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精选6篇】

2023-12-16 18:12:36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精选6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价值工程的相关知识。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 篇一

[关键词]典型案例;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15-03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霍姆斯有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鉴于法学的实践性特点,蕴含丰富司法实践的典型案例,便是形成此类经验的重要源泉。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具有突出的“社会法”属性,教师应当结合其学科、教学特点,高度重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功能。

诚如知名民法学者王泽鉴先生所言,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学知识,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各类法学技能,使其成为能胜任实际法律工作的“法律人”的重任。[1]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制度得以普遍采用,其是指法官依据一般习惯、司法实务之原理、同一法域之上诉法院或最高法院的先例[2],对下级法院判案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案例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国,将典型案例贯穿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法律适用技术和司法裁判质量,促进法学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3]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

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一般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采用。正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应有的功能。

(一)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含法学知识的讲述、传授,还应包含对该领域现行法律规则、制度的分析和阐述。后者只有结合典型案例,通过鲜活个案的讲解,才能够展示出具体法律规则、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能达到教学上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中应贯穿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按照传统方法讲授有关劳动权、劳动关系等理论性内容,更要通过课堂研讨、专题报告、“诊所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组合,强调这些理论、规则和制度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方法,提高实践技能。

(三)教学目标上,强调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是法的固有特点[4],对于社会作用的强调,应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引发的社会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倾斜保护,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它是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为本位的。[5]可见,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独特的社会作用,使得有行业、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功能。

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典型案例的范围

典型案例因其独特的内容、作用和价值而获得了教学上的重要意义,成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训练、提升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实践技能的有效素材。教师如何从丰富大量的司法案例中,选取出符合“典型”特征的案例,为教学所用,可以在以下三种案例范围内综合考虑。

(一)司法机关的各类典型、指导性案例

根据中国现行案例指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会不定期从各级人民法院的判例中,选取符合法治精神、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某一部门法领域的指导性案例公开,作为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裁判类似案件的参考。其中包括实践中较为新颖或疑难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案例。

(二)具有法律解释、适用方面特殊功能的案例

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往往比较抽象,容易导致局限性,通过司法案例可以有效地解释法律原则、规则的内涵,统一法律适用方面的标准,从而不断赋予成文法新的活力。在中国,在法律解释、适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的案例因其上述功效,不仅应当得到高度重视,还应当通过教学,进一步充实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理论和规则。后文详细阐述的有关职工工伤认定的案例便属于此类。

(三)具有较高行业、社会影响力的案例

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社会属性较强的部门法领域,一些司法案例在回应社会关注、化解社会纠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行业、社会影响力,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航空公司飞行员集体“跳槽”、用人单位违法约定违约金等案例。此类案件的裁判通常经过了严格的斟酌和程序,为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预测和指引。

三、典型案例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在选取出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应结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知识点,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就结合有关典型案例来具体讨论。

(一)通过典型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 篇二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严格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独立进行。任何突击式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可能使企业文化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效果自然不会好。但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需要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更需要有目的的宣传和培训。通过人为的主动提炼、设计和引导,能够使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明晰化,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深刻化,认同彻底化。因此,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中的关键问题。

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上,应该注意三个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参加者应该是全员的。近几年,我们以这三条要求为原则,按照“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帮助企业成功地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咨询。

企业文化的诊断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成功的企业精神或口号,应该使员工产生积极的、具体的联想,正是这种联想,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例如,我国历史上,曾经提出了许多具有强大激励作用和指导作用的精神和口号。一说“铁人精神”,我们立刻想到“铁人王进喜站在油池里,代替搅拌机在搅动原油”;一说“雷锋精神”,我们立刻想到一个解放军战士,抱着孩子,扶着大娘、打着伞行走在泥泞的路上……正是这些有着典型形象的精神,能让人们联想起具体事件或人物的口号,才会具有那么大的激励作用;

再以海尔为例,一说“质量零缺陷”,员工就会想到“砸冰箱事件”,一说“快速反应 马上行动”,员工就会想到“大地瓜洗衣机从获得信息算起,三天设计出图纸,15天产品上市”,一说“真诚到永远”,就想到“营销员因送货车故障,自己背着洗衣机走了3个小时给客户送货”的事;一说“客户永远是对的”,就会想到,海尔把按照德国模式设计的电冰箱说明书按照中国消费者的水平进行修改的事件……正是这些感人的事件和具体的形象,使海尔的文化理念没有停留在墙上、纸上,而是进驻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这是海尔文化管理成功的核心。

