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优秀8篇

2024-01-17 12:20:03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整编的网络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优秀8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网络课程设计 篇一

近两年来,我系邀请了一些知名IT企业人员来校进行课程设计指导,其中,先后两次邀请了长沙“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人员来校协助指导2007级、2008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公司派来了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与我系的任课教师一起进行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指导工作。课程设计以“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2],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的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内容很“泛”,且与其他课交叉的内容较多,不同的教材其内容大不一样[3-5]。我们目前使用的是石炎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用教程》(第2版)。

在选题时我们重点考虑了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体现“目标性”,从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整体考虑该课程要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和能力;二是要体现“工程性”,计算机网络工程是名副其实的工程性质的课程,是需要在实验室动手操作的;三是要体现“可行性”,包括实验条件的可行性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可行性;四是要体现“自主性”,对课程设计题目教师只划定一个大致框架,要求学生自主确定设计题目。最后,我们确定此次课程设计的主题是“XX公司/学校网络设计方案”,可以是一个校园网设计,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网的设计。要完成该课题的设计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知识,如网络需求分析、网络规划、设备选型、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选题、专题讲座、项目实验、规划方案撰写、答辩等几个环节。(在确定选题后,由公司人员进行5个专题讲座,每个讲座3~4课时,内容包括:①网络技术行业分析与企业网络规划,②企业远程接入网络解决方案,③企业分支本地网络解决方案,④企业总部本地网络解决方案,⑤广域网数据链路层协议HDLC与PPP。每一讲均有精致的PPT,图文并茂,站在企业的角度讲解,介绍大量工作经验和案例,传播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并非理论课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扩展了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听了之后收获很大,初步了解了公司在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每一专题讲座之后,要进行1~2个项目实验。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结合实际编写了较详细的网络工程实验指南,还开发了用于实验的模拟器。每一专题讲座之后,需要在模拟器上完成1~2个项目实验,如“小型企业局域网项目实验”、“企业分支局域网项目实验”、“企业总部局域网项目实验”、“小型企业广域网项目实验”、“小型企业网OSPF项目实验”、“企业网Internet接入与NAT项目实验”等[6]。所有实验(包括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全部安排在网络工程实验室进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的电脑上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真实的网络设备来做实验。在实验时我们加强了实验指导力量,公司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一起来指导实验,保证了实验效果。如果课堂上没有完成实验任务或者需要巩固实验内容,学生还可以回寝室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模拟器,继续做实验。(学生完成专题项目实验后,基本上掌握了构建企业网的技术要领,可以进行网络方案设计了。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网络设计案例参考,并简述其基本框架,使学生明了设计方案从结构上应包含哪些模块。我们按学号顺序分组,每4人一组,按学号顺序分组可避免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在几个组而成绩差的集中在另几个组。

设计方案完成后,学生需要进行公开答辩,4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模拟网络公司的形式设计一个网络规划竞标方案,并设“总经理”、“售前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和“售后工程师”4个角色,每个同学扮演一个角色在讲台上演讲,并现场回答提问。学生充当上述角色时感到兴奋且有压力。他们积极性非常高,小组人员既分工又合作;既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又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攻克难关,认认真真讨论技术要点,加班加点写设计方案。(方案初稿形成后,指导教师进行审阅,经反复修改后打印成册,参加课程设计答辩。每个小组答辩时间在20分钟以内,均要做好答辩PPT,4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陈述各自的内容,并现场回答答辩组的提问,评委根据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课程设计的成绩是根据出勤、实验和规划方案撰写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的。其中出勤占30%,实验情况占30%,网络规划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占40%。成绩评定客观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学生课程设计的情况。

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

设计的特色上面是我校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一些做法,从两届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来看,它体现了一些特色——“二一一”特色,即“二合”、“一作”、“一演”。“二合”是指“校企联合”和“虚实结合”,“一作”是指“小组协作”,“一演”是指“角色扮演”。校企联合,互利多赢。我系已在多门课程中实施校企联合式的课程设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必须紧跟社会需求,请IT行业的公司来校指导课程设计,以达到校企双方多赢的目的。首先,它确保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切切实实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这是我们开展校企联合式课程设计的初衷。其次,学生足不出门就了解到IT行业的行情,了解项目开发的最新技术,从而能早一点看到自己存在的差距,明确该往哪些方面去努力。第三,高校教师有高学历高职称,但不一定有高技能。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需要一批“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师资,像网络工程这样的工程型专业,需要教师具有工程能力,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高这种能力。

#p#分页标题#e# 请企业人员协助指导课程设计也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了解行情,改进教法,提高项目开发能力。第四,公司派人协助指导大学课程设计是一次宣传自己公司的好机会,公司可以物色优秀学生,也可以吸引学生去公司实习实训,带动经济效益。虚实结合,实验为本。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需要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建一个中档次的网络工程实验室一般需要40~60万元,而且台件数受经费的限制不会太多。进行网络工程课程设计,需要用到大量的网络设备,建设多个网络工程实验室成本高。为此,我们通常采取“虚实结合”的办法来解决,“虚”是指用仿真软件来进行虚拟实验,“实”就是用真实设备来进行真实实验,两者结合可以构建出良好的实验环境。通过“虚”来解决台件数不够的问题,节约投资成本;通过“实”来解决一个真实可信的问题,使学生眼见为实。如Cisco公司的PacketTracer是一个很好仿真软件[7]。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也开发了一款很优秀的虚拟软件,在课程设计时我们用这款虚拟软件进行了专题项目实验,效果很好,由此构成的虚实结合的网络实验环境为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小组协作,共同攻关。前面讲到,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是分组进行的,按学号顺序每4人一组,每组一个设计课题。小组同学之间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攻克难关。IT行业本身需要团队协作精神,而这种协作的机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是不多的。课程设计的任务比较艰巨,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协作,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有利于同学们健康情感的形成。从实施效果看,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确实营造出了一种良好的协作学习的氛围。特别是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在课程设计中不甘示弱,热情高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参与课程设计。角色扮演,各显神通。课程设计结束时需要进行答辩,答辩时每个同学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需要全程参与方案的形成过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总经理”、“售前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和“售后工程师”4个角色,小组成员可以“因人择岗”,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角色,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实践表明,尽管各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但每位同学都表现得相当突出,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过了一把“总经理瘾”,尝了一次“工程师味”,也长一次见识。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网络工程设计;多场景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7302

作者简介:沈学华(1972-),男,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视频处理与文本识别;彭志娟(1975-),女,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和网络安全。

