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叙事 数学教育叙事范例【最新8篇】

2023-10-28 15:28:29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的数学教育叙事范例【最新8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数学教育叙事 篇一

【关键词】课程改革;继续教育;核心素养;高中数学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课堂的建设核心就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制定相关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使高中生学习数学不仅能够在高中阶段使用还能够在未来的发展生活中应用到学到的知识[1]。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课堂中进行一些情景创建,将学生生活中经历转变到学习中,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思维来体验生活,能够形成对身边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例如在学习高中《函数的单调性》一课中,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举例,保温瓶内的水温,汽车行驶的公里数、家庭每月初到月末的用电量、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将生活中的经验转变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数学教学的思考过程,将数学更加直观的体现出来,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建立课程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将过程、情感体验、知识摆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就是要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实际意义,形成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态度。这就需要老师在高中数学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对于情景构建,数学生活中的体验具有相当的价值观和学习情感态度,重视数学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具备数学精神,学习意识,运用数学生活让学生能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体验形成数学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在课堂建设中落实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就是在继续教育课堂建设过程中,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展教学。第一情景创建教学,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场景,在情境中去引入问题,培养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态度。在创建教学情境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运用数学思想进行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第二进行创新教学,在新课程环境下,要不断创新原来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积极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过程,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或者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推动学生对数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第三利用好课堂上的问题,在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和探讨问题,在课堂上对基础的问题不断探索和研究,学习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建设过程中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相结合,发挥出数学教育的真正作用。

四、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态度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生活,主动将数学带入生活中,形成数学头脑。高中数学继续教育就是对学生建立这种从无到有的数学思维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生活中慢慢引入,在教学课堂建设中不断地深化加强,使学生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应用新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是高中数学课堂建设的目的,而继续教育开展更多的相关课程,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变化。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情况的改变,也是保证学生能够更长久发展的基础。

五、结束语

在加强课堂继续教育的建设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是多角度的。需要在课堂建设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课程的方式下才能够更好的学习数学。开展数学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学教育叙事 篇二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发展

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的是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有化学实验的教授。化学实验教学与单纯的理论知识教授不同,一方面实验教学需要口头讲述,比如化学实验原理,化学实验的目的,以及所需的器材和实验的操作步骤;另一方面,化学实验还要求学生借助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自己动手,亲自操作,感受实验的乐趣,而教师也需要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的实验操作合乎规范,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1]。当前我国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化学实验教学机械化。近几年,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各高中学校也在积极购进实验仪器,希望学生能够多动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但是,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仅仅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并没有进行思考,像这种实验其实不做也罢,实验的目的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还要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但这种机械操作而没有任何思考的实验并没有改善当前化学实验的弊病。第二,化学实验教学应试化。在化学高考题中,选择题必有一道是关于实验操作的,在后面的非选择题部分,也必然有一题是关于化学实验的流程题,并且在其他题目中也会杂糅一些实验的问题,算下来实验题占整个化学分值的1/3。鉴于此,教师和学生都高度重视化学实验。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重视仅仅是停留在试卷上,通过做大量的化学实验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所谓的“套路”,而不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做实验,去感受实验的每个过程。

一、虚拟现实技术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积极意义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的虚拟空间,但由于环境逼真,具有视、听、触、嗅等特点,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它的原理是把形成三维图形的技术、多传感交互的技术和高分辨率的显示技术结合在一起来创造一个虚拟的环境。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综合性信息技术的展示和体现,其中包含有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分支[2]。在虚拟现实技术中,感知性、浸没感、构想性和交互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参与的人可以使用键盘鼠标,或者带上专有头盔和带数据的手套,或者在眼部佩戴传感器进入到一个虚拟的环境当中,在这个环境里可以直观真实地感受,可以进行随时交叉转换,还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个环境中设置的各种情景和对象,有时会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虚拟。因为化学实验的机械化、应试化等弊端,导致高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没有兴趣,根本没有动力去进行实验操作。但是,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化学实验中,可以解决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高中生真实地感受实验的乐趣,激发做实验的兴趣。他们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化学原理,并且能够提高自主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1.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提供三维立体的空间环境,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从而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技能操作模拟,这种模拟效果和在真实的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效果相同,但这种实验模拟更安全,优势更明显。

