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优秀10篇

2024-02-27 03:12:43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优秀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一

感情,是催生甜言蜜语的最佳引药。但凡有爱存在的地方绝对不会缺少感人肺腑、令人激动欣喜的言语。我听过、见过、看过无数至高无上的感情宣言,心里每每总是激起阵阵涟漪,然而当我看到这句台词,我感觉心里狠狠地震动起来,那就是“我爱你,但和你无关!”

短短的八个字,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台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极其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我的一套令人惊叹的方式。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更富于献身精神和爱的潜力。小说的具体情节,我不想再长篇累牍的叙述,我只想谈一谈其中那种持久的、痴迷的甚至是偏执的爱。

当女主角注意到年轻作家之后,作家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也给了她极大的冲击,给她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刺眼的阳光。从此,作家的一切成了她的呼吸,成了她整天的必需品,她深深的迷恋却从不敢外露自我的感情,更从不诉说给任何人听。她时刻的关注着他,慢慢的进入了他的世界,以他的开心作为自我的开心,以他的悲哀作为自我的痛苦,她不停地幻想着一次次美丽的邂逅,可总是羞赧的不敢露面。在无尽的等待中,她煎熬的度过每分每秒,却又享受着这份得来不易的孤独。这种感觉想罢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过经历。

恐怕这就是感情的萌芽,我们开始默默而又急切的关注着一个人,极其想让他发现自我关注着他,又极其的害怕被他发现,纠结的心理,往往使我们整天陷入郁郁寡欢之中。而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的痴迷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毫不在意。就像小说中的作家就从来没有记住过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她的期盼最终换得了无言的心痛。谁说真爱不奢求回报?但凡我们付出了我们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期望得到点什么,哪怕是对方对我们的淡淡一笑,这也是对我们价值的极高认可,我们也会觉得物有所值。

她深深的明白,这位作家一往情深而又用情不专,但是她的爱彻底而又持久,她从不懂得退缩,她爱作家的一切,即使明明白是缺点。她爱他健忘的样貌,毫不介意作家的滥情。这是一种偏执,这种爱是偏执的爱,这种爱,热烈而又绝望,纯洁而又伤感,但同时也有一点荒唐和不可理喻。

高尔基以前表示,他被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深深感动。是的,这种爱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爱,可歌可泣,伟大而又卑微,热烈而又孤寂。女人甘愿花费生命的力量去爱着这个“无情”的作家。我不想过多的评价这种偏执的爱是好还是坏,但我明白这种偏执的爱值得感动。痴情也好,肤浅也罢,深深的爱过一个人,并且在等待中感受着幸福,即使明白可能并没有结果,但我们也会时时在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

“不求你爱我,只求你好好的,我爱你,但和你没有关系!”我明白,这句话停在了我的心里,经久不散,历久弥新。那你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二

一个人取得了某些成就,就会比较忘我,得意忘形,忘记自己之前的经历,高举这些成就去向别人炫耀。初心很难坚守,容易被一些华而不实的荣耀迷惑,让自己变得傲慢,自以为是。琴多维克是不是这样的人,不得而知,毕竟在成名之前,他就不喜同人讲话,不喜同伙伴玩耍,孤单地做着自己的事。

突然出现的博士,被扭转的局面,为后面的发言做了铺垫。象棋的比赛和故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30分钟里的自述。终于可以像正常人那样讲话,终于找到一个人,能倾听那段被囚禁的故事,终于避开了那个牢笼。

博士能记得象棋里面的布局,能记得每个象棋高手下过的棋,这个看似让人惊讶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惊讶,肯定还有许多人,能清楚的记得那段时间里每一个月每一天每一时刻发生的事情。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他们是幸运的,能等来黎明的曙光,也是不幸,活着的时刻,每想起惨不人道的经历时,都会痛不欲生。患有“象棋病”的患者,即使在治疗中好转起来,最好不要想起,一旦想起,就像棋局里的棋子,去经历任人指挥的命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三

