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最新9篇

2024-03-04 19:39:59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文是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最新9篇,欢迎参考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从某大学中选取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1000人,包括经济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会计专业以及工民建专业,其中研究生占125人,本科生占875人;女生有435人,男生565人,表1为学生的学科及生源地分类。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中主要包括下面几项内容:其一,心理状况,涉及的是情绪感受类的题目,评分为1到9级,例如“紧张”“轻松”等;其二,应对方法的问题设计是采用量表的方法进行调查,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其三,生活事件,涉及的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例如学习中的压力、人际交往等;其四,人格特征测试,采用的是因素量表的方式,包括忧虑性因素、道德因素、开放性因素、社交因素以及利他性因素;其五,支持系统包括三个问题,同其他人分享消极心理、从其他人处获得的帮助以及对其他人的关心。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本次调查工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的问卷为919份,回收率为91.9%。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在情绪上多为积极乐观

总体上看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较为积极乐观,1分为状况糟糕,9分为状况良好,通过计算,全部学生的平均得分在7.02。在学生的情绪感受调查上,1分为消极,9分为积极,全部学生的平均得分在6.28,说明总体上都比较积极。

1. 大学生的情绪存在差异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学生的情绪与学历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同性别有关,女生会比男生更加积极;情绪还与学生的专业有关,经济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工民建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情绪依次下降;情绪同学生的年级也有关系,三年级的学生情绪最为消极;另外学生的生源地也影响学生的情绪,农村学生更为偏激。

2. 大学生消极情况的问题分析

虽然整体看来学生的情绪较为积极,但调查的学生中还是有165人偏为消极,存在紧张、焦虑、空虚等状态,男生有114人,女生有51人。从学生的专业上分析,计算机专业和工民建专业较比另两个专业的学生较为消极;从年级上看,大一学生情绪消极的人数最多。

(二)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分析

1. 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来源

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来源分为两种,其一为学生发展相关的来源,例如择业、就业问题;其二是同生活相关的,例如人际交往、专业兴趣等。

2. 大学生心理困扰来源的差异

心理困扰的来源存在于性别中,尤其是男生经济困难而引发的困扰;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容易受到压力和困扰,包括择业;恋爱等。在本科生中,一年级的学生会受到专业兴趣方面的困扰,二年级的学生会受到学习压力的困扰,三年级的学生会受到择业方面的困扰。

通过调查能够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困惑也是不同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会受到学业的压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受到就业的问题。另外,农村的学生会受到经济、家庭状况的心理压力。

3. 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

大学生在心理存在困扰之后,面对心理压力通常采取的解决方式为自我调节,个别还有学生采取电台或书籍的方式进行解压,还有少量学生采取上网聊天、同家长、朋友进行交流等方法,表2为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扰时采取的方法。总体看来,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时,学校中的课程并不是主要方法,也就说明了课程的设置存在一些漏洞,没有把课程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

在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方面,有60%的学生认为是有作用的,有31.8的学生认为能够理解,但是自己不一定会去,还有3.4%的学生完全否认心理咨询,还有4.8%的学生呈现其他态度。另外还发现,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态度同自身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否认心理咨询的学生来讲,其情绪水平较低,这也就说明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同心理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另外,女生接受心理咨询的高于男生7%,农村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程度较低,而年级、专业等同接受心理咨询的程度没有关系。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策略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高心理素质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一前提是教师也具备较高的心里素质。教育的本能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教师是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教师个人素养和精神世界的带动,学生可以从中进行无声的感受,这就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功能。教师利用自身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充分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心里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责任,只有通过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心理教育工作才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二)建立人文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体系是确保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在以往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注重的准则与规范,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为学生日常管理和学习提供了保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管理体系带有很强的禁锢性和强制性,学生在这种体系之中会带有巨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形成压抑、恐惧、抵触等情绪,因此在保证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注入人文因素,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人文体系的管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高校管理体系更具人性化,更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提供帮助。在此一方面要改变以往机械僵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和谐民主温馨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温室。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学生丰富自身修养,提升精神世界的主要场所。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一直被作为重要的载体而备受重视。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精神、文化、环境等内容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相反校园文化如果出现问题,学生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为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学生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校园环境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校园媒体也可以对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为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四)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契机,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新生的特点来看,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很多新观念和新思想都容易接受,同时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非常重要。例如,培养良好的班风,团队精神,学习精神,集体主义,积极乐观的态度,都是大学生涯心理教育的开端。一旦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不良风气,教师再想逆转就十分困难,因此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非常必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 篇二