2.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对他们的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材施教。虚拟现实技术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比如对于有的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有的学生实验原理不清楚等问题,虚拟现实技术会通过目标设定、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手段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学习环境非常逼真,让学生有在现场的感觉,这样他们在做实验时能够全身心投入。比如可以通过放烟花来揭开焰色反应的神秘面纱,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金属的燃烧进行演示,观看各种金属燃烧时的颜色,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主动进行学习。基于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对这种没见过的高科技存在新鲜感,所以渴望更多的了解它,这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虚拟现实学习环境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一对一”的交互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以高中化学必修2里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为例对虚拟现实学习环境进行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

在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中,我们需要的实验器材有铁架台、酒精灯、试管等,实验药品有乙醇、乙酸、浓硫酸、饱和的碳酸钠溶液。像酒精灯、浓硫酸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物品,如果操作稍有不当将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有效避免了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安全无毒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保证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高产

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将会影响乙酸乙酯的产量,甚至有杂质生成。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的环境,可以有效控制实验温度,让它保持在60℃~70℃之间,这样就可以得到更高的产量。

3.环保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化学实验不使用真正的试剂,一方面节约了资源,有效减少了乙醇、乙酸、浓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使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使用完的试剂随处乱倒而污染了环境。

4.门槛低

工业制氨的实验,需要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我们在实验室是肯定不能进行这个实验的。但是,通过虚拟现实实验室则可以逼真的模拟该实验。并且,对于这种涉及化学平衡转化的实验,通过设置合适的温度和压强,可以使其转化率达到最大,也减少了试剂的浪费。

三、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育教学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其中桌面虚拟现实和分布式虚拟现实应该是被利用最为广泛的两个分支[3]。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步骤如下。

1.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讲清实验原理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把将做实验的实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讲解清楚,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解实验原理的过程中,现在高中教师用的课件都是二维平面的简单课件,如果我们将虚拟现实技术加入到化学实验课件当中,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有效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进一步提升原先的课程效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化学实验课程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4],在这个课程中学生可以更真切的接触知识点,理解实验原理,还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各中模型进行虚拟,并通过观察讨论这个模型将会产生什么。

2.在虚拟现实技术构造的虚拟化学实验室里进行实验

在学生了解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操作步骤以后,在虚拟实验室里进行实验,一边进行实验操作,一边做好记录,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实验效果。当前,我国高中的大部分化学实验室都有专门的房间,里面的化学试剂也是经过专门定制或购买的,学生要进行一次化学实验课的时候还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如果因为操作不合理还会有危险,所以一些有危险的化学实验大多数学校不会安排学生实际操作。但是如果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一个虚拟的化学实验室,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教师不用特意的安排实验课,在化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化学实验的环节就可以随时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节约了时间。第二,不用担心设备不能用,不用担心轮不到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而且很真实地观察实验结果,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来验证不同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体验感。第三,在虚拟实验室中完全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比如在介绍碱金属这一主族元素的性质时,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到金属钠时与水反应已经很剧烈,钾与水反应可能就存在安全隐患,而在虚拟实验室中,可以将几种金属与水反应的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差别,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3.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实验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以后,要根据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反应最终生成物是什么”等等,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Fe2+与OH-反应时,实验现象依次为生成白色沉淀,之后沉淀变为灰绿色,最后又变为红褐色。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将每一个颜色变化的现象都记录清楚,然后通过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变化的原因。由于Fe2+具有还原性,生成的Fe(OH)2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Fe(OH)3。通过仔细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实验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实验时没有观察清楚的实验现象,可以反复观看,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化学实验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1.技术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在化学实验的应用中要创建一个逼真的化学实验室,它主要依靠的是虚拟现实系统。但是该系统目前还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头戴式显示设备的更新速率太慢,容易造成视觉停留,影响学生的体验[5];硬件设备体积和重量大,但是观看的视野范围却比较窄,不能进行长时间佩戴;设备的数据传输目前还是靠长长的数据线来实现,造成学生行动困难;显示器完全封闭,导致学生无法看到现实中的情形,做笔记也很难。

