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优秀8篇)

2023-09-07 03:58:20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证明了一个记者的正直和职业道德,斯诺客观详实的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纲领,让全世界知道,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的未来在哪里。不晓得看过的同学们都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呢?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理了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优秀8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一

读《红星照耀中国》,想当年贺龙拿着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他袭击了国民党的人,毫无畏惧之心,随后加入国民党,最后在南昌起义后又加入了共产党。

他是大家公认的“黑帮头头”,是一个正义感十足的好男人。不像杜月笙那样反抗正义,引发惨案;也不像汪精卫那样外表友善,内心狠毒背后捅刀。他性格急躁,但又很谦虚,可以像唐太宗一样虚心听取意见,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在将士们面前更有信服力。加上他雄辩的口才,成就一支庞大的队伍,也为红军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贺龙,他平易近人,照顾下士,即使在长征那最艰难的岁月里,他忍着伤痛,背着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在粮食几乎断绝的情况下,他想尽一切办法,不让手下的将士倒下;所以在被国民党围剿、形势恶劣的情况下,战士们都没有忘记贺龙有恩于他们的点点滴滴,宁可追随着贺龙,在路上死去,也不愿离开,可见贺龙平时对他人没有贫贵之分,人人平等相待,而这一切的结果是——红军取得胜利。

有人说贺龙的行为过于急躁,没有将帅风范,只配是一个战场上的一兵卒,但贺龙忠诚于党,待人真诚,嫉恶如仇,大家纷纷前来来投奔他,这就说明他有着超赞的凝聚力和超强的战斗力。虽然他在解放战争中并没有许许多多骄人的战绩,但他仍是后勤部队中不可缺的一部分,红军的胜利,他功不可没!

他无怨无悔为党奋斗终身,最后的结局却令人唏嘘,即使当时他被,“打倒贺龙”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在39年后的今天,他早获平反,早已被认定为党的忠臣,人民心中的好同志!

今年是贺龙诞辰122周年,我若有幸回到抗战时期,见到身材魁梧的贺龙将军,必定给他行一个标准的军礼:“贺军长,您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00字 篇二

忆往峥嵘岁月,风华正茂斥方遒。东方红星冉冉升起,照耀中华历史长亭。中国是野火烧不尽的茵草;是大浪推不翻的航船;更是云层盖不住的红色星光。少年缓缓走进山园,与埃德加·斯诺先生一起把历史铭记于心,把红军故事诉说于人,把长征精神歌颂给全世界。

1936年,斯诺先生从“白区”前往“红区”。当时正是中国混战时期,通往目的地的途中,在拥挤的火车厢里,有人说红军是无情的强盗,只会勒索百姓;有人说红是杀人不眨眼的土匪,无数无辜生命死于他们大刀下;亦有人说,红军是农民心中的好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外界的种种声音使他不解,但先生从不相信没有证实过的话,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他满怀好奇地踏入了那片神秘的红色土地,去追寻关于中国红军战士的谜底。

他采访了许多红军战士,与他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去过同一片战场,看过每一个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战士。在斯诺先生看来,红军战士们铁骨铮铮,忠贞不渝,是人民的英雄。

泸定桥,铁索连环,桥身被北风吹得东摇西晃,像欲翻的船只向红军叫嚣。狂风肆意拍打战士的胸膛,暗黑的夜里唯有战士们心中的火把在散发光明,那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烈焰。战士们无惧万丈悬崖,因为要会师,要服从党的命令,要与敌人抗战到底,所以他们每每踏出的步履,都是神圣且坚定的。在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时代,有那么一群勇敢可爱的人去抗争,在他们眼里,是数不尽的坚毅,是道不尽的情怀。雪地里、草地上都留着他们的足迹,深刻且清晰。外界是非黑白永远永阻挡不了向往光明的战士,只要他们心有国家和人民,泥泞坎坷又算得上什么。

故事翻页,一幕幕的历史场景,如一帧帧的画面在我脑海里滚动,我观览党的历史,走进红军的战场,去贵州遵义的木楼,去那片青青草地,去那座皑皑雪山。风吹脸颊,日光透过沼泽和湿地,我不再寻找战土的身影,但红军的精神,我感受到了,丰碑不朽,屹立于大地之上和雪山之巅。是英雄的汗水在编织中华的希望,红色的传说,是那样悲壮与难忘。

现在的中国,旗帜飘扬,那年那月的光与尘沙,终于照亮到祖国的各角落。在激情洋溢的年华里,我们终将奔跑在红色赛道,朝着赤色朝阳奋勇前进。光芒透过窗户洒在少年肩膀上,是爱意与期待。

岁岁年年,朝朝暮暮,党在我们心中何止几点。红旗飘扬,少年仰望,许下诺言"把一生奉献给中华“。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三

“红星照耀中国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的主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由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使本书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与解释,那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书。”——埃德加·斯诺

七十多年前,埃德加收集军事将领的谈话,工人、战士、知识分子的谈话,揭示了中国红军的真正形象以及与日本战士,国民党的坚定斗争,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阅读着这一本书,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通过这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看到了共产党员们流下的鲜血,仿佛看到了他们无私的品德。我走近了他们,一幕幕就如同放映着的电影一般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读书让人了解了历史,更加让人学会了思考。前辈们经久不衰的一腔热血感染了我,我要学习他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要学习他们为中华崛起克己奉公的无私,我更要学习他们在强大敌人面前不服输、勇敢克服困难的难得精神!我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尽自己的一份力守护祖国,守护这一来之不易的和平。

红星是什么?是红星就是红军,他们照耀着中国。同时,中国也是红心,他照耀着整个世界!

