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亨特张影评 神探亨特张影评(最新6篇)

2023-11-14 18:58:29

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神探亨特张影评(最新6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神探亨特张影评 篇一

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1959)是英国最出色的女作家之一。“她的系列实验小说直接挑战小说的传统形式,穿越时空、变换性别、拒绝线性的连接,无论从虚构题材到叙述手法都另辟蹊径,因而屡获好评和大奖。”[1]《激情》是她的第三部作品,并于1987年荣获小说类约翰?卢威连?莱斯奖。小说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男主人公亨利离开家乡,在军队里当了八年的厨师;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维拉内拉在威尼斯的工作,以及她的感情生活;第三部分讲述了亨利离开军队与维拉内拉相遇,最后一起从俄罗斯回到威尼斯的艰难历程;小说的第四个部分讲了他们各自的结局。小说中记录的亨利的旅程不仅是身体的旅程,也是一段心理成长的旅程。在探讨这部小说时,国外学者主要分析这部小说的语言、叙事、主题等特征。国内有两部文章分别从小说中的地理空间和权力下的生存空间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解读。《激情》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时空的转换和交叉叙述。这部小说在叙事层面上表现了三个不同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的第一层次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可称为小空间。”[2]小说中这几个小空间分别设置在法国、俄罗斯和威尼斯。在小说的创作中,小空间具体显现出人际关系的冲突,构成情节展开的场景。小空间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情节发展的状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层次是历史背景。它规定和限制人物意象在什么时代怎样的社会形态下运动, 是一定时代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总和。它可以称为大空间。”[2]《激情》中的大空间以拿破仑战争这一宏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大空间决定和制约着小空间, 小空间反映和暗示着大空间。”[2]在小说中,主人公亨利辗转从法国巴黎到俄罗斯再到威尼斯的疯人院,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本文主要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解读男主人公亨利在不同环境中是怎样探寻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成为了一个成熟、负责任的人。

二、法国巴黎――探寻生命历程的开始

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由社会产生,同时也产生社会。同时社会空间是体验的和生活的空间。每一个社会空间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模式,都是一个社会过程的结果。”[3]《激情》叙述了主人公亨利在拿破仑战争这个历史背景下的经历,着重描写了亨利的内心世界。“小说中巴黎代表着独裁和理性,是拿破仑构想的空间表征。”[1]同时巴黎也是亨利离开家乡,走向外面世界的一个起点。

亨利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乡村。他对这种平淡而沉闷的生活感到压抑,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亨利希望有人来引导他走出这种困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通过神父对拿破仑故事的叙述,亨利开始认为只有拿破仑才能将他带出困境,跟着这个人,他就能摆脱这种平淡的生活和实现生命的价值。在亨利看来,跟随拿破仑是因为“我们都是内心淡漠的人……没什么能打动我们,尽管我们都期待着被触动。”[4]这也体现作者内心个体意识的缺失。总体来说,“这类人朦胧地意识到生命可贵,期待独特而强烈的生命体验,却无法靠自己的判断和行动在抽象的期待和具体的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他们的焦虑也来源于此。”[5]但因为亨利的胆怯、无力和女性气质,他在厨房里度过了八年的时光。在厨房里,他被安排在储藏室里工作。小说中具体描写了储藏室里的环境:“从地板到顶上的所有空间都满满当当地堆着粗糙的木头笼子……每个笼子里都关着两三只砍去了喙和爪子的鸡,瞪出如出一辙的毫无生气的眼睛。”[4]这一段描写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追随拿破仑士兵的悲惨下场,也暗示了亨利即将到来的悲剧人生。亨利两次近距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第一次经历发生在布洛涅的军事演习中。作家十分巧妙地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描述了这场演习的结果。第一次描述是在亨利的日记中:“1804 年7 月20 日。今天有两千人淹死了。”[4]作者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所发生的一切,加强叙事真实感的同时也让读者近距离体会到拿破仑的疯狂、自负与残忍。这也让亨利幡然醒悟:“拿破仑绝不是救赎别人的上帝。”[6]第二个是从拿破仑的角度来叙述:“就算天塌下来,我们也能用长矛的尖顶把它撑起来。”[4]第三种叙述是对宏大叙事的戏仿:“第二天早晨,两千名新征入伍的士兵抵达了布洛涅。”[4]在三种叙述中,只有亨利提到了那两千条为了拿破仑构筑梦想帝国而牺牲的生命。这些士兵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满足拿破仑扩张的欲望时,他却视他们的生命为数字。面对同伴的牺牲,亨利第一次开始怀疑拿破仑是否能带他走出困境并带他领悟生命的意义。

军旅生涯中第一次和死亡近距离接触给亨利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震动。这次经历使他初步意识到不能一味盲目崇拜拿破仑,他开始用自己写日记的方式来关注自身的成长。在与死亡近距离的接触中,亨利真实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经过这件事,亨利开始尝试将目光放到自己身上,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悟中去思考人生的问题。

三、俄罗斯战场――成长蜕变的过程

每一个社会、每一种生产模式、每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都会生产出自身独特的空间,而个人本身根本无法脱离社会空间而独自存在。[7]在俄罗斯战场上,第二次与死亡近距离接触的经历让亨利感到了绝望。在这个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空间里,亨利开始深刻反思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并下定决心逃离军队。

