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文 热点新闻作文最新8篇

2023-12-12 03:07:57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书包范文为您分享了热点新闻作文最新8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热点新闻作文 篇一

关键词:提高;读者;经济新闻;关注度

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新闻在各大报纸、电视、网络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经济新闻让人们了解并掌握了很多有关经济方面的信息。“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的呼声为此受到记者媒体的重视,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新闻都完成了其使命、达到了传播效果。有的经济报道喜欢“打官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字“贵族化”,无形中将芸芸众生拒之门外。对此人们有两句颇为不屑的评价“外行人眼里是内行,内行人眼里是外行”、“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道出了目前我国经济新闻的尴尬处境。因此,如何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是现在经济新闻比较严峻的任务。要软化经济新闻,使经济新闻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是很多记者为之努力的方向。这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经济知识基础和把专业知识通俗化的技能。我们看到,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实施、实现的,因此,显现人在新闻中的价值和视角,可以使生硬的经济新闻更加生活、生动,富有生机。

一、经济新闻存在的问题

经济报道正在成为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一门“显学”,是众多人员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当前的经济新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新闻“炒作”现象盛行

近年来在一些新闻传媒盛行“炒作”,这是一种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公害。热点经济新闻,无疑需要触及民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但对当今五花八门的热门话题,新闻采编人员尤其应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甄别。譬如前一时期,《科技日报》曾披露了一件典型的“新闻炒作”事件:某商场声称为维护消费者利益,防止与杜绝伪劣商品上柜,改善服务态度,决定停业整顿。这一“善举”在新闻传媒曝光后,该商场声誉与形象令人刮目相看。然而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发现这家商场并未关门,原来他们是独具匠心地追求一种特殊新闻“炒作”的广告作用。这令播发这则热点经济新闻的传媒叫苦不迭。

(二)超越现阶段社会实际解决能力的报道

毫无疑问,热点经济新闻所反映的问题往往正是需要及时解决的各类实际问题,但在选择热点经济新闻题材时,还必须掂量它的现实可行性,否则对一些虽属合理必要,但对暂时不宜公开报道的热点问题进行超前报道,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容易促使矛盾激化,引来不安全的社会负面效应。因此,搞经济新闻热点报道,心要热、头要冷。

(三)专业性过强、可读性被弱化

由于经济工作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不像文化、法制等新闻容易吸引人。经济新闻如果报道不当,往往造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情况。经济新闻有“三难”:难写、难懂、难记。从记者的角度说是难写,从受众的层面讲是难懂、难记。这不得不提醒经济新闻报道者:新闻中的经济知识是一种公众知识,经济新闻的写作和报道必须实现专业性与可读性的转化和整合。

(四)内容定位偏离

在改革开放年代,经济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及时地抓住这些问题,给予分析,不能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没有走到百姓生活中。存在着为报道而报道,为宣传而宣传的思想观念,不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观察思考国家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形势,去帮助受众解决问题,离读者距离太远,使读者从报道中得不到满意的回答。

二、提高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的措施

毋庸讳言,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当前经济新闻报道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作为记者及报道媒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努力践行“三贴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不断增强经济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公信力,以提高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

(一)经济新闻求真求实

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的。首先,要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许多经济报道在利益的引诱下出卖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新闻报道退化为可怜的唯利是图的三流产品。其中经济报道“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主要是因为有些经济报道只是生硬地塞入经济学的术语,或堆砌一串串数字,而没有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评价经济现象、事件和人物,深入浅出地揭示经济活动背后的规律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要使经济报道读起来专家不觉浅,老百姓觉得很贴心,就要求记者既懂得一些经济知识,又善于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题材、新现象用百姓语言做出分析与评价,而不是使报道陷于“枯燥无味”、“艰涩难懂”的泥沼。

(二)经济新闻植根于群众,体现人文关怀

经济报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重大经济题材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用平视的目光,去了解百姓的生存状况、真实想法、愿望和要求,努力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用体验的方式去感受百姓的酸甜苦辣,使经济新闻富有人情味,体现出媒体浓浓的人文关怀。如对一些关注民生,聚焦经济生活热点难点报道,比如:房价居高不下,普通百姓如何安居?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就业再就业难题如何破解?农民能否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低保?大量农民工能否实现病有所医、伤有所治?作为经济新闻记者,如果能把这些民生报道列入议事日程,尤其关注与百姓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正确引导经济发展走向,帮助人们释疑解惑,这样经济报道就会逐步确立在读者中的威望和地位。

(三)加强经济报道的服务性和针对性

从经济角度报道一些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不仅能满足正日渐细分的读者的多层需求,而且对经济报道的思路也是一大拓展。经济新闻绝不是简单的行业经济和工作报道,还应当包括社会文化生活等综合范畴。对涉及读者利益、与经济相关的教育、体育、文化、休闲等领域进行深入报道,并在深度和广度上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起到服务百姓的积极作用。要以经济视角关注政策措施的变化并加以解读和诠释,用经济眼光分析社会生活领域现象,使经济新闻报道手法丰富多彩。当然,经济新闻社会化的手法也对我们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学会运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调查、透析新闻背后的东西,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才能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和报道。