愿红星永远照耀中国。

“当我们被整个世界遗忘的时候,只有斯诺来到这里来认识我们,并把这儿的事情告诉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们将永远记住斯诺对中国的巨大帮助。”这是毛泽东对斯诺这个伟大的记者的评价和感激,是他的《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感受到红色中国的美丽、强大,更钦佩于红色精神的不朽和伟大!

这本书描写了美国记者斯诺在苏区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叙了他苏区人民的采访,体验的苏区生活,真真正正地报道了当时的情况,介绍党的政策,这是在那时不为多数的客观记者。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那红军十万八千里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一场战略性的撤退,其中的困难重重,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过草地,爬雪山,与生死决斗。在最困难的时刻,大家甚至吃皮带,扒树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伟大的共产党人仍旧用战士们的血肉拼力杀出重围,创造了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等这样的光辉战绩!总有一天,会有一个人,把这激动人心的史诗写下,显现出中国人民的红色精神,而这个人,就是斯诺。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他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有着红色精神的铁打的军队、真正的红军。

这就像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冲!”而不是“你们都给我上!”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亦兄亦弟,与士兵心连心,共奋斗;而令一种却是把自己与士兵们做了不仅仅是等级上的区分,更是生与死的差别。

红军的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只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占了红军历史上的一小段时间,但红色精神一定会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四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在吃喝玩乐的时候,谁又想过这些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带来的呢?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带来的。

这几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了《红星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后来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战火离我们远去,历史永远刻在我们心中。珍惜和平,祈愿祖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吾辈当自强!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五

很多人看完《红星照耀中国》,会常用这样几个字眼来评价:“热情”、“魅力”、“气质”、“青春”、“活力”等等。

斯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在这我并不想详述全部。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红小鬼的话。当红小鬼给斯诺端来水,斯诺更正之前的“喂”的称呼,改称“同志”道谢,“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要知道,这些孩子当时只有大概十二三岁。可以看出,即使在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精神上却有着极高的信仰和信念,这些青年人作为长征中的特殊群体,用自己的青春视角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征程。我想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很大部分跟这股“青春力量”不可分割,因为有数据显示,长征时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青春”无论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还是作为一种实际政治力量,对于塑造中国20世纪的作用影响巨大:一般来说,青年倒向了哪边,历史就向哪个方向前进。

曾经在《时代》上看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对中国“80后,90后”的批判,认为中国“80后,90后”是“自我一代”,既是追求个人发展,不关心公共事务。其实我想,在中国,并不只是单独的一个特定群体“80后或者90后”不关心政治。我所说的“关心政治”并不是指关心某领导人最近又亲切接见谁了,或者某美女到底与某领导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记得我大家在写思想汇报时,常写到“我很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某台某报”。其实我想,你那不是关心政治,是关心宣传。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就是说,人类对公共生活的关心与参与是人类的本能和人性。政治并不比我们去春游野炊时大家自发讨论分配谁带水、谁做饭、谁洗碗,怎么分摊费用。在今天,这种天然的、自发的关心政治的人类本能成为王小波所说的“反熵”行为。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中国青年与美国青年在政治上所表现不同程度的关心,我想并不能归结为“个人觉悟”,政治环境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能够为年轻人参与政治提供一个“无形保障”。

我想,红军长征期间,能够大量涌向这样一批的被后人所赞赏的青年,不仅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当时的政治环境也造就了他们这样坚韧的性格。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六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美国记者,也就是埃德加·斯诺,他克服国民党的阻碍,来到苏区,采访了红军领袖,也记录了红军的生活和他们的行军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最近我读了埃德加·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美国记者,也就是埃德加·斯诺,他克服国民党的阻碍,来到苏区,采访了红军领袖,也记录了红军的生活和他们的行军过程。在读过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原因。

首先,红军纪律严明。斯诺——那个美国记者在记叙的采访毛泽东的章节中,就曾提到过红军的纪律,比如“一、上门板;二、捆铺草……”虽然关于红军日常生活的纪律只有短短八条,但红军们还是每天背诵。另外,毛泽东等红军军官也定了三项准则,让红军遵守:“第一,对敌人要斗争到底;第二,要武装群众;第三,要筹款帮助斗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纪律、守则;正是因为有了红军的每天背诵,严格遵守;才成就了这样一支军队,才成就了红军最后的胜利。

其次,红军战士们团结一心。团结就是力量,击败红军中的一个人或许很容易,但击败一群团结的人却是不容易。在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一种向心凝聚力,或许有的人参加红军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妻儿;或许有的人是为了救国;但,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解放中国。而且红军里不会发生内斗,要说几个士兵打起来那也只是开开玩笑而已;而国民党却不同,或许那些国民党士兵只是蒋介石和那些上位着用来争夺权利,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读后感·而红军却是一群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哪怕是总司令也好,参谋长也好,吃的住的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红军,又怎么会不团结呢?

