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计划(优秀6篇)

2023-08-17 13:27:57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编的单元教学计划(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单元教学计划 篇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重点

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难点

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

课时安排

约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 篇二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

1、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关键:

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具体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知识迁移。

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提供足够的空间。

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免混淆。

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

六、课时安排:

1、连加、连减………………………………………………1课时

2、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3、练习一……………………………………………………1课时

4、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 1课时

5、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 1课时

6、练习二……………………………………………………1课时

单元教学心得体会 篇三

有幸参与本次研讨学习,观看了五位老师不同的'课堂展示,我能感受到她们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她们敢于大胆尝试,做先行者,这种精神和魄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理解,展示了单元整体教学课例,可谓各有所长。教研室王万军主任亲临指导,清晰明了又直中要害的点拨,让人思路更明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教研进行总结。

一、对于用的认识更清晰了。

王主任提到,要树立三种意识:课程意识、文体意识、运用意识。我认为课程意识和文体意识都是语用的基础。语用在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一个地位。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就需要我们去继续揣摩,是否是语用的直观体现。老师应将理解的重心聚焦到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不能仅是理解和知道。运用才是最好的理解。当然,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所以,阅读过程是理解和运用相互融合的共生过程。

二、对《感受乡村生活》课例重构的看法

张彩虹老师所授《感受乡村生活》,能寻求《乡下人家》和《麦哨》的共同点,这一点是值得我去学习的,老师善于把握学材,能有效将其整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老师这节的不足也是在此,未将文本挖透、挖深,找对真正对学生有用、有效的教学点,原本的授课让人听来仍是过于繁琐,训练点不够突出,领悟表达方面也只是将其中写作顺序、修辞手法提了出来。重构后的教学设计就做到了注重领悟表达,让学生关注“场面描写”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去感受场面描写中的语言美,最后能使学生对乡下、对田园风光有更清晰的感受,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乡村生活的美好;通过再次引领朗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表达的特点并学着运用,顺其自然不刻意。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又学会了运用作者的表达,能够一举两得。“语用”点清晰,又不单独分离于文本。

三、自己该如何实施教学

首先,我要做到的是:具备解读课标、解读教材、解读学情的能力;其次,要树立大语文观,时刻谨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要教课文,而是要教语文。意识非常重要;最后,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去教方法。我所理解的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领悟到作者的表达后,将作者的表达方式(用语言的方式)运用到自身。因此,拿起课文,我就要去关注到教学的语言训练点。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风景”。“风景”各不相同,必须做到“一课一得”。具备以上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多去尝试,敢于打破陈旧模式,摒弃低效课堂。尽管开始实践阶段很吃力,尽管会经历很多失败,但一想到单元整体教学势在必行,要想将教语文这条路走下去,就必须在一次次实践和思索中让自己的教学尽快走上光明大道。

也许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但足够的理论是披荆斩棘的一大法宝。老师要去读《学会阅读》,去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等书籍,去学习名师课堂,去接触教育专著,丰富理论素养,沉淀自己。带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路,相信我们会走得更稳、更远!

语文单元教学计划 篇四

一 教材分析: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二训练点:

本组的导读提示了学习内容,提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三、 教学目标:

1 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学习积累文中的一些生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 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 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四、 课时安排:

5古诗两首 2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课时

7蟋蟀的住宅 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4课时

5 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 2、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3、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法与学法

要把朗读和理解古诗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要把主体地位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课时 二课时

六、教学准备

作者的有关资料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篇五

教材简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认识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了简单的平均数。四年级又学习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知识。

1、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和统计量描述数据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学习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生将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活动中,探索如何以简单而直观的形式描述数据,如何有效的刻画数据的集中程度,理解三种统计图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2、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力求通过选择现实情境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意义。教材还注重让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十分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还安排了一个了解同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综合运用统计图和统计量描述数据,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挥统计观念。

2、通过实例,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3、通过实例,理解并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

4、能读懂简单的统计表,能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中的数据或统计图表获得有用的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