(四)经济新闻内容定位准确

不同类别的读者,信息需求并不趋同。社会新闻满足的是人们休闲、好奇的需求;经济新闻则要给读者带来阅读价值,能帮助读者解决日常的经济问题;商业新闻则要给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要能给读者带来经济效益。基于对目标受众的了解,写作经济新闻就有了靶心:写作一定要想着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拿目前发行量较大的财经类报纸《中国经营报》来说,其服务于中国的商务经理阶层,定位为老板报纸,因而《中国经营报》的经济新闻大多报道专业、内容权威、格调较高。其在新闻处理及分析上,不追求报道内容的时效性,更注重对于新闻事件的独家判断及深入剖析,讲求报道的深度、广度和权威性。

三、结论

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宣传经济、服务经济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传媒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要想更多读者的关注,就必须善于抓住经济生活中的新变化,做透热点新闻报道、善于洞察经济发展新趋势,做好经济趋势前瞻性报道和政策权威解读。同时挖掘经济人物,做实人物报道,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总之,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是大众传播工具。经济报道要考虑受众面,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报道为更多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杨自强。增强经济报道的亲和力[J].新闻战线,2001(4).

2、叶滨。经济新闻与平民视角[J].新闻传播,2008(4).

3、陈朝晖。搞好经济报道的十种意识[J].新闻三昧,2009(5).

热点新闻作文 篇二

一、搜索热点,迅速概括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索时事热点,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以便有节奏地展开语文学习,积累作文素材,利用有趣的热点新闻来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在搜索热点以后,还要引导学生迅速概括热点信息,将长新闻变成短新闻。通^迅速概括,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语文能力,又能将新闻素材浓缩,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

报纸、杂志、网络是我们了解时事新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化的教学平台来补充扩展自己的知识库,使自身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受限制的时空之中也能够阅览整个世界。比如,我们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向学生展示某则长新闻,然后让学生将其概括成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短语,如“小悦悦事件”“最美妈妈事件”等。这样,就可以将这些新闻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也累积了写作素材。学生学会了这样的方法后,就能够在课余时间自主搜索新闻,也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口述阐释,储备素材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口述自己作文内容的时候感到十分紧张,前言不搭后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能够将其所学习到的内容融会贯通,在这一时期。让学生对当前时事新闻进行口述,无疑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办法。所谓的口述阐释实际上是学生在当前时事新闻热点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语将其进行有效的表述出来。在具体表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偏离,要原原本本的将新闻直观、具体的呈现出来。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划定新闻要点,让学生自行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杂志等搜集资料。资料搜集完成之后,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组成4到6人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随后,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推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阐述新闻事件,其它组内成员则负责查漏补缺。

举例来说,当前韩国萨德事件在网络上持续火热。教师就可以简单阐述有关于萨德事件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浅层次的了解,为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提供便利。随后,将班级内的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组内成员分工。具体的人员分工可以根据此则新闻事件中的萨德系统的来源、部署地点、对于我国的影响等内容进行确定。在组内成员分别了解之后,就可以让大家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且用自己的话将其进行有效的总结。最后,将其汇总,由一位同学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口述,展示组内成员的研究成果,组内其它的成员则可以进行相应的口述补充。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学生既能充分的了解当前的时事热点,积累写作素材,还能培养强学生口述表达的能力,有效改变学生写作中前言不搭后语的状况。

三、思考感悟,品评入文

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于学生不断的引导、不断的鼓励,如果缺乏鼓励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缺陷,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累素材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丽,能够自然而然地将作文素材转化成真正的语言思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高中语文作文中的新闻素材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我们在南京中学生“集体不让座”的新闻内容中,学生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思考感悟,一方面是让座学生可能因为老人的不感谢,不客气而导致,另一方面就可以指出学生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尊老爱幼,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就能够使同一个新闻素材在不同的理解情况下,成为一个新的素材。

新闻作文500字 篇三

爸爸真是我们家的新闻人物。说起他的新闻来呀,这几年可真不少。

爸爸只有40岁,却一头白发。这白发就是一条新闻。有一次爸爸和我一起去幼儿园接弟弟,有个很懂礼貌的小朋友见了我爸爸就喊:“老爷爷您好!”爸爸笑眯眯地说:“小朋友你好!你应该叫我伯伯才对。”那个小朋友却很认真地说:“老爷爷,您头发都白了,怎么是伯伯呢?”爸爸无言以对。那天一回家,我就大喊:“新闻新闻!咱们家有位老爷爷!”以后我就老是和爸爸开玩笑,他一回家,我就说:“看,老爷爷回来啦!”