2.环境设计问题

虚拟现实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验内容的推送。虚拟现实学习环境和真实的课堂有明显区别。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反馈情况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但是,在虚拟现实学习环境中则不能进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顺序等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6]。第二,实验场景的呈现。不同的实验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对于不同的实验必须设计符合实验原理的场景。比如,因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做有机实验和做无机实验就不能共同使用一个实验室,必须设计符合实验需求的场景。第三,新旧衔接问题。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可能教师想节约时间,也可能担心学生把器材损毁或者怕发生安全事故,每次做实验时基本上都是教师自己进行操作,而学生只有观看的份。这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的实验室中,动手操作的主体变成了学生,而老师只是进行简单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模式如何能够有效衔接,将二者进行有效转换还需要进行探索。应用虚拟技术构建的场景的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做实验的兴趣,但是这种场景的模拟必须适当,切不可为激发他们的兴趣而放弃对他们进行知识的指导。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到虚拟现实学习环境中,寓教于乐,两者兼顾,快乐地学习。总而言之,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化学实验上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要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优势同时规避其负面影响。只有这样,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高中化学实验才会迸发出勃勃生机。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素养,成为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曲晓萍,钟喜魁。高中化学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6(09).

[2]胡久华,罗滨,陈颖。指向“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实践改进[J].课程•教材•教法,2017(03).

[3]李志华。学生学习成就感缺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7(11).

[4]胡久华,吴婧,尹兆兰。中学教学案例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其应用——以中学化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6(09).

[5]李鹏鸽,龚文慧,秦蕊,等。模型认知素养及其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落实[J].教学与管理,2018(04).

数学教育叙事 篇三

一、什么是学习故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反思传统的标准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表现性评价的理论與方法。表现性评价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评价儿童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它要求评价與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力求反映儿童在真实情景中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倡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评价儿童。叙事性评价(Narrative Assessment),有时又称为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y),是一种與表现性评价的理念非常接近的评价儿童的方法。叙事性评价也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情景理论的影响。因为个人在学习中不是去习得知识固有的意义,而是自己建构有关世界的意义。因此缺乏情景的学习对儿童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叙事性评价试图通过连续描述儿童在真实情景中的行为来展示儿童的学习與发展状况以及学习與情景的多方面联系,它强调对儿童的学习與发展进行全面和整体的观察和评价(Carr,2004)。

叙事性评价更适合于解读处于某种具体情景中的个人的学习;叙事性评价试图保持学习的复杂性,强调学习的联系性而不是单独的知识或技能,它呈现了在真实情景中更为丰富的学习画面(Carr,2004)。莫讷等人(Morre,Molloy,Morton&Davis,2008)指出,叙事性评价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理解、看待和解读儿童的方法。当我们與他人(包括儿童在内)分享和交流这种叙事记录时,我们是在交流解读儿童的方法,交流我们对于儿童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在交流叙事记录时,所有参與交流的人是在共同建构和重新建构儿童的身份。

叙述性评价不仅关注儿童在真实情景中的行动,而且关注儿童與他人的关系。这有助于教师在更广泛的情景中理解儿童的学习。运用一种描述的方法来评价儿童,评价者能在肯定儿童进步的同时认识到这一过程的社会性建构的特征(Morre,Molloy,Morton&Davis,2008)。

学习故事由新西兰学前教育学者卡尔(Carr,2004)提出,目前对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地的学前教育甚至中小学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习故事既是一种评价儿童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的结构性观察和记录。能提供一种反映儿童发展的持续性画面,能用来记录和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学习故事作为一种研究和评价的方法,强调情景、地点以及相关人员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它所关注的是儿童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不能做什么,这样能够清楚地展现儿童的长处和兴趣(Hatterly&Sands,2002)。

二、学习故事在学前儿童教学教育中的应用

学习故事可以展示儿童在真实和有意义的活动中的数学学习行为。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数学活动的目的以及它所涉及的数学内容的复杂性(Peters,2004)。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是受到复杂的多种变量影响的过程。从儿童在一段较长时间里的学习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他们在多种情景中,在数学的应用性技能上所取得的进步,他们所用的策略和学习的倾向性,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如何理解越来越复杂的数学概念。佩里等人曾经尝试在3~5岁儿童的数学教育中运用学习故事的方法,他们发现,学习故事和行动研究的结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观察、了解和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Perry,2007)。

“成为一个教师最难和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如何准确地评价个体儿童,以及运用评价的结果来进行课程的计划和教学。”(Chen&McNamee,2007)在实践中,教师都有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儿童的经验。李娟等人(2009)发现,教师在观察與了解幼儿数学能力发展时往往存在困惑,如“不知道看什么…看不出孩子处于什么发展水平”。所以,教师仅仅能观察到儿童的行为表现是不够的。还要能够解读所观察到的行为。学习故事有助于教师解读儿童的数学学习行为,提高理解儿童的数学学习與发展的能力。