经朋友介绍,看了徐静蕾导演的片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的是女主角一生痴缠的爱情故事,用句后现代的话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男主角(职业作家)在他四十岁生日时收到一封“陌生”女人在死之前的来信,信中述说自己打十几岁开始几次与作家邂逅、短暂生活而这风流作家却一次次将她遗忘的事,随着他们儿子的夭折,女人决定离开这冰冷的世界,在死之前留下了这封信向男人告白自己一生倾情甚至坠入风尘,历经苍桑却从未改变的爱,可悲的是这男人自始至终还是想不起这女人到底是谁。印象颇深的是信的开头“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应算是称呼,觉得这后面的一个“啊”字夹杂了多少情感在里面哟,我所能联想到的词有压抑、苦闷、忧郁、隐忍、孤独,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对生活也对自己。

另一处打动人心的便是《琵琶语》——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

豆子的个性签名确是很个性“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我不知道是怎生的悲伤以至连肖邦都表达不了,但林海大师创作的这支《琵琶语》绝对能够映射陌生女人一生的悲苦,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描述商妇的话“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来形容最为合适不过,结合故事情节去感受更为震撼。曲子开始部分是个只有三个音符的和声,可惜听不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我是一标准乐盲),反正就因为这和声一下便把人给拉到一个较为悲苍地境地,空旷、自我、孤单的感觉接踵而至,心随之慢慢的收拢,仿佛被纠起来一般,当你快要透不过气来的时候琵琶声合适的传出来,轻轻的、脆脆的,根根挑动的都是心弦。钟跃民说:“好的音乐在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还会在你脑中产生画面。”而此刻脑中尽是女孩那种欲言又止的神情,略带着几许羞涩,很朦胧,看不清脸庞,却能在她呼吸中轻易的捕捉到不经意发出的叹息。发丝随着柔风的拖起,她开始缓缓诉说这一辈子的苍桑,看似平静的话语实难隐藏心底那屋深深的忧伤……庄子有言“夫哀莫大于心死”,也不外乎于此,只是她的哀似乎更浓,更深。心死便罢了,充其量也不过失望而已,最大的悲哀应是徒有一颗不死的心,却无回天之力。它更似慢性毒药,不小心便滋生出来侵食你整个身心,折磨得半死的时候再慢慢的退回角落去,伺机重来。

陈圆圆的一首《圆圆曲》曲调柔媚宛转,琵琶声缓缓荡漾,犹似微风起处,荷塘水波轻响,令韦小宝也听得着迷(金庸《鹿鼎记》第三十二回)。印象中的琵琶声总是关乎女人,较苦楚的那种:梨花带雨,我见尤怜。当然,《西游记》中的琵琶精不列入其中,其实琵琶的代表作品《十面埋伏》也不是体现女人柔弱的一面,最开始这种乐器是人们在马上所奏,“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豪放中夹着苍凉,是为武曲。估计后期此物大都为娼女所精,她们感于身世将情感注于其中导致它的转型产生了所谓的文曲。这只是个人臆测无任何根据,现在我所接触到都是一些文曲,且都为今人所作。譬如吕秀龄的《情咒》将热恋少女心中柔肠百转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次次想放弃之后却只有俞来俞深的爱意,感情似被下咒,还有范宗沛《杨柳》里风中飘荡的薄凉、《琵琶吟》中望尽天涯无路的苍寂。原以为《情咒》是古筝演奏的,它们的声音好像,都是令人心碎的柔。在弹法上古筝是摸,较为平静似是女孩在你耳边柔声轻诉,时刻关注着听者的感受;琵琶是挑,声音更似在自言自语,个人色彩浓烈,旁若无人的讲述着自己的一切,很容易穿透心事掀起最底处的那层伤,就如陌生女人一般。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四