爸爸平时工作忙,经常熬夜,一到周末,他就趁机捞本,大睡一通。常常从星期六晚上起不停地睡呀睡,甚至可以不吃星期天的午饭和晚饭;有时醒了也不肯起床,躺在床上装睡,这个习惯可太不好了。一天,我和弟弟商量了一个方案,要把爸爸从床上拖起来。

爸爸似乎知道了我们的“阴谋”,一动不动地睡着,呼噜声震天响。我和弟弟也同时打起鼾来,三个人像在比赛,一声比一声响,一声比一声拉得长。几分钟过去了,我和弟弟实在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弟弟笑弯了腰,我笑疼了肚子。爸爸原本就是装睡,这时也笑了起来。我和弟弟见他笑了,马上爬到床上去,一人抠脚心,一人抠腋窝,爸爸笑得喘不过气来,左翻身,右打滚,也逃脱不了,只好举起双手讨饶:“我投降,我投降,饶了我吧!”

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四

关键词:读图时代 新闻图片 问题与对策

读图时代的社会表征和公众心理状态、传统媒介与数字化媒介的联姻、新闻图片的直观形象功能、传媒行业内的激烈竞争,都促使新闻图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日渐强化。为了赢得更多的受众市场,各类媒介都使出浑身解数力图将新闻图片的传媒功能发挥到极致。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新闻图片的传播出现了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重图轻文的倾向日益凸显。本文主要基于“读图时代”的大社会背景,分析新闻图片传播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某些促进新闻图片有效传播的建议。

一。读图时代背景下新闻图片传播的问题及原因

1.人文关怀的缺失

因为摄影器材和技术的普及与大众化,新闻图片的来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除了来自职业新闻工作者、新闻摄影爱好者、新闻图片网站,还来自普罗大众,甚至未经证实来源的微博主等等。图片提供者的新闻素养、人文情怀、道德水平、甚至传播目的的多样化,加之图片处理技术的发达,使得某些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缺失应有的人文关怀,这主要体现在灾难新闻图片的传播中。

凯文・卡特拍摄《饥饿的小女孩》,这件作品曾经获得普利策特写类新闻摄影奖,但“先拍照片还是先救人”的尴尬选择,使凯文・卡特在拍摄这张照片的三个月后自杀了。舆论一边倒地谴责其只考虑了新闻图片的即时性而忽视了对小女孩的人文救助,迫于压力,他选择了自杀来结束生命。他在遗书中写道:“首先,我必须说我表示道歉,我到超越人生痛苦和欢乐、只有宁静的地方去了……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这是一个典型的人文关怀缺失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缺少人文关怀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的不是去抓拍那些瞬间消失的令人触目惊心的血腥场面,而是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予当事人安慰和帮助,更不应该为了得到所谓的独家新闻,增加当事人的心灵痛苦,违背作为新闻人应该具有的道德情怀。

2.重图轻文的趋向

早期的新闻图片并没有受到办报人的太多重视,但是中国的报纸从业人员从国外办报的经典案例中得到了启示。美国历史悠久的主流大报《华尔街日报》和后起之秀的《今日美国》之间的竞争,由于《华尔街日报》忽视了对新闻图片的重视,被以大量使用图片、强调速读和易读性为办报理念的《今日美国》所超越。《今日美国》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对报业的发展及新闻图片的使用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报业人员开始把关注点放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面。于是,新闻图片的信息传递、版面美化、文字辅助、历史文献、审美传承等功能被媒体从业人员过度放大,“重图轻文”的趋向日益明显。

而读图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一场视觉化的传播盛宴,加速了报纸由厚报纸向薄报纸的转变,新闻图片在报道中的作用已经得到报业和广大受众的认可和喜爱。新闻图片的大量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了市场化条件下报纸间竞争的有力工具,于是各大报纸媒介不断地加大新闻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分量,把工作重点放在新闻图片上。在利益追逐的过程中,盲目过多的使用图片,忽视文字的作用,导致图片与文字不能互惠互利。这时新闻工作者已经忘记当时使用新闻图片的初衷,使得新闻图片的某些原有功能和意义已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只是一味的利益化。

3.受众的过度依赖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生活中人们都有各种需要,当某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读图时代忙碌生活的大众,在新闻图片的传播中渐渐从“阅”读转变到“悦”读。新闻图片传递的信息直观、易懂,对阅读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也不高,阅读者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既省时又方便快捷。正是基于这些因素,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这种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一味的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产生了对新闻图片阅读的过度依赖,这使得受众有忽视对文字、浅泛理解、缺乏深度思考的倾向。

4.娱乐化、低俗化趋向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各种新媒体也顺应时代潮流而不断发展,这就导致在如今的市场化趋势下,各种媒介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媒介为了在市场中生存发展,都在不断开发出新的竞争产品来赢得受众的青睐。网络以其能为受众提供各种海量信息而受到受众喜欢,手机以其方便携带易于浏览查询信息赢得自己的用户市场,电视以其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深入百姓人心。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市场,各媒介都纷纷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新闻图片的存在无疑是给媒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各媒体采用各种手段策划和研究使用图片的技巧和模式,以求发挥出新闻图片的最佳效果。这就导致某些媒体纯粹为了“眼球经济”和经济利益,使用娱乐化、低俗化的新闻图片。于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闻图片尺度越来越大,无论是各种艳照门事件,还是明星的八卦丑闻,都可以看出新闻图片的使用有朝娱乐化、低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读图时代新闻图片传播的对策

