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0篇

2023-02-04 07:58:08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0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一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老师带领几位同学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气息。

2、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冬天的萧零到春天的生机勃勃,请学生推测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引领同学们以学习目标为导航,开启学习之旅

(三)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随同学们踏青的脚步来到草莓采摘园,播放老师带领同学们采摘草莓的视频,借助情境,提出问题:影响一株草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归纳总结出影响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师明确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利用黄粉虫通过科学研究光照对它生活的影响

(1)实物展示

请出“小客人”黄粉虫(老师展示实物)学生介绍黄粉虫生活特点。

(2)温故知新

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引领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结论。

(3)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如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环境?如何设计?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两只黄粉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4)汇报展示,确定计划

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各小组设计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超越。

(5)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上黑板记录最后一分钟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或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请各小组同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或发现的问题,如明暗环境对比不明显;黄粉虫生命力强弱不同;同学们围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环境。

(7)拓展延伸

黄粉虫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选择一种非生物因素进行研究。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

2、图片展示,学生辨认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老师展示多幅图片,学生辨认它们分别受到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同学们角色扮演作为小果农爱思考,借助影响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产量,小组合作交流,献计献策,同学们集思广益,办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农。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欣赏视频,记录生物之间的关系

视频播放蚂蚁互助、大象互助、猴子斗争、瓢虫捕食蚜虫、猫头鹰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间关系的视频,学生自学、记录视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汇报展示。老师归纳总结生物之间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2)、知识迁移,加深理解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给生物之间的关系找家游戏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判断影响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借助这些生物之间关系思考提高草莓产量的方法。

畅谈收获

谈一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由此构建知识框架。

四、测评练习

每一只蝴蝶下方隐藏一道练习题,学生通过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练习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兰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学以致用: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香蕉树和椰子树?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菜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篇三

【课标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济南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第二节。第六单元是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十大主题的第三大主题。

本节教材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已有知识,在活动中获取新知。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环境的特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以不同的程度影响着环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这一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教材分析】

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通过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地衣和演示实验“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理解生物对环境是如何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组成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能够很容易的举出相关的例子,但对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还很模糊,往往会忽视“适应的普遍性”,并且对“适应的相对性”不容易理解。

可以让学生在一系列直观、有趣的文字信息、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形成重要的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相对性及如何理解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的理解。

【学情分析】

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凡是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并且对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列举出一些实例,但是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视而不见,也不动脑考虑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意识不到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尤其是相对性。

本节课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而言,理解难度不大,这部分学生易于掌握,但是对于基础不还是很好的同学而言,理解本节难点部分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本节的难点要加大讨论力度和精讲力度。

为完成教学目标,课前应让学生搜集一部分资料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如生物依赖环境的例子,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身边的实例,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让学生概括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促进学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2、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

1、导入

分别出示野鸡、石蛙、蝈蝈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图片,进行一个“找一找”的游戏。学生思考它们隐藏自己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自己,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引出本节内容。

参与“找一找”游戏,思考动物隐藏自己的作用。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继续进行“找一找”的游戏,分别展示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部分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2、观察图6.1-7中几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小组讨论这六种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3、动画播放骆驼刺及旗形树形成过程,图片展示青蛙冬眠、鸟类迁徙、鱼类洄游,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方面都在适应环境。

4、学生举例还有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总结出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5、生物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吗?出示兔子提前褪毛等例子引出适应具有相对性。请学生观察图6.1-8某种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示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生物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适应特征。

小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自主阅读课本,观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图片、视频、课件等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老师问题。

跟随老师的总结思路,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是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结论。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生物对环境有适应性,那么相应的对环境也能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8-P49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演示实验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处?