在那个冰冷的冬天,拿破仑宣布向莫斯科进军。法国军队陷入俄国战场直到严冬,亨利将俄国战场描述为“零度寒天”。在这个战场上,亨利处于一种深度绝望的状态当中。行军的过程中,士兵们在死亡的边缘不断挣扎。事实上,士兵们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根本无法生存下来。亨利叙述道,“有的士兵在夜里把脚伸进剖开的马腹中取暖却被冻住,只能在惊恐万状中等待死亡;另一些士兵以自己的肢体为食;更有甚者在倒地断气的一刻终于露出了满足的表情。”[5]这些描写都深刻反映了拿破仑以不计其数的生命为代价来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扩张野心。亨利在这种生死挣扎中进一步反思了他所有行为的意义。他参军是为了脱离乏味的日常事活,获得自己生命的意义。但在这个战场上,法军的敌人是勤劳朴实的俄国农民。他们踏踏实实的生活,也同样在平淡沉闷的生活中探寻着生命的意义。他们与法国人民唯一不同的是,赋予他们激情的偶像是俄国沙皇。“零度寒天”,在此描述的不仅是环境恶劣带来生理上的痛苦,更代表着亨利的精神状态已达到一种崩溃的状态。特别是在他到达莫斯科服侍皇帝用膳,看到绕了一圈的芹菜,还是厨子种在某个死了的士兵的头盔里。亨利叙述:“我想就是那晚我明白了不能再待下去了。”[4]在布洛涅的军事演习中,亨利开始明白了生命的珍贵,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他在精神上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他明白拿破仑所说的再打一场就和平了意味着永远的再打一场时,他开始萌生逃离战场的念头,决定结束由别人主宰的未知生活。亨利也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不愿继续崇拜他了。就算犯错我也想自己来。丢了性命也是为自己。”[4]亨利不能接受自己成为拿破仑构筑帝国梦的牺牲品和工具,最终他逃离了军队。

逃离军队是亨利人生中的一次大胆的尝试,表现出他对自我尊严的坚守,独立面对人生困惑的勇气。这一次经历也让亨利更加深刻了解到不能盲目跟随别人去探寻生命的意义,要从认识自我出发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威尼斯的疯人院――领悟生命意义的真谛

威尼斯是亨利最后落脚的一座水上城市。小说的第二章有如下描述:“这是一座被水包围的城市,水路取代了大街小巷。”[4]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曾说过:“它(水域)不仅将人带走,而且还有另外的作用―净化”[6]。由此可见,水域对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而这是一座被水包围的城市。在这个具有净化作用的空间里,亨利的心灵也被净化了,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在下定决心逃离军队后,亨利在路途中认识了维拉内拉。维拉内拉带着亨利逃到了威尼斯。威尼斯是维拉内拉从小生活长大的城市。她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在这里,尽情享受一切是最重要的事。维拉内拉是一个散发着夺目光彩的女子。亨利被她的独特性所吸引,从而陷入了对维拉内拉深深地爱恋。亨利对维拉内拉爱情的萌发表现出了他的内心诉求和新的生命寄托。一直以来,维拉内拉都没有表明对亨利的情感,因为她心里早就有了另外一个人。但是她们却不能在一起,因为她的爱人是一位有妇之夫。尽管如此,维拉内拉也没有停止对她的爱。作家在描写亨利对维拉内拉深深的迷恋时有这样一幕:亨利“把头贴在她的心口,听着她心脏的跳动,如此坚定,仿佛亘古不变。”[4]通过这次接触,亨利从维拉内拉那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心在自己的身体里,意味着人有独立感知世界的能力,心以独特的频率跳动,象征个体独一无二的对生命的表达。这样一个完整的个体才能称之为活着。小说中亨利的结局有些出人意料又引人深思。他因杀死维拉内拉的前夫获罪,维拉内拉为使亨利免于死刑谎称他精神失常,亨利因此被关进疯人院。正是在被囚的日子里,亨利得到了完全和自己相处的机会,也有了充足的时间细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在那狭小的范围内有“一个房间、一座花园,和属于自己的时间。”[4]他省下早餐来喂饥饿的海鸥,从中感受到生命的连接和传递;他种植植物,从一草一木的生长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亨利无意中救治的一只雏鸟成为了他长久的伙伴,这使他体会到了生命的互相支持。

亨利满足地说:“我很高兴能知道生命会比我长久,这种快乐波拿巴从来没能理解。”[4]亨利在这里有了家的感觉,给了他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对其他人来说它是禁闭疯子的地方,亨利却在这里恢复了自信。在这里,亨利感到了一种归属感和力量感。亨利被当做疯人隔离,却恰恰是这种隔绝的状态促使亨利个体意识彻底觉醒,找到了通过自身的力量发现生命意义的途径。他也因此领悟了生命意义的真谛。

神探亨特张影评 篇二

关键词:洛丽塔;后现代主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194-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52

1 .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要

19世纪以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19世纪以后形成的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欧美社会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致使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在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遭遇质疑的时候,一跃成为一种重要思潮,许多现代主义文学家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现代主义文学(modernism),又称现代派文学或现代文学,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国际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可以看作是19世纪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向唯美主义文学转变、现实主义文学向自然主义文学转变,均形成危机而另谋出路的结果。在纵向上,现代主义文学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她起源于19世纪,特别是体现在19世纪法国作家,如普鲁斯特的小说和诗歌中。在英国,现代主义萌芽于1900年左右,体现在亨利・詹姆斯的后期小说、艾略特和艾兹拉・庞德等作家和诗人的诗歌里。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用一句话来概括后现代主义,就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修饰或装饰性的效果。其代表作家如美国的唐纳德・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可多角度解释的人物个性和事件经历。也就是说,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不给予任何一个人物一种特定的社会定位,而是由读者自己去寻找其定位性。简单地说,主人公是好人或者是坏人,全由读者自己去定位。

2 .《洛丽塔》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解读

2 . 1 作者对艺术意志自由的展现

对于艺术,有其自身的法则,它不响应其他准则,它只有自己的唯一目的和准则,换言之,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如同艾略特以“目的性”展现在其诗歌中一样,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表达了自己对艺术意志自由的展现,作品的目的就是提供美学极乐,探讨艺术与审美,而无关道德与伦理。《洛丽塔》表面上看,像是一部市井畸恋故事,又像是一部美国游记,内含了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小说中明指或暗指的文学家、艺术家有数十位之多,纳博科夫描摹了各个时代的欧洲文学与艺术。由于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位中年知识分子,这些文化背景从他的自述中流露出来也就顺理成章。作者在《洛丽塔》中从对“少女的畸恋”主题出发,引用了现代主义诗人和文学家的作品。如美国诗人爱伦・坡的诗作《安娜贝尔・李》,以及与爱伦・坡诗歌中女主角有同样名字、同样夭折命运的亨伯特童年时代的朋友安娜贝尔。诗人爱伦・坡是一位唯美主义者,主张艺术以美为准则,与道德无关。亨伯特也表达了同样的理念。亨伯特对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认为是犯罪和缺失道德,他似乎认为那样做很正常。亨伯特引用了诗人的一句话:“人性中道德感是义务,我们必须向灵魂付出美感”。由此,纳博科夫将小说《洛丽塔》从低俗的中解脱出来,从传统的道德伦理中释放出来,驰骋于艺术意志自由的空间,成为一部艺术与审美深刻结合、雅俗共赏与众说纷纭相互拼接的小说。

