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优秀3篇】

2024-02-28 13:19:02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优秀3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篇一

下午在火车上继续拿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不要被书名误导,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开始读起来很吃力,读了几页之后,内心是浮躁的,我强忍着内心的躁动开始重读,这一次竟然能走进作者的心境了,那些文字似乎开始熟悉和清晰起来,就好像作者在一个围炉前给我讲一些旅游的奇闻异事,对于一些想法好像也找到了一个导师来给你一些宏观的指导,宏观已经足够。

最近在狂读历史,地理,最近又迷上了哲学,这么一段时间以来的一个收获就是没有任何总结的学习都是没有无效的,就如同我最近学习历史和地理内容一样,我只是隐隐记得一些信息,但是完全没法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我想复习,但是摆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些零散的信息,我可拿出一堆书来甚至给出一个书单,但是他们就好比一个凌乱的书架一样摆在我面前,我几乎无从下手,但是感觉它们确实在。

学习的一个要诀也在与此,光有学习的过程是不够的,学习的结果也要要重视,我们可以对形式随意一些,但是大脑需要把这些知识沉淀下来,固化到我们的认知系统里面。

就如同我在多年以前看《幸福来敲门》,只是印象中感觉生活艰辛不易,但是多年后重温的时候,其实情节我已经基本忘记了。

所以学习的过程里面我们其实有很多的目标,最后多到好像没有目标,只要有时间就去做一些事情,但是事情的轻重缓急我们没有想清楚,于是你觉得重要的事情其实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其实才是关键,久而久之,回想这个过程,多少是会有些进步,但是展望前程,却有些茫然,因为到底该走那一条路,这个没有人告诉我们。

这是一本写于1968年的书,距今已经有近5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差距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年龄,但是几十年后读来却依然受用,我想这就是思想读物的一大亮点了。读后感哲学,禅,道,似乎是我们思想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未知地带,我们想搞明白,但是似乎却难以下手,很多看似简单到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书里都有一个重新的视角来解读,而这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大好机会。

有两个问题在反问自己:

1、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这可能是对我每天写文的一个反问,我有时候在想,但是对于定位和内容我却没法给出一个很确切的定位。

2、到达目的地不如在旅途中,如果我们达到了目的地,随着而来的必然会是空虚的感觉,所以我必须调整自己,马上适应下一个目标,同时决定该写些什么,做点什么。

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寄希望于站在巨人的肩上,让自己少走一些路,但是我们都会带有一丝侥幸心理,那就是不劳而获,至少在技术领域里面这不是通用而又常犯的错误。

而从成长的角度来说,那就是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在各个方面要成长,都是一个修炼的历程,我们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其实就和我们对自己的态度。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篇二

原创: 中原小伙

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禅怎么与摩托车维修放在了一起?其实这是一本哲学书,禅代表的是感性,唯心,摩托车维修代表的是理性,唯物。千百年来,唯心和唯物都是对立的二元存在,而本书的作者,却尝试将二者连接起来。作者通过一次摩托旅行来逐步展开论述,并以摩托车维修的大量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读完之后收获很大。

1、   摩旅

看了此书之后,对摩旅会有更多的了解。至少,作者和孩子一起长途摩旅的经历对我有较大的影响,我在看了此书之后,带着女儿们开始去更远的地方“探险”。这本书写于四十多年前,现在的摩托车和旅行用具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摩旅的意义,仍然相同。

2、   教育

作者就是在当老师的时候发现了难题:修辞学的好坏并不能简单的用一些公式化的具体规则去衡量判断,按照总结出来的那些理论,是写不出来伟大的著作的。既然如此,教授这些修辞技巧的意义何在?方法是否合适?为此,作者进行了一些教学上的创新(不给评分),并对当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诸多思考和评论。

作者认为,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都是在通过理性来分析我们的世界,但实际上,这个世界并不完全是理性的。既然世界不是完全理性的,那我们只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认知就有问题。

因为作者是教授修辞学的哲学家,书中有很多优美且富含哲理的句子,比如:

如果你对事情完全有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

任何想要以及为荣的目标,结局都非常悲惨。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他,而想去做别的事。

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了。你需要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广角镜头,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不见了。(我在旅行时经常有这种感觉)

其实现代人未必比以前的人聪明,人的智商并没有多大改变,那些印第安人和中古世纪的人跟我们差不多,但是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在以前的环境中,他们认为鬼魂是存在的,就像现代人认为原子、质子、光子和量子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有鬼。

比如说,物理定律、逻辑学……。数的系统……几何代数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鬼魂,因为我们太相信了,所以他们看起来就像是真的。

地心引力定理只存在于人的心里,这也是一种鬼魂!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无知而且自负地就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且盲目地信仰着。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相信地心引力的确是存在的`呢?

大家被催眠了,用比较正统的说法是,大家受了教育。

如果科学家认为鬼也只存在于人的心里,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词,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

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逻辑学、数学也都是如此,所有值得赞美的事,也都是人类的发明。这个世界也是人类所想象出来的,整体来说也就是一种灵界的存在。

(我第一看到对鬼的这种论述,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理性教会要求的并非能力,而是无能。一个无能的人才容易受教。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总会带给别人威胁感。

真理的陷阱和二元论有关。人类目前所有的知识,都是根据传统的二元论的逻辑和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

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会变得很自然。

几何学的公理不过是化妆过的定义。一个几何学不可能比另一个更正确;它只可能是更方便。几何学不是真实的,它只是更先进的。……测量这些实体时,没有任何一种方式会比其它方式更真实;通常被采纳者只是更方便的。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也只是定义,是在它们处理事实的方便性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

我们高等复杂的生物体对环境的反应上,我们发明了许多事物,包括天、地、树、石头、海洋、神明、音乐、艺术、语言、哲学、工程、文化和科学,我们称这些为模拟实体。而他们的确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就说服孩子相信它们是真实的。然后把不接受这套理论的人丢进疯人院里。

像学校、教会、政府和政治组织这种机构,()都是想用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非真理来引导别人的思考,以使他们的机构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以控制别人来继续为这些机构服务。

如果下一个世纪科学研究的速度是现在的十倍,那么任何科学研究成果的寿命,很可能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我们观察周遭成千上万的事物……但是你并没有全部注意到他们……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那样一来,我们的心里就会充满了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从这些观察当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

……

本来我想在读后感中把这些句子都摘抄出来,但太多了,还是看书吧。

3、   良质

作者认为,感性和理性这二元之间是通过良质相连的。什么是良质呢,作者认为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定义。下面是对良质的一些描述:

在你看到一棵树之后,你才意识到你看到了一棵树。在你看到的那一刹那以及意识到的那一刹那之间,有一小段时间。……“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真实。你理智上所意识到的那棵树,由于这一小段时间的关系,便属于过去,因而对你来说并不真实。任何经由思想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因而都不真实。所以真实总是存在于你所看到的那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这种在意识之前的真实,就是斐德洛所谓的良质。

他认为知识分子最难了解这种良质,因为他们反应过快,立刻将一切化成思考的形式。而最容易看见良质的是儿童以及未受过教育的人,还有丧失文化的人。他们很少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较少接受正规的训练,没有让文化渗透他们的心灵。

良质无形、无状,也无法形容,看得到形状和形式就是由理性去认知。良质是超越形状和形式之上的,我们给良质的名字、形状和形式只有部分基于良质自身,另一部分则基于我们由经验中得出的印象。我们经常在良质中寻找与我们过去经验相似的东西。如果我们找不到就无法行动。人们对于良质有不同的看法,并不是因为良质本身有差异,而是每一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良质是非常简单、迅捷而直接的感应。

根据我有限的理解,我觉得作者所说的良质,非常像我们通常所谈的直觉。

一篇好文章、一副好画,我们看了会觉得真好,虽然我们可能说不清楚具体好在哪里。这就是良质,这就是直觉。

4、   卓越

读这本书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对“卓越”这个词的认识。

从去年开始,当我想表达这样的一种优秀时:这种优秀来自于自我的不断努力,来自于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时我用的词就是卓越。而书中,也用了这个词。