在运用学习故事这种评价方法时,儿童可以参與评价的过程,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成为教和学的中心,从而使后续的学习路径变得更为清晰。学习故事鼓励教师思考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如果给他们时间、机会,他们还能做些什么(Perry,Dockett&Harley,2007)。学习故事关注行为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能让教师在多种情景下看到儿童和他们的学习。这种评价不是把儿童和其他儿童进行比较,也不是把儿童行为和某种标准进行比较。它能给教师提供有关自己所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反馈信息,为教师的专业性反思、确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机会(Carr&Lee,2007)。另外,学习故事能帮助教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具有关联性和情境性的事件,與儿童的家庭、社区以及更为宽泛的生活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如何运用学习故事观察和评价儿童的数学学习

学习故事一般用于观察和评价个别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用学习故事作为评价儿童的方法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过程,这四个方面的过程也被称为学习故事中的四个“D”:描述(description)、记录(docurnentation)、讨论(discus-sion)、决定(decision)(Cart,2001)。“描述”是指对儿童当前的学习和发展中的表现性行为的描述。“记录”是用某种方式把儿童的学习行为记录下来并作出评价。“讨论”是指和其他教师、儿童、家庭成员的谈话交流,目的是进一步了解、肯定和质疑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解释和评价。“决定”是教师对下一步要采取什么行动的思考,是立刻回应?还是提供信息、材料或制定下一步的干预计划?这四个方面的过程在实际评价中不一定同时出现,如教师可以描述儿童的学习,但不进行讨论或记录就决定如何反馈,许多即兴的评价也不一定有记录,只是與其他人的讨论。观察的内容可能会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引发谈话的契机。

学习故事可以使用比较简洁的格式,目前常用的格式一般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观察(发生了什么——儿童实际行为和情景描述):对儿童自发的游戏、学习活动和探究过程进行观察與记录。可以主要采用实况详录法(Running Records)详细地记录儿童在这一时间段或者事件中的行为、语言、與教师的互动等细节,同时还可以记录近来與该儿童相关的一些背景信息。(2)评价(学习什么——解读、评价和回应儿童的学习行为):对儿童学习行为的分析和评价。如分析儿童在此时的活动中学习到什么数学概念,发展水平如何,解决了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困难等。不仅可以分析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容和表现,而且可以分析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與同伴之间互动的状况。同时还可以分析教师对该儿童的关注、理解、互动和回应策略。(3)下一步该怎么做(下一步):对儿童下一步指导的计划。如教师如何发展儿童的兴趣、能力、学习以及学习品质。如何把这一学习内容與课程的其他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以及如何通过家园合作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学习故事的运用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教师学习一些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可以较快地提高了解和评价儿童的专业能力。在学前教育中将学习故事作为评价手段,对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首先,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准确地对儿童作出评价,还要了解儿童目前达到了什么学习水平,前期的经验是什么,最近发展区是什么,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促进儿童的进一步发展,甚至要结合儿童的背景信息,如家庭环境、家长态度、同伴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因为儿童的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数学教育叙事 篇四

一、图书情报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信息时展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情报工作越来越具有了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等特点,随之而来,图书情报工作也向着形式多样化、范围扩大化、内容专业化逐步转变,这些都对图书情报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与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学习,以迎接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而继续教育则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

2、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需要。在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已经由传统的“现实的读者”延伸到现代的“虚拟的读者”;服务载体由传统、单一的纸质载体发展为现代化、多元化的电子文献和网络文献;服务方式由静态的单一型服务向动态的多样型服务转变,个性服务、特色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服务内容也从以往简单的书刊借阅转变为对文献的二次检索、二次加工,这一切都对图书馆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最根本的人的因素———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动态,才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与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因此,加强图书情报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工作,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首要任务。

3、完善我国现行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需要。首先,我国现行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置同实际工作需要相比,存在着“时滞性”,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缩小这种差距,而继续教育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其次,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下,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理论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常常存在着眼高手低的情况;进入工作岗位后,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对一些知识理论往往是即学即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出现了实践能力高于理论能力的现象。因此,只有采用继续教育这一形式,才能够充分弥补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使高校学生在毕业后仍然有机会进行理论学习,以适应当今时代图书情报工作的需求。

