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重点归纳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总结【精选4篇】

2024-02-22 16:34:27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该页是书包范文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总结【精选4篇】。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篇一

1 转变教学模式

由“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基本点、重点与难点,部分内容导入临床知识分析讨论,以问题引入教学内容。在实验课学时部分,授课老师先利用标本与尸体示教,然后让学生动手观察和操作、分组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打好了基础。

2 教学内容合理安排

按照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注重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把与护理技术操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内容,结合临床详细讲述,注重临床护理知识的渗透。①基础护理操作应用解剖:浅静脉、深静脉注射及穿刺术的应用解剖;重要动脉体表搏动点及压迫止血部位的应用解剖;与姿势、及引流有关的应用解剖;与注射术有关的应用解剖。② 内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乙状结肠镜检术、纤维结肠镜检术、电子胃镜检术。③急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气管插管与环甲膜穿刺术、气管切开术、人工呼吸术、胸外心脏按压术、心内注射术和指压止血术等。④外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骨髓穿刺术、胸膜腔穿刺及其引流术、腹膜腔穿刺及其引流术、腰椎穿刺术和硬膜外穿刺术等。⑤妇产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阴道后弯穿刺术、子宫镜检查术等。⑥五官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眼底镜检查法、球结膜下注射术、泪道冲洗术、耳镜检查及外耳道冲洗术等。

3 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教学常规,革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授课效果。

3.1 强化直观教学法、发挥直观教具教学的优势,重视护理应用解剖的实脸教学

充分发挥直观教具教学的优势,将多媒体技术、挂图与模型演示、标本观察与尸体解剖、活体标本观察等方式有机结合。重视实脸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对标本和尸体的观察,能够使学生掌握体腔内器官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毗邻及肌肉、神经、血管等知识。①通过观察口、咽、食管、胃、直肠、肛管、鼻、喉、气管、支气管、输尿管、膀胱和男、女性尿道等管道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与插管技术有关的应用解剖学知识。②四肢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等是静脉注射常用的静脉,这些内容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紧密,应结合定位方法和注射部位进行详细讲述。③穿刺的定位原则是避免损伤内脏器官和血管、神经,故内脏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比较重要。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可以先由教师在尸体上示教胸膜腔、腹膜腔穿刺和心包穿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3.2 活体教学法的运用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篇二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学兵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未来战争是人才战争,拥有高精尖的人才,就等于掌握制胜的法宝。因此,近年来,我军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战略方针。做为训练单位,为完成好上级赋予的训练任务,致力于培养德、能、勤、技全面发展的卫生勤务人员,不断调整教学训练方案;做为教员,遵循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学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兵的潜能。

卫生员培训是一项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课程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常用药物、常见疾病、基础诊断、战(现)场救护、医疗护理等。笔者在卫生员培训医疗护理教学中体会到:分层次比不分层次的教学效果要好,学兵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别,采用分层次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在了解学兵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兵的学历层次、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对学兵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兵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兵在本学科教学中进行分层:A层:全日制高等学历,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B层:函授、大专和中专学历,学习成绩一般,学习能力一般。C层:高中、初中学历,学习成绩中下,学习能力中下,或学习品质不够好。D层:高中、初中未毕业,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差。

对A层:提出较高的目标要求,针对他们接受能力强,不满足于学习课堂知识的需求,要求他们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之外,多看些有关护理技术、护理知识、护理案例的辅导书,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增长能力。

对B层:提高他们学习兴趣,鼓励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鼓励自学,提高思维能力,把教材内容学透,适当增加知识难度。要求他们在小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学兵,使其中的一部分学兵能向A层转化。

对C层:提高学兵学习的积极性,以课堂引导、归纳总结、反复记忆、强化重点等方式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总结重点、难点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使其中一部分学兵向B层转化。

对D层:督促学兵重点掌握基础知识,尽量提高基础知识储备量,通过课堂提问、检查笔记、重点考核、一对一辅导等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使部分学兵向C层甚至B层转化。

