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最新7篇

2024-02-17 14:30:37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最新7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一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幼儿感悟数学(发现数学)

生活即教育,教师应让幼儿置身于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引发幼儿自主操作、探索,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让他们从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有趣与有用。例如,在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中,我用十分惊奇的口吻问:“我们的寝室、活动室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数字?瞧,录音机、电视机、风扇、空调的遥控器上有许多数字,体温计上有许多数字,手机、电话上有用许多数字。不知道什么地方还有数字?这些数字会有什么用处?”我的有效提问使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他们用明亮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还相互交流着:衣服上有数字,表示大小;晨检袋上有数字,表示学号;图书上有数字,表示页码;钟面上有数字,表示时间;尺子上有数字,表示刻度;食品袋上有数字,表示生产日期、保质期、重量等。利用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以各种感官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种种数学信息,能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让幼儿在寻找中亲近数学、感悟数学,从而愉悦入门。

二、创设“游戏化”情境,让幼儿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深受幼儿喜爱。倘若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即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会使整个教育过程极富情趣。如“小鬼当家的游戏”,让家长给孩子10元,幼儿用家长给的钱设计不同的购物方案,要求不多不少正好用完。幼儿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一份清单:吃的――果冻一袋6元,薯条一包3元,牛奶糖一包1元:玩的――陀螺一个2元,小赛车一辆3元,托马斯一辆5元;用的――乒乓球拍一副4元,皮球一个6元。然后带领幼儿去超市购物,幼儿颇感兴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幼儿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乐趣。

三、创设“情节性”情境,让幼儿探索数学(学习数学)

将活动过程设计成能引起幼儿兴趣的生动情节,让幼儿置身于情节中去探索数学,便能激发幼儿自发地学习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数学活动“自然测量”中,我将黑猫警长的故事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幼儿扮演他们喜欢的“黑猫警长”的角色,在破案的情节中巧妙地引入自然测量的内容,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我在第一个“案发现场”设置了“神秘脚印”的情节,让幼儿猜猜这到底是谁的脚印,脚印有多长等。随后,我引导幼儿利用木夹、木棒等自然物进行测量。这时,幼儿情不自禁地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探索着,测量脚印的长度,思考着为什么同样一个脚印木夹的测量次数多而木棒的测量次数少。我只是提醒幼儿测量时要从脚印的一头开始量,每一次量完都要做个记号,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共有几个记号,并用数字记下来。我在第二个“案发现场”设置了另一个“神秘脚印”,刚才发现用木夹和木棒测量同样的脚印,结果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的测量欲望。于是我启发幼儿探索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我请幼儿拿出木夹与木棒这两种测量工具进行比较,这两种工具一样长吗?长的工具量的次数多还是短的工具量的次数多?幼儿小心翼翼地进行检验,用木夹和木棒测量起自己的脚印来,还兴奋地告诉老师:“我的脚印用木夹测量7个多一点,我用7+表示;用木棒测量5根少一点,我用5-来表示。”可见,幼儿发现了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幼儿在富有情节的情境中探索,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经验而不感到枯燥无味。

四、创设“问题性”情境,让幼儿解决问题(应用数学)

思源于疑,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性的情境来启迪幼儿的智慧,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并从中体验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例如,在数学活动“7以内数的守恒”中,我创设问题情境:“小猴家种了许多豆子,我把黑豆和红豆分别一个接着一个排,仔细观察两种豆豆的数量一样吗?哪排多,哪排少,为什么?”幼儿一看便说黑豆多。我接着问:“到底是不是呢?”@时有一些幼儿伸出小手数了数说一样多,都是7个。然后我又及时追问:“同样是7颗黑豆和红豆,一颗紧挨一颗地排,黑豆竟然比红豆长了一大截。为什么两种豆豆的数量一样,排成队后会有长有短呢?”幼儿反复操作、比较,明白了黑豆大所占的位置多,排的队就长;而红豆占的位置小,排的队就短。经过一次次的操作和探索,幼儿获得了这样的经验:比较物体的多少也要看它们的数量,不能只看其所占空间的大小或者排列的长短。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二