4、图书情报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继续教育是图书情报工作者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可以对自身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新、知识结构进行完善、服务技能进行提高;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图书情报单位已逐步建立了考核、奖励和评聘机制,这些机制对图书情报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使得参加继续教育已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工作的需求,而是直接影响到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具有更加直接、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概况

现代意义的继续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继续工程教育(ContinuingEngi-nee-ingEducation)。1985年8月,在第一届世界图书馆和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求。目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成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发达国家很早就把继续教育纳入法规建设的范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继续教育网络和交流中心,在1980年和1988年分别制订了美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质量标准》和《情报、图书馆与传播媒界人员继续教育指南》,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制定了规范。总结发达国家图书馆继续教育的经验和做法,笔者发现不少共同点,这就是:继续教育都由国家顶层设计,政府教育部门提供一定的资助,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政府把继续教育作为图书情报人员必须承担的责任,有关机构有义务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政府部门承认继续教育获得的资格,从而有效保证继续教育科学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三、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对图书情报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时,应认真学习国外的已有做法,并结合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的特点进行改造,使我国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在综合化、创新化、层次化等方面有所发展,从而培养出掌握多层次、多门类的文献信息与技术的学科专家、复合型人才。

1、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复合型是指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受教育者原有的基础学科背景,补充图书情报及相关学科的方法、知识、技能等内容,使受教育者最终成为具有某一专业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复合型人才。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席拉认为,做为一名优秀的图书馆馆员,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或某一门专业的知识。在我国,图书情报工作者中接受过图书情报学教育的人数并不算多,他们通常具有各种不同的专业背景,因此我国的图书情报继续教育内容应以补充图书情报相关知识为主,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结合图书情报工作者的专业背景,发挥其专业知识特点,弥补其图书情报知识的不足,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优势的图书情报工作复合型人才。

2、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当具有创新化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学科之间交汇、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这对图书情报工作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发展图书情报事业,成为图书情报工作者面对的一大课题。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当在教育方式、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首先,在教育方式创新方面,由传统的理论教育向现代的实践性教育转变,将大量的案例教育、模拟实践教育融入其中;其次,在教育手段创新方面,由传统的面对面授课转变为网络教学、网络授课、网络答题,减轻学员的学习成本,方便学员的互动交流;再次,在教育内容创新方面,大大增加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相关内容,使图书情报工作者及时了解业界动态,实现与时俱进。

3、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当实现层次化培养。在国外,继续教育的层次化培养已经开展,比如英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分两个层次: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继续教育网络,学生可以获得学士、硕士,甚至双学位。德国的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分初、中、高级三个层次。有鉴于此,我国的继续教育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补缺型继续教育。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图书情报工作者而言,他们大多数都是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还有很多是属于半路出家从事图书情报工作。因此,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补充、完善。第二层次,更新型继续教育。据统计,现代大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中,属于科学史上继承的知识只占10%,而现代科学知识所占的比例高达90%。这就要求图书情报工作者除了掌握现有知识领域,还应紧跟时代脉搏,及时了解专业动态、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进而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业务素质由被动提高向主动提高的转变。第三层次,拓展型教育。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要以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科学研究方法等为切入点,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动态知识系统,实现知识深度知识广度的同步拓展,培养出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图书情报人员。

数学教育叙事 篇五

1.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一个包含教学内容的故事,并通过多媒体技术等将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对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从故事情节中,自己挖掘出有用的英语知识点。数字化故事叙述课件一般都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结合形式进行展示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增强对其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力,增加其对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的能力,利用数字化故事的讲述,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就会自己将学习到的英语知识连贯成故事情节,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温故。教师在进行数字化故事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征集材料,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热情,充分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

2.利用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将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与优化

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进行高中英语教学,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使其连贯成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通过对故事的展示就能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一般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数字化故事进行制作,这就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地预习,并收集大量的资料,并精心地挑选有用的信息,最后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经过一定的知识点补充,就能完成英语课堂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完整地学习了一遍,极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对数字化故事叙述方式的实践应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方式,需要教师与学生充分的配合外,首先就需要对学习主题的确定,并合理地对课堂流程进行规划,然后有老师布置任务,小组完成作品的制作并进行展示交流,最后老师要做适当的评论以及补充。其具体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根据教学任务选取主体

