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0篇)

2023-07-07 02:28:51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带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0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一

知识与技能: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利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形、支直尺、不同长度的小纸条若干、分组操作记录表、双面胶、自制课件ppt

一、导入。

1、谈话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看到同学们: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失败,特别是敢失败,因为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说过:失败里包含着成功的因素。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吗?(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1)(欣赏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那你能说一说,你对三角形都有哪些了解?

(3)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那么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分析这句话突出“围成”。

3、质疑: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拼成三角形呢?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分组操作: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小纸条来围成一个三角形,你们能完成吗?

操作要求:

1、每6人一组。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测量员一人、其余的是操作员

2、测量员量出你所选择的纸条的长度;

3、记录员做记录;

4、操作员动手拼三角形,把你拼出来的图形贴在下面;

5、组长汇报结果。

注意:相邻的两条线段要端点相连。

(二)汇报结果:按顺序组长分组汇报结果(本组选择的纸条的长度、能否拼成三角形)。

展示操作结果:

试验次数三边长度(cm)结果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1)3、5、9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3+5<9

(2)3、6、9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3+6=9

(3)3、5、7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3+5>7

(4)5、6、7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5+6>7

(5)5,8,13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5+8=13

(6)7,11,12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7+11>12

(7)18,7,5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5+7<18

(8)11,4,15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4+11=15

(三)引导学生发现特性:(课件演示)

1、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的长度不能围成三角形

2、较短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能围成三角形

3、学生自由讨论、总结: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揭题、板书)

4、读一读,说一说关键字词是什么?你怎样理解(任意和大于)?

三、精彩练习、拓展提升。(课件出示)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5)1cm2cm3cm()(6)4cm2cm3cm()

(7)3cm4cm5cm()(8)3cm3cm5cm()

四、学以致用。

(一)、课件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可以怎样走?

2、为了描述方便,我们把这几条路线分别标上颜色,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3、归纳汇报:请同学看一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因为这三条路正好形成两个三角形,而中间的这条路相当于三角形的一条边,而在三角形中,其他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所以中间的这条路最近。得出结论: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板书)

(二)完善表格。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1.发现并理解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找出到达一个地方最短的路线。

2.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了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经历拼一拼、移一移等操作活动,探索、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3、渗透模型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教学资源:

小棒、多煤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课件)主题图。小明上学,你猜他会走哪条路?这条路与其他两条路相比有什么特点?(中间这条路直直的,是一条线段,上面哪条路是两条线段组成的,下面这条路是一条曲线。)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这条路最短)课件演示:三条连线比较长短(师: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实物展台上放三根小棒:,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谁来围一围?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如果从三根小棒中拿走一根,剩下的两根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小棒吗?(把一根小棒剪成两段,变成三根小棒)把两根小棒变成三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四根小棒)有四根小棒6、5、3、2(单位:厘米)

2、任意取三根摆一摆三角形,会有几种情况?(课件:①6、5、3;②6、5、2;③6、3、2;④5、3、2。

3、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填写好学习单,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4、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边说,老师边课演示。

第一种情况:6+5>3,6+3>5,5+3>6;

第二种情况:6+5>2,6+2>5,5+2>6;

第三种情况:6+3>2,6+2>3,3+2<6;

第四种情况;5+3>2,5+2>3,3+2<5

5、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三

1.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经历拼一拼、移一移等操作活动,探索、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3.渗透模型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理解两条线段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小棒、多煤体课件。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课件)主题图。小明上学,你猜他会走哪条路?这条路与其他两条路相比有什么特点?(中间这条路直直的,是一条线段,上面哪条路是两条线段组成的,下面这条路是一条曲线。)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这条路最短)课件演示:三条连线比较长短(师: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实物展台上放三根小棒:,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谁来围一围?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如果从三根小棒中拿走一根,剩下的两根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小棒吗?(把一根小棒剪成两段,变成三根小棒)把两根小棒变成三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四根小棒)有四根小棒6、5、3、2(单位:厘米)

2.任意取三根摆一摆三角形,会有几种情况?(课件:①6、5、3;②6、5、2;③6、3、2;④5、3、2)

3.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填写好学习单,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4.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边说,老师边课演示。第一种情况

6+5>3,6+3>5,5+3>6;第二种情况:6+5>2,6+2>5,5+2>6;第三种情况:6+3>2,6+2>3,3+2<6;第四种情况;5+3>2,5+2>3,3+2<5。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各准备几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的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师: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三、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做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换一根小棒

师:怎样换?同学们说的都是你们的猜想(演示猜想1)

1、学法指导

师:你们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

操作要求:

(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

(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

(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第一根小棒长

第二根小棒长

第三根小棒长

能否围成三角形

2、 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 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小组上台展示,

3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 不能

3厘米、5厘米、8厘米 不能

5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3、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8)你很会观察。(演示)

师:再说3、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 重合了 不能

师:是这样吗?(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10、8+5>10

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4、4+8>3、3+8>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

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

生:3+4>5、3+5>4、4+5>3,

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四、课堂小结

老师在生活中还看到了这么一种现象:(演示)公园里有一条这样的路,路的两旁是草坪,为什么很多人都往草坪中间走?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平时多观察、多动脑,你一定能成为数学的好朋友。

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打下基础。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定理主要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材积极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让学生对演绎推理和反证法有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力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引申思考中,经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过程,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在学具的准备上,运用了胶片上画线段的方法来摆三角形,尽可能地减小了操作中的误差。

【学生分析】

对于三角形,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以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实践,并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方法和思考方式,同时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师上班路线图)

师:老师从家里出发到学校上班有三条路可以走,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近呢?

生1:我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都是弯的,只有第二条路是直的。

生2:我也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

师:是啊,弯来弯去的线总是比直的线要长。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连接老师家、公园和学校三个地方,接近一个什么图形?连接老师家、国贸大厦和学校这三个地方,又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老师走一、三两条路就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走第二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一条边,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老师上班走哪条路近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开展探索活动,体验边的关系

1、发现问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吸管,想把它随意剪成三段,什么是随意呢?

生1:随自己的意思,可长可短。

师:把这根吸管随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2:能。

生3:不一定。

师:每人从材料袋中,取出一根吸管来剪一剪、围一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有的围成,有的围不成)

师:看来不是随意剪成三段就能围成三角形的,这里面肯定有学问,大家想研究吗?(想)那谁愿意把没围成的作品提供给大家研究?(一学生将作品呈上)

师:有谁觉得能围成,想来帮帮他?(一学生上来帮助,教师也帮助围,还是围不成)

师:怎么会围不成呢?是什么原因?请同桌同学小声商量一下。

生4:因为其中的两根吸管太短了,再长一些就围得成了。

师:同学们认为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所以围不成,那么,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多长时才可以围成呢?

2.进行猜想。

生1: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2: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3:我认为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随便)

师: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3.实验验证。

师:在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些不放心,“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这个实验的材料怎么找呢?

生1:可以量一量,剪一剪。

生2:把一根吸管对折剪开,其中的一段再平分成两段。

生3:拿三根一样长的吸管就可以了。

师:这样的话,两根吸管的长度和还等于第三根吗?

生4:大于第三根,可以用做第二个实验的材料。

师:现在就请同桌合作完成实验,特别注意是否要“随便的两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实验结束了,我们来开个实验结果发布会吧!谁愿意第一个上来发布实验结果。

生5:我们做第一个实验。先挑选两根一样长的吸管,并把其中一根平均剪成两段,我们发现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

师:大家的实验结果与他们一样吗?

生6: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生7:老师,他们的实验材料有问题,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已经大于第三根了,所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错的。

师:数学是非常严谨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

生8:老师,我们的实验结果也是围成的。(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师:对于他们这一组的实验情况,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9:老师,他们在围的时候,两根吸管的端点根本没有接触,其实是没有围成三角形。

师:老师请你们再试试好吗?(这一组学生按要求再试了一次,果然围不成)

师:现在你们想重新发布实验结果吗?

生10: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虽然这组同学的实验有问题,但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解决疑问,学习就是要有这种精神才会进步。

师:谁来发布第二个实验结果?

生11: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12:我觉得你说的不对。这是我开始没有围成三角形的那三根吸管,其中一根短的吸管与一根长的吸管的长度和也是大于第三根的,可是却围不成三角形。所以,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三角形。(全班学生都赞同他的想法)

师:你想问题很全面,老师和同学都很佩服你,真了不起!现在谁能把实验的结果再来发布一下?

生13:任何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把“随便”、“任何”说成“任意”。(板书:任意)

4.得出结论。

师:那么,对于已经围成的三角形,是否意味着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请大家拿出课前画好的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

生1:我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2厘米、2.6厘米,经过计算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高和底等教学内容。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和各种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过程设计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建筑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谁能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哪种平面图形?

揭题:是的,每张图片中都含有三角形。三角形的奥秘非常多,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揭开三角形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建筑图片,增强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三角形的定义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自学有关三角形的内容。

(2)师:自学完了,如果现在让你画一个三角形,你会画么?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并介绍一下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并提问:对他的发言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4)师:这些是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知道的知识,那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呢?