摘要:大学生是是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随着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迅速攀增,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学生处于这一时期心里尚未成熟,一方面要面临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反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很容易导致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之间的平衡失调,发生各种异常的心理现象。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更好地解决我系一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部于2012/10/28就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展开了一项问卷调查,因涉及到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同学们都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此次问卷调查中。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构成

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的18道题目。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率94%,其中大一100份,大二100份,大三100份,大四100份。

二、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调查是数据收集的一种手段。通过公平的发放问卷,通过调查,看数据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现在将问卷回收,我们对全部问卷汇总,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改变、错位,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环境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发现自己在高中时期的那份优势已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对于中学时的那些尖子学生其反差更加明显,进入大学后,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失宠感,部分同学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学习一些社会上急需的课程,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计算机、英语过级的重压,他们处于高负荷运转中,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很大,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焦虑并发症就相继出现了。而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考到大学“如释重负”,认为船已靠近码头,因而即使感受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真正努力学习的尽头。

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问题

调查中38%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自我意识模糊与困惑问题

调查中26%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4、人际交往难的问题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调查中,39%的心声认为没有朋友;24%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3%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儿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容易引起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显示,在人际交往中,在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时候,有75%的学生会感到难受,会产生郁闷心理。一些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困扰着少数同学,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长期压抑的积累将会使后果不堪设想。面对自己的存在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客观的正视并努力寻求办法解决。在选择解决方式上,60%的同学选择自我调节的方式。可见,大部分选择的方式是积极健康的,这也是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的标志。

5、异性交往问题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学,在与异性交往中存在问题。有一小部分同学交往动机不纯,甚至这种现象还有跟风的,个别同学互相介绍对象,还有个别同学很少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交往中产生矛盾。通过调查,大一新生的在与异性交往比高年级的存在更多的问题。对于“你认为同学之间的异性交往就会是恋爱吗?”这个问题中的回答看到相应的认为“是”的回答占据了仅仅是6%的比例,说明大学生已经充分意识到其异性交往和恋爱交往的很大不一致性。

6、毕业时的心理危机问题

调查显示,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自我储备(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等)的缺乏,对就业质量的期待,成了毕业生最大的心病,由此使他们情绪上产生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成了高年级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拥有许多“证书”,但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以至在就业竞技场上迷失了方向。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措施:

1、青少年男女以集体交往为宜。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课后的议论说笑,课外的游戏活动等,为大家创造了异性交往的机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免除了独自面对异性的羞涩和困窘;一些喜欢交际的同学,满足了与人交往的需要。每个人都融入了浓浓的集体气氛中。在集体中的异性交往,每人所面对的是一群异性同学,他们各有所长,或幽默

健谈,或聪明善良,或乐观大度,或稳重干练这就使我们在吸收众人的优点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和心胸,避免了只盯住某一位异性而发展“一对一”的恋爱关系。

2、对于这些因为就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新生开始。现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很多都是到临毕业的时候才开设的,内容也大多是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去应聘等求职的指导,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如果将大一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那么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一进校就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和强项以及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全面了解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塑造充实的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前松后紧”的局面。

3、通过开展一些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讲座,请我系心理健康老师或校外专家到我系为同学们上系统的、专业的心理指导课。

4、加强心理咨询系统的完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宣泄情绪,学会理性控制自己。

四、总结:

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绚丽多彩而复杂社会的缩影。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坎坷与挫折时不可避免的,只有经过正确的指导和自己的自我调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积极的校园风气。另一方面,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或通过心理咨询来完善自己,真正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当代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多的家长都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经常会不听父母的教导,和父母对着干,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办事,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还依然处处都管着他们,总想让他们还听自己的,那么极其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团体,面临着学习、环境以及平日的男女接触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压力和困难也越来越多。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快速解决,则大学生教育将面临极大困难。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1 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

1.1 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有来自城镇贵族家庭的富家子弟,也有来自农村的贫苦学生。他们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平时的日常开销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很多城镇来的学生会和农村来的学生进行攀比,这就使得农村来的学生心理上会感到受到了排挤,进而产生一种自卑感。

1.2 大学的寝室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非常重要,有一些学生会在寝室之间拉帮结派,甚至有些大学的学生寝室中还存在着孤立起某一个同学的现象,所以如果处理不好与新同学之间的关系,将会导致有些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同时,大学里面要学的课程增加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要复习很多科目,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同样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

1.3 高中的时候拼命的学习,只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毕业后会有份好的工作,可是真正走进了大学校园,并且经历了大学四年的艰苦奋斗,在毕业的时候却又要面临就业问题,这就给即将离开校园生活的大四学生带来很大压力,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抑郁性的情绪。

2 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2.1 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首先,许多大学生在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后,像洗衣服这些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动手,但却做不好,所以在心理上会感到自责。而且在经历了高中三年的艰苦学习生涯后,终于可以有所放松,对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大大减退,可是到了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却远远的落在了后面,这便使得他们一蹶不振,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当代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情绪波动相当大,面对夸奖的时候,各个都是激情饱满、信心百倍、热情高涨,一旦遇到一点挫折或者被误会的时候,情绪就会有很大的落差,显得有些孤僻,不喜欢和陌生人讲话,自己的情绪很难控制。

2.2 来自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在教育方面的资源并不充实,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没有重视。而且学校关于教育方面的设备设施不完善,和学生们所期待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会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很失望,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而很多的学生在家里习惯了受到呵护和宠爱,突然面对大学里面的集体生活,同样会让他们感到很不适应,觉得生活有了非常大的转变,进而产生孤独、焦虑和压抑的感觉。

2.3 来自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最优秀的,觉得他们是自己的骄傲,所以总会在同事朋友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越来越优秀,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他们错误地认为这种要求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强大的上进心和动力,但却不知道在某种程度上,这将会给孩子心理上增加负担。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家庭,但是他们的家庭条件和经济条件却各不相同。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面对高额的学费和自己的日常开销,这无非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和经济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使得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在心理上会出现自卑和压抑的感觉,时间久了,便会产生行为上的偏差以及心理上的不平衡。

2.4 来自社会的因素。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中关于就业分配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竞争激烈的现象。并且网络信息也因为网络时代的出现随之而来,这些信息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则是媒体为了夸大事实而的一些虚假消息,这些消息干扰了大学生辨别信息的真假,甚至会对某一事件或某一人有着过分偏激的看法,会对整个社会失望,进而出现认知偏差。

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途径

3.1 通过自身观念及态度的转变。

当代的大学生必须在生活上养成好的习惯,饮食要合理、睡眠要充足,而且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迅速调整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对自己要有新的认识和了解,要认可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所以在认知方面,必须改变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走入误区;而且态度也要端正,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只有拥有了一个好的心态,才能够使事情做到事半功倍。

3.2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

学校要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方面检查,建立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真正做到对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充分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心理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在各个院系开设心理健康反面的选修课程,内容可以是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些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心理学的实用性。

3.3 家长要给孩子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首先,家长要做到换位思考,让孩子学会独立,只有在孩子情绪失落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再去给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这时候要多关心他们,不要让他们去做一些自己感到反感的事情。

其次,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的日常开销会比较大,经济负担很重,所以家长要争取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保证,不能让他们感到经济上的紧迫,进而影响他们的求学心理。

3.4 国家要加强教育的资源投入及增强社会的关注。

国家要加强教育的资源投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要重视起来,要帮助各大高校建立关于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及心理学实验等方面的内部机构。