在选取学习主体过程中,要根据英语教学的任务进行,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故事叙述方式,要贴合现实的生活,最好能够结合学生爱好,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如时政、社会新闻、电视节目等。如高一下册某一单元是有关低碳生活的,所以就可以选取“Wecanhaveabeautifulcity”作为学习的主体,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

2.合理地规划学习的流程

一个合理的学习流程是顺利完成学习内容的前提,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对于流程的规划,要结合学生课程的具体安排,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定每一项学习任务完成的时间,这样才能确保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在规划学习流程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突发因素,预留一定的时间。

3.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作品任务

学生根据教学主题,并结合学习流程规划,合理地安排自己资料收集的时间,充分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确定数字化故事的制作计划。将自己掌握的英语知识以及收集到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当中,并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完成其学习作品。通过这一环节,不但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还增强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扩充以及温故,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4.对小组作品的展示汇报以及教师点评

根据学习的流程安排,在小组作品完成后,需要进行成果展示以及汇报,每一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向全班进行展示,相互学习、交流、分享。在这一环节,不但让学生学会了分享,还让集大家所长,弥补了个人思想单一的局限性,扩充了高中英语教学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扩充。另外,教师应该在小组作品展示以及汇报后,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对每一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样能够完善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极大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点评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结语

数学教育叙事 篇六

关键词:通识教育;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教学研究

《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课程是武汉大学“武大通识3.0”的一般通识课,面向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改革和创新。在武大通识教育理念“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的指导下,课程带领学生遨游在数字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构建的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学习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理解其关键技术及相互关系,触摸先进技术带来的最新成果,明晰面临的问题和技术难点,感知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世界的逻辑,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课程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落实通识教育的定位和理念,对1学年的选课学生(共355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0个学院的学生选课,其中,理工类学生占选课人数的55%,经济管理类学生占选课人数的16%,人文社科类学生占选课人数的20%,医学类学生占选课人数的9%。理工科学生多数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专业还学习了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有一定的基础。而经管、文科、医学类(除新闻传播专业外)学生没有学习且后续专业课也没有涉及多媒体与虚拟现实的相关知识。对于选课的理由,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对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知识感兴趣,希望拓展知识面,掌握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培养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专业学习。因此,确定课程的目标为:1.使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普遍性、一般性知识。课程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技术路线、研究方向、软件应用以及面临问题的阐述和探讨,让学生感受多媒体技术的魅力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魔力,为学生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的应用奠定扎实的基础。课程不是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知识的“科普课”,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去体会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以及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启发其心智、开阔其眼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3.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尤其是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建设

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概念多、内容新、实践性强、涉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体现等特点,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因此,根据课程的目标,在选取课程内容时,注重博与专的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平衡,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实际能力,选择相对稳定的、成熟的和主流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选取目前常用和实用的技术手段解决问题。从基本概念到核心技术再到软件应用和实践,将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给学生。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三、课程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通识课,选课学生的基础有很大差异,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则需要从深层次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以思维带动知识的学习。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来落实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通识课的教学。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设问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学生通过课下大量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讲解、讨论和辩论,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平台。下面以学习“第3章图像处理技术”为例,说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1.学生自学:在第3章导课上,教师介绍本章的学习内容,然后引出若干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和探索。课下,学生根据本章学习目标,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学习去寻找答案,并将学习体会和疑问反馈到课程网站上。2.基础学习:教师收集学生的问题后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普遍性、一般性知识,以及使用软件进行图像处理的基本操作。3.应用实践:通过案例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或论证。如教师提出问题“美颜相机里神奇的瘦脸、磨皮、美白等功能是如何实现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实践,循序渐进地深化知识的掌握和软件的使用。4.深入学习、分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图像处理技术在文字识别、人脸识别等方面的典型应用。课下,学生查找图像处理技术在所学专业中应用的相关资料,思考使用图像处理技术解决本专业相关问题的可能性。课上,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和讨论。通过深入学习,使得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5.挑战深度和难度:在平面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引入三维图像的概念。学生组队或单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综合题。如学生选择“制作三维全景图”综合题,从无人机拍摄、到全景图的拼接、到网上等,完成制作三维全景图的全过程。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从问题提出开始,探索已有的观念和方法,进行分析、评估和比较后,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然后再进行实践验证。

四、课程考核方式

通识课的学生来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同于专业课,考核方式也有所不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重点考核学生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考核内容由考勤、作业、讨论分和综合分等组成。每一章设计有测试题目或课堂作业环节,学生通过课程网站完成测试或提交作业文件,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讨论分主要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成果展示等环节中的表现。考核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核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综合题设计为基础型、挑战型和创新型三个等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或自主命题,单人或组队完成。《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通识课作为武汉大学的一般通识课,已经开设了3个学期。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的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探索适合通识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凤岐。建设“金课”是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的关键[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4):58-63.