1 网络工程设计教学现状

1.1 理论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设计、搭建、维护网络的各个环节,但是目前已有的教材普遍存在重网络的搭建,而忽略其它两个环节的情况。同时,由于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历史还比较短,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是把目前的美国布线标准、欧洲布线标准和中国布线标准进行了笼统介绍,造成每个标准都没有讲清楚,每个标准都不会用的情况。

1.2 教师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网络工程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各个高校的开设时间较短,它的师资情况普遍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其它老牌专业强,授课教师普遍缺少网络工程的实际施工和维护经验,客观上制约了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1.3 实验内容不够科学

由于网络工程设计的实验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内容的设计依赖于使用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环境。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一本通用的实验指导书可供教学时使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就是由某厂家提供的一份实验指导书,实验的内容很不科学。

1.4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网络工程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的考核应该贯穿于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目前高校采用的还是老一套的考核方法,采用单一的笔试考核来评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只注重理论内容的学习,完成实验内容时马马虎虎。这显然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2 多场景教学法

2.1 多场景教学法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场景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元素,包括人员、教学内容、物理场所等。所谓的“多场景教学法”是指在讲授一门课程时,设计多个不同的场景,穿插使用在课程的整个教学周期中。该教学法的核心是:场景的设计和实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安排不同的教学人员。“多场景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如表1所示。

2.2 “多场景教学法”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好的方法只有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为了将多场景教学法更好地使用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了4个场景(见表2)。

下面对表中的各场景作以下说明:

(1)表2中列出的4个场景中,场景2和场景3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为常用的。

(2)在场景1中,参与人员增加了网络管理员,实施场所改为校园网机房,由网络管理员介绍校园网的基本情况。设计这个场景的主要目的是:在开始这门课程前,让学生和教师对实际的网络设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这个场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另一方面,建立了学生与管理员的联系,在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学习和咨询的渠道。

(3)在场景3中,授课人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般的实验课中,教师布置、讲解实验内容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就可以了。在本场景中,增加了学生介绍实验成果和实验心得等内容,从而在客观上增强了学生按时完成实验的内在动力。

(4)在场景4中,授课人改成网络施工人员,实施场所改成网络施工现场。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而网络施工人员是最好的实践者。通过网络施工人员的认真讲解和示范,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以上各场景可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网络工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反复使用。

2.3 多场景教学法使用案例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综合布线常用材料与工具”知识点为例,介绍多场景教学法中各个场景的使用情况。

“综合布线常用材料与工具”是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综合布线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材料,使用哪些施工工具。在这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表2中介绍的多个场景,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在开始介绍该知识点时,采用第2个场景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室里通过幻灯片,为学生介绍课本中的重要内容。

(2)接下来,采用第3个场景完成实验指导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在学生正式开始实验内容前,教师要讲解实验时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在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内容后,安排一名学生介绍实验的心得和体会。

(3)在完成了该知识点所有的教学内容后,实施表2中的第4个场景。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室和实验室中完成了对该知识点的学习,但这与实际施工现场的要求还是不一样的。在到达网络施工现场后,由网络施工人员介绍现场施工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同时演示实际的施工过程,然后要求学生现场完成部分实验内容。

(4)如果情况允许,可以继续实施第3个场景,再一次完成相关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本知识点。

3 多场景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多场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由于“多场景教学法”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加教学的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开始主动预习课本知识,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2)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两位老师”——网络管理员和网络施工人员,增加了“两个教室”——校园网机房和网络施工现场,学生得以身临其境地参与维护和搭建网络,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部分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于缺乏实际网络工程经验的部分年轻教师,通过“多场景教学法”的实施,提高了业务水平。

(4)考核体系有待改进。由于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约束,目前的考核体系仍然侧重于理论考核,具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5)相关配套环节需要加强。在实施“多场景教学法”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学校的不同部门和岗位,经常出现协调不到位的情况。

4 结语

网络工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多场景教学法”是一种着重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场景教学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多场景教学法”还有很多需要加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孙阳,陈枭,刘天华。网络综合布线与施工技术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杨新爱。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5).

[3]王灿辉,张舒,林郎碟。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2(1).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信息检索 网络教学系统 教学模式 结构功能

〔分类号〕G252.7

Design and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Tutoring System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Curriculum

Peng Qizhi

Library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 Wuxi 214122

〔Abstract〕Based on constuctive and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ies, three modes of self-independent network tutoring system are researched,including individual tutoring, cooperation learning and instructor tutorship mode. And then,using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method, the author designs the system overall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four subsystems: the administration, the public tutoring, the student and the instructor subsystem.省略 and the dynamic multimedia technology,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sharing, interactive, dynamic qualities and so on.

〔Keywords〕information retrieval network tutoring system tutoring mo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现在很多高校信息检索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其中不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教学系统,对信息检索学科产生过重要作用。但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立体强化,很多系统功能滞后的缺陷凸显[1]。我们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探讨了高校信息检索教学三阶段的各种网络教学模式,以此理念和模式为指导设计了信息检索网络教学系统。以下对该系统的设计思想、结构功能以及系统的特点作一些介绍。

1系统的设计理念

1.1设计原则

信息检索是一门工具和方法课,在设计教学系统时必须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潜能发挥和个性发展效果;同时,教学内容是一个动态的和不断更新的过程,系统应具有方便地对网上教学内容随时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的功能,以保持系统的动态更新。因此,系统的开发应该基于开放性、交互性、动态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等原则进行[2]。

1.2系统的学习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本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脑中的知识是以网状结构表达的,即知识点、链和由此形成的网络三部分构成。这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对复杂主题作非线性的多维度的浏览,即在不同场合,从不同方向重返同一个概念。Web技术特点正好与“作非线性的多维度的浏览”相吻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以认知结构为中心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情境创设”、“意义建构”、“协作”和“会话”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与其它课程相比,由于信息检索课中数字资源的检索教学占到很大比例,而Web技术非常适合于构造数字资源教学的虚拟情景,进行协作活动从而实现某种意义的建构过程[3]。

2教学模式的设计

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必须服从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设计人性化的系统,而一个实用的系统可以支持多种教学模式。