2 . 2 作者对现实经验的艺术范式的展现

《洛丽塔》本身就是一部反映当时美国民众生活现状的小说。在小说中,纳博科夫十分细腻地刻画了美国人的现代生活画面:爱的离失,死亡的降临,青春的流逝,道德的沉沦,伦理意义的失守。这如牢狱般的生活也体现在小说主人公亨伯特的身上。亨伯特被现实禁锢,被自己禁锢,也同时禁锢了洛丽塔。若要挣脱禁锢的牢笼,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亨伯特在杀死奎尔蒂的同时,也宣判了自己生命的终结。现代美国人面临的困境在亨伯特身上得到了集中和极端的体现。同时,这部小说,是纳博科夫和妻子在美国西部沿途旅行中完成的。旅途中的西部风景和风土人情给纳博科夫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印象也被描述在了亨伯特与洛丽塔贯穿全美的旅行途中,将美国迷人的地理风光尽收眼底:“两次穿过落基山,又漂泊在南方沙漠里过冬;后来到达太平洋,转向北,穿过森林公路沿途茂盛的淡紫丁香花丛;几乎到达了加拿大边境;又朝东去,穿过那片好土地和坏土地,回到宽阔的农业区……最后,又返回到东部的终止地,隐没于比尔利兹大学城里”(纳博科夫,2011:154)。这条路线上,作者不遗余力地描述了各个景点,将美国的风土人情与市井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经验的艺术范式。这样的现实描写与反现实的意图使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而神秘的色彩,使读者分不清是现实意境还是艺术虚拟,也许这就是作者对现实的艺术呈现。

2 . 3 作者对传统的反抗,尤其是对传统道德和伦理的反叛

《洛丽塔》中蕴含着纳博科夫的文学精神和伦理观。所谓伦理,是人与人之间最具约束力,也最具社会价值的社会关系。在一个群体中,所有人共同遵守的那些道德规范组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运行,这就是社会成员整体的伦理道德,也是人类文化的表现。而纳博科夫所主张的文学精神更多地着眼于个体心灵里隐密的情感,他主张文学应当进入更为隐秘的灵魂层面,进入生命的原始状态,从而颠覆一切由理性逻辑所建构起来的伦理秩序。正是在纳博科夫不断地延伸于灵魂纵深处进行拷问时,个人的生命感觉才得以伸展,异化的生命感觉才得以唤醒,营造着极其特殊的伦理氛围。《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实际上是一个极端化的个体生命体验的典型,而小说中所建构和极力展示的道德伦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亨伯特的个人价值观为评判标准的。因此,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小说中受到了巨大挑战与冲击。从小说的情节来看,鳏夫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狂热爱恋是为传统伦理道德所不齿的,是有悖伦理道德的。亨伯特为求与洛丽塔长相厮守,带着她一路旅行,使洛丽塔囚禁在他的世界里。这种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和传统写作是相背离的,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的反抗与挣脱。

纳博科夫一直认为文学不应当担负评判人们是非、功过的“法官”,而应当充分地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深入到饱受现代工业社会摧残异化的人类心灵之中,将人类内心的成长、心灵的隐秘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并以此来达到文学艺术引领世人去领略神圣的“彼岸世界”的目的。

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是在以个体力量对抗群体意识,竭力表达一种生命的真实,恰恰就蕴藏在这种独特的心理剖析的文学旨趣中。他要通过这个故事来“无限夸张人和人性力量,打开人性与心灵世界的皱折,轻拂皱折上的灰尘,看清人性自身的真实面目。”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畸形爱恋在真正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合理性与落脚点,也不存在男女之间的匹配与和谐,它毫不掩饰地亵渎了爱情的美好,更不可能对正常的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丝毫积极意义。而它却在“叙事伦理”的前提下得到了正常的表述,又完全符合了现代主义小说文本特征。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完成了对现实的双重反叛,他既反叛了传统的爱情观,也反叛了自己所构建的不和谐的伦理道德观。至于这种畸形恋的出路,纳博科夫只能以终结亨伯特的生命为“句号”,而这种“句号”也是必然的、唯一的“句号”。

3 . 总结

在小说中,虽然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是对生命本能的释放,但却是对现实伦理道德的反叛。他一方面享受着快乐,而另一方面却承受着恐惧的煎熬,在社会道德框架下,他所呈现的虽然是最真实的自我,但却是以他的快乐为代价的,最后只有死亡才能来终结他无休止的欲望和罪愆,而唯有死亡,才能完成他的自我救赎。《洛丽塔》是作者对文学和艺术的感悟和体验的结合,小说暗示了人类对自我的现实囚禁,那就是人类将永远挣扎于本能欲望和社会文明之间。纳博科夫以亨伯特为模板,展示了自己内心的悲凉,以亨伯特悲剧式的结局,暗示了对人类的忧虑和对现代伦理道德的讽刺,将后现代主义的语言风格和叙事特色表现得灵活自如。

参考文献

Vladimir, N. Lolita[M].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97.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主万译。洛丽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神探亨特张影评 篇三

高群书最近在做什么?去看他的微博。

他的微博名为“他回精神病院了”,在此之前,他叫“膘客老高”或者“荒原大膘客”,因为老被人看成“嫖客”,所以改了个风格独特的“他回六院了”,但又不太容易理解,河北人高群书说的六院是河北省第六医院——精神病医院,于是高群书的微博名现为“他回精神病院了”。