数学教育叙事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虚拟现实技术;课堂教学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VR,是一种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是利用现代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生成的一种仿真情景,整个多方数据资源深入融合,形成系统的三维式立体交互系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书中作者所写的世界,更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语文教学领域的意义

1.高度激发学习兴趣

在虚拟现实中,基于三维立体交互式情节和定制化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是观察者,还是书中情景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各种生理感受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深度融合,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只能从视觉和听觉层面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虚拟现实结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供了一种既是娱乐又是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2.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在现实生活中,语文书中的情节并不时时刻刻都能发现,部分文章还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古诗、文言文等。身处在不同时代背景和人文历史背景文化下,学习者面对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虚拟现实技术给学生提供特定的时代背景,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发展进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呈现给学生。

3.更强的心理感受

在虚拟现实情境下,体验者的身体感官会充分与虚拟现实情境相融合,让体验者处在真假难辨的虚拟世界中,完全沉浸到虚拟实现创造的学习过程中。例如我们在观看战争电影时,电影通过视觉和听觉让我们觉得战争是残酷的、是令人恐惧的,但是仅仅通过视觉和听觉还是分得清现实和电影的区别,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无法深入了解战争带给人类的恐惧心理。如果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战争环境让我们成为战争中的一员,我们的各个感官就在和虚拟的外部世界进行交互,体验者的感受更加直观,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延伸。

二、学生在虚拟现实语文课堂中所处的地位

虚拟现实技术是对特点真实环境的虚拟和构建,呈现的是更加接近真实的三维立体交互虚拟空间场景,虚拟环境的所有信息内容都是由学生的语言和形体控制的,要想学习进程一直延续下去,学生就要不断做出反应。学习者学习得到的知识就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和揣摩者。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凸显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导。虚拟现实技术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学习变得更加独立,更加自主。虚拟现实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自由,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新知识,进行兴趣性学习、验证性学习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自定学习步调。第二,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学生利用虚拟系统进行学习时可以调动全身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靠学生个体意向解读文章,加强学生的社会经历、融洽人际沟通关系、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既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又锻炼学生的信心。使得学生在情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能力方面全面提升。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虚拟现实基于历史、人文、场地等创造出来的动态教学系统,传达的教学信息更加真实,更能吸引学生,是一种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新型教学方式。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解析

1.文学中心层面

高中学习氛围紧张压抑,这一时期学生心智相比成年人来说处在不成熟时期,因此新鲜的事物会引起其极浓厚的兴趣,对文学和书中所写的情景充满好奇感。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作者描写的中心内容都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很容易对作者描写的情节所吸引,但是又无法身临其境,无法切实感受到书中的世界。在现实基础下,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对作者中心思想理解的兴趣,甚至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教师把现实虚拟技术引入课堂,带领学生通过现实虚拟技术观赏书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就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作者当时心理历程和中心思想。把作者所写的优美句子当作引路标进行图片欣赏,可以系统加深作者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受,进而全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爱莲说》这篇文言文时,因为文言文隐晦难懂,一些老师站在讲台上一板一眼地对字词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枯燥的教学内容很快就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学生欣赏荷花的动态图,在体验虚拟情景中学生可以自主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在二者的对比下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字词含义,对文章隐晦难懂的字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作者阐述的景物,进而站在作者层面更好地提高文章鉴赏水平。

2.作者意图和感情层面

所有作者对创造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写作意图,目的是表达内心思想感情。有的是为了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有的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有的是表达无法报效祖国的悲愤之情。就高中学生而言,他们身处于新时代,仅通过语言表达引导是无法真实感受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虚拟现实的技术特性刚好满足了这一点,使学生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导下走进真实的写作环境中。学生的身体在教室,思绪却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领略鲁迅先生的勤能补拙,在寒风吹雪花飘落的隆冬走进虚构的山洞,体验着《白毛女》主人公的悲惨生活,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深层中心思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自小就生活在21世纪幸福生活的学生难以理解的深刻主题,甚至学生还可以穿越回宋朝,体验一回施耐庵笔下疾恶如仇的鲁智深,把鱼肉乡里的镇关西“痛打一顿”,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有很大的帮助。