显然,诊断企业文化是否被员工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是否在对员工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诊断的方法和原理是:把企业中层以上干部集中起来,把集团的理念,逐句念出来,请大家把听到理念后,所想到的能代表这种理念的人物、事件说出来或写出来。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联想到代表人物或事件,且事件相对集中,就说明企业的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说出或写出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就说明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对员工行为的指导作用。

我们按照这个程序对山东的五个企业进行了诊断,巧合的是,这五个企业中,有四个企业的理念有“创新”一词,但是,当我让他们说出“想到了什么人物或事件时,只有一个企业的人说出了一些事件,但是不同的人说出了完全不同的事件。我们据此判断,这几个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并没有被员工接受和认同。对这种结论,企业基本上是认可的。

企业文化的提炼与设计

企业文化首先要从历史中提炼。在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中,一定会沉淀一些支撑员工思想的理念和精神。这些理念和精神,包含在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隐藏在一些关键事件之中。把隐藏在这些事件中的精神和理念提炼出来,并进行加工整理,就会发现真正支撑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精神和理念,这就是企业的精神和理念。

按照这种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出提炼企业精神的方法:

第一步:首先,让企业找10位从创业到发展全过程都参加的人,让他们每一个人讲三个故事:在这几十年的创业历程中,你认为对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难忘(www.shubaoc.com)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让每个人再讲三个人:你认为对企业贡献最大的是谁?这个人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你从他身上受到最大的启发是什么?由专人把每个人讲的故事进行记录;

第二步:把重复率最高的故事整理出来,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完整的故事;

第三步:找十个刚来企业一年左右的员工,最好是大中专学生,把整理好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然后,向他们提问:这个故事你听说过没有?你听了之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哪个情节最感动、最难忘?这个故事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用什么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

第四步:把专家和有关企业领导集中封闭起来,对记录的内容进行研究、加工,从中提炼出使用率最高的代表故事精神的词。这些词经过加工,就是企业精神或企业理念;

第五步:按照提炼出来的反映精神或理念的核心词,重新改编故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文学创作,写出集中反映核心词的企业自己的故事。假如提炼出“拼搏”一词,“拼搏”就用一个故事来诠释。当然,可能还有“创新”、“团结”等等,每一个词,都用一个甚至几个故事进行诠释。

当然,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从未来出发进行设计。对行业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找到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进一步回答:要想缩短差距,实现目标,企业必须具备什么精神,应该用什么理念指导自己?按照这种要求,设计出面向未来的文化理念。

把从历史中提炼的文化理念和从未来出发设计的理念结合,进行加工整理,就形成企业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在各系统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以核心理念为指导,设计出各系统的理念,为每一个系统的理念确定相应的典型案例、典型故事、典型人物,形成由核心理念、与核心理念相应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各系统的理念和相应的典型人物与事件构成的文化理念体系。以海尔为例。其核心精神(企业精神)为“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生产管理系统表现为“零缺陷,精细化“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营销系统表现为“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在产品开发系统表现为“客户的难题就是开发的课题”,在服务系统表现为“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在市场开发系统表现为“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自己做个蛋糕自己吃”……每一个理念都有相应的典型事件与之对应。所以,海尔的企业文化建设就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了,避免了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单纯形式化。

企业文化的强化与培训

首先,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培训的方式首先是培训讲故事者。可以是企业领导、故事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宣传者或者专家,但是,不管是谁,必须按照事先的策划讲,要把故事中想表达的理念讲深刻、讲生动,使每一个员工,都记住、理解、并主动向新员工讲解这些理念和故事。这样,故事流传起来了,企业文化、理念、精神就活了;