2、一段时间后,湿土与细沙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简述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

并请学生举出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动画播放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谈谈感想。

小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自主阅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活动,并对实验结果展开分析讨论,思考回答老师问题,得出蚯蚓能够疏松土壤结论。

根据老师的小结,得出生物影响环境有有利和有弊两方面。

4、小结

请一位学生带领同学们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正是因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才造就了生物圈的繁荣。

跟随老师的小结,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通过改变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来适应环境

2、生物的适应性既具有普遍性同时又有相对性。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分析

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多媒体录像、收集资料并分析、讨论、交流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 息、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 的作用。

3、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结合实际,引导培养学生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反映植物间、动物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图片和录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资料。

教学程序

一、 情景激疑:

1、 媒体展示:

呈现生物关系的一组录像,请学生观察。

2、 设置问题,引导激疑:

(1) 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 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的意见,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启发: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等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各自的关系: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的画面中都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互助关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在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的画面则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关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①同种动物的群体生活,虽分工不同,但彼此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虽然对于失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于生物种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②结群是动物互助的一种常见形式,可以是长久的,也可以是临时的,“社会性”昆虫是结群的最高形式。③“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哲理。

2、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地衣、冬虫夏草、白蚁与鞭毛虫、鳄鱼捕食、狼吃兔子、桦木树中生长的云杉、动物尸体上的细菌等活 动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体现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地衣、白蚁与鞭毛虫体现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鳄鱼捕食、狼吃兔子体现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桦木林中生长出的云杉则体现出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动物尸体上的细菌体现出了生物之间的腐生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关系比种内关系复杂,包括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既有种间的互助关系,也有种间的竞争关系。其中主要是围绕着食物发生的联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竞争、腐生《www.shubaoc.com》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寄生、捕食、竞争之间的不同:①从范围看:寄生是寄生物生活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竞争和捕食并无此限制,但捕食是动物所特有的。②从斗争的目的看:寄生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或体表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养料;捕食是某动物以另一生物为食物,从那里获得食物和能量;竞争则是两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包括食物、水、光、肥等)和空间而发生斗争。③从斗争的结果看:寄生关系,对寄生物有利,对寄主不利;捕食关系则是以捕食者胜利和被捕食者失败而告终;竞争的双方谁胜谁 败则不一定,也可能两败俱伤,这与生物种类和时间不同而异。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在应用中不会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

3、 分组讨论各自查找的资料:进一步认识到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不是单一的,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全面理解。

三、 归纳总结:

这是对探索的知识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也是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是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手段之一。从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椋鸟与枸杞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自然界中没有一种生物能脱离其他生物而孤立生存。生物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网。各种生物个体都是此网中的一员,它即影响别的生物个体,同时又受着其他生物的影响。

四、 迁移深化:

1、教师出示多媒体录像:一群狼群攻击一群麝牛,狼群之间互相协作,一群麝牛之间也互相帮助,当一群狼捕杀掉一只麝牛时,狼群又为了食物争斗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录像中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又是怎样转化的?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达到对知识的深化。

2、 教师出示资料:

①洱海引进太湖银鱼,造成洱海弓鱼、大眼鲤鱼等近2/3的洱海土著鱼灭绝。学生思考从中有什么启示?

②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原产中美洲,现仅云南就达2470公顷,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群居性高的特点,总是以满山遍野密集的单优势群落出现,严重影响许多物种的生存发展,含有的毒素引起马匹的气喘病,牛羊因无饲料而锐减,你能帮助云南省解决这个问题吗?

③ 毛里求斯有两种特有的生物,一种是渡渡鸟,另一种是大栌榄树。渡渡鸟喜欢在大栌榄树树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生活过或者经过的地方,大栌榄树总是枝叶繁茂,幼苗茁壮。16世纪至17世纪中,欧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他们用来福枪的射杀和猎犬的追捕,使渡渡鸟的数量急剧减少,到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死。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以后,大栌榄树也日渐稀少,到本世纪80年代,整个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栌榄树。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了解椋鸟与枸杞之间的关系后,会理解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开拓创新

鼓励学生进行生态调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公园或效外的自然环境。确定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设计好调查表,记录完整的调查内容,如调查范围内的陆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名称。上述植物上昆虫及其他动物等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始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问题情景的设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资料的展示给学生一个发展延伸的平台,归纳总结,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能力。选择一些实际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问题的深化给了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到了身心愉快。课堂教学中学生查找资料之丰富,令教师在兴奋、赞叹之余,又惶惶不安,从而更坚定了以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是中学生物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初中所有的生物实验几乎都体现了这条思路,这里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将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巧妙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是相互影响的这一教学重点。首先环境影响生物这个观点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体会的,我在课程的开始先向同学们出示兔子在青草地当中的图片,然后提出一个非专业性的问题:兔子生活在草原上都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同学们回答很踊跃“狼”“虎”“青草”“阳光”“水”等等,我把同学们的答案作了总结,像“狼”“虎”“青草”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称之为生物因素;像“阳光”“水”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称之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统称为环境。