读图时代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新闻图片的传播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把握好了这些机遇,在充分发挥新闻图片各种功能的同时,一定会促进媒体、大众、社会的发展进步。

1.坚持真实适度原则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性,新闻工作者应做到坚决抵制新闻图片作假。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技术相对发达的社会,由于市场的需求,产生了许多的图片处理软件。因此报纸的编辑负责人在使用新闻图片时,应该对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加以核实,确保其真实性后才能将其刊登到报纸上。报纸编辑对于图片的编辑过程中也要坚持做到真实性原则,不可弄虚作假。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传播者,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对受众进行教育引导的作用。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图片传播时,相关负责人对于新闻图片的筛选要做好把关活动,不能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而将一些不适宜的图片登上报纸,对受众心理产生副作用以及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报道中,认真贯彻适度原则。

2.坚守职业伦理和道德操守

历史上关于新闻工作者因把握不当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侵权问题而引发官司的例子真是屡见不鲜。例如2003年5月7日,在《武汉晚报》的A7版刊登了该报记者邱焰拍摄的题为《非典时刻生活依旧》的新闻图片,而该图片配的文字说明是:“6日,在武汉市街头,一对情侣穿着婚纱,戴着口罩,穿过马路去拍婚纱照,图为拄着拐杖的老人与他们擦肩而过。”起初这幅照片还在比较大型的比赛中获得了奖,但是不久照片中的当事人就了该家报纸的侵权行为。其实照片的真实情景是一婚纱店的模特在进行走秀表演,而拍摄记者只是在街头路过顺便抓拍到这一场景,由于当时该记者赶时间回报社发稿,没有对所拍摄照片的内容进行认真核实,导致照片内容严重失实,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如果说记者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养成核实新闻真实性的习惯,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致网上的资讯铺天盖地的向受众袭来,令人目不暇接。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为了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而引发官司上身,在使用非本人原创的新闻图片时,应该进行图片来源说明。

3.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可以根据新闻的价值,来确定该新闻的具体报道形式,从而决定文字和新闻图片的使用关系。对于内容丰富信息多一些的新闻报道则比较适合于文字占主要地位,而图片报道则是以使用更多的新闻图片为主,对于普通的新闻报道,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图片的生动形象性加上文字的深刻性,将新闻报道所要表达的新闻信息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相得益彰、图文并茂、协调发展。在某些新闻事件报道中,可以采用组图的方式来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用几张有内在联系的新闻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就构成了一个新闻事件的整体报道,并且言简意赅,图文达意,从而发挥出了新闻图片和文字的各自功能,最终实现双赢。

4.发挥受众媒介监督功能

随着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读者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的读者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现在的读者是处于主动的理性地位。现在的读者已经打破了“魔弹论”的束缚,在接受新闻信息时,会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辨别真伪,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媒体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督促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中坚持职业操守和伦理道德。

受众观念的改变,使得受众能在监督媒体方面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中,一旦发现新闻报道有失实的表现,可以通过读者来信的方式向报社提出建议,对于发现新闻报道中严重恶劣的作假行为时,可以打电话进行举报。这样,媒介环境才不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才不会与和谐的方向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读图时代的存在和发展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它对新闻图片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只要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严守相关制度规范,坚持新闻伦理,发挥受众媒介监督功能,那么我们的媒介环境就会朝有序、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新闻图片的传播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薇。论新闻图片报道中的利益冲突[J].新闻传播,2011(6):194-195

[2]潘熹微、潘达芬。读图时代对新闻图片编辑的素质要求[J].考试周刊,2010(7):49-51

[3]马宁。“读图时代”报纸的图片报道研究[D].南昌大学,2008

[4]孔凡娟。“读图时代”的到来――比较研究视野中的新解[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115-117

[5]郭志法。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应对与发展[J].新闻战线,2002(9):35-36

[6]张振兴。感悟““读图时代”――浅谈报纸新闻图片的运用[J].兰州学刊。2001(5):75-76

新闻报道作文 篇五

【关键词】人文关怀 自然性灾难事件 报道

【abstract】during those disaster news reports in recent years, the idea of humanistic care is coming a bright point in broadcasting main stream as it starts penetrating in journalists’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about the represent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involved in nature of disaster news reports.

【keyword】humanistic care nature of disaster events reports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04-02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①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人文关怀”这一理念真正进入我国大众传播的视野以来,新闻报道“以人为本”的主流价值取向得到确定,在我国大众传播迅猛发展的新篇章里,人性化色彩大大增强,融人文关怀于自然性灾难新闻报道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时间观念,重视灾难事件本身的报道

当灾难发生时,人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新闻媒体应该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地采集和提供充足、连续的信息,客观、真实地告知灾难事实,让受众以正确的思想认识所处的新环境及其行为规范。2008年以来,自然性灾难频繁发生,汶川大地震、南方冰灾,玉树大地震、西南地区的旱情、舟曲泥石流,让我国人民遭受重重灾难的袭击,生活在悲痛和恐慌中。此时的中央政府和新闻媒体,能在灾难发生时迅速做出反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直播节目全方位、高密度的进行灾难报道,抢占第一时间向社会权威信息,将灾情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地告知公众,灾区点点滴滴都牵动着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每一颗心,将人文关怀体现在及时迅速地反应客观事实、充分尊重人们的知情权上,发挥了媒体在危机时刻引导舆论、传递信息、鼓舞斗志、服务大局的作用,激发了爱国情怀,凝聚了民族精神,营造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氛围。