2.1系统的“三阶段” 教学模式

高校信息检索教育按用户知识层次可分为“三阶段”:①大学新生的“导向阶段”;②三、四年级学生的“入门阶段”;③研究生和未受过信息检索与利用知识系统培训的教师的“高级阶段”。因此一个完整的系统应该针对“三阶段”的不同要求而分别进行不同的设计。“导向阶段”侧重于信息检索知识的扫盲,如图书馆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书目以及联合目录的使用简介等;“入门阶段”要求详细设计,内容丰富,包括各种载体、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以及各种教学案例示范;“高级阶段”侧重于研究型的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例如论文开题、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检索利用等。

2.2系统的三种网络教学模式

系统可以设计成三种网络教学模式,即个性化教学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以及教师辅导模式。

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对象的学科专业、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点掌握牢固程度的不同,给出相应学习策略、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教学模式。与其它课程不同的是,根据用户学科专业和信息资源类型的不同,信息检索可以分为理工类信息检索、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社会科学信息检索等。系统可以通过设计各学科的在线学习资料浏览、课件资源下载和在线练习等功能来实现。

协作型学习模式是指为多个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综合的机会,从而构造一个让学生们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主要以WWW技术设计网络虚拟咨询台、在线论坛和聊天室等方式来实现。如可在论坛中一些典型的检索案例、检索策略等问题,以供讨论。

教师辅导模式:对于网上学习,虽然没有教师面对面的解释,但是可以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环境。设计网络虚拟咨询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时答疑,问题和答案可以同时显示。这是一个开放平台,其他信息检索爱好者和图书馆读者都可以浏览、提问。

3系统总体结构与功能

信息检索课在我国高校是一门基础和工具课,是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各个高校对这门课程的定位既有必修也有选修,而且考虑到“三阶段” 教学的不同要求,我们把系统的开放性作为系统设计的首要目标。校园网上的用户不需要注册和登录,随时可进入网站,使用系统的公共教学资源进行视频浏览、课件下载、网上提问等自主学习。用户免费注册与登录系统后,还可以进行习题练习、自适应模拟测试等[4]。经过实地考察和大量资料研究,我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确立了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基于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设计了4个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公共教学子系统、学生子系统和教师子系统。

3.1管理子系统

信息检索管理子系统为管理员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中,只有管理员可以对班级、教师信息以及数据库备份信息进行维护和更新。子系统包括以下3个模块:

教师信息模块:添加、修改和删除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并分配教师一定的权限。

班级管理模块:管理教师带班信息,信息检索课是全校的基础工具课,因此应包括院系名称、班级编号、班级名称以及带班情况等。

数据备份模块:进行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备份。

3.2公共教学子系统

多数网络教学系统是封闭式的,系统资源只提供给内部教学使用。而信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普及型的教育,只有全民实施开放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信息素质。因此我们专门设计了公共教学子系统,实现了网上信息素质教育资源的免费共享。该公共教学子系统为开放式平台,用户通过校园网即可随时使用。该子系统设计了6个模块:用户注册、学科资源导航库、知识库、互动教学空间、课程指南、信息公告。该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公共教学子系统结构功能

用户注册模块:提供教师和学生注册、登录和修改密码的功能,并分配不同的权限。

学科导航库模块:以学科为轴心对Internet上的相关学术信息资源进行搜集、评价、分类标引、组织、整序,链接源信息,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导航。本模块目前已经完成我校两个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和发酵工程网络信息导航库的建设。

知识库模块:把信息资源利用中常见问题、信息检索基本常识、常用信息检索技术和检索策略汇集,输入SQL Server数据库。所建立的知识库具有浏览和检索两种功能。

互动教学空间模块:提供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学习教学活动。该模块提供FAQ、E-mail提问、在线提问、教师答疑、实时交流、网络论坛6种教学功能。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可定期在网页上公布FAQ,即常见问题及教师的解答;每位教师的E-mail信箱都公开在网页上,学生可以将问题以E-mail形式发送给教师,教师通过E-mail回答问题;在线提问是学生通过Web Form提交问题,教师每天定期在网页上答复;通过公布教师的QQ号或MSN地址,学生就可以和教师在网上实时交流;建立一个信息检索课程专用QQ群,学生只要加入群,就可以实现群内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实时交流;在论坛中动态地一些典型的检索案例、检索策略等问题,可以促进学生讨论,激发他们对信息检索课的学习兴趣。

课程指南模块:介绍信息检索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学习进度以及任课教师的简要介绍等。

信息公告模块:教学的各种最新信息。

通过该平台,学生和其他网络用户都可以方便地登录到系统,在线浏览多媒体教学课件、下载课件、进行视频点播,还可以在线浏览和下载练习题和教学案例以及进行模拟测试。

3.3学生子系统

学生子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学生登录到该系统后,可以根据系统的导航机制,浏览课程内容,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下载课件。学习完成后,学生可以参加虚拟考场、在线练习或自适应考试,通过模拟答题查看自己知识薄弱点,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调整学习策略。子系统包括5个模块,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子系统结构功能

多媒体教室模块:在近三年《信息检索》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采用DreamweaverMX,FireworksMX和FlashMX软件以及超链接技术,采用章节式目录结构,制作了理工和文科两套网页式动态教学课件,在本教学平台上。用户可在网上在线浏览、下载课件及视频播放课件等。

题库模块:习题按照章节进行整序,包括单元练习、阶段测试题、答案内容,题型包括判断题、选择题、概念题与问答题等。根据我校学科设置的特点,题库按照理工、生物化学、社会科学三大学科建库。教学案例库汇集了我们多年信息检索教学的典型案例,如863课题立项、成果鉴定、查新检索实例等。

在线作业模块:可以查询学生己经完成和待完成的作业,点击已经完成的作业名称可以查到授课教师给出当次作业的评分,点击未完成作业名称即进入作业提交界面,学生就可以进行答题。完成之后,提交作业。

虚拟考场:提供自动组卷、选题、计时和计分等功能。

教学质量评估:该模块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质量,以往的信息检索教学系统大都没有设计此功能。系统自动对各班级学生的考试情况、考分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各种提问式、反馈式网上调查,学生可以给教师评分,对教学评估,以利于教师改进不足,调整教学策略,补充新内容等。学生在这里可查询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情况及老师的点评,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等相关信息。

3.4教师子系统

教师子系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信息、作业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资料共享的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管理,包括回答问题、删除冗余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分类,以便于学生查询。另外,该系统允许教师进行对所授课程题库的维护和更新,查询、统计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并掌握学生知识欠缺处,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等。该子系统设计了6个模块,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子系统结构功能

教学管理:提供录入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实习安排,可对教案内容的相应部分进行增删和修改。

