却不能过着轻松自在的艺术般的美好生活,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和残忍。简洁生动且含义隽永,欧·亨利正是用这样独具特色的语言揭示着伟大爱情的力量。

4、独具匠心的结尾。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向来以构思巧妙著称,而独具匠心的结尾更是被人们所称道,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清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李渔评论戏曲创作的好坏时曾经说过:“戏法无真假,戏文无工拙,只是使人想不到,猜不出,便是好戏法,好戏文。”其实,李渔的这个观点还只是从戏曲结尾的曲折程度、为大家带来的吸引力方面进行的评价。而千变万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却不但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提高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广大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并启发广大读者主动进行更深入的回味和思索,从而达到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大艺术效果。《爱的牺牲》中描写的故事情节即具有这样的效果,从描写两个年轻人离开家乡的时候写起,语言平淡简洁,如同山间的溪水,缓缓地流淌着。而当二人在婚后遇到现实的艰难处境时,情节发生了变化,就好像溪水遇到了磐石,激起了朵朵浪花。而当最后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故事情节的溪流向着相反的方向急速回转,意想不到的结果激起极大的漩涡,整个故事也在此时达到了高潮,小说主题也得到了升华。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让广大读者十分意外,但在吃惊之余,掩卷沉思,读者们又能很快地对作者的情节安排予以理解,明白这样构思和安排的合理和巧妙,结尾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同时,大家也会深深地为小说中夫妻二人牺牲自我的伟大和同甘共苦的深情所感动,小说的艺术价值和主题含义也随之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总结

欧·亨利一共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爱的牺牲》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爱的牺牲》从小见大的写作角度,应用悲喜结合,剧情交错复杂的形式以及极具特色的语言,还有匠心独运的结尾,为大家描写了一个看似平淡无奇,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多种艺术手法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贯穿了整篇小说,共同烘托了“爱的牺牲”这一主题 。欧·亨利生活的时代,美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人们却被金钱和社会制度制约着,并被残酷的竞争和毫无人性的剥削压榨着,于是,人与人之间变得十分冷漠和无情,人们的情感也变得扭曲 。但是,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欧·亨利却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将自己看到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创作成大量的优秀作品,为大家揭露出资本主义的邪恶和黑暗。在资本主义的大城市里集合了大量的丑恶和无情,违反美好的人性。于是,欧·亨利从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小人物们入手,在他们身上尽情抒发着自己美好的社会理想,让人们在无情的现实中看到人与人之间有情有义的一面。语

参考文献

[1]侯晓晨。从动机分析人物心理——欧·亨利小说情感刻画[J].青春岁月,2012(24):50-52.

[2]陈颖。欧·亨利式结局的表现艺术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2-13.

[3]李学。人性向善的光芒——简析欧·亨利小说[J].新西部(下半月),2010(06):23-24.

[4]余明洋。杨德贵。关于欧·亨利的幽默及写作特色[J].科技创业月刊,2010(03):06-07.

[5]胡媛。汪小兰。浅议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J]. 华章,2012(18):33-34.

[6]李红霞。关于文学作品《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特征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10-11.

[7]辛梅。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创作[J].华章,2011(04):22-24.

感人短篇小说 篇六

之所以这样说,不仅仅因为爱丽丝·门罗是一位女性,也不仅仅因为女性是她大多数作品的主角,而且因为门罗有着自觉的女性身份,她用女性的从容和细腻,描画那些日常生活的悲喜剧。在门罗的笔下,戏剧性的冲突和死亡没有了新闻报道的耸人听闻,没有了谣言传闻的添枝加叶,门罗就像当年的维吉尼亚·伍尔夫一样娓娓道来。

门罗虽然访问过中国、澳洲和北欧,也曾到英国做驻校作家,但在这个飞机满天飞的时代,她的主要岁月还是安静地在加拿大度过,她的故事也以浓郁的地域特征著称。那是安大略省一个叫休伦的郡县,当然描写最多的还是她的家乡温格姆镇,一个只有2000多人口、一条主干道、两家百货店的小镇。