二、尊重生命本身,关注人心,彰显人性的光辉

在汶川和玉树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总书记和总理多次强调,救人是第一位的。灾难面前,生命首先高于一切,任何追求都是第二性的东西。各地电视、报纸为救灾大调整,全方位、大范围、连续性报道灾区、灾情和救灾情况;不间断地报道累计遇难人数、受伤人数和失踪人数;开通开办寻亲热线和栏目,为灾区群众寻找地震中失散的亲人架起桥梁;国内外援助;灾难之后的举国哀悼,全国各大媒体纷纷以灰黑色为版面主色调,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各地各族人民沉痛悼念遇难同胞的无限哀思,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而面对遭受灾难后的生命,媒体更不能忽视那些受伤的心灵。在对失去29位亲人的汶川抗震救灾英雄郑强的采访报道中,记者真实记录了英雄的内心坦言“我宁愿用现在所有的一切荣誉去换亲人们的生命” ②。这是灾区群众真实的情绪和心理诉求,可以说是一种宣泄;一种哭喊;一种自责。在关于心理救助的报道《重建心灵的家园》中,作者透过心理咨询师的“眼睛”和内心世界,从“第三方”的角度完成了对玉树地震中一位年轻藏族母亲和其女儿治愈心灵创伤的采访。媒体的报道,引导了人们对灾区群众内心世界的关注,促使政府采取科学的措施实施心理疏导,及时解开心灵的枷锁。媒体对人心的关注和关爱,传播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凝聚了更顽强的力量,给予灾区民众更坚强的心重建家园。

三、运用道德反思,唤醒公民的责任意识

灾难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不仅让健在的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崇高与尊严,更是在唤醒人类的道德与责任。2008年南方冰灾,有关河北省唐山市13个农民兄弟“为了感谢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对唐山人民的支援”自发地组织起来,奔赴灾区抢险救灾的新闻报道,在社会和军营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是真情的体现、是最简单的道德回报,却彰显了危难时刻做为社会人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自然性灾难事件的发生,媒体报道还会深入挖掘灾难产生的复杂背景和主、客观原因,分析灾难造成的种种影响,并据此分析灾难事件的发展趋势,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种报道往往给人以广阔的哲理思考和深刻的自我认识,他们如实报道灾情,客观分析地理位置、地质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为灾区的安全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或以“天灾乃是人祸”的观点来呼吁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醒人们树立环境道德与伦理道德意识。在巨大灾难面前,新闻报道通过呼唤人们的责任意识,来强化人类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人类战胜历次灾难的动力之所在,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发展的终极关怀。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世界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强化不仅可以团结、动员人类最大能量以应对天灾人祸,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文关怀是媒体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闻媒体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体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将人文关怀融入对灾难性事件的真实报道中,既遵循了新闻的报道规律,也有利于人们面临灾难事件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鼓舞人们勇于战胜困难,重建信心,同时引发人们对灾难的深思,激发人们对大自然、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责任感。“人文关怀”理应成为媒体追求的终极目标,成为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种责任理念。 编辑

【注释】

①孙辉: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光明日报,2002.12.26.c1 版

②上校地震中失去29位亲人忍痛救灾11个日夜。新浪新闻,2008.05.26

参考文献

新闻作文500字 篇六

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看新闻,写我们的理解。于是,我一回家就打开电视,用遥控器翻桌子。吃饭的时候还在看新闻,看的津津有味。同时,我也有些激动和感动。

市福利院充满了兴奋和欢笑。许多老人聚在一起迎接双年节。他们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非常感谢政府和群众的关心。他们载歌载舞,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十月记忆》里看到刘德华和两位著名歌手兴高采烈的唱《大中国》。再想想我们在我们学校举办的“国庆主题小组会”上是怎么唱的。跟他们比,真的差远了!我没有唱出那种感觉,只是跟着音乐的节奏静静地唱着,很不用心。和我相比,我真的为他们感到羞耻。

在“庆祝祖国60岁生日”的大会上,我看到许多中国孩子通过表演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每一次想起为国牺牲一人,每一次听xxx雄浑的国歌,每一次看到无情的红旗一次次高高飘扬,无数的中国孩子都感慨万千,热泪盈眶。当时在场的观众很多,都被感动了。看电视的我也是。

一年一度的国庆就要到了。衷心祝愿祖国60岁生日。当我想到我们的祖国,我会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无比自豪。每一个中国儿女都应该记住那段屈辱血腥的历史。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牢记一个真理,那就是经过多次失败,我们会被打败,我们要努力壮大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七

一、娱乐新闻的“喜和忧”