出题与阅卷:提供作业添加修改、作业批改、试卷添加修改、试卷评阅四个主要功能。系统允许教师远程操作,减少教师因家庭学校间路途遥远而导致疲劳。

题库管理:教师进入试题录入工作区进行录入,并存入题库。教师还可以根据信息检索教学的需要,选择试卷中某些题目进行修改、替换和删除,以便不断丰富题库内容。

学生管理:提供对任课教师所辖班级学生信息的管理功能。

教师答疑:针对以往教学系统师生交互功能的不足,本系统开发了网上虚拟咨询与答疑功能,提供教师的QQ号或MSN地址,建立信息检索QQ群,实现了网上实时交互。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向老师提问,老师随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答案显示在咨询问题之后,并存入系统后台数据库。

资源库管理:提供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信息检索知识库、导航库信息的上传、修改和删除等功能。多媒体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件应充分体现科学的教育思想,成功的教学经验,灵活的教学形式,并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优点,使原本局限于黑板、粉笔的枯燥讲解变成生动的演示;课件的内容应该突出设计课程的重点――课题检索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上机实习;另外,也可借助一些数字录像、录音设备,摄录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的授课录像和录音,用多媒体软件制成avi文件,供学生点播观看。

4系统的特点

4.1关键技术

与传统的教学系统采用C/S结构不同,本系统基于B/S三层体系结构构建,可节省硬件资源,达到网络共享目的。在 Framework环境下开发,应用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考虑到微软的。NET技术比较成熟,且具有面向对象设计与编程等很多优点,因此本系统采用。NET技术;数据库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和关键所在,系统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都来自于后台数据库,系统对各种信息的处理结果也都存储于后台数据库中。本系统连接到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使用SQL Connection对象,并通过用连接池(Connection Poo1)来反复地使用数据库的连接[5];是ADO的下一代, 它使用XML为核心,使用“无连接传输模式”访问数据源。当用户访问数据源时,无须经过冗长的连接操作和锁定连接对象,会将数据源的数据读入DataSet(数据集)对象,每个用户都拥有专属的DataSet(数据集)对象,再将专属的DataSet(数据集)对象连接到DataList控件。因此,通过技术的核心――实现对后台数据库的操作,有利于系统的安全性[6];系统中的交互式网页制作主要使用Dreamweaver和Frontpage软件,多媒体课件制作利用Flash、Authorware和Powerpoint等软件完成,并采用了嵌入技术,使网页式课件具有动态播放和立体演示的效果。

4.2使用特点

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由于采用了最新的WWW信息技术研制开发,除了具有普通网络教学系统具有的安全性、可维护性等特点以外,在开放使用、资源共享、教学交互以及教学课件和内容的动态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开放性。学习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远程或在局域网登录网站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共享性。本系统设计了公共教学平台,除本校学生外,其他教学科研人员和信息检索爱好者均可通过校园网方便地登录到网站,在线浏览多媒体教学课件、下载课件、进行视频点播,还可在线浏览和下载练习题和教学案例以及进行模拟测试,为全民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基础平台。

交互性。提供了网上虚拟咨询平台、“个性化”、“协作型”交互式学习空间,信息检索学生可通过聊天室、Web Form、E-mail、在线论坛等实现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互。

动态性。采用了动态Web与多媒体技术,信息检索网页式课件具有动态播放和立体演示的效果。由于网络课件不仅实时,而且是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文献资源和信息检索方法的情况,及时补充、增加实用和新颖的教学内容,及时修改、调整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和作用[7]。

5结语

从目前本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投入我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校信息检索课程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而且由于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因而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除了随堂学习以外,可通过网络系统和网络课件自主式学习,实现了个性化教学。信息检索课程教师与图书馆咨询馆员建立了良好的协作机制,及时在线回答咨询平台上学生的提问,定期搜集和维护学科导航库和信息检索知识库。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更新“三阶段”教学内容,提供最新的多媒体课件下载,随时最新教学案例和教学信息,有效地提高了我校“三阶段”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教学专家的肯定。测试题库和在线测试系统,并发测试学生达到100人以上也未出现问题。但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网络带宽不够时,在线教学视频和音频信息的传输问题;自动组卷还不理想,信息检索知识库的智能化等还有待研究。我们只有不断追随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本系统不断地更新、改进和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其提高高校学生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小文。关于建立全国文献检索课教学管理系统的构想。图书论坛,2005(1):170-172.

[2] 朱晓菊,孙祯祥。基于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交互方式分析。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1):57-59.

[3] 杨红颖,王向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4):24-26.

[4] 赵铁成,刘仁坤。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一体化设计探索。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4):38-40.

[5] 王华杰,黄山。精通C#数据库编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13.

[6] 孙三才。精通C#与ASP_NET程序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28-239.

网络课程设计总结 篇四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工程类;网络课程设计

《中国百科大辞典(第二版)》对“工程学”一词给出明确定义,即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各学科,如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等。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自然科学原理的应用,也就是掌握技术。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指技术,所以工程类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来掌握技术。

网络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而由于远程教育师生在时间、地点上的分布式特点,使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不能等同于传统课程的设计模式。近年来网络教育的发展步伐日益稳定,并且涌现出一些不错的网络课程案例,比如目前评出的网络教育部级精品课程及部分省市级精品课程等。但是,由于工程类课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计划性、技术性和复杂性它需要学生在意义建构与统筹运用知识、判断与分析处理问题以及沟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能力,这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认为,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过程至少涉及3个方面:学习理论、技术本身和教学实践而本文仅选择“学习理论”这一维度进行分析。任何的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学习理论,并以学习理论的思想作为设计原则贯穿始终。本文结合目前对网络教育影响较大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实现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适于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1工程类网络课程概述及培养目标

1.1网络课程及网络课程设计的特点

何克抗教授曾经在2005年提出过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创设虚拟化的集成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自主化、个性化和协作化的学习来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需考虑师生分离的教学形式、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技术支持等因素,所以网络课程不能完全依照传统的课程设计理论,它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原则。

1.2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

根据前文所述的工程学及网络课程的定义,本文对“工程类网络课程”也进行了界定:工程类网络课程是在现今的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互联网开展的以传递自然科学原理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为目的的课程,课程的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自主性、开放性、协作性与实践性。

工程学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各学科。根据此定义可分析出工程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即:(1)掌握自然科学原理;(2)学会如何运用自然科学原理;(3)准确应用于生产实践。

简单来讲,工程类网络课程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基于网络的工程类课程。因此,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学习者通过学习网络课程,实现以下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程中的概念与原理;(2)已获得概念与原理的运用法则;(3)形成技能,可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