刚和一队微博“知道分子”倒腾出一部《神探亨特张》的高群书,最近最关心两件事:“井盖儿”和《神探亨特张》。

不久前,由于物业管理疏漏,高群书在自家小区“不幸”落井,他通过微博宣称要拿起维权武器,以避免同类“不幸”再次发生。此后,在7月20日上映的电影《神探亨特张》的宣传过程中,他全程不得不拄着个拐杖,虽然“疼得钻心”,但还得一天13个小时“嘚啵嘚啵”——拐杖配上雪茄和茶色眼镜儿,倒是给他彪悍的气质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神探亨特张》上个月刚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为高群书赢得金爵奖最佳导演奖,这部影片是高群书继《千钧·一发》后又一部以真实警员为原型、非职业演员担纲主演的电影,也是高群书口中又一部“实验电影。”

作为一部汇集微博名人的电影,《神探亨特张》虽然不是始于微博,但却很有可能成为成于微博的一部风格化影片,因为据估算,主演群的微博粉丝加起来超过2000万。

在这部电影里,《读库》编辑张立宪(江湖人称老六)抓小偷、酒后跑着调唱罗大佑的歌;《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策划史航成了行走江湖骗人为生的神棍;微博草根名人“作业本”成了轴了吧唧的盲流;民谣歌手周云蓬成了贼王,旗下小弟是《悬崖》编剧全勇先?故事围绕警察张惠领(老六饰)抓贼展开,但又不限于抓贼,《神探亨特张》展现给观众的是矛盾而又真实的城市平民生活。

如同高群书上一部作品《西风烈》一样,影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参赛影片展映后,得到两极分化的评论:一方认为影片非常准确和风格化地展示了片中人物的两难和北京生活的基本面——草根的、杂乱的。一方认为影片在结构上拼凑痕迹明显。

在高群书看来,《神探亨特张》就是“一个随笔,是带有实验性的作品,实验结果成功与否,我不能左右。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理解,质疑太正常了”。

从“煤炭界”跨到影视界

《神探亨特张》这样一部“全新的实验电影”,争议和期待一定会继续存在。

高群书笑称:“我只是个从煤炭界跨界到影视界的煤老板,还是那种小煤窑老板。想当年,为了免于制造更多灾难,我及时地关掉煤窑,摇身一变成了流浪京城假装斯文的货色。所以别对我有太多期待。”他把自己拍摄警匪题材电视剧的那段岁月,称为小煤窑老板年岁。

人们的期待或许也正来自他的视角总能产生奇妙的商业效应。当初那种带有纪实性质的警匪题材电视剧,以粗粝的风格和对人性的揭示,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视剧和录像带。

1986年,新闻专业毕业的高群书,本来被分配进一省级电视台新闻部,后来被别人顶了,只进入了某省会电视台的电视剧中心。

也不是说这段时间高群书的工作就不值一提,中心的工作让原本就是文艺青年的高群书有了大量看录像带的机会,后来他从摄像做起,此间,他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死亡的舞蹈》(原名《蓝骷髅》)。

1994年,高群书“下海”,参与担纲《中国大案录》制片人。开始“最早意义上的商业片尝试”。这种涉案片开创了中国纪实警务剧商业化的路子。

他的电视剧成名作《命案十三宗》《征服》出现在2000年之后,《命案十三宗》每集成本5万块钱,总投资100万,最后卖出420万。《征服》当年全国收视率创奇高,直接捧红了孙红雷。

因为来北京晚,“没赶上吴文光拍《流浪北京》,即使赶上了,恐怕我也入不了吴导演的法眼,我就索性自己做起了导演。”

这是高群书在表达《流浪北京》对他的影响,这部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纪录片的作品,拍摄了当时从事摄影、写作、国画、油画和先锋戏剧导演等艺术创作的5位流浪艺术家的生活(分别是张慈、高波、张大力、张夏平、牟森),他们基本上处于“体制之外”,自由创作,让高群书心向往之。“说不清《流浪北京》对我有多大诱惑和影响,起码让我知道了北京也是可以流浪的。”

在北京,高群书看了张元的大银幕电影《广场》、路学长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未过审版,“看完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拍电影好啊。”

高群书的电影处女作《东京审判》挑战了题材难度,后又遭遇资金链断裂,他自掏腰包继续拍摄,虽然投资只有约3000万元,但高群书完全是按“商业大片”操作的:有明星、叙述风格和制作上以好莱坞为标杆、以几乎全外语的形式拍摄?

这部电影,让人们知道了“电影导演”高群书。

2008年,高群书第二部作品《千钧·一发》推出,这是一部小制作电影,但成为高群书“作者电影”的首次尝试,该片获得上海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最佳男主角奖,但最终票房惨败,这让高群书至今仍耿耿于怀——“我的电影如果票房不好,都是发行的原因。”

是2009年的《风声》让更多人记住了高群书。

他联手陈国富,让李冰冰捧得金马奖影后的奖杯,让苏有朋赢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最佳男配角,该片最终票房2.5亿元。这一年,《风声》和《三枪拍案惊奇》并列成为当年最赚钱国产电影。

在《风声》之前,高群书就一直在筹备被他的首部“西部警匪片”《西风烈》,这部糅合了动作、爱情、枪战等元素的商业片,是高群书的又一次尝试,但也许是想要表达的太多,该片上映后,遭遇了大范围批评。

现在,高群书推出了《神探亨特张》这样一部“全新的实验电影”,争议和期待一定会继续存在。

大包子就咸菜

神探亨特张影评 篇四

关键词:亨利·乔治;约翰·彼得·奥特盖德;影响

一、人物简介:亨利·乔治和约翰·彼得·奥特盖德

亨利·乔治(Henry George)生于1839年,由于生活贫困,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较早地从事社会工作,了解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1869年,亨利·乔治到达大城市纽约,正值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资本家开始集聚社会财富,尤其是大肆提高大城市的土地价值,高得只能用英尺来计量,进而导致城市两极分化严重,出现极度贫困和极度奢侈。于是,亨利·乔治开始关注社会贫困和不平等,着手研究经济学,于1879年完成了著作“Progress and Poverty”,即《进步与贫困》,在著作中强烈的反驳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悲观主义学说,深刻的批判了私有土地制度,并设计了实现土地公共产权的方案——单一税制,主张取消其他税收,征收“单一地价税”,将土地增加的收益全部归社会所有,被称为“19世纪最伟大的著作”。据估计,1905年《进步与贫困》的发行量高达200万册,亨利·乔治也获得了“平民的代言人”的美誉,其影响力可以同经济学家马克思相媲美,在世界各地都拥有不同的信徒,美国也有大批的追随者,也吸引了俄亥俄州的乡村律师克莱伦斯·丹诺,并成为亨利·乔治的坚定追随者。