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在提炼和设计出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培训之后,有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并用理念做指导,做出具体的行动。这就是企业的骨干。这时,企业把这部分骨干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具体方式是,每个月,要求每个部门都要在本部门本月发生的案例中,寻找一个最符合企业核心精神或本系统理念的案例,写成书面材料,上报企业文化中心;由文化中心在所有部门上报的案例中,选出一个最符合企业核心精神的案例,作为企业的典型案例;年底,在12个典型案例中,再选择一至两个最能代表企业核心理念的案例,作为全年的典型。这样,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积累的文化典型逐渐增多,员工对理念的理解也逐渐加深;更重要的是,各部门为了寻找出更加合适的案例,会主动按照理念的要求处理遇到的具体事件,用企业的核心理念指导自己的各项工作,从而使企业文化理念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为一体。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 篇三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效价值;教学思想

[作者简介]莫嘉清,广西高级技工学校(广西机电技师学院)讲师、德育教研组组长,国家高级(一级)职业指导师,广西柳州545001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inn]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173-03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而现行《德育》教材就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应运而生的。顺应教材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认识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一方法?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案例教学――体现了以生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教与学的思考交流空间,要求有更多的教与学的投入和参与。作为教师,备课重点是围绕有价值的问题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同时对教材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较高的要求并进行系统的锻炼。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方式和理念

传统德育课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而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二)教材和媒体的选择

传统德育课教学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讲台、黑板,信息量小而陈旧。而案例教学使用的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选择的案例以及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电视和相关媒体的组合。

(三)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德育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熟悉教材,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要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1)课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2)课堂上教师要指导案例分析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辩论,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去尝试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验和感悟;(3)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动态。

(四)学生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论。从讨论中学习,也可以从别人承受过的错误中学习,从模拟的生活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优劣,而且有助于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中重概念原理、轻生活事实的现象,有助于解决传统德育课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德育课既要向学生传播经济、法律、政治等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社会与人生的能力,达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因此,德育课具有理论的抽象性、贴近生活的现实性和关注学生思想的教育性等价值内涵。案例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择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一)有效性

每个案例都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它可提供正面的经验或反面的教训。案例中所蕴涵的问题,具有启迪性,也正是由此而引发人们的思考。所以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原理和知识。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很好地运用。

(二)典型性

它所描述的具体事件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学生的思想和观念等在内的材料。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三)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

也就是说,一个事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节及过程交待得比较清楚,尤其是事例发生的特定的社会背景。

(四)现实问题的缩影

它来源于生活,讲的是真实的社会现象。

(五)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

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和表现,从而增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案例教学如何运用――案例的收集、选择、运用的方法

(一)案例的收集

1.通过生活实践收集

德育课教师离不开实践,了解社会是德育课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生活实践是收集案例的最佳渠道。在收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案件的细节,体会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细微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生动、形象、细致地予以讲解,使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投资者理论与教师的炒股、购买国债、购买保险的经验;消费者理论与教师的消费生活的联系,等等。

2.通过网络搜索收集

网络信息非常丰富,更新非常快,是教师高效备课的理想渠道。通过有关网站搜索相关案例,效率高,容易找到新近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通过查阅资料收集

阅读有关材料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也是收集案例最方便的方法,因此,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收集案例。特别是那些在社会上、理论界引起关注、争议的案件,是教学的良好材料,它不仅可以说明理论上的一般问题,而且可以透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盲点,强化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意识和兴趣。

4.通过实践收集与通过第二手资料收集案例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收集的渠道不同,收集到的案例也不同,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通过实践锻炼收集的第一手案例,对案例的细节了解得比较多,在具体使用中较为生动,容易说明一些理论中的细微问题;通过第二手资料收集的案例,效率极高,可以收

集到在本国、外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的案件。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必须经常收集,把收集案例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并持之以恒。

(二)案例的选择

1.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指能够准确说明某一理论问题的案例,或者是与某一理论相吻合的案例。在德育课教学中,许多理论是渗透在上下章节之中的,并用以指导实践,因此要使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知识,不仅应当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而且应当通过案例具体地加以说明。也就是说,那些能够准确反映理论的案例就是典型案例。

2.疑难案例

疑难案例,是指不能用理论直接认定,而又涉及理论的是非的案例。疑难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是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一理论来解决的,也就是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或教材理论含义之间发生部分错位,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受害消费者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因此,在对案例进行分类选择时,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1)目的性。必须清楚为怎样的教学目的而选择案例。典型案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而选择,所以要选择与所讲授的理论完全吻合的案例;疑难案例是为了对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选择的。