“娱乐新闻,即新闻媒介对新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娱乐性事实的报道。”①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是以反映社会文化娱乐为己任的,也正是娱乐新闻话题的轻松与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样式。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获取商业利益,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娱乐新闻的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关注明星绯闻却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关注丑恶却不关注善美,过多的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捏造流言,于是“媒体追求轻松活泼的过程中,却有一种趋势慢慢扩展开来,那就是文化娱乐新闻的媚俗化倾向”②,娱乐新闻的媚俗化低俗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其所呈现的娱乐性的发展,这的确让人担忧。

新闻娱乐化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介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其实,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市场经济下媒介产品的娱乐功能,并且要发展和完善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手段,实现受众面的最大化。正确的引导娱乐新闻的发展,使新闻的报道具有娱乐性,那么娱乐新闻终究是让人欢喜而不是让人忧的。

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

“娱乐”本来就是娱乐新闻的题中之义,是娱乐新闻的报道对象和主体,娱乐新闻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轻松与休闲,新闻的价值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被分为获知价值、激励价值、实利价值和娱乐价值,“娱乐价值是指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情操或获得轻松感。新闻的娱乐性是许多软新闻的效应,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乐,也可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③所以,娱乐新闻的本质应是“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④。

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关怀普通平民阶层,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重视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的新闻产品,赢得了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支持。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不得不选择接受、采纳和融入大众文化的要素之一——娱乐性。而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出现在媒体上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了,尼克。史蒂文森先生提出“为了使新闻更加通俗,它需要有能力娱乐性的吸引受众。”有关媒体对央视春晚收视的调查取题为“北方热南方冷”,这个标题不是一种死板的话语来标题的,而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了调查结果,这样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给人以娱乐之感。同样,有一则新闻对于一女生的报道取题为“女生砍人6刀判刑 出狱成央视‘非常明星’”。还有,把一老人中暑说成是“酷毙”,把一人被楼顶仍的垃圾砸到说成是“”……这些是以观众为本位,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娱乐化,用幽默风趣的言语表现新闻的娱乐功能,巧妙的把娱乐和新闻价值结合在一起。

娱乐新闻既要“娱乐”,又是“新闻”,看似左右逢源,其实,把握稍有不当,就会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从新闻内容的本质看,那些娱乐新闻只是花里胡哨的搞了一堆噱头,事实上除了三角恋、婚外情等等已被炒烂的东西外,少有新鲜、有益的内容。可以说一些国内的娱乐新闻已经和国外的低俗报纸相差无几,很多新闻彻底违背了娱乐新闻真、善、美的本意,滑向相反的一面,“腥”、“星”、“性”的东西屡见不鲜,而明星的“绯闻”、“丑闻”更被娱乐记者视为“珍宝”,于是娱乐新闻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其背后,娱乐报道出现“帕帕拉齐”现象也日益突显(“帕帕拉齐”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⑤因此,为了娱乐新闻更好的发展,应寻求“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平衡。

三、娱乐新闻的背后——娱乐性的新闻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则新闻:以“双色球5071万元再次‘炸响’珠海”为标题,写珠海人们买彩球中奖事件,文中多次用了谐音双关,以牛年“牛气冲天”为背景,引人发笑,这是新闻的娱乐性的体现。同样,以“千万点击‘引爆’《男人战争》”为标题,写《男人战争》这本书的受欢迎,通过“千万点击”“引爆”修饰“男人战争”,这里运用了夸张和双关的手法。

语言的艺术在新闻中很常见,如果娱乐新闻只注重时尚化、媚俗化,用粗俗、拙劣的形式来吊观众的胃口那就是艺术上的失败。真正的艺术应以娱乐新闻的本质为基础,即上文所说的“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运用语言的艺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四、娱乐性的发展: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有篇题为《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400耳光打出钢琴家》的新闻,改标题用了“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和“打出”这样的字眼,在娱乐的同时把原本讲述一个家庭教育方式的故事夸大为中国式“专制家庭教育”的代表,引读者深思,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由于时代的发展,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那么如何让娱乐新闻达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呢?不可忽视的是坚持以民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新闻媒体,不可忽视民生民意,作为娱乐新闻记者,更是应该以受众的关注作为自己采访的出发点,力求发挥“娱乐、消遣、教育”的需求。娱乐记者在报道娱乐新闻的时候,应积极避免对传受双方的伤害,把娱乐的焦点从“绯闻”、“丑闻”转向名人明星如何健康地生活与工作,对娱乐事件与人物进行健康的报道和评价,从关照受众生存状态的角度出发,引导受众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协助政府建立和谐社会,使娱乐新闻的生命力在现实中得以延伸。在新闻界一直倍受关注的是创新,那么娱乐新闻能否创新呢?回答是肯定的,它的创新体现在语言艺术的创新,同时,正确运用好“帕帕拉齐”化,摆脱娱乐新闻的媚俗话,使娱乐新闻报道锦上添花,让其发展给予读者更多的轻松、美感与教育。

娱乐新闻如果抛却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性质,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不是简单的收集信息,不是无聊的猜测怀疑,而是有着更深广的视野:在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陶冶情操,给予受众美的体验,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达到娱乐的更高境界。

注释:

①《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②《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P275,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③《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P21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版。