另外,一些电视、报刊等媒体也要做好宣传,共同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就业问题,所以要完善和改进大学生的就业体制及就业环境,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

4 结语

我们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并且找到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要我们平时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多多关心,相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所改变,并且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 篇四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大学生生存竞争和压力的增大、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面对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对自己期望值很高却对挫折承受力又不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都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和面对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以前,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所以了解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为此我针对此问题对周边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通过此途径找出实际问题所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希望为广大同学提供帮助。

随着大学生独生子女及贫困生的大量增加,这些心理问题将更加突出,如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不仅将严重影响未来高级人才的质量,还将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才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社会和各高校关注的重点,为此我对同学之间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通过问题的发现了来解决这一问题,为广大缓解心理压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方式是在我的同学之间采取随机抽样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借助腾讯QQ进行问卷发放,也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支持。这次调查一共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本科及大专的在校大学生,男70名女50名,一共收回108份具有分析价值的问卷。这次调查得到了同学的大力配合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和较高的可信度。

二、调研分析

(一)、人际关系问题

根据调查可发现,有的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负的心态,待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总想表现自己,经常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调查中发现有4%的同学当自己不受到别人理解时会和别人冲突,缺乏理性,15%的同学会有不同程度的怨愤和心情压抑!不愿和同学交流、合作,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此外,大学生之间由于个性、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也容易产生冲突,导致有些大学生相互冷漠,甚至仇视打击对方,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在内心积聚心理问题,极易产生心理疾病。

(二)、学业问题

调查发现14%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就是三点一线之间教室、寝室、食堂缺乏激情与热情枯燥乏味。据了解学业上的主要问题是:

(1)学习压力大;

(2)学习动力不足;

(3)学习目的不明确及学习成绩不理想;

(4)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三)、恋爱与性的问题

大学生大都处18~25岁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已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不少大学生开始谈恋爱,但在如何处理恋爱与性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

(四)、情绪问题

在情绪方面调查发现,12%同学不敢在同学面前大声说话,这反映了一些情绪问。进入大学后,社会角色的换位引起了大学生许多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大学生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有:

(1)抑郁。抑郁是大学生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如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咨询及治疗,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造成严重后果。

(2)焦虑。通常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罪恶感的增加等,是由几种情绪混合而成的情绪体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3)自卑。自卑的人大多性格内向,常常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实践,因而抑制了自己的才华和进取的时机。

(4)冷漠。一般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既不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也不多管闲事,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从表面上看,冷漠的学生是无动于衷,实际上一些学生内心十分痛苦,有很重的压抑感,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将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五)、做法分析经验与启示存在问题及原因

据了解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有发展过程中自身主观的因素。社会因素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质文明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处于不稳定阶段,心理素质还十分脆弱,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和情绪的起伏不定,致使他们心理复杂而动荡不安。家庭因素现在的还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下来嘴里就含着金钥匙是家里的宝,从小的娇生惯养导致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

自身因素,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个体的人格缺陷大学生的人格结构较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导致其人格发展有缺陷。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缺陷,表现为孤僻、冷漠、多疑、悲伤、急躁、冲动、固执、好钻牛角尖、易偏激、骄傲、虚荣、以自我为中心等。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突出特色的方面,是个性发展的最集中的表现之一。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浓厚的兴趣,但却常常缺乏客观性、正确性。有时自我感觉太好而自负骄傲,自我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而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又因偏离而出现逆转,走向对立面,产生自卑情绪,自我评价过低,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最为关注也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也影响到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说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最多、最直接的原因。生活环境变迁,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生活环境的变迁对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结论与建议

对于以上调研结果发现的问题我向大家提出我个人的看法以及意见希望能对大家未来就业有所帮助。

1、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应该应当更加积极主动,而不应该等待他人的主动。而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显得更加重要。大学中老师不再是中学时代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结合的老师了,大学中的老师自身也有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任课老师也一般在课堂上才能见到。因此,在师生交往中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当遇到心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主动找老师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可能的话尽量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对学生非常有利的。