寂寥的小镇让门罗津津有味。她并不痴迷所谓的英雄伟绩,普通人的生活遭遇更能让她从中品出人生百味。因此她常常从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取材,比如她没有完成学业就离开大学,这成了《谋生》中主人公的经历。最初把这个故事寄给《纽约客》时,杂志编辑把它当成回忆录拒绝,后来另一家杂志却作为虚构小说发在了首页。

现实与虚构在门罗这里模糊了界限。身为家庭主妇的她沉醉在自己的艺术幻想之中,身为作家的她又坚持活在自己平凡有限的世界里,体悟出一个又一个人性和生命之谜。困扰众多女作家的生活与创作的矛盾,在门罗这里似乎取得了平衡。

不过门罗却写过《逃离》,女主人公卡拉不满于暴躁的丈夫离家出走,半路上突然意识到“过去”在她生命中的价值,以及“未知”可能带来的恐惧和空虚,于是打电话要丈夫立刻接她回去。在这部短篇中有一只叫弗洛拉的山羊,似乎是卡拉的化身,走失又回来后却被丈夫悄悄地杀了。卡拉的半途而废显然并不是门罗赞许的,叙述者却没有在小说中对这样的“逃离”做任何评价。

有趣的是乔伊斯在《伊芙琳》中也写过跟情人离家私奔的女性,也因为对未知的恐惧半路放弃。门罗和乔伊斯都生动描绘了女主人公一瞬间情绪的变化,乔伊斯只写了主人公,因为他的目的是批评像主人公那样缺乏勇气的都柏林人;门罗写了卡拉的邻居,甚至她的丈夫,让读者注意到这些人人性的一面。显然,门罗眼里的日常生活更复杂,无法用简单的价值界定。后期的乔伊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把自己的主人公从英雄改为市民。门罗的短篇小说同样具有乔伊斯长篇小说中这种对生活的包容,或者说,她用短篇小说进入了乔伊斯用长篇进入的人生境界。

或许正是这种包容让门罗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就像她对短篇小说这一体裁的选择。长篇小说的鸿篇巨制要求作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保持思想的专注,这对一位还需要照顾孩子的女性来说无疑很难做到。在这种情况下,短篇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选择,这个选择同时也包含着牺牲,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十日谈》这样长篇之名短篇集之实的作品外,作家很难单凭短篇赢得世界声誉。

而门罗对短篇小说这一体裁的执着,可以视为对一位家庭主妇平凡生活的坚持,也可以说是对所谓宏大人生的拒绝。门罗向人们证实,伟大不仅仅来自宏伟,也可以出自家常和微小,重要的不是摆脱生活,而是有没有洞烛幽微的感悟去透视生活。

门罗虽然出生在加拿大,她父母的家族来自苏格兰和爱尔兰,有着擅长说故事的凯尔特人基因。凯尔特文化擅长在英雄身上发现普通人的感情,在普通生活中发现人生的哲理。这也是门罗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生活的看法。

她曾经回忆在温格姆镇上,人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好高骛远,但这个偏僻小镇那些“被驱逐了的人们”却每个人,即便最不起眼的人,都在命运的舞台上演绎着戏剧性的人生。他们在经济和宗教的压力下贫困窘迫,却有着“巨大的能量”。正是这些弱者身上暗含的力量构成了门罗故事神秘而感人的一面。

感人短篇小说 篇七

1

短篇小说滑向了社会的边缘地带,不需要承担那么沉重的“时代使命”了,这倒真正为它“减负”了。但短篇小说特有的“现实性”品格,不允许它回避当下,遁入空门。那么它就只有用“智取”的办法,即通过一种巧妙的角度或便捷的途径,进入现实生活的“腹地”;或者采用“内攻”的方法,即直接切入当下人们的精神心理世界,透过人们的心灵图像折射广大的社会人生。于是短篇小说获得了艺术的自觉和自由。