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教学幽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新奇、巧妙、风趣的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出幽默感,既使学生忍俊不禁,引发出健康的笑,又使学生品位和深思教学内容。教学幽默是教师教学机智与创新能力的展示,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的教育功能。

一、幽默让学生的求知成为一种享受。

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往往是复杂而无趣的,如果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照搬课本,学生必然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心理。而使用教学幽默能改变这种情况。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教学真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不妨来点幽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本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享受。

例如:让学生计算“1000-50×2”,老师出了这样的题目:老张有1000元钱,现在只剩下两张50元,老张用去了多少钱?另一个题目是这样出的:一个赌徒从家里拿了1000法郎,准备去,并向妻子保证,一定会给她赢回来许多钱的。过了几个小时,他回到家里,妻子忙问他:“那张大钞票生了小崽没有?”“生了。”赌徒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张50法郎的钞票交给妻子,让后哭丧着脸说:“不幸的是,它们的母亲去世了……”请问:赌徒输了多少钱?可想而知:如果你是学生,你会喜欢做哪道题呢?教师运用幽默的方法来揭示教学内容, 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深刻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

二、幽默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一种进步。

在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紧张的学习心理,即使学生犯了点小错误,教师以幽默的方式加以指正,也会使尴尬烟消云散,反倒成为一种进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认知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重复出现同类错误。采用训斥或罚重做若干遍地方法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因此,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要使学生根治这些错误,不妨适时来点幽默,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认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遇到“小华家离学校有多远?”好几个学生都答成“小华家离学校有800远。”就将这些学生叫到面前,一一笑着问:“××,你有多高?”“我有156厘米。”“不,你应该说是156高吧。”再问:“××,你有多重?”“我重35千克。”“不,35重。”他们听了以后,一个个羞愧的低下了头,并且很快就更正了错误,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错误。

三、幽默让学生的笑声成为一种点缀。

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只有在活跃而幽默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幽默,把课点缀得有趣有味,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热情的动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例如:“鸡兔同笼,头有45个,脚有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笔算,有的心算,却算不出来。问题在哪里呢?鸡的两只脚和兔的四只脚在捣乱。于是,老师就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接着老师说:“现在鸡与兔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45个头,下面该有多少只脚呢?”“45×2=90只”,同学们齐声回答。教师问:“与先前相比少了多少只脚呢?”“少了26只脚”,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叫了起来。老师再问“这26只脚哪里去了?”等等问题后,同学们很容易得出了答案。这古老而烦人的题目,就在老师幽默地“命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中,使学生饶有兴趣又明白的领会了解题方法。

四、幽默让学生的思维持续敏捷。

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感到枯燥、沉闷的时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沉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作为教师,就要设法让课堂的学生尽量保持思维敏捷。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三

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想是统帅,是灵魂”有了明确的意识,才能做出相应的动作。比方说拉丁舞里出脚的速度:应该在音乐节奏出来的瞬间把脚踩上去,而不应该音乐还没出来,就开始提前动作了。这就明显看出专业舞者和普通舞者的区别了。再有,出脚瞬间的意识应该这样形成:一只可恶的老鼠钻进你家厨房糟蹋了许多食物,偶尔一天它终于出现了,你一看到它就立刻血往上泳:非一脚把它踩死不可,要稳、准、快、狠!“煞”的一下,你把脚弹了出去…

在跳舞时,要求大腿内侧的韧带始终是收紧的,然而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收紧两条大腿,也不知收紧后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为了帮助她们找到这种意识,我发给每人一张纸,告诉她们:这张纸代表100元人民币,把它夹到大腿根部走前进后退walk,谁掉下来了这100元就归老师了。不管你如何走,不要让它掉下来就成,这种潜意识形成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一定要夹紧大腿,否则100元就没了”。经过这样反复训练之后,学生们的大腿明显的收紧了,这样她们的形体既显得挺拔了,又加快了出脚的速度和力度,节奏感明显加强,可谓一举多得。

跳舞的时候讲究“挺胸、收腹、抬头”,这种意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养成。只要一出脚他们就会下意识的往下低头,其实他们低头也看不到任何东西。为了塑造他们挺拔的意识,我采取了如下方法:一是建议他们睡觉时去掉枕头,平躺于稍硬的床面上,这样可使整个身体都呈平直的状态,在休息中挺拔身体,不占用其它工作学习时间;二是提醒他们在跳舞过程中要养成从镜子中看动作的习惯:舞蹈房的镜子就是令舞者纠正动作的,从头到脚一览无余,也不用低头去看自己的脚下了。养成了这两种意识,他们的头自然也就抬起来了,胸也挺拔起来了,从而也养成了规范优美的舞蹈架型。往那儿一站,感觉就是与众不同!