经朋友介绍,看了徐静蕾导演这部电影,讲的是女主角一生痴缠的爱情故事,用句后现代的话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男主角在他四十岁生日时收到一封“陌生”女人在死之前的来信,信中述说自己打十几岁开始几次与作家邂逅、短暂生活而这风流作家却一次次将她遗忘的事,随着他们儿子的夭折,女人决定离开这冰冷的世界,在死之前留下了这封信向男人告白自己一生倾情甚至坠入风尘,历经苍桑却从未改变的爱,可悲的是这男人自始至终还是想不起这女人到底是谁。印象颇深的是信的开头“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应算是称呼,觉得这后面的一个“啊”字夹杂了多少情感在里面哟,我所能联想到的词有压抑、苦闷、忧郁、隐忍、孤独,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对生活也对自己。

另一处打动人心的便是《琵琶语》——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

豆子的个性签名确是很个性“再很厉害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我不知道是怎生的悲伤以至连肖邦都表达不了,但林海大师创作的这支《琵琶语》绝对能够映射陌生女人一生的悲苦,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描述商妇的话“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来形容最为合适不过,结合故事情节去感受更为震撼。曲子开始部分是个只有三个[www.shubaoc.com]音符的和声,可惜听不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反正就因为这和声一下便把人给拉到一个较为悲苍地境地,空旷、自我、孤单的感觉接踵而至,心随之慢慢的收拢,仿佛被纠起来一般,当你快要透不过气来的时候琵琶声合适的传出来,轻轻的、脆脆的,根根挑动的都是心弦。钟跃民说:“好的音乐在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还会在你脑中产生画面。”而此刻脑中尽是女孩那种欲言又止的神情,略带着几许羞涩,很朦胧,看不清脸庞,却能在她呼吸中轻易的捕捉到不经意发出的叹息。发丝随着柔风的拖起,她开始缓缓诉说这一辈子的苍桑,看似平静的话语实难隐藏心底那屋深深的忧伤……庄子有言“夫哀莫大于心死”,也不外乎于此,只是她的哀似乎更浓,更深。心死便罢了,充其量也不过失望而已,最大的悲哀应是徒有一颗不死的心,却无回天之力。它更似慢性毒药,不小心便滋生出来侵食你整个身心,折磨得半死的时候再慢慢的退回角落去,伺机重来。

陈圆圆的一首《圆圆曲》曲调柔媚宛转,琵琶声缓缓荡漾,犹似微风起处,荷塘水波轻响,令韦小宝也听得着迷。印象中的琵琶声总是关乎女人,较苦楚的那种:梨花带雨,我见尤怜。当然,《西游记》中的琵琶精不列入其中,其实琵琶的代表作品《十面埋伏》也不是体现女人柔弱的一面,最开始这种乐器是人们在马上所奏,“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豪放中夹着苍凉,是为武曲。估计后期此物大都为娼女所精,她们感于身世将情感注于其中导致它的转型产生了所谓的文曲。这只是个人臆测无任何根据,现在我所接触到都是一些文曲,且都为今人所作。譬如吕秀龄的《情咒》将热恋少女心中柔肠百转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次次想放弃之后却只有俞来俞深的爱意,感情似被下咒,还有范宗沛《杨柳》里风中飘荡的薄凉、《琵琶吟》中望尽天涯无路的苍寂。原以为《情咒》是古筝演奏的,它们的声音好像,都是令人心碎的柔。在弹法上古筝是摸,较为平静似是女孩在你耳边柔声轻诉,时刻关注着听者的感受;琵琶是挑,声音更似在自言自语,个人色彩浓烈,旁若无人的讲述着自己的一切,很容易穿透心事掀起最底处的那层伤,就如陌生女人一般。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五

茨威格的原文,不止一次地读了,每一次都会被这个爱到碎片里、卑微到细胞里的女孩打动,她的所有行为,都是孩童时期的真心所望,不畏付出,但求沧海一粟的回报。读到“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爱过你,如此谦卑恭敬,如此低声下气,如此舍身忘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永远对你忠贞不渝,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相提并论,因为这种爱情毫无指望唯唯诺诺低三下四,无望却又激情满怀”,心底怎会不无力?读到“假若我的死会让你伤心,那我就不会死了”,怎能不心碎?

