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牤 读柴静《看见》有感10篇

2022-11-15 20:53:03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带来的读柴静《看见》有感10篇,希望能够为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一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其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认为一个人,一个概念、一次诉讼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还是有一个共有的规则存在

保持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无论如何,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虫,它是像你一样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生命,像你一样喜欢太阳,像你一样懂得害怕和痛苦,现在,它却变成了腐烂的肌体,就像你今后也会如此

”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里拷打出洁白

生老病死在这片土地是平淡的永恒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二

长空正滚滚过云,左边不远处是湖,风从湖上来,带着暗绿色的潮气,摇得树如痴如醉。更远处可见青山,两叠,浅蓝青蓝,好看得像个重影,当下此刻,避人默坐,以处患忧。

湖在脚下,乳白色清凉的雾里全是青草的味儿。没有人,听很久,茂密的草丛深处才听到水声。水无所起止,只知流淌。山高月小,它要滴落,乱世穿空,它要拍岸,遇上高山峡谷,自成江河湖海。

此刻这水正在平原之上,促急的劲儿全消,自顾自地缓下来,一个温柔的转弯推动另一个温柔的转弯,无穷无尽,连石头都被打磨得全是圆润结实,就这么不知所终,顺流而去。

采访郝劲松时,我问过他:“你以谁的名义在诉讼?”

“公民”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我问他最后一个问题:“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个当时三十四岁的年轻人说:“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三

作为普通人,连公民都称不上,不能妄加评论政府,经济。但至少可以愤青一下这个社会。在屏幕上看到的是这社会的团结,力量,和谐,法制。在生活里看到的是计较,落魄,挣扎,欲望,“国人大多是没有信仰的,唯一算得上信仰的也只有钱了”,是啊,这个在奔跑中的国家,刚刚摆脱贫穷二三十年,苦日子都过怕了,谁不想多挣一点享受这社会,做个人上人来奴役不如自己的人。这种表里不一应该在儒家思想那会就形成了,都说国人内敛,其实只是更多的是被奴役的养成掩饰的习惯。前几天,我们村,刚刚发生村书记带头打村名,眉骨骨裂,起因是关于土地补贴的钱迟迟没有发放。

这种猖狂的行为或许在很多农村都有发生,以家族势力,金钱来获得村官,那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直在反贪,老虎好打,耗子难缠,想想我们从中受益了多少。也怪不得,毕竟儒家思想还在根深蒂固,言论自由还敞开半扇小门。

更关心的还是钱包鼓不鼓,房价涨多少,油价降了没,过好自己的生活,就算不给这社会舔累赘了,更多的情况是,有钱的钱越来越好挣,没钱的越来越难挣,这或许也谈到能力问题,谈到能力又得谈机会,谈到机会还要谈到关系,谈到关系难免又谈到政府关系。复杂的生物链,理一理就很清楚了。越是小地方,这条链接越明显。现在的我们更容易触发感动,一个视屏,一首音乐,一个故事总是内心感动不得了,有没有想过,那是因为平时我们太多的冷漠,人啊,有些东西积蓄太久,总要找一个突破口来泄洪,然后继续的积蓄等待下一个突破口。不晓得古时候专政有没有现在这么多问题,或许就是处于这种外在开放,内心封建的时候才会显得这么挣扎,内心跟不上节奏,该改改教育体制了,智商并不是分数能体现的。社会问题很多,我们自身的问题更多,想要的太多,书里不也是这么说的嘛?“生活本来就是阴云密布”。我们能看见的是真实的社会,看不见的确实真实的自己。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四

《沉默在尖叫》这篇让我看到了社会上的部分女人深受家暴的影响,不得不或是无意识地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与施暴者抗衡。她们自入了“家庭”这么一个社会单位后,便是在艰难存活,整日担惊受怕,文章中几乎每个被施暴者都认为那个自己举起武器杀死施暴者的那天自己将命不久矣,她们或是为了家人,或是为了自己,几年或十几年的沉默中她们终于尖叫,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当今,仍有许多家庭有着家暴的现象,被施暴者有苦难言,她(他)们没有方法保护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寻求帮助,柴静写道“在中国,一个男人仍然可以打一个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枪抵住她的后背,强暴她的姐妹,殴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众人面前这样做,不会受到惩罚——只因为他是她的丈夫。”多么可笑,也多么可悲,似乎在我们的社会上,女性就一定要被家庭束缚,对丈夫言听计从,只能做沉默的个体。正因为这样落后的思想,导致了更多家庭的悲剧。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对家庭暴力的预防或惩戒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或是惩治力度并不大,仍有欠缺。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我们不要让自己的沉默在最后迫不得已时尖叫,面对家庭暴力,我们都该勇敢应对,没有什么是沉默能解决得了的,也没有什么是暴力解决得了的,只有在合法的道路上,用法律制服施暴者,才能让自己在家暴的漩涡中慢慢解脱。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五