2、同学之间的长时间相处,尤其是舍友长期生活学习都在一起。长时间的相处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出现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而不应该激化扩大矛盾,尽可能地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同时,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想,不能自我中心只顾自己的感受,置他人的感受不顾。

3、在处理异性关系,男生和女生都应该主动,不必感到羞涩腼腆。在人际交往中,异性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应该表现得落落大方。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仅能够给人情感的满足感,而且可以让不同性格类型的异性互相补充,更加嫩完善自我的性格,培养健全的人格。

4、当遇到不被理解、信任的时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压抑,这是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此时,自己应该尽可能地与别人增加沟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平时的交往中,讲究诚信,建立自己良好的的信用,让他人由衷地感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此外我们在发现自己已经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的时候,应当勇于正视,寻求方式解决。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尽可能地采取自我调节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相结合,解决方式应避免单一化,以期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从心理问题的阴影中走出。

5、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是个人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不竭源泉,是指引人生实现奋斗目标的灯塔。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踏入大学校园之后,就有必要对整个大学生涯进行规划,对未来的人生、职业有一个较明晰的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包括个人的人生规划,还应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6、无论是大学生活,还是人生生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这就需要大学生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一方面要接受抗挫折教育,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积累挫折经验,丰富人生阅历,让自己心理日渐成熟,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7、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如何恰当地处理学习生活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平淡一般甚至枯燥乏味,对大学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学习生活中缺乏近期或长期的目标,使大学生缺乏奋斗方向,因而也就缺乏激情的源泉、动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积极性不高,或许是受到中学时代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留下了些许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父母还存在依赖性,没有完全从中走出来。因此,有必要努力培养独立自主意识,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前的必要准备。

调查总结

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加之社会坏境的剧烈变化,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和心理失衡。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不断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总结了一些在实践收到良好效果的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转变观念、改善管理、改进教学、拓宽社会活动领域和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及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持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五

【摘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生活节奏加快,高校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综述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而找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一些创新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措施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起步晚,发展缓慢等问题,虽然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以改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措施,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期,有关部门对某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1]。调查结果如下图。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几个大的方面: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图1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1.1 学习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缺乏学习动力。目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和毕业后找到好工作而学习,而在学习中体会不到乐趣,缺乏探索知识的动力。(2)学习目标模糊。每个学生都匆匆的行走在自习室的路上,但当问起这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时,却得不到满意的回答。很多同学学习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大多学生的目标是“不求精耕细作,只求考试过关”。(3)学习成绩不理想。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差的学生并不多,但是他们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其成长。

1.2 情绪问题

学生成功要有稳定的情绪状态,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大学生表现出很多亚健康的症状,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这些不良情绪有:(1)抑郁症。表现为心中情绪低落,常伴有身体不适、缺乏睡眠等。(2)情绪失衡。高校学生的社会情感强烈并且丰富,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易于波动。

1.3 人际关系问题[2]

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地方同学的生活习惯不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而且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都受到父母过多的爱护,使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经常需要与他人合作,这势必会对一些独生子女造成困难。在大学中,很多学生为了打发时间和逃避孤独,去谈恋爱,但是谈恋爱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而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则最终会诱发心理危机。

1.4 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将大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存在如下两个问题:(1)生活自立能力差。尽管目前很多学校都要求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但是目前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差。目前的大学生都出生在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物质条件变好,大多数学生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在大学中,当他们面临来自学业和生活等方面的挫折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处理。而在毕业后,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心理准备不够,无法承担由此产生的挫折。

2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状况

2.1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2001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心理,文化,专业,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制动性有很大帮助”[3]。2005年9月,教育部成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研究及评价等。由此反应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4]。

2.2心理健康教育正陆续开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变革也日渐增多,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成长过程遇到更多更为复杂的问题,成长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更多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多,因此有必要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不少高校已经进行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北京,上海等地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清华大学于1988年正式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教育部也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高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有所加强