2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对工程类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

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为代表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个人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陈述性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往往起到基础的作用,各种一般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运用都要受到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和支配。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三项培养目标分别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相互映射。本文将从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入手,结合认知学习理论进行分析,试图寻找更宜于各培养目标实现的理论依据与设计策略。

陈述性知识是对定义、原理、规律等的描述性知识,而这恰好映射了工程类网络课程的第一个培养目标,加涅指出这些定义、规律等陈述性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并且还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学生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或动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无不需要其掌握广泛和精确的陈述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环境知识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能否引起以及引起何种反应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而这些知识结构的小元素,就是我们所说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定义、原理、规律等的描述性知识,而这恰好又映射了工程类网络课程“理解并掌握概念与原理”的培养目标。

为了有效的将外界客观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的内在认知结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课程设计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对实现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逐步分化原则,要求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根据具体细节逐步分化。并且认为概念和原理越是基本,在解决问题和学习新内容时应用性越大。(2)分类处理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根据所阐述事理的属性和关键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处理,便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系统的选择和抽象概括,并且这种分类处理既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也容易使学习者形成概念。(3)积极参与原则,是指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然后给予反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获取并内化知识。

3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探究

笔者从上文对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认知学习理论的深入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学习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总结出了几条工程类网络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在此一一列出,供大家探讨。

3.1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学习者自定步调、自主学习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更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及学习者与学习课程的关系,网络课程不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工具,而是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阶梯。因此,学习者应该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占绝对的主体地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有目标的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自主管理学习步调与学习方式。

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该思考四个问题:(1)课程内容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2)课程设计是否适合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征?(3)课程设计是否有成熟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供学习者自主学习?(4)课程设计是否给学习者留下了自我思考与自主建构的空间?

3.2课程内容分层分类设计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技术的统筹掌握与应用,此处的技术一般是指程序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应着网络课稗中不同稗度与不同类犁的知识,为了便于学习者意义建构和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应该根据学习者特点和知识特点分层分类的进行设计。

建议在设计课程时,应根据知识的属性和内容关键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并且知识呈现的序列应由最一般的基础性概念开始,再根据具体细节逐步进行知识分化。

3.3积极参与与主动建构

认知主义思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我们应注意课程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保证在进行每一个小单元的学习时,学习者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比如:通过选择、填空、书写答案或游戏等方式,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网络课程应该给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活动提供条件和空间,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意义建构中,最终真正的获取知识。

3.4即时强化与反馈

即时强化与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负迁移,加快概念原理性知识向技能操作转化,使技能达到自动化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等。比如,设计网络课程时,设置实时在线交互与答疑、评价机制、错误记录机制、鼓励与惩罚机制等。

3.5创设学习情境与实践环境

应该给学习者提供与其现实生活相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以利于激发学习者内部的动机,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习者能否有效学习并熟练运用操作技能是衡量工程类网络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几何与物理建模方法、高性能计算、新型传感和感知机理、高速图形图像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网络试验系统和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在此不多阐述。但认为在网络课程中应用这些技术的时候需考虑2个问题:(1)应用此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2)应用此技术的初衷是什么?

3.6课程的开放性

传统课程预设的固定路线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而经过精心设计的网络课程在开放性方面独有优势。为了使学习者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入学习活动,为灵活地展开学习内容创造良好条件,应该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与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起点与学习路径。

网络课程设计总结 篇五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任务编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目的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应该包括三个环节:课堂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作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安排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实现技术结合起来,使学习深化;二是消除学生对协议的神秘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任务编制

我院在2007年由作者执笔,编写了新一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指导书,对课程设计的任务进行了编制。课程设计基本上按照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安排,安排了5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课程设计题目。

实验一,简单网络程序设计。本实验选择了几个简单的网络程序,这几个网络程序或者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网络命令,或者是网络程序设计中的基础内容。通过从几个简单的网络程序中选取其中的两个实现,目的是希望同学们了解网络编程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能初步掌握TCP/IP网络协议的基本实现方法,对网络的实现机制有进一步的认识。本实验的几个简单的程序都可以采用Java的网络编程包java.io中提供的编程接口实现,但是因为Java的网络包提供了较高层次的封装,屏蔽了网络编程中需要处理的细节问题,所以采用Java作为实现语言的同学需要把Java的网络包源码加入到自己编写的程序源码中,对Java网络包中相关代码的实现细节进行分析,并在实验报告中得到体现。这几个简单的程序是:(1)Ping程序设计;(2)Echo程序设计;(3)HTTP客户端程序,不要求解释HTML语言;(4)端口扫描程序。

实验二,数据包捕获与分析。网卡的缺省工作模式包含广播模式和直接模式,即它只接收广播帧和发给自己的帧。如果采用混杂模式,一个站点的网卡将接受同一网络内所有站点所发送的数据包,这样就可以到达对网络信息监视捕获的目的。Ethreal是一种开源的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和分析软件,本实验通过Ethreal软件的安装使用,监控局域网的状态,捕获在局域网中传输的数据包,并结合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常用网络协议的数据包做出分析,加深网络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三,Web服务器的简单设计与实现。本实验要求了解Web服务器的工作原理,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并通过测试。

实验四,聊天程序的简单设计与实现。聊天程序是上网时经常使用的网络程序,本实验要求完成一个聊天程序的简单设计与实现。

实验五,动态网站的简单设计与实现。动态网站的构建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本实验要求学生构建一个动态网站,掌握网站构建的流程、编程方法以及部署、运行等基本技能。

上述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是必做的内容,而实验三、实验四和实验五只需要选做一个即可。

3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实践

作者从2006年毕业入校以来已经指导了2届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在指导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总结了普遍存在的以下几个现象,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应对的措施。

[1] 学生人数众多。高校扩招使在校学生的数量大大增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对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进行了分组,每组由3~4名学生组成,课程设计只对组做要求,但是要求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人数众多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又起到了锻炼每一个参与学生能力的目的。

[2] 个体之间差异大。为解决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的问题,我们在小组的组成上做了要求,要求一个组内既有成绩比较好、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同时也有一些成绩比较差、动手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同学,这样通过组内的交流就能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3] 懒于动手。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不愿自己亲自动手编写程序,而是通过在网上搜索,寻找相关程序或者从上一届学生手里拷贝。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增加了考核措施和激励机制,在验收程序时不仅看实验的结果,而且要让学生讲解程序的原理和设计思路,在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中也增加相关的内容。在考核的时候,亲自动手做实验、编程序的学生的成绩要远远高于通过下载、拷贝程序的学生的成绩,达到激励学生勤于动手的目的。