对教材多阅读多分析并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学。教材是教员教学的主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兵学习的材料,2008年版《中国人民卫生员教材》是以新训卫生员训练大纲为依据,2001年版教材为基础重新修订的,增加了新疾病、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相关知识。读懂教材,要从不同角度读教材,不仅要从“教员教”的角度解读,还要从“学兵学”的角度解读,有时还要从“编写者编”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教材对比的角度解读。如何读懂教材?首先通读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把握好知识的结构和系统,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章、节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其次研读教材,具体分析教材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及难点,有效地将教材所提供的教法预设运用于教学设计中(如图示、问题、探究、讨论等)。为不同层次的学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奠定基础。

学兵的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都有差异,为了使学兵更好地掌握医疗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每节课都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哪个地方重点强调,哪个地方强化记忆,哪个地方精讲细讲,哪个地方拓展能力,哪个地方引入案例,都要设计好。例如在护理常规中的分级护理中,要求C和D层次的学兵掌握一般疾病护理常规、特别护理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对A和B层的学兵则要求了解潜在并发症护理,护理措施结果,护理结果讨论等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2008—2011年,笔者承担卫生员培训医疗护理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2008、2009年延用传统教学法教学,2010、2011年笔者试用分层教学法, 以便探究分层次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主要谈谈进行分层次教学的一些做法:

(1)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兵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兵都能理解掌握医疗护理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

课前提问,课堂讲解,课外辅导,课后习题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兵分开层次。在课前复习提问中,根据学兵掌握知识层次的不同,分别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鼓励大家尽量提高知识难度;课堂教学中,按识记、理解、应用为教学目标,列出主要知识点,通过讲解、模拟、示教、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授课,加深学兵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的学兵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兵做,C层次和D层次的学兵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如何将各章节的习题分层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基础题一般是教材中练习,习题中较浅的题目和教员编的知识点题。而提高题则是习题中较深的题目,具有开放性、前瞻性护理知识和技术);课后辅导多让A和B层学兵探求问题(案例分析,操作难点或教员和学兵提出的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教员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多思考怎么做,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加强个别辅导。

(2)分层次教学效果:显然,使用分层次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好(见表1)。通过分层次教学,不同程度地提高学兵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自学能力、学习热情、学习信心。

表1 2001年、2011年卫生员培训医疗护理测评对照结果(50人)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篇三

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此,除外出进修学习外,主要靠平时刻苦钻研,在学习和教学中积累资料。近年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不少考题与临床病例、药理知识等联系紧密,这就要求相关专业教师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有关资料,还要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科学知识及新进展,定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就应具有“一桶水”知识的要求。

二、认真备课

(一)备大纲

教学大纲和CLEN考试大纲是指导教学的重要指南,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准及尺度。因此,在开课前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大纲,深刻认识外科护理学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钻研外科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制定出全面的授课计划,要遵照大纲的要求,在钻研大纲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树立正确的学术观点和思维方法等。

(二)备教材

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精选教材内容,努力做到“懂、透、融”。懂,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概念要搞清楚;透,即在弄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搞清楚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前后连贯的内容,分清重点和难点,熟练掌握;融,是把教材内容的目的性、系统性、思想性及科学性融合起来,努力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得心应手,这是讲好课的重要基础工作。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了解考试的题型,掌握考试的重点及难点。

(三)备学生

我们钻研教材、备课、讲课的教学效果,最后要落实到学生,老师每节课讲到相关内容时,便会为学生指出重点、难点和考点,并让学生做上记录或标明记号。如此,在外科护理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里相关知识点和考点,做到巧妙结合,重点突出,难点简化。

(四)备教法

教师不仅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学习方法,教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临床外科疾病的集训、见习以病案讨论、病例分析形式为主,培养学生按护理程序的护理工作方法,综合评估,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教会学生自己找到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护理等方面的规律,掌握常用的护理操作规程,对症护理及特殊护理措施及技术。鼓励学生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备教具

教具富有说服力,形象逼真、生动具体、使用简便,易学易记,效果较好,可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教具有挂图、图表、标本、模型、实物、仪器、幻灯片、教学影片、录音、录像等,每节课使用什么样的教具,教师应在教案中列出,以便熟悉,到时携带,以免遗漏。

三、教师善于归纳总结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篇四

关键词:护理教学 急救护理学 迁移教学法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的某一内容对将要学习的另一内容的影响,即指人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先前掌握的知识,包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以后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的体验。据此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已有的知识对再学习活动产生促进作用,称之为正迁移;如果已有知识对再学习产生妨碍作用,称之为负迁移。在教学中学习迁移是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理论的热点之一,随着迁移教学策略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我们在护理本科《急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该方法,取得一定效果。