各省市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也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通过诸多途径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培训,例如:举办专业培训班,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及专业,建立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健康教育咨询师等。各高校对健康咨询师的标准加高,只有通过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的人方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也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要求各高校按照1:2000来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各高校也根据要求进行了专业咨询师配备,因此: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已经有所加强。

2.4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或组织相继成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国家的大力关注,并由此展开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01年9月以后,至今培训了数千名学员,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基本设置了地方性心理健康教育分会,以及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备案,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应的专业,从各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训练。目前各省也响应了国家政策,成立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已经得到了政府和国家的肯定,并被列入到国家大学生培养计划中,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和系统化起来。

3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3.1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主要表现为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同,某些高校认为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应取消思想教育课。在这种思想引导下,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教育,这样就会泛化心理健康教育;要么用思想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过于简单,只是灌输道理和说教来解决学生焦虑、抑郁、厌世等心理问题,这样只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3.2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

现在,高校都安装了校园网,校园周边也有很多的网吧,我国大学生随之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有研究者者将之称为网络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上课走神等症状。在大学中,学生会产生网络恐怖、网络上瘾、网络恋爱、厌学逃课等问题,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网络结合起来,把网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工具。

3.3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从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包括德育教师、心理学教师、 医务工作者等。近期,对北京等地高校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5]。根据下表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队伍中大多数人不是心理学专业,不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测量技术,也不了解学生心理变化规律。而心理健康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如果不懂心理咨询的知识,则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产生伤害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应该具有如下素质要求:(1)职业道德高尚;(2)品质优良;(3)全面的知识结构。

3.4在教育形式上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和其他社会因素相结合。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和学生一起成长与发展,家庭成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将影响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应当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家庭成员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破校园的界限,延伸到到家庭,延伸到社会。

4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措施

4.1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大多高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教学计划,但是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版本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和现在的社会发展同步,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和缺乏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都过于模式化,至使学生越来越讨厌心理健康课,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心理健康课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顺利进行。

4.2点面结合、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 篇六

此次活动以社会学院历史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以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调查目的,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为90%.。报告从有效问卷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取20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一、学习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学习问题是同学最为关心、也是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第33题“将下列几项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排序”,其中有44%的同学认为,学业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这说明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尤其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许多同学不能适应大学开放宽松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或过于精神紧张死扣书本,不能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或感觉生活空虚,整日无所事事,荒废了学习,虚度了年华。再如第29题“上大学后,你觉得你最大的挫折是什么?”其中33%的同学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由此可见,大一学生在学习上急需得到指导并寻求得到心理上的成就感。

二、业余生活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45%的同学感觉大学生活自由开放,同学也比较重视学习,学习自觉性较高,其中56%的同学在第3题“你业余时间主要做什么?”中选择在业余时间上自习或听课,与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学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谈恋爱。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同学心理上的学习压力依然很大。

三、经济生活

如今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困难,在第6题“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够用吗?”中,有67%的同学基本够用,更有11%的同学有剩余,与此同时,在第7题中“你认为每个月生活费对自己是否是一种负担,造成心理压力?”有60%的同学认为没有压力。以上都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于经济生活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情况明显下降。

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问题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第33题,“请将以下几项所带给你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排序”,有33%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而在第8题,“与一群朋友在一起,你常感到孤独或失落吗?”有79%的同学选择“是”或“有时是”,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同样,在第29题“上大学以后,你觉得最大的挫折是什么?”选择“不适应宿舍生活”的同学占到33%,与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人数相当,这体现了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是与此次调查中同学们反应最为严重的两个问题。

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初到大学,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于是羞于表达形成内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难以体会农村地区同学的情况。于是形成隔阂。与此同时,在第20题“你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吗?”有78%的同学认为“是”或“偶尔是”。这更反应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五、心理平衡