舞蹈的意识存在于跳舞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对音乐的诠释和理解,对舞伴的引带和跟随等等。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意识”,才能引领一个舞者由低到高、层层深入,达到那种出神入化的高深境界;体会越深,自信越强,跳出的舞来就越美,越耐人寻味。

印度舞的基本动作有哪些?

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基本动作: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起舞前,腿保持弯曲,手合起来,行开启礼。

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随着音乐开始变换手姿。

音乐中开始出现“咚咚”的节奏,开始变换脚步动作。

保持微笑。

舞蹈动作越来越快,手姿变化丰富。

服装: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妇女才穿长达6米的纱丽,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轻的女孩也可以这样打扮。有时候,舞者也穿PUNJABI:裤子+过膝长衣+长围巾。裤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宽大,有些紧身。围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时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时系在腰间,增加线条感。PUNJABI已成为时尚,去年日本便风靡这种款式的衣服。

配饰:额头上贴的长尖形饰物叫BINDI,传统BINDI很大,上面镶满了钻和宝石。但现在流行的是简练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结婚或跳舞时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钻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运。

红点:眉心点红点。跳舞时,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钻代替传统的红点。如果跳表现穆斯林题材的舞蹈,只能用小钻,因为红点是印度教的象征。不跳舞的时候,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红点。

手镯:印度舞中,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语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镯。佩戴数量很多,最多可达20个。

脚镯:印度舞中有许多跺脚的动作,要有脆响的声音,又有急促的节奏,所以脚躅很重要。据说有舞蹈家经过训练可以只动脚上的一块小肌肉,使得只有一个脚铃响。

手姿:印度舞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态约有100多种,每一种手姿都有特定的意义,有的代表美丽,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气,有的甚至表示丑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号,而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手姿。

微笑:舞蹈过程中,舞者发自内心的微笑终始如一,表达了喜悦平和的心境。

头动:头部有节奏地向左、右动。

腰动:腰部的摆动让身体婀娜多姿。

脚动:脚尖、脚跟、跺脚。印度舞脚的动作也极具表情。

眼睛:舞蹈时眼睛随之转动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印度舞手语变幻莫测。比如用手指脸的姿势表示美丽,荷花手姿是表演给神看时常用的手姿。手姿不仅表演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花样繁多的手姿还反映了表演者活跃的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脑部锻炼,可谓“心灵手巧。”

跳跃的姿势代表了印度神鸟“PIKAKE”。跳跃时,注意要眼睛盯着手。这种跳跃姿势不仅好看,还能练习身体平衡能力,提高骨密度,特别是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与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处于半蹲的姿势。这个姿势对大腿和臀部线条很有好处噢!

想要有风情万种的眼神吗?向印度舞学习!头不动,四面八方转动你的眼珠,记得转动的时候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提踵立脚趾。印度舞脚的动作,会让你有美丽的小腿和脚踝。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篇四

关键词:教学对话 有效提问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可以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对自己的思维予以反思。有效的提问以及即时的应对、反馈是对话教学的生长点。

那么,如何实现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促成课堂的有效对话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粗浅认识:

一、联系生活的“趣问”,有助对话参与度

现实生活世界是师生共同生活的世界,其中蕴藏了无限教育资源。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学生就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这自然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之上,那么就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因此,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自然成了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复习《压力与压强》时,某位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父亲带着儿子去海边玩,沙滩上留下了一深一浅两对脚印。请问父亲的脚印深,还是儿子的脚印深,为什么?学生的回答非常积极“父亲的脚印深,因为父亲比儿子重”“也许儿子的脚比较小,因此也有可能是儿子的脚印深”“我认为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因为压强是由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共同决定的”……“那么当两个变量对物理量都有影响时,我们该如何研究

问题?”