结束语:上述是笔者通过编写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指导书和指导学生进行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所总结的一些亲身体会,希望对参与计算机网络实践环节的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网络课程设计总结 篇六

[关键词]:成人教育 远程网络问题 方法当前的公务员考试、留学生考试、资格证考试、研究生考试等远程视频课程遍布信息网络,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部分培训教育官方网站打出“签约保过”,以求在庞大的考生资源中分得一杯羹。学员所缴费用越高,获得的师资力量待遇规格就会越高,VIP学员还能获得线下一对一“包过”辅导。但目前,在网络上同样存在具有招收成人学员资格的单位在其招生网站上打出半年包拿大专、本科学历的浮夸广告,即可以窥视到成人网络教育的泛滥性、欺骗性和商业性问题。

狭义层面上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系列的一类教育形式,其存在的意义是提高在职学员在国民教育方向的专业化知识,协助成人在现实工作中更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促成其工作任务高效率地完成。

一、成人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结构不合理。传统课程设计以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的课内课外、主辅结合的结构模式而推行,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同时兼顾各学科之间特色的相互联系,组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课程结构系统。但成人网络课程教育忽视了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地培养,割裂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网络课程内容以“灌输、填鸭”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专业课与综合课之间的界限模糊,在网络课程设计的结构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成分。如应用心理学专业,全日制本科课程设计包含40%的基础专业课、30%的综合专业课、30%的专业实践课。但成人网络课程设计上70%属于综合专业课,20%的基础专业课,剩下10%属于课外实践内容,结构上明显存在设计上的偏差。

未能充分体现成人网络教育的自身特色。成人网络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上,与传统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偏差,完全照搬照抄高等教育模式,采用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虽然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但也忽视了成人教育自身的独立完整性特点。成人网络教育针对的教学主体是成人,那么问题就在于成人教育和学生教育之间存在着知识掌握、实践经验、教学感悟等各方面的不一样。如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计上,成人教育关注点应该在“心理学的应用实践”上,但采用传统全日制课程设计,其焦点落脚在“心理学基础知识”上,如此设计的教学课程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自然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不能满足学员的学习预期。成人学员在工作之余选择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其个人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手头的实际工作,为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储备应用型的知识。就好像是教师在课堂上花大篇幅去讲解“心理学的历史、起源、流派”,学生渴望获得的却是“心理学在管理中、工业操作中、产品设计中、商品销售中”的实践性方法,课程知识的讲解与成人学生所期望获取的课程内容南辕北辙,势必降低了学员对成人教育效果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开展。

不当的网络课程设计就如同这样一则故事:你喜欢吃橙子,然后花了很多精力、时间和财力去准备了一大筐橙子,拿去请你的某位伙伴品尝。最后伙伴吃了很少,而且也非常不开心。对此你责怪你的伙伴不懂你的心思,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但你却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你的伙伴喜欢吃的是苹果,你却拿你喜欢吃的橙子去给他品尝。其结果和成人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成人教育网络设计的应对方法

遵循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成人网络课程针对的是在职成人,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有限,期望获取的知识现时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灵活多变。因此在实际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重点有所偏重,如90分钟应用心理学课程,分三部分进行,20分钟基础理论知识讲解(22%),30分钟操作方法应用讲解(33%),30分钟现实案例剖析讲解(33%),剩下10分钟进行提问总结(约12%)。这样的课程规划,在内容上满足了成人学员对教学的预期,在课程侧重点上又针对学员特点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调整,社会实践案例讲解和应用操作方法各占总课时的33%,其职业性特点就不言而喻了。

线上线下交叉、虚拟现实分组互动教学法应用。成人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职业实用性,在现实应用方面拥有相比于传统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采取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分组互动的课程设计就满足这点要求。远程网络教学最大限度降低了时间和空间对教学内容传递上的障碍,使得成人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但由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成人学员又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课堂监督、强有力的师生互动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这样的种教学结果是教学主办方和网络课程参与的个体都不愿意看到的。如应用心理学成教网络课程中,线上课程占据65%,线下实操占据35%,除去正常的线上课程讲解以外,线下内容包括“作业练习”“应用练习”“练习在线反馈”“作业在线作答”等,这种线上、线下交叉教学的方法,能够监督和检验学员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附带少量分组演练课程,将实际距离较近的学员分到同一组,进行成员之间的线下互动应用,学员之间探索式的交流,既能够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也能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学习成效。

学员期望和课程设计要相互结合、共同进退,优秀的成人教育者要考虑现实条件限制的因素、学员网络分布的因素、教学目标大纲的因素,并结合这些因素完成科学合理人性化地课堂设计,这才是成人网络课程教育所亟需的。

参考文献:

[1]傅晓敏。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管理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01).

[2]孙立新。我国成人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04).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 “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 学习效果

一、意义与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Moodle平台的应用情况,探讨互动在网络学习中的重要性,以促进学习者更有意义地学习。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调查成人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反应,网络学习的基本情况及对网络课程的认可程度;二是调查“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情况;三是向中小学教师推广Moodle课程管理平台。本网络课程是作为正式学习的一种课程形式,所作的调查是在多媒体教室中开展的。“教学设计”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教学开始于2009年1月18日,2009年9月结束。

二、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教科院2008级函授本科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的75名学员。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被访者的基本信息,二是学习者对Moodle平台的操作情况,三是关于课程的建设情况,四是学习者学习互动的情况。本次调查发放的问卷共75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80%。对原始数据的处理使用的是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了频数统计、相关分析这两种统计分析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Moodle平台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网络教育工具性平台,为成人学习解决时间与工作之间的矛盾问题,它不仅可实现课程的管理,而且可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实现课程核心内容的在线评估。此外,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学习者和教师很好地沟通与交流,又能够弥补传统课堂的缺点,如学习者缺课,补课费劲,教师重复劳动,等等。

(一)使用Moodle平台的情况及学习效果分析

1.使用Moodle平台网络课程的基本情况

大部分学员都是第一次接触到Moodle平台,部分学习者希望稍微安排多一点的时间来学习平台的操作。首先调查了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了解程度,课前46.7%的人非常不了解网络课程,了解的占40.0%,非常了解的占5.0%;课后了解网络课程的占81.7%,非常了解的人数占11.7%。学习者对Moodle平台的了解程度情况,学习之前有70.0%的学习者不了解此平台,学习之后了解的有83.3%。