(2)科学性。案例与所说明的理论问题之间有密切关系,对于那些可能使学生产生模糊认识的案例,可以进行剪辑,使其更符合教学要求,不致于发生由于使用案例不科学而使学生更糊涂的情况。

(3)针对性。即针对某个知识点,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某章节使用的案例。应当是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所以应当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案例,案例不具有针对性,即使是很好的案例,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的使用

1.典型案例的使用

首先应当明确典型案例在理论讲授中使用,在备课时安排在授课内容中;其次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理论问题而使用。典型案例应当用于说明理论中的小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法律上或理论中某一字、词、句的规范含义,它不太适合于大问题;应当在理论讲解、分析之后使用,即先从理论上讲解其含义,然后再用典型案例加以形象说明,即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以说明。如侵权责任的四个条件: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有过错。在逐一讲解上述条件时,对每个条件先进行理论阐述,而后使用与本条件吻合的典型案例分别说明其“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有过错”在案件中的具体表现。

2.疑难案例的使用

疑难案例一般是在一个大的理论问题或者几个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而进行的案例讨论课上使用。使用疑难案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准确区别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使用案例是一个教学手段,不能为案例而案例。因此,在案例的使用中应当注意:

一是以正面案例为主。案例不能太复杂,对于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知识掌握的案例不宜在教学中运用,如反映社会黑暗面的案例。

二是求精不求多。案例堆砌是案例运用的大忌,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案例。案例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精。盲目地堆砌案例,会使案例变成故事会,一方面占用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另一方面没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影响知识的积累。

三是及时更新。某一个案例会从不同侧面反映理论知识,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使用同一个案例也是常有的,但是不应该单一地、反复地使用,否则会造成教学内容平淡乏味和教师知识贫乏。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 篇四

.cn/tresearch/bookmark/viewBm.jsp?CID=00001&Owner=WR_1429437&marksid=1271505320504

昨天参加了区案例论文的评选工作,跟前几次一样,都是先分组个人看,然后再按照分出的类别,再进一步几人一组大家轮流着看。经过整整一天的“奋战”终于敲定出一、二、三等来。这几年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区论文评选由前几年的纯论文评选过渡到以撰写案例为主的阶段。纵观整体情况还是不错的,但从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不知道什么叫案例(上交上来的仍是论文)、有些教师写的案例的格式不规范、还有些案例缺乏典型性等情况,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存在,我想是因为有些老师对于案例以及具体写法都还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缘故,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及所学将自己的认识和收获阐述如下:

一、 什么是案例

虽然“案例”一词已被不同领域的人所关注,但对于何谓案例、案例的规范格式等,远未达成共识。案例就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典型的、有价值的事例。德育案例就是一个德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1) 从表述上看:论文以说明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是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2)从写作和思维方式上看,论文写作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的写法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的思路,是对准备实施教育教学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重要的区别在于一个在教之前,一个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他们的区别同在于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况的描述,教学是有问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

4、 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实验而新兴的教育文体,它们也应该包括教育情境及个人思考,只是和教学案例也略有不同。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可以边叙边议,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而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二、案例的主要特征

案例选取的应是含有研究价值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好的案例应具有的三个特性:

1、真实性。案例反映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把这些事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其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可以说,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

2、 典型性。案例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育活动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教育理念。因此,作为案例的事件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在对这一事件的分析、解决中能说明、诠释类似事件,给他人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3、有效性

指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可以。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从中吸取有益的工作和思想方法,帮助别人解除困惑,启发别人和本身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开拓新的思路。

三、案例的写法

我认为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确定主题。围绕主题选择内容。

2、背景。包括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3、分析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4、解决问题。包括办法、途径、措施、结果。这部分要求要写的具体、详细、有新意。

5、反思。深入分析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为什么?以后应从哪些方面加强。

四、写案例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丰富的素材。

教师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素材,每一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困难的学生,也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些人某门或某些课程较好,而其他学科却显得薄弱;有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均衡。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可以说,案例性事件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是层出不穷的。

2、要有恰当的理论分析。

一个成功的案例,还要求有恰当的理论分析,提高案例的说服力和可读性。写案例时,老师们可以试试三步曲:第一步,收集、整理实践素材(自己的或他人的);第二步,经过分析研究,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并有所感悟,这实际上就是反思;第三步,进一步把相关事件串联起来进行剖析,举一反三,寻找理论的支持,写出有质量的案例。