这位老师借助于脚印的深浅(生活中熟悉但平时又没有仔细研究过的)问题,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积极思考中体会知识的有趣和有用,还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来研究问题,显示了较高的科学素养。

二、循序渐进的“精问”,提高对话的效度

“精”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

《电路图》这节课,概念特别多、知识点比较散,用讲授法学习让人感觉学习很枯燥。笔者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以问题组的形式确定了三个中心问题:“给你一个小灯泡,要将它亮起来最少需要哪些器材?”“你有什么办法让亮着的小灯泡不亮?”“如果想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该如何设计电路?”并以此为框架,围绕每一个中心问题进行问题组的构建。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笔者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先后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接触问题的核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成网状的知识系统。三个中心问题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自成一体。学生置身于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不仅激发了思维,建构了网状的知识系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

三、角度别致的“巧问”,推进对话流畅度

“巧问”就是要准确选择问点。所谓问点,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切入点。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生思维的障碍处、易错处、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处提出问题。

在学习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的知识时,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电风扇对着人扇,人会感到凉爽,让电扇对着温度计扇,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吗?”生A:“温度会下降。”“你是怎么想的呢?”生A:“温度计相当于人,电扇给人带来凉爽,同样也会给温度计降温”。师生共同实验发现:温度计示数并没有下降,排除了电扇给人带来冷风降温的说法。这时老师请学生把温度计在酒精中蘸一下,重做上述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温度计示数明显下降了。老师顺势提出:“比较前后两次实验的结果,温度计降温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你能解释人扇电扇,人会感到凉爽的原因吗?”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每位学生都体验过“电扇吹人使人感到凉爽”的事实,但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象,错误地认为是电扇给人带来了冷风。笔者巧妙地创设了实验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澄清认识,完成知识的建构。

四、因势利导的“追问”,挖掘对话的深度

教学对话的提问目的是为了能引导、完善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连续追问,让学生有机会重新考虑和更新他们的初始回答、完善观点、追踪自身思考经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自己被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思想。

在《大气压》这节课中,笔者在演示完“马德堡半球实验”后,问“是谁把这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了?”学生答“大气!”老师追问“是球内的大气还是球外的大气?” “为什么抽气前可以轻松地把两半球拉开,而抽气后不能?”“没抽气前球外的大气对两个半球有作用吗?”这样的一些连续追问,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抽气前球内外大气对球都有压力且大小相等,球可以被轻松打开;而抽气后,球内气体变稀薄了,使球内的大气压力小于球外的大气压力,因此两半球被紧紧地压在一起。”

在教学实践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看似浅显易懂,其实大部分学生往往只惊奇于实验现象,对实现的实)书包范文○www.shubaoc.com(质其实并未真正弄懂。如果老师轻易放过,会使这些学生对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浅尝辄止,从而导致其思维表现出较大的肤浅性。为此,教师应提出恰当的问题,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其深入思考。

五、敏锐捕捉的“活问”,注重对话生成度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教师要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在《汽化与液化》的第一课时中,某教师请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蒸发的快慢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汇报交流时,A生: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满水和酒精,放在相同的环境下,看哪一个先蒸发完。B生:把两种液体分别滴在玻璃片上,控制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速等相等,观察哪种液体先蒸发完。C生:把两种液体用棉签涂到手上,控制其他条件都相同,看哪个先蒸发完。

根据当时的情景,这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请你提出自己反驳对方的意见,或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方案的优点?”这样的提问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建构高质量的回答,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想法,还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篇五

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想是统帅,是灵魂”有了明确的意识,才能做出相应的动作。比方说拉丁舞里出脚的速度:应该在音乐节奏出来的瞬间把脚踩上去,而不应该音乐还没出来,就开始提前动作了。这就明显看出专业舞者和普通舞者的区别了。再有,出脚瞬间的意识应该这样形成:一只可恶的老鼠钻进你家厨房糟蹋了许多食物,偶尔一天它终于出现了,你一看到它就立刻血往上泳:非一脚把它踩死不可,要稳、准、快、狠!“煞”的一下,你把脚弹了出去…