这里我们首先要说到邵丽的《人民政府爱人民》,这是一篇典型的表现底层社会的作品,但它却比同类小说更真实、鲜活、深广。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对现实生活有一种深邃的发现。在这篇作品中,县长崔涌和副县长老刘,呈现出一种原生态般的逼真和浑厚来,也许他们不是那样高尚、纯粹,但他们对农民的天然感情、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以及他们自身生活的种种难处,读来真是感人肺腑!这样的人物,只有较长时间浸泡在生活底层,才能发现和塑造出来。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还刻画了两位独特的农村人物,一位是被人看不起外号叫“老驴”的李长旗,一位是他的女儿李童。老驴人不坏,但却是那种没脑子、没血性、没能力――永远扶不起来的角色,有困难只知道找政府,但帮来帮去还是困难户。这是中国农民中最窝囊的一种人物,连阿Q也不如,有着很深的社会和文化根源,在过去的作品中十分鲜见。李童呢?高中毕业考上大学,聪明好学,自尊要强。但家庭的贫困在她的心里既埋下了“坚毅的种子”,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她向政府求助上学的目的一时没有达到,就心生怨恨,贸然出走,杳无音信。这样的农村青年,让人感佩,也让人忧虑。这也是作者对农村人物的宝贵发现。

2007年的短篇小说,对乡村社会的揭示是深入的,也是广泛的。李进祥的《狗村长》以河湾村的一只黄狗为主角,艺术而又不无嘲讽地显示了农村基层政权的瘫痪。邓宏顺的《棉花团》,则以一个工作队员的视角,提出了应该如何看待、评价村干部的问题。陈应松的《金鸡岩》则以苍凉的群山背景和突兀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山民无望的生存环境和他们不屈的抗争精神。农民宿五斗之所以要攀上高耸入云的金鸡岩开荒种玉米,是因为在村子四周再也找不到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了,他只有向大自然挑战、向自己的身体极限挑战,才有生存的希望。于是被困在高高的金鸡岩顶孤身耕作的宿五斗,成为中国农民的某种象征形象,深刻在了我们的脑子里。

表现打工族在城市里的生存境遇,是当下文学的一个流行主题。短篇小说以它灵敏的触角和精深的思考,丰富和深化了这一主题。王祥夫的《玻璃保姆》,以有趣的情节、精湛的构思和朴素的叙事语言,讲述了待业青年小麦给煤老板当狗(名叫“玻璃”)保姆的故事,折射出的却是煤老板对人的尊严的蔑视和生活中的变态心理。武晓军的《别墅里的生日》,同样是写一个叫春姝的女孩子给富人当保姆的故事,但焦点却集中在了打工者身上,通过小保姆们在别墅里偷偷过生日这一情节,强烈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悬殊,凸现了身为下贱的女主角的诚实、勤劳、自尊的精神品格。钟求是的《五月的铜像》,写的是农民工登锁在城里的一次荒唐的犯法行为,竟然想偷盗“天使”铜像卖钱,但作者鼎力展示的是这位农民工盗窃铜像后的惧怕、不安和后悔,是他面对这尊“女神”的欣赏、感动和爱心。作者在一个否定性的人物身上发掘了他向善、向美的一面。尤凤伟的《彼岸》,整个作品写的是上层人物的高层社交,但牵动公司老板于总和那位国际交际花李静的神经的,竟是一位在公司打工的青年“徐某”,他因领不到工资而敲诈犯法被捕在押。尽管这位打工青年最终也没有被“捞”出来,但他的贫困、他的孝心,已强烈地冲击和影响了上层社会人们的心灵,显示了农民工问题的突出和社会的一种进步。

城市里的普通市民、企业工人等底层民众,也是2007年短篇小说关注的一个重点。代表性作品有刘涛的《最后的细致》和刘庆邦的《年礼》。前篇写年轻工人李皓,面对无可医治的绝症和即将走完的人生,没有诅咒、抱怨和要求,而是理智从容地干着一件事,要把他的家整理、修复得完美无缺,给妻子、儿子乃至将来进入这个家庭的男人,留下美好和方便,展示了一个普通工人赤诚的爱心和宽广的胸怀。后篇写矿工家属田桂金,父母、哥嫂以及自家都很贫困,为了亲人之间的感情、为了大家庭的和睦,怎样挤出一点可怜的钱周旋在亲人中间,读来让人既辛酸又感动!李皓和田桂金,处在社会底层,皆为芸芸众生,但他们的精神、人格,却是高尚的!