从统计的结果看:课程学习之后,学习者对Moodle这个平台从不认识到了解,而学习平台的操作及功能不仅是本课程的一个学习任务,更是作为让学习者对网络学习起激励作用的一个出发点。

在学习过程中,65%的学习者认为操作平台比较容易,35%的人认为困难;21.7%的学习者比较适应利用Moodle来完成学习活动,60.0%的学习者适应,18.3%的人不适应;31.7%的学习者能在Moodle平台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58.3%的学习者亦能但需要提示与帮助,10.0%的人不能完成;65.0%的学习者认为在此平台中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能满足学习的需要,20%不认为能满足;对于设置一些帮文件,41.0%的学习者觉得很有必要,55.0%的认为有必要。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Moodle平台对学习者来说是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学习者认为平台的易操作性能满足他们基本的学习及工作需要,Moodle平台的开源性让学习者感到其在管理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调查得知75%的学习者提到如果在工作中有需要,就会充分利用Moodle平台来管理个人的课程。

2.学习效果分析

在这里我们把学习者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认知水平和自我认可程度作为学习效果的组成要素,因此主要是分析与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三方面相关的数据。90.0%的学习者认为通过这种形式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75.0%的学习者认为这样学习能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5.0%的学习者持完全相反的观点;73.3%的人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较符合他们学习,而其余的则认为不符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并认为不能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对于Moodle网络平台的课程学习能清晰地引导学习目标,其中75.0%的学习者认同,而25%的人则不同意这个说法。很多学习者都认为理论知识在Moodle中可以呈现出来,而对于实践教学的讨论与应用在平台中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学员的背景较为复杂,其中他们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及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习者质疑课程安排的合理性,这也进一步对学习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课程的建设情况

1.课程的基本情况

在统计的数据中,16.7%的学习者认为课程资源不丰富,63.3%的人认为丰富,20.0%的人选择非常丰富;有10.0%的认为课程的学习活动不丰富,83.3%的学习者认为其丰富,6.7%的人认为非常丰富,但是75%的学习者认同价形式多样化。对于内容呈现,21.7%的学习者认为非常清晰;65.0%认为清晰;13.3%认为不清晰;对课程所包含的主题学习模块的满意程度的基本情况是:21.6%非常满意,61.7%满意;16.7%不满意。学习者对一系列活动开展课程学习的形式的看法是:31.7%的人认为很好,56.7%的人认为好,11.7%的人认为不好。

统计数据表明,从学习内容的丰富程度及其呈现方式的满意度都达到了60.0%以上;设计的活动内容及开展形式都有较好的反应,特别是学习活动,学习者的满意度达到了83.3%。由此可知,大部分学习者都认为本课程的建设情况良好。

2.课程建设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虽然这样概括学习效果是有失偏颇的,但是从总结性即课程考试的评价来看,大部分知识点的考核有90%的学习者通过了,所以这样作分析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的。现在我们把课程资源、学习活动、内容呈现、主题学习等作为课程建设情况的组成要素,将它们的总分(代表课程建设)与学习效果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课程建设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r=0.781,sig.=0.000),说明课程建设对学习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三)互动程度对学习者的影响

1.互动程度的调查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16.7%的学习者经常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60.0%的学习者偶尔,23.3%的学习者则从不与他人交流。同时,在与其他学习者互动时,92.7%的学习者认为有困难,其中61.7%的学习者认为有困难是由于自身的技术或知识受限,33.3%的认为交流有困难是由于他人的技术或知识受限。此外,其他学习者及教师的反馈对自身也有不同的程度影响,如表1:

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到,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并没有达到网络学习所需要的程度。而我们要分析网络学习时强调互动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否达到充分的互动效果直接影响网络学习的学习效果。虽然他人的反馈对学习者影响并不是很大,教师的反馈影响程度稍微大一些,但是大部分学习者认同其他学习者与教师的反馈对学习者自身有影响。

在统计的60人中,51.6%的人认为师生互动在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46.7%的人认为重要,而1.7%的人则认为不重要。对于互动对课程的建设是否有影响的调查情况是:23.3%的人选择影响很大;63.3%的认为有影响;6.7%影响不大;6.7%一点不影响。另外,大部分的学习者都认为互动对学习和课程的建设比较重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互动程度与学习兴趣的关系

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呈现互动程度与学习兴趣二者的相关性是显著的,但并非强相关,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学习者学习动机不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二是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平台中的互动设计(活动设计等),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三是教师对互动活动的设计有所欠缺。

四、启示与思考

(一)学习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因为本网络课程搭建的时间较短,实践的时间也不长,面对的学员层次参差不一,所以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难以一下就解决的。利用Moodle平台开展网络学习,学习效果并未明显提高,由以上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归纳出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1.课程建设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本次授课的时间安排得太仓促,学习的时间较短。这门课程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初次接触,甚至有些学习者根本没有听说过教学设计,特别是部分幼儿园的教师对此更是一头雾水,学习起来感觉较难,不易理解。首先是部分学生质疑课程的设置,他们认为此课程对他们影响并不大;其次课程自身的建设情况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本网络课程搭建的时间较短,有待完善课程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

2.Moodle平台的使用效能低

学习者不熟悉操作,使得Moodle平台中的许多功能未能被充分利用,例如其重要的作为交流和共享平台的优势未得到发挥。Moodle平台中可以上传多种格式的文件,学习者完成作品之后可以及时上传,但是不同格式作品要求每个学习者使用的计算机上有相应的软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格式的多样化。教师能够随时看到作业,在平台上进行评定,写出修改建议,了解教学效果,通过网络随时把评判结果及时反馈给学习者,这种与一般的网络反馈并无很大差异,但在Moodle中,并不是只有针对学习内容才有学习活动设计,教师可以采取扩展学习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反馈。

3.网络环境不佳

跳出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空余时间进行网上学习,这样便解决部分学习者由于工作和学习冲突所带来的不便。但由于目前部分网络的不通畅,导致学习受阻的一个因素。在课后登陆平台时出现了无法登陆的现象,这大大打击了学习者的积极性。

4.缺乏充分的互动

调查的数据表明,互动程度并不明显,这对学习效果影响较大。学习者较少提出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或者提供对某个问题的新的解答方式,这样与他人的互动就会相应减少。