在跳舞时,要求的韧带始终是收紧的,然而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收紧两条大腿,也不知收紧后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为了帮助她们找到这种意识,我发给每人一张纸,告诉她们:这张纸代表100元人民币,把它夹到大腿根部走前进后退walk,谁掉下来了这100元就归老师了。不管你如何走,不要让它掉下来就成,这种潜意识形成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一定要夹紧大腿,否则100元就没了”。经过这样反复训练之后,学生们的大腿明显的收紧了,这样她们的形体既显得挺拔了,又加快了出脚的速度和力度,节奏感明显加强,可谓一举多得。

跳舞的时候讲究“挺胸、收腹、抬头”,这种意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养成。只要一出脚他们就会下意识的往下低头,其实他们低头也看不到任何东西。为了塑造他们挺拔的意识,我采取了如下方法:一是建议他们睡觉时去掉枕头,平躺于稍硬的床面上,这样可使整个身体都呈平直的状态,在休息中挺拔身体,不占用其它工作学习时间;二是提醒他们在跳舞过程中要养成从镜子中看动作的习惯:舞蹈房的镜子就是令舞者纠正动作的,从头到脚一览无余,也不用低头去看自己的脚下了。养成了这两种意识,他们的头自然也就抬起来了,胸也挺拔起来了,从而也养成了规范优美的舞蹈架型。往那儿一站,感觉就是与众不同!

舞蹈的意识存在于跳舞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对音乐的诠释和理解,对舞伴的引带和跟随等等。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意识”,才能引领一个舞者由低到高、层层深入,达到那种出神入化的高深境界;体会越深,自信越强,跳出的舞来就越美,越耐人寻味。

印度舞的基本动作有哪些?

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基本动作: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起舞前,腿保持弯曲,手合起来,行开启礼。

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随着音乐开始变换手姿。

音乐中开始出现“咚咚”的节奏,开始变换脚步动作。

保持微笑。

舞蹈动作越来越快,手姿变化丰富。

服装: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妇女才穿长达6米的纱丽,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轻的女孩也可以这样打扮。有时候,舞者也穿PUNJABI:裤子+过膝长衣+长围巾。裤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宽大,有些紧身。围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时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时系在腰间,增加线条感。PUNJABI已成为时尚,去年日本便风靡这种款式的衣服。

配饰:额头上贴的长尖形饰物叫BINDI,传统BINDI很大,上面镶满了钻和宝石。但现在流行的是简练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结婚或跳舞时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钻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运。

红点:眉心点红点。跳舞时,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钻代替传统的红点。如果跳表现穆斯林题材的舞蹈,只能用小钻,因为红点是印度教的象征。不跳舞的时候,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红点。

手镯:印度舞中,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语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镯。佩戴数量很多,最多可达20个。

脚镯:印度舞中有许多跺脚的动作,要有脆响的声音,又有急促的节奏,所以脚躅很重要。据说有舞蹈家经过训练可以只动脚上的一块小肌肉,使得只有一个脚铃响。

手姿:印度舞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态约有100多种,每一种手姿都有特定的意义,有的代表美丽,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气,有的甚至表示丑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号,而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手姿。

微笑:舞蹈过程中,舞者发自内心的微笑终始如一,表达了喜悦平和的心境。

头动:头部有节奏地向左、右动。

腰动:腰部的摆动让身体婀娜多姿。

脚动:脚尖、脚跟、跺脚。印度舞脚的动作也极具表情。

眼睛:舞蹈时眼睛随之转动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印度舞手语变幻莫测。比如用手指脸的姿势表示美丽,荷花手姿是表演给神看时常用的手姿。手姿不仅表演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花样繁多的手姿还反映了表演者活跃的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脑部锻炼,可谓“心灵手巧。”

跳跃的姿势代表了印度神鸟“PIKAKE”。跳跃时,注意要眼睛盯着手。这种跳跃姿势不仅好看,还能练习身体平衡能力,提高骨密度,特别是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与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处于半蹲的姿势。这个姿势对大腿和臀部线条很有好处噢!