2

小说既可以反映世事沧桑,也可以表现心理波澜。但我觉得,对短篇小说而言,表述人的内宇宙更是它所擅长的。在一种“袖珍”式的文体中,演绎一段情感经历,渲染一场精神搏斗,描述一幕美好回忆,刻画一种“天人”感应……对短篇小说来说实在是得心应手的。人的内宇宙自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广大的外部世界的曲折反映,表现了人的内部宇宙也就折射出了外部存在。有理论家把它称为“心理现实”。人的精神、情感、心理是一个浩瀚而复杂的形而上世界,当下的短篇小说作家,在探索这个形而上世界方面,多方突进,探幽烛微,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涌现出许多擅写心理世界的年轻作家,创作出一批风姿绰约的短篇小说。

爱情、婚姻、家庭以及性,是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最让人触动灵魂和感情的。毕飞宇在表现这一领域方面,无疑是一位高手。《相爱的日子》用了一个很古典的题目,但这里的“相爱”没有温暖、没有浪漫,只有冷酷的现实和理性的权衡。他和她,一双大学毕业而飘零在城市的孤雁,邂逅了、相爱了、同居了。但他们并不是为了培养爱情之花,更不是为了结婚成家,而是为了用同病相怜的关照、年轻而饥渴的性爱,填补孤独荒凉的内心、抵御沉重窘迫的现实。年轻男女之间最美好的情爱和性爱,却让蛮横的生存问题撒了一把盐。读来让人忧伤、沉重、深思。

2007年确实出现了许多表现人的情感律动的好作品。如乔叶的《像天堂在放小小的焰火》,以敏锐的感觉、犀利的洞察,展示了男人与女人之间情感的丰富性、性爱的深邃性、人性的复杂性,如同打开了一个瑰丽的人的灵魂世界。如须一瓜的《一次用心筹备的邂逅》,写白领男女之间的网恋与会见,凸现了他们在浪漫的激情想像与世俗的人生束缚之间的矛盾心态。如方格子的《谁在暗夜里说,冷》以午夜声讯台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敞开了当代人――不管是城市人、还是乡下人,虽然生活处境那样的不同,但内心却一样地骚动、空虚、孤独。这已是社会潜在的一种精神危机。如金仁顺的《彼此》写都市男女的婚外情,他们心理的细腻、情感的脆弱,导致了爱情的易变、婚姻的短命。这成了现代人的“流行性”心理疾病。如上几位年轻的女作家,以她们独具的慧眼和锐利的笔触,拓展了短篇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叙事能力。此外,王棵的《暗自芬芳》描写守礁士兵的内心波澜,叶兆言的《我们去找一盏灯》探索抑郁症的病源,都写得鲜活而有深度,值得一读。

关于人自身的一些形而上问题,需要破译的太多了,譬如人的天性、人的梦想、人的命运等等。我们看到不少篇什在这方面作出的可贵努力。迟子建的《百雀林》,写一位名叫“小没”的普通人的命运,他诚实、勤劳、善良,但大半辈子活得很累、很惨,最后回到远离尘世的“百雀林”中,他才感觉“掉到福堆里”、“住在春天里”了。由此可见人的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世俗的东西,而在于你能否回到自然的怀抱中。这是人的天性所决定的,而我们现在恰恰背离了这一点。叶弥的《消失在布达拉宫的一头鹰》,似乎在求索人难以掌控的命运:蒋百年是一位不信邪的民间“英雄”,但命运总是在捉弄、打击他,但他没有屈服,孑然奔往遥远的布达拉宫,去守护世界上最大的庙宇,以此来抗拒命运对他的支配。作者礼赞的是人的一种西西弗斯式的精神。徐则臣的《伞兵与卖油郎》,写的是一个叫范小兵的乡村少年的“浪漫梦想”,环境、条件一样都不具备,但他却痴心妄想要做一个从天而降的“伞兵”。为此他付出了终身残疾的代价,却无怨无悔。这是人混混沌沌的“童年游戏”,更是人永不熄灭的“梦想之光”。陈忠实的《李十三推磨》,精心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忠厚仁义的古代文人――李十三的典型形象,在他面前可以照出当下知识分子残缺的灵魂来。薛媛媛的《湘绣旗袍》,则刻画了一位艺德高洁、把一生献给湘绣旗袍的名师薛师傅的形象,这种把手艺当作生命、把生命投入到手艺中的人生境界,多么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深思!