3、要有独到的见解。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案例的质量是由作者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典型事件,揭示人物心理,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需要有一双“慧眼”。具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 篇五

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关心的是通过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的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建模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

(1)在数学建模中,问题是关键。数学建模的问题应是多样的,应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其他学科等多方面。同时,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应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有联系。

(2)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将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对同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探索解决的方法,从而获得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

(4)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学会通过查询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

(5)学生在数学建模中应采用各种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养成与人交流的习惯,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6)高中阶段至少应为学生安排 1 次数学建模活动。还应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数学建模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笔者不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提出具体建议。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数学建模活动的内容和时间。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数学建模教学的三个阶段,教学目标可以如下设计:

1.第一阶段:简单建模

这是数学建模教学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虽然叫做简单建模,但是它并不简单。这一阶段的核心就是要学生理解什么是数学建模,为什么要做数学建模,如何进行数学建模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因此教学目标可以如下制定: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学建模的概念,初步掌握五步建模法,能用五步建模法解决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建模的过程,理解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2.第二阶段:典型案例建模

这是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提高的关键阶段,也是积累的阶段。这时可以安排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掌握建模的常用方法。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典型的数学建模案例,对于类似的问题可按照典型案例的方法来解决。

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建模的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数学建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3.第三阶段:综合建模

在典型案例建模的阶段学生积累的大量的典型案例,此时可以以建模为核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学建模的课外活动。要很好地完成这一阶段,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活动与实践。

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五步建模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用计算机进行运算编程解决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建模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过程中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并非所有的班级和学生都需要经历这样的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可根据学情的不同来制定目标,确定是否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可以只进行简单建模的教学,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典型案例建模的教学,当然如果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进行综合建模活动。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

1.教学内容的选择

数学建模活动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问题”和它的数学背景来确定的。

古典概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概率模型,用古典概型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揭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根据我们已经编制的教学目标,可以把数学建模教学的切入点放在古典概型上。也就是说,数学建模的问题是以古典概型为数学背景的。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古典概型的含义。

(2) 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3) 数学建模的概念及五步建模法。

(4) 随机数的概念及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方法。

(5) 次品检验问题。

(6) 中奖问题。

2.教学方式的选择

(1)第一课时

这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属于简单建模阶段,简单建模阶段一般可以选择的教学方式有讲授式、讲练式、探练式等。同时这一课时还有古典概型的教学任务,因此,可以用讲练式与探练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这堂课的教学。

(2)第二课时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 篇六

目前来说,设计企业的管理模式是设计人员和技经人员分开工作,设计人员只管设计,技经人员只管造价。由于设计人员往往只关注技术,没有控制造价意识;而技经人员又往往只负责完成造价,也不会将造价信息反馈给设计,对其进行约束。因此就形成了你做设计,我造价的局面,导致技术与经济的长期脱节。另一方面是设计与施工脱节:再者,设计人员无法了解工程实际发生的成本,对项目进行的后评价不能反馈真实情况。

1.1限额设计还处于较低层次,设计变更管理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已开始实行限额指标设计,也已经正式颁布了限额设计造价指标,但是由于对限额设计缺乏一定的强制性,目前还没有完全普及,加之设计变更的管理不完善,使得限额设计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

1.2设计阶段招标不规范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例如设计单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使公开招标成了一个围标的过程,失去了公开招标的意义,设计单位中标后,也不会有造价控制的积极性。另外在设计评标过程中存在评标因素不合理,只注重考虑设计单位的低设计费用报价,只注重外观造型,不重视设计方案的造价

1.3设计收费不合理,影响设计单位造价控制的积极性目前,设计的收费主要以工程预算作为收费的标准,工程造价越高则设计单位的收费也就越高,所以使得设计单位在设计时没有进行造价控制的动力。

2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措施

2.1造价人员提前介入在设计阶段,技经人员较早地参与设计阶段的工作,使用价值工程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优选,并把相关造价信息反馈给设计人员,有利于工程造价控制。

2.2完善设计阶段的招标工作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第一步是通过规范的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及设计方案。建设单位首先通过各种公共媒介公告,尽量多地吸引设计单位参与投标竞选,然后由专家库的专家按照招标文件中规定的评分细则进行综合评定,综合使用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及效果评价的方法,评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功能齐全,经济效益最佳的设计单位。