“环境”是一个比较不容易解释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学们之前的理解环境仅仅是空气,水之类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直接去解释环境这一概念,而是将同学们观察,思考的现象总结出什么是环境,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生物学观点又为第四节《生态系统》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

了解了“环境”这一概念之后,再提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生物能够适应生存环境这两个观点同学们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并且同学们能够举出一些很具体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并互相影响的例子,比如“骆驼的睫毛比较长适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风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更有利于节约水分”等等。

通过课后练习的反馈来看,同学们对这堂课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据教学内容应该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视频作为这节课的总结让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产生乐趣和兴趣。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与环境”这一节是教材主题四“生态系统”的开篇节,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为后面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类型”、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让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主要分三个模块:你知道吗、学习与探究、拓展与视野,本课的教材内容是在讲述了植物界和动物界对环境普遍存在的适应性之后,又利用各类图片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式,着重讲述了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适应现象,以突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主题。在本节的最后,也指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如果生物不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原来的适应就将变为不适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二期课改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2、知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3、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征和行为,初步学会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

2、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讲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保护濒危生物的重要举措之一。

2、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二)教学难点

(1)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比较。

(2)认识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四、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初一科学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非生物环境的因子:如水、阳光、土壤等,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现在又经过半年多生命科学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观察,实验,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已具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习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在讲台上的单独说教,希望教师多采用直观教具、直观演示及直观的语言,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自己探究,使他们能获得施展才能及品尝成功的机会。

五、教法指导和教学器材:

1、教法指导

根据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采用一下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观察、思考、表述,积极探索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器材

金鱼、莲藕、小组活动评价表,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整体设计思路和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自选主题,查找资料,经小组集体讨论、整理好资料后制成PPT,在课内进行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等。这样,学生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和能力来解决问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才能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本节课自始至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参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课本中的资源,自主进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全班同学掌握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方法;能主动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情感。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猜猜老师带来的“神秘礼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整合

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启动学生思维,畅所欲言。

2、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

学生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前用简短、优美的语言介绍、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各类生态系统的文字、图片资料。

引导学生观察标本——莲藕,探究:水生植物的适应性特点。

①保护色、②拟态、③警戒色

教师大屏幕展示各类生物适应环境生活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总结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概念和作用。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教师大屏幕展示夏天苔原上的雷鸟和冬天雪地上的雷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

(三)教师总结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建立对立统一的观点。

八、评价:

1、填写评价表,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为主,培养学会欣赏他人和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2、完成练习册P13 一、(一)1、2、3 (二)1、2、3、4、5、10

3、探究题:如今,由于环境条件的人为破坏,导致濒危动物出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日趋恶化。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

(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

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

(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

(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

(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九

这节课的设计,采用微课教学的模式,本节教学的重点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环节播放微课视频,教学效果好。用生活中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捕食关系,引导学生正确书写食物链。通过观察与思考,分析食物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这样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这次上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微视频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于生物学中重难点教学有很好的效果,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开发新的微课视频,在教学中灵活的运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十

教后记新版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把旧版两节的内容合二为一,部分内容有缩减,但学习目标没变,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途径的探究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让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动手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学习。学生能力自觉动手主动寻找实验材料。学生动手操作对生物学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了。

虽然如此,实践中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困惑。在实验课教学中,虽然我们十分重视“动手”的训练;但由于教学进度等原因,有时也只限于教学生学会教材中给定的一种方法,或者验证一个已知的事实。这样,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只有把前人做过的实验依样画葫芦地重复一遍,收获很小。这种模式显然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其次就是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由于经费紧张,学校的生物仪器装备还停在不年的普实的验收标准上,特别是新课程中的创新实验的仪器更是缺口更大。教学设备的陈旧,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

再加上课堂实验又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培养,主动探究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新的课题。

最新范文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4篇】02-04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最新5篇】02-04

《鹿角和鹿腿》教学反思(精选6篇)02-04

物理教学反思优秀6篇02-04

科学教学反思(优秀7篇)02-04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篇02-03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优秀8篇】02-03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精选8篇)02-03

初三语文教学反思(最新3篇)02-03

初二英语教学反思最新8篇02-03

79 3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