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2023-12-20 23:28:41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了《爱莲说》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一

【课文品读】

《爱莲说》是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周敦颐的传世之作。这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散文虽只119个字,但文字干练,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清雅脱俗,立意高远,琅琅上口。文章借莲花的美好品格,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

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特色:

语言美

其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或叠韵;或排比,或反复;或叙说,或感叹,语气多变,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课文中用叹词“噫”字,表示感慨,引出全文的要旨。然后分三层进行论述: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照应上文的“独爱菊”。二叹爱莲者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照应上文的“予独爱莲”。用反诘的语气写出就比直陈的句式显得深沉有力、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乎”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表感叹的语气。“宜”和“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当然”。“矣”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已然或必然的口气。这句话照应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语含讥讽,表示对时俗的鄙夷之情。

其二表现在句式美。句式多变,骈散结合,长短(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相间,既错落有致,又凝练流畅。当略者,寥寥数语,句子简练,明快;当详者,则用长句细心勾画,精工雕琢,绘形绘色。结尾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语序在变化,语气在变化,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变化。叙陶句式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意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旬,把嬉笑怒骂、鄙夷不肖之情通过一个“宜”字尽力宣泄出来。

其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作者把“爱”这个主观感情作为线索,用它贯穿全篇,将全文连缀成整体。全文共有八句,“爱”字出现七次,几乎一句一个“爱”字。起句开宗明义,指出“草木之花”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目,把自然界中的花与人们主观感情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自己之爱。第二段,作者在前面描述“爱”的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爱”的实质――即莲花的精神。结尾处又就“爱”抒发感慨:爱菊已少,爱莲何人,而爱牡丹何众!感情深沉,引人深思。

其四表现在修辞之美。作者巧妙娴熟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排比、双关、反复等多种修辞方法。写莲又非单纯写莲,将莲的品性与人的品性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融会贯通。

形象美作者笔下描绘的莲形象是美好高洁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花虽身处污泥之中,但却保持着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天真自然和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体态香气写出了莲花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香气远播的高尚品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花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的清高形象。“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则道出了莲高洁傲岸的君子形象。

意境美《爱莲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出笔不凡,远境大气,意境深远,吸人眼球,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就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而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开宗明义地点明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而且以此句切入,让那种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阐述莲之高洁做了铺垫。意即我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陶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吾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样,就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引述。之后,周敦颐便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象来倾诉心声。可以说自开篇至入篇至本节完,竟给读者无一丝喘息之机,读起来不仅语言超凡脱俗,而且回味隽永绵长,越品越有味。全文浑然一体,没有丝毫雕凿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周敦颐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但却无一言直接指责。全文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教学创意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借莲花的美好品格,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教学本文,以朗读为线,以朗读促进学生理解文言字词,以读体会本文的语言之美,以读品味本文的艺术形象和写作手法,又以理解带动学生背诵积累文言词句和诗文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并培养文言文朗诵能力。

2、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衬托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作者的情趣,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品味语言表达之美,理解莲的“君子”形象。

教学难点

1、朗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品味语言表达之美,理解莲的“君子”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四个教学板块:朗读课文,讲清字义;诵读课文,说语言美;品读课文,理解形象;背读课文,巩固积累。

预习要求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3分钟)

导入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生字检查

蕃(fán)不蔓(màn)不枝亵(xiè)玩鲜(xiǎn)有闻

活动一:朗读课文,讲清字义(10分钟)

1、要求学生出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自讲文意,把讲不清的画下来。

2、同桌前后桌之间讨论解决疑难字句。

3、教师检查词义理解:“甚”、“染”、“鲜”“、蕃”、“濯”、“亵”等实词和“之”、“焉”、“者也”、“噫”、“唉”等虚词。

活动二:诵读课文,说语言美(10分钟)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并思考本文的语言美(提示:可从句式、用词、表达方式等来谈)。

3、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活动三:品读课文,理解形象(15分钟)

1、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为这些句子做批注: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写出了莲的什么品质?

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2、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思考:本文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当然不是,写花实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3、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

活动四:背读课文,巩固积累(3分钟)

请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背诵课文。有时间可以抽查背诵情况。

作业:

1、整理本文字词,并默写课文。

2、请抓住“竹”这一植物的特点,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写一段(50到80字左右)话。

3、学完这课后,你又怎样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呢?写百十字的文字说明自己的想法。(2、3题可选做其一)

板书设计

爱莲说

菊(正衬)君不慕名利

牡丹(反衬)子洁身自好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

2、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掌握本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

1、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读准字音。

颐() 淤() 濯()亵()

清涟() 不蔓()不枝 噫()

鲜()有闻(二)课堂探究

(二)课堂研讨

1、初读美文

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朗读流畅,把握节奏

2、听录音,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及情感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独:染:濯:益:植:

亵:鲜:宜: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找出文章主旨句

5、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的,分别赞美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6、文章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7、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积累关于莲花的古代诗词。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心的认识和看法?