2.3运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运用价值工程方法优选设计方案的同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分析。通过功能和价值分析将经济与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对设计方案的实用性、美观、成本、人材机消耗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选出能同时满足功能和工艺需求及造价低的技术方案。价值工程是研究如何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价值、功能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V=F/C(1)V:价值;F:功能(或效用);C:成本(或生产费用)。由于价值工程牵涉到产品或作业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应用该方法时,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包含有各相关专业的人员,如施工技术、材料供应、财务、施工管理等负责人,联合起所有人的力量方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2.4限额设计的推行限额设计是一种事前控制投资的方式,对投资额和工程量进行分解师它的主要方法。具体做法为,首先按照专业将估算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然后再细分到各分部分项工程,使得设计人员在工作中有具体量化的技术经济资料作标准,时刻检验设计是否满足经济指标要求。这种方式要求在设计前就能合理地分配估算的投资额,以分配额度控制设计,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不这样做,等到设计工作完成后才发现概预算超出指标,再被动地进行设计变更,设计的合理性同样得不到保证,投资控制状态也从主动变为被动。

2.5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工作,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制度从设计单位角度来讲,就是要尽量做到图纸没有设计变更,没有错误和漏项,因为由设计变更引起的投资失控通常难以补救。从建设单位角度来讲,要想从源头上防止设计变更的发生,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工程最终方案的确定必须在设计阶段就完成,且一经确定就不修改;②要留足时间给设计单位做前期工作,如勘探、测量等。时间不充足将直接导致设计深度不够,漏项严重等问题,施工阶段容易发生设计变更;③设计费用合理,提高设计人员的主动创造性,保证设计质量;④对于发生的设计变更,查明原因责任归设计单位的,应由设计单位承担责任。

2.6典型设计的推行及典型造价的推广使用典型设计是工程建设中必须遵循的科学依据,来自于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应积极采用,因地制宜实施建设,一般情况下除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施工图作局部改动外,均不得擅自修改原设计图。在南网范围内已经广泛地推广使用标准设计,大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工程总投资费用。但是在当下设计中,设计人员并不是很愿意使用标准设计及规范,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有规范本身的不足外,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设计单位还停留在“构件———设计———绘图”的模式阶段,对标准设计仍然不信任。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根据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情况,设备材料的更新情况及时对典型设计进行补充修改,使之更贴近实际,增强其适用性。典型造价以典型设计为基础,通过基本模块、子模块拼接,使用补充模块进行调整,快速形成典型造价条件下的工程投资。根据我国主要地形的特点,典型造价中选取了五类单一典型地形,包含有平地、河网泥沼、丘陵、一般山区、高山大岭,每个典型方案都可以根据相关参数找到相应的或相似的模块,根据实际情况对选择的模块进行拼接、灵活组合,进行适当调整,加权求和后便可以得出工程总造价。典型造价本身形成的众多模块化指标数量通过与实际编制的造价数据相比,找出差异,分析发生造价差异的原因,可以快速衡量工程设计方案和造价编制的合理性,为工程建设和造价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实现对电力工程的造价控制。

2.7改革现行设计取费办法,建立激励机制现行的电力工程设计取费办法一般是以施工图预算作为收费的标准,造价越高,则设计单位的收费也就越高,这种计费方式使得设计人员从根本上是希望投资增多的,也更加深了设计人员只重技术而轻经济的观念。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改革现行计费办法,引进激励机制。具体实操作为,将投资按照专业分配,实行专业设计人员经济责任制,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方案比较,若因设计变更增加了投资,则按增加的投资扣除一定比例的设计费,若因设计合理而节约了投资,则按照节约的投资给以一定比例的提成,实行优质优价的收费办法。这种激励计费方式有利于增强设计人员的经济意识,更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

3结束语

最新范文

案例教学法(最新9篇)12-16

品牌项目计划书范文案例(实用【优秀8篇12-15

教学案例范文初中物理(最新7篇)12-15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10篇12-14

刑法案件案例【精选9篇】12-14

音乐教学案例【最新7篇】12-14

教育叙事案例6篇12-14

案例分析论文(精选7篇)12-14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范文精选8篇12-13

生物教学案例(优秀5篇)12-13

148 27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