【火烧火燎的秘密】

茨威格以一个孩童的反叛视角来窥探孩子心中纯洁之地,饱受焦急、煎熬的心路历程,折射大人们的“秘密”。最后的结局是趋于和解,其中的过程却充满了反转。这个孩子究竟学会、成长了什么?这段经历是他周而复始的大人之路的开端吗?还是母爱(母洁)全新守护的起点?作为人的共同点,依然多于我们之身份。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女性始终都是感性的动物,这种情感的充沛长于感动自己,堕入深渊。无形的枷锁、世人的言论、群体内人士的不自知,都往女性身上,加上一根根微不足道且作用显著的稻草,真实而强烈。戏剧化的画面是自我意识的强加,联想的天性使自己臣服。激情相遇讲究质量,而通常这些质量都源自女性的自我说服。

不得不说,茨威格很懂女人,或者,很懂人性。字里行间对女性心理的把握游刃有余,功力尽展,舒放自如,牵动我心,话语即心理。同时,在小说文题与内部架构上也表现出其写作技巧,使人耐人寻味。他要表达女性的弱点?人性的必然?在21世纪的今天犹能窥探得到理性与感性,激情与冷静仍是作为人的本能最交织繁复的情绪。

“我低下头,毕恭毕敬地吻了吻她那枯萎得如秋叶般的微微颤抖的手。”女性值得,永远值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六

这是一件所有女孩都做过的事情,我可以保证。

不同的只是自我折磨得程度而已。

谁会忘记那些青涩萌动日子,扎着马尾辫的你经常会假装不经意去某个地方,做某件事,为某个人,重复,一遍又一遍,好多年。

也许那某个人的脸已经模糊,名字已经混淆……没有人告诉我们走向成熟需要经历多少个梦中的他?

最喜欢做的事是钻进被窝把脑海里或浪漫或凄美的男女主角换成你和他,任情节自由发展,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枕着湿湿得枕巾哭得累了,睡了……

对着上天有过多少次的许愿,希望他会像你“爱”他一样爱你,对着那扇大门苦苦等待,熟悉的身影一闪你却把头扭开,擦肩而过却故作冷漠……

在特定的人山人海中你早已经练就神功,可以一眼就扑获他的身影,

然后神采飞扬,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片刻回眸,身影已去,黯然失落,你接着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如若这一次苦寻未果,你会一直左顾右盼,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苦苦挣扎苦苦期待,从惊鸿一瞥、芳心暗许到死心塌地的相信你与他是前生的冤孽今生的宿命,自己已经在你和他的相思苦海中死去活来了几百次……最美的就是——你从没出现在他的人生里……

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美。

多数女孩会平安的度过这段岁月,含蓄的收拾起这些从未开始又羞于启齿的往事,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总有少数的不幸人,会让这宿命苦了自己的一生,就像这个“陌生的女人”。每一次音乐响起都会让人心疼,每一次看她的脸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亲爱的们,请千万不要做的就是——尝试走进他的生活,就让这段苦恋去做你少女时代的纪念品,切莫让现实把你作为纯真年代的牺牲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七

本就不爱读书的我 其实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点评一本书 也许是为了打发时间 让自己不要过多的去想些其他事情 也或许是觉得自己应该借着读书的名义 冷静下来 。这本书以书中一个部分故事为名 关于这个故事的女主角这种接近疯狂盲目的爱 有点难以理解 或者说难以接受 可能这种爱情只会出现在书里 现实生活中我觉得太不现实。当然也可能是我的艺术造诣不深厚 导致我无法理解这种偏执的爱情 。