④《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⑤《“帕帕拉齐”娱乐新闻的双刃剑》,《传媒》,200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版。

2.《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3.《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热点新闻作文 篇八

【关键词】 都市新闻;特性;市民性;实用性;伴随性

一、拓荒六点档:打造首都都市新闻

“穿越晚高峰,六点看新闻”,2009年1月1日,《新闻晚高峰》栏目在北京卫视18点档开播,节目时长28分钟。伴随着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2011年《新闻晚高峰》更名为《都市晚高峰》,在新闻频道播出,目前播出时长85分钟。

对于全国各家电视频道而言,晚间六点档通常被视为一个较为软性的播出时段,往往成为各地面频道与卫视频道的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热播时段。在《新闻晚高峰》开播前,北京卫视晚六点由《体育新闻》占据,但受众面相对较窄,收视率不高,结合频道整体布局考虑,需要一档综合性资讯类新闻栏目增加晚高峰时段的“硬度”。

此外,作为首都电视台,市井气息浓郁的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于北京,这一特殊且厚重的历史文化城市而言,未免显得过于狭隘了。要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新闻节目,就需要以首都的立场,将世界上、全国范围以及北京当地的重大事件告诉观众,想办法让大的事件跟受众发生关联,同时又能通过节目风格让新闻接地气儿。都市新闻更能满足上述定位。

二、鲜明的市民性

都市新闻是以都市市民为主要受众群体所关注的新闻。都市新闻的定义也决定了它首要的受众特点,从而需要与之相符合的传播内容特点。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具备鲜明的市民性。以北京电视台为例,处于大都市中的受众群体,知识层次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外来人口较多等特点,对电视新闻节目提出了鲜、快、广、深的必然要求,同时还要贴近城市生活。

《都市晚高峰》开播之初,就以快节奏、强时效、大容量为特点的首都新闻资讯播报形式呈现。由于晚高峰的受众锁定在了中高收入的都市人群,因此从节目表达上,让主持人打破常规,以站姿播报,同时要求较快的播报语速,以最初的28分钟时长为例,平均播发新闻30多条,包含国内重要新闻、本市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路况直播等板块,并在直播中随时插播最新消息,让观众在有限的收看时段,实现“狂饮海量信息”的效果。

三、广泛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传播功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受众获取信息的心理及行为特点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获取”,另外一种就是“不经意获取”,作为都市新闻的受众,由于其地域和年龄层以及文化程度等特点,决定了都市新闻的内容上要丰富、多元,还要能够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的都市新闻对于受众才感觉受用,吸引受众的同时,能让那些怀着“不经意获取”心理的受众,也能通过收看节目“巧有所获”,从而欣然成为忠实受众。因此,新闻的内容、编排就要时刻围绕实用性。

除了集纳每天上午重大新闻报道和下午新闻事件的推进外,《都市晚高峰》穿插了大量当天在节目开播后的最新消息,因为现在的受众需要在第一时间知道千里之外发生的大事,更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和适当的反应,因为这样的大事或许很快就会对本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都市晚高峰》从节目开播就将这一大事件播发出去,虽然从时间角度讲,节目播出时间距离这一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小时,但作为重大新闻事件,追踪是报道的重点。因此节目一直在持续跟踪有关MH370的最新消息。在马航召开会的时候,派出多组记者发回及时消息。同时,采访相关的航空专家,对于乘坐红眼航班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解读,让受众可以从这一大事件中获取到实用性的信息。

对于国际大事,晚高峰一直在关注,而作为一档地方新闻,自然少不了对北京地区热点新闻的追踪。关心身边事,也是受众的重要收看动因。2015年3月22日,CBA总决赛,晚高峰从比赛前两天就通过特派记者进行预热,比赛当天也在开赛前播发了记者发回的最新消息。而在首钢夺冠后的第二天,栏目组派出多组记者,通过球迷机场迎接球队凯旋、球迷与偶像的近距离接触以及背景总结性报道,连发四条,多角度密集关注这一属于北京的热点事件,创造了收视小高潮。

在抓住热点新闻的同时,《都市晚高峰》适度加强深度调查类报道,夯实本土新闻。利用热线和跑口记者的线索,及时报道北京本地的突发新闻,如火灾、车祸、路面塌陷等时效性强、现场感强的新闻事件。同时,栏目尝试对近期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让新闻增加深度和力度。新增的《都市留言板》就为不少市民解决了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从噪音扰民到焚烧污染等,市民身边事在记者眼中无小事。除了报道现象,记者还会跟踪问题的解决,让新闻除了有宣传,还要有监督。

同时,作为都市新闻的新闻结构,除了要有硬新闻做支持,也需要软新闻做必要补充。结合北京的地缘特性,可挖掘的新闻背后的故事也很多。例如2014年10月,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热播,《都市晚高峰》就利用之前做《红色地图》的北京党史资源,策划了三集《起底北平无战事》,解读了电视剧中的原型人物,揭秘了许多我党地下工作不为人知的史实,使观众对地下工作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这三集片子视角独特,契合了当下的热点,又有正本清源的功效,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当天收视的高点。由此可见,即使是看似软性的新闻,只要做出特色,依然会拉升收视。