笛卡尔曾说过:“世界之大,而能获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识”公平是一个大概念,平等是其中之一,人人生而平等并无贵贱之分,这是最基础的常识。关于很多问题人们总能平等的对待,同性恋却不是其中之一。柴静的《看见》所写到有关同性恋的是那么真实又那么不真实。可怕的让我觉得不真实。

当今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好像”慢慢有所改变,我个人看来同性恋没什么的,爱情没有贵贱、年龄、高矮肥瘦之分那为什么有性别之分呢?可同性恋好像天生就带有绝症病毒,令人厌恶,避而不及。在中国2001年之前同性恋者被称为精神病人,之后同性恋被归于性心理障碍,现上网百度是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这就慢慢改变的地方,我曾以为平等的天平正在慢慢处于平衡。大多数同性恋者跟其他人一样努力,可他们不会去公开他们的身份甚至隐藏起来,怕被人所唾弃。同性恋者被殴打,唾骂在人们眼中似乎合乎常理。书上所描述的同性恋很惨,有的父母们宁愿相信河水倒流也不愿相信有同性恋。没那么勇敢的每天都在伪装,有一对夫妻,丈夫是同性恋者,妻子跟他维持的九年婚姻中他总是伪装成很喜欢女人。勇敢点的但没敢公布的就小心翼翼的与同性陌生人交往,而场合是公厕,公共浴室。公布于众的无不是咒骂,群众好像想用带着“正义”的眼光杀死他们,就是不会用“平等”的目光照亮他们。

看完书之后同学们在一块聊同性恋,很多人对此表现的事不关己,说着,同性恋真惨,幸好我不是同性恋,不然爸妈不打死就是不认这个子女。也有的表现的什么厌恶,表示接受不了同性恋,觉得同性恋恶心。有的觉得同性恋不该被这样对待,不厌恶但也不接受同性恋。大家都是理性的去认知却没感性的去看待。没分班前,晚修下课十分钟时在第四组的同学惊呼了一声,接着不少人赶往第四组在窗口四处张望。慢慢的我听到了“gay”“让开点”“两男”“抱在一起”……前桌跑回来拿眼睛,我问她什么情况,她有点兴奋的说“是男男,第一次现实中见到。”接着班上有人做出作呕的样子,有人在窗边异常兴奋,几乎所有人都挤去第四组了,都抱着看好戏的心态。不一会儿上课了,同学们兴致缺缺的继续晚修。现在想想,我真想说:“万事皆有可能,如若被人用这样“观看”的是你们,你们会怎么样?”我觉得理性的去认知的同时要感性的去看待,平等的去看待同性恋。同性恋者也是人,得到合法的平等的对待是他们的权利。

我国是不禁止信教(除邪教外)的但也不推崇信教,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信或是不信,合法就好。我希望同性恋也一样,至少不被歧视,被平等的看待和对待,人们不在用有色眼镜去打量,去审判。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六

我在以前还没有看过这样的书。

做了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标题,书评其实可能写的也没什么逻辑,但就是想说些什么。从放假前开始看,本来以为放假前能看完,到十一放假,一号到五号的奔波劳累,每天的经济学人的文章阅读,后面真的是看的不用心了,只是为了看完这本书,看见后面所写的事情。

第一遍真是囫囵看完,有感于当时,过了那种感情便慢慢消退,直至现在的模糊甚至忘记。我所记住的,大概会一直记在心中,也让我在以后能够看清一些什么,看懂一些什么。

开始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柴静老师这么多年或许有走远的时候,但是都被身边的人,被陈虻先生提醒着,回到本心进而坚持本心。现在的我还没进入职场,我甚至还没具体考虑这件事,我能否像她一样坚持自己的职业并且找到这份职业的意义?