后面下棋的故事可能是在诠释天才与疯子的感觉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而已。茨威格笔下的人物性格感觉都有点偏执 ,第三个故事想起了王菲那句歌词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男主人公只是看了女孩一眼 就自己一个人演了那么多的内心戏。就好像我们自己有时候注意到某个人也觉得对方注意自己一样,也许更多的是自己一个人的臆想罢了。最后一个故事 一个爱着自己的姑娘一个自己爱着的姑娘 如果时间可以调换 如果他当时猜到女孩是伊丽莎白的话 也许他会爱上伊丽莎白而不是他姐姐 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八

该影片讲了女主人公对男主角的爱恋加深,直致把自己推向深渊的故事。

记得以前看过这部电影,影片内容已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其中的音乐和散发出的忧伤气氛一直耐人回味。故事发生在国破家亡的三四十年代,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影片采用倒叙手法,以阅读信件的方式,叙述了女主角对男主人的懵懂爱恋,相聚,分开,绝望。女主人公的坚贞不渝与男主人公的玩情不恭,形成巨大反差。女主人公在他眼里不过如蔡小姐、朱小姐之流,是他生命里的匆匆过客。相反,男主人公在她心里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负心汉能够如此忠诚让人费解。或许与她情窦初开时恰好与他相遇有关,为了永远保护这份“初恋”的圣洁,即使她在坟墓中得到他的呼唤,她仍然会义无反顾的回到他身边。与其说是与他相恋,倒不如说是与自己相恋。

国破家亡时,感情是一剂慰藉心灵的良药,以坚贞不渝或者萍水相逢的方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读后感作文 篇九

作家与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想可以用现在的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暧昧。也就是说不清楚,作为作家而言,本来就是猎艳的,如果女的不愿意讲明白,他才不主动说呢。开个玩笑:暧昧哪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啊。上世纪20年代就有了。而最后一次,他则是在作践陌生女人。在陌生女人梳妆的时候,作家把几张大钞票塞进了陌生女人的暖手筒。这就意味着作家只是把她当成了一个妓女,这个绝对是对陌生女人的侮辱。

很多人认为茨威格写的陌生女人不自尊自爱。这个是不敢苟同的。本书翻译者、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张玉书先生在接受《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茨威格笔下塑造的并非是爱得丧失自我的女人,相反,她们非常自尊自爱。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爱情刚开始时是甜蜜的,“陌生女人”怀孕了,如果她去告诉这个男人,而这个男人根本就不记得她这个人,可能反问:“孩子是我的吗”,那是多么煞风景的事情!爱情不应该是交易,不应该变成索取与给予的对等。所以,她并不愿意将怀孕的事告诉她爱的男人,她对爱情是无所企求的,宁可一个人背十字架,也不愿意让这个男人看不起。在我看来,就是因为这位陌生女人有点太自尊了,所以有时候才会放弃争取。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陌生女人自身才是酿成自身悲剧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她是主动送上门来的,不要白不要。在书中,茨威格这样写到:“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舍身忘己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其实我是很反对在读书笔记或者说是读后感里面大段引用原文的,之所以引用是因为认为这句话基本反映了陌生女人一生的心理状况,为今后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贯穿整个小说。