3.文化传播途径

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学习我国先进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新型教育事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了解到的作者思想感情都是教师灌输的,这种“填鸭式”教育对我国先进优秀文化的传播非常不利。但是通过科技时代的虚拟现实技术完美解决了这些弊端,通过对书中描写的景物和中华瑰宝进行观赏,再加上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从心底生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民族自豪感通常又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比如在学习关于长城、黄山等中国自然景观时,在所有学生观赏完毕退出虚拟系统时,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谈谈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自己见到的景象,再结合课本文章进行对比,就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真切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四、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是随着科技水平发展、国家国力提升的一种新型网络模拟技术,语文这门学科又是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大千世界的一门学科。将虚拟现实这门技术充分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走进不同空间、不同时代、不同人文历史背景下的各个情景中,对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心主旨、作者优秀思想情感和我国优秀文化的领悟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学科,应当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认真学习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未来发展和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邓秋颖。新时代环境下VR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8(10):46.

[2]AzimkulovAyan(阿阳).VR技术的虚拟教学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7.

[3]冯丽,张宏。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3):249-250.

数学教育叙事 篇八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向全体学生,引发学生的内在机制,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早已为大家达成共识,我们数学备课组从三方面改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注意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如何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数学教研组备课的有效性,是我们数学备课组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怎样的备课活动才更有实效性·在历次备课组活动中,对于教材中与以往不同的内容,我们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各组员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教材单元教学活动或补充或质疑,畅所欲言,达成共识,对于有争议的教学意见,各持己见的,请教同事、专家、网络,最终形成共识,杜绝自以为是的观念。根据学校要求,大家一致认为:要提高备课的实效性,首先集体备课前要确立主题;主讲人和各位组员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抓住单元重点例题和重点练习进行教法和学法的交流;还要重视课后反思的交流等,在实际活动中,我们也一直坚持按照学校的集体备课要求去做,并且形成了自觉的习惯。

教师们精心准备导学案、课件,集体备课。各人每一节课的导学案至少备两次,先自己备,再参加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根据集体讨论的统一意见修改自备的导学案,上课则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先带头讲课,青年教师先听后上,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完成修改的导学案传到办公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平时集体备课,老教师们研究教材,新教师们提出问题,各位老师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互相研究,讨论问题,无形之中形成了每时每刻都在集体备课的风气。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后,办公室里总会发现数学老师到位整齐,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寻求最佳的授课方案和途径。

二、思维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遵循课改思想理念,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完善自我。利用合作学习将自我的感受和体验加以交流,在辨析中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在疑难问题上,要求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登台讲解,使他们开阔了思路,提高了能力,淡化了纯粹的记忆。

我们还尝试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条件的联合思维使学生保证了阅读时思考,条件记忆和结论分析的有机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时,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读是训练这种结合的有效途径。

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件繁重的工作,每天都要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来批改业,有统批、面批、讲评等形式,通过对作业的批改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每位老师还都利用下课及课外活动课的时间针对学习成绩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不掉队,他们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

我们数学备课组,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老师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量大,学生层次差异大,学生思想波动大等,但可以保证,在职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在尽心尽力,努力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历次数学学业测试,我们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情意与教学相结合

数学学习中的情意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情意就没有沟通。在教学中,情意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我们的备课组活动中,不仅是知识系统的探讨,更关注学情研究,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个性需求。在教学设计中,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数理逻辑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个性化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和烦躁;遇到新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新奇。虽然这种情意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意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一般说来,如果学生把数学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则会使他们感到有成就感和自信。这些情绪反应将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意,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正是这种情意在支撑着他们。因而,情意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在我们的数学情意教育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很高,学习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何把抽象的数理逻辑变成丰富多次的符合需要数学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在备课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拿出自己在上课过程的教育故事与大家分享,促进我们共同思考。

最新范文

爱情两好三坏最新4篇10-28

广告设计行业分析【优秀7篇】10-28

我和干妈【优秀6篇】10-28

城乡规划法最新7篇10-28

猎头顾问面试【4篇】10-28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精选6篇】10-28

建设美丽中国【通用3篇】10-28

以案促改心得体会【最新9篇】10-28

案件评查【通用6篇】10-28

员工岗前培训方案优秀4篇10-28

149 24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