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现在短篇小说作家感兴趣的课题。其实人类的全部问题也不外乎四个方面,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同样是一个值得作家们倾力书写的主题。范小青近年来在短篇小说上执著探索,登堂入室,臻入佳境。她的新作《蜜蜂圆舞曲》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蕴含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大主题。在那个花香鸟语、蜜蜂成群的笠帽岛上,人与蜜蜂可以对话,蜜蜂有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语言,花鸟树与鸡鸭狗等同岛上的人各安其所、融融乐乐……但孤高自傲的老乔与他的妻子,容不得他人进入岛内养蜂,甚至破坏了蜜蜂的生存环境,最终导致自己弃岛而去。桃花源般的自然景致中饱含的是作家的文化反思。刘庆邦的《黄花绣》写一个农村女孩子,在桃花季节、在乡村风俗(绣花鞋)中的悄然长大;郭文斌的《点灯时分》写农村的小姐弟俩,在正月十五点灯节日中的美丽想像和渐懂人事;红柯的《大漠人家》写孙子跟着爷爷,在辽阔的大漠和神圣的劳动中,情感、心智和人格的成长……都写得如诗如画,细腻入微,余味深长。短篇小说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是不多见的,现在有众多优秀作品来表现这一主题,且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3

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股重新发现和承袭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传统的思潮。文学回归本土经验,回归民族传统,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可谓博大精深,就拿短篇小说来说,便有话本小说和笔记小说两大文体类型,尽可以成为我们汲纳的丰富资源。譬如话本小说,从宋元话本到明清拟话本,经历了四个朝代、数百年的历史。它本来是民间说书人的底本,后来演变成了一种独立的小说文体。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平民化、格调的通俗性、叙事的口语化,是它的基本艺术特征。谈歌近年来有意识地借鉴话本小说的写法,使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新气象。他的《天香酱菜》写的是保定的历史故事,一家木器店怎样演变成了酱菜园。世事的风云变幻,商家的内部纠葛,人与人的恩怨情仇,特别是那位诚信、宽厚、有着传奇色彩的宫廷酱菜师傅赵广林的形象,在作者绘声绘色、饱含沧桑的讲述中,如显影液中的照片一样历历浮现在我们面前。古代话本小说的写法,在他的手里获得了新生。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谈歌几篇出色的新话本小说,写的都是旧人旧事,而写现实生活他就又回到了流行的小说写法上。如何用话本小说的形式讲述今天的故事和人物,我觉得这是对谈歌等作家的一个挑战。青年作家李云雷的《巧玲珑夜鬼张横》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尝试,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有意效仿《今古奇观》的痕迹。作品讲述了一个民间说书艺人“夜鬼张横”,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的说书生涯和人生遭遇,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文化的逐渐消亡。故事生动,引人入胜,意蕴深厚。不足之处是在话本小说的套路上、语言上,还欠火候。

最新范文

兄弟小文范文(精选4篇)12-12

粮食安全主题征文(精选7篇)12-12

巡查问题整改措施【优秀8篇】12-12

严于律己的名言【经典3篇】12-12

描写饱读诗书的句子精选句子【最新5篇12-12

生态旅游论文范文精选7篇12-12

乐嘉的微博范文(优秀8篇)12-12

落下的眼泪范文优秀8篇12-12

杨氏入山范文优秀8篇12-12

旅游论文范文(精选10篇)12-12

149 27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