约翰·彼得·奥特盖德(John.P.Altgeld)生于1847年12月30日,德国人,3个月大时被其父母带到美国,由于家境贫寒,无法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幼时便开始了童工生涯。16岁时奥特盖德参加了联盟军,直到美国内战结束退役,退役后他再次成为一名受人剥削的劳工,所以他对美国劳工的悲惨境遇有着深刻体会。为了改变劳工身份,他开始大肆阅读各种书籍,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先成为一所学校教师,其后学习法律成为一名律师,后担任伊利诺伊州长。1884年奥特盖德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我们的刑法及其受害者》(Our Penal Machinery And Its Victims),在书中他认为犯罪主要源于贫困,由于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社会出现大量的穷人,他们过着贫困的生活、居住在贫民区,没有稳定的工作,为了社会生存他们被迫犯罪,该书出版后,奥特盖德也获得了“现代犯罪学之父”的称誉。当时还是乡村律师的丹诺是通过阿什塔布拉的利兹法官获知奥特盖德的这本著作,在阅读中他对“罪”与“罪行”的区别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说道,“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示,对我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①丹诺也成为奥特盖德的忠实支持者。

二、亨利·乔治对丹诺辩护人生的影响

克莱伦斯·丹诺最初是通过阿什布塔拉的一位银行家埃姆斯·霍伯特埃得知“镀金时代”这位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亨利·乔治,由于埃姆斯·霍伯特深受《进步与贫困》这本书的影响,并将这本书推荐给了丹诺。通过阅读这本书,丹诺开始对自由思想、单一税制、社会主义等感兴趣,并踏上了寻求经济公正之路,其在自传中写道,“亨利·乔治在书中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梦想的平等社会,我仿佛找到了新的政治福音”。②于是,他离开了狭隘的小城阿什布塔拉,搬到了美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芝加哥,希望结交到一些和他有共同思想的智者。芝加哥是当时美国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城市,吸引了各种不同语言的移民,堆积着各种思想,其中就有亨利·乔治的追随者们组织的单一税制俱乐部。丹诺到芝加哥后,并没有急着寻求律师事务所的业务,而是寻找当事人,参加了亨利·乔治的单一税制俱乐部,与其他俱乐部分子积极探讨亨利·乔治作品的思想,阐述自己对自由平等的看法。在一次俱乐部举行的关于自由贸易的辩论会中,见到了同参加演讲的亨利·乔治,丹诺超乎寻常的演讲获得了亨利·乔治的赞赏,并登上了次日芝加哥报纸头条,自此丹诺在芝加哥的地位得到了确立。与此同时,丹诺通过各种辩论会提高自己的辩护口才能力,在不同的辩论和演讲过程中,丹诺逐渐掌握了听众们心理,开始学会利用丰富的辞藻和生动的语言的方式触动听众的心灵,这些优秀的辩论技巧为其后来的法庭辩护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亨利·乔治在丹诺的人生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将丹诺从落后的小城带到了先进的大城市芝加哥,是亨利·乔治的单一税制俱乐部为丹诺在芝加哥的辩护人生打下了基础。

三、约翰·彼得·奥特盖德对丹诺辩护人生的影响

克莱伦斯·丹诺做为一名优秀的辩护律师,除了必备的法律知识,还具备高超的雄辩技巧,而这又得益于约翰·彼得·奥特盖德另一部著作《雄辩术:它的要求和奖励》(Oratory : its requirements and its rewards),这本书详细的介绍怎样成为一位实力雄厚的雄辩家,丹诺对这本书进行了学习并给予高度的评价。通过阅读奥特盖德的作品,丹诺似乎找到了内心深处的“精神伴侣”,所以,丹诺到达芝加哥后,就急迫地拜访奥特盖德并告诉他自己对他作品的赞赏。令丹诺高兴的是,见面后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如都喜欢托尔斯泰、狄更斯和左拉的作品,都坦诚、直率,讨厌做作、虚伪和欺诈,都同情社会大众,都为社会的不公正和痛苦感到不安,丹诺认为奥特盖德州长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学者,是芝加哥的杰出人士,欣赏他正直无畏的精神。最令丹诺钦佩的是奥特盖德州长敢于和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抗争、保护劳工权益的各种实践,他在担任首席法官时,就致力于保护工人权利的立法工作,包括工作安全和童工法律等,在担任伊利诺斯州州长后,不顾社会舆论释放了1886年干草堆冲突的三个无辜的无政府主义者,1894年普尔曼大罢工,他再次拒绝克利夫兰总统让其调动军队镇压罢工劳工的命令,并写信给克利夫兰总统为劳工群众争取权益。对此,他只是说,“我不知道该怎样行动,但是我只做我认为对的事”,而丹诺的人生也是如此,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奥特盖德很欣赏年轻的丹诺,用毕生的心血培养着这个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这个年轻人,他们是莫逆之交,他们亦师亦友,成为一生的莫逆之交。因此,欧文·斯通在传记中写道,“在丹诺一生中,四十岁的奥特盖德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③

毋容置疑,克莱伦斯·丹诺能够成为美国转型的进步时代杰出律师,是由其一生的法庭辩护实践决定,而亨利·乔治和约翰·彼得·奥特盖德做为丹诺选择辩护人生之路的指导者,对丹诺的人生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注解

①(美)克莱伦斯·丹诺(Clarence Darrow)著,林正译。 丹诺自传 北京市: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P34