一、目的和意义

《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的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强调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急救能力。学生在学习后能处理多种突发事件,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能思考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迁移教学要求教师应用临床思维来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解剖、生理、病理、病生、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等相关知识,来理解、学习新知识,逐渐提高学生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并掌握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迁移教学的内容

迁移主要受三种认知结构变量的影响:一是学生原有知识的内容特征,即其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理念;二是学生原有知识的组织特征,即其知识结构是否层次分明;三是它的巩固性。根据这一原理,教师不仅要熟悉将要讲授的新知识点,而且要清楚新知识点间以及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反复揣摩,把握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合理的迁移教学内容。

1.与基础学科的迁移

《急救护理学》中的“重症监护”、“休克”、“创伤”等章节与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有许多共同因素,可利用这些相同的因素,引导学习进行知识的迁移。

2.与其他临床学科的迁移

引导学生利用前期学过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知识,解决《急救护理学》中的“休克”、“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常见临床危象”等章节中的问题。

3.课程中相关章节之间进行迁移

先讲授“重症监护”,以利于学生在后续的“心肺复苏”、“休克”、“创伤”等学习中灵活运用,实现学习的迁移;而“院外急救”和“多发伤、颅脑损伤”先后授课,则有利于学生对院外救护及转运中的护理等这些共同要素的掌握和迁移。

三、迁移教学的实施

1.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系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教师应熟悉学生课程设置与安排,通过交流、作业及开课前测验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某一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也就是让学生明确通过学习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根据迁移的要求,把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合理安排教材中各章节间的次序,在学习中产生横向迁移。因此在《急救护理学》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意体现各单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前后衔接,做好整体安排,以提高教学效率。

3.培训学生

在“绪论”讲授中,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该课程不只是听教师讲课,而是怎样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处理现在遇到的问题,从而介绍什么是迁移,为什么要进行迁移,如何进行迁移,并注意排除干扰。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师布置的相关内容。

4.确立合理的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概括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越多,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理解新事物的实质,顺利实现迁移。根据教师的要求复习相关基础课知识和其他临床课知识,提高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2)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出学习前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基础知识,于上课前一周给学生。

(3)课堂讲授

在上课前半小时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答本章节的相关问题,并详细叙述解答思路。在随后的教学中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并总结、提问。

四、效果

在本科年级的《急救护理学》必选课中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比较灵活。如护理本科2008级学生在学习《急救护理学》时,由于学时限制,创伤中的颅脑损伤与胸腹部创伤,未在课堂进行讲授,为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学习该课程的要求,在考试中的病案分析题是高空坠落后的颅骨骨折、头皮撕裂伤伴颅内高压病人,要求学生写出病人的诊断及诊断依据,需要做什么进一步检查及监护重点是什么。通过试卷分析,学生正确回答诊断的占30%,而正确回答需做进一步检查及监护重点的占70%。由此可见学生虽然未学习过颅脑外伤的诊断及治疗,但基本能根据前期知识,处理新遇到的难题,达到该课程的教学要求。

五、讨论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课堂不是由教师讲授,而是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由等待教师讲授得到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主动学习,去提出问题,达到由旧知识推出新知识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效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2.教会学生学习

要求学生学习后能树立良好的急救意识,培养科学的急救思维,具备扎实的急救理论知识,掌握常见实用的急救技术。通过迁移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所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把设计问题的方法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提出、自我解答问题,训练学生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帮助学生达到持久的迁移。

3.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对基础理解错误、逻辑思维不严密的学生,易产生负迁移;而对于基础理论理解不深刻的学生,感觉学习难度大,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故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给予补救措施。如对基础差的、容易产生负迁移的学生,单独补习等。如此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如何避免不良情绪、反应定势等消极心态产生的负迁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最新范文

幼儿园大班工作总结(通用7篇)02-22

采购工作总结优秀7篇02-22

保险公司个人工作总结【优秀6篇】02-22

篮球赛活动总结优秀7篇02-22

财务部年度工作总结通用5篇02-22

师徒结对工作计划优秀5篇02-22

师德师风自我总结(优秀4篇)02-22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总结【通02-22

年度考核个人总结通用4篇02-22

年度考核个人总结【最新7篇】02-22

131 167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