想要有风情万种的眼神吗?向印度舞学习!头不动,四面八方转动你的眼珠,记得转动的时候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六

在当代中国,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基本上都是“西学东渐”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转型,在西学与中学的对阵中,以科学的和先进的为鲜明标签的西学占了压倒性的优势,而被冠上愚昧落后的中学则是步步败退,全盘失守。结果是,不仅在自然科学,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思想学术格局中,西方占据了中心地位,垄断了学术话语权,中国则处在边缘地位,在学术话语权方面处于鹦鹉学舌的被支配地位。

特别是近30年,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与国际接轨的大潮中,加速西化,用西方教科书、用英语教学被当作是时尚,学习西方被认为是应该的,而食洋不化则是可怕的。由于缺乏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缺乏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基础,缺乏对当今中国的全面认识,现在出现不少对中国的过去知之甚少,对中国当前的实践知之甚少,对西学的来龙去脉也知之甚少的高学历、缺常识的专家学者。他们已养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学术殖民思维”,对外国理论生搬硬抄、亦步亦趋、拔高甚至神化,还自以为站在世界学术前沿。

比如,在经济领域,一讲市场经济就讲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认为他支持自由放任的市场,其实这不是斯密强调的重点。斯密(1723~1790)生活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代,他在《国富论》中痛斥资本家通过操纵和贿赂政客来剥削工人,呼吁结束这种,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斯密并不是抽象地反对政府干预,而是反对那种“同资产阶级勾结起来压迫工人的腐败政府”。当时,英国刚刚进入工业社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规则的作用还不突出,仅仅是一个“守夜人”。然而,随着工业化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市场失灵愈来愈凸显,政府作用逐渐丰富起来。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在持续不断的工人运动和经济危机推动下,资产阶级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提供医疗教育环保等公共服务、建立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增加。社会主义阵营诞生之后,通过制度竞争迫使资产阶级政府以更大力度强化政府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形成了社会民主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等制度,政府和市场均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失,越发达的市场经济,政府的作用越大,有效的市场需要有为的政府。

但是我们一些学者,学了西方经济学的皮毛,便无限放大,挥舞着简单的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大棒,所向披靡,包打天下。认识的偏颇使得对现实中国发展开出完全不同的药方,比如现在有一派观点认为中国今天所有的成效都是市场化带来的,今天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市场还不彻底,只要继续市场化,一切都能解决。陈平教授称其为“空想资本主义”。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脱节

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世界上自有公论,一些西方学者反而能更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为什么很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墨西哥既是民主又是市场经济的国家,没有取得中国发展的成就?因为改革开放前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其他国家没有的基础,如人力资本的基础、工业化的基础、社会公平的基础等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给予中国发展恰当的评价:“在当代世界的发展中,中国做出了一项重大的贡献,既展示了一个国家即使在相对比较贫穷的时候也能在推进民众的健康与长寿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也展示了卫生成就无需严格受制于经济手段,即使经济手段非常有限……虽然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但是中国的卫生成就已经开始同那些远比中国富裕的国家比肩了。”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都曾派专家组来我国考察农村卫生,考察组的报告特别强调指出:“中国农村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发展中国家群众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对比中国超大规模发展的成功,印度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未能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令生活水平持续下降,持续拖累经济增长”。中国对此所做的远远超过印度,如提高寿命,普及教育,提供医疗保障。

中国人当年创造的赤脚医生,今天在国际上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中国原创话语,而且从赤脚医生已衍生到“赤脚工程师”、“赤脚科学家”、“赤脚艺术家”等等,“赤脚”代表创新,代表打破常规,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就是“赤脚创新族”的代表人物。

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我们在国际上没有相应的话语权,只有物质上“中国制造”,在精神产品方面还缺乏“中国制造”。我们一些学者往往习惯于用西方的概念来裁剪中国的社会现实,将中国丰富的实践和创新变成解释西方理论正确性的注解,“在西方理论的笼子里跳舞”,“坐在金山上挖煤矿”。 尊重中国的独特创造

