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7篇)

2023-11-15 22:18:13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 ,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 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 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 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 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 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 (“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 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 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 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 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 端,项目 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 异,不同 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 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 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 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 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

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 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 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 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 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 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 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 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 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 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 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 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 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 2、路上见闻 3、外洞 4、由外洞进入内洞 5、内洞 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 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 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明确文章线索难点:

1、重点: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理清文章层次。

2、难点:明确文章两条线索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游记:

叶圣陶,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游记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

童话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他写有小说、散文、童话,今天我们来读一篇他的文章,不过这篇文章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童话,而是一篇游记,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导:“金”字“撇”和“捺”要舒展开,最后一横要长;

“华”字,下面一横要长,托住上边的;

“双”字,左边的又字,最后一笔变成点,给右边又字让位。

所谓游记,就是旅游见闻,是记述和描写旅途见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记叙文。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交流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交流:大屏幕出示生词,

浙江(zhè)油桐(yóu tóng)一簇(yí cù)

或浓或淡(nóng)臀部(tún bù)上源(yuán)

稍微(shāo wēi)额角(é jiǎo)擦伤(cā)蜿蜒(wān yán)石钟乳(shí zhōng rǔ)依据(yī jù)

呈(chéng)粉红色盘曲(qū)而上漆(qī)黑系(jì)绳子仿佛(fú)

学生齐读

我们把生词送到课文中,看你读得怎么样?指名8位同学来读,每人读一段。

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

交流:老师查阅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大屏幕出示。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映山红:杜鹃花

或浓或淡:指颜色有的浓有的淡。

明艳:明亮鲜艳。

时而:有时候。

突兀森郁: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我们结合图画,来进一步理解词语“新绿、映山红、油桐”。

(三)理清文章的顺序

1、默读课文,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地方?圈出相关词语。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依据学生所答,板画

2、哪些自然段是描写路上的?(2、3段)

哪个自然段是描写洞口、外洞的?(第4段)

哪个自然段是描写孔隙的?(第5段)

哪个自然段是描写内洞的?(6、7段)

现在只剩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们来看第一段写什么?

生:写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这是游记开头的常用写法,直接写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我们写游记时,也可以这样开头。

最后一段写什么?

生:出洞。

师:下面我们按“开头→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把课文划分为七段,用双竖线标出,同时在后面批上相应的词语:“开头→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文章哪些句子描写水,请用横线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交流:这水是哪里的水?路上的水。师在黑板上“路上”下板画水波纹

(2)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交流:这水是哪里的水?洞口、外洞的水。师在黑板上“洞口、外洞”下板画水波纹

(3)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交流:这水是哪里的水?内洞的水。师在黑板上“内”下板画水波纹

总结:路上、洞口、外洞、内洞都有水流的描写,水流一路向下,这是本文隐藏的另一条线索。我们读文章,既要读出文章表面的内容,也要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四)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下面我们一起来跟随叶圣陶来欣赏一下双龙洞。

依大屏幕,依次欣赏“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景色,明白“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理清了文章层次,明确了文章的线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叶老如何把景物特点写出来。

教学反思:

一、按游览顺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写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这也是文章的写作线索,教学时,我以这条线索为主线,采用找重点词、板画、分段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线索,理清文章层次。采用板画的形式,十分形象直观收效较好。

二、凸显游记特点,引导学生初识游记的特点

从什么是游记到按游览顺序记叙,再到游记开头的常用写法,这一系列的设计,都在给学生一个印象,一个对游记的初步印象:游记怎么开头?怎样移步换景,按顺序记叙。为下一步写游记,打下基础。

三、不足:

课文较长,留给学生读书时间过短,造成学生读书不流利。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六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⑴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⑵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⑶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⑷教师: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⑴教师: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⑵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⑶小组讨论、交流。

⑷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

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⑸小结: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

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

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⑴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⑵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⑶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

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最新范文

老王教学设计(10篇)11-16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优秀7篇11-15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优秀4篇)11-15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精选4篇11-15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11-15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3篇】11-15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优秀4篇)11-15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优秀7篇】11-15

《草原》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11-15

称赞教学设计(优秀5篇)11-15

78 7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