(二)启示

1.充分分析学习者特征

面对层次不一的学习者,要做好充分的前端分析工作,特别是学习者特征分析。本次调查的对象虽然仅是两个专业的学习者,但这群学习者涉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师;由于调查是随机的,而最后发现男女比例不平衡,以致对后来的互动产生较大的影响。部分学习者是出于自愿来参与学习,也有很多是为了职位的升迁选择进修,在这我们认为他们的学习动机就是学习的原因。另外,Moodle平台中的课程是可以依据学习者特征、依据学习进度动态生成的,更加重视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实现,由此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进步程度动态地改变教学内容。

2.利用平台搭建有效的网络课程

网络为学习者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资源,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在完成作业之后可以自主浏览平台上的其他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可以在讨论区内发表自己的见解,解答其他学习者的问题。Moodle平台提供的网络课程不仅是文本性的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解决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疑团。

教师把各种学习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上,比如网页、文本、Flas、视频文件等。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网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使学习者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Moodle平台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让每个学习者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呈现学习内容的界面中与他人交流。

3.充分利用激励评价工具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激励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成人学习者有取得成就的愿望,并希望得到及时给予的承认,教师适当的评价就是最好的激励手段;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时,教师就要使得不同的学习者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调动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个人成长的经历也是值得激励的一部分,教师要关注学习者之间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在Moodle平台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趋向多元化,评价过程成为一种学习者、教师共同参与和自由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是评价的主体,他们通过他评、自评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学会自我评定、自我判断,教师则实现了评定课程和教学的整合,使评价成为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曾华,欧阳霞,余修日,刘富军。大学习者课堂学习效果调查与分析[J].甘肃科技,2008,(24),6:157-159.

[2]杨慧。成人学习研究综述及反思[J].文教资料,2009,(2):182.

[3]苏小兵。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分析―网络远程―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2):18-22.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大学英语 网络课程 任务教学 定位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26-01

1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概述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方式,主要通过网络完成英语知识的传输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达到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随着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逐渐丰富,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转变,其网络课程体系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丰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在上述教学体系发展过程中,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已经形成了以下四种类型。

由学术及学历教育机构构建的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内容比较注重学术类英语内容,例如网络英语精品课程。该网络课程常由学校或学生自主购买使用,可以作为学生攻读某一学历时的专业途径,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由学术及学历教育机构构建的网络课程在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较为常见,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与传统组织之间关系密切。该课程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具有配套的教材,不需要再自行查找资料,使用起来非常便捷。

由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构建的网络课程:随着社会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在英语网络课程中的投入不断加大,已经形成了非常多种类的技能型英语网络课程。由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构建的网络课程大多服务于想要学习语言技术的人员或需要获取相关证书的人员,服务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少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个方面。该网络课程对提升英语知识,改善英语技能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由社会机构或政府机构构建的免费网络课程:为了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知识环境,政府机构及社会机构已经开设了许多免费网络课程,课程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上述体系中的英语网络课程设置较为单一,课程体验内容较为浅显,系统结构完整性较差。由社会机构或政府机构构建的免费网络课程的主旨在于学习体验,对知识及技能挖掘并不深入,对人们的生活休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社会资源性站点构建的网络课程:当前社会上具有非常多的社会资源性站点,这些站点通过不同途径或方式为人们提供英语网络课程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由上述站点构建的网络课程内容一般较为单一,不具有系统性,其内容多为文本资源和视听资源。上述课程主要通过单向传播方式进行资源传输,例如普特听力网。

2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任务教学设计定位

任务教学设计是当前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中的一项新内容,可以通过任务方向、任务指标等改善学生学习效益,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国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中任务教学设计起步较晚,其设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定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发展效益。

2.1 网络课程中的任务教学设计原则定位

网络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坚持情景分析原则,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英语,结合相应的情景去学习英语,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可以降低他们英语学习的难度,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是网络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原则,需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协商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学生对英语的认识,让他们学会思考,在思考中逐渐掌握英语学习技巧。

任务目标是任务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坚持好任务目标设计原则,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任务目标内容,构建对应教学策略,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对网络课程进行全面思考、总结和反思。

2.2 网络课程中的任务教学设计内容定位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把握好任务教学要求,依照任务教学设定好各项英语教学输入系统,将学生需求作为主要定位方向,形成准确、系统的网络课程结构。教师要充分引入传统课堂资源,把握好教学网络教学环境,形成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从而保证任务教学设计定位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将任务教学设计定位到教学策略上: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将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既有学科内容体系,即将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科原有知识体系结合在一起形成教学单元。这种单元与在体系中主要出于辅导地位,内容类型较为死板,无法真正实现对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在上述任务教学设定中教师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型教学的高效选择和编排,学生学习效益大打折扣。因此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任务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其定位在教学策略上,将该教学附加在既定的教学选择和编排上,形成特殊的教学设计操作。在上述任务教学设计定位下,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能够全面激发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将语言输入与输入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将教学任务设计定位在语言活动上:英语学习过程非常复杂,时间周期较长,在该过程中学生非常容易产生疲惫现象,而语言活动作为上述疲惫中的一剂兴奋剂,对学生学习效益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任务设计定位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其语言活动内容,要将上述设计作为一种综合语言练习,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做好语言活动教学任务设定,要学会针对学生学习状况适当调整语言活动内容,实现活动的针对性构建。例如部分学生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学习中非常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在该状况下活动就需要偏向于知识的训练与拓展,要适当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部分学生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学习中非常容易产生“学不会”的念头,在该状况下活动就需要偏向于知识的巩固与革新,要适当降低活动难度给予学生成就感。增加任务教学内容,形成对对应语言活动方向,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3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课程构建效益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能力。在对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中的任务教学设计定位时教师要把握好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从上述两方面出发,双管齐下,真正实现原则与内容的统一,改善网络课程教学效益。教师要加大对定位原则和内容的研究,不断挖掘新的任务设计途径,不断丰富网络课程内容,从本质上加速大学英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姜秋杰,万颖。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使用现状调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09-112.

[2] 高旭阳。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学习跟踪评价模式探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2-134,154.

最新范文

宣传委员工作总结优秀5篇01-17

关于部队士官年终工作总结最新3篇01-17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6篇】01-17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优秀7篇)01-17

团建活动总结【优秀6篇】01-17

国企半年工作总结(最新5篇)01-17

仓库工作总结最新10篇01-17

安全教育工作总结(优秀3篇)01-17

个人技术工作总结(精彩8篇)01-17

银行服务工作总结精选3篇01-17

131 154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