最后,红军很得民心。不管是从红军的日常生治、作战以及真极事态展来说来都是十分令人敬佩。光是靠那八条纪律中的几条来说,都足以让老百姓们对红军有好感,比如“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七、买东西要付钱……”就连在红军长征途中那些少数民族们也是对红军心服口服。这可比那些一占领欺压百姓的军队好多了。同时,红军的得民心,可不仅体现在对老白姓方面,还体现在对敌人的态度上。在红军与张学良军队打仗的时候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口号也是影响到了东北军的全体官员。这也促成了张学良军队与红军的合作。

以上就是我从这本书中所知的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纪实文学的真实性深深地打动了我,红军的精神更是打动了我。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多篇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500字左右范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七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行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写真记事的报告文学,是美国作者埃德加。斯 诺用美国人的形象描绘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部历史著作。从1928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时,埃德加。斯诺兼任特约通讯员。1931年经历了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目睹了淞沪战争和热河战争。1936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一年,他带着无数问题,从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成了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这本书人物刻画得非常真实,气势恢宏、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嫉恶如仇的贺龙,德高望重、老态龙钟的徐特立,信仰坚定、热情真诚的徐海东。作者描写红军领袖人物的个性,各有差异,各具特色,他们这些特色都是他们长期的革命生涯和传奇的战争经历有关。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只要有一寸的土地没有在侵略者刺刀的下面,它就不能说是被征服。就算日本占领了一大部分中国一块有一万万,或者甚至二万万人口的地方,要打败我们还差得远呢!文章中这段文字多么有底气,多么有决心,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中国少先队员,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学习强国,成为一名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革命故事,一一列举,历历在目。红军在那么艰苦的条件和环境里到最后取得胜利,真的都是血的历史,的确来之不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眼前生活,还找什么借口不努力学习呢?近阶段香港_受美国蛊惑,殴打中国内地游客,焚烧警察,摘下国旗等一系列的恶劣行为,彻底激怒了国人。一群不知好歹,不知深浅的走狗,势必遭人唾弃,最终都会付出惨痛代价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的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让我产生了疑惑,不知道红军战士凭着怎样的毅力走过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的?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让我明白的其中的苦楚。哪来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生活从来都不容易。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红星照耀中国,也将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八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布满层层迷雾,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冒险进入那里,去看清迷雾后的真相。一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苏区。经过访问与调查,迷雾背后的真相终于向外界揭开,他将在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将这段历史记录了下来。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许多红军革命人物,有精力过人、一丝不苟的毛泽东,也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有让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也有吃苦耐劳、真诚坦率的彭德怀,有沉默谦虚、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朱德,也有尽职尽责、认真传授知识的徐特立,有极其真诚、四肢灵活的徐海东……这许许多多的革命人物共同构成了这个红色中国的颗颗红星,在革命的夜空中闪闪发光。

这些优秀的革命人物都有火一样的爱国热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都曾或经历或目睹了劳动人民遭遇的各种不幸与艰难,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遭遇不幸,他们共同选择了革命道路!他们都出身平凡,却都有救国救民的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苏区的劳动人民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从不摆架子,不为名利,只为解放中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日子。

朱德相貌平平,长得不高,却十分结实,身子像铁打的一样。他天性温和,而且沉默谦虚,作为红军的总司令,而是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像亲兄弟一样,从不摆架子。他也常和兄弟们坐在一起,向兄弟们讲话都要脱下帽子,和他们讲故事,一起打球。他吃苦耐劳,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闲下来时也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日常生活中像是没有脾气,但对待工作的时候却认真严苛,尽职尽责。他可以说是红军中非常优秀的一位领导人,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他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他生命。”朱德是一个深受爱戴的人,他为人民的解放而斗争,他的名字已被历史所铭记。

最新范文

别饿坏了那匹马读后感范文【精彩6篇】09-07

关于水浒传读后感优秀3篇09-07

《绿野仙踪》读后感与启示600字【优秀609-07

狼图腾读后感3000字篇一【4篇】09-07

读《骆驼祥子》有感【精彩5篇】09-07

水浒传每章节读后感【优秀5篇】09-07

《十七岁的单车》读后感【精选10篇】09-07

写三国演义的读后感200字精彩10篇09-07

艾青诗选读后感读书笔记(精彩7篇)09-07

《骆驼祥子》读后感(精彩5篇)09-07

26 24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