②同上,P33-34

③(美)欧文·斯通 著,张宝钧 张浩译。 辩护大师丹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2, P41

参考文献

神探亨特张影评 篇五

关键词:自然;古雅;简约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147-02

《长物志》是由晚明文人文震亨所著,长物一词出自于《世说新语》,意思是多余的物品。全书一共分为十二卷,几乎将生活中的大小器物都包含在里面。

通读之后不难发现,贯穿《长物志》全书的是“自然古雅”“无脂粉气”等的美学标准,“古”“雅”“韵”也成为了全书出现频率很高的字眼。

一、器物审美分析

《长物志》第七卷主要对生活中的器具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全卷共收录了六 十种文房和卧室用具,如香炉、琴、纸砚等等。除去简单的历史介绍等,更多的是对器具优劣的评价,体现的是作者的审美情趣。作者在全卷开篇对器具做了综述:古代器具讲求实用,不惜工本,因此在做工方面十分精致,从钟、鼎、刀、剑、盘,到笔墨、纸张,古人都以制作精良为好,不止是看中金石铭刻,书画题记。作者 明确提出“制具尚用”就是说制作的器具要注重其功能性,最讲求实用,说设计之物应好用,实用,和耐用。除了对功能的要求之外,文震亨也对器物的造型、材料等方面做了描述,要求器物兼具实用与审美两个方面。

1.器物的材料

文震亨将自己自然古雅的审美情趣也表现在了对器物材料的鉴赏上。在匙箸中作者写到:“匙箸紫铜者佳”“忌用金银”,匙箸为拨炉灰的筷子,作者认为紫铜制作的匙箸做好,忌讳用金银制作。在麈尘中作者写到:“有旧玉柄者,其拂以白尾及青丝为之,雅。若天生竹鞭、万岁藤,虽玲珑透漏,俱不可用。”如收藏一把玉柄的白或青色的拂尘就更为古雅那些天生竹根或野藤做的虽然玲珑剔透,但不能用。在对扇的描述中作者写道:“扇,羽扇最古,然得古团扇雕 漆柄为之,乃佳;他如竹篾、纸糊、竹根、紫檀柄者,俱俗。”扇子中,羽毛扇最为古雅,但扇柄雕漆的古团扇也很好,其他的如竹篾扇,竹根及紫檀做扇柄的 都很俗气。可见,作者在书中对器物的选材多有叙述。

文震亨在对器物材料的追求上并不是一味地认为价值高的材料就是好的,而是更多地追求器物本身的用途与所用材料的贴合度。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求自然古雅,而不能一味地趋附r尚,选材要与物品本身的内在意义相结合,比如象牙色纹具雅、犀角沉敛温润等,它更多的是追求古朴自然的审美观。

2.器物的颜色

在《长物志》器物卷中,作者对于不同种类的器物有不一样的色彩喜好。比如在香盒中作者这样写道:“香盒以宋剔盒色如珊瑚者为上”就是说香盒以宋代红色雕漆盒为上品。在对琴的描述中:“以古琴历年既久,漆光退尽,纹如梅花,黯如乌木,弹之声不沉者为贵。”古琴以历年经久,漆光退尽,琴身斑驳,木色深暗,而琴音却不 低沉为贵。在对研的描写中:“砚匣宜用紫黑二漆”“至如紫檀、乌木,及雕红、彩漆,俱俗不可用。”砚台盒宜用紫色或黑色漆木盒,不可用金属盒子,至于紫檀、乌木,以及雕红、彩漆盒都很俗不可用。

总的来说文震亨在对器物的颜色上偏爱纯色,以素雅为美。虽然古代在制作 器物上多用紫檀、黄花梨木等,但这些颜色都具有自然古朴和纯正质朴的本质,不像漆色浓艳。而在瓷器上,作者则更偏爱白色和青色,也说明了作者对素雅色彩的喜爱。

3.器物的造型

文震亨反对人巧外露,提倡掩去人巧。在香筒中道:“香筒旧者有李文甫所制,中雕花鸟、竹石,略以古简为贵;若太涉脂粉,或雕镂故事人物,便称俗品”是说筒面刻有花鸟、竹石等花样,还是古雅、简洁的更好。如果脂粉气太重,或者刻上故事人物就很俗气了。在镜中写道:“镜,秦陀、黑漆古、光背质厚无文者为上”是说镜子,以饰有秦代图案的古镜、黑漆色的古铜镜,厚实而无纹饰的为上品。

在器物的造型上作者不提倡精工繁复、雕缋满眼、铅华粉黛,认为这种都是 有碍古雅的。文震亨更推崇简谱自然、线条流畅,精简便利,或者在重要之处装饰花鸟等自然之物,认为雕刻人物故事是俗物。

作者认为所用之物应该:“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简无俗”他推崇自然简朴,讲求品味格调。他的简单、古雅、质朴的设计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脉相承,这不仅是作者的审美追求,也是他的道德追求。从长物志中可以看出器物的设计不仅是简单的外形模仿,更多的是对对古代文化的一脉相承,也反映了晚 明文人士大夫的道德追求。

二、简约设计(以无印良品为例)

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但是,简约主义其实自古有之,只是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并且体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简约主义并不是减少减少再减少而应该是对于事物本质和精髓上的提炼,通过深入的探究,探求事物深 层的本质。在倡导绿色、环保、生态的今天,简约的设计风格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欣赏。简约也并不意味着简单,相反更应准确的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思想上追求简约。说到简约设计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品牌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是由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创立,无印表达的意思为无品牌,良品 则是指质量上乘的物品。它以其简洁、大方、朴素、实用的商品吸引了无数的消费者。

在日本的传统的美学意识里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朴素是他们所珍 视的,其传统文化对他的本土额设计有很大的影响,日本人对于佛教禅宗的信仰 则形成了日本人俭朴单纯的风格,设计作品十分的简约。无印良品正是在这一种文化氛围中孕育而生的,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日本的传统文化特性,在简约主义的影响下设计出简洁、质朴的产品,不仅向人们反应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1.无印良品中材料的运用