关于构建中国主体性的问题,老一代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研究中国要以“中国为中心”,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国革命的成功在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将先进的普世价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社会结构和当时的历史境遇有机结合起来。曹锦清教授认为,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重建了中国历史观,占领了话语权的制高点,回答了1840年以降中国人最急于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在何处,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言就是:近代以来,如果没有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也将一步步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而鸦片战争中断了中国历史自身的发展,导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我们未来要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套中国化的崭新历史观,满足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把那么多苦闷的、彷徨无告的知识分子都吸引到延安去,黄河之滨就集合起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这些人当然能够打败已经丧失了话语权的。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七

课堂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并使之有“参与”或“把控”的感觉,并能“欲罢不能”地持续参与,我想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是课堂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只有当师生之间情感、思想发生碰撞,民主地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自由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参与对话和讨论时,课堂才能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

师生互动是有效的教学形式,许多教师教学时会采取这种形式,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能够“动起来”。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设置许多问题,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一堂课很热闹;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律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学生学得很愉快,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这样的课堂,师生是动起来了,瞧着出热闹,可是这样的互动是有效的吗?有没有突破预设问题产生新问题?学生的个性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学生的发言有没有对教师产生促进作用?一律的肯定是不是学生就真的全是正确的?这样一问,就可见上述的师生互动是表面的、浅层的,不是有效的师生互动。那怎样的师生互动才是有效的、有生命意义的呢?

1.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情感的共鸣,点燃师生课堂生命状态。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也就是教师在生命课堂中的课堂生命状态,而教师的课堂生命状态也决定了学生的课堂生命状态。所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师生平等,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前,教师以知识权威自居,轻视学生的智慧,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无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教师的威压下丧失了主体意识,成为一个只会装知识的圆桶,其结果是可悲的。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就应当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不但从地位更要从灵魂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就能打开紧闭的心扉,消除原有的畏惧教师的心理。这样,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就不再存有障碍。

如在教授一年级《滑稽歌》这一课时,我要求自己放下身段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必须“做得出”。在课前5分钟的时间里,我和小朋友一起很快乐地、很自然地进行了歌表演《两只老虎》,小朋友们很兴奋,接下来我又和小朋友一起在教室里玩“找老虎的游戏”、“爬楼梯的游戏”、还把袜子穿在自己的耳朵上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参与下,非常有兴趣地解决了我在游戏中设计的本课中的一个个的难点和重点。

生命的课堂流淌着人性,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和感染,师生的课堂生命状态也才能被激发。

2.语言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是课堂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反馈。

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能彻底打破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教学相长。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人情”味,课堂主体将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的情感得以渲泄,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课堂发展成为多彩的园林、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

对于我们老师要做到“说得出”。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歌曲,我们教师应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能进入状态,课堂才能吸引住学生。如我在《滑稽歌》这一课中设计的一段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对话:

师:两只老虎,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真是太奇怪太好玩了。小朋友喜欢这两只滑稽的老虎吗?

生:喜欢。

师:今天啊这两只滑稽的老虎也来到了我们一(4)班的音乐课堂上,我想今天这两只老虎肯定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玩有趣的事。

(多媒体及教师地面上出示老虎的脚印)师:咦,两只老虎呢?(师生在教室里四处张望)教室里怎么只有它们的脚印啊?小老虎去哪啦?

生:不知道,可能藏起来了,好玩。

师:它们肯定是想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顺着它们的脚印来找一找好吗?(学生按脚印找老虎,找到的却是小音符,直到最后一个脚印老虎才出现在电脑大屏幕上。)

这样的语言交流一下就好像把一年级的学生带到了他们的世界中去,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学生的生命状态也得到了激发,和老师的互动有效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3.具有生命独特性的评价是生命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保障。

微电影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原先“创作者”和“观赏者”的壁垒,在互动过程中,一旦受众的评论看法得到相应的肯定及反馈,这样大大加强了受众的认同心理。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反应都是对课堂的一个反馈,所以在生命课堂中我们也应该对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做出相应的肯定及反馈,也就是评价,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独特性,会提出不同的观点,但都希望有人能够认同,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的生命独特性来评价。

最新范文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优秀5篇)02-17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优秀4篇02-17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精选5篇02-17

《灰雀》教学反思9篇02-17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优秀10篇)02-1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7篇】02-17

《月光曲》教学反思最新3篇02-17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优秀6篇】02-17

语文教学反思【优秀7篇】02-16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优秀9篇】02-16

79 90306