从开始刚当上主持人,经历了不同的节目组,新人到资深,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最后集合在了《看见》。她让我看见的,我或许记不大清了,但印象深刻的有双城创伤,非典,同性恋,家暴,地震,留守儿童,友情,导师陈虻。这其中大部分我都没看见过,也没有认真去看过。但是她让我看见了,也让我看的比以往清楚了些,所谓社会,所谓生活,所谓体制……她的文字很真实,也很贴切,文字抓紧了我的心,我的心透过文字看见其中的所谓种种。我仿佛成长了,却也迷茫了,我将面对的这个社会,会让我看见什么?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七

第一次知道柴静是因为《穹顶之下》,当时舆论争议很大,也没有特意关注她。直到有一次偶然看到柴静采访周星驰,其中部分片段让我很是感动。

周星驰说:我觉得是运气不好,假如我可以再重来的话,我就不要不要那么忙了

柴静问:你要把时间留下来干嘛呢

周星驰回:干我喜欢干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候,我的印象当中就是只有工作,但是其实突然间你到现在,就发现,我现在已经是五十岁了,有些事情我好像还没有好好做过。

这段采访的最后,周星驰说了句:是哈,谢谢你啊。

整个采访中,周星驰有苦涩的眼神,回忆的遗憾,而且柴静并不像其他主持人或者娱记深扒往事,就开始关注柴静,就觉得她很特别。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八

她们,是家庭中的受害者,是艰难生存的女人,是渴望一缕光亮的迷路人。安华忍了二十年的痛,化为了丈夫身上二十几刀。沉默的她,深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内心的小兽渴望解脱,在一刀刀下去时,小兽挣脱桎梏,一声接一声地尖叫。

小豆说丈夫让她太痛,她痛得失控,让丈夫倒在了自己的棍子下。沉默的她,忍受不了丈夫对家人们的伤害亦忍受不了多年来自己的伤痛,举起了棍棒,让自己尖叫然后失常。

燕青害怕丈夫掐死女儿,她说她别无选择,举枪结束了罪恶。沉默的她,哪怕怀孕仍受着丈夫施加的暴力,所生的孩子不合丈夫意,丈夫试图把孩子杀掉,她只能大胆一次,心里尖叫着举起了枪。

她们的沉默,都在自己举起武器时,开始尖叫。她们是女性链上脱节的部分,家庭暴力给她们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也是难以弥补的。

由于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妇女大多没受过教育,唯一学到的可能是以前的落后思想,因此使她们成为了沉默的个体,少有反抗精神。但是哪怕接受过教育的家庭亦会有家暴现象的出现。因而影响家暴出现的因素十分多,可以是小时候的阴霾,可以是低下的素质,可以是所谓的大男子主义……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九

柴静的《看见》讲述了她十年记者工作的经历和感悟,阅读之后,对于我自身的成长也有一定启发。

一。现实

现实就是现实,没有那么多的脂粉雕琢、浮光掠影,大多数事情都冷静地发生,只有当自己被生生摁在社会里,才会发现之前的顾影自怜和为赋新词强说愁有其苍白和无力的一面,学会说人话的确要一定的功力。但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平凡中,生活自会显现出张力,也正是这样的真实才会给人以存在感和力量,才足够强大,能够塑造人的品格。

2003年的非典几乎把北京变成了死城。前期,医院并没有设污染区和非污染区,感染者和其他前来输液的人并不知道“肺炎”其实就是非典,唯一的知情者是医院工作人员。所有人都没有防护服。转运非典病人的时候,柴静用“逃命”形容那时的场景,病人坐在轮椅上用白床单罩住全身,运送他们的医生只穿着普通的蓝色外科手术服。这之中,有面对镜头嚎啕大哭的年轻护士,有绝望地望着窗外发呆的病人,也有说“靠精神防护”的医生。在这里,我看到生命在面对死亡时候的惊恐、高贵和无可奈何。

第六章写家暴,写到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成长经历,他小时候口吃,父母的严厉让他自卑懦弱,极度的自卑产生出极度的自负,他渴望成功,并且把成功定义为家庭的目标,他提供的不只是英语学习方法,更是很强硬的价值观,他率领数万名学生高喊“学好英语,占领世界”,在他的身上,我看到希特勒的影子。记起高三时候他来我们学校演讲,大家都处在疯狂学习的阶段,很多人都被他激励得士气高涨,这之后,常常会看到喊着英语跑去厕所的同学。面对这样空前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我的英语老师王老师只是淡淡地说,“学英语,要gentle一点”。几年以后,我才开始认同王老师这一句无奈的点播,才体会到这过分积极的表象下是心理的不平衡状态。