无印良品在设计材料的运用上讲求简约自然,比如在包装设计上,在各种包装材料中,无印良品钟爱纸张进行包装设计,纸张环保、无毒。无污染是一种绿 色环保材料,设计师通过不同的工艺处理,将纸张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感官体验,之后通过对纸张的造型等等进行拓展和重塑,来传达产品理念,将原本随处可的纸张变得大方,雅致。在衣物、家具等生活用品的设计中,无印良品也遵从追求自然的选材理念,衣物大多选用棉麻等天然材料,而家具则选用木质材料。其自然简单的选材和当下很多奢华之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2.无印良品中色彩的运用

在色彩的运用上无印良品也是追求简约的设计思想,色彩能够给人强烈的冲击感。在物品的包装设计中,设计师从物品的特性用途等方面出发,通过单纯的色彩和简约的搭配来区分物品功能等。比如在果汁包装的设计中通过瓶盖颜色的不同来区分果汁口味。通过物体的固有色彩来向消费者传达物品的属性,能够更加客观直接地向消费者传达物品的信息,更好都地让消费者分辨物品的种类。同样的他也在一些设计中保留了物品的自然原色,比如他的物袋,保留了纸张的原本色彩,给人以舒适之感。无印良品的设计大多以白的为底,强调整体色彩的统一,大大突出了其品牌的整体形象,使得品牌的识别度更高。

3.无印良品中造型的运用

在造型设计上,无印良品追寻的是直线的、简朴的和单纯的,从他的商品就不难看出其强调商品以本色示人,不做过分的装饰,以直线的几何造型为主,通常以透明,半透明示人,让消费者对其中的商品一目了然。造型语言表达简洁,删繁就简,除去浮华,体现本质。

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原研哉说:“无印良品的理想,是它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旦被消费者接触到,就能触发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我们可以在无印良品的设计中 体味出日本传统文化,但他绝不是一味地照搬模仿,而是设计师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重新整合融入到当下的设计中。将品牌简约朴素,回归本真的设计理 念贯穿始终。

三、《长物志》与简约设计

《长物志》中作者对于器物的审美情趣,与现代简约设计有着诸多共通之处,无论是材质,色彩造型还是思想上都有很多不谋而合。

1.长物志与简约设计共通点

比如在材质上,文震亨提倡选材自然古雅,不能一味地追求价格昂贵的材料,与现代简约设计倡导的自然简约不谋而合。在色彩上文震亨认为器物本来的色彩最为雅致,偏爱纯色,不喜杂色,而在瓷器上他更偏爱白色和青色。而在简约设计中无印良品的包装采用纸张原本的色彩,在设计上也用纯色或简单的色彩搭配着也与文震亨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造型上文震亨排斥精工繁复,雕绘满眼,而简约设计也强调去除多余的装饰,让物品简单一目了然。

除去这些材质色彩等外在的审美共通之处外,在设计思想理念上也有诸多共 通之处。《长物志》一书中全书贯穿了文震亨对于古雅,简朴风格的之物的喜爱。但是,就古而言,作者并不是去一味的照搬古代器物的造型花纹等,而是将古代 文化,精神等寄托于器物的赏鉴之中。而对于现代简约设计来说,优秀的设计也并不是一味地减少,而应该从挖掘事物的深层本质出发,所设计之物应该能够最直接的体现事物本质,让人们对设计产生共鸣。

2.两者的启发

无论是《长物志》还是无印良品对于设计者而言都是一种启发,尤其是对于在继承和弘扬民族内在文化的设计上。在设计上,最为重要的并不是形制和图案等的模仿,更多的应该是探求古代文化精神上的内在联系,将内在精神与现代器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于一个设计者而言更多的应该是通过精神道德上的内在联系而创新,并不是将传统的东西拆分重组。这些都是很多的现在设计者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长北。中国古代艺术论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 文震亨。汪有源,胡天寿译。长物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3] 田军。《长物志》的生活美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 李轶。“无印良品”包装设计的简约主义特征[D].河北大学,2007.

神探亨特张影评 篇六

1998年特大洪水期环流特征和天气过程分析苍运奇,王艳秋,邵美艳,许秀红

引发1998年松嫩两江洪水的阻塞形势分析袁美英,YuanMeiying

5天平均高度场在中期趋势预报中的应用刘艳华,LiuYanhua

1998年8月8~14日持续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王承伟,宫延平,王艳秋,刘辉

秋、冬季500hPa月平均极涡变化与黑龙江省夏季温度的关系张健,吕伟

鲍文比在黑龙江省的应用陈莉,刘玉莲,张桂华

黑龙江省近40年太阳辐射变化分析李铁,周永吉,闫敏慧

灰色系统理论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李铁,袁靖,王保民

气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刘玉莲,LiuYulian

整编项目顺位值及指定概率条件下的界限值施淑嬿,郝春英,ShiShuyan,HaoChunying

"59-701"高空探测微机自动处理系统王建一,盖晓东

1998年汛期肇源县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李秀芬,袁启光,阙牡云,于敏

卫星遥感数据库系统李秀芬,陈威,高煜中,袁启光,阙牡云,殷世平,LiXiufen,ChenWei,GaoYuzhong,YuanQiguang,QueMuyun,YinShiping

新卫星云图系统的安装和历史数据的图像显示周秀杰,许秀红,万虹

长波辐射资料在黑龙江省旱涝预报中的应用张健,于梅,ZHANGJian,YUMei

海温变化与500hPa环流系统的响应对夏季旱涝的影响宋丽华,张健,刘玉莲,张桂华,SONGLi-hua,ZhANGJian,LIUYu-lian,ZHANGGui-hua

松花江干流洪水发生规律与1998年松嫩流域洪水成因张桂华,潘华盛,ZHANGGui-hua,PANHua-sheng

1998年夏季松花江、嫩江流域大暴雨中尺度雨团活动分析许秀红,王承伟,白人海,石定朴,徐宝祥,XUXiu-hong,WANGCheng-wei,BaiRen-hai,SHIDing-pu,XUBao-xiang