示数据。

2、理解并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1、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1、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反映本地的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扇形统计图,通过交流,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通过让学生看三种统计图,能看懂,并能看图回答问题,从而通过讨论得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3、通过一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讲解,让学生进行统计量的比较,明确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4、课时安排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量的特点。

5、在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

课时安排:

内容建议课时数

扇形统计图1

奥运会(统计图的选择)1

中位数和众数1

重点课时:

第三课时中位数和众数

设计者:英晓龙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及大量数据的统计,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中位数教学,渗透一组数对称的数学美。

2)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前些天一个朋友到我家做客,他向我倾诉了前段时间的打工遭遇。朋友看到了一份招聘广告:本公司的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2000元。他一看条件不错就去应聘了。可是一个月干下来,老板却只发给他1400元。于是他拿着招聘广告去找老板理论,要个说法。如果你是我那位朋友,你会向老板说些什么?(指名学生说)

师:老板拿出员工工资表,(课件出示工资表)说:看,我们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就是2000元啊。

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看后回答)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月平均工资2000元是这组数据里的平均数,当它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还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员工工资一般水平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中位数。

师:既然平均数不能真实的反映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反映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请你先思考,同桌再说一说。

(学生汇报:可以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师:现在大家意见不统一,比较一下这几个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更合理呢?请小组内讨论,交流你们的想法。

(学生交流,汇报)

师:现在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都认为150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那么请观察这几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1500元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答:从大到小,中间位置。

师:无论是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1500都处于这组数据的最中间位置。你能给1500这个数据取个名字吗?

学生试着取名。师引导中间位置的数叫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指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的概括能力真强,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中位数的理解越来越全面了,看来用中位数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课件出示: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齐读。)

师:那么公司老板为什么要在招聘启事中打出平均数而没用中位数呢?

生答。

师:看来啊,这是商家的一种策略。我们分析一组数据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才会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师:我的朋友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的加入使工资表发生了变化,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课件出示加入朋友之后的工资表)

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口算一下应该是多少?

师: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不但会分析问题,还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看来中位数只和数据的位置和排列有关系。

2.众数。

师:其实生活中中位数的应用很多,这是老师课下调查并整理的一部分学生

的体重。(出示体重表)(出示数据:62768083809780。)

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回答:先把数据排列出来,再找中位数)

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除了能找出中位数以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有3个同学的体重是一样的,是80斤。

师:说明8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生:我认为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

师:(电脑出示众数概念并指名读。)我们看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生:80。

师:说明在调查的这几个同学中,体重是80斤的最多。看来众数只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系。

师:王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今年多大了?(10、11、12。)10岁的举手我们看一下,11岁的举手,那12岁的呢?你们说咱班十几岁的同学最多?(11。)那么11就是我们班同学年龄……(众数。)

师:其实统计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老师还想做一个现场小调查。你们都知道自己穿多大号码的鞋吗?现在分别统计一下男女同学的鞋号。(生分男、女生组开始统计,记录员进行整理。)

师:我们来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穿37号鞋的同学最多,穿40号鞋的最少。

师:如果你是一家儿童鞋店的经理,针对这两组数据提供的信息,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生:多进37号的鞋,因为穿它的人多。

生:我想再多进一些38号的鞋,因为随着学生长大脚也会变大。

生:少进一些34号、40号的鞋,因为穿这些号的人少。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们3个统计量都有什么特点?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会分析数据,还能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呢,看来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中间的数中位数(1个)

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众数(0个,1个或多个)

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六

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

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组学习内容、要求。

1、默读导读,了解本组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口述。

师强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要重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本功,进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如:匀称、仿佛、高亢、膘肥身健、安然无恙、风驰电掣、颈、收缩、卓越)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2、指名说说铜马主要有哪些特点。(外形美;是一匹奔马;虽然只有右后蹄着地,却能保持平衡。)

3.读读画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句子。

三、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挂图,指导按课文叙述顺序进行观察,口述图意

1、观察、说说铜马的外形,感受铜马的造型美。

2.观察、说说从哪儿看出是一匹奔马,且奔跑的速度很快,感受铜马的动态美。

3.再观察、说说从姿势上看,骏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四、听课文,看挂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匹铜奔马的外形、奔跑的姿势以及如何保持平衡的。