在第1题“你觉得现在学校与你理想的大学有多差差别?”中,有56%的同学选择“很大”,这反应了同学同学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学校还是有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13题“你觉得自信吗?”,有69%的同学选择了“不自信”或“有时不太自信”。在第5题“现在自己在大学生活中,你认为自己哪些方面最差?”有57%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自信,这两题都反应了我们的同学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然而在第23题中“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吗?常常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吗?”只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在第26题:“你总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吗?你在为之不懈奋斗吗?”只有31%的同学认为“是”。这两题又都体现出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明天没有信心。以上的几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同学在心理上并没有达到平衡,理想总是与现实存在差距的。

本次调查充分反应了以社会学院07历史班同学为典型的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真是、丰富的资料和鲜活的事例,达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活动较为成功。本次活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再次向海星调查研究社和07历史班表示衷心感谢!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79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s the main moral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and skilled talents. Concrete 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construction of reasonable management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lesson construction,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engaging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new way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化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越发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教育部、卫生部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近些年,各高校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开展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高速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更好地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有效地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了高职教育中一项迫切任务。

1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是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能够跟上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节奏,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今后顺利找到理想职业,有助于迅速融入和适应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2 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压耐挫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始终拥有积极健康、奋发进取的良好心态,增强学生抗压耐挫、抵抗诱惑、调节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能力全面协调发展,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2.1 学业方面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凳蔷过全国统一高考,未能进入理想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些学生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心理上无法接受,不能正确面对高职院校的学习与生活。再加上大学的教学方式与高中相比完全不同,不再是老师监督下的填鸭式教学,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讲授为辅的自主式学习,部分学生因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跟不上教学进度,以至于多门考试不及格,这将给部分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厌学、弃学。

2.2 就业方面问题

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都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网络信息显示的就业现状指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②高职教育虽然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但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这些都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茫然与困惑,担心毕业找不着合适的工作,导致学习没有热情,意志消沉。

2.3 生活与人际交往方面问题

如今的高职学生都为“90后”,从小娇生惯养,独立自理能力较差,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沟通。在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中,人际关系比高中复杂得多,部分学生不懂得互助、谦让、包容,总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以至于人际关系紧张。③此外,校园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攀比风,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问题,生活质量远不及其他同学,从而产生自卑感,进而封闭自己,不与人交流。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3.1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相对较晚,部分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健全的工作机制,完善的政策制度,工作落实不到位。④虽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却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医院等部门,甚至有的院校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基础设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制定具体的内容和规范,且服务工作宣传不够到位,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师资队伍建设缺乏专业化

许多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分工不够明确,心理辅导老师多由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班主任或者一般思政老师担任,没有聘请专业心理学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但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对他们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导致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

3.3 教育渠道单一, 内容缺乏针对性

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都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该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定为选修课,课时安排较少,教育理念比较陈旧,这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除了相关课程,部分学校虽通过讲座和社团活动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但内容不够丰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4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4.1 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学工处、宣传部、思政教学部门应该协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工作目的、任务、内容及实施方案等,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开展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⑤其次,成立心理 www.baihuawen.cn 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引进一定数量且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学老师担任心理咨询师,与学生通过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进行专业的心理沟通与辅导。再次,学校应协同各学院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建立从“学校-学院-社团-班级”的管理路径,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动态,将学生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

4.2 改进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等技能的主要途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对课程进行合理化建设,将其纳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设定为素质必修课,按照国家的要求安排足够的课时数。心理健康课程应根据高职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针对性地在各年级开设。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运用分组讨论、游戏互动、户外实践等形式,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安排,除了讲解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应加入一些实际生活案例,通过讲授身边的故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外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心理剧扮演、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⑥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育人效果。

4.3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除了注重从业人员的聘用工作,更应该注重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以及整个团队的发展。首先,心理健康辅导团队应由心理学专家、心理学专职辅导老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充分发挥各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相互交流,促进学习,共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其次,学校应该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师资队伍朝专业化发展。最后,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健康科研中心,鼓励大家针对心理辅导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课题研究,提高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4 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高职院校在注重发挥心理健康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首先,通过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开展一些丰富多彩且具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如心理手语操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手抄报比赛、青春辩论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其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辅导工作。通过微信公共平台、手机APP、校园贴吧、QQ群、微博等网络形式,定期给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由于网络可以匿名交流,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的特点,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心理咨平台,让学生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帮助自己缓解压力,走出心理困惑,获得切实所需的心理帮助与辅导。

基金项目: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基于学生诉求的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研究”(15SEW-Q-047)

注释

① 李琪。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2).