指名不同的学生说。

刚才有同学说到: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里哪个词是关键?

师:三条线段围成是怎么样的?(出示: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对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教师举出反例让学生判断。

师:现在你认为到底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围成”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师:你们每人都画了一个三角形,黑板上现在也有一个三角形,这么多的三角形,我们该怎么去区分它们呢?你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给它们标上字母)

师:老师给黑板上的三角形中的每个顶点分别标上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记作三角形ABC。

在三角形ABC中,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A,那么其他两个就是?这条边叫AB边,那么这两条是?请你想一想,这三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2、三角形的高

(1)师:看黑板上的三角形,如果小红家刚好就在点A,BC是一条小河,小红要去提水,你认为走那条路比较近?

师:是走AB这条路吗?还是走AC这条路呢?其实啊,这两条路都比较远,你能想到最近的路在哪里吗?

师:对了,就是从这个顶点出发,作对边的垂直线段。这条路才是最近的。

师:谁能上来把它画出来?指名,要求学生边画边说画垂线段的过程。

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BC这条边重合,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当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时候请其他学生补充)

师:让我们重温一下刚才画垂线段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黑板上这条垂直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与高垂直的BC边就叫做它的底。通常,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还要标上直角符号。(板书:高、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情境,然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形成知识迁移]

(2)师:你会画高吗?请同学们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画高。

(3)师出示判断题,哪些是三角形的高?刚才老师看到有同学的高是这样画的,他们画的对吗?为什么?

师:第四个图形画的是高吗?想想看,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这时候谁是底?

师:为什么刚才把BC叫底,现在却把AB叫底呢?

师:刚才提到的过一个顶点可以向对边引出一条高,想一下,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吗?

师:想想看,过点B如何画AC边的高?方法也一样,把三角尺的直角边和AC边重合,经过点B就能画出这条高,这时AC边就是三角形的底。(课件演示)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几条高?(从3个不同的顶点出发能画出3条不同的高)

师:你还能在自己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两条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应用拓展,提高技能

(1)师(课件出示):想象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高在哪里?

师:课件出示前面三个图形的高,这些高有什么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高逐渐向右移动)

生:顶点向右移动。

师: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那么最后一个三角形的高应该画在什么地方呢?

生:与另一条边重合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直角三角形)这里AC是高,哪条是底呢?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你还能找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两条高吗?(学生找出)

师: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就是对应的两组底和高。

(2)师:现在老师把这四个图形放在一起,想一想,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会出现怎样的三角形,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课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学生先想象,再指出高的位置。

师:如果顶点向左边移动呢?(课件出示)高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想象后,再指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同底等高)

师:想一下,为什么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呢?(顶点在平行线上移动)

师:如果顶点不在平行线上移动,他们的高还会一样吗?

学生回答,师演示。看来高的位置跟什么有关?是呀,同学们高是从顶点画出来的。

(3)师(隐去三角形,留下顶点和高、底的虚线):如果以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为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能想象出这个三角形吗?它的底在哪里?

师:隐去底,现在你还能想象出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吗?请你画在练习纸上。

学生画,展示学生作品。

像这样只给指定高的三角形,你能画多少个三角形?那如果高确定了,底也确定了,现在你能画出几个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再现知识,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那些问题和疑惑?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研究了顶点的特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他奥秘。

六、作业设计

书本第65页练习十五第一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高底

八、教学反思

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画高的时候会经常出现错误呢?分析思考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所以我让学生帮小红找最短的路径,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然后逐步深入,让学生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最后隐去三角形,和底让学生想象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知识点

1、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5、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7、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练习题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和()。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按边分这是()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个直角,最多()个钝角,最少()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或()、()。

参考答案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43)和(43)。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10)°,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45°),按边分这是(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1)个直角,最多(1)个钝角,最少(2)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50°)、(50°)或(80°)、(20°)。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三角形么?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讲得很好,也就是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我们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是(有些答不是)。

师:现在同学们从老师发的5根小棒中选出3根,看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好,开始。(板书: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生:摆一摆(上台展示)

师:任取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却围不成三角形,那么围成与围不成,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三角形的边。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Ⅱ、自主探究,提炼规律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探究活动,请齐读操作要求,开始!

生:进行实验并完成表格填写(教师进行指导)

组别小棒的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

13583+5○8;3+8○5;5+8○3

245104+5○10;4+10○5;5+10○4

33453+4○5;3+5○4;4+5○3

458105+8○10;5+10○8;8+10○5

师:坐好。大家认为有哪几组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呢?