这个小说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我想决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关于陌生女人的情感的描写,在这个同时,里面一些语句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充分展示了茨威格对社会的体会和把握,当年,换个角度来看,对陌生女人的感情的描写也是建立在作家的对社会的深刻体会上的。这种体会是跨国界的,甚至尤其对我们国家有警醒。举一例:“在这个世界上,穷人总是遭人践踏、受人欺辱,总是牺牲品”。我们或许曾经拿类似的语句来教育国人,资本主义是多么的腐朽。可是现在因为贫困而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不和谐现象几乎已经成为全球问题。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一本书:20__年世界局势预测报告,平时见到这样的书是不会在意的,认为肯定是科幻或者是一些预言家瞎说,但是仔细一看作是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日内瓦国际问题研究院编写的,里面讲到中国社会面临的八大主要主要问题,其中最危险的就是贫富差距,而且穷人的社会地位每况愈下。而更多的学者不是为大众争取利益,而是逐渐成为富人的附庸,厉以宁、张维迎多次为贫富差距辩护,香港中文大学的郎咸平教授抵制社会尤其是经济体制中的不公平现象,掀起了“郎咸平风暴”,但毕竟竟是只是一个学者,而有的教授则同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院的顾问。很多学者分析说是中国人的“仇富”或者说是“嫉妒”心理在作怪。这个问题,著名旅美学者薛涌先生的观点可以参考:为什么国人不骂李嘉诚,不骂世界五百强?因为他们是合法谋利,而中国很多穷人受压迫,被富人夺走发展机会甚至生存空间,中国人为什么不仇富?这个问题确实是必须解决的。。就像雨果提出的当代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写到这里,不得不更加佩服茨威格的眼光。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看了最近的一些关于小说和茨威格的材料。发现现在很多的学者在研究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不是以茨威格本人为原型的,个人认为是大可不必的。作家写什么并不一定就是要亲身体验过,要是按这个思路展开,科幻作家的职业就不存在了。只要作家有任何可以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或者是体验或者说是素材的途径,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就可以了。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没有《红楼梦》《金瓶梅》,没有它们发展成为一门“显学”,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饿死,多少人要活不好。同样,说句玩笑话,《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养活了一大批评论家和学者。

有人这样评价茨威格:茨威格是个谜。作为一个以描写心理见长的作家,对于人性,他似乎洞悉一切,我们以为他强大,他的生命却在瞬间凋零;被大文豪高尔基称赞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却从未获过任何文学奖项;被誉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却至今让女权主义者心怀不满;作品翻译成各种文字畅销世界许多国家,关于他以及他的作品的研究却很少;一生写了12部与政治息息相关的人物传记,却自称“不问政治”。我个人这样理解:生命瞬间凋落确实令人感到费解,或许是因为他太洞悉一切而敏感,似乎很多一流作家的生命都是在瞬间凋落的,比如海子;一流的作家不一定要得到文学奖项,有的作家甚至活着的时候都不被人关注,死后甚至几百年后才被人发觉。茨威格的声誉让他很快加入英国国籍,死后巴西国王下令举行国葬,这就是茨威格是一流作家的重要体现;茨威格作品中的女性其实都是十分自爱的,而且茨威格在写作的时候是对她们抱以极大的同情和关注的,如果女权主义者心怀不满,那是他们对茨威格的误读;自称不问政治就要看怎么理解“政治了”,或许是因为我们把茨威格心中的政治的范围扩大了。

徐静蕾自编自导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引来了文学界、媒体和同行极大关注,同时也掀起了很大的回归经典的浪潮,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茨威格。虽然学术界和同行很多人在批评徐静蕾的作品,说是在各个方面都赶不上茨威格的原著,但个人认为不论怎样,毕竟让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茨威格的影响,而且以电影形式解读经典、推介经典,长期以来就是存在的,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我们必须大力支持

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中无尽的惆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十

就像空灵的旋律,缓缓流淌的忧伤,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充满着爱的夜晚温柔地弹奏着,这就是我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深的感受。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来因为卖淫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因为她的一颗心早已给了不值得她爱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妓女,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在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

最新范文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精选4篇02-27

《桃花源记》读后感优秀5篇02-27

《荷塘月色》读后感【优秀5篇】02-27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优秀3篇)02-27

《国学经典》读后感9篇02-27

芝麻开门读后感优秀10篇02-27

《经典常谈》读后感【精彩3篇】02-27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后感【优秀7篇】02-27

慈母情深读后感【精选8篇】02-27

活着读后感两百字左右【精彩3篇】02-27

26 35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