“是什么使希腊的战士表现的这样神勇?”季多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责任感—对别人的责任感,而是对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被我们翻译成伦理道德。然而,希腊原文却是指卓越……”

卓越,就是良质。

看来我对卓越一词的理解,与希腊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

阅读本书还有很多其它的收获,比如维修摩托车的方法,工具,我是看了此书才知道冲击螺丝刀这种工具的,还有露营的一些知识,摩旅的一些知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哲学思想,对世界的思考,对古典和浪漫的思考,对教育的思考等等,因为我的哲学知识比较匮乏,对我而言甘之如饴。尤其是书中对鬼的论述,对我们认知世界的论述,对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只不过是一把沙子的比喻,都让我耳目一新。

不论你是否喜欢摩托车维修,这本书都值得一看!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篇三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教授,带着他的十四岁儿子克里斯骑着摩托车走上了横跨美国的旅途。在途中他不断地与心灵对话,似乎有两个人在同一身体内不断地碰撞,反思,途中生活几乎都是白描的手法,没有什么修辞,就连两个人的对话都是看起来乏味无趣,却在他个人的思考上、描写的细节上有禅修般的记录。

书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他俩的旅途,一条是裴德洛对“良质”的研究。该书的前部分读起来给我感觉像一种无所事事的游荡,又像各怀心事的人们在一起走,于此而言,读起来是十分无聊的。但是读的过程中又不得不让人思考:他们在追求什么?波西格跟他儿子这种无聊的相处是为什么?他的儿子总是跟他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而他对于儿子,也不是有什么话都说出口的。

一直读到这里:过了一会儿,他哭着问我:“你为什么离开我们?”什么时候?“在医院的时候!”没有办法,警察把我带走。“难道他们不让你出来吗?”不让我出来。“那么,你为什么不开门?”什么门?“那扇玻璃门!”……那扇玻璃门我打不开,他们不让我打开它。我必须照着他们的话做。“我以为你不想见我们。”克里斯说,他把头低了下来。他眼中出现了这些年来一直存在的恐惧。现在我看到那扇门了,它是在一座医院里。我才读懂了,作者波西格就是那个精神分裂的裴德洛,他在发作的时候,他的儿子感到害怕。

在波西格梦中,他正在试图杀掉那个在阴影里的人,结果发现自己的手正掐在儿子的脖子上。这一次对话,我读出了波西格在精神分裂发作时,他儿子对他的担心,而他通过儿子对此事的恐惧,才意识到那一个状态下的自己是多么的吓人。他跟儿子说,可能要儿子自己回家了。

读到此处,我的内心突然觉得很有感触。本是并肩而行的父子,因为父亲自己的原因,他选择了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问题,让儿子自己前行。天下父母,谁愿意如此呢?谁又不是只能陪自己的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呢?不能再陪自己挚爱的孩子再走下去,离开时必然对孩子充满着担心,可是又不得不面对一些选择。

很多人把这本书定位为哲学书,里面充斥着对自己内心进行剖析的人生哲学。可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旅行书,一篇长长的,充满智慧的游记,一条长长的人生之路。

在旅途中,对每一次摩托车维修上的细节,作者细致地追求一种叫做“良质”的东西,初读本书,我也不知道良质指的是什么。但是再读下来,我想,那就是“卓越”吧。追求卓越,拒绝马马虎虎,或者说拒绝平庸,这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转变。我们普通人在一般情况下是追求普通的舒适圈,因为那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可是追求卓越,那要用很大的牺牲,花费很多的精力才能换来。而我认为人生要务之一就是追求思维层次上的提高这个说法是非常正确的。

最新范文

读《小王子》有感(精选3篇)02-28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优秀9篇)02-28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字【精彩3篇】02-28

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左右优秀2篇02-28

桃花心木读后感(优秀3篇)02-28

读《茶馆》有感8篇02-28

故事《井底之蛙》读后感优秀4篇02-28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心得体会精彩【优02-28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篇02-28

雨果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优秀2篇】02-28

26 35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