(四)反馈检测: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堂探究

2、语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作者抒发自己志向的一句,应用慨叹的语气来读,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则是对世人追求富贵之风的一种鄙夷,应用讽刺的语调读。

“菊之爱”一句,有惋惜的意思,陶渊明虽不同于世人,但是和作者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作者认为只有像莲花这样“出污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对“菊之爱”一句应该读出惋惜的语气。

第二段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肯定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后面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强调的语气,应比前两句读得重一些。

4、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5、生长环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端庄令人尊重

6、菊: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正衬

牡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反衬

7、运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反馈检测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

12.D(2分)

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4.①的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爱莲说》教案 篇三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爱莲说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3、“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3、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教案 篇五

【课题】: 爱莲说

【备课时间】:2004、10、6

【授课时间】:2004、10、13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幻灯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2)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幻灯片3至幻灯片6)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灯片6)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幻灯片7)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幻灯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幻灯片9)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幻灯片10)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幻灯片11)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幻灯片12)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13)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灯片1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15)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幻灯片17)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8至幻灯片21)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幻灯片22)明确:

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幻灯片23)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幻灯片24)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幻灯片25至幻灯片27)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幻灯片28)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幻灯片29)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板书:(幻灯片30)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予独爱莲 无(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幻灯片31)

例如:

莲花 君子

七、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灯片32)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课后记要】: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六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始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始导入,语文教案-爱莲说详案。)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导入新课"键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确实是诗意盎然的。历来就有许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作者

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按放图像)

1、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前提测评

在读课文之前,先请大家对照屏幕上映出的生词,把它在课文上画出来,并能正确朗读。(放注音,并请同学读,点"问号"播放"答对了",如答错了可点上面的小天使动画,可播放"不对哟"声。正音并全班读,注意"鲜"的读音,可用现代汉语组词来区别,并读一下该词所在)

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音)课文读完后,按"回目录"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课文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爱莲说详案》。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五、思考讨论

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根据课文注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按图中书上的小按钮放图像,分页指名复述,并解释加点字)(解释课文的最后一页是巩固练习,如时间不够可跳过,直接按右下角的按钮即可进入下一步。)

3、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我们请女同学来读第一段,男同学来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当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应当是铿锵有力,我们比比谁读得更好。(同学读)

4、总结: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5、看课文分析题。(问题三个)

⑴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课文分析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按下面的向右的箭头即可)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⑵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打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打出: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⑶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大全 篇七

教学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及其特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写菊、牡丹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菊”“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 具:多媒体

课 时:一课时

(前言:今天很荣幸和老师们一起参加这次研讨活动,多谢石主任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通过刚才分组研讨、交流,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在座的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滞后。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个个是精品,老师们的发言字字珠玑,真是获益匪浅!在此,我也只好班门弄斧,请多多包涵!下面说一说我备这节课的思路。)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个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为后面的各环节做好了情感铺垫。)

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检查预习:

(过渡: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后,就开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检查预习的内容主要是“文学常识”和“生字读写”这两个学前目标,然后围绕这两个目标设计2—3道题。我是这样设计的:1.……2.……3.…… 3道预习检测题做完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以便学生对作者及文体“说”能有更为准确全面的了解,从而能达到快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1、《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字 , 朝代哲学家。

2、本文是一篇 (文体),通常借 说明 。

3、生字读音:

甚蕃( ) 濯( )清涟( ) 淤( )泥 亵( )玩 鲜( )有闻

◆教师补充有关作者及文体知识: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2、 “说”是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

(过渡:由介绍“说”这种文体,引发这样一道思考题:课文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什么呢?生答……然后教师追问: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朗读课文是我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后面的“疏通文意”“研读课文”“背诵课文”等环节,我都安排了朗读训练,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齐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借此落实教学目标。关于本课的朗读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注意朗读时的节奏、语气、语调。并把自己朗读时的困惑做好标记。

小组解决朗读难题,把好朗读关,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朗读,并划出朗读的节奏。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任意抽取2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

学生轻声通读课文,读出感情。

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过渡:“朗读”这一环节着重体现了《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在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课下注释、抓住关键词进行翻译,并互相讨论疑难问题,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基本理解。这是本课的第四个环节——疏通文意。翻译是文言文的重点,应多安排时间落实,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疏通文意:

分组自学。参照注释和工具书,先独立翻译,并标出不懂之处。

小组内解决难以翻译的句子,教师可点拨。

师生互动,检测翻译效果。可采用提问法、出示检测题等形式进行。(见《学案》) 提到

《学案》,我插上两句题外话,在日常教学中我大多采用教案与学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学案中得到巩固提高,而且我在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与中考紧密相连,力争每篇课文都与中考亲密接触,教学效果不错,不妨一试!言归正传。

小结:理解了文意,学生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然后让学生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第五个环节: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研读课文,赏析文章的内容、写作手法、作者情感等等,给学生出示思考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一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我是从3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质:

出示问题组:

eq oac(○,1) 作者爱莲的什么呢?

eq oac(○,2)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赞美了莲花的哪些品质?

小组讨论,然后展示成果:(成果展示后教师进行小结……)

eq oac(○,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教案 篇八

【设计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一、朗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还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学生尽情朗读,然后课堂发言。对于这篇课文读起来上口的原因,同学们体会到的有: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如下阅读思考题,要求根据思考题自己析读课文,并写下阅读笔记。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教师综合同学们的。阅读分析所得: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教师对课文的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①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②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评析〕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

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

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

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

它的精采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

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

最新范文

《平抛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2篇12-21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9篇12-20

《课间十分钟》教学设计(精选7篇)12-20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反思素材优秀12-20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3篇12-20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教学设计优秀7篇12-20

梦圆飞天教学设计(优秀9篇)12-20

《燕子专列》教学设计精选10篇12-20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优秀9篇)12-2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4篇)12-20

78 8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