四、显著的伴随性

由于都市新闻软硬兼顾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时政新闻的收视习惯,也就是会让受众产生较强的伴随性。换言之,都市新闻通过内容选择和节目编排,让受众即使没有85分钟持续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但也不会和节目疏离。因此,针对都市新闻这一特性,《都市晚高峰》也是在节目编排上不断调整,尝试所有可能提升收视率的编排,让受众在收看中也有起伏。

首先,用头段编排带入观众,让低点高起来。以前的头条是按照新闻规律,往往做大做重,但未必有收视率。现在的头条不是传统的头条新闻的概念,而是通过国际新闻、体育新闻等进行预热,将观众带入;其次,在尾部增添硬新闻,让高点持续。以前节目尾部一般是国际软性新闻、文娱体育新闻等等,一软到底。现在尾部增加抢发新闻,这些新闻往往是当天发生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这样收视率曲线会出现“翘尾”。同时,节目注重特殊编排,吸引受众。2014年11月2日是中超最后一个比赛日,尽管与广州恒大相比,北京国安夺冠的可能性只有11%(据足球专业人士测算),但由于之前国安战胜了恒大士气大振,最后一场比赛又在主场工体,北京球迷还是对国安夺冠寄予了厚望。中超最后两场比赛势必是当天的最大热点,《都市晚高峰》的播出时段正赶上下半场比赛的后半段,因此节目决定将中超作为整个节目的主线,进行实时重点报道。当天的节目中,通过切换实时比赛信号、北京工体的连线直播以及互动话题“我给国安来加油”等内容分成几个段落穿插在常规新闻中,使得“国安日”在节目中得到重点的呈现。实践证明,巧妙编排、热点穿插,同样能在非体育的专业栏目留住热爱足球的受众,当天的节目也因此创造了一个少有的高收视。

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反馈者。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受众对信息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众对信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为了更好的吸引受众,让受众可以伴随新闻的播出,《都市晚高峰》还设立了“互动话题”板块,编辑根据受众特点,选取每天受众群体可能会关心的大事小事新鲜事,放在固定的“互动话题”板块。原则就是强调观众参与的广泛性,紧贴最新时事和百姓生活。因此,从网络热点到天气预报,都可能成为互动话题,而且观众互动的内容有时也会作为新闻拍摄的线索和素材。例如2014年11月17日的互动话题为:您家室温够18℃吗?不少居民反映了暖气不热的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集纳起来反映给供暖主管部门和供暖单位,做成片子,既是对观众诉求的回馈,又丰富了节目内容。

受众的参与,同样强化了节目的吸引力,让他们能伴随节目的播出,增强收视。2013年9月13日,《都市晚高峰》栏目开通了官方微信,目前,公众账号的订户达到1万5千人。用户还在以大约每月500人的速度增长。今年,栏目的订阅号内容又有了新变化,由节目介绍导读变为集纳当天有价值的新闻和观点,此外,内容撰写、标题拟定、语言风格尽量符合新媒体的阅读习惯,让受众和主持人走的更近,还可以通过弹幕等形式,对节目吐槽,活跃的形式使得订阅号的阅读人次大幅增加,传播更加有效。观众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都市晚高峰》的铁杆“都粉”。

五、结语

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现有的新闻栏目中,《北京您早》以“资讯服务”开拓早间时段,《特别关注》以午间时段做民生为主打,《北京新闻》是政策信息的窗口,主打时政新闻和成就报道,《晚间新闻报道》以晚间说新闻的形式瞄准高知受众。《都市晚高峰》以都市新闻拓展新闻视角,开拓全国市场。作为新闻频道而言,在“新闻立台”的主旨下,强调的是栏目的差异化。因此,在现有的新闻节目格局下,《都市晚高峰》的都市新闻可以说是增加了受众对于节目和频道的粘性。

现阶段,“本土新闻立台”仍然是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战略,但新闻立台不能以量取胜,还是要以质取胜。优质的新闻节目和强势的传播才能拉动频道和栏目的影响力。都市新闻以其鲜明的市民性、广泛的实用性和显著的伴随性,成为了吸引受众的一个新闻大类,也正在成为各大地方台激烈竞争的领域。这种带有市民风格的新闻文体,拉近了新闻和受众的距离,而新技术、新媒介的出现,也会带动都市新闻传播方式的更大变革。

【参考文献】

[1] 吴信训。都市新闻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7.8(第一版).

[2] 叶青,袁东亮。城市电视台新闻改革应走“大新闻”之路―兼述广州电视新闻改革[C].城市电视台新闻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187-195.

[3]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1997.4(第一版).

最新范文

热点新闻作文(精选10篇)12-12

热点新闻作文【4篇】12-12

热点新闻作文【最新8篇】12-12

热点新闻作文【最新9篇】12-12

上网的利与弊作文(精选3篇)12-12

热点新闻作文最新8篇12-12

热点新闻作文【10篇】12-12

热点新闻作文优秀7篇12-12

上学路上作文600字优秀8篇12-12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优秀5篇)12-12

6 30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