人工神经网络在温度和降水预报中的应用黑龙江气象 袁美英,周秀杰,陈威,YUANMei-ying,ZHOUXiu-jie,CHENWei

相似方法在夏季降水预报中的应用王明洁,张志秀,白人海,WANGMing-jie,ZHANGZhi-xiu,BAIRen-hai

暴雨落区的诊断预报方法陈威,刘先昌,袁美英,魏芳

黑龙江省降水概率分县指导预报王承伟,陈宝学,许秀红,刘先昌

黑龙江省寒潮天气及预报王明洁,周永吉,邹立尧,WANGMing-jie,ZHOUYong-ji,ZOULi-yao

暴雨落区的相似预报方法袁美英,陈威,周秀杰,周永吉

松花江流凌预报自动化系统刘玉莲,刘先昌,王玉玺,魏芳

降水信息分析服务子系统闫敏慧,王建一,胡晓径,YANMin-hui,WANGJian-yi,HUXiao-jing

灾害天气信息检索系统李亚滨,马旭清,郑红,LIYa-bin,MAXu-qing,ZHENGHong

县级121气象语音系统周秀杰,殷世平,王庆余,唐云涛

探空记录系统误差的调查及建议黄竹梅,阙东兰,HUANGZhu-mei,QUEDong-lan

浅谈气象服务交往中的方法魏芳

黑龙江省气象环境综合治理代表团访日考察报告黑龙江省气象环境综合治理代表团

T63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在6月气温预测中的解释应用白人海,BaiRenhai

松花江、嫩江洪水等级划分标准及规律分析张桂华,潘华盛,董淑华,杜春英,ZhangGuihua,PanHuasheng,DongShuhua,DuChunying

热量资源变化与农作物合理利用热量的研究

大-暴雪天气地县指导预报方法黑龙江气象 张广英,王付华,张书云

春秋季降水量的周期分析及未来异常趋势预测赵玲,李树岭,张书云HtTp://

单站暴雨预报方法周文涛

应用区域气候参数定量预报5~9月降水量冯学洪,孙鹏程

Micaps系统的安装及维护赵燃

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背景分析邹立尧,赵秀兰,ZouLiyao,ZhaoCiulan

伊春市森林过量采伐对当地气候的影响白鸣祺,王芳

老年人脑出血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吕伟,王兰飞,李淑萍

采暖期人体舒适度的气象学特征刘玉梅,王江

地温表的放置与实际地温的关系任萍,宋学义

试谈民航气象设备的管理赵禹民

均生函数模型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姬菊枝,张健

大兴安岭地区2000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赵玲,李树岭,王付华,张书云

大庆地区气候异常初步分析于芳兰,缴玉霞,王月香

黑龙江省土壤水分常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赵秀兰

纤维用亚麻在高寒地区的可种植性及高产技术措施赵玉洁,于淑杰

大兴安岭地区热量资源及其在大豆种植中的利用安德明

NOAA卫星资料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徐盛荣,李秀芬

黑龙江省农业引进国外智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魏松林,郑长贵,石剑

密山市及周边地区放蜂的气候资源——不利的气象条件分析张伟,江娟

密山市及周边地区放蜂的气候资源——降水条件分析江娟,张伟

沙尘暴对钻井生产的影响项忠南,袁会安,刘玉梅

专业信息技术类图形设计软件--VISIO徐东亮

WIN95/98对等网的设计、安装、使用和维修陶建国,董彦达,庞双双

鹤岗市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刘刚,王洪波,张传伟,王进军

在MICAPS系统中利用分组交换网作单收站自动备份技术王志霞,赵燃

局域网中PWS网站的建立和使用李大为

在PCVSAT上接收测报发报回执程序杨华威

电视天气预报制作中的非线性编辑王铁群

细心测霜及时服务闫迎霞

空盒气压表测压简表的制作石磊

夜间测云的经验总结张更辉

雨量计(器)安装维护与降水真值测量误差分析黑龙江气象 王国贵

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关永才,滕丽萍

黑龙江省农作物结构调整的农业气候依据陈立亭,祖世亨,王育光,李荣

夏季全国降水EOF展开与黑龙江省降水的关系杜春英,潘华盛,张桂华,DUChun-ying,PANHua-sheng,ZHANGGui-hua

黑龙江省农作物结构调整的社会经济依据王育光,李荣,祖世享

试论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选择王育光,祖世享,李荣

科学调整作物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陈立亭,祖世亨,王育光

黑龙江省2000年农业气象灾害综述李廷全,王萍,祖世亨

冬小麦保护地最佳播期模式试验石剑,李廷全,徐朝辉

AVHRR资料在大庆地区受灾耕地与春季可播种耕地分析中的应用王育光,项忠南,张金喜,韩英

卫星遥感技术在评估洪涝区地力受损程度中的应用李秀芬,赵大军,张金喜,于方兰,LiXiufen,ZHAODajun,ZhangJinxi,YUFanglan

NOAA气象卫星资料在土地覆盖分类中的应用黑龙江气象 郭宏庆,袁会安,韩英,李秀芬,GUOHong-qing,YUANHui-an,HANYing,LIXiu-Fen

大庆地区1998年特大洪水的遥感监测研究

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魏松林,WEISonglin

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研究黑龙江气象 祖世亨,魏松林,ZUShiheng,WEISonglin

黑龙江省东南部山区气候特征分析冯秀云,赵继红,石剑

兴安岭地区森林采伐对种植业的影响赵继红,石剑,冯秀云,杨晓强

兴安岭地区森林采伐对育林的影响赵继红,石剑,杨晓强,郑长贵

最新范文

合作社章程【优秀5篇】11-14

写给时光的感谢信(最新5篇)11-14

乡村论文(通用10篇)11-14

初中主题班会记录7篇11-14

端午节短信息优秀10篇11-14

2021党员互评缺点不足评语(最新6篇)11-14

中学生自我介绍最新6篇11-14

3v3篮球赛策划书(通用2篇)11-14

服装行业夏季女装常用英语名词 优秀2篇11-14

深情的句子(经典7篇)11-14

149 25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