② 李敏。新闻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新闻战线,2015(2).

③ 吴白乙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

④ 叶星。高职院校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16(6).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八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25-01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 心理健康 防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要求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具体到当代大学生可以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间的统计数据看,除了在2005年有一个高峰外。其余两次筛查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稳定在4%左右。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十六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物质滥用等。

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百分之五十五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因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专家指出。“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大学常常被形容为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作为学生从中学到社会的一个过渡,大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容易表现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

2、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更为敏感,心理问题也相对要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4、自我定位的迷惑

大学生在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的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及防御

大学生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引起不可忽视的社会危机。针对以上所提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进行避免和有效引导势在必行。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宣传

学校应该严格按照大纲中的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普及高校师生心理健康知识高师院校,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作为大学生公共课程。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以经常举办讲座为辅,开阔学生的心理视野,扩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面。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1、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站得高、看得远,胸怀开阔、积极乐观。正确分析和解决在学业、工作、交友、择业等方面的问题,驾驭好人生的方向标。

2、正确地认识、评价和悦纳自己大学生应充满自信,不苛求自己。不求全责备,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要扬长避短,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发展目标,客观评价和悦纳自己。有助于心理健康。

4、心理健康咨询体系的建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高校内建立心理咨询点,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医生,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的进行个别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九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对策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所以,详细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当积极向上、思想活跃、奋发成才、追求进步、渴求知识。但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他们在心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恐惧、焦虑、神经衰弱、强迫以及抑郁等。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需要面临求职就业、理想、专业学习以及人生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由此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目前来看,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选择轻生的大学生连年增多,这充分表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经不住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冲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总是沉溺于玩游戏、看小说,致使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总是迷恋于虚拟世界,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致使产生一定的自我封闭心理;第三,情绪起伏大,变化无常。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陷入深渊。一旦遇到幸事,就会立刻开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定的抑郁心理;第四,就业心理困惑。很多学生在择业中过于急功近利,不想努力奋进,只想一步登天,致使产生一定的侥幸心理;第五,缺乏坚定的意志,一遇到困难就想着放弃。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令人堪忧,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压力。从目前来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必须不断奋进,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大学生的压力,让大学生时而感到前途渺茫,时而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在网络时代下,各种信息良莠共存,尚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缺乏正确分辨信息的能力,使理论与现实产生矛盾冲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2.2校园环境的影响。步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生都缺乏这种能力,对集体生活还不能完全适应,进而产生一定的压抑心理。除此之外,与中学相比较而言,大学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应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会感到挫败,进而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会面临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由于大学生们的地域不同,习惯不同,观念不同,所以他们的在交往中必然会引发冲突,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的焦虑心理。2.3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父母期望值过高的压力,很多父母都期望子女越来越好,致使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另一方面,经济困难的压力,有些大学生的家境并不好,他们会选择勤工俭学来维持生活和学习,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多于其他大学生,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3.高校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3.1开设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达到排除心理障碍、顺利成才的目的。3.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刊、学报、广播来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其次,高校应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周)活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最后,高校还应当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以此来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要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开设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还需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高校应当建立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通过开设咨询网站、心理门诊、咨询信箱以及咨询热线电话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倾诉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让大学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新范文

上半年总结(最新8篇)03-04

护士工作总结【8篇】03-04

假期个人总结优秀10篇03-04

述职报告格式优秀3篇03-04

课堂教学分析报告(最新7篇)03-04

仓库管理员年终工作总结【优秀3篇】03-04

遵纪守法情况报告最新3篇03-04

学雷锋月活动幼儿园总结【优秀5篇】03-04

食品整改报告通用8篇03-04

主题教育活动总结(最新9篇)03-04

131 17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