生:前两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1:3+5=8,3+8>5,5+8>3(课件展示:3、5、8,围不成)

师:很棒,我们继续来看第2组

生2,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手指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生2:4+5<10,4+10>5,5+10>4(4,5,10,围不成)

师:为什么这两组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3+5=8,4+5<10(或有两条边的长度的和没有第三条边长)

师:说得很好,也就是说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那围成三角形的就是3、4组了,对吧?

生:对。

师:生3,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3:3+4>5,3+5>4,4+5>3看第三组的课件演示(3、4、5,围成)

师:这个呢?

生3:能围成,5+8>10,5+10>8,8+10>5

师:回答得非常棒,大家试一试将3、4组与1、2组进行对比,为什么3.4组能围成三角形?

生:它3个都是大于的(有些同学会回答:两边的和比第三条边大)。

师:那也就是说围成三角形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这个有问题么,大家看看屏幕,1、2组也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呀?

生:都大于。

师:对!必须强调每组都是,即是“任意”,我们把它表示为: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擦去?,补任意)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出现在课本的82页,大家把它画起来。(5秒)齐读。

生: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Ⅲ、巩固应用,变式提升

例判断下列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1)6,7,8(2)4,5,9(3)3,6,10

(学生先用三条式子来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

教师指导学生: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

1、判断以下几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能的打“√”,不能的打“×”,并说明理由。

(1)3cm4cm5cm()

(2)3cm3cm3cm()

(3)2cm2cm6cm()

(4)3cm3cm5cm()

注:学生学会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从而提高做题速度。

2、生活中的数学

3、巩固提升

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a<()

四、回忆新知,归纳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 shubaoc.com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各准备几个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激发探究欲望

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给你三根小棒,谁能到黑板上围成一个三角形?

(指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来。提供的小棒一组能摆成三角形,另一组摆不成三角形。)

在学生摆不出来时,引导学生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来。

师:若想再摆个三角形,你有解决的办法吗?

看来,要想摆成一个三角形,对三条边的长度是有要求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师:谁来猜一猜,这三条边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

[反思]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围三角形,第一名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第二名学生怎么也围不成。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中去。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一)分组研究,四人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四组小棒。

出示实验要求:

1、量出每组小棒的长度。

2、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3、把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再与第三边进行比较。(用式子表示)

4、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探究报告单上。

(二)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理解“任意”的意思)

再用这个结论解释实验中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三、应用与拓展

1、判断下面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快速判断的方法)

(1)1厘米、3厘米、5厘米

(2)3厘米、5厘米、2厘米

(3)11厘米、6厘米、7厘米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快速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

2、小华上学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释)

书店

学校

小华家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我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副情境图既能靠直觉来判断,又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还可以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释。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又领悟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是4厘米和6厘米,第三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引导学生探究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反思]:此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教学中开始学生逐渐答出了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9厘米,接着就沉默了,我就提出了9.2厘米行不行?学生略一思考得出结论:行。于是他们的思维又活跃起来,9.6厘米、9.9厘米……当学生发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时,得出结论第三边小于10厘米大于3厘米就可以,于是我又提出问题:现在同学们找到的最小答案是3厘米,2.5厘米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第三边要小于10而大于2。由于时间关系,当时我有些着急,直接将我想要学生了解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要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这个结论直接说了出来,结果效果并不是太好。不如让学生自己课下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更好。虽然此处处理并不是很恰当,但在这道题中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

4、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3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实际生活中要讲究美观、实用)

[反思]此题是上一道题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5、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反思]这是一道要同学动手探究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学生更愿意做这样的题。

本课总结: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你的重大发现

三、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让每组同学汇报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数据。

师:同样用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件演示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不能围成又有两种情况: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到底什么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结论一: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个结论吗?有不同意见吗?

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用不能围成的一组数据,如“3、7、10”举一例:3+10>7,那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还能怎么修改一下呢?

进一步得出

结论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这个结论全面吗?是否适合任何一个三角形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或摆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边的长度,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了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重要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解释老师所行路线的原因。

2.判断。

(2)(3)(4)

3.(课件演示)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

五、全课小结。

最新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6篇)07-07

排列与组合教学设计精选4篇07-07

牧童教学设计【优秀4篇】07-06

比例尺教学设计9篇07-06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3篇07-06

四年级语文下册《万年牢》教学设计(优秀07-06

《鹿角和鹿腿》教学设计(优秀8篇)07-06

《枫树上的喜鹊》教学设计优秀9篇07-06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优秀7篇】07-05

珍珠鸟教学设计优秀3篇07-05

78 5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