五、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从第一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东汉时期”(距现在大约有1800年,年代久远)“艺术珍品”(有很高艺术价值、十分宝贵的'艺术品)。

(3)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骏马图。

(2)具体讲铜马的外形有三句话,每句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句概括他讲铜马雄健有力;第二句从头、尾讲它的姿势;第三句从它张开大口,想象骏马嘶鸣。)

(3)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概括到具体,由静到动,句与句联系紧密。)

(4)在讲读过程中,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骏马:跑得快的马,好马。

膘肥身健:膘,原指肥肉。这个词是讲铜马肥壮、健美。

匀称:本课指铜马身体各个部分比例和谐。

坚韧:本课指铜马的四只蹄子坚实有韧性。

高亢:本课指马的叫声高而洪亮。

(5)个人练读,齐读。力求能随着朗读浮现出铜奔马的形象。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随着朗读观察奔马。

(2)教师引读,帮助学生理解骏马奔跑速度之快。

师:这是一匹……速度之快呢?

生:作者构思……正在快速奔跑。

师:快到什么程度呢?

生:作者匠心独运……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3)奔马速度快,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抓重点句:“让马的右前腿……,左后腿……”“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飞燕竟安然元恙”。)

(4)在理解中抓以下词语,可让学生查字典,结合句子理解。

构思奇妙:本课指设计者的想法新奇、巧妙。

匠心独运:形成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设计。

安然无恙:恙,原指“病”。没受到一点儿损伤。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么快。

(5)个人练读。齐读。读出奔马“快”的感觉。

(6)小结写法上的特点:①先用一句话概括,再具体描述。②先问后答,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引读:铜奔马……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学生朗读。

(2)指名读。教师用教鞭随着朗读指图,帮助学生理解铜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

(3)齐读。读出对设计巧妙的赞美。

六、齐读第二、三、四段,以便对奔马的特点有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匀称”“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安然无恙”等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学习生字,书写生字,练习造句。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一至四自然段,并说说第二、三、四段分别讲了什么?

(第二段讲骏马外形特点:第三段讲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第四段讲只有一只蹄子着地,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二、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一层进一层,联系得十分紧密。)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说了什么。

(由奔马讲到古代劳动人民,从奔马身上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卓越的创造才能。)

2.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侧重从造型奇妙、优美上理解)

3.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可侧重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使奔马保持平衡上理解)

4.这一段和第二、三、四段是什么关系?(归纳小结,与上文紧密联系。)

5.着重理解“卓越”(超出一般,非常优秀)一词。

6.个人练读。齐读。读时浮现奔马形象,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崇敬、热爱之情。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1、说组成,记字形。

2、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地方。

3、每个生字写三遍。

五、联系课文,说说对“匀称”“构思奇妙”“卓越”“匠心独运”“安然元恙”的理解。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铜奔马的赞美,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读出民族自豪感

七、作业

1.读写字词。

2.预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板书:

膘肥身健

外形 体形匀称

艺术珍品 马踏飞燕 卓越的创造才能

构思

重心平衡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19世纪70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点观察人物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三、教县准备:

1.根据课文插图绘制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复习,观察图画,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听写:骏马、膘肥身健、坚韧有力

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

二、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是100多年前俄国画家列宾创作的。1870年夏天,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画了许多写生,1873年完成了这幅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今天,我们来学习根据这幅油画写成的课文。板书课题。

三、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船怎么样?(吃水很深,说明货物重。)纤夫姿势怎样?(大多身子向前倾,说明都在使劲,一步一步向前非常吃力。)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2)启发思考“逆风行驶”与“帆没有张起来”和纤夫的关系。(逆风,不能张帆,必须由纤夫拉纤J“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与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大多身子向前倾”。

最新范文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优秀9篇】08-17

音乐教学计划【精选5篇】08-17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优秀7篇08-16

思想品德教学计划【优秀4篇】08-16

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精选9篇)08-16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优秀5篇)08-16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优秀5篇】08-15

八年级历史的教学计划汇总 八年级历史08-15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精选7篇08-15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优秀5篇08-15

80 6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