她采访2008年北京奥运会,说“寻常”二字,在旌旗招展的意识流后面,我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感动,这一感动,与集体无关,与荣誉无关,与对单一的意识的质问更无关。伊拉克的短跑运动员达娜,每天坚持在枪林弹雨的巴格达训练,当听说伊拉克代表团的参赛资格被取消时,像孩子一样哭,说没有人知道自己在伊拉克的命运是什么。三十三岁的高龄体操参赛者丘索维金娜为了给儿子治病,离开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德国参赛,面对质问时,她说:“如果他们也承受了这样的痛苦,也许他们就能理解。可是我希望他们永远都不要承受这些痛苦。”我想起几年前看中国女子体操队的纪录片,那时侯的平衡木冠军邓琳琳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不说什么,眼睛总是红红的,在一次高低杠比赛前,大概因为害怕,轻轻地跟教练说:“一会儿你能站在下面吗?”课堂上老师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时候问她:“琳琳想家吗?”她憋了好一会儿,说“不想。”之前我常常自命清高地对与集体意识有关的思维模式产生抵触,但后来发现所谓的思想独立也只是一种思维模式,有时候也是空洞的口号,因为很少有人的思想能够离开环境而生成。然而,在任何一种看似固化的思维中,人的生活或者应对却永远生动自然。大一军训,我想,那些内容口号并没有能够影响我多少,而同学间游戏抢食堂的感受却真实地充斥着我对军训的整个记忆。

二。朋友

朋友是财富。过去常常说诤友,说真正的朋友应该督促你,指出你的错误,在现实生活

中,这样的朋友确实不多,倒不是完全因为圆滑和人情世故,通常情况下,你的朋友也在成长,往往对你的一些举动不能马上给出判断,而且出于负责任的态度,给人灌输自己的意见常常也只是自我膨胀的一种表现。于我而言,朋友的经历、态度、行为、选择,常常能引起我的思考,让我反观自己的生活,让我不断调整和改变。所以有一帮狐朋狗友,世界会变大,格局会变大,而自己的位置会下沉。

柴静周围有一群重要的人,先说她的闺蜜老范和老赫。老范没心没肺,爱扎热闹,对人特好,但给自己的内心定位却是苍白忧郁,自怨自艾。问她为什么做新闻,她说“为你(柴静),你快乐我就快乐。”跟柴静吵架,一吵不过,就从宾馆出走,柴静哄她说“好啦,我错啦”,她哇一声搂着她哭,像个小鸭子。事后问她为什么这么在意,她说:“因为我在意你啊”。怪不得陈虻说她有感情,让她受宠若惊。至于老赫,严肃认真,又下得厨房,做一手好菜,引得老柴老范都想娶她。新婚夜做新闻,她把老公晾在一边。做案子,各个击破,眼底无尘。一次做采访,她和队友冲锋陷阵,立在山东潇潇大雪里,攥着手机等消息,柴静给她发了一个短信:“赢了。”

然后是崔永元。他有一个弱点:太善良,善良得把别人的苦都放在自己心上,掂量来掂量去,掂量得得了抑郁症。比如他会在一个平常的下午,找人开门见山聊失望的现实,缺少良知,缺少希望,缺少坚守的人。然后只想糊弄糊弄,做了《实话实说》。转身又去做历史,名为《我的抗战》,他要求真,所以自己采访参加抗日战争的国共老兵,自己筹钱,干了搞研究的人干的事。他说看到这些人都家破人亡,九死一生,就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特别淡。他说干他们这行,要么退出,要么累死,没有折中之路。

这些话在陈虻身上得到了验证。陈虻招柴静进入中央电视台,之后不断鞭策,常常劈头就骂,他说自己是个教练,就盯着,不射门,但谁也躲不过。别人不投入,他要激发他们的欲望;别人投入了,他往外拉,说过于热衷一样东西,这东西就不是它本身了,变成了你的热爱。崔永元说他是一个特傻的人,憨厚得把命都放在工作上,对他而言,没有幸福可言,他在职业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性命,不能轻松地把它当成生存之道。最后,他死于胃癌。

其实要了解柴静的朋友,还可以看看《看见》新书发布会上,以六哥为首的那帮哥们,会感受到柴静的幸福,也会奢望有这么个群体,互相嘲讽,互相赞赏,互相理解。

固定的群体尽管没有,读大学最大的收获还是给了我一些狐朋狗友的。有一个人四海为家,很理想主义,常常告诉我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为之奋斗。有一个人有宗教信仰,每天三经三忏,已经坚持了三年半,开始我持保留意见,后来她性格开始变得开朗随和,才对她产生大大的尊敬。有一个人十几岁就离家,能把所有的琐事都做好,一起游走了大半个欧洲,一路讲笑话,拍照,玩耍。有一个人涉略很广,总能在书籍选择上给我很多建议,而且她考试也一级棒,很多考试都是等她给我讲一遍重点,顺利通过。还有一个人平时迷迷糊糊的,但特愿意帮助别人,一个人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从不扭捏。上班了,还有同事天天开车送我一程,讲搞笑笑话;要考试了,有高中同学送来考试攻略,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高中学到陶渊明,会有那么一点想遗世独立的矫情,现在发现,哪行啊,江湖虽险,只有涉足其中,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练就神功呢。

三。成长

在柴静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她的成长。记者是一份好职业,能够带给她阅历、思考、自省和品格的完善。刚开始,她只是一个所谓的文艺女青年,在湖南电视台做《新青年》,自诩忧郁和优雅,到中央电视台做采访,她把手放在人家膝盖上问:“疼吗?真的很疼吗?”成为大家的笑柄。尽管她努力改变,经常一个人熬到深夜,但是始终不能脱离之前的思维模式。她急切得想要转型,但却矫枉过正,给人冷漠无情的印象。她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有时甚至落荒而逃,透着失败者的气息。

然而我说记者的确是一份好职业,她在采访中亲身经历了大千世界,接了地气,历练了心智,开始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很轻易地就能下判断,表象下面枝枝蔓蔓,纠缠在一起,远没有想象的简单。然后柴静开始拒绝评论,只表现事实,努力冷静,努力全面,努力求真实。一次采访流泪,她叮嘱老范不要把这个镜头放进去,说因为这属于个人的情感。她认为自己开始走上职业正轨,可是陈虻又打击她说,你没感情,会为了所谓正义把朋友都出卖了。

之后估计她又慢慢明白了无招胜有招,刻意的冷静与刻意的矫情并没有多大区别,要展现出来的还是人,至于这个人是故作姿态还是坦率而为就要看他的内功造化了。重要的不是在镜头前能不能流泪,而是这滴泪是不是为流而流。

我大学的时候,一直急切地想要给自己安排一个完满的人生,能够满足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可是后来发现,太急了,不要说长长的一生,即使是一天一小时,你都无法真正预测啊。现在有句时兴话叫“活在当下”,这活在当下首先不能着急,有目标自然好,若暂时想不明白,就好好过,生活会自己长出来的,况且“心想事成”也往往要靠一点老天的成全的。另外,就是有很多东西都是歪打正着的,德语系,欧洲之行,这一帮有意思的人,哪一样不是莫名其妙得来的,要紧的是要敞开心扉,好好想,好好做。再说柴静,火候未到,要从容也从容不了;日积月累,生活自然会把她塑造成一名合格的记者。

结语:以上只是练笔,其中有很多文句直接间接借鉴《看见》原文,且对于柴静的评述也只是个人感受,望不要被扣上抄袭的罪名,无暇担当。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十

《看见》是一部人物传记,也可以说是柴静从事新闻记者十年的个人成长记。这里面说到了她们采访时的各种新闻事件,很多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描述,也有很多都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事情。她都从另一个角度采访和拍摄,让事情尽量还原“真相”。

有些时候我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看问题,然后草草地就下结论,判断对与错。很多人和事其实都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你不了解我…你怎么知道我的过去与现在?你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看见》教会我们对待事情要从事物的本质去“看”去发现和了解,并看见别人看不见的《看见》。从而找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我们脑海里想象的画面。更不是从事物表面上去看去发现并且下结论,然后想当然的判断对与错。无论我们做人做事也好都不应该如此。作者本人也是个不错的新闻工作者,没有他们这种新闻工作者我们很难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很难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我们的圈子毕竟只有那么一点,看不到(全部)。但是现在有科技产品(电视)让我们有机会可以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新闻工作者就是帮我们实现这个愿望的“纽带”。

感谢柴静感谢所有新闻工作者,你们辛苦了。

最新范文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优秀7篇)11-15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优秀2篇】11-15

西游记读书笔记摘抄6篇11-14

《孙正义的头脑》读书笔记(优秀4篇)11-13

草原八月末读书笔记(3篇)11-10

《国富论》读书笔记【优秀5篇】11-09

《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7篇)11-08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优秀5篇11-08

优秀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11-07

如何做读书